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散场,我一直拉着同伴问,为什么小昭晓不和见清复合?
他说,大概是觉得,对方低谷的时候没有陪伴,如今辉煌,自己也不配再在他身边。
讲实话,我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有点直男思想,就是因为作为女生我都想不通小晓为什么不和见清复合。
所有现实的阻碍都已经消失,他们也都心存彼此。
我甚至也和见清想得一样——我已经那么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也有了你曾期望的一切,为什么,你还是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
后来想了很久,大概答案,早就有所暗示。
小晓更在乎的是精神的富有,而见清出于责任感,更希望能给爱人更好的物质生活。
就像小晓说的,就算当时没有分手,可能以后也会分手,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他们俩坐在宾馆里,见清的儿子发视频过来,天真地说——爸爸,我要看左边,爸爸我要看右边,爸爸,我要看一圈,爸爸,我要看厕所。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说出这些话,当然是背后的母亲在“谆谆教诲”。
可是见清只是突遇飞机取消而滞留酒店,妻子为何会如此紧张?
不难想出,两人之间的信任或许并不是那么坚实。
又或许,见清早就有过让妻子怀疑的行为。
就像见清还和小晓在一起的时候,他那个怎么说都不能让小晓满意的女网友。
所以在雪地里,见清说,如果当时我们不管不顾结婚了,小晓只是答,也许你已经有了十个小三。
所有女人都渴望安全感,希望在爱人心里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
可惜很多时候,男人的不轨,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
但或许,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仅仅是,不够爱而已。
比起爱你,也许我更加爱自己。
所以一个没有下地铁,一个没有上地铁。
所以一个选择不解释转身走,一个选择到此为止不再挣扎。
后来的见清问了很多如果,唯独没有问,如果当时我再努力一点挽留你,你还会不会回到我身边?
后来的小晓说了很多也许,唯独没有说,也许当时我再坚定一点,再爱你一些,最后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
遗憾之所以令人惋惜,从来都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我本可以。
我本来可以拉住你的手,但是我没有。
我本来可以不放开你的手,可是我没有。
说到底吧,所有的分开,不过都是因为不够爱而已。
倒不如洒脱点放手,反正后来的我们也只能说我和你。
2018:男主有妻有子与前任在酒店同房缅怀青涩恋爱;2023:男主已离婚与前妻在咖啡馆相遇怀念平淡婚姻。
......“你拥有什么,什么才最珍贵。
而不是你失去什么,什么才最珍贵。
”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呢?
人都会不自觉的美化记忆,如果当时真的很快乐你会分手吗?
如果分手后才明白前任的可贵,就应该尽力追回来。
而如果你下定决心放下往前走了,那这些往事就应该放在心底,好好走现在的人生路。
对国产爱情片真的失望。
这部电影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你,但可惜的是我们不会再相遇。
我有想过如果遇见,你应该会跟我打招呼,毕竟你心比较软。
“我没费吹灰之力遇见了你,却花了全身力气也再没遇见“你”,想着真幽默”。
都说人爱频频回头,是因为当下不尽如人意,对于我不完全是,只是有缺失。
这么多年过去,似乎才知道你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无人能替代的样子,也让我清晰的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样子,曾经我和一个朋友说:“我见过爱我的人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爱不爱我我一目了然”,你说你影响了我多少,也不知道我变得如此倔强的个性是不是和你有关?
也似乎就是你我依然在做更好的自己,在好好爱自己。
不得不说我的反射弧也是太长了,我想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曾经的小迷妹会在多年后这么想念你。
不知道你现在可好?
我想一定很好。
今天阳光明媚,我看见了光和你~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经分手的她回家过年时 眼睛模糊到看不清电视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带着另一个她站在车站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在北京定居后 眯着眼睛写信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我尝不出爱情的甜和涩 缘分的浓和淡 但那豆包掺着泪水咽进心里 分明有血浓于水的味道
讲北漂的,我一直不爱这种讲着情怀却无病呻吟的片子,打着情怀的幌子拍个那么长的mv,不累么。
整片冗长,全程坐下来腰疼,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啰嗦,人物刻画不足,好似台词堆砌出来,金句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拍个mv就好了,拍啥电影啊。
演的最好的田壮壮演的老爸的那封信,有点意思。
电影票的价格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要收钱。
电影的时间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能扯这么久。
演员的修养深深触动了我,那么雷的台词,还能流着眼泪说完。
电影的剧情深深触动了我,后来发现没有有什么后来了。
电影的评分深深触动了我,现在影评人脸都不要了吗。
电影的宣传深深触动了我,包装的很6很6。
导演的水平深深触动了我,果然不是每个歌手都能当导演。
不谦虚地讲,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影迷了,去年支付宝弄的那个消费账单显示,我去年在电影票的消费上超过了2000块钱。
但资深如我,一直也没研究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退票。
你知道有时候为了抢占好座位,都提前一两天买票,但偶尔临时有事去不了,可我就是找不到退票的按钮,最后只好把票转给朋友了事。
但刘若英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的神操作让我们开了眼,原来不仅能退票,而且能大面积全方位退票,退得院线欲哭无泪。
其实票房造假这种事在中国电影市场不算新鲜事,新鲜的是刘若英他们这次票房造假造的也太抠了。
完全是想空手套白狼。
大概的操作是这样的,首先在电影的预售阶段,通过爬虫软件,用大量账号购买不同地点和时段的电影票,制造预售票房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
这当然是虚假繁荣,有多假呢?
在电影预售阶段,猫眼上有超过91万的人想看《后来的我们》,而想看《复仇者联盟3》的人只有82万。
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文艺了?
虽然假的如此明显,但仍然误导了院线和消费者,院线一看预售票房这么火,那就赶紧增加排片量吧,观众一看预售这么火,赶紧买票进场吧。
等到电影上映后,高预售、高排片的大好局面形成了,操作方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渠道退票。
而这个时候,院线已经无法取消排片了,这就相当于被锁场了。
于是乎,操作方几乎没花几个钱,就达到了绑架票房的目的。
其他票房造假,这笔钱投进去就当做是宣传费了,也让院线尝了甜头,心甘情愿地给影片排片。
但刘若英这部电影,却把投进去的钱又给撤了回来,空留下一个繁荣的票房数字,这感觉就好像有阴阳两本账,而买单的却是电影院线。
间接买单的则是同期上映的电影,他们因此无法获得应有的排片。
至于说网友,可能就被忽悠和恶心了一把。
新闻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就是这次退票主要的操作平台是猫眼电影。
4月29日凌晨,猫眼电影发表了一个措辞强硬的声明,强调“猫眼平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这种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也绝不姑息和容忍此类事件。
”说实话,这个声明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因为在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列表中,都出现了天津猫眼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名字,作为有着直接利益的相关方,猫眼难以摆脱瓜田李下之嫌。
当然我们也只是猜测,一切还要等调查结果。
至于奶茶刘若英,恐怕也没办法洁身自好了,她并不仅仅是导演,她们家公司也参与了影片的投资,也是利益相关方。
有网友引用了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段台词:“先让乡绅捐,乡绅捐了百姓才会捐,得钱之后,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刘若英也是乡绅的一员啊。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后来的我们》的来龙去脉,他们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想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这些电影商人想出什么样刁钻古怪的办法骗取票房,而在于我们对这种行为还是太宽容了。
不仅仅是政策上宽容,舆论上更加宽容。
而商家害怕的,不仅仅是被法律制裁和罚款,还有被观众抛弃。
被法律制裁,失去的是现在,被观众抛弃,失去的是未来。
可问题是中国的观众好像特别宽容,他们好像对票房造假这类事不大感冒,封杀抵制?
不存在的。
想想于正和郭敬明,即使打输了官司,缴纳了罚款又能怎么样?
书照写片照拍。
这次甚至还有些粉丝为刘若英辩解,理由特别搞笑,有的说有黄牛囤票,我从没听说还有人囤电影票。
还有粉丝说是对手恶意买票房,对手疯了,花钱给别人买票房?
这帮粉丝真是有点“为爱痴狂”了。
照着粉丝的脑残程度,赶明个刘若英再拍个片,他们还会买单。
前些日子看《圆桌派》,里面谈到了戏剧票友和明星粉丝的区别。
所谓戏剧票友,就是一帮业余的内行,台上的名角如果真牛,票友就捧,台上的名角如果演砸了,对不起,我得喝个倒彩。
而如果台上的名角弄虚作假,那您肯定要被票友们抛弃了。
我想,这个才是明星与观众正确的互动方式,你容忍度越低,就能得到越好的东西,而如果你容忍度高,对不起,人家就只能奔走相告,这边人傻钱多速来。
故事线单薄和主角表演缺乏张力,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缺点。
男女主为什么分手?
看电影的时候我和朋友讨论了好久也还是觉得莫名其妙,看完电影后,回想一下,感觉分手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莫名其妙,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只是没有感觉了,只是不再爱了,不是给不了、做不到。
所以后来不论男主再做什么都不可能再在一起,男主说不懂女主,在爱情的分合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彼此,有多少人能说清分手的理由呢。
所以,错过虽然遗憾,思念积聚成殇,但结局也无可更改。
一旦分手便无可挽回,碎成两半的美玉分别放在哪里都可以被视若珍宝,但再拼在一起却只能是残次品。
“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这种弥漫在爱情中淡淡的无奈与忧郁,像夜晚盛开的昙花,一缕幽香萦绕梦乡,早起却已不见花开。
或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淡淡的感情吧,所以全片才没有大的冲突与矛盾。
这种感情用散文可以很好表现,但放在电影这种以表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大起大落冲突矛盾见长的形式中就容易显得索然无味。
所以,电影中该如何表现淡淡的感情呢,最常用的就是群像了吧。
比如经典影片《真爱至上》,如果把每条爱情线单独拿出来拍一部电影可能都会出现《后我》的问题,到放在一起的群像的各种爱情就让人觉得一点不拖沓不做作。
除了群像处理,就是叙事手段的花样了,比如暖冬鸡汤《我们的一天》,第一集就把两代人的生活平行放置,让观众以为是群像,到结尾处才发现他们的关系,禁不住会心一笑。
这种叙事手段的花样可以增加戏剧性和陌生感,让淡淡的感情和简单的故事不显得平淡。
《后我》中当然也在叙事手段上下功夫了,分手后的黑白影像对应电影中两人在一起时说的,如果游戏中男主找不到女主那么生活中就没有色彩。
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设计,但问题是黑白影像的两人在剧情设计和表演上都太薄弱。
尤其是表现,两个人就像在装成熟,除了肢体动作外,面目表情从头到尾就那两三个,除了笑着笑着哭了和哭着哭着笑了,好像就没有其他表现方式了。
这就涉及到本片的第二个缺点,演员的表演张力了。
是枝裕和的众多电影表现的都是淡淡的感情,他所挑选的演员演技全都细腻而自然,再加上众多细节的设计,让淡淡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聚,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爆发点就让观众感动到落泪。
我看完是枝裕和的电影的时候常有这种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讲,但什么又都讲了。
好像什么感情都没表达,但回味起来却又全是感情。
细节加演技是表达淡淡的感情的第三种方法,比如田壮壮的那一个车站的握手,那一封信念出来的感觉就瞬间让人感触良多。
最后就是自己的电影风格了,比如王家卫的那些个经典电影《阿飞正传》《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等,大段的文艺念白,拍摄镜头的各种变化等,淡化了剧情本身所需要的大的冲突。
虽然《后我》存在诸多缺点,但依旧是各种八点档爱情剧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
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们,公平吗?
幸好,井柏然自带的干净清爽气质,救了这个角色,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可怜周冬雨的鬼马精灵,让这个一开始打算利用女性优势换取命运转机的投机女,也没那么婊但凡换两个稍带油腻气质的演员来,这两个人物分分钟讨人厌再说田壮壮,一个字,好不动声色,非常克制让人想到无数个深爱子女却吝于表达的中国式中老年人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克制的
《后来的我们》评价毁誉参半,仔细想想最打动我的并非前任情结,或北漂奋斗史,而是那不断回归又一直在远离的故乡。
人们在讨论见清和小晓的时候,往往给的标签是创业者、初恋、贫贱时相伴的人,却忘记了他们是老乡的身份。
这个设定,遥远的北方小镇的家乡,父亲的年夜饭,以及《回家过年》的原作标题,其实并非爱情主线的佐料,而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情绪的非常重要的背景。
电影中的开端就是两个人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相识,小晓在拥挤的火车上遇见见清和他的一干同学,打牌喝方便面汤。
这是整部电影几乎最有烟火气也离真实最近的地方(还有一处是他们在冬日的北京等不到公交车,又舍不得打车的晚上)。
多少年前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在绿皮车的硬座上颠簸一整晚回家,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并不觉得难熬,车在寒风呼啸中穿过沉默的平原,我们挤在一起打牌、吃东西、听老罗的段子、在午夜来临后回忆高中一起哭一起笑的时光、盖着蓝色的外套沉沉的睡着,一睁眼,就回到了亲爱的家。
大概是对于家的渴望那么强烈,所以即使是硬座也不会觉得疲惫,反而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欢喜。
那时候每个假期回家都是大件事,还没出火车站就急急地发短信宣告,行程满得需要分上中下好多场,从第一日排到最后一日,有那么多朋友要见,那么多牌要打。
就仿佛电影里第一年的年夜饭,热热闹闹一大桌子的人,只有坐在其中才有“回来了”的妥帖感。
特别特别喜欢小晓放爆竹在见清家饭店门口偶遇的桥段,以前喜欢听周华健“我们都在这个城市里面,却没有再见面,却只和陌生人擦肩。
”在北京这样大到虚无的城中是不会有偶遇的,在家乡却可以,即使在大连这样并不算小的城市,从当年上学时在大楼梯上碰到,到后来在青泥洼桥的二路车站,或者百年城上面的游戏厅,如今再想起这样的偶遇总会觉得仿佛是自己的臆想,却会真真实实的发生。
在漫天的花火和沉默的江水前,他们大声喊,以后要“衣锦还乡”!
最开始时不知为什么,总是笃定自己有一天会回来的,和所爱的朋友生活在一起,聊聊别去的日子仿佛一段冒险故事。
电影里的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褪色和远离,从最开始急急的排除万难走回家,到后来因为不可抗力的拘留无法回家,再到之后因为拮据和忙碌胡乱找借口不再回来。
故乡的意味对小晓而言远比见清要重,她会在已经没有亲人的情况下执着地挤春运回家,会在明明现实一团糟的情况下在年夜饭上大撒其谎报平安,会帮父亲默默的收拾东西带粘豆包回来。
而见清慢慢地不再在乎这一切,他会开始嫌弃拮据的家是桎梏自己发展的原罪,会对日渐年迈老眼昏花的老父失去耐心,会开始觉得北京宽敞明亮的房子和温柔现代的妻才是自己的归宿,会急急地想抹去自己在远方的根和牵挂,一股脑的嫁接到新生活去。
这也是他在故乡和小晓的最后一场争吵,是他们裂痕渐大无法弥补的一个深渊。
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回家的时间变的愈来愈寂静,朋友四散有的在他城有的在海外,更多的忙于生活负累,或只是生活渐远相对时除了不断回忆往昔的情结不再有话题可以交流,见面的安排一个接一个从行事历上划掉,最后可以出来喝杯咖啡吃顿饭的,仅剩下来一两个名字。
大部分时间不过对着窗外的后山读书、翻看旧时的日记和信件照片,过去仿佛一枚过去时效性的书签,此去经年翻开依然停留在那一页,只是不断发黄变脆。
然后如果打开电脑收发邮件,拨入电话会,时间又呼地一下并入了北京时间。
开始习惯于和朋友在魔都或其他什么地方相见,开始习惯于年节假期带父母去海外旅游,那座美丽而干净的海滨城市渐渐成为心中遥远的图腾,是幸福之所只是不再归去,直到某一日繁忙的电话间隙凝神算算,竟然以为是此生最爱的人已经有五年未见,竟然彼时回去尚在襁褓中的干儿子都已经蹒跚学步。
失去了故乡这双重国籍的庇护,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如果不再还乡,那么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呢。
电影中我第一次落泪是他们二人感情最甜蜜之时,小晓问见清,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
见清答,那么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
我觉得心酸并不是因为这文艺的台词,而是年少时这样无所畏惧的骄傲与自信,敢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彼时的他们坚信二人不会分开,就如我们看的所有故事,晴子当然要喜欢樱木,Carrie一定会等回Big,Ross兜兜转转一定会和Rachel结婚,因为他是她的Lobster啊。
然而真相是,年轻时候的我们是多么自大而天真啊,以为只要自己一味孤勇便所向披靡定然可以达成所愿。
事实是我们与这世界上所有悲喜剧中的凡夫俗子毫无分别,人生的真爱可能永不相见,最好的朋友可能杳无音信,你说世界会变黑白,世界就可以变成是永远黑白的,你不过依然要继续活在这黑白的世界中朝朝暮暮,孜孜以求,继续将没有色彩的人生过下去。
而已。
那时的ta,怎么会想象没有对方在生活中的人生呢。
无论是有意识努力向前甩脱故乡的见清,还是和我一样刻舟求剑一次次回头想回乡的小晓,他们的远方的羁绊都最终越来越淡。
刘若英喜欢用年华来叙事,被人诟病是蛇足的后半段,主要是为了凑齐这十年的故事,一年都不肯少,与她在《生日快乐》中几乎一模一样,大抵是她总没有什么狗血的桥段来证明情深,所有的感情都不过是这样经年累月的守护与等待,如同一年一次的拜年,以及一年一次的生日快乐,仿佛不经意的轻飘飘的一句,隐含了背后全部盛大而未言明的牵挂。
只是,无论多么努力的用手拽紧与远方联结的那根线,它不过都愈来愈淡,最后化为青烟。
5月2日这一天我去君合大连分所上了半天班,窗明几净的国际金融大厦,和友善的同事聊了一圈天,六点准点下班,蹦蹦跳跳沿着高德的指引坐上了地铁,觉得好兴奋想掏出手机拍个照,后来觉得好笑这不就是大连生活的日常吗,我因为偶尔一次就新鲜成这样。
忍不住想,如果我在这里长久的生活和工作,会是怎样的日子。
这个命题好奇怪,因为这本来就是我长大的城市。
吃完午饭走在阳光明媚的人民路上,一时间会觉得时空错乱,仿佛看见小时候成群结队一起去打游戏过千禧年的短发自己从身边跑过,又仿佛觉得自己在出差随机走在陌生的街口。
不过是喝再多酒也可以熟练的把电脑拿出来过安检上飞机,看舷窗外的城市,不知自己下次回来又是何夕。
而无论走多远,即使每次回来都更加清晰的感觉这里其实已经没有我存在的位置,但依然执拗在北方的城市有我最好的记忆和最深爱的朋友,这样刻舟求剑不肯放手的羁绊,大概就是我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
从形式内容到档期营销,统统都是模仿当年的致青春,致青春票房年度第二,这部最终估计也不会差
三观奇葩,剧情矫情,能不能有点创新不要那么俗气。
生理不适型烂片。
没有田壮壮的表演 这应该就是崩了吧 符号化的北漂故事 不成熟的认知 生硬的转折 刘若英还是挺活在自己想象里的
电影和人生都以余味定输赢
后来的我们 世界观都碎了。请问一下你TM前任都有家有子了你还跟他房是几个意思 奶茶啊。你还是唱歌好不好
最好的是演员,周冬雨完全开辟出自己的戏路。小井进步惊人,已长出美丽。最差的是编剧,没有一场完全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
明明是个无产阶级奋斗故事非要装小资情调。明明是东北扒蒜的老妹马丽非要装成忠孝东路喝珍珠奶茶的Mary。整个故事气质诡异冲突,人物设定混乱断层,行为前后矛盾。镜头单看都是拿腔拿调的,合在一起就是个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混搭的笑话,导演自己都没想明白重点是异乡人父子情面包或爱情还是再见前任。
分享恋爱经,避难睡地板,豆瓣酱和破沙发,共苦不易同甘亦难,没有你的日子生活变成了黑白,但全片真正动人的居然是义父之情(?)
虽然是没经历过的一种北京生活,但还是怀疑编剧对“打拼”是不是有什么误解……被田大爷那封信催泪+1星(男主不好奇你爸为啥一口京腔吗- -),对男女主都比较嫌弃但前者这次还可以?想当然以为会听到嗓子无可救药版后来的我们,结果是导演的live版后来还转身谢幕(这叫自恋不?5迷要求退一杯奶茶钱……
全是玻璃渣。
空手套白狼,愚弄大众,恶心,中国电影的耻辱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没啥可特别批评的,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什么当初的你们后来的我们,只要套路不变,你们再拍一百年也还是这样滴。
从第一个黑白镜头就开始流泪,整部电影脸上的水都没有干透过,想起十年前在北京的自己,想起遇到的他们,想起现在的你,如果再给我十年,我还是宁愿一无所有,只要你。
台词略矫情啊,尤其中间I miss you那段是垮掉的,极不喜欢电影台词用一些段子何况是过时的段子,编剧白拿钱吗写不出好台词……正片最后的部分还不错
荤段子还是挺搞笑但不懂片的三观飞机延误住酒店前任俩人进了一间房假如男主妻子没打电话来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啥后面还牵着手跑现任绿油油分手分的不明不白 挽回时周冬雨的拒绝也让人不明就里看的真尴尬唯一看点就是田壮壮想不通前任片怎么这么火年轻人更应该学学怎么沟通和表达爱
后来,这两个字本身就略带感伤,电影本身我期待过高,所以有一丝丝失望,四星是除了电影本身给情怀两 星,给这十多年听着后来长大的我们逝去的青春两星,
伊恩永远爱凯莉。
周冬雨的演技很细腻,彼时我们也是像见清和小晓那样天不怕地不怕,以为拥有彼此就像拥有了全世界,可是有多少感情败给“后来”,生活也不是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