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之一,恰是对电影《戈雅之灵》最为极致的诠释。
本片借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佛朗西斯科•戈雅的视角,以少女依莱丝的人生为线索,在社会形态扭曲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的宏观背景下,把戈雅画笔下现实的战乱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个荒诞的巧合,关于宗教、人性、伦常的冲突,一步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在看似戏谑的表达态度中,给人以深入骨髓的震撼。
荒诞,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
主线故事中,少女依莱丝由于不吃猪肉而被当作异端教徒而被修道院关押;道貌岸然的神父洛伦佐竟嘴里叨念着拉丁文向上帝祈祷,一边在囚室里侵占了依莱丝的身体;15年后叛离宗教的洛伦佐作为大革命的领袖重返西班牙,竟得知他和依莱丝的私生女竟成为走街的妓女;当洛伦佐意在驱使依丽西亚出境,却遇到声势浩荡的惠灵顿军队,他被送上断头台时,自己的女儿依丽西亚竟是陪伴在新西兰军官身边的看客之一;清脆而稚嫩的西班牙童谣中,经历种种磨难而已经疯狂的依莱丝,跟着拖着洛伦佐尸体的板车,拉着冰凉的手,怀抱检来的女婴,步履轻盈,仿佛这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狭隘的宗教教义,人性的欲望和贪婪,政权斗争,战乱,充斥着这个世界,无不成为痛苦人生的诱因。
戈雅目睹这一切,借由画笔反映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依莱丝是他眼中美丽的天使,而他栩栩如生的画作却间接带给她终其一生的灾难。
原本美好的人生在妙龄少女面前即将展开,却荒谬地被界定为异教徒,从此受尽磨难:在询问室里严刑拷打的肉体折磨,洛伦佐趁人之危的强暴,痛失爱女以及长达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对于形同枯槁的依莱丝并不是痛苦的终结,尽管得到戈雅的极力帮助,她还是被自己所爱的人送入疯人院,最后也精神失常。
而依莱丝真正感受到的快乐,恰恰却只在她疯狂之后,误拾婴孩当作自己的女儿,并拉着爱人的尸体,得到最后的“团圆”。
一个人在神智清醒时,所面对的世界充满了荒诞,历经无数坎坷;而精神失常后,在常人认为应该充满荒诞的世界中,找回最简单的幸福。
依莱丝的人生本身就是荒诞的。
关于洛伦佐与宗教的纠葛也颇具讽刺意味,三次交错的相互审判在不同时间却同一空间中产生了极至的荒诞。
首先,洛伦佐在依莱丝之父胁迫下签下的荒唐陈词被主教发现之后叛逃宗教,而戈雅为洛伦佐所作的画像也被修道院没收并作为象征销毁,熊熊火焰缠绕着巨幅画像,教士缓缓地说着,“当一个人的形象消失,包括邪恶的灵魂,关于他的一切都消失了。
”而15年后,洛伦佐以大革命功臣的身份由法国衣锦还乡,他首先废除了修道院;高高地坐在审判庭上审视曾经居高临下的主教,冷冷地宣判他的死刑;而自恃灵魂高贵的主教在囚室中,为了避免折磨向洛伦佐交易其私生女信息时,虚弱的喘息、无助的讨饶也只是表现出一个血肉之躯的平凡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焦虑。
然而他们的角色在惠灵顿军队势如破竹地攻入西班牙时,再一次发生了调转。
这一次,主教再一次穿上鲜红的教服,而先前盛气凌人的洛伦佐只是颓废地跪坐在审判席上,接受自己绞刑的判决。
这样颠来倒去的荒诞际遇,藉由个人经历折射出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历史上的波折起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政治,宗教与政治,各种冲突不断。
每个人都在混世中经受痛苦的人生,戈雅在无声的世界里,冷眼旁观战火、饥饿、弱肉强食,只能默默用画笔纪录,极力帮助依莱丝,却总是事与愿违;自私的洛伦佐颠覆信仰,人生跌宕;而依莱丝更不言而喻;依丽西亚从小便是孤儿,甚至成为老鸨手中赚钱的工具;即便是高高在上德费尔南德七世和皇后,也只是活在他人虚伪的反映中。
而面对痛苦的人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便在追寻自由过程中每个人的努力所能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是对这个世界的缩影,在影像背后,反应出导演关注存在,关注人生的意图。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不可以绝对地定性为好人或者坏人,价值标准并不是守恒的。
黑格尔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一切只是在发生,因循本身存在而发生。
不仅仅发生在曾经动荡的欧洲,即便在当前,每个人能做的只是去面对并且接受,承担无可避免的种种焦虑,在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选择并自由地接受由自己自由选择而产生的后果。
西班牙畫家哥雅是皇室御用宮廷畫師, 風格有如攝影師, 把西班牙皇室家屬的貴室專氣, 一國之尊的氣派一筆一墨, 人物膚色, 錦衣華飾, 忠實描繪。
教廷邀請畫家畫壁畫, 教延高級宗教裁判所執行官Lorenzo請老朋友繪畫肖像, Lorenzo對於權力的把持, 慾望的擴張有著人根柢的原始統治, 魔鬼薰染了身心, 雙眼透出大權在握, 執行上帝法律的迷醉, 畫家看得清楚, 為了不讓朋友在畫像看到了真實醜陋, 把山珍海錯吸納過豐的肥胖身體刪減了贅肉; 薰染眼珠改為鷹傲天下蒼生。
身為上帝地方宣揚神示的宗教高層, 藉著鎮壓異教徒惡法, 把懷疑是偽裝成守猶太人儀式的Ines收入監獄。
畫家原意是藉畫寄勸諫, 要朋友別要利用神的聖膏塗在弄權得勢的臟腑, 做謙卑, 傳褔音, 感化罪人的門徒。
宗教裁判(Inquisition)神職審問官用平和的語氣提問, 答案不合預期, 施以酷刑, 犯人又何以抵受人體不能承受的極限? 不是發自撫心自問的認罪, 實際是把不遵守戒律的所謂異教徒趕盡殺絕, 鞏固羅馬天主教在地上的勢力, 宗教本義是信者得救, 不是滅絕其他向善的非我族類, 獨顯一教自大的獨裁。
商人打了一個黑色笑話譬喻: 我是黑色猩猩及亞洲紅毛猩猩的雜種, 這是腦袋正常的人不會簽字作實, 然而, 受盡嚴刑迫供, 肉體遭受撕心裂肺的痛, 嘴唇上下開合, 主禱文的低吟意圖壓過肉體苦難; 主看守信徒的愛被人害怕受苦受害的本能掩蓋, 不是有罪從認罪的回答違反了祈禱的力量、包容, 別說無辜的女兒, 算是見慣風浪的商人、與皇室權貴打慣交道的宮廷畫家在刑具下都大呼招供,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 無了期的肉體虐待教虔誠宗教蒙羞。
法國拿破崙軍隊鐵啼踏破西班牙領土, 無情炮火, 敵軍搗毀家園的慘號, 哥雅聽不到了, 他感謝上帝奪去了聽覺, 沒有取走視力, 血色碎片滋長了畫家對國民的關懷, 對世道無常的透視, 畫風大改, 蝕刻法銅板畫不再繪上人間色彩, 改為黑白速寫, 粗線條的即興突出了教會收取捐獻的中飽私囊, 士兵欺凌低下階層。
電影以哥雅眼睛看著炮彈轟隆的市街, 聲音消失, 交待畫家身體毛病的心理轉變, 影像有畫, 畫中有意。
Lorenzo畫像在公眾焚燬, 油畫顯示的肅穆聖潔形象經過烈火, 沒落平民不會翻開的記憶內頁, 出賣教廷, 以人為本的變臉是時勢造英雄, 持守的認罪悔改禱文不是法國自由主義能夠接納, 刑罰就由昔日弟兄承擔。
牢獄的皮肉破裂, 用雙手遮住重要部位的女人, 教Lorenzo不敢再違反掌握大權的誘惑。
Natalie Portman是氣質最接近Audrey Hepburn的女演員, 她真的有聖女特徵, 有一種犧牲自我的獨一無二:《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小孤兒是殺手保護的小天使; 《V煞》甘願剃掉煩惱絲的演員操守; 本片更塗污了俏臉, 牙齒亦給塗黃, 憔悴的瘋子扮相, 由少女演至婦人, 出落凡塵的美, 隱約見到美國電影學院百年百大女性第三名: Audrey Hepburn的芳靈託付。
Patrick Chan寫於2007年11月27日
没看到戈雅的“灵”,却读懂了一段西班牙历史。
不太成功的电影,却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阴暗、沉重,是最强烈的观感。
半疯的伊内斯,牵着躺在推车上的洛伦佐的尸体的手,微笑,远去,身后是孩童们欢快的音乐,所谓悲怆,不过如此。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和他的清教徒母亲,一起死于二战时的集中营。
所以,本片中,对犹太人的智慧与无奈,表现得不错,尽管,只是电影主题的“外围”。
米洛斯的《莫扎特传》,更好看。
犹豫又犹豫之后还是打了四星。
如果没有打着“戈雅”的名头,本可以是很不错的片子。
世事无常,人心易变,该表现的都表现到了。
但偏偏是戈雅、偏偏是戈雅作为艺术家的一面被淡化掉了,未免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和《莫扎特》不同。
那是莫扎特和萨列里两个人的事,萨列里纵然出彩,也依然是莫扎特的衬托。
莫扎特这个角色与《莫扎特》这部影片浑然一体——他就是命题,他就是质问。
而《戈雅之魂》的戈雅,却几近沦为讲故事的道具。
洛伦佐出彩了,但纵然喧宾夺主,仍是少了几分撑起主题的力量。
或许我该说西班牙的命运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
然则这样的话,戈雅的存在就显得不必要了。
啊,反正,我真正在意的那个西班牙早已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断绝而消逝无踪了。
所以这个片子好也罢,不好也罢,我终归还能看得平静。
不过公道地说,影片的结局真是不错。
作为戈雅他记录了一段西班牙的历史也记录了人们的罪恶与无知作为米洛斯他解释了戈雅后期由浪漫主义画风转而为表现主义画风的缘由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缺与悲怆没想到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戈雅的作品也没想到在特定的时代里艺术品记录的不再只是瞬间的美丽还有灵魂迅速凋谢的辛酸
我从来不敢对娜塔丽波特曼的新片抱太大希望。
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她就希望她每部片子都叫好又叫座那显然是不厚道的,毕竟拍电影又不是靠她一个人一张脸就能完成的事。
不论好不好看,喜欢她就会照全收,反正就算电影差了点,人也还是好看的。
所以这部电影着实把我给震了。
在戏里光彩照人的她其实总共就没出现过几次,衣服也就那一两套,难怪先前看见剧照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她在拍什么,电影出来了也没注意。
完全不像拍星战时的风光。
其实也许不知情的观看反而是最专注的,也不会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
漂亮的伊内斯几乎一开场就被万恶的宗教法庭关入了地牢里一呆十五年。
等到外面的世界日月换新天她也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老丑得都快认不出来了,我甚至忍不住埋怨为什么非要给她化这样面目全非的妆,就算想拼奥斯卡影后也未免狠了点。
这一定是她从影史里最难看或者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妆扮了,相行之下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简直就是美人。
好在她后来以自己女儿的美艳形象出现,才满足了像我这样光想着看美人的肤浅的观影者的愿望。
那个曾经强奸她又遗弃她从来也没有心疼过她的洛伦佐,意气风发过后终于又被万人唾弃,当重新掌权的教会将他处死后扔上一辆破板车拖走的时候,空空的街道上一帮小男孩唱着顽皮的歌,只有伊内斯抱着孩子牵着他的手陪他一起走。
没有哭,也没有恨。
在这个画面里,又老又丑的她突然又变得美丽不可方物了。
因为我被感动了。
本来我还天真的希望最后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母女相认然后让命苦的伊内斯过上幸福的后半生。
不过那也实在又落俗套了。
还是就像这样,高深点好。
阿甘曾经问,人生到底是随风飘零,还是有个定好的命运呢?
生长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导演米洛斯同年成长在孤儿院里面,出来才知道父母死在纳粹集中营里面。
他自己曾经坦言那时候失去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终结没有理解。
第三帝国陨落之后,捷克进入了共产主义,从事艺术的米洛斯经历了秘密警察,言论控制——如同生活在西班牙Inquisition 统治下戈雅一样。
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观察着,看着人们的人生在眼前一格格画面的闪过,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戈雅的艺术幸运的没来得及遭到inquisition 封禁;而七十年代米洛斯在捷克的电影《黑彼德》虽取得国际盛赞,却遭到了当局的永久封禁,米洛斯导演的工作也不能继续,才到张开双臂欢迎他的美国寻求机会。
在米洛斯眼中,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他经历了三次。
本片拉长的线索中,就是讲述这些改朝换代中各种人物的凄零的命运。
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千千万万,那些一晃而过的死亡,米洛斯也没有能力顾及。
每个人物在生命完结,或者青春殒灭之前,故事的波折是永远也讲不完的。
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纠结的是没有一个能让今天渴望娱乐的观众满意的结局;这些生命被战争和体制偷去的鬼魂们,怎么能够让你满怀纯真幻想的离开影院呢?
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讲述的都是这样的鬼魂,戈雅的笔记本上灵魂们被戈雅记录了下来,《戈雅的灵魂们》被导演和主演诠释出来,我们才得以清醒地看到人生在体制巨变下的随风飘零,甜美的花季少女枯萎成峰巅的老妪,乞丐和逃犯成为权贵,而权贵成为阶下囚徒。
只有一开始就带着对这些人物的爱,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经历的痛和不可思议的悲凉。
我先入为主的因为《莫扎特》喜欢导演关注的题材——个人vs. 体制, 先入为主的因为《杀手不太冷》喜欢主演纳塔利,先入为主的喜欢戈雅,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所以我才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难过,为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些人生结局悲凉的电影,都被主流社会屏蔽掉了,有的被封禁,有的被商业边缘化。
《戈雅》在美国被拒绝发行,很难想象一部由这几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居然没有获得主流的发行,在美国票房刚刚获得一百万,全球不足千万。
这个命运似乎和戈雅给西班牙王后的画像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评价,而结果揭晓之后,观众可能脸色阴沉,扶手而去。
而艺术家怂怂肩: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啊!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四个无头坟墓的人
左上:戈雅如今在圣安东尼奥教堂的墓碑;右上:萨拉戈萨皮拉尔广场上复刻的波尔多坟墓;坐下:据传是费雷尔绘制的戈雅头颅;右下:马德里圣伊西德罗公墓中的戈雅纪念碑,戈雅的遗体曾于1900-1919年安葬于此。
屡次迁移的遗体,不断兴建的坟墓1828年,流亡法国(更多是自我放逐的)戈雅在波尔多去世。
由于戈雅的郑志立场同当时西班牙在位的费尔南多七世不符,他在死后无法被归葬西班牙,伊个儿子于是选择就近举行葬礼。
葬礼在波尔多教堂举行,之后,戈雅的遗骸与3年前去世的自家岳父戈伊科切亚一道,畀葬在波尔多著名的查特鲁塞公墓。
cimetiere de la chartreuse之后,戈雅的家人离开了波尔多,他的坟墓也很快被遗忘,并在之后数十年中遭到了盗掘,直到50年后的19世纪后期,西班牙当局才想到要迎回这位著名画家的遗体。
1879年,西班牙驻波尔多领事华金·佩雷拉在祭扫自己亲戚时再公墓中“发现”了戈雅的坟墓,之后再他的提一下,马德里决定启动迁移戈雅遗体的程序。
9年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坟墓的挖掘,此后又一拖再拖,直到1899年6月5日,戈雅的遗体才最终回到西班牙。
开挖戈雅坟墓的纪念照片在1879年打开原始坟墓时,西班牙人们发现了两具遗骸,由于无法区分哪具是戈雅、哪具是伊岳父,最终决定将两具遗骸一道送回西班牙。
回到马德里的戈雅遗骸首先畀葬在市区郊外著名个【圣伊西德罗公墓】,并在1900年同胡安·多诺索·科尔特斯、莱安德罗·费尔南德斯·莫拉廷和胡安·梅伦德斯·巴尔德斯等几乎同一时期畀迎回个西班牙Liberal流亡者一道,放置在一个联合的纪念性墓碑之下。
然而,就好像他生前的担忧仍然伴随着他的死亡一样,戈雅的遗体在圣伊西德罗公墓只摆放了20年,到1919年,交关文人认为伟大的戈雅不应该和别人【合葬】,应该像法国的那些名人一样,有特殊的圣殿进行供奉,在获得当局批准后,戈雅的遗骸又被挖出,并转移到马德里的圣安东尼奥教堂(该堂已经和先贤祠一样世俗化为名人坟墓),这也是当下戈雅坟墓的最终位置。
圣安东尼奥教堂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教堂的拱顶装饰画,正是戈雅本人在1798年绘制的。
1919年11月29日,遗体是在托雷西利亚侯爵代表阿方索十三世国王出席的仪式上进行了迁移;公共教育部长、马德里市长(路易斯·加里多·胡阿里斯蒂)、爱德华多·达托、罗曼诺斯伯爵和著名的画家华金·索罗拉等均出席了仪式。
圣安东尼奥教堂的天顶画到二十世纪中期后,随着戈雅的声望水涨船高,西班牙各地的戈雅纪念碑,雕塑也不断被修造起来。
到20世纪后期,戈雅的家乡阿拉贡首府萨拉戈萨,希望将“一部分戈雅的遗骸”迁葬到该地,但没有得到马德里的许可。
对此深表遗憾的阿拉贡地方当局,选择在该市中心的皮拉尔广场“拷贝”一个波尔多的戈雅原始坟墓,这个模仿了古罗马风塔的建筑现在静静地待在广场的一角,经过的人往往会以为这是一个邮筒。
下落不明的颅骨,真假难辨的传说自19世纪末戈雅在波尔多的坟墓畀挖开以来,他的遗骸一直笼罩神秘之中,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他的头下落不明,甚至在1919年马德里的迁葬意识上,一张阿方索十三世亲笔签名的羊皮纸也写到骷髅中缺少头骨。
据记载,当戈雅临近去世的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头委托给自家的私人医生,进行“科学研究”。
戈雅和他的私人医生这种根据头颅形态判断其天赋、才智和性格的颅相学在19世纪非常普遍,并被普遍视为科学的一种,按道理,在进行类似研究后,头颅一般会被归葬到坟墓中去,但根据1880年代开墓挖掘时的照片,戈雅棺内的头颅早已不翼而飞。
按厂里推测,迭个头颅要么是医生自行带走,要么是被摸金校尉光顾后,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但关于戈雅头颅的谜团远未就此结束,在萨拉戈萨博物馆保存着一幅19世纪中期西班牙画家迪奥尼西奥·费罗斯的画作,为戈雅头颅的下落提供了新的线索。
骷颅和戈雅画像(右)的对比在这幅只有一个骷颅的静物画上,画家标记着“戈雅的头”的字样,再加上该作品是1849年创作的,便引发了诸多传说,既然戈雅的坟墓是在1880年代才被打开,画家又是如何得到戈雅的头颅的,乃或是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噱头?
又或是后来的好事者自行给这幅作品添油加醋,以籍此提升拍卖时的作品价格?
1940年代初,费罗斯的孙子曾经就此进行过一番考证,根据他的研究,戈雅的头颅确实在自己的爷爷手上得到保存过,但爷爷去世时并未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儿子们,以至于他的一位叔叔将戈雅的头颅当成普通古董,在其就读的萨拉曼卡大学的医学院实验中用作了分析道具。
这位孙子煞有其事的表示,在自家阁楼内曾经发现过戈雅的最后一片头盖骨,并送到了大学进行检验,此后却下落不明。
至今为止,关于戈雅的头颅是否仍然存世,能否有朝一日重现的期望仍然在西班牙的文艺和学术界流传,随着考古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一谜题终有一天能够拨云见日。
参考文章:https://www.eldia.es/cultura/2021/04/02/cuatro-tumbas-cabeza-46045453.htmlhttps://blog.rtve.es/polvoeres/2009/10/francisco-de-goya-cuatro-tumbas-y-ningún-cráneo.html
无论是《性书大亨》 /《人民迎战拉里・弗兰特》、《飞越疯人院》,还是这部《戈雅之魂》,米洛斯·福尔曼都在阐释福柯的理论权利是维护正义的必要工具还是导致不正义的罪魁祸首?
《性书大亨》中色情杂志的老板与美国政府的对抗,《飞越疯人院》中医生、护士和精神病人的对抗,《戈雅之魂》中宗教裁判所、洛伦佐神父代表的亲拿破仑政府的对立,这一个个寓言都反应了权利的可怕,用一个个的惨烈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权利,无论它披着多美丽的光环,决不是拯救世界的仙丹妙药,却恰恰是毁灭人性,最终也毁灭人类的致命毒药。
电影以18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事迹为主线,讲诉了他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营救一位被宗教法庭迫害入狱的少女的故事。
从个体角度看,那是一段悲痛的历史。
当镜头拉回至群体视角,电影选择用一种喜剧的手法来展示,即用戏谑消解沉重,用荒诞替换动荡。
虔诚的信仰变成了迫害的工具,本应主持正义的权贵,却只会身着华丽的服饰,卖弄着虚伪蹩脚的艺术。
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位置也变幻莫测。
那处于这历史的的普通人,也只能和电影中蒙冤的伊内斯一样,以疯癫小丑的形象出现了。
电影中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少,但是看完全片,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片。
过程中你觉得有多可笑,在片尾你就会觉得有多可悲,电影用一种反讽自嘲的方式来提醒文明的自省,不得不说在众多的历史题材电影中,反倒显得独树一帜了。
非常值得回味的是,电影中那些精美又细致的权贵肖像画,可能会被付之一炬,而用粗粝线条记录苦难的蚀刻版画,却流传了了下来。
这种巧妙的设置在展示绘画艺术的同时,更有一丝隐藏的人文关怀。
对于历史背景以及宗教不是很了解,严重影响电影的理解。
2023年4月,第一次在t家过夜时,用光碟看的一个老电影,西班牙宗教革命和戈雅的艺术创造,美和毁灭,兴亡百姓皆苦,理想主义和投机分子都没有生存空间
3.0/10 拙劣的情节剧,全片都浸透了虚伪,最有价值的毫无疑问是片头片尾字幕。
不怎样
借戈雅之名说历史,西班牙版的悲惨世界。Ines波曼小姐走出宗教监狱的镜头看的泪流满面,对版画制作的细节还原让人着迷。导演更注重描述历史大环境而非细节故事,也许是这部电影评分中游的原因,但是我非常钟意这部电影。
因为少吃了一口猪肉被关了十五年……
不知所言,主教看了令人作呕。
忽略片名不符外,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娜塔莉扮丑也还是漂亮
戈雅http://kankan.xunlei.com/4.0/movie/23/29223.html?id=111
像某人说的一样,既没戈雅,也没灵魂,汗
片名起得有点奇怪,戈雅之灵是指他的画还是画中少女呢,总之用戈雅来串起这个人间喜剧或者这段历史,怎么着都有点牵强。ps,为啥革命不管发生在哪个时空,都是这么的相似。。。。
挺流畅的历史通俗剧,很多戈雅画作的场景嵌在电影中,估计西班牙人民看这个会跟我们看【末代皇帝】差不多,一水的标准英语
NataliePortman的演技真的不错
故事情结丝毫不比巴黎圣母院逊色
这部根本不是在说戈雅的吧,哈哈哈哈
戈雅只是走了个过场吧
娜搭莉波特曼只美了那么几分钟。5555555。。。。。还有啊,局势也。。。太动荡了吧。。。
從十八世紀西班牙宗教審判開始,所謂道德理想只是行使權力與迫害無辜的藉口,權位更迭的亂世裏看似牆頭草的神父,畢竟還是混雜道德堅持與人性慾望的複雜人類,畫家哥雅則掙扎於藝術的自由與價格。劇本稍嫌緊湊粗略,缺了大氣,但演員表現和場面調度精彩,哥雅的版畫令人難忘。
比《莫扎特传》好看。米洛斯终究未被好莱坞俘虏,不仰仗布景和再现历史的猎奇心态以增加作品的奇观感,从而作自恋式的故弄玄虚(反例是范霍文的那部《圣母》);而是根植于扎实的人性表达,把人性的姿态牢牢置于历史的语境下。同时并不赋魅历史,亦非好莱坞庸俗化一切的语境,继而扁平化历史把历史作衣装。这就有了贾维尔巴登这张狡黠的面孔,承载着历史权术之钢印及人性欲望之污秽的两面相,一副完美的近代史面孔,也是戈雅画笔下凝练出的丑怖。则戈雅之魂作为历史之眼,串联起西欧精神史的一次上升式的分裂,汇合宗教之神、世俗之人和君权之鬼怪,我们能从那些静置的画作中洞察一切历史的具体流动,这便是米洛斯赋予戈雅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