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就像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自由市场,市场上每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彼此交谈之中掺杂着越南语和云南普通话。
每一个人都在市场上从事着各种违法不违法的营生,像红河里的泥鳅一样艰难地维持着生命。
越南商人沙巴则是红河里的一条大鱼,黑白两道通吃,在河口县几乎只手遮天。
最近,膝下无子的他正打算为自己物色一个女儿。
沙巴曾经和美军打过仗,断了一条腿,背上布满伤痕,所有智力“正常”的女孩都怕他,只有孤女阿桃不怕,因为她智力有残缺,这种残缺甚至还守卫了她心灵的完整纯净。
经历过很多人世沧桑的沙巴老板格外珍视同阿桃的巧遇,他决心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势来守护这个不受世俗浸染的女孩。
阿夏43岁,靠在路边摆流动卡拉OK摊为生,借熟识的妓女解决生理饥渴,又跟洗头房女老板维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阿桃这样一个心灵不设防的女孩伴着歌声突如其来地闯入他的生活,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阿桃替他收拾房间,清洗衣物,并且为他的卡拉OK生意注入了生机。
阿桃的不谙世事时常令阿夏苦恼,阿桃的清秀容貌又时常引得他心猿意马,但是良知总是占据着欲念的上风。
有一次,阿夏为了发泄自己被点燃的熊熊欲火,又找到了自己熟识的妓女。
他根本不知道此时情窦初开的阿桃早已将他当成了生命中重要的男人。
醋意大发的阿桃扔掉了妓女的衣服,这种过激的举动激怒了阿夏,阿夏决定以同样的手段来惩罚她。
可是在心里他却异常疼惜阿桃,并不忍心伤她一毫一分。
沙巴老板在适时的时候出现,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将阿桃锁进了自己为其精心编织的牢笼。
在阿桃离开之后,阿夏感觉生活顿时失去了重心,但是迫于沙巴的强势,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然而一向逆来顺受的阿桃突然在此时迸发出了自由意志,模仿逃生的壁虎从沙巴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主动回到了阿夏的身边。
阿夏感觉到了阿桃内心的坚决,逐渐升腾起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强烈愿望。
阿夏对阿桃的感情始终掺杂着各种各样的成分:有兄妹之爱,有男女的情爱,或者更多的是两个孤寂灵魂相互依偎的渴望。
阿桃从阿夏的脸上看到父亲的影子,对他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纯真依恋,更有一种萌芽状态的情爱滋长蔓延。
两个人仿佛苍茫夜空中的一对萤火虫,只是借彼此的微光拥抱取暖。
然而生命的荒诞却始终在阴影之中侵袭着着二人的小小幸福。
沙巴老板通过一切途径来寻找阿桃,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荒诞而充满反讽的代表:在越南战争中,沙巴断了一条腿,同美军生死搏斗才拼回了半条性命,而战后却因为贩卖美国香烟而发了大财,正如阿桃的父亲死于自己国人为了防止美军入侵而埋设的地雷时的荒诞一样,他们都是被命运无情摆布的人。
然而最大的荒诞却发生在影片的最后,但阿夏得知自己拼死一搏的对手却原来是能够给阿桃带来幸福的人时,那种迟到的懊悔简直快要将他压垮。
这本不应该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争夺:一方是为了父爱,一方是为了情爱,两者原本可以不必处在一个对立面上。
可是命运却制造了一系列无端的巧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难以沟通又推波助澜,最终造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在沙巴的眼中,阿夏成了一个玩弄女性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在对方的眼中,他则是想要霸占少女的黑帮老大,双方都为争夺阿桃找到了足够正义的理由。
但这场无谓的争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存在赢家:两个男人一死一伤,阿桃则被遣返回国。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难以沟通可以说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之一,如果人人都能够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也许历史上的很多噩梦就不会搬演,然而这一切又无疑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测而已。
总之,阿夏和阿桃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阿夏因失手杀了沙巴的手下而被判刑,阿桃则在被遣散回越南后不久便消失了踪迹。
有一天,阿夏在红河岸边的矿场接受劳教时,天边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
那首歌正是他第一次遇见阿桃时,阿桃所唱的:红河里有两条会唱歌的鱼一条叫阿香 一条叫阿山阿香是阿山的新娘 阿山是阿香的新郎阿夏被歌声所感染,以为是日夜思念着的阿桃,奋不顾身地冲向红河。
红河的对岸,一个拥有和阿桃一样歌声的越南姑娘正在晾着床单,雇主的催促令她的歌唱戛然而止。
风吹过晾衣服的绳索,那些白床单如同注入灵魂般飘舞起来······
其实从我2009年看过《红河》之后,我就发现,好难找到高清下载啊!
超清更是别想了!
是不是因为电影画面出现了伊朗4:1中国的原因呢?
其实电影的故事很真实,也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略显消极。
演员的表演都特别到位,当我2016年再去看这部电影,成长的经历告诉我,阿桃这样的女孩是每一个男人的梦!
千金不换!
目前为止,章家瑞导演深为观众熟悉的四部电影都和云南有关,而且张静初当了三次女主角。
除了在会泽拍摄的《芳香之旅》,早前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以及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的《红河》,合起来被称为“红河三部曲”。
经过第二部《花腰新娘》里民族时装片一般的鲜艳外壳,潦草稀薄的主旋律故事之后,章家瑞似乎终于回过神来。
虽然还是为别人做命题作文,却敞开个人情怀扎实地做好剧本功夫,和第一部一样诚实认真地讲起了边陲小人物的小故事。
电影里的中越边界河口小镇,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方,那里色彩斑斓、湿热暧昧,树木和女人一样缠绵婀娜,一直被本地男人称为寻觅风月的最好地方,据说风情万种的越南女孩能把男人缠成绕指柔。
显然,章家瑞也借鉴了这个民间说法,编织了一个事关风月的故事,只不过用的是相对克制的悲情底色。
如果像电影里的婚俗一样,用牙齿狠狠地咬上心上人的手指一嘴,就表明爱上了对方,愿意和对方厮守到老,我想很多观众的心也被《红河》咬了一口。
作为当地政府参与投资的电影,“红河三部曲”为当地旅游起到明信片一般的作用。
第一部《婼玛的十七岁》里的元阳梯田和情窦初开的农耕少女,第二部《花腰新娘》的石屏女子舞龙队和异龙湖风光,都成为观影之外的谈资。
第三部势必也将为河口旅游添油加醋。
三十多年前的越战创伤,和中越边贸开放的背景下,风尘女子、黑社会、掘金客、流民等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河口小镇,像一个小香港一样纸醉金迷,在繁华背后有一种虚空迷离,每一天都上演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沙的生存法则,追与逃,逃与追,来来回回血淋淋。
无论是少女阿桃、姑妈阿水,还是黑帮老大沙巴、小贩阿夏都是这条生物链上的蚂蚱,都在日常生活中无力挣扎。
他们找不到希望,就在放浪不羁中麻痹烦恼,酒醒后,却还没有那些游荡在红河里的小鱼、小虾轻松快乐,所以阿桃唱着越南民谣《红河鱼》为人解愁。
比起前两部小成本的捉襟见肘,《红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赞助,还有欧美的可观投资。
从题材、制作到演员,章家瑞都把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拍出了一种大气的视野,香港、内地、欧美的团队颇具吸引力,商业诉求和个人情怀都兼顾了。
影片的视角在正视红河土地上的人物生态时,也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越南,甚至更远的人类生存的命题。
植被和雨水丰沛的热带土地上,红黄绿相间满目葱茏,暗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无限生长。
故事结尾像一个寓言的伏笔,引发人的联想。
媒体在造势宣传时把这部电影和根据杜拉斯小说改编的法国电影《情人》类比,多少些牵强附会,《情人》是异国色彩下小资产阶级情绪和洛丽塔情欲的失控故事,而《红河》讲述的确是小人物的破败生活,不乏温情的素描。
久未露面的三级影后李丽珍、影帝李修贤,自甘为张静初、张家辉做绿叶,演技自然娴熟,在爱与哀愁之间岁月的青筋、皱纹毕现。
我录像厅时代的偶像李丽珍,珍珍姐风韵犹存,一笑一颦都让人动容,而李修贤几乎“毁容”的表演,在拥挤的铁道边,被猝不及防的手枪击穿了头颅倒伏在汽车方向盘之后,也让人心疼起来。
灯光亮起,影院里再次响起《红河鱼》,我们都会以为自己和角色一起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得到了解脱,越过那一条相隔两国、相隔两人的浅浅红河,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红河不是银河,没有鹊桥连接,他们和我们也不是牛郎和织女。
现实中的牛郎正在夜场的迷乱灯光里轻言细语、甩臀扭胯,更现实的织女们在男人们画好的金屋里编织着从小三转正的春秋大梦。
阿桃、阿水、沙巴、阿夏这样的人物还在我们身边存在,他们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努力用传奇小说一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相多么混乱,活着多么不容易,爱情在动荡无依中多么难能可贵,甚至奢侈得像春药!
终于看了[红河]。
从影片开始就始终跟着导演的节奏走,结局时一不小心落进他预谋已久的悲伤。
没有感动到流泪,也没有评论家们的挑三拣四。
更不会用过于华丽的语言大肆赞扬。
只是心里的些空荡,让我想感谢这部电影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夜晚给了我精神上的些许抚慰。
关于电影。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需要看穿和体会的,是藏在镜头背后的细节和电影要表达的情感。
弱智的异国少女和失意落魄的中年男子,这样的两个似乎永远没有交集的人相遇了,这少女是这样的善良美丽,这男人又是如此的意切情深。
从柜子里翻出她,教她唱歌,到保护她,失去她,最后为她甚至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这男人是好样的,虽然他曾痛失爱人,生活潦倒,还靠招妓来解决生理问题,可他的内心始终有爱,初恋远嫁他人他却无能为力,只好隐藏了心中这份爱,直到他遇到了这少女阿桃,这面如桃花眼如清泉的痴癫女子,这份爱再次被激发,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勇敢的去争取,去面对一切。
所以当他以为阿桃要落入“恶人”之手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去保护她。
而她呢?
她也许连爱这个字都不知道什么含义。
可她却用了好的方式来表达爱。
她为他洗衣擦地烧菜买酒,为他卖唱赚钱,以及最后为他开的那一枪,她只是对他好。
当电闪雷鸣的夜晚,她会跑到他床上抱住他,当她被人买走感到恐惧无助的时候,她会想尽办法的逃回他那里去,因为那个像他父亲一样的男人,让她感到安全。
当她发怒从楼上扔掉妓女的衣裤鞋包的时候,而当她不再叫他爸爸而一声声喊着阿夏的时候,当她咬他手指发疯似的追着警车的时候,她的心里的感情,早已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
火车过后买鞋归来的一幕和最后咬指追车的场景没有人看了会不感动,除非那些本身就抱有偏见或者早已麻木的人们。
当警车上的他渐行渐远的时候,她没有停止挣扎,尽管她的衣服都已经撕破。
她也许不明白,已经发生了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挽回。
她只是想再见到他,她只是希望和他一起平淡的生活。
可命运总是给感情炙热的人过多的挫折,两人此次一别,竟是永不再见。
他手指上的咬痕应该依然清晰,但咬他的人却再也无从追寻。
阿水交给了他那个镶着阿桃父女照片的挂饰,那是阿桃最宝贵的东西。
但想如她人犹在,怎会将这挚爱之物遗失?
阿水转身的时眼里的泪水,又怎能不理解为虽吾爱犹存但伊人已逝的无可奈何呢?
我情愿我的猜测是对的,也不愿知道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从此过上了没有爱的一生。
纵然身陷囹圄囚服在身,却锁不住他对她的想念。
于是他在红河边劳动改造的时候听到的那一样的童谣,给了他最后的希望。
我不知道逃犯在不听警告而继续逃脱的时候是否会被射杀,也不想去想。
听到那首童谣的他,追随着歌声而去,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如能再见你一面,以身试法又如何?
对岸歌声殆尽,我却已深入河心。
昔日你为生存乘船过红河而来,如今我为寻你只身渡红河而去。
(题外话:对于结局,采访中导演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至于最终二人的命运是不是需要设计得那么悲惨,章家瑞也有自己的观点“虽然给他们俩这段爱情一个很好的结尾,能够让观众高兴一点。
但是生活是无情的,命运让你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战争的阴影让两个青年无法得到全然的幸福。
悲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够让人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
”对于《红河》最终上映版的开放式结局,家瑞表示这种结局的设定是与美国片商权衡后的结果,为的是给观众留下悬念,“一开始那个结局太悲惨了,我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的观众无法接受他俩死掉这个结局。
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和片方商量过,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能给观众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形成很好的互动。
”摘自新民网)
下班前心里有点乱,不想回家,又已经戒了酒,于是这个习惯用单双数和红绿灯乱下注又忠于结果的人终于跑出去看电影。
从来没有试过一个人去电影院里看,穿过空荡荡的地下停车场的时候,鞋子很滑,反正左右无人,有人我也近视我看不见,于是索性脱下来,地面很凉,但是竟然很干净。
到了之后直接排队去买最近的一场。
管它下一场是什么,赶上什么就是什么吧,人生不也是这样的吗。
安排好了就没意思了……很幸运,我遇到一个我喜欢的故事,这让我差点以为,它暗示着我也可以遇到我喜欢的人。
这故事有我喜欢的名字红河犹如记忆里燃不尽的烟,这故事有我喜欢的年代一九九七那时候我在哪里遇见谁,这故事有我喜欢的国家越南和大眼睛水瓶女,仿佛量身定做,很完美。
眼泪从爸爸两个字一出口就开始流下来。
人少,灯暗,那么不用擦。
爸爸。
爸爸,爸爸……这声音很微弱,但是一声一声招惹我,像对着悬崖,留下无数的回音,我很想他。
说远了。
说回电影本身……我一直在想,一个人是怎么样才能爱上另一个人呢?
阿桃和阿夏的感情里,一个更多的是依赖,一个更多的是保护。
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前我一直想错了,以前我觉得爱很纯粹,可以凌驾于一切情感之上,所有的暧昧迷恋啊,相逢失去啊,大伤痛小温暖啊,都在它面前自惭形秽,避之不及。
可现在。
我觉得爱不是那么单薄清透的,它很厚重,包含了世间所有的情感,包括恨和不甘,包括酸涩和疼痛,包括依赖和保护,包括说不出口和下不了手,包括纵容和折磨包括所有所有。
但是它又并不复杂。
正因为它是多种情感的混合,所以任何一种情感都能变成它。
又说远了。
再次说回电影本身……后来我想,其实也许是电影剧本需要矛盾冲突来产生高潮才会有那样的结局吧。
如果平淡一点的推动,他们应该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又简单又快乐,就像阿桃的眼睛那一汪洒着星辉的湖泊,而她的歌声划破夜空,落在他的笑容里。
那该多温暖啊。
当我不再迷悲剧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老了。
電影《紅河》 沒有註意太多的前期宣傳 機緣巧合下 在首映的第二天便去電影院看了劇情不算複雜 一份簡單到沉重的愛別離 求不得 -越南女孩子阿桃 嗓音甜美 眼神乾淨 在五歲的時候 親眼看見父親爲了撿拾她的紅色風箏 踩到美越戰爭遺留下的一顆地雷 瞬間粉身碎骨 這樣的驚嚇 造成了她的智力障礙 1997年 阿桃被姑媽阿水帶到中國河口 並且在姑媽的按摩房內做雜工 有一天 黑道商人沙巴老爺光臨洗頭房 所有女孩子都被沙巴參加美越戰爭留下的遍體傷痕嚇壞 癡癡傻傻的阿桃 即使面對沙巴的義肢 也不過是大眼睛撲閃撲閃的說:哇 鐵人耶沙巴面對著單純到近乎透明的阿桃 冷酷的臉上出現慈愛的笑容 某日 阿桃因為要逃避公安檢查暫住證 無意中藏進了瑤族人阿夏家的衣櫃 醒來後的阿桃 因為阿夏的帽子和眉間那顆痣 錯把他當作父親 四十來歲的阿夏對著這個莫名黏上來的癡傻少女 哭笑不得當阿夏發現阿桃的歌聲可以為他卡拉OK的地攤招攬顧客後 從之前有過曖昧關係的阿水處 雇傭了阿桃 於是 阿桃住進了狗窩一般的阿夏家裡 勤勞地替他收拾打理一切 洗他的衣服和褲子 擦他一雙雙的鞋子 阿夏幫阿桃辦理暫住證 教她唱歌 教他不要隨便讓人占便宜 原來阿夏 也有著自己的傷心往事 他本是滇劇團的小生 有個青梅竹馬的姑娘曉月可是 美國大片充斥市場后 劇團解散後 曉月被有錢的老闆娶走了他只能流落河口 靠擺攤混跡和尋找妓女發泄生理需要度日 那晚 兩小無猜的曉月 乘著有錢老闆的車 回到河口 來到他的卡拉OK攤前 清唱了兩句滇劇: 我與郎君本不是美滿姻緣阿夏酩酊大醉 阿桃陪著一起流淚 打雷了 阿桃夢見了爸爸 撲入阿夏的懷裡 阿夏沒有能夠做君子 卻因為阿桃的一句:爸爸 而停止自己不可扼制的慾望 隔日 阿夏帶著老相好阿花回家 阿桃憤怒 爬進房間 將阿花的衣服和阿夏一雙雙的皮鞋統統扔了出去 生氣的阿夏 將阿桃趕出門外 阿桃卻被沙巴的人綁走了 阿夏發現了阿桃掙扎時掉下的掛墜 裡面有著年少的阿桃和父親的照片 終於明白了阿桃為何如此在意自己 沙巴出於對阿桃的憐愛 給了阿水一筆錢 算是買下了阿桃 想要照顧她一輩子 可阿桃卻因為沙巴在處理黑道事務時的一聲槍響 倉惶而逃 重新回到阿夏家裡阿夏帶著阿桃 回到苗寨 看同鄉結婚 阿桃不再叫阿夏做爸爸 而是改口叫他的名字 目睹了瑤族婚俗咬手指的阿桃 表情若有所思 婚禮結束后 阿夏聽從做警察的同鄉的建議 決定先將阿桃送到邊防站 途中 卻遇到了追尋而來的沙巴和他的手下 幾經掙紮的打鬥後 阿桃到底還是被綁到沙巴的車裏 沙巴憤怒地問阿夏:你一個靠吃女人飯的混混 能給她過好日子嗎?
之後 又是一聲槍響 阿桃看著倒下的阿夏 眼神絕望而安靜沙巴載阿桃回去的途中 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太陽穴 阿桃結束了沙巴的性命 公安局 被打瘸一條腿的阿夏 遇見了被警察押送的阿桃 阿桃追著警車 在阿夏伸出車窗的手指上 狠狠地咬了下去 阿夏因為防衛過當 被判刑10年 一年後 阿桃的姑媽阿水來探監 告訴阿夏 其實沙巴只是想收阿桃做女兒 阿桃被遣返回越南後不久 就失蹤不見了 臨走 阿水留下阿桃生死不離棄的掛墜 兩行清淚滑過臉龐 其實她 也不過是個無從選擇的女子罷 影片的結尾 在勞動的阿夏 聽到類似阿桃的歌聲 瘋狂地向歌聲的方向奔跑過去 後面跟著一群誤以為他要逃獄的公安 一邊唱歌一邊洗衣的少女 緩緩地轉過身 那是另一個面容清秀的越南女子 風吹過 晾在繩子上的衣海 隨風擺動 -這部電影 有人贊許有人貶視 於我 是一部可以時而微笑時而安靜地看完的電影河口不為人熟知的風景 糾結的疑似戀父情節和戀女情節1997年的那些過去 卡拉OK攤 大排檔 無處安放的情愫 演員是硬底子 久違的李修賢和李麗珍 普通話很爛長相卻有些瑤族樣子的張家輝 還有 挑戰智障少女的張靜初 眼神乾淨 應該可以萌到不少宅男 同去看影片的她們說 這種不清楚 不是HAPPY ENDING的結局 讓人不舒服 我卻習慣了這種被各位導演大肆使用的伎倆--留給觀眾想象空間的悲情 (可惜的是 差了最後一聲槍響 否則 就可把這部電影劃入完全悲情的範疇了)人生本是不明瞭 大家都在為生存而掙扎 怎麽可能什麽事情都那么清楚的有個快樂的結局 如果在意一切懷疑一切 那這部電影也不過是白爛的不可思議所有的編劇和導演也該抓破頭皮到哭了吧於是 享受過程 這樣即可 癡傻簡單的執愛 如今 早已絕跡 現在社會的愛 如果沒有物質基礎為前提 大抵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如果真能如阿桃般執傻地愛著阿夏 就只是單純的愛 也很好 是不是現實如我 也總要在有些時候 假裝若無其事地被打動一下 -喜歡的兩個鏡頭鏡頭一阿夏帶阿桃逃走的路上 皮鞋被河水沖走 阿桃在一個小鎮上為阿夏買了雙皮鞋 阿夏以為阿桃再度失蹤 焦急萬分 兩人分站于鐵路的兩邊 長長的火車緩緩開過 相互找尋的眼神相遇 鏡頭二漢族的大年三十晚 出逃路上的他們兩 停留在小鎮 阿夏穿上了那雙完全不合尺碼的皮鞋 喝著啤酒 阿桃和幾個孩子在開心地玩著煙火 笑鬧著 電視里春晚的聲音響起 恍如隔世夢境 -只願我們能相愛 如此簡單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好,至少我觉得很好看,那些细微的情感一点点的渗透出来,不能不感动。
张静初的演技一直都值得肯定,张家辉那种痞中的男人味是他一贯的作风,两人的第二次的合作终于擦出了火花。
相较于充斥着暴力的各国大片,《红河》过于平淡了,单线剧情,四个主角,伏笔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感动我,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可以延续数十年,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金钱面前一个女人的抉择,男人的占有欲和保护欲,我说这些不是想牵强的为这部影片扣上富有深度的帽子,我只是想说,这部影片不差,导演试图在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是否读懂了他。
当然其中有一些穿帮的镜头,又有哪个片子没有。
加勒比海盗的头上还带着阿迪达斯,《顺溜》收视率如此高可连基本的时间都是错的,更别说字幕的频繁错误了。
真正的走进了电影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穿帮的镜头上,而是关注情感的指向,阿桃的歌声难道不能让人感到平和和安详嘛!
(内有剧情透露,慎入)剧情片,我实在看的太少,但是几乎每次看了都要写影评,这似乎是个很矛盾的问题。
关于越南,我的了解几乎全是来自美国人的电影,那自然不会有好的方面了。
几乎所有的描述都维持在越共疯狂的自杀性攻击以及美国人的凝固汽油弹上。
而来自中国的描述也没有多到哪里去,中越自卫反击战,似乎我们所知道就只有这些,当然,还有越南代工的服装。
影片的第一个亮点居然是小时候的阿桃,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小孩子,确实长得可爱。
等长大后,可爱还是没有减少,可惜的就是没有别的加进来,人总是不能这样可爱一辈子吧。
一开始还觉得张静初演的有些过了,仿佛看到了李亚鹏版的郭靖一样,当然后来得知她是智障才明白了过来。
其实吧,光凭可爱就可以赢得很大一部分的观众了,但要全面获胜,小张还需再多加努力,或许多看几遍雨人会有帮助,阿甘正传也行,暂时想不起来女主角是智障的经典。
阿桃活得很不负责任,话说回来,她也没办法负责任。
傻乎乎的把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迷的神魂颠倒,其实也不能这么说,阿夏对她的感情很复杂,不能简单的说是爱情,其实一半以上是对阿桃可爱的回报。
让阿夏坐了牢,两个打手非死即伤,沙巴老大也被阿桃爆头,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居然笑了。
可最后,阿桃一个人在那里唱着歌,仿佛所有的事都和她没有关系。
有谁么办法,人家那么可爱,又是智障,这两点加起来,完全无敌。
阿桃三次逃走,或许导演起这个名字的寓意就在这里吧。
阿夏这个人,怎么说都是老实人,为了阿桃挨了一记老拳,从那个时候,这个老男人就有些喜欢阿桃了。
谁说男人要喜欢女人才会付出的,其实真正的情况是付出了才开始喜欢,因为不能让自己的付出没有原因,男人总要给自己的行为找一种解释。
阿夏就这么一步一步掉进了阿桃无意设下的陷阱,直到那个夜黑风高电闪雷鸣的午夜,他才落到了陷阱的最深处,差点,差点就占到了女娃的便宜。
没什么不好,他喜欢阿桃,他怜惜阿桃。
而阿桃呢,却只是因为面前的这个男人像自己死去的父亲,这是恋父情结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是男滴。
沙巴本质并不好,这个人心狠手辣。
尽管导演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外刚内柔的黑老大形象,但是坏人就是坏人。
阿夏挨的那一枪我们应该料到是在腿上,因为前面已经安排过一个情节了,这里不得不说导演做得好,一个场景完成了两项功能。
再说回沙巴,要是能把阿桃娶回去当老婆,那才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呢。
这不是恋童癖,不是说任何年龄段的男人都喜欢“二十岁左右,容貌可人,身材姣好”的女性么,人之常情啦。
到最后,阿水告诉阿夏沙巴是想带阿桃回去做干女儿,说实话我吃了一惊。
完全没必要这样的,沙巴的反面角色演得挺好,可为什么要在最后将他的觉悟提高到这样的水平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增加悲剧效果?
最后的最后,阿夏听到阿桃的歌声直接越狱了,阿桃站的那个阳台给了快10秒的镜头,那个时候,我就一直在等待那一声枪响呢,可到最后居然什么都没有了,故事直接完了,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观众阿桃还活着?
或许加上最后一声枪响悲剧效果才更好些吧。
好吧,如果按照导演的设计,按照人物所做的事,那么《红河》中最可爱的人,不是阿桃,不是阿夏,不是阿水,和阿字没关系。
而是沙巴。
对,是沙巴。
带着那样一种高尚的情怀解救下层人民于水火之中,最后在被人误解的情况下仍然排除万难积极进取,如果沙巴是越共,那他就是党员的先锋模范。
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的死却重于泰山。
沙巴,你才是最可爱的人!
张静初,如果能正常一点就好了文/金蔷薇不可否认,张静初一直很认真很努力。
《芳香之旅》抑或《孔雀》,时代洪荒里一个女性压抑隐秘的欲望,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芳香之旅》里,为道德而扭曲的师傅把老式车开到街市上的疯狂迷茫,《孔雀》里那个姐姐带动自制的降落伞鼓风而行时眼神里的激越,下雨天垂着双手走过煤堆滑倒在地的倔强与不满,皆令人过目不忘。
看到《红河》里有张静初,毫不犹豫下载来看。
可是,这一次却失望得很。
故事太一般,一个有智障的越南少女,带着她的创伤记忆懵懂闯进了别人的生活,悲剧就此上演。
几乎是看到沙巴老爷衔着个大烟斗,戒备森严地出场,就能猜出结局会是怎样。
张静初,执拗得一成不变。
当然,她的智障少女依然很逼真,眼神无辜而清澈,完全不谙世事。
可是,看了她演的这么多作品,突然有强烈的失落:张静初,你为什么不能演一个正常点的角色?
阴郁、神经质、歇斯底里、智障,我不知道下次她还要献给观众怎样性格残缺的角色。
惯性是种令人生畏的东西。
现在的张静初,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界,狂热迷恋非正常的精神世界,白痴、人格分裂、妄想症……无奇不有。
偏执于一种经验,必将导致极为明显的风格化。
也许他们不可谓不优秀,张静初也不可谓不勤奋不刻苦,但一旦风格化,就容易原地打转,少有突破。
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自我重复。
观看《红河》,我不止一次赞叹画面拍摄一流,蕉林那段犹如青绿山水画。
一边赞叹一边哀叹:完了,只赞画面不赞影片,基本上这片子算是废了。
这个故事比起以往差在哪里呢?
一个过于老套的爱情故事,比起以前那些有宏大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它显得过于渺小,纯粹的抒情,让它看上去矫揉造作。
原来还是要有点时代做点缀,这故事才能好看,哪怕这时代仅仅是拿来做反讽的材料。
那么,我们看影片,原来还是看重了这退远了的时代。
《红河》借来一点异域风情,可惜不敌时代意识形态那样容易引起观众基于怀旧的好奇。
看来,我们还是习惯于把问题推给时代,而不是留给自己。
原来改变一种习惯,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困难。
对张静初而言,我多希望她能分得一点汤唯的优雅,甚至我已不习惯她穿华服出席各种公众场合,神经质少女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
如果再这么演下去,恐怕她会成为问题少女专业户。
2009/05/17夜
关于欺骗 片子中有不少关于欺骗的段落,沙巴对于欺骗自己的人处理方式是格杀勿论,这难免有些过于严厉。
我也痛恨欺骗,但很可惜,我不是黑帮老大,所以在被欺骗了之后多数的时候只能选择接受。
就像上周小楼说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反抗,那就闭上眼睛享受!
” 以前古人说无奸不商,到了现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一切都用唯一的金钱来做衡量标准,每个人都难免变成奸猾的人。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完全诚实的人,但我还是在尽量的希望我能真诚待人,同时换来别人的真诚相待。
关于欺辱 阿水把阿桃挣来的100块钱抢了走,却只给了她2块钱让她去卖槟榔。
要说吧也不能完全说阿水做得不对,自古老鸨子还不都是一样压榨着姑娘们的血汗?
毕竟老鸨子也属于资方,属于追逐资本的本能所为。
自从阿桃投奔阿水后,阿水一直在养活着她,虽然阿桃也每天都要干活儿,但毕竟能够活下来,阿桃也应该感谢阿水的收容。
可是,这一切都大把的金钱出现之后篡了味儿。
阿水竟然把阿桃卖个了黑帮老大,别管是当女儿还是当什么,这样的行为果然没有逃出经典老鸨子的做法,全然不顾阿桃还如此不经人事,亲情在金钱面前成了被欺辱的和被损害的。
关于爱情 人说这个世上没有两片树叶完全相同,但我坚信这个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和自己相配的那个人(让我忽略失衡了的男女比例吧)。
智障的阿桃会有自己的爱情,虽然来临的那一刻已经太晚;花郎阿夏也有自己的爱情,只不过在若干次失败后终于在枪声与歌声中找到;阿水也有自己的爱情——哼,阿水与阿夏相会的那个小茶馆里,我还真的以为是阿水动了真感情——只是金钱迷住了她的眼睛,让她无法看清楚;沙巴肯定会有自己的爱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耐住了那么久,或许又是另一个由战争而引起的创伤的故事。
爱情,就这么两个字,可是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却又那么的不同!
关于悲剧 我讨厌死悲剧了,从一开始我还以为结局会是阿夏带着阿桃回到了越南,在她父母生活过得村庄里一起抓鱼,一起种稻,一起生娃娃,或许还能继续一起放风筝,也就是所谓的从此之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类的。
可是,可是电影的结局却如此悲惨,导演你可以让我在大周末里看完你的电影轻轻松松的睡一个觉么?
为什么却让人在深更半夜里辗转反侧,为失踪了的阿桃想象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或者不可能出现的藏身之地?
再有这样的片子我不看了!
关于张静初 本来对明星一类的事情不怎么关心,但是看过片子之后,我觉得张静初的演技不是一般的好。
那股傻傻的孩子气分明不是智障,而是天真,她似乎永远活在爸爸被地雷炸死的那一刻,永远;她的心中没有任何瑕疵,也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一旦发现,她就会采取极端的行动(挥起麦克风把流氓打倒在地,扔掉阿夏的所有鞋子,一枪打死黑社会老大等),多好的姑娘啊,虽然不让人省心,可是还是喜欢这样的姑娘;台词不多的张静初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送上自己最诚挚的感谢,为阿桃,也为张静初。
关于瑶族 差点这辈子还跟瑶族有了关系,这咬手指头的风俗还真是太可怕了。
“女爱男,咬手指!
”,“爱他,就使劲咬他!
”哇噻,远离瑶族,珍爱男人手指!
错漏
李丽珍的面相很苦啊
时代特色很浓。
预告片里多了好多镜头。。。
我被感动到了,really
2.5
好片,至少节奏不烂
看完后只记得张静初真的很漂亮
结局又是开放性!!!
比较一般
看到了诚意
红河三部曲还是花腰新娘比较美.
有点胡编滥造。。。
隔靴搔痒
这有意义么?!
不温不火
2009/4/19上午,中国电影博物馆,dyl(随后重看《大战外星人》、看《赛车风云》),感觉不错,4星。
张家辉的表演太棒了,自然而且有层次。张静初么,反正智障历来是比较好演的。我就是对影片的结尾不满意,太追求煽情了。什么要收作养女?!你怎么不早说俄,成心吧!
讲了一个故事,有点感人的故事,但或许我要求太高,仅止于讲了一个故事而已。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