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第一遍我是没看懂的,所以两年前我压根没想过评论这部剧,但还是极其留心,一是苏打,二是这部剧的拍摄方式完全是第一次见,从彩色变灰色那一刻我就懵逼了半天,以至于分不清真假而不知道主旨。
再后来重新认真看一遍,觉得这个导演真的是个天才,一环扣一环的戏如人生却又截然相反,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相反的。
而我也刚好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相等,你是一个多美好的人就有多阴暗,其他方面等同。
所以故事的共鸣在于,你是否有相同的经历而不是,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要到位,才能让你耐心身如其境。
那些感动的点的背后一下子破碎。
光鲜亮丽的人也像个小人物,可怜的人也有可恨之处。
这才是社会现实。
剧透慎入。。
前62分钟是彩色,而且是戏中戏,后戏中戏结束就变成灰色调,最后男主被鬼混解脱后又变回了彩色,观众也终于解脱了。
粉反正我是没看到,灰是有的,可能导演有意弄成灰色制造衬托男主的压抑感。
但看着真心难受。
正常时间线的剧情是:我和好基友一起出道,他红了,很红,我默默无闻,还不想和好基友捆绑销售,其实是太在意他一直活在他的阴影下不能正常发挥,后来吵掰了,但是睡了喜欢好基友的青梅竹马的女孩,我和女孩在一起了,和好基友没来往了。
三年后,同学聚会遇到好基友了,重拾友情,但是!
好基这时自杀了还让我当了尸体第一发现人,然后我继承好基友的遗志出了好基友的自传书,自传拍成了电影,我演好基友,但其实我一直很痛苦,期间有劈腿女明星,后来从好基友妈妈那得到一盘录像带,知道好基友原来是恋姐然后想追随姐姐的志愿去死的(姐姐是芭蕾舞者,在表演结束的瞬间自杀了)。
然后就看到好基友的鬼魂,然后大哭大笑就被渡化了。。
最后想说行定勋是个好导演,嗯嗯,以上。
被剧情牵着根本停不下来索性就通宵看完了,结构惊人,预告说的62分钟时的冲击真的冲击到我了,让我后脊发凉…后半部分的叙事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绝望感,至少我是这样的,是我这个年纪可能还承受不来的面对失控的生活和赤裸的死亡时不知所措的恐惧。
故事的立意和人物行为的原因就见仁见智了,目前我也无法做出一个评价…暂时没有一个合适的状态去补原著,也许又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却无力去看第二遍的故事吧。
不过单就冲这剧情反转体验,这片子看的值。
btw,作为同龄人的yuto真的长大了啊…演技也成熟起来了,角色的眼神太到位,和苏打的对手戏很过瘾!
看完之后也不知道电影《粉与灰》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看名字感觉是另类文艺片,但还是不给它贴标签吧,只想说这是一部有点难懂懂的好电影。
电影开头是一曼妙的女子在群舞的拥簇下跳着类似《黑天鹅》的舞蹈,舞蹈结束从高台跳下死去,同时,另一个镜头下一个帅气的男人用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开头,让我还在猜测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然后电影开始用倒叙手法从14年前开始叙述。
电影的主角阿河与小吾情同手足,一起长大,高中毕业后被一家杂志相中双双签约成为艺人,在同为龙套角色的日子,小吾表现优秀也善于把握机会,便早早的成名大受欢迎,而阿河却始终默默无闻,总觉得自己活在小吾的阴影之下,郁郁不得志,两人的友谊也因命运的不同而渐行渐远,3年后二人重逢,借着酒,两人抽着烟交换了打火机,阿河的夜总会打火机换了小吾的名牌打火机,谁知这一行为也预示着两人命运的改变。
第二天小吾选择上吊结束生命,而阿河见证了这一幕并且为完成小吾的遗愿而成为了“小吾”。
阿河出演了一部讲述小吾生平的电影,饰演生前的小吾,也因此出了名,但是阿河不快乐,不自在,不满意现在的自己,他不愿活在死去的小吾的阴影之下,不愿借着死人的名出名,可是他又不甘心自己默默无闻,就这样尴尬的像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压抑,放纵着自己。
表面上的他活成了小吾,但是他不是,他甚至连自己也找不到了,即使小吾已经去世,即使他饰演着小吾,但是大街上的广告牌仍然是小吾的照片,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阿河的心里更绝望了,他想到了自杀,选择以小吾离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靠近死神的时候,他后悔了,他发现自己强烈的想要活着,也许小吾的人生终极目的不是活着,所以他选择和自己的姐姐共同死去,但是阿河很简单,他就是想要活着啊,当他想要去自杀的时候,他才强烈的想要活着,电影的最后,阿河来到他和小吾交换打火机的地方,他看着对面大楼上小吾巨大的广告牌照片,将手里那个精致的打火机丢远,然后一个只有声音的镜头,像小时候和小吾相遇时的场景一样,阿河一个人玩着游戏嘴里喊着无聊。
这也预示着阿河对自己之前作为“小吾”替代品的否定与抛弃,自己终于走出阴影,重新去活。
影评最后,我想奉上小吾姐姐的一句话:“能够做到的事就全力以赴去做,但不是想要做的事,是能够做到的”。
也许人都渴望自己没有得到的,而待失去后才会想要去珍惜,但是看到这,我想说,就全力的去做吧,不要让以后的自己后悔。
前半部看起来顺理成章,突然一个镜头的切换,一切都绕起来了……有点画中画,局中局的意思,角色互换带来的冲击一下子让精神紧张起来,演员的演技也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你以为的互相理解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最后小河和小吾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配乐很棒。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无法理解的,就像我不想活了,你想活下去一样,仅此而已。
小吾的话,似乎就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吧。
能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差别很大,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小吾做到了自己能做的,就像他姐姐跟他说的一样,然后他就做了他想做的。
在他能做到的那条道路上走得越远,他发现离他想走的路就越远,于是他就停下来了。
就是这样。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迷弟找自我”的故事。
“真吾为什么要自杀?
”作为谜题贯穿全片始末,影片没有直接给出任何关于真吾的心理描述,就连最后真吾的那几段“独白”都仅出现在小河的臆想中。
影片的前半段,是小河眼中的真吾:在小河眼里的真吾几乎是完美的:帅气、有才、就连姐姐都美得逆天。
跟小河不一样,真吾仿佛从未迷茫过,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生活和事业充满决策力。
从模特群演到偶像明星,真吾的演艺事业一路绿灯,这一切令小河自叹不如之余,对真吾更加崇拜不已。
小河就这样毫无自觉的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和色彩,沦为真吾的迷弟,他信徒般虔诚追随着真吾的人生,一心一意想要成为跟真吾一样的人。
所以当真吾托付小河在自己死后完成白木莲吾这一角色时,他最终选择了接受,因为他憧憬真吾的人生,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生。
虽然小河自诩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真吾,但是关于真吾的死亡,他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于是小河把真吾的死归咎于“白木莲吾”这个角色,认为是白木莲吾害死了真吾。
但内心深处,小河知道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真吾,其实从第一次听到《蝴蝶兰》的歌词开始,他就隐隐觉得自己不了解真吾。
这也是小河很不能接受的一点:他与真吾朝夕相处一起长大,为什么却无法了解对方?
最令小河焦虑的是:如果不了解真吾,他就不能成为真吾。
小河太想成为真吾了。
他必须去了解真吾。
影片的后半段,是他人眼中的小河:活在真吾世界里的小河,是灰色的。
曾被真吾带去脱衣舞俱乐部的成濑凌,一边贬损着小河,一边又通过揭发真吾的阴暗面来嘲笑小河对真吾其实一无所知。
想要利用小河抄绯闻的三神丽也暗示他:“有导演说在人反复表演之后,才会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笑死人了,什么人能根据什么判断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我啊?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的。
”可惜小河并未会意。
成濑凌和三神丽一眼就看穿小河想要取代真吾的野心,并毫不客气地表示:“你办不到的,你会崩溃的。
”就连女友纱理也劝他放弃。
在揍了成濑凌后,迫于压力小河一度想要放弃扮演真吾,但是社长似曾相识的一句:“没有真吾,你本身毫无价值。
”让他回想起之前离开真吾,浑噩度日的生活。
是的,没有自我的小河,只能靠扮演真吾来生存。
绝望的小河,认为和真吾在相同的地方,用相同的方法寻死,就能通过相同的体验更加了解真吾并永远追随他。
但是让小河迷恋至此的真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影片的结尾,真吾母亲留给小河的录影带里有着全部答案:就像小河心中的真吾是完美的一样,在真吾心中,姐姐铃木唯才是完美的。
当小河赞叹铃木唯“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人”的时候,真吾内心的憧憬估计比小河还澎湃。
从小开始真吾就对姐姐摄像机不离手,一副粉丝跟拍偶像的架势。
铃木唯不仅长得美,还特别艺术家范儿,张口闭口民思民哲,B格爆棚,把小真吾唬得不要不要的。
真吾对姐姐盲目崇拜到:即使铃木唯告诉弟弟自己要自杀时,真吾对姐姐的选择也没有丝毫的质疑——姐姐是神,姐姐说的都是真理,姐姐选择的肯定是正确的。
无脑迷弟属性暴露无遗。
《蝴蝶兰》是真吾写给姐姐铃木唯的歌。
“蝴蝶兰”也好“楼”也好,都是姐姐的想法:“要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能做的事,如果是我的话就会这么活。
”这个说死就死,疑似患有严重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姐姐,倒是挺会教人家怎么生活的。
那么真吾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和小河一样,真吾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正是真吾为何如此迷恋姐姐的原因。
早已在姐姐的光环下迷失自我的真吾,作为姐姐最大的迷弟,只是忠心耿耿的信徒般过着“如果姐姐活着大概会这么生活”的生活,一心想要成为姐姐替代品。
从《蝴蝶兰》的歌词“我再也听不到,但是我想听,那栋楼说太迟了,已经太迟了。
”可以看出,真吾虽然没有劝阻姐姐寻死,但其实对姐姐的死是非常不解和不舍的,所以最终他不惜选择跟姐姐同一天自杀,来揣测姐姐的心境、追随姐姐的脚步——这跟小河对他的迷恋如出一辙。
但是讽刺的是,死去的真吾最终表示:“我还是做不到姐姐那样,姐姐看到的景色,我最终也没有看到。
”当然看不到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小河想变成真吾,真吾想变成姐姐。
真实的真吾,和小河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最后关头,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小河追随真吾的决心。
在自杀未遂的小河悲恸:“我一点都不了解你,我们算哪门子好朋友。
”的时候,已经想通的真吾反过来安慰小河:“有啥所谓呢,反正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无法相互了解的。
”两个迷弟搂在一起抱头痛哭。
从对真吾的迷恋中惊醒,回归自我的小河,由灰色渐渐恢复了自己本身的色彩。
他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偶像也只不过是个迷弟,真吾和自己的所谓“自我”只不过是场大型的人格模仿秀,看别人的戏,再演戏给别人看;过别人的生活,再生活给别人看。
小河一直以为“白木莲吾”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殊不知就连“铃木真吾”本身也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
站在天桥上,小河把真吾给的名贵打火机扔向白木莲吾的广告牌,拒绝再“扮演”,并对真吾和自己不惜用生命也要完成的这场历时多年的迷弟生涯下了最后的评语:“无聊!
”没有读过原著,但是据迷妹科普,原著的初衷和行定勋的意图想必差之千里。
仔细想想,这部主角的身份是偶像、原著作者的身份是偶像、主演的身份是偶像,观众的身份是迷弟迷妹的影片,内容居然是“小迷弟找自我”,主题居然是“反偶像”。
行定勋还真是毫不客气的把所有参与人员都给嘲弄了一圈。
========================================================================PS: 《粉与灰》釜山见面会被问“苏打和芋头谁演技好”时,行定勋回答:“一条过的话是苏打好,十条过的话就是芋头好。
”这话其实挺微妙,翻译过来就是:“苏打演技全仰赖天赋,但天赋有限,就算多拍几条无非也就那样。
芋头天赋不行倒是挺努力,不过不可能每个镜头都拍个十条,所以努力也并没什么卵用。
”如今看来颇有点一语成谶的意思。
期待了一整年还多的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由我担第一次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今天带着啥也不想的空白脑袋,终于看完了小生是如释重负的从主役报知的那天,对这部电影开始抱有很高的期待,最终电影也以能够打出80+,演员能够打出85+的分数,超出预期。
所以给了五颗星,一颗给影帝,一颗给苏打,一颗给导演,一颗给kaho,一颗给芋头~这是一个基情比海深,套路深,一坑一,再坑一的日系青春无病呻吟伤痛电影。
作为一个看过书翻译版的人,觉得是意识流中夹带主线,结局反转的故事。
那电影就是主线明确,中间反转夹带意识流的处理。
而意识流是导演场景手持摄影,一个人物的特写,空镜的展现,有深意,不枯燥。
电影的节奏与背景音乐都让人在前半部分看的非常顺畅,甚至产生了代入感。
曾经在晨阳下闪耀,坚定的铁三角友谊,因为青春的萌动,因为心里的差异,因为选择的偏差,变得都不再一样。
小生竟然在芋头唱蝴蝶兰时哭了,暖阳衬托下的少年,温暖的嗓音,是那么干净美好无公害。
真的太好看了,感谢导演充分的展现了他偶像的那一面。
突然出现的超大特写的广告,真是猝不及防,牢牢扼住了小生的呼吸。
这也太帅,太犯规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句台词“过了今晚你就会变的有名的”,从芋头口中说出,充满了信服力,仿佛真的明天就能春风得意马蹄疾。
后半部分看过书,但是电影改的不太一样。
小生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影帝演的竟然是白木,而苏打是成濑这件事。
可随着黑白部分的展开,还是很顺利的进入了反转的剧情。
还有期待,不,还有觉得担心会一怒脱饭(不)的床戏,在还没来前先被荧光剂给吓到了,对比之下床戏的冲击竟然没有预期那么大了……kaho和苏打演的真好,与明亮部分反差感巨大,浓烈与单纯性格对比也格外强烈。
连番上阵的成人诱惑,教着河鸟大这个圈子,甚至是成人世界的复杂,不断不断往他心里加重负担。
芋头演戏必哭定律,在初主役电影依旧安定上班。
要说与以前有什么的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还要又哭又笑,哭着笑着投诉好基友是个全世界第一的负心汉,甩锅侠……哭得一抽一抽的,看着心疼,也赞叹真是哭出新高度。
说出来有点抱歉,这是小生第一次看柳乐优弥的戏,虽然铃木真吾真正的出场部分在最后,但是他的剖白却牢牢的抓住了小生的视线,圈了粉。
一个很稀松平常的对话,平稳的声音说的却是自己隐瞒了的阴暗,自私,与对基友最后的愿景。
基友倾向着生,那就放下包袱,继续活下去吧。
原来已经做好了带着厚厚的粉丝滤镜,坚持一分钟不快进的看完这部电影的准备。
事实上,坚持不是一件难事。
中岛裕翔的表现,也比预期的要出色,他努力的漂清自己的颜色,试着去沾染角色的颜料。
喜是因为角色在欢乐,悲是因为角色在哭泣,怒是因为角色在爆发。
在最后两位好基友抱头痛哭那里,小生也跟着哭出来了。
所有的一切,能够放下,能够走出来,走到明亮的世界,真是太好了。
行定导演和给哥的客串也是非常抢镜!
感谢这两位能给芋头这么棒的机会,让他展现出那么出色的一面。
期待芋头能像白木莲吾那样不断有好的资源,也希望能像河鸟大一样能有走出逆境的勇气。
在昨天的電影節上終於有機會看這部由很喜歡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
在這樣一齣重商業性質的電影上,導演問答環節時也說了無論是選取作品和選角上他都是處於被動的角色。
既然他從一開始就不是因為與原著的共鳴而主動選取這個作品來改編,那麼我覺得他將後面的劇情更改成完全脫離原著是個十分聰明的選擇:他不用勉強自己去迎合原著的純真世界,也不用面對錯解原著的批評。
就像他所說的,原著是在說兩位主角之間完全的了解和純淨的友誼;電影說的是現實的黑暗面、誰也不能夠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概念。
由此來看,我認為應該把電影理解成和原著站在完全對逆的立場時產生的另一個發展。
以原著的支持者角度來看,有一點確實感動非常的是兩位演員都十分切合角色、彩色部分能夠還原很多書中很喜歡的場景,讓我再次感受真吾大貴之間的友情和只屬於兩個少年的青春。
但不解的是為何導演要把莎莉和香凜兩個原本故事中的過客設定成影響著大貴和真吾的關係的關鍵人物,反而蓮吾對姊姊的感情也還算說得過去。
(不過那段的行為和說話有所矛盾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是本作的最大敗筆。
)後半段已脫離原著故事,以獨立的情節來看仍是有所不足,過於冗長的敘述使觀眾很快就失去興趣繼續看下去,最後帶出的主旨也未見有所突破。
總體來說,實際來看宣傳所標榜的「62分鐘後的衝擊」確實是有所誇張。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原作者shige的客串演出可說是個小驚喜,多虧導演冗長的鏡頭使很多觀眾不費心神自然而然地就發現了這個特別的地方。
)平心而言,這個導演的運鏡和色彩的運用上做得很不錯。
但實在令我懷疑那些情色的鏡頭到底是用來做甚麼的?不但沒有幫助情節發展或者塑造人物性格,更可以說剪掉更能使情節緊湊,這樣只讓我覺得使作品變得低俗。
然後在問答環節的回答我也很不解他面對自己作品的態度,也許有人覺得他很有性格,但在我看來他的回答很多都是臨時想出來敷衍觀眾,在有敏感問題時就只會逃避回答,過程中當然也缺乏了對原作者的尊重。
我建議大家還是把這部電影脫離原著來看比較好,然而除去了對原著的既有認識這部作品也只能算是平平無奇,首半的彩色部分寫二人青春比較吸引,後半黑白部份的主旨顯得淺易無奈。
没有看过原著的我不敢妄加臆断所以睡醒了看过妹子当时的感想和豆瓣之后才敢自己臆断。
毕竟豆瓣也说电影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一个人能够对另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死亡不会让这种影响消散反而会越来越深成为灵魂的支撑。
小河在小吾身上寻找这种支撑,小吾在姐姐身上寻找这种支撑。
然后逐渐,有对方在的回忆是粉色的暖色的。
而意识到自己的时候世界却变成了灰色的。
沉浸在这样的支撑中的两人最终都迷失了自己。
影片(或者原著也是这样)对真吾的描述都是基于小河的印象展开,在影片的最后甚至我都在怀疑一直是小河理解的真吾而并不是真正的真吾。
“不选遗书就好了。
”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
我想在小河觉得真吾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时候,真吾是否也曾经希望小河打破自己灰色的世界?
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永远无法看到相同的风景。
你所看到的也永远不是完整的对方。
如果意识到这样的现实或许也不会陷入粉与灰对比鲜明的过去与如今。
最后的最后才理解,最后的最后才把象征过去的打火机丢出去。
回到彩色的世界。
买的原作书还在路上。。。
所以只以电影为基础来说说看完以后的感觉。
粉色的部分,是大河对自己所看到的小吾的理解和记忆中以为的小吾。
灰色的部分,是褪去带着小吾光环后,不得志的大河的现状。
小吾并非对大河无情,从捆绑戏其实可以看出来。
只是,在意小吾的大河,发挥失常了。
大河常说的,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决胜负。
但是,始终晃晃度日,有心无力。
对小吾有怨恨,有羡慕,有嫉妒,有自卑。。。
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参照物,好似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一般。
比起自己的事情,更在意他人对自己评价,看法,更在意和小吾之间的比较。
大河并非无才,而是没有自我。
那个自我,小的时候,大河是有的。
那句,真无聊!
不就是让他结识好友的有意思的句子么?
那是大河真实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生活所得。
不了解真相的纱里和小吾是旁观,在他们眼里那是一句有意思的话,于是跟着学。
理解上的不同,让新搬家的大河有了朋友。
也是因为理解上的不同,让大河在小吾面前没了自我。
灰色部分,大河和成濑之间的纠葛灰色的大河是粉色莲吾的内心。
两个部分看似分开,其实并没有。
因为粉色莲吾是大河以为莲吾想要造就的那个,并不是真实的莲吾。
所以带上了光环,让和真实的莲吾有过交往的成濑觉得不爽。
就像对同一个人,根据别人和这个人交往的深浅,一万个人可能就会有一千多种不一样的评价和感受。
但对于莲吾本身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确确实实的了解他,因为他自己可能也不了解自己,他在崇拜姐姐的道路上,探究的是如何看到姐姐所看的风景。
成濑是认可莲吾的,所以看不惯大河这种近似小偷的行为。
觉得大河并不是靠自身努力而成功的,对他产生偏见。
很多行为,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刁难和欺负。
他很明白大河介意自己未来的道路会不会更好,也明白大河反感不停地对众人一遍又一遍的诉说心中的小吾。
于是带他去了秘密会所,在他享受放松,以为以后有了一个可以放纵压抑心情的场所的时候,用一句,这是小吾以前带我来的摧毁大河所有的神经。
你成名的原因,你可以成名的原因,除了小吾给的,你什么都不是。
喜欢的人喜欢小吾,好的机会是给小吾的,别人的眼里永远有一个比自己还优秀的存在。
怎么努力?
拿什么努力?
然后,不如和他一样吧。
那一瞬间,才发现。
不一样,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我以为的你,不是你。
从来都不是。
一个早就选择了。
另一个不过是个粗劣的模仿者罢了。
死了,也不会有人同情半分。
所以,大河不再是灰色的。
他回到自己的世界。
对所有的一切,只感到:真无聊。
只是一味探究别人生存的世界究竟藏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让他如此闪耀?
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具已经好好放进棺材的尸体,只等着下地一般。
无论怎么做,消耗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的电影 蛮无聊的 夏帆可爱 夏帆床戏叫得好听
不喜欢反转部分…………………同样是灰一对比会觉得芋头演技还要加油啊(x
垃圾男有个好朋友,粘好朋友的光又当又立。
3.5 就主题来说 和shige的小说没什么关系了;虽然玩了下新奇的叙事结构 但由于yuto演技被suda吊打 甚至连与影帝唯一的结尾对手戏也接不住 及莫名改出的姐控剧情 致使看完后的感觉的确是“真没劲”。suda夏帆的粉灰反差演技多半星。
一开始觉得形式好牛逼,人物身份错位,形成镜像对比,组合这个世界真实的面目,以及影帝可爱。但后半明显掌控力不足,节奏骤缓,叙事模糊,关于“真相”轻飘带过,难以信服。导演对原著不认同,造成失败改编,自身也能力不足,没得出一个“答案”来。强行首尾呼应最为致命,的确是很「しょーもない」。
本来想给三星,想到电影结构很别致,还是值得一看。就像把费尽心思搭起来的积木一下子推到,不忍心又有点小带感。结尾“真无聊”的迷之吐槽不是很懂。不太喜欢演技吹~不能因为岛哥是杰尼斯就主观下定义看不起人家演戏啊,我觉得他在这部戏里的表现吓到我了,特别是前半段~
3.5。应该是目前为止夏帆的最大尺度。人心不足蛇吞象,应该果断地终结在第七十分钟左右,后面的剧情和人物性格都陷入了自说自话的迷走状态。通过打破第四面墙来制造身份反转,一举模糊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确实是神来之笔,剧中剧的某些设定的违和之处也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飞机上没有一部好电影
后面一半是啥玩意???
中岛裕翔依然发挥平平,话说每次看夏帆演重口味我都恨不得再把天然子结构看个10遍,不不,100遍,但心里吧,确实还有点小激动……不管怎么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的,这是实话。人确实没必要总是和别人比,倒没有什么大道理,人比人比死人啊!不知为什么总是把小林凉子当做川岛海荷……
本以为是BL结果是德国骨科 心疼大贵
SIFF2016
后面实在不知道讲什么了。男主演技真的不太行
预告片截图居然是自己15年传的(茫然)可能那时候太喜欢Kaho了。她的戏路也挺广的。柳乐优弥真是魅力惊人…短短几幕都想为他加一星了「でも 姉貴になれなかったな」瞬间泪目…天才的不动声色、四两拨千斤。这才是白木蓮吾啊。
菅田将晖老演这种神神叨叨一边被暴揍一边哈哈大笑的角色感觉好装,日本人一边撕心裂肺喊八嘎一边哭然后日剧跑实在是看腻了,后半部分中岛裕翔演技差到总让我感觉会有反转其实这也是在拍戏
嗯,中岛的脸和菅田的演技还有影帝的客串和导演的不俗套,让我还蛮喜欢这电影的!中岛裕翔真是好看
没看过原作,但这个剧情很有意思,有点想看原作了。粉色部分开头我还以为自己在看岩井俊二……灰色部分确实有点虚,芋头的演技真的仍需努力啊,被前半段的苏打碾压得太厉害了……感觉导演想讲一个很庞大的故事,最后却不明所以。给个4星献给苏打夏帆和影帝的演技,从眼神到台词功底,真的太震撼我。
粉的部分很轻盈,果然是美梦。灰的部分精简一点更好,作为亮点的反转后拖太久有点垮,谜底简直掉档次。还是很喜欢,get到行定勋了。看得我心乱如麻,和现在的生活有点微妙的契合,戳中。苏打在灰的部分可爱,岛哥的脸也太好看了,高领毛衣的星星眼我久久不能忘怀,怒加一星。
好走不送#日本孟京辉
烂也就算了,看了个迷妹场,每次岛哥露脸都是跳跳家的迷妹的尖叫,整个人都崩溃了。后半部分拖沓,砍到1/3能加1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