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洋快餐”中的典型代表,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一直都以出餐快捷和营业时间长而著称。
在很多地方,深夜的黑暗中仍然开着灯营业的除了那些连锁便利店,便是它们两家了,而这深夜中的灯光不光能够温暖夜半出门者的胃,也能够为那些在深夜中徘徊的身影提供一个容身之处。
电影《麦路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那些长期“赖”在麦当劳中过夜的群体的故事。
早在这部电影出预告的时候,我就对它十分感兴趣。
因为这个群体是平时很少暴露在大众视野中的群体,如果故事拍好了,将是一部十分催泪的电影,更何况主演还是近些年在苦情戏方面颇有建树的影帝郭富城,可以说,这基本上是一记可以直击观众内心的重拳。
9月17日,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当时我正好旅行到了广州,广州的场次基本都是粤语,于是作为一个北方人的我终于能在影院里看一场“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内心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麦路人》这一记重拳,打在了一团软绵绵的棉花堆上。
其实,关于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香港电影在过去并不少见,虽然多数以喜剧的形式出现,但仍能够打动人心。
而且这种电影渐渐的也形成了一种套路,那就是一个底层群体平时生活困苦,群体内部时常会有一些小心眼小矛盾,但总有一个人会像定海神针一样稳定住这个群体,然后一个外部的反面势力到来,小群体因此承受各种磨难,最终大家团结一心在主角的带领下击败外难重新开始生活。
《麦路人》也是基本按照这个套路来的,但这一次为什么失败了呢?
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影片表达的这个群体上。
我们其实可以自己想一下,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无处居住只能栖身于麦当劳之中,一般这样的只可能是破产或者生活遭受巨大打击的人,而这类人的故事表现出来多半会让人动容。
但在这部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人物,却是一个痴迷手机游戏的“网瘾少年”,妈妈叫他干活他不动弹,嫂子骂他一句直接上手开打,后来因为哥哥回家看到这一幕收拾了他一顿他才负气离家出走,从而进入“麦路人”这个群体。
这是是一个失败的角色塑造,让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就无法对角色产生好感,一旦有了这种情绪,想要融进去便很难。
而由张达明饰演的另一个麦路人群体成员同样让人产生厌恶。
这个角色是名流浪画家,但从头到尾,影片都没有讲述他的故事,只给出了一个他画了一堆速写的镜头,而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角色的戏份都在抱怨主角帮他找的工作太累,不想踏踏实实通过劳动赚钱,甚至最后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了一个故意犯罪的小偷,为的只是在监狱里有人管饭还不用出力。
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最失败的点,与我们以往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些吃苦耐劳努力生存的底层形象截然相反,编剧塑造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的形象却全然不去交待角色的成因和动机,使得这个本有可能成为翻转点的角色彻底成为一个“反面电影”,再一次加深了我的厌恶感,基本让人彻底的打消了情感融入的念头。
这部电影在宣发的时候,总是在有意无意的碰瓷《小偷家族》,但它跟小偷家族相差的太远了。
在《小偷家族》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正常”的一家人,然后通过故事发展,渐渐向我们揭开这个群体“不正常”的一面,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他爸爸不是他亲爸爸,你奶奶不是你亲奶奶”的原因,再牵扯出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心酸故事,让观众产生共情。
然而在同样标榜这种内容的《麦路人》中,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我们在一开始便知道了这个麦路人群体里的人都毫无血缘关系,那么他们为什么却又“亲如一家”?
这一点根本没交代清楚。
而且群体内部人员也都是非常模糊的,比如万梓良饰演的等伯,他的故事也根本是浮皮潦草的交代了几句,至于海报大合影中出现的那个没晚都在麦当劳里读书的白发老奶奶,则根本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那么,这部片长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把主要内容留给谁了呢?
留给了由郭富城和杨千嬅的“半路夫妻”组和由刘雅瑟和小女孩组成的“苦情母女”组。
郭富城和杨千嬅这一组角色可以说是撑起了整部电影,要没他俩估计这电影我都看不完,他们两人的故事线和角色设定相对饱满,而二人的演技也十分过关,郭富城在《侦探系列》和《踏雪寻梅》中淬炼出来的苦情戏演技把本片中博哥这个角色提高了一个档次,而杨千嬅则是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美人迟暮”的无力感,演员个人与角色阿珍仿佛融合到了一起。
可以说,这一组角色才是一部正常的底层香港电影中最正常的角色。
而同样占据很大戏份的“苦情母女”组却非常让人遗憾。
刘雅瑟饰演的这个“妈妈”角色确实很命苦,刘雅瑟表演的很卖力,角色故事也很让人揪心,但这个角色受苦的根源却让人无法对她产生共情,因为她所遭受的一切,原因都是她要替她已经去世老公的妈妈还赌债。
这个角色的故事线是这样的:她香港老公不顾一切娶了内地的她→生下女儿→老公意外身亡→婆婆认为她是丧门星把她和女儿赶出家门→婆婆因为丧子之痛去赌博借债→她为了报答当年老公的恩情替婆婆还赌债→婆婆再赌→她再打工替婆婆还债→婆婆还赌被黑社会抓走→她每天打好几分工还债,几天几夜都不能睡觉→赌债还清,婆婆继续打她骂她→她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看到这的时候我都惊了,谁能想象得到,都2020年了,我竟然能够在一部香港电影里,看到恶臭电视剧《娘道》的影子?
因此,当这个角色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波动,相反我在疑惑,编剧这么写,究竟是想要感动谁?
这部电影最后一共有两名角色去世,却丝毫没有引起我的任何悲伤共情,别说流泪,就连一声叹息我都没有。
因为这部电影一直在以一种脱离生活的姿态去写底层人们的生活,只会通过一味地卖惨去博取观众的情感支持。
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惨,但也不是这么个一味的惨法,以往香港电影中底层人民苦中作乐、坚韧不拔、咬牙挺住的风采几乎全然不见,这部电影要给我们看的究竟是什么?
在整部电影的最后,当那个街头座椅的空镜头出现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就这样结束也还算可以吧,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后面竟然还有。
活着的角色们一个个面带微笑的明媚的阳光里看着合影继续生活,配乐也如同广告一般轻快,最后镜头停留在麦当劳的大灯牌上全片结束。
给我的感受就是最后逼着你哭,可当你刚准备哭出来的时候,立马给你接一段麦当劳广告,让人实在无语。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像影片中的主体背景麦当劳出品的新汉堡一样,看起来用料讲究豪华上档次,但终究只是一顿勉强充饥的快餐。
而且在电影中,角色们也多次提起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多么辉煌,现在的自己落魄到这个程度好像也不怎么是自己的错,看到这些我只能说,香港电影沦落了十多年,有些电影人还是没想明白这个问题的原因。
“麦路人”和“何以为家”都是描写人入绝境的故事。
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感知的世界,两位导演满怀诚意、深情睿智地向我们展示。
主角们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表演让我赞许不已。
我真是从心底深处感谢这两部电影。
让我更相信爱是奇迹,爱是救赎之光,人类可卑,唯有爱照见远方,唤我善良。
虽然知道是极其故意煽情的剧情设计和剪辑,但还是看得止不住地哭讽刺的是今天seminar恰好聊到了imposter phenomenon,是啊,成功的心理学家会告诉成功的你,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去贬低自己的成功但是在成功世界里享受优质的心理治疗资源的时候,咨询师不会告诉你在纽交所里西装革履和常住24小时营业快餐店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专卖店里上千元一双的新鞋和路边摊五十五一双的翻新鞋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大场子里的歌手和红灯区驻唱女郎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年入百万和两周筹到四万块还债有什么区别。
imposter phenomenon之所以会普遍地发生,难道不是因为其实我们都知道,今天活得还可以只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运气都还不错吗?
Momma said it’s gonna be alright, but she don’t know why I cry at nights. 去他妈的消费主义,去他妈的反智主义,去他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世界不可能好了PS 短评字数限制真实难受了
《麦路人》黄庆勋执导,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等众多明星云集。
讲述的是一群平凡人的窘迫生活,真实到可怕,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老中青幼,男男女女,人生起起落落,每个人每个年纪总会遇到不如意,影片中这些人的这些遭遇即可以代指一个人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指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遇到一段愁苦的日子。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命运往往如此。
然而剧中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的坚持,万梓良的等待,杨千嬅的痴情,郭富城的自尊,甚至一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努力。
这是狮子山精神,也是香港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传统。
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生问题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和毅力,都有自己内心要拼尽全力守护的那一块儿。
然后他们和她们相互支持鼓励彼此帮彼此开出一条路。
“麦路人”百度说粤语里指陌路人,陌生人的意思。
而片中又是一群“没路的人”,他们人生进了死局,却相互扶持把自己拼命换来的一线生机让给别人,用命买了一条生路让给别人走。
也许他们和她们用几条命接力换来的一条路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
但,那又怎么样呢?
人生的冷和彼此的暖让我们看到了璀璨的人性!
这也许是导演最看重最想表达的东西吧!
(对了,九指哥也很出彩,取名九指哥是借了洪七公九指神丐的名头吧!
所以结尾黑社会放过了烂赌鬼,一言九鼎。
也许导演想说:人生末路,只要坚持,总有机会。
)
今年看过的很有感触的一部片子。
是港片,但不似港片。
如果不是熟悉的香港街巷,我会觉得它更像一部日本电影。
在24小时麦当劳过夜的人,是无家可归的人,是有家归不得的人。
曾经挥金如土的金融才俊,灯红酒绿中咏唱的歌女,受人尊敬的消防员,向往在香港找到爱情的内地女子……他们都是被命运击落的人,落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借着便利店的灯火,抱团取暖。
但这温暖渐弱渐冷,不断有人滑落深渊。
过往的辉煌如梦幻般美好,如今的艰难真实而残酷,香江水照常滔滔入海,对比的不止是人生的起落,更像过去一个时代的挽歌。
麦路人,用广东话念,陌路人,末路人。
每一个走到末路的人,都有自己的情非得已。
评价别人很容易,嘲讽可以张口就来,真正身处其中才会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变好,而是百般努力也做不到。
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一个人走了,如同一滴水消散于大海,没有丝毫的波澜。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温暖和痛苦,只留在活着的人的记忆里。
活着的人,继续面对生活。
就像麦当劳的店员,每天都要微笑着说:i'm lovin' it. i’m livin' it.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今日,灰色星尘的Mv也出了正式版,歌如电影一般,灰色曲调;影片的开头,麦路人加上I'm lovein'it,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地点以及片名的意义;许久不出现的张达明,电影中称为口水祥,“有头发谁愿意去做和尚”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状王宋世杰的强烈对比,令人唏嘘;大佬万梓良穿上西装的那一刻,依旧霸气侧漏,如果再来个大背头,啧啧啧,加一颗星;至今活跃在歌坛的天后杨千嬅几个正面特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飞女正传的老态。
宁可租房存放演出服,最后无奈三千元卖掉为了打上一针,加一颗星;妈妈的死去,让多人少为之无奈与惋惜;天王郭富城继赤脚小子 最爱之后又死去了一次,依旧颓废,只是不再演悲催的警察。
从一开始的背影特写到最后无法下车的那一瞬间,不禁感受到了郭天王演戏路上的升华,加一颗星;最后 双层巴士 24小时麦当劳 滴滴滴的红绿灯路口的声音,香港酒店的矿泉水,以及三次舒适堡的出现(天王还在代言吗?
)再次感受到了纯正的港味,为港味加一颗星。
最后,两场哭丧,前面为了赚钱做群演,后面是真的为了死者,呼应的很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的生活!
为影片点赞👍
这是我看过电影以来最垃圾的一部 演技太差 不知道在演什么玩意儿 建议你以后别拍电影了 回家玩俄罗斯方块吧。
这是我看过电影以来最垃圾的一部 演技太差 不知道在演什么玩意儿 建议你以后别拍电影了 回家玩俄罗斯方块吧。
这是我看过电影以来最垃圾的一部 演技太差 不知道在演什么玩意儿 建议你以后别拍电影了 回家玩俄罗斯方块吧。
这是我看过电影以来最垃圾的一部 演技太差 不知道在演什么玩意儿 建议你以后别拍电影了 回家玩俄罗斯方块吧。
这是我看过电影以来最垃圾的一部 演技太差 不知道在演什么玩意儿 建议你以后别拍电影了 回家玩俄罗斯方块吧。
麦路人,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买路人,但深想,麦路人这个名称用的更好,一寸金一步路,一粒小麦一寸金。
生命中没有惨这个词,有的只有更惨。
好像生命中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一样,无数的人在拼搏,在努力试图取得改变,但是不论如何的按部就班的努力,都是一种徒劳,一寸努力一场梦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止不住的脚步,努力想要赢得的人生,厄运就像是阳光照下来之后的影子一般,寸步不离的停留在身边,任由你做一切都无法去改变。
“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当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 有色眼镜永远看不清全貌,有什么能抵得过时间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徒劳,时间换来的一定是真的。
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可能是徒劳,这是十年,是多年,是整个青春,是3650个日日夜夜。
生命远比想象中的难,怀念读书时候的时光,可时光一去不复返。
郭富城演的角色很到位,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用行动演绎着一个出狱中年的“救赎”一生。
帮女儿“奶奶”还债的母亲真的是演绎了什么叫你做的越好就越错,正是你做的好,她更认为这是你应该的,这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
她“奶奶”实在是太坏了,想必她儿子在的时候也是不断的去责怪,不断的去施压,只考虑自己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郭富城演的博哥的遭遇是真的惨,影片开始虽然没有说明他是怎样进的监狱,但至少看到后半段感觉他更多的是被陷害的,或者就是想要剑走偏锋给了小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影片表达的情感,还是有点太压抑了,更适合有故事有精力且吃了不少苦的人来看,这些人应该能读懂的更多。
生命的旅途怎么才能算得上好呢,可能到死都是一个人,可能到死都没人能关心,生命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个爱你的人,有个支持你的人,有个理解你的人,有个能陪你说说话的人,有个人。
生命的旅途可能一个比一个惨,现实中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相互扶持,彼此作为依赖,总还是会有光的存在,总还是能熬一熬的。
把厄运熬到去世,把悲伤熬崩溃,生命中的花朵可能下一些秒不会绽放,但花骨朵在不断的积累能量。
悬崖边盛开的花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你靠着我扎根,我靠着你固土,相互扶持。
就像是麦穗,一粒扶一粒,粒粒往上长。
影片的结局,阿博坐上公交车是在暗示着离去吗?
伴随着公交车熄灭最后一盏灯,阿波的生命也随着终止。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不忍这样去想但难免思维会飞走。
女主提到了想要一个小孩,想结婚,想有一个家好好的生活,但最后影片中出现小孩的情节是在男青年的家中,也暗含了女主没能如愿,但最后的情节,也能看得出女主过的比之前好一些,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结局还算美好。
男青年出现,很好的表达了萍水相逢的互助,男主在被追着打的时候他莫名的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同时男主也给予青年帮助,唤醒他即将荒废的后半生。
最后一点就是,大家之间的帮助,好像都是莫名的知道来处一样,男主未问男青年为何到这一步,只是为他提供帮助,来改变他这一生,让他往上走,男青年也未问男主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只是在洗车的时候有感受,但是未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也留下了朦胧感,给观众以无限遐想。
《麦路人》确是一部很有温度的作品。
到处都是正能量的今天,能有一部关注贫穷,关注城市边缘群体、关注苦难与绝望的影片实属不易。
导演处女作长片就为群像戏,实属不易。
香港电影大多欲望喷张,满是金钱的弄潮儿。
而麦路人们,则是被金钱玩弄后的落败者。
阿博(郭富城)亏空公款锒铛入狱;妈妈(刘雅瑟)拼了命的赚钱为了还奶奶的赌博欠下的债务;等伯(万梓良)的太太因被骗了钱才会跳楼;就连口水祥(张达明),空有一身画技,但身患懒癌,不得已走上了偷财之路。
本片并未就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深度挖掘,而是更偏向通过私人化的苦难境遇,展示被贫穷与不幸折磨的灵魂。
人性中的惯性和愧疚,使他们再也无法逾越困境边界。
他们沉溺于痛苦,陷入无声绝望。
命运,像极了菩萨的冷眼旁观,在每次在温暖和希望渐起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
这种永远逃不出命运的主题,不免让人想到本作监制郑保瑞的银河映像背景,尤其是年轻母亲妈妈转折性地从麦当劳的椅子上跌倒,此段情节堪称神来之笔,一洗该角色前段情节的窠臼。
诚如银河作品的主人公们,麦路人们绝望不绝情,用笑脸和关爱反嘲着命运。
片中的幽默和温馨令人动容,郭天王更是“恢复了”本职,来了一段持续五秒的唱跳表演。
同样精彩的还有人物的设定,本片可以说是落魄的金融才俊阿博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阿博的心,再也站不起来。
除了对家人极度愧疚,从资产千万到仅有几张纸币,他的心被压在城市的最底端。
他没办法拯救破碎的自己,只能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救赎,寻找着自己的碎片。
渡人渡己,不仅体现在剧情上,麦路人们帮阿博腐坏的身体治病,更体现在人物的功能上。
阿博本人的其中一个特质似乎和其他麦路人角色都是交相辉映的,口水祥(张达明)的偷窃,是阿博最大的恐惧,因他自己就是因为偷用公款而坠落;年轻妈妈(刘雅瑟)不停地给婆婆还钱,和阿博有家不回一样,他们怎么也走不出这个圈;代表阿博心中小小希望的是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顾定轩),片头深仔跟着阿博,学着阿博在冰箱里拿苹果的样子,一样的动作,让两个人立刻有了某种联系,而阿博也顺理成章地开始教阿博生存的技能。
这是一种希望的传承,最终深仔做到了阿博的愿望,深仔看望孝敬母亲,深仔最终回家了。
阿博的梦,在深仔身上实现了。
而本作在情感处理上,最令人动容的就是阿珍(杨千嬅)看阿博的一眼十年:她爱他,选择守护他;他告诉她走,放她自由。
阿珍的主题是等待,等待阿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她等了十年,“不后悔”。
等待的主题,和等伯(万梓良)的主题不谋而合,等伯同样等待的是自己的爱人,那个永远也等不回来的爱人。
影帝郭富城,如果说他以往的角色,大多展现了“生”之绚烂,那阿博这个角色则是“老”“病”“死”,是末路之人。
此次造型非常贴近真实地流浪汉,长发盖头,肥大得好似捡来的裤子,松垮的皮带,小肚子(?
)。
搭配一如既往的成熟演技,绝望到发疯似的笑出来,内疚到在墙角缩成一团,因癌症而身体胸口极度的病痛,病榻上虚弱无神地眼神——人生将至终点的绝望扑面而来。
最终,他奄奄一息的挣扎被寂静与黑暗吞噬,这也是大多数流浪汉的结局,在没有人注意到的黑暗角落里消失。
寂静中,满是哀伤的呼啸。
电影,还是要到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祝大家买票顺利,观影愉快
几年前曾当过一夜“麦路人”,只五个小时都是苦熬,更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搬上银幕。《麦路人》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题材的视点选择得很好,聚焦于各色“有家归不得”的“麦路人”,叫人联想起90年代的《笼民》。剧作和摄制上都没有采用繁复的技巧,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切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一半冷峻一半温情地拉扯起一幅市井群像。前半部分尤为出彩,从细节塑造到对人物的关怀,都是近年港片中不错的水准。演员群戏加了不少分,“老中青”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不止一场突出的戏。
开头是真不错,因为各种原因无家可归的麦路人们,深夜聚集在麦当劳里,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家庭的氛围,特别喜欢看他们拼命赚钱、珍惜每一份食物的那些小细节,感觉特别真实,然而开始聚焦博哥和妈妈母女这两条线的时候,整个故事就无可避免地向着泼天狗血的方向去了,真的很可惜,前后割裂的太厉害,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剧情如白开水一样平淡,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很多时候觉得特别刻意。我尤其不喜欢那个老公死了带着孩子给婆婆还赌债的,我不能理解,因为这个扣一星。
第一个镜头就想到了《僵尸》,果不其然本片是它的副导演作品。但是导演明显没有想明白,怎么把一个好点子转化成一部好电影。用一个温暖的画面包装残酷的故事,没做好就很容易搞得脱离群众远离生活。绝症、死亡、遗憾当然可以得到观众的泪水,这些却不是真正共鸣的关键。博哥完全是一个老好人的人设甚至有点“完美受害者”。(看到最后的脑洞:秋红不唱歌了去做柜姐,后来在街角抽烟遇到了志明就变成了春娇……
挺好的
如果沒有一眾演員的演技,根本撐不下去。一套本來可以成為新經典的題材,結果好像拿了全部大牌但仍遭三炒一樣。
3.5要探討香港的遊民議題,《麥路人》選題的切入點極好,遊民落腳處如此之廣、幾乎是整個香港的街頭(或是車站)都是,而編導卻選擇聚焦在「麥當勞」這個快餐店的屋簷下,看著同路人聚在一塊、並組成一個「家」的理念,通俗恰到好處,通俗之餘概念也極為單純,就是一個「天涯何處皆有家」的凝聚力,給出了題目終究用了既煽情卻又溫暖的面向來得到結論,也忠於題材所想傳達的訊息了;郭富城的表現挺好,結尾的編排上留下了不少餘韻,人回到了家、卻也離開了家。
麦路人,亦是天涯沦落人,生活的艰辛酸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困境,但在艰难时刻却没有丢弃人性里的善良与温存,令人触动。全片风格偏写实,依稀有种“港版小偷家族”的味道。郭富城,不愧是影帝,演得真好。
“在麦当劳过夜的那些人”。选题本身真的很棒,之前在内地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情景,很有话题性。只是,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了,有些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好的地方还是人情味吧,即便穷困和底层,仍然守望相助,彼此扶持,看到这样的情节还是挺暖的。
题材很好,开头很惊艳,但越到后面节奏越松散。想要展现群像,想要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没分配好,不过金培达的配乐扳回一成。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拎出来看都让我有所感触,万梓良部分和张达明部分看哭,小女孩挺惊喜。细节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停车铃,演出服...),可惜台词上安排了太多戏剧性的巧合,略显刻意。总体而言还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和预想的差不多。
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麦当劳公益电影,24小时,开门送温暖,励志和温情渲染得溢出屏幕,理想主义得太假。编剧太硬伤,强行煽情卖惨。什么世纪了?大陆妈妈愚孝打工打到猝死,留下女儿进保良局;所有健全的人指望癌症病人为自己的工作和吃饱负责;歌女莫名其妙暗恋过气金融才俊十年,只是因为这次投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可选的多的是……群戏人物没有个人成长,剧情没有冲突,扁平得比纸薄;关注到底层弱势群体是很好的一种角度,但都不深入,等于什么都没说。郭富城和杨千嬅的演技,金培达的音乐都救不了场。
题材很吸引人 电影本身令人失望 特别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种质感 封面我还以为胡歌
两星半//往前是《笼民》往外是《小偷家族》《我是布莱克》//即使故事线崩坏也不妨碍群像飙戏 从深仔视角切入却聚焦于博哥扩散于群体是导演与编剧的失误//情绪煽动一切 港片可能少点文化隔阂比韩影还可怕
点开之前总觉得这是麦当劳投资的宣传短片。像短评普遍评论所说,节奏缓慢和过度桥段化是本片的致命之处,万梓良的角色太空了,有背景故事的角色都空洞,反倒是张达明什么都没有反而生动一些。点开之前很想看港片,现在看正应了一句话。香港不是以前的那个香港了,都不一样了。
怎么说呢,很矛盾。电影题材选的很好,从一个温情的视角切入也没错,但是却让我觉得虚伪。在香港的几年见过太多的麦难民,却从未见过他们之间打任何招呼。这是个冰冷的城市,人和人之间是没有牵绊的。我不知道怎么拍更好,只是觉得充满了人情味的到处派饭给街坊送吃的,不是真实的香港,或者说,只是香港百分之一的真实。香港麦当劳的温情,就在于每个人之间不用发生任何联系却可以找到归宿。电影里的人都太矛盾,甚至不合逻辑,有点难以共鸣。反而是看到第一个镜头中深仔那拥挤的公屋,最觉得真实而心酸。
一通悲惨的故事堆在一起,只见其表而未见其质。
今年看过最悲的悲剧,有点暖,但很苦。一念无明,夜幽烛微,人死灯灭,眼浅勿看。这个社会被什么东西塞得密密麻麻,人们在夹缝中生存,掉到底,卡死,一辈子翻不了身。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故事,生活太难了……很暖心最近去跳舞的路上,路过一个天桥,上面很多人晚上在那里睡觉… 我想以后买点东西给他们吃… 就是服了里面的单亲妈妈,为了婆婆就不管孩子的生活了??过于夸张吧
跟《一念无名》和《沦落人》算是香港底层社会三部曲吧,但是感觉导演用力过猛了,什么苦难都往人物身上加。而且跟那两部不一样这是个群像戏,就更难拿捏了。另外这片虽然像麦记的人文宣传片(英文片名就是麦当劳slogan的谐音),但最后赞助商名单里居然都没有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