#通往仙境#7分,马立克的通往仙境和日本的优秀情色片是表现男女情欲纠葛的两极,殊途同归。
当你真正去思考、理解人类的情欲和感情时,你可能才找到了解读马立克最近这两部电影的钥匙。
伊伯特的就事论事的影评风格可能适合99%的电影,但在通往仙境面前,就多少显得有些无力了。
【该片的分数范围6-8分】#通往仙境#中另一个两极是哈维尔巴登扮演的牧师,与#老无所依#里的杀手角色可以看做是至今为止巴登扮演的最极端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角色。
也显示出巴登这名演员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般的强…………。
用梦境一样的诗,讲述了一个爱的困局。
全片的正面对白很少,也不大声,就像背景音或者耳语。
空旷的海边或者草原有追逐嬉戏,也有同一个画面里即不相对,也无言语。
爱的温柔缱绻,爱的支离破碎,爱的呵护,爱的伤害,都在画面里。
爱过的人,面对支离破碎,等经历过后,远远在想起,一切都像是梦境,没有清晰的逻辑,只有几个关键词,初恋,迷恋,沉溺和逃离。
其实说简单一点,这个故事里一点不缺少,典型爱情故事里的寂寞,慰藉,情欲,背叛,伤害。
这些可以用台词展现的东西都在背景里,它只是爱承载的东西。
电影里有一个牧师,第三个会旁白讲述内心的人,他也在探索爱,神圣之爱,不涸之爱。
这样的爱有吗?
吾等只是凡人。
整个故事虽然对白少,但是故事讲述还是很清楚,表意明确单不通俗。
电影画面构图不错,也很好看。
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
但我还是被它美丽的画面吸引了。
还有我喜欢的本·阿弗莱特这部电影不得不说的是摄影真的很棒,仿佛真的通往了仙境。
拍摄的手法也很特殊,各种画面切换。
但也是因为拍摄手法的特殊,让人看不懂。
整部电影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旁白的形式来呈现。
“《通往仙境》 所拍摄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
”这样形容这部电影再恰当不过了。
从零散的镜头中,我看到了爱情从美好到凋零的过程。
女主对男主爱得太满,有闲置在家,而男主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可能就满足不了女主想要的这么多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开始变得抑郁,也慢慢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了寻求新鲜刺激,渴望自由,于是出轨了。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就这样走向了结尾。
观赏影片的整个过程是让人抑郁的,让人对“爱情”产生怀疑,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
但其实只要对生活有所追求,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爱”就不会成为负担。
不能把“爱情”当作你人生的全部,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热爱🎈就像这部电影,你需要静下心来欣赏与感受,才能发现它的美好所在,才能通往“仙境”🌈
一如马力克老头之前的作品,意识流的飘渺故事,摇晃的手提摄影,诗意的朦胧情感以及神圣的自然之美构成了《通往仙境》的全部。
比起老头之前的那部《生命之树》,《通往仙境》的制作周期明显提速了许多,但这并不影响马力克继续借用那缓慢的散文电影来一抒心中的哲思与情感。
《通往仙境》虽然在描述对象上又回归到了小格局,但是在意境上依然是浩瀚辽阔的,这点较之《生命之树》有过之而无不及,树歌颂了世间之生灵,仙境吸引着万物之欲情。
电影开头阿弗莱克同柯瑞兰寇在灰暗的天空下孤立于圣米歇尔山边,圣山的光环笼罩着两人,即使是忧郁冰冷的天色,却依然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两人简单的在仙境相爱,没有经过寻找的洗礼,自然要遭遇不稳定所带来的分崩离析。
马力克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展现了两人寻找真正能让彼此繁衍生息的仙境的过程,并用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来修补手提摄影所带来的晕眩感。
个人觉得,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实际上就是马力克的自我比喻,将影片中有关仙境的找寻由人类的感情上升到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并通过巴登的自我质疑与最终的顿悟来道出,再穿插进阿弗莱克等人的命运走向,便给观众指出了通往仙境的路。
只是巴登与阿弗莱克和柯瑞兰寇等人的交集并不明显,就好像《生命之树》中从一个中产阶级美国家庭突然跳到了恐龙时代一样存在着些许的断层感,不过马力克本来就不追求具体的故事,用镜头表达心中所思才是首要的,电影开场不久,故事中的男女在尘世的仙境坠入爱河,却并未到达心灵的仙境,那压抑的天空和潮湿的寒气已经暗示了二人以后的艰辛。
电影的画面构图依然是老头最为擅长的“双人侧脸”,镜头中几乎只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与人物背后延伸到无限的景致相对比营造出了极强的孤独之感,角色给的几乎都是中景,而且总是侧脸示人,马力克通过此种角度道出了电影并不是具体的在讲这几个人,脸庞的回避代表着人物的包容性,老头实际上是在表现所有人的情感纠葛,他在偷偷的描摹凡尘。
马力克近年来拍片速度加快了不少,贝尔的《圣杯骑士》同高司令的未定名新片甚至采用了套拍的模式,但是正如《通往仙境》所呈现的,老头心中的情怀还是那么风轻云淡,典雅深邃,也许,就像电影中的巴登一样,他确实看透了圣米歇尔之上的天空,洞悉了天地间的玄妙,也就难怪这老东西为什么总是那么仙风道骨了。
再牛逼的人,也有马失前蹄之时。
这事儿发生在泰伦斯·马力克身上不算是个大事儿。
老头子的创作能量在《通往仙境》里几近枯竭,似乎什么也创造不出来了。
《生命之树》时没用完的那点儿沫儿,全用在了这部续貂之作上。
本·阿弗莱克的表演永远都不在状态,可惜了科瑞兰蔻这么个美人。
对自然风景和自然光线的捕捉依然是马力克的强项,这个强项没有更好的支撑后,也就成了累赘。
整部《通往仙境》都是在延续《生命之树》后,老头子对世界的感概。
这感慨不过是最后挤出来的一点儿奶水,营养不多了,勉强能喝而已。
但当然也不必对老人家这么苛刻,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太着急。
能慢下来,马力克依旧是马力克,就看他个人的状态了。
2013年10月5日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爱情文艺片,还有大帅哥本阿佛莱克主演,于是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拜的心情从迅雷上下载了它。
但电影看到快一半时,这尼玛简直就是不成功的复制了《生命之树》,这次导演并没有挥发太多的新意在其中,仅仅是单纯的复制罢了,远不如上一步作品让我觉得有FEELING。
也许是因为我已经看了《生命之树》,再来欣赏这一步电影时,只感觉到了同样繁琐的剧情和摇晃不定的镜头,而且大部分剧情的发展与镜头的角度都很相似。
我只想对导演说:文艺是不可复制的。
一个感情的“线”串起零碎而唯美的图片,虽然有些抽象,但不妨碍我们感知其中的情绪和感情。
我觉得蛮享受的,可能这种享受的感觉和目前的生命状态有关,一个个想法、一个个眼前的画面被一条隐隐的线串联起来,而自己在暗暗地寻找生命的表达和突破口。
尽管感情重回自由状态,但是依然是那么轻盈的旋转、调皮,自我被重新找寻。
风吹过水面恢复了平静,从女主的回头看,那片落叶却也引起一串涟漪。
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
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
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
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
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
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
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
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
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
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
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
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
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
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
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在一场温柔的雪崩后,世界滑向远方,变成一个幽灵,或一杯灰烬。
我母亲说,我在追寻虚无飘渺的东西。
我告诉她,我更希望,自己拥有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是这样充满确实伤痛的人生。
弱者从不能坚持到底,他们总期待对方这么做。
我内心中住着两个女人。
一个,深深地爱着你。
另一个,让我拥抱大地。
谁爱得越少,就越强壮。
论剧情我太懂这个片子,回头一看导演学业主攻哲学。
那剧情我就放弃了。
《聚焦》的女主《老无所依》的人杀手男主最吸引我的就是就是这两位,也是看过的那两个片子中两位演员出演让我能静心继续看。
片子里面很多专场都是空镜头
《惊天四骑士》里面大结局有这个锁桥的身影。
不知道你们有没印象!
这个空镜里面水里展现天空的云彩,不知道这个在哲学里面有什么含义……
有点感觉导演借景来叙事,再以哲学的手法表达出来。
还是那个锁桥
我就在一直回想那个娃娃头杀手突然变教父,哎玛,有点接受不了。
这个是我拍的。
(蒙混过关)
7.0 女主角在这里面感觉和遗落战境是两个人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这个调调,还真是……好吧,我不是文艺青年= =
神神叨叨的电影就要有一个漂亮的女主角 欧嘉·柯瑞兰寇太美啦!
摄影还是一如既往的美,有些镜头宛如神迹
虽然电影不停的呓语,故事性不强,但是如果把它当做是一篇散文来看的话,《通往仙境》真心不错。比起前作《生命之树》,我更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主题,仅仅关于爱情,还有点《蓝色情人节》的意思,但电影在马力克唯美的镜头,少了几许苦涩,多了一种迷人的,别样的浪漫。
女主角就一直跳来跳去……
星全在摄影
男主让小本来演太不合适了。。。女主什么的都很不错呀。。。光线台词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都会爱上别人,所以虽然我们各有不那么相同的故事,我们却有完全可以分享的情感。导演塑造的女主角具有熟悉的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可能因为虽然我们各自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但吸引我们的人则差不多总是一个样子:人人都可以得到她,但没人能保住她,当有人能的时候,她也就不再是她了
What is love?
太做作
豆瓣评分人猥琐鄙俗尽显之处。
美。
总有一天马利克大爷会看穿电影圈羸弱的浮华转而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区保安每天问着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去这样的终极问题然后深藏功与名
8.5/10 重看,三星升至四星半。Chivo最佳之一。最好的那类关于光的电影总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理解光质。自由的影像承载着稍纵即逝的瞬间,浸润万物的摄影带来了高尚的光线,摆脱任何潜在的人造诱惑。光是形式,光是秩序,光是情愫,光是绵延,而作为音符的光则让人物起舞。马力克的创作观并没有变,仍是一种包容的、宽广的姿态。相较《生命之树》唯一改变的只是主题的规模,而巴登的角色则是解决主题收缩的一剂良方。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台词腻腻歪歪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仿琼瑶奶奶?其实琼瑶奶奶的书比这电影有内容。这电影就是让大家看2小时超长MV,看一个零演技只会作的法国女人跳来跳去,看一个怂男的咸猪手在这个女人身上摸来摸去,看镜头晃来晃去拍各种欧美风景,完全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和投资方的钱!
时隔一年重刷,我想给十星。根本不存在看不看的懂的问题,有了那种经历有过那种感受在看这片会觉得是一件超级释放和享受的事情
我特么一定是脑袋被驴踢了才又去看Terrence Malick的片!这片子竟然还提名金狮了呢。欧洲电影节是有多喜欢装逼文艺片哦!之前的生命之树就已经看得要崩溃了,这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头到尾都是晃来晃去的长镜头,旁白,风景...我说导演你多写几句台词会死么!会么!!简直就是浪费演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