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
Jouer avec le feu,玩火的儿子,The Quiet Son,What You Need from the Night,À la hauteur
导演:戴菲琳·考林,穆里尔·考林
主演:文森特·林顿,索菲·吉耶曼,本杰明·瓦赞,Denis Simonetta,Hugo Bariller,托马斯・阿尔诺,Franco Provenzano,Abdel Bouchendidkh,Stéfan Capron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该剧本改编自洛朗·珀蒂曼金(Laurent Petitmangin)的小说《你需要什么》(What You Need from the Night),讲述了一个植根于洛林的家庭故事,讲述了一位铁路工人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母亲去世后的故事。详细 >
7.9分 很意外于其影像调度之纯熟。消防车在发光,家里黑洞洞。大量堂而皇之的变焦几乎可以看作个人风格。 弱项全在文本上了,错过了很多能深挖的机会,最终只做到了展现,探讨则浅尝辄止。 但这样一部几乎循着恐怖片的机理拍摄的电影,有关于无法容忍的异见,居然有着这般沉静的收束,又格外耐人寻味。 双男主都给出了杰出的表演。Voisin尤其进步斐然,几如本色出演。 法庭戏很好,Lindon车轱辘话的发言,何尝不是种至深的无奈——我们确实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能说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我以为Benjamin的角色真的就叫Fus了,原来是Félix🤭
又看上一个男演员...
混沌青年时,林登驾驭这样的角色毫无难度,当然也是因为文本对于父子关系的挖掘太过浅薄,父慈子孝却迎来悲剧自然就显得一厢情愿又强行,
所以年轻人真的是最容易被操控的,在世界观还没完全形成时受到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个人自以为是的认知,真的是在玩火
探讨欧洲普遍右转问题,背景再一次设定在了阿尔萨斯洛林这块充满了苦难的区域,工人阶级的老爸,右翼的儿子,悲剧感拉满,不过那几个问题倒是很犀利:自由是谁的自由?平等是谁的平等?博爱在哪里?三连问像是打了自恋的左翼一巴掌
很像一个调查记者对单亲家庭极右翼份子杀人犯的深度调查特稿影像化的作品。它呈现了生活与始末,但我们仍不知它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没有女性成员的家庭不稳定性更大,每个家庭成员的脆弱度也更强,更容易走向极端和毁灭。导演处理得细致、朴实、内敛,非常欧洲风格,同时也不去戏剧化并刻意减少暴力呈现,但会强调后果。这题材要交给咱们,拍出来就是《阳光普照》那样的片子。
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文森特林顿演活了一位深爱自己儿子的好父亲,欧洲极右势力对青年的思想影响是令人震惊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移民的仇视和对政府的不满是造成所有这些悲剧的根源。
故事剧本和人物塑造都显得单薄,却又如放大镜般突显出文森特·林顿的演技之精湛,威尼斯影帝实至名归。三星。
在平静的叙事中也能呈现很强的戏剧张力,没有想到影片前半段在法国父子身上看到了中式父子关系。感觉会有很多欧洲人不喜欢这片子。(我就说大儿子这么眼熟,原来是演过85年盛夏,好好好,法国小精神病这赛道算是被你掌控了
入围了去年的金狮奖,小说改编,片名是儿子,核心是父亲,林顿演这样一个坚韧、果敢又无奈的父亲真是信手拈来。把暴力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有点新意,不过女性导演拍男性的戏,刻意回避掉女性,在女性缺失的前提下探讨父子关系,其中还蕴含着对极端主义的现实批判,显得有点掌控力不足,节奏也有点拖。
男主演技了得,当我们还在鸡娃把孩子们送进精神科的时候,法国人开始反思为人父母的无奈与悲哀了。男主儿子们那么帅,搞右翼不如搞基来的让人省心吧😊
我认识的一位法国朋友和他父亲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政治光谱的分歧,谈话的疏离,不信任和彼此鄙夷对方的思想。总体还可以但有一些台词太像说教了,前面堆砌的真实和感受上的脆弱就被很生硬的打破了。
父子关系青少年犯罪和种族问题的极端摄入,题材屡见不鲜了哈,但编剧挺有意思的,绕着故事走,给了很多故事外的细节,演员也展现了很多状态导演也都保留了。其实散得不行,但老老少少的演员们实在是对味儿,就让电影有了很多呼吸空间,观感不错。
爷三颜值太高了,大儿子居然是幻灭男主,这回又有突破,挺棒的教育题材
右翼光头党害死人,原生家庭缺失才是原罪,天使不在人间,魔鬼才有可乘之机。
【5】很欣赏于电影这种侧写的表达方式。电影名字是《玩火的儿子》,但实际上重点在描写父亲。林顿处理这个角色不仅仅需要一定耐力更需要一种不被原谅,不被理解,但已尽责的态度,他演出来了。除此之外电影里出现的一切激进的,以及高潮的反转,最后的呈现效果都不如意。法国激进派的表达和电影里面的运动,暴力根本不奏效,最后变成了一种任务电影需要的挂件。
一开始还是很惊喜的,切入点很奇妙,从一个小镇底层家庭看当代欧洲政治问题。有熟悉的小镇青年叙事套路,兄弟两人的关系和人物设定,我甚至联想到了身边一个朋友和他的弟弟。有意思的是,受生活和工作环境影响,我和左派以及极右派都有很好的朋友,关于各种问题,曾经也有有过讨论,吊诡的是,左派和知识分子,反而更加“保守”和激进,而极右派反而是相对“温和”的。电影后半段有种意识先行的感觉,带着左派固有的“偏见”和“傲慢”,没有试图去真正讨论和思考问题,反而是不断加深刻板印象,让人物为思想服务,底层青年永远处于失声或者被代言状态。看完电影又想到当时想做的关于青年和极右的课题了,感觉应该很有意思。最后,家庭戏还是挺动人的,以及Voisin和林顿都很不错!
法国许多青年已经在燃烧,而这把火可能会燃遍整个社会
#威尼斯电影节 怎么翻译成这个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