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
Kollektivet,坚离地公社(港),丹麦共居生活(台),The Commune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主演:崔娜·蒂虹,法瑞斯·法瑞斯,乌尔里奇·汤姆森,朱莉·阿尼特·旺,拉斯·兰特,奥勒·杜邦,海伦娜·赖因科德·纳曼,奥利弗·梅斯林·苏内勾,丽丝·科福德,马格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荷兰语言:丹麦语年份:2016
简介:建筑学教授埃里克继承了他父亲在哥本哈根北部的别墅。他的妻子安娜提议可以在公寓中建立一个小小的群居公社,邀请他们的朋友一同前来居住。于是,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经过“面试”来到结束,群居生活却很快从一派其乐融融中生出了诸多不和谐的纠葛……详细 >
感觉开头B装得太夸张,后面没圆回来
一个屋檐下的公社就像今天欧洲的缩影——无家可归者试图在此找到港湾,年轻人在权威瓦解的想象中长大,对个人自由的崇拜几近成为直觉,人们透支未来麻醉眼前的常识,即使连孩子的死亡也无法唤醒。片尾歌舞升平,而最初提出公社概念的人却被流放。二战后的欧罗巴是不是很像当年的魏玛?#Berlinale
打卡记录,2017年5月观看。
毫无征兆的切镜头 太扯了
真猛,对丹麦的自由佩服得五体投地,幸福中产三口之家竟然用自家大house组建公社(合租的高级形式),召来各色朋友酒肉相欢投票议事,然而在自由主义温床中丈夫不知不觉出轨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妻子竟然说不能剥夺丈夫寻找爱情的自由提议让小女友来公社一起住,最后发现是自己最先崩溃到不能自已,终被孩子投票搬走,“妈妈你找不到自己了,你该搬走”。天哪,这情节放在我天朝简直匪夷所思。很佩服电影的思路了,查了下似乎丹麦有一段无政府主义的思潮。自由是好的,但就怕众人的自由造成个体看不清自己更深的孤独。公社有美好之处,看你够不够坚定自信,知行合一。
感觉拍的不咋地,没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个啥。众配角可有可无
公社的集体分享主义注定与人自私的本性相悖,更何况涉及爱情还增加一项私人占有性。这是一个东方价值观上渣上天的故事,男主出轨还把情人带回公社一起住,晚上让老婆听他跟情人做爱,老婆不崩溃才怪。最后还让老婆搬走,关键还让女儿耳濡目染这种氛围!
无比失望,连“平庸”都算不上,稀里糊涂地不知道在讲什么,生生浪费了”公社“这个好题材(凭柏阿姨每天见到的狗血,我觉得她对这段三角恋或许可以挖掘的比温特伯格要好)…Trine Dyrholm的表演真是没得挑!
柏林主竞赛为数不多的“好看”的片子,只是明明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却套上了一个共产主义的空洞的外壳,很多地方导演都没有深挖或者说从篇幅上看导演也根本没打算深挖
共产主义愿景。共享所出让的话语平等至失语与所有权赋予的话语掌控间的矛盾多次撼动成员的关系。婚外情置入公社环境之后,使私人的情感关系被迫群体公开化,围绕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当事人及公社成员间的变化是电影探讨的核心。
B-公社框架下三角恋的故事与这个关联并不大,可能就是anna的搬出最有象征性,很喜欢freja这一角色的呈现
其實很平庸,關鍵是作者對自己沒啥突破。估計快變成北邊的Moretti了⋯⋯
2016 柏林电影节展映看过的最佳
中年白左无法理解的自作自受,在影射默克尔吗?
北欧电影里的现实,常常有一种过度文明的感觉
故弄玄虚
套这个公社的时髦的壳,讲的还是婚外情的老生常谈,还不如不要这些带着病孩的夫妇之类的可有可无的配角,专心地讲好家庭伦理的故事就好了。
#柏林电影节#有笑有泪,很动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或者说好听点叫爱情),有欲望就会把人分开。电影技法行云流水,看得出导演的老成。唯一的不足是名不副实,片中对公社会员的个体着墨极少,甚至都没有看过每个人的房间长什么样子。套了个公社的皮最后讲了个三角恋。
典型的文不对题啊…没多少内容是讲公社的…完全偏移到出轨和感情破碎后的影响…
对“集体”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