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朝圣之路,亦是疗伤之路、改变生命意义之路。
没什么特别新意,甚至某些情节设置有些做作,不过制作团队在40天完成还是令人惊叹,那种写实中带着某种粗糙感还是让人喜欢,特别满眼无垠的土地和自然的美景。
作为真正意义上“新鼠党”中硕果仅存的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Emilio Estevez,指导能力也是渐入佳境,前作《博比》也很不错。
它不是励志型电影 温馨的节奏 近乎线形的故事逻辑 都决定了各种戏剧冲突都只在camino的人事物中 才得到不平凡的效果。
选择了美国父子很正确 让平凡的故事有了些美国的轻松和小戏谑。
可爱 有点点做作 可在camino和人物背景中 一切都那么自然。
想去走下这段路!
提到圣地亚哥,一般人多会想到位于美国西南角的圣地亚哥,或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西班牙西北端最古老的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这是天主教仅次于耶路撒冷、梵蒂冈的第三大圣城,许多天主教徒毕生设法前来朝圣一次。
该城建立于第十世纪,狭窄的石板古街和廊柱围绕的广场保存迄今,经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朝圣目的地是一座西班牙最古老的宏伟大教堂(Cathedral),原址为公元889年所建的古教堂,埋有对抗异教徒的英雄圣徒St. James遗骸。
公元1074年重建为巴洛克式混合罗马式的大教堂,十二世纪由教宗指定为朝圣所,至今朝圣者络绎不绝。
朝圣的方法自古迄今未改变,必须沿着朝圣古道(Camino de Santiago)长途跋涉,从巴黎或亚耳(Arles)等地出发,餐风宿露,步行数月始能到达。
由沿途三十余座教堂在护照上盖章证明,最后到圣地亚哥的朝圣局(Ofici-na de Peregrinos)取得朝圣证书。
朝圣的徽章是一枚扇贝,象征“重生”。
至今欧洲仍有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法律上规定某些青少年法庭所判的有期徒刑,可以用圣地亚哥朝圣抵销,甚有意义。
进入圣地亚哥大教堂朝圣,还有一套仪式:大教堂中央石柱下端为St.James的雕像,朝圣者先以右手按石柱,左手按St. James右耳,再跪下,双臂伸入St. James肩膀两侧弯曲的深洞,和圣徒作一个最紧密的拥抱,最后绕到柱后和St. James的另一座雕像互触额头。
估计这会是一部激发许多人上路、寻求内心平静的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朝圣之路总是被大家拿来和Into the Wild对比,但在我看来荒野生存强调的是一种一去不返的极端态度,但朝圣之路并没有。
朝圣之路的编剧善良地给了所有主角一个退路,Sarah最后还是抽烟了,胖子说还是买件新衣服去参加弟弟的婚礼吧不减肥了,作家回想起来也发现完美的作品很难找到。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从新面对生活的力量。
这对于所有观影者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态度和立场,而不是[一个极端的人做极端的事情,最后死于荒郊野岭]这样的一个故事,使观众看完之后流下眼泪,能记得的也就只是那个悲惨的结局,并且对于远在他乡寻求内心平静这个做法望而却步。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差别导致我更中意the way.尽管into the wild也在赞颂同一种精神。
还因为他提醒了我,我是多么渴望上路,去经历一切未知的人事物。
(写这个评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议大家不要看人人影视的翻译版本...Speak of the devil被翻译成魔鬼之谈...patients被翻译成耐心,各种生硬的直译也是弄得我看不下去,直接看英文字幕了)
朝圣之路,果然不是春光明媚,而是带着苍凉、悲怆的凛冽美感,也只有这样的路才能与suffering相联系。
我喜欢那一个个让人心生寒意的镜头,我喜欢那些斑驳的墙面、喜欢那些蜿蜒的路,静静地走也不会寂寞。
我喜欢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关怀,我喜欢那些不同国籍的欧洲人见面之后能够自然的攀谈,会有冲突但是也会真诚的道歉并相互理解,能够结伴走一路,吉普赛人对于团体荣誉的重视也很让人动容,“儿子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我们”。
四个人带着心事而来,朝圣之路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希望藉由宗教让自己relax&relief,年轻人更能诉说自己的问题,可是却又都不倒出真相,看,心事都是带着伪装。
这个60岁的老人,他默默的走,与儿子的一次相伴旅行,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美国人,由此去体会儿子的心路,在旅途的终点,他终于可以理解儿子。
朝圣,慢慢解开自己的心结,发现可以不必减肥、不必戒烟、不必畏惧枯死的灵感,问题另有答案,只是以往的我们不敢正视而已,所以,宗教给你的力量是:不用害怕面对真相,不必用表面的借口来欺骗自己,真相或许没那么可怕。
最后的结局没有出人意料,Tom带着儿子的骨灰一路走完了全程。
这样的朝圣之路也是他慢慢打开自己内心的过程吧,从一开始巴不得甩开荷兰胖子,到最后四个人一起默契一笑,都是Tom渐渐开始接受不同的人生的为人态度的转变过程,更多地,作为婴儿潮Bommer一代,老了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他,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旅行,但愿我们都能在还有心力的时候,努力地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去了解渴求和缺乏什么,别到老了才开始懊悔。
但愿有生之年,我也能去走一次朝圣之路。
“ 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打动了我,相信也打动了其他的观众。
对我这种胆小懦弱不敢跳出舒适区也不敢尝试新生活的人来说,听到这话特别有感触,我总是害怕总是担心不敢随便走一步,内心其实很羡慕别人的勇气。
仅此一次的人生应该好好享受,而不是每天被鞭子催着不能虚度光阴。
朝圣之路是一段艰苦的路,也是一段治愈之旅。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意外走上了这条路,经历种种不便之后终于到达终点,感受庄严的宗教仪式,接受心灵的洗礼,但治愈并不只是发生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发生在走上这条路的每时每刻。
配乐好听,舒缓恬静中有一丝丝的忧郁,特别符合我的味口。
演员的表现不错,角色性格鲜明,简单的故事全靠演员的内心戏撑起来,表演有难度,呈现的效果还不错。
父亲和儿子这条主线交代得还算清楚,转场设计自然,但另外三个配角的情节交代不明,特别是“烟女”的背景故事居然被删掉了,实在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就算是有个别瑕疵也用不着一刀切呀,那么多办法为什么就非得这么简单粗暴呢。
女人最后决定不戒烟,她接受了自己的烟瘾;胖子最后决定给自己买套新西装,他接受了自己的肥胖;老人最后决定不改变儿子,他接受了儿子。
2023-6-27,朝圣之路,第49部腾讯视频,时长123分钟,2010年上映,豆瓣8.4分
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在父亲替儿子完成朝圣心愿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暴风雪或者遇到雪崩、或者遇到什么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直到看完全部,发现:哎,我预想的这些问题,父亲在出发的路上,他并没有遇到,就只是山路比较陡峭,天气比较炎热,地方治安不是很好而已。
这部片子的感情线比较感人: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就变得生疏了。
父亲在医院工作,是一个牙医,儿子跟父亲说他放弃了博士学位,想去旅游。
直到有一天,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里告诉父亲:你儿子去世了,在某某地方,你来认领吧。
父亲马上出发,到了目的地之后,确认死者正是自己的儿子。
对方根据儿子的签证信息,告诉父亲,说他儿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去走朝圣之路。
不幸的是儿子刚出发第一站比利牛斯山就遇到了极端天气暴风雨,因此去世了。
这位60多岁的老父亲,在考虑了一夜之后,他告诉警方:把儿子火葬了。
然后,他背起儿子之前的背包,带着儿子的骨灰,就上路了。
或许,他想的是:代替儿子实现目标,和儿子一起走完这段路,对这段父子情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在路上,这位老父亲结识了3个不同地方的朋友,他们一起出发,最终一起抵达目的地,实现了他们的共同目标——走完朝圣之路,非常强悍!
丹尼尔出事之前,老父亲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苦行僧似的旅行,不明白儿子心里到底再想什么。
直到他决定为儿子而开始这段旅行时,他还是认为自己仅仅是为了帮助儿子完成这段未完成的旅行。
“朝圣”的人的络绎不绝,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开始这段旅行。
他遇到了要减肥的胖子,遇到了要戒烟的瘾君子,遇到了写作障碍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开始,老父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
或许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惨,或许他不愿意别人提及关于自己的事情。
胖子和作家在不停的讲话,但是我却认为他们在掩饰,他们旅行的动机并非那么简单。
顽固的老头在顽固的前行,但是路上的一点一滴,让他有所改变,直到他被讨厌的作家从警察局里保释出来之后,他彻底喜欢上了身边的同伴。
他们玩耍这手杖,享受着美食,在路边尿尿,在旅店中畅所欲言。
他们虽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是他们已经获得了许多。
影片倒数第二幕,他们到达了教堂。
这时候电影中没有出现对话,在背景音乐中四人各自祈祷,他们目光虔诚,如有所思。
我想,在这一刻,无论胖子是否瘦下来,无论作者是否有灵感,无论瘾君子真的戒烟了,(实际上那些根本不是他们的目的,每个人内心有更深层次的疑问和彷徨)在内心深处他们一定有了答案。
最后,他们来到了海边,老父亲和儿子站在了一起。
他没有说话,只是微笑,我不明白他们微笑的含义,但是我想这种微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切的微笑。
我这不算什么影评,只是写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因为我也是一个酷爱旅行的人。
我没有对电影中人物情感分析的那么透彻,因为我觉得没必要,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旅行本来就是要身体力行的事情,每个人怀着不同目的所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
无论什么文豪作家剖析出来的情感那也都是一家之言,对我们来说没用太大用处。
每一次发自内心的旅行都是朝圣之旅,你不用目的明确,不用准备充足,不用前思后想,只要你想去旅行,那就带上你的背包,拿上你的笔记走出去吧。
走的越远,你就离你心中是圣殿越近。
贼特么无聊。
只是激起了我强烈的旅游欲,一个人出去流浪。影片拍得很渣,流水账一般,但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不是选择来的,而是过出来的。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部电影可以告诉我“人为什么要活着”,看完之后才明白,电影告诉我的是“人应该怎样生活”,略感遗憾。
像人生一样起初只是一个开始,过程是一种痛苦,沿途是一种发现,结尾是一个开始。这部影片对于导演他们来说太有意义了
题材原本很好,却描写地非常平庸。也唯有四个人的剪影能让我提一下神。
真轻松
I was expecting so much more than this.
其实这800公里的行走有些平淡,真正暖人心的却是每每儿子幻影的出现,生活信仰救赎亲情自我太多的人文关怀自然流淌~
旅途
6
转山???
你曾不顾一切走在路上,就是为了来到我的身旁。
看来我还没足够的年纪和阅历 去欣赏这类片子
适合有宗教信仰的初级驴友~
yes, my son.
在这个成本上可以做的更精美些!
我此刻需要一部进化心灵的电影,让我忘了留恋的痛楚。你走,给我滚!
比起荒野生存,這才是該推薦的。
影片的情绪不对。中文名也翻译的太大了点。查了一下,原来该片导演的拿手好戏,是拍美剧。这部片子气质怪怪,温吞吞的。
大部分的情况是我们不会改,但是人生会增加些乐趣。父爱点滴,越来越觉得父子之间的爱很微妙。
Religious or not, you will be moved and inspired because it tells a story about faith, love, friendship and all other things as much cherished and invaluable as the air we breathe or the life we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