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插曲真的超赞ing,整理了下:Bruce Hornsby - Invisible ---父亲带卡尔上学车载cd中放的插曲Akron/Family - Don't be afraid,You're already dead ---卡尔死时的插曲The Deadly Syndrome - I hope I become a ghost---卡尔遗言被公开时的插曲Bruce Hornsby -Shadow hand ---父亲伪造卡尔日记时的插曲Inara George - Genius--学校里盛传卡尔日记时的插曲Bruce Hornsby - Mandolin Rain ---学校以卡尔名字捐赠图书馆时的插曲Queen & David Bowie - Under Pressure---父亲吐露卡尔自杀真相时的插曲Brendan Benson - Tiny Spark ---片尾曲
如果我有卡尔那样的儿子,我会掐死他。
可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爸爸始终都能对他保持微笑。
直到他不光荣的死去,他的爸爸把他树立成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精神楷模,因为——你们不了解我。
其实,不是不了解卡尔,而是不了解兰斯,他疼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写作,渴望有一个爱他的人~~影片最后,兰斯揭开了所有的真相,赤身裸体地跳进泳池,他终于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一切将重新开始!
起初,兰斯先生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一点都不搭调。
自己是个loser,想当作家,屡被退稿;做个老师,教授诗歌的课几乎无人问津;个子矮小,长相平庸,被一个风骚女老师拿捏得死死的,对她的左右逢源却毫无奈何。
他的儿子更是糟糕,十五岁的年纪,喜欢奇特方式的手淫,很快也死在这上面;在学校属于边缘人物,除了一个男孩是朋友,几乎人神共憎;对女生口出污言,和男生大打出手,惹尽麻烦,几乎快被校长勒令退学。
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恶劣,要他往东偏往西,永远对爸爸爱搭不理,出言不逊;除了打游戏看黄片,没有任何爱好,满脑子色情幻想;学业一塌糊涂,不思进取,就连唯一的朋友都认为他很笨。
后来,卡尔意外死亡,兰斯先生粉饰了他的死,事情却往他意料不到的方向发展——他替儿子炮制的遗书公开发表,这封超出年龄深刻与高冷的遗书受到全校学生追捧,卡尔活着时个个嘲笑辱骂或避之唯恐不及的同学,莫名其妙开始想要了解他,甚至表达好感。
机智的兰斯先生趁热打铁,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再度炮制了儿子的“日记”,出版后红出校园,受到社会热捧。
于是,这个生前默默无闻一无所长被人轻视的孩子,死后暴得大名,在父亲和众人的努力下被美化成一个品味独特、思想深邃、文笔过人的少年,赢得无数少男少女的青睐甚至是崇拜。
终于,在以卡尔名字命名学校图书馆的仪式上,兰斯先生受不了众人对儿子的误解,也受不了自己居然以儿子之死为自己谋取名利和爱情,他说出了真相。
于是,一场造神运动终于落下帷幕——爱人投入了情敌的怀抱,迷恋卡尔的女生们对他竖起中指,出版商满脸失落和疑惑不解,校长也对他恢复不屑与冷漠……然而,不必再活在谎言与幻象中的兰斯先生却无比轻松,脱去全部衣衫,痛痛快快跑到泳池边,来了个高台跳水——当学生时,他曾是跳水队一员。
到此时,兰斯先生的确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
他原本可以借着儿子的死、世人的狂热追捧,为自己谋得更多名利,但对他而言,这一切像建筑在沙滩上的城堡,不堪一击,也没有任何意义。
卡尔就是一个平庸无奇甚至低俗下流的儿子,他的优点很少,带给父亲的困扰却很多。
然而,他是兰斯先生唯一的儿子,他烦卡尔,为他的种种缺点深感无奈,但他也爱卡尔,因为他的死悲痛欲绝。
作为一个失败的写作者,兰斯先生的作品得到了两个人的称赞——门口邻居老妇人,卡尔好友安德鲁。
他们都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不要放弃写作。
那么,我试着想象,这部电影便是他的一个成功作品——不再只是滥情地表现父爱,刻画一个为了孩子无私奉献的父亲,而是塑造了一对普通又复杂的父子,他们一言难尽而非相亲相爱的关系。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伟大的父母,那么多完美的孩子,那么多无懈可击的亲子关系。
很多人就是在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凡中长大、老去,对自己最亲的人爱恨交加,与他们相爱相杀,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直至走到人生尽头。
看片名和robin慈爱的眼神 本以为是温情路线的亲情片 选在父亲节观看结果完完全全的跌破眼镜 不过这不是贬义只是出乎意料影片的风格非常黑色幽默 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用看似荒诞的喜剧手法反应出人性的弱点和一些畸形的社会现象想出名只有才华不行你得会伪装 脸皮厚豁得出去 甚至是拿家人做文章看上去荒诞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还少么而电影的最后 他终于还是无法让名利征服良心的煎熬说出了真相 然后如释重负的跳入水中看到这 突然想起了Nirvana的nevermind经典专辑封套最后他还是和真正喜欢他和他儿子的人在一起因为他认识到:“我曾经认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ps: 里面的歌很好听
罗宾·威廉姆斯昨天2014年8月11日去世了,我看过他不少作品《死亡诗社》、《八月迷情》、《心灵捕手》、《人工智能》、《机器人管家》、近期《白宫管家》等等,今天看了他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2009年的作品,名字起的很高调,以为是个含辛茹苦的伟大爸爸,结果是演了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学好、不上进的儿子意外死了,他伪装成自杀,并伪造了遗书,引起哄动后,继续抛出自己写的儿子日记,进而编印成书,使他名利双收,但最终他成为一个诚实的父亲,公开了秘密。
巧合的是,他本人昨天也是由于忧郁症困扰,终自杀窒息而死,享年才63岁,你不看史泰龙、哈里森福特、摩根·弗里曼等等都活跃在影坛上,可以说他把善意的微笑、温温而雅的神情,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我看他的作品悲情的多,如《死亡诗社》、《人工智能》等,属含泪的微笑,这部也是,独自养大孩子,小孩又不省心,时时惹祸,家庭不幸福,事业上,写的作品无人欣赏,教的课没人来听,是个事业无成的窝囊废,再加上儿子意外死亡的丑闻,那他的人生将一无是处,但由于他的“创造”,使得人生有了转机,照理他该一直伪装下去,继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讲出了实情。
我不知道忧郁症是怎样产生的,通过预防的措施,可以知道,善于倾诉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可是你的周围真有那么多可以倾诉的对象,你真的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给别人看,海明威说过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写出一句真话,电影里罗宾·威廉姆斯讲了真话,并以裸体表示自己的坦诚。
逝者如斯,是以为记之。
不要觉得这片子夸张荒唐,而是人类社会就如此夸张荒唐。
不要说有多少卡尔一样的孩子被人称为“怪胎”“智障”“畸形”,在学校被人欺负,被老师认为需要送往特殊学校……我们这个社会仿佛是不需要也不欢迎异类的。
人们的所有选择看似合乎现实的逻辑,实际却是一种趋于大同,生怕掉队的被选择,胆小懦弱的本质被强势的数量撑腰壮胆。
这种数量延展到整个社会,就是一种深刻的恐怖力量,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即便沉默着,有时也会让他们的眼中钉不得好死。
具体到这部影片,卡尔没心没肺不卑不亢的态度,反倒让人欣慰不少,当他在自己独特的趣味的手淫方式中意外死亡时,我以为导演在开玩笑。
一个根据观影“老经验”推测出的剧情路线,到这嘎然而止。
之后的发展,便进一步剖开了这个社会的表皮,迅速暴露出其内在的荒唐与悲哀。
影片以相当夸张的基调跟主人公急转直上的生活境遇改变告诉我们:看吧,其实这种事情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而且你们很可能都是促成其中的一分子。
被老爹包装过的卡尔迅速成为人们心中膜拜的文青偶像,他的死与他的文字相互催化作用,魅力无可比拟,促成一个巨大的供所有人意淫的舞台。
而真正写出如此智慧文字的卡尔他老爹,从始终的无人关注,到最后的被众人转脸比出中指,其实彼此都从未改变过。
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愿意拨开平凡不济的表象去欣赏他的智慧与善良,去除了包装,人们心中的圣经可以立刻变成一坨屎。
当然,除了同样“智障”的安德森跟邻居欧巴桑,愿他们永远那么酷。
1.剧情的催化剂是凯尔自慰身亡,虽然这只是一个通过现场暗示出来的未直接描述的事件,但不妨碍通过此事给广大的凯尔们敲个警钟。
性是造物者制定的规律,它经常干扰人的思考和行为,正如饥饿、寒冷、劳累一样,但人之为人,在于懂得合理的克制,不走禁欲和纵欲的极端。
古代,直到清代,对于书院里的学生,读小说和看戏都是禁止的,违者是要处罚的。
而当代社会,早已名正言顺的小说没什么稀奇,人们在追求权利的时候也释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即使你无意,你对网络世界泛滥的性也防不胜防。
一旦十五岁好奇的凯尔们发现了它的秘密,那么,也许只有部分幸运儿能“守节”,大部分都存在凯尔现象,更进一步说,若无法自拔,可能会步凯尔的后尘。
在这件事上,是真的需要培养克己工夫的。
2.较之凯尔的自慰身亡,他的失意作家父亲兰斯克的生存状态同样(在我看来是更加)值得反思。
像所有大作家最初一样,兰斯克不停地写,不停地被退稿。
他写得好不好且不说(后来证明他写得好),他作为一个文学界的无名之辈,想要叩开出版社之门(即使在网络文学日正中天的当代,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对于作者而言仍然具有神圣的意义)是难乎其难的。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表述方式:出版社凭什么给你出?
是贾平凹或莫言给你写序了?
是省市作协给你资助了?
是因为下贱自己成网红了?
凡此种种,恰恰都可以直接敲开出版社之门,但,唯独你只是一介公民就不可以,即使宪法确实规定你有出版的自由,但宪法并没有规定你如何行使自由。
所以,兰斯克也好,你也好,我也好,只能自己掏钱(看来,出版自由是需要花钱买的,我们和出版社都是市场经济里扮演着商业角色,进行着商业行为)或炒作来达成出版自己的作品的目的了。
兰斯克最初也许是无意伪造了凯尔的遗书,后来有意伪造了日记,人们震惊于“真正的”凯尔原来是个天才作家,而且大家居然跟他在同一个时空,于是这种震惊带来的好奇、热闹、骚动让凯尔成了已故的名作家,他的作品也卓越非凡。
讽刺的是,同一个人的文笔,通过死亡——如此高昂——的代价获得了认可(人们认为是已故的凯尔写了遗书和日记),而写这些文章的那个活人却从未被认可过。
只有死才能吸引世人的注意力吗?
不幸的是,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死,尤其是早死,往往能缔造不朽的天才。
近年的林嘉文如此(虽然他是生前出书,但死亡使他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
愿他安息!
),二十世纪末的海子如此,明清之际的夏完淳如此,唐代的李贺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曹魏的王弼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俄罗斯的莱蒙托夫也是如此(普希金生前抱得大名,不算),英国的济慈、雪莱也是如此(拜伦与普希金类似,不算),凡此诸君,皆因其早死而在历史中留下了金色的荣耀。
假如海子没自杀,即使有才,也有可能在叩开出版社之门时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不那么顺利。
而惨淡经营自己的文字生涯的年轻的我们在有多少在辛苦的攒钱去买出版自由!
历史已经证明,死能让你像烟花一样迅速地吸引世人的关注,但,我们还有梦想,即使惨淡经营一辈子,也要生生不息地奋斗,也不会去死在这个需要我们见证的伟大的时代!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好莱坞所有成功商业导演的那种蠢蠢欲动的愚蠢动机了——他们要让这个可怜的父亲讲出事实!
理由很简单,也是我广电总局的一贯审片原则:主题一定要积极向上!
这个在影片中看似消极,其实特别TMD积极而和谐的结尾毁了影片前面一切的铺垫。
真的需要这么虚伪地扣题吗?!
真的有人想让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吗?
有没有人理智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消灭谎言跟那些想消灭四害的街道办大妈一样可笑。
不管你承认与否,谎言就跟你吃了拉出来的东西一样,永远会真实存在下去。
谎言也分好的,坏的;大的,小的;良性的,恶性的。
别见着谎言就立马搬出小时候爸妈老师教你的那套“打倒理论”。
也别总觉得自己说了谎言就成了伪君子了,就成了虚伪的坏人了。
如果你非要这么做,我告诉你,你可能得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欺骗自己,好让自己怀揣着“我是好人”的心人格分裂般地过完下半辈子。
我不觉得电影里的父亲坚持这个谎言有什么不好。
既没有伤害任何人,相反还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他自己。
唯一伤害的就是某些人信奉的“说谎不是好孩子”的理论。
电影里的儿子基本上就是个垃圾。
当他的父亲说出真相的时候,我觉得潜台词好象是说,垃圾就是垃圾,别做梦了,如果你们像我的儿子一样在混,你们也是垃圾。
你们的内心不可能还有什么深沉的东西。
你们唯一幸运的就是在自慰的时候采用了正确的方法!
瞧,说真话多好!
FK!
电影的结尾以为让父亲讲了真话就让他从此不再虚伪了。
其实,反而让他从此开启了更加虚伪的生活。
不信,你从现在开始一直讲真话,绝不讲假话。
我相信,不久你就会收到SB俱乐部的邀请函了!
威廉大爷扮演的父亲的确伟大,发现儿子竟然死于追求极度的高潮而的吊死自己。
这样的死怎么可能会有价值?
实在是愚蠢的死法,死后都为众人所唾弃,身为父亲如何度日?
在极痛之后,他在儿子的新电脑中写下"遗书",之后在校园中传开。
凯尔最好的唯一的朋友有发现异样。
这样的故事该如何分类,我也不知道。
编剧这样的设想有几分荒诞的味道在其中,让一件原来可笑的事情通过一个谎言而有深度,把死的无所谓变成死的有价值。
塑造一个蠢货总没有塑造一个先驱来的有价值。
这是不是这部电影划分为喜剧的理由呢?
尽管在IMBD上得到了7.4分的高分,但形式主义的猫说她不想看这片儿,“一听名字就觉着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你就自个儿乐呵去吧。
”起初我也以为真是一冲着父爱去的滥俗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有着作家梦、但写的东西从未被发表过、只能在一狗屎中学里做诗歌课教师、上他课的学生以个位数计且全是脑残的中年失意男单身父亲,撞破了智商接近于零蛋、满嘴脏话、从来都视自己的父亲为傻逼、除了上黄色网站、偷窥肥婆邻居换衣服之外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变态儿子的一次重口味手淫。
这样的开场,结合那样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接下来会是,父子之间经过一系列喜感的冲突、调和,终于相互谅解乃至和谐社会了的亲情故事。
没想到,故事推进了没多久,儿子竟然在一次手淫时HIGH过头把自己给勒死了,父亲不希望别人知道儿子死得这么丢脸,更不希望自己因此成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于是就伪造了儿子自杀的假象,还伪造了一封遗书。
这样的剧情进展又让我以为接下来会是,警方毕竟发现了儿子并非自杀、父亲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索性承认是自己亲手杀了儿子的残酷物语。
可是我又错了,故事的发展是,遗书被公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大家开始试着了解这个本来人神共厌的儿子,向父亲打听儿子的种种事情,父亲于是宣称儿子其实是个乖孩子、是个有思想的聪明人,于是儿子成了永垂不朽的精神偶像,而父亲则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名啊利啊女人啊的蜂拥而来……至此我才算明白,这个表面上讲父子关系的荒诞故事,其实是场彻头彻尾的反讽,从儿子意外死亡那一刻开始,电影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竭尽全力地嘲讽这个世界的病态:因为谎言,父亲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实际上,父亲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谎言高明,莫如说是因为整个世界实在空虚、伪善、荒谬、无聊到了何种程度。
疯子尼采说得好,当整个世界都已经走上了歧路,把不折不扣的谎言当作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说谎的时候,真相还有鸟用?
父亲登上全美知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既要装哭,心里却又非常得意,想放声大笑,却又只能硬生生憋住,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不知道是笑还是哭了,那场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唯一的遗憾在于,电影的最后,父亲到底还是在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图书馆的庆典上说出了真相。
窃以为,这样的安排其实削弱了故事里那种极致的讽刺力量,大可以这么玩:父亲在庆典上继续洋洋得意,大家继续顶礼膜拜,儿子的身影在空中浮现,沉默地看着一切,所有人都不再具有面孔,沉默如冷水一般迅速渗入一切,而一切又在沉默中黏糊糊地溶为一摊,儿子也在那里边溶化,怎么喊叫都无人听见……
啊哈,一场闹剧。窒息性高潮太危险了。。。。
不太理解的美国文化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人生不过就是骗局一场笑话一段~最后的温馨转折很突兀很扣分~
这个爸爸哭笑好猥琐啊
x
很黑色幽默。当着众人承认我的儿子是手淫失误而死其实是个很困难的事情……群众的反应让你想到了什么?又看到了谁?
价值观无可挑剔的正——出书出名上电视节目,哪比得上跟好朋友一起看恐怖老电影来得爽!
你就等着幽默人生吧!
温暖的黑色幽默,“我也不喜欢他,我爱他,他是我的儿子。”
别害怕 我已经死了 他也已经死了。。
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被传颂的偶像,而非其他。电影通篇就像制定了一个目标,编纂的剧情,只是为了阐述一个观点。
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就是 太过了 就不好了
颠覆传统的强大故事
或许是文化差异原因,实在不太习惯这么一个严肃的题材用这么一种风格来叙述。
我觉得剧情是有点牵强。罗宾威廉斯大叔真的老了。
威廉大爷最后全裸上镜,越老越泼辣呀~
最害怕看这类试探性的电影,延伸的还有那种假装是亲戚去陌生人加做客的。这个电影最后父亲不藏了,你让那些把你儿子当作纹身的人怎么办那哈哈哈。
人死了才永恒赞美,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搞什么啊,发死人财。
梦想着名利双收,得到的方式确实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