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就已看过《托尼瀑谷》,在那本《列克星敦幽灵》中并非出采之作。
但它却是零七年一月引发最强烈共振的电影,不论它在业界的评论都多差。
当然这要归功于村上的原著,但若仅仅如此是绝不足以构成喜爱的理由。
应当说整部影片的处理,甚为契合目前的心境。
《托》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强烈的空旷感。
内容是由不过区区十几页的小小说改编而成,其场景道具也仅选取对剧情诠释必须的重要元素而剔除其余可有可无的负累,连角色的台词也少得几乎数的出来,与其说是台词,莫如说是旁白中的穿插性补叙。
但少之又少的台词却有力地抓住了所有描述所指向的核心问题而显得至关重要。
整部作品的镜头拖曳得极其缓慢,也有可能是画面中物体或人长时间处于静止或接近静止状态而产生的错觉,一种沉静的错觉。
影片中场景的过渡处理颇有意思。
通常是一个从左至右的慢镜头,末端是房间的墙体、汽车轮胎等物体接续一片黑暗,制造一种模糊又伤感的混沌,缓慢地切换至另一场景。
这一手法导演在片中屡试不爽。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局部化的应用,聚焦某一细节出,例如:人物双脚的运动来表示人物行动的趋向或目的,用以解释某一事件的全部。
又或者是“她”出事前运行的汽车引擎盖及左前轮的视角等等。
由此种细节之处过档至全景,此种取舍远比一般直截了当耐人寻味的多。
电影的配乐也是采用间歇的钢琴,或纯粹的空白。
镜头凝滞在沉默的画面中,蓄势待发般徘徊。
诠释村上的这部作品,我想这种缓慢是必须的。
印象极深的是其中两个场景:一是妻子答应答复托尼求婚之前,托尼对于自身过往人生的反思;二是妻子车祸死后托尼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背对镜头失声痛哭的一幕。
两个场景都选取了相似的背景音效(background-sound effect),均是将钟的指针走动的声音作渐变处理,由些微的滴答声放大至摄人心魄。
前一个相对缺乏让人意识到那是指针声的条件,初看时一度错认为城市中打桩机的声响,但转念,又觉出其中的余味:孤独踩踏着如打桩机般沉重的步伐,在托尼心中打着令人窒息的旋儿。
托尼承袭村上一贯的小人物路线,与我们任何一个都毫无可比性。
其童年记忆甚为贫瘠,母亲在其出生后三天病死,做爵士乐手的父亲总是游离在家以外的处所,自己又因为那个奇怪的名字而遭到他人白眼。
缺乏与其他个体的沟通导致的自闭,当然这都是父亲省三郎一手造成的……但如果母亲未死的话,托尼瀑谷也就不会存于世上,起码不会起“托尼”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字,想必能够获得同正常孩子一样水平的母爱,甚至是父爱吧。
对于机械的绘画兴趣及随后展露的无人能及之天赋也是如此经历所致性格的产物:与人沟通不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冰冷的无生命的不会说话的机械上,集中在可被量化的精密冷漠上,描绘机械不存在沟通的问题,仅仅是它存在,你攫取。
托尼的人生之所以奇特,恐怕是因为在他遇到妻子之前,都未曾意识到己身的孤独与缺失,这一点。
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就能将之作为本身的固有状态而原原本本的加以接受,就如同与孤独合体一般,成为孤独的符号,便不会对离群索居产生丝毫不满,反倒如鱼得水,对人群有着某种类似畏惧的抵触情绪。
酿成妻子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开车时的疏忽,但如若没有那起悲剧,他们生活中潜在的矛盾也未尝能够得到调和:妻子即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靠衣服而生活这一巨大命题,却仍然希求通过少买衣服来表示对丈夫的敬爱,这本身于她就是突变;而托尼,则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妻子的本质区别。
他们在眼下所希求的东西,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于他,是借助妻子摆脱己身的孤独,于妻子,则是买更多的衣服去填补己身永远都在扩张的空洞;于他,衣服是妻子的影;于妻子,自己则是衣服的影,并无过多实质。
而那个与妻子有着相似身形的女孩在置衣间内面对大堆衣服时突然的啜泣却永远印在了托尼的心中,即使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忘记一切的时刻。
以至于他孤身一人躺在空无一物的前置衣间时仿佛也感到啜泣的她的身影就在身前。
而此时一个场景的巧妙切换也着实另有深意:躺在牢房地板上的省三郎。
躺在此处地板上的托尼。
两种孤独状态的类比,可怕的相似,毫无希望地生存在静止中的孤独。
枪声,子弹击穿某人的额骨,指针走动的声响,流逝的生命与时光,打桩机,在胸中砸入一枚隐形的九寸钉。
影片的最后导演对原著做了一定修改与补充。
父亲死后,托尼烧掉了所有能够勾起回忆的资料,却在即将烧尽的时候留下了某一物品。
女孩回家前被扫地大婶纠缠,家中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
电话那头的托尼内心纠结地放下电话,视线落及桌面。
那是。
女孩来应聘时交纳履历中附着的一张照片。
被火苗烧毁了一角的一寸照片。
是的。
又是电话。
同《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恋人》一样。
导演选取了电话作为结尾,却留下一个遗憾,因为《托尼瀑谷》的结局是,并且必须是:“托尼瀑谷这回真正成了孤身一人。
”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
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
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
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
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
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
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
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
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
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
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
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
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
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
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
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
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
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直到职员表出来以前还并没有清楚地感觉到这部电影和村上春树和坂本龙一的关联,但是看到职员表的一瞬间忽然就觉得是哦,不然呢?
那种模糊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终于落实…爸爸的战争背景被和审判被遣返的经历,配乐里那股清澈的哀伤,明明就很村上和坂本啊!
电影有点像男生版的《被嫌弃的“东尼泷古”的一生,不过少了凄厉多了唯美。
影片的主题是不由分说的孤独,然而是直白的的,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
通过直白的语言,空档的屋子,慢节奏慢镜头温柔的配乐来表现人物极致的孤独,在感觉到唯美的同时因为脱离了生活而丧失了共情。
整个故事对孤独的刻画也是流于表面的,看起来似乎孤独取决于是否有心爱之人陪伴,有妻子便不孤独,失去妻子便重回孤独。
毫无疑问爱情和陪伴可以抹平某些层面某些时刻的孤独,可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那种深入骨髓无处可逃无法排解的孤独,大概我们都曾感觉到过吧,这难道不是无论爱与被爱都无法全然消解的吗?
类似深刻的有关孤独的讨论几乎并没有出现,加上朗读小说原文的解说,优美的镜头语言,动人的配乐,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唯美物哀的忧伤情绪的集合,美却浮浅。
如果你不村上,《托尼瀑谷》可以略过;如果你很村上,或者这会让你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平静的旁白,从头到尾坂本龙一零星点点的钢琴声,时常缓慢右移变换场景的镜头。
可以确定它将打动一部分人,但也仅仅是一部分。
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是一个人名,而不是我预想所想的一条瀑布、一个地名。
托尼的父亲是个优秀的爵士长号手,二战结束后被遣返回日本,随即同一女子结婚。
托尼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便死去,“象转身关闭开关一样”。
父亲讲他一个交好的美国朋友的教名套在儿子身上,而托尼则因为这个混血味的名字从小遭受不必要的歧视,加上父亲常常带着乐队在外演出,托尼成了一个习惯同孤独相处的人。
托尼成绩一般,但喜欢画机械,“画得比事物还有实感”,他凭此画一些插画,赚了不少钱。
由于性格原因,托尼一直单身到中年,直到遇到一个“天生适合穿着”的女子走进他的视线……电影根据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片长仅为75分钟,除了结尾部分大体上忠于原著。
国内一些媒体宣称这是第一次将村上作品搬上银幕,实则不然,在此之前已有1981年由大森一树导演的《且听风吟》,1988年野村惠一改编村上短篇的《泥土中她的小狗》两部长片,此外还有两部短片。
但这几部电影都还没看过,而《托尼瀑谷》在我看来不算出色,所带的村上味也有点不一样。
我曾是一位村上扇子,读过他所有的长篇及一部分短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补习了原著。
这是个很村上的故事,对准人存在的孤独感。
托尼本是个习惯孤独,甚至有点享受于其中的人,在结婚之后的几个月,却害怕孤独回来找他。
电影的结尾没有依照原著,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等待。
我喜欢小说里托尼变成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如同之前父亲刚回国发现家人都已死去的失重感,这样才是村上,才是“以人类的孤独为养料”的地球。
除此之外,不喜欢一段旁白再留最后一句话由角色口中说出,这点非常破坏我的感觉。
总的来说,喜欢小情小调的人不妨一看,不知道村上但又有点兴趣却懒得看书的人也可以,孤独的一个人用来打发时间也不错。
ps.出演女主角的宫泽里惠这会可算是气质美女...
有关孤独、有关欲望、有关婚姻、有关生命,有关救赎。
清淡节制,温吞唯美,就算有很激烈的暗涌,也只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述说。
仿佛无时不在的风声呢喃,是在你耳边低吟浅唱的电影。
它过滤或者说荡涤掉了生活/生命的一些腌臢不堪、爆裂凶恶,将男女主角化身为两只在玻璃柜子里旁若无人细腻行动的昆虫。
是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无论这种孤独来自原生家庭,性情气质,还是物质欲望。
而所有的孤独最后都会变成城堡,拘禁我们,同时也保护我们。
为了释放这种孤独,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我们会在尘世当中寻觅自己的救赎——东尼选择工作,惠子选择衣服。
衣服是容器,既包裹着我们的身体,也收容着我们的灵魂。
它是欲望的显影剂,也是孤独的漂流瓶。
最后不得不说,宫泽理惠真美啊,身着各式洋装有窈窕曼妙的美,穿着简单白衬衣有清水洗尘的美。
静水流深的美,婉约古典的美,是那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美,美得镜花水月一场空似的,脆弱而又决绝。
市川準的電影我不知道是否都是這樣喜歡運用空鏡及特寫的角度去描述電影, 或作為他電影的語言。
這樣去描寫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 彷彿在身旁觀察著, 去感受那感覺。
電影改篇自村上春樹的<萊辛頓的幽靈>其中一篇短篇作品。
這電影, 我認為很能表現出村上春樹筆下的故事, 尤其那種意境。
讀村上的作品, 自己往往就像進了一所沒人住的地方去, 一個人的感覺。
所以, 有時讀著時, 難免有孤單感, 但像是更能令自己有某種釋懷, 因為原來有人是像自己這樣的。
寂寞的感覺, 很強烈。
一個人的時候, 習慣了孤獨, 不知道什麼是孤獨, 因為這感覺已是生活的一部份。
但當忘記了這感覺, 而又要再次面對的時候, 其實是否比之前的更為難受? 時間會消逝, 傷痛也可以忘卻, 但孤獨卻隨身如影。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喜欢村上,这部电影的原作看过,2005年得知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期待遗憾大陆没能引进,不过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谈不上很小众,但绝对也不会有很多人看,从豆瓣上参与评价的人数上就能看出来了看到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上半年,伟大的BT下载。。。
第一次看的是原版的,没有任何字幕,不过因为本来对白不多,外加上看过林老师翻译的小说,电影能看懂。。。
后来看到了中文字幕版本的电影很细腻,几乎和看原著差不多印象最深不是情节,不是表演,而是耳边回荡的和缓的钢琴声随后毫不犹豫的下了原声大碟,每当这张专辑是播放了次数最多的了工作的时候在听、无聊的时候听、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在听不懂音乐,仅仅就是觉得好听,而这就够了
心是一个空的房间,空惯了也并不太难以忍受,难以忍受的是房间被填满过以后的再次空荡。
我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我默默喜欢过的一首周华建的不为人知的歌:每当曲终人散之后,眼看缤纷色彩变灰暗。
那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时候我就不由地喜欢这首歌。
Whatever things move in, will always move out. 最后能剩下的,只有孤独,不管是已经习惯的还是难以忍受的。
这世上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却存在着彻头彻尾的孤独。
我是没有想到村上的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的,倘若说那种乖张的想象力和内敛的深藏不露的气质可以被天马行空的剧情和平缓淡定的画面表现的话,那那种颇似自言自语的细碎式自白该如何散发其吸引力呢;于是因此《托尼瀑谷》在我看来成了一个略显沉闷的优雅叙事诗,画面稳妥清淡到容易让人产生困倦,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仿佛发条鸟一般不断在耳边回响——从这点上来说,影片简直极其遵从了原著。
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导演会选择村上这样一部作品来映画化,无论是说到他初期作品的清新风格还是中期创作热潮爆发的诡异奇幻,或者是最后的回归朴实,都完全可以选择更多别的故事来搬上银幕,那么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出彩程度,或者说仅仅是渴望从迷宫式的回旋中获得出口都会比《托尼瀑谷》更容易让人产生兴奋的触觉,而对于非村上迷来说,看这样的一部片子可能是会耐不住那种缓缓流淌的节奏的,而坂本龙一波澜不惊的配乐更是直白无误地喻示着这是从头到尾都不会有高潮的影片,它所追求的就是在普通的叙述和日常景象中悄悄抓住你的心和感受。
然后我突然有点明白了,即便是这样一个淹没在他无数作品中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分解开看却是他所有欢喜要素的集合,而故事的主基调又是他脱离不了的琐碎,包括他言语的琐碎,大断大断跳跃说故事的琐碎,不吝惜详细描写生活细节的琐碎——影片里最后有一个镜头,托尼瀑谷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往玻璃大盆里的蔬菜色拉上撒调料,接着一口一口地咀嚼,我觉得这个镜头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深彻心底的孤独,他尝试着将能控制的感官和证物销毁吞肚,但最终却只能如同那旷然的储衣房和不再剩下一张旧唱片的空房间那样,永远并真正地品尝到了那个味道。
孤单乖僻的男人这样的主人公向来是村上的最爱,桀骜不驯地活在世上却和大多数地道的人格格不入,身上充满了孤独的气味却能吸引各式不同的女人。
这样的男人在村上的书里截然是不存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用《舞舞舞》里一个不知名配角的话来说,就是:“你,回到月亮上去吧。
”托尼瀑谷即便不如他书中其他的角色那样特立独行,但对于事物外形精准的把握远远甚过感官感受这点来说,无疑已充分具备了“孤单”这样的因素。
这样的男人连笑一笑都会让人惊艳,然而他并不需要是好看的,只需要骨子里透出的那一种落寞和低调即可。
尾形一成的表演宁静朴实,很多时候感觉他只要站在那里定定地直视,眼睛里就透出排斥他人的气息,而说到外形,原著里的描写是“略微棱角分明的面孔,加上头发蜷曲,小时候他常被当成混血儿”,在开篇里很是能感受到他那种与众不同,但到了影片后半部分,逐渐变短的男孩头竟让人不知不觉和村上本人重叠了起来,仔细想来,村上的名言“文化扫雪工”和这不停地绘画机械图的男人相比,倒真的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不追求任何个人创作的激情和感动,仅仅是纯粹地成为零件精确旋转的轨迹罢了。
美丽却总有缺憾的女人这也是村上书里热爱的元素之一,比如缺小指的耳朵模特喜喜,比如明亮脱俗却常常不由自主大哭的雪,还有皮肤黝黑的热情少女笠原May,这些女子无论是作为引导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还是为剧情推波助澜的配角身分,都增添了不少奇趣气氛。
村上对于女子美丽的描写,往往并不在于脸部五官的精致,而更倾向于身材的姣好,往往长相普通的女子,会因为“完美漂亮的腿形”而引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也由此我发觉宫泽理穗瘦削的身材真的太适合演绎剧中对购置衣物有着疯狂欲望的女人,每次出现都变换的整齐的套装,程亮的靴子和精心搭配的装饰,无不完美呈示着小说里说的“衣服也仿佛由于裹在她身上而获得新的生命”。
感觉上宫泽好像有一种沉默的气质,眉眼都是细巧的,言谈举止也都是规矩而分寸十足的,但这样看来很平实的女人混杂了剧中偏执和疯狂的欲望,很奇特的就有了一种沉默的固执;对于托尼瀑谷求婚不动声色的应允,对于解释衣物在她空壳的生命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而事实如此,时间终结的理由在此产生。
爵士乐仅仅从书中出现的大量乐队名称和唱片集便可知晓村上本人对其的热爱程度,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的主人公索性操起了村上现实生活中的副业——开爵士酒吧。
在本片里,托尼瀑谷的父亲是爵士乐手,年轻的时候就离开日本去到上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等到回国结婚之后,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不是自己取的而听从了一个美国上校的意见,他在托尼瀑谷的记忆和生活中,从未像一个父亲那般存在过,而托尼自己,也不知道身为一个儿子该是如何样子。
父子俩未曾互相理解过对方,抑或是托尼曾带着妻子去听父亲的爵士乐演奏,也仍旧是摸不着一点头脑,也许即使有略微的感触,也不过是误解的集合吧。
一直觉得爵士乐的慵懒是非常私人化的享受过程,无论是于演奏的人,还是于欣赏的人,这两者间不存在一丝联系,不需要双方的迎和或呼应,只要个体分别获得满足即可,完全的个人化。
最后那个被托尼雇佣,身形与他妻子相似的女子,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庞大的储衣柜里,一件件试穿着那些典雅的套装和华美的尖头小皮鞋,终于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出声。
她无法理解一生中从未见过的那么多衣服被整齐摆置于触手可及却属于他人的地方,正如托尼无法理解妻子曾经的疯狂欲望,无法理解父亲曾经的热烈爱好,他尝试着去理解去逃开孤独,但最终仍不过是孑然一身罢了。
也许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无法互相理解,而无论有纠缠着再紧密的联系,生命的最终指向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孤独?
原著里并未提到托尼给雇佣的女子打电话的内容,并未谈到他再一次尝试着摆脱困境的举动,然而电影里的托尼拿起了话筒,拨通了号码,铃声空荡荡地回响在没有人接听的寂然中。
从这点上来说,简直杀人于无形之中。
享受买衣弥补内心的缺失,时间的流逝使爱情影群植入新根。生死之间只隔一根头发的空隙,气息融入面料的纤维,最终还是被孤独吞噬。镜头缓慢平移(类似读书翻页和卷轴移动)和旁白与主体衔接对话的时空过渡这种形式很喜欢。
一部近乎洁癖的电影. 爱与孤独, 时间与记忆. 当她在英子的试衣间里忍不住哭起来时, 东尼也会隐隐地疼吧. 因为西岛秀俊干净性感的声音, 因为村上春树, 因为结束得恰合我意, 所以给了五星. 私人的偏心.
空旷的布景单调的镜头表现孤独,过多的独白和配乐有点影响叙事,看过原著的估计会喜欢。
根本就算不上是部电影。
循着坂本龙一的OST找来这片儿看,当音乐和影像彼此渗透传达出的是加倍的孤独感,都市人在情感状态上的流离失所表现出的是对物质的寄托和人际的疏离,镜头横移转场间搭配西岛秀俊的低沉旁白就如同在翻阅村上的小说,男主在地板上的辗转反侧实在是太寂寥了。
通篇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拖沓、做作,西岛秀俊的旁白音,宫泽理惠一人两角的演技,也依然挽救不了贫乏的故事和流于表面的人设。
西岛秀俊的旁白作为绝佳媒介,准确联结了剧中人物与观影者,直截了当,剧中人物也得以跳脱出第一人称的视角审视并陈述自己,这个处理手法赞的。宫泽理惠举手投足都太美了!暂停舔脚!
无论是开头对人物历史的叙述,还是后面大段的推拉转场,还会画外音与画内人物台词的接续,都表明这真的是一部从语言层面力图完全贴合原著小说的电影。也正是从这点上说,东尼泷谷的视听的确非常特别,比一般小说改编作品要强太多。但满口孤独还是挺LOW的哈哈。男主说女主像是为衣服而生的一样,衣服没了,人就不用生了。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疯狂的点吧。
拍出来的感觉,始终和文章不同。不过还好,没有惊喜,没有失望,只是太平淡了,几乎没留下影像。略微出现的,是托尼那张缺乏表情,木纳,皱褶的脸。和原著比,沉闷了。
看完电影决定补一下原著。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被孤独侵袭,哪怕在短暂的告别孤独之后,痛失所爱让东尼再次被孤独吞噬。能吃人的孤独。妻子和女助理像是本体与影子,妻子因被抽离了洋装欲望又反复,因车祸而悄然离场;女助理原本也要变成妻子那样的空壳,幸而东尼关上了衣帽间的门,将她拒之门外了——而东尼自己,蜷缩在空荡的衣帽间里,正如父亲蜷缩在牢狱中等待被处刑一般,巨大的无力感淹没了他,他也再无法站起来。
我給零分
无论如何,都抵挡不住潮水般的孤独感。
是坂本龙一的《Solitude》使这部电影成形的,从前并不知道出处,在各种午后,巴士座位,散步路上听过很多次,那种孤独的情感像水一样化开来,现在呢,像他所说的一样,重返孤独比长久孤独更让人感到害怕,但貌似这只是村上式惯用的托词,不是吗?我们的孤独何来重返一说?它一直都在那儿。
村上春树使其具备文学性,坂本龙一使其具有音乐性,没有画面作为广播剧也能很好听。所以电影真的是这作品最好的形式吗?
宮澤真的宛如仙子。影評人又要發話了「這不是電影,只是音樂錄影帶,只是配樂詩朗誦」。嗯,就你最懂電影,不僅要懂還要定義電影。
情绪电影,摄影、人物、画风舒服,整体调性不错,坂本龙一的配乐加分,可惜故事一般,或者没故事,都是口述出来的。
2009/8/9 9:45pm Agnes.b cinema
掉落的苹果,道别的天空,从牢房到衣柜,死亡毫发之差,气息融入纤维,哭泣分身,孤独幽灵;村上春树有声读物PPT,又或坂本龙一钢琴MV;整挺好
surprisingly well made with powerful script. disappointing soundtrack by ryuichi tho.
很特别,村上的作品很难拍出味道,此片完全做出了孤独,疏离,哀伤与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