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看到了欧洲电影的风范,平淡的剧情却像波浪一样一步步推进,直达高潮。
你说不出是哪一个镜头感动了你,但是,你却感动了。
很多事情,在别人看来太过于渺小,但是与自身却已经是全世界。
那些爱,那些罪,那些禁忌,变成我们生命中的门槛,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放下,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继续面对未来,但是,那些往事却确实地横亘在那里。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仪式,去面对自己的罪,自己的内心。
让我印象唯一深刻的是,主人公倾诉之后,人们平静的面容,没有指责,没有惊讶。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你背负得所有,在别人眼中那个不值得一提。
而且一切爱恨情仇都终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注定平静。
在咖啡店哭得和泪人似的。
就像杜拉斯说的,阅读,读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而电影,似乎,你也看得是你的故事。
那些罪,我忏悔了千次。
那样是否会得到救赎?
而这样的救赎,是否可以得到你自己内心的释然,抑或只是得到别人的原谅与同情。
这是我们所不需要的吧。
#微影评#《自己的葬礼》一个人见人怕的隐士竟然要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这么奇怪的故事竟然是根据真事改编,而导演不但将30年代美国南方拍出了点哥特味道,更赋予了这个故事那么点柔情。
男主角将这个孤僻、古怪的老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犯错。
有的也许无伤大雅,有的却让人后悔一生。
我们在自己的错误中成长成熟,也会在错误中自责忏悔。
选择遗忘也许是最好的方式,那样可以让我们的心里不留下阴影。
最可怕的是想忘却忘不了的那些事,纠结在心中,将我们牢牢困住。
那就是自己营造的心灵囚牢。
关于赎罪的老套故事,没想到如此“温馨”,本以为从角色到故事会特别生冷。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的角色如果能再立体或者极端点就好了,总体感觉影片柔和了点,除了看看演员表演和最后能预见的一点小感动,就没啥特别的东西了。
并没有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安稳,沉静,甚至乏味成了整部电影的代名词。
这是一部安静内敛却能过心的电影,它不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说教者,并不曾希望观众能从它那里得到豁然开朗的启示;它也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者,不曾用愤怒的呐喊声唤起观众对命运的反抗。
这只是一个老人的故事,一个人的传奇。
它可以说教,它可以呐喊,因为忏悔这个题材可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然而它却选择沉寂,甚至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以一个吟游诗人的口吻,把一个沧桑的老人的秘密娓娓道来,轻轻的,却直抵人心。
这部电影几乎是老头菲利克斯的独角戏。
配角的戏份不多,有的也只是为菲利克斯做铺垫。
总之,一切的起点源于一场葬礼,也结束于一场葬礼。
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菲利克斯是个隐居于山林中的老人,镇上的很多人都曾听闻他的大名,但都是些不太好的名声,甚至流传着他是个杀人犯的故事。
加之老头性情古怪暴戾,很少跟人有来往,于是很多妖魔化的传言把菲利克斯和镇上的居民隔离开来。
四十年来,没有人能接触他也没有人能了解他。
然而菲利克斯自我封闭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秘密,这是这个秘密让他四十年来一直把一个女人的照片挂在床头,正是这个秘密让他在行将就木的四十年后给自己举办一场自己在场的葬礼。
这是一个人的忏悔,一个人沉默的忏悔。
四十年来,他小心的隐藏着自己的情感,将一切的感情表达为自己的冷漠,乖戾,他其实有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喷薄的激情和寂寥的现实中寻找心灵的平衡。
如果这是一个人的忏悔的话,这将是多么残酷的自我惩罚,然而,即使这样,他也难以得到心灵的平复点。
菲利克斯的秘密只有他一个牧师老友知道,而一座精致的木质教堂,则是他为自己心灵准备的停靠站。
当老人葬礼的消息经过比尔·默瑞饰演的殡葬馆老板和其助手的精心策划,终于像一场Party一样开场了。
葬礼上老友牧师以及菲利克斯自己联手将老菲利克斯尘封多年的秘密公之于众。
菲利克斯,这个年迈粗犷的老猎人,终于在最后一刻展示了自己的柔情。
不管人们怎么看待这场葬礼,不管人们来这里是野餐还是闲聚,对于菲利克斯来说,自己的一生,在这场葬礼上得以解脱。
最后这段葬礼演讲算是整部电影的高潮,老菲利克斯的秘密昭然,终于使平缓的剧情稍有波澜 。
而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也在这场演讲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仍然是平时不懈的口吻,此时菲利克斯的眼神却褪去了平日的尖刻,流露出了哀伤以及自责。
一个硬汉最后的柔软在杜瓦尔噙满泪水的双眼,抽动的嘴角,颤抖的双手中变的异常动人。
一个被众人误解多年的独居隐士因害怕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而在生前为自己筹备葬礼的故事。
可能是此类影片看多了,也可能是最后突然揭示的秘密太过老套,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疑团,因此丝毫没觉得出人意料,甚至还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
影片的良好口碑应该还是因为几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尤其是罗伯特·杜瓦尔,将一个背负多年黑锅,为众人误解唾弃的老者那种欲辩无言,极度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木然不屑的表情使得面部神经的每一次抽动都有了格外的深义,僵硬的肢体动作则显示着这个老人的倔强和无奈。
影片的音乐悠长而舒缓,风格与另一部描写垂暮老者的影片《Mr Straight》颇为相似,朴素的木吉他旋律透着岁月的苍凉。
而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也着实深彻,仿若一首首临终安魂曲。
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鼓励人们竭力追寻生时的意义和欢乐,而不要去多考虑身后事,他的本义一定要人们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对死亡的避忌却增添了人们心里对它的无比惧怕,生之欲念越是强烈,生之享乐越是充盈,就越是忧虑于生之丧灭,越是恐惧于死之来临。
想想小时候,无意的一个“死”字出口,一定是会被老人家用“呸呸呸”给骂回去的。
而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人一出生便知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理应包括死亡,死亡是一种回归,不管相不相信所谓的灵魂,鬼魅,你总是要离开,离开你所不舍的一切,所以,还是宁可相信有天堂,如此才不会对生时有太多的贪嗔,才会对死有一种认可和坦然。
喜欢片中的老隐士为自己筹备葬礼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为自己定棺材,做寿衣,拍遗照,面对死亡,平和淡定,在与这个世界从容告别后,安然离开,留给他人的,也不再是哀伤,而是思念。
这个场面与《非2》中李香山办生前告别会又如出一辙。
中国人也早有做寿衣、置棺木、定墓地的传统,但目的多是为了压邪延寿或比富摆阔,依然是建立在为生者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心理下,对于死之恐惧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
能筹备自己的葬礼,乐观释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是对生命一种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PS:观影于2011年4月3日
本以为是一部喜剧,没有想到原来是一部悬疑剧,而且更新了我对悬疑剧的认识。
原来,悬疑剧不仅是那些推理破案和那些剧情反转,还有这种前面的90%都是故事的引子和铺垫,只在最后把故事说了出来。
没有什么精巧的情节设置,没有曲折的线索交织,只有主人公和其他知情者的绝口不提。
从一开始,众人对Flix的误会使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though guy,而这样的性格设置也令我没有想到坚守了40年,自我囚禁了40年,只是由于为情所困。
用“只是”并不是轻忽情感给人带来的困扰,好似情感不足以让人为之做出如此决绝的事情。
在我看来情感无论是多么坚固,在人的内心中总是柔软的。
这可能和它的美好有关。
而这份柔软下的坚强,能够阻挡来自外界的强压和击打,但却无法成为自我内心的桎梏,甚至是自我摧残的原因。
尽管这里摧残着Flix的并不是这份柔情,而是那份自责。
同时,这种柔情,也很难令我将Flix这样的硬汉与为情所困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但细想来,这前后并不是一种矛盾,反而只有这样内心刚强的人,在一旦陷入情海后更会矢志不渝,会在失去爱人以后,在自我责难中坚守40多年。
Flix的爱情并没有多难想象,毕竟情本身就是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
片子也并没有着墨与此,只是Flix亲口所说的自己再见到他的第一眼就爱上她,而也不知为何的她也爱上了他,而她竟也同意与他私奔,放弃家庭,只为爱情。
似乎这是此片中所提到的唯一的罪,却最终让两人都承受了沉痛的代价。
不知道世上还有多少梦遗廊桥的故事,有多少泪还明珠的故事,有多少难成眷属只为遇不逢时的故事。
但如果这些故事换个走向,是不是又会有许多红玫瑰变成蚊子血的故事呢?
人生何来再选一次?
又哪里有什么假如?
故事之外我们大可以猜测,但是凄美的故事还是就这样自顾自地发生,而并不会因为谁的猜测和别的可能而退去惨色。
眼睁睁地看着爱人在自己的面前死去,而一切的起因,归根到底却是因为爱。
这种爱给你是伤,给我也是伤,叫人如何抵挡?
但如果再选一次,Flix还会做一样的选择吗?
选择不去爱避免这样的惨剧吗?
爱对方的意义难道只是在于自己吗?
对方对爱的感受呢?
止步于眼前的快乐就是够了吗?
回避伤痛难道不是另一种自私吗?
而如果把选择交给对方那是不是一种更卑劣的自私和残忍?
Felix的幸运是没有机会再选一次,如同《童梦奇缘》中所说的,生命的可悲是它不能重来一次,而其可贵也正是其不能再重来一次。
只是每个人在事后总是会纠结于很多的选择仍有回转的余地,纠结于本已不存在的选择改如何取舍,即便是已经做出的决定根本无法回头,仍旧天天在此间的徘徊与煎熬,这无疑是最痛的心刑。
Felix的故事并没有引起来参加葬礼的人太多的涟漪,或许有片刻地震惊于事实的真相,但可能是40年的间隔实在太远,除了几个相关的人外没有人真正的关心。
或许以前的种种的骇人的传言反而更合他们的口味。
但就是这个情节并没有多复杂的故事,对于本人却是40多年的反复咀嚼,如一口苦不堪言却永远不能下咽的药。
十年生死两茫茫,40年,半死梧桐却无奈地苟延残喘,只因为有心中信仰的约束。
所以到最后还是渴求牧师的悼词。
这一切使得最后他重病却不愿接受治疗变得合情合理。
一生太短,一生又太长。
面对太短的人生,Flix做出了决定,要和最爱的人私奔,哪怕背上道德信仰的恶名。
而后又在太长的人生中自我囚禁,自我折磨,想用一种痛苦来麻痹,或是说代偿另一种痛苦,明明已经是痛不欲生,却也还偏偏想要痛苦来得更真实浓烈。
而这种痛苦不死不休,连一点解脱的可能也没有。
电影里还有两句话的印象很深。
1、牧师在葬礼上的开场白:我们以为是非对错,好与坏,往往如同黑与白一样分明,距离很远,但其实他们很近。
2、Felix对读Dubby说:Dog's dream,关于一个人,你不可能知道的更多,你可以编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这个人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这些都是真的吗?
你不可能知道比狗梦更多的东西。
2016年3月28日摄于成都文殊院4月12日的下午,打开朋友圈都是纪念王小波的文章,我给槽叔发了封面的那张照片。
照片是我3月28日去文殊院的时候拍的。
当时我正准备从文殊院出来,转身看到那个人,就那样在对着大殿的佛像焚香祭拜。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我停下来,站在文殊院门口的檐下,静静的看着那个人花了十分钟做完了漫长的祭拜活动。
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少也深陷在对生活的茫然和无措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个从背后看上去那么安静和虔诚的身影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恐惧,一种对现在生活和自身的疑惑。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快速的逃离了那里。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的那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从20岁往后的五年,我每天都在焦虑和惊恐中度过,我用尽一切来抵抗生命的庸常和平淡,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耷拉着耳朵向生活俯首称臣。
可能那五年,在你们看上去,大多数时刻可能我表现冷静、自信和有逻辑,但事实就是在讲话和行为的过程中我没有一点点的底气,生怕被人一下子就拆穿,然后狼狈的将自己裸露在你们面前。
转眼27。
在后来的两年中,为了摆脱焦虑和对外在的恐惧,我主动的向生活伸出手,试着和它和解,和自己和解。
我以为一切都要开始步上正轨,我要坦荡的迎接整个生活了。
但文殊院的状态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依然如同像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孩。
我害怕自己穷困潦倒、孤独终老,害怕皮肉松弛、满脸皱纹,害怕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活过的痕迹。
我害怕每个别人都要比自己优秀和有力量,害怕茫然无措的状态再一次袭击而来将我打趴下。
这种状态持续的与我较劲,直到前两天断断续续的看了《自己的葬礼》。
老头bush先生眼神犀利、行动果敢,无所畏惧的出现在被所有人指指点点的小镇上,用一根棍子就可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拿石子打他的马的年轻家伙弯下腰,然后帅气的离开。
你以为他无所畏惧?
但他害怕的却是四个镇子的人对他的谣传将在他死后还永流传,他还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死后也没人陪伴,所以早早的将生前唯一的好友charlie牧师的墓碑也做好了,立在他给自己选定的墓碑的旁边;他还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并且因为自己让对方命丧于一把锤子和一场火灾,不要任何人靠近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牢笼。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拿起了自己的枪,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己能看到的葬礼,向在场的乌压压的一波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深情,以及曾经热情的活过,哪怕现在是一个讨人厌的古怪的老头。
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和我对生活满是恐惧。
还有,多少人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害怕被误解;多少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害怕被拒绝;多少人在外表现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每日只能以馒头充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多少人想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哪怕别人粗俗无礼,只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多少人,拼命的做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不要被公司开除而好应付一日三餐、房贷、车贷;还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填满生活的虚无,而以酒精和毒药麻醉自己。
就是这么小的恐惧,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步履维艰、小心谨慎。
别害臊,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小波让我们领教着作为人所能发挥出来的对生活最大的反抗力量。
可是,那是年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王小波们,那是那个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的年轻气盛的王小波。
你看,过了三十的王小波则会发出无奈的叹息,看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象是等着骟的牛一样,活在受苦受难的生活中。
面对这一切,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像bush老头那样,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起搏器,戴上我们的帽子,在庸常中对抗生活带来的无妄、荒诞和恐惧,强忍悲痛艰难,倔强的活在这个世上。
马上就是马尔克斯的祭奠日了,最后就用他的话结束吧:只有曼努埃拉知道他的大大咧咧不是因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宿命论者,而是因为他忧伤地坚信,他将来必定会穷愁潦倒赤身裸体地在自己的床上死去,而且得不到民众的谅解。
Get low 翻译成自己的葬礼实属无奈。
因为短短的2个单词包含的意义却有很多。
有的人说电影头重脚轻,铺垫的太久,自后一刻告白的时候反而看起来难以动容。
我不这么觉得。
对于布什来说,他的生命已经停止在大火之后。
将自己关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40年,是他给自己的惩罚。
也许很多人一生要经过很多惊涛骇浪,做过很多好的、不好的事情。
但对于布什来说,他的一辈子,只有那个女人。
从头到尾,相识的快乐,折磨,最后的痛苦,内疚,统统围绕这一个人。
他不善言辞,不懂表达,那是因为他的单纯。
他像孩子一样的固执的希望举办一场自己在场的葬礼。
他希望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在自己死去之前。
这是对自己一生最大的仁慈了吧。
对于苦难来说倾诉就是解药。
某些事情的重大与否是与自身的对比。
如果我可以,我愿意把在你之后的生活关闭。
I would like to love u forever if there is a chance......
在寻找电影时,偶尔看到了这部片得片名。
自己的葬礼,一个看起来怪异的名字。
一个独自在山林里生活了40年的男子,没有妻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没有一个来往的人,有的只是不断扔石头砸玻璃的小孩和一头年事已高的骡子。
这样的隐居在这个小镇人的眼中是怪异的,因此就有一些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开始的流传。
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也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他会独自一人。
有一天,他带着一大笔钱,希望能够在他生前举办一次葬礼派对,这是一个奇怪之极的要求。
钱是个好东西,尽管怪异,还是有人迫于生计答应了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欢快的背景音乐伴随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人伤感,让人沉默,一如整部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
年轻时的他,爱上不该爱上的人,又经历了一场偶然也是必然的事故,他感到罪恶,感到后悔,但他没有选择去教堂向上帝忏悔,也没有向法律请求宽恕,而是为自己造了一间“监狱”,将自己的一生都“锁在”这深山里的小屋里,让愧疚和悔恨捆绑着自己。
当听到以前的好友陆续离世的消息,他想举办一个“说出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出狱庆祝”的派对,将自己隐藏在内心40年的故事道出,以请求人们的宽恕,以乞求内心的安宁。
当故事讲完,有多少人宽恕了这个画地为牢40年的老人,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这个老人会得到他应有的宽恕。
人活着,谁能保证没有犯过一次错,何况,有些错,犯得连自己都身不由己,比如因爱。
真正的爱上一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因为是这个人,所以你爱了,所以你希望和他(她)有美好的回忆,所以你编织着与他(她)关于未来的想象。
可不是每一段你情我愿的爱情都会得到人们的祝福和理解,不然就不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了。
总有些人责怪那些坠入情网的人儿,责怪他们的冲动与热血,责怪他们的年轻与不成熟,他们自以为是的责怪相爱的两颗心,诋毁,不惜一切的反对,似乎这种相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责。
当朱丽叶与胸前的匕首共同躺在爱人温热的怀抱里,当祝英台与恋人化成蝴蝶在空中缠绵,当他们的故事被世人传颂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宽恕。
为什么非得到即将离开人世时才宽恕别人?
为什么必须要有生命的消失才能获得宽恕?
为什么宽恕,是那么的沉重?
大致记得信奉基督的人说过:人是带着罪孽临于世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都是在收集别人的宽恕,不断地累积对自己的宽恕,让自己在生命的尽头时,能够以清白之身前往天堂。
可是,人的罪是那么重,那么多,而人们的宽恕又是那么吝于给予。
其实,有些错误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却让人们无限的放大到不可原谅。
这是人性里的自私与悲哀。
宽恕真的那么困难吗?
一句“我原谅你了”是多么羞于出口言明的话吗?
为什么人们不能自己宽恕自己?
人们都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祈祷着最后的宽恕。
一场葬礼,就是对生命最后的宽恕。
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一场葬礼,不论华丽或是简陋,不论热闹或是冷清,这就是一个人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告别,也是一个人获得生者的尊敬与饶恕的最后机会。
只是,这个机会是那么的忧伤与沉重。
趁着活着,把心里的故事说出来,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趁着活着,更客观的看待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趁着活着,好好的原谅自己;趁着活着,尽可能的宽恕那些背着重量的灵魂。
不要等到那一场关于宽恕的葬礼。
一个Duvall就足够了
是一个有趣的略有悬疑的故事,不过铺垫这么久最后好像只是一个平淡的起因。
因爲男主角怪癖老頭曾主演過教父系列才看的。不怎樣雖然編故事還有點點創意。只能說劇本有多遠戲就有多遠吧。
我希望在自己成为该死的老太婆之前,能知道自己将怎样的死去。
自我放逐,并自我救赎的调调,一看就得是圣丹斯出来的。美加边境小镇的故事,看样子也成了一种电影类型了
好看。
他的坦白和告解到底是什么呢。。袭击的人到底是谁呢。。
悬念做的很足
老头孤独的守着自己的人生, 将自己囚禁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 仍然无法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误. 直到最后一刻, 他终于勇敢的告白, 卸下所有重负, 安然离去.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要讲。
一个被所有人讨厌的幽禁自己40年的老头通过“人生告别仪式”忏悔往事埋葬内疚,终于获得解脱追随爱人而去。所谓死前的葬礼或许就是让自己无憾地迎接死亡吧。电影配乐不错,40年前发生什么的悬疑也串联得不错,男主角演得不错,拍照、帮朋友准备坟头等等桥段挺有趣的。
40年的救赎……
自己给自己建的牢房·!
前戏铺垫很精彩,叙述沉稳,后面却有点泄气,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很棒
把自己束缚在爱与悔的牢笼之中。
说实话因为各种事情中途被打断很多次,看的我一直在走神。没有什么很抓住人的亮点。
全世界都在圍著偉大的老頭子轉
看不下去,没什么亮点。
催泪,老爷子该得个奖
演员没的说,故事的铺垫也很好,但是高潮部分太平淡了,之前渲染的万众期待的葬礼,结果几句话就收尾了,没挖出什么必然的感染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