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木许的《帕特森》并不是一部多么晦涩难懂的电影,普通观众对这个关于公交司机诗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能无障碍地看懂,但《帕特森》丰富而富有内涵的细节,则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误解。
反复看了五遍,这算是一篇拉片笔记,也算是一篇影评。
如果不能准确接收到这些细节信息,对这部电影大概只会停留在“文艺片”的层次,但《帕特森》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文艺片和艺术片可能表述不同,但因为“文艺”这词在当下的各种曲解,变得有种轻微的嘲讽意味,这是其一,其二,说《帕特森》是一部“艺术片”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及到了艺术(准确来说是诗歌)的真相。
再强调一遍:贾木许是音乐、美术、文学包括电影各方面素养都很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他的“文艺”属于极为高阶的等级,不是简单的文艺小清新这种恶心流行语能概括的。
何为诗人?
何为诗心?
大部分影迷对《帕特森》的观感都能统一到此处:所谓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帕特森作为公交司机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一种生活,两个世界。
他对日常细节的高度敏感,他的温柔耐心,他的细腻优雅,让他在表象上极为单调而枯燥的生活中找寻到美丽的诗意。
这种观感是直接的、确定的,当然没错。
但并不是这么简单,把诗意等同于生活细节,或者直接挂钩于对生活的敏感之心,都是弱化简化“诗人”的行为:对生活敏感细腻的人很多,甚至有能力涂抹两笔创造几句“佳句”的人也大有人在(朋友圈是这些人写这些句子的最好的秀场),但这些人并不是诗人,虽然那几句话是诗歌的形式,甚至也有诗歌的美感。
帕特森是公交司机也是诗人的事实,并不代表诗人的门槛被拉低到人人可为的地步:重要的是帕特森的“诗人之心”。
真正的诗人,身份如何并不重要(跟身份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这颗“诗人之心”,不是只有在想发泄心情炫耀几句随想的时候才切换到诗人模式,没有切换这一说,诗人永远是诗人。
生下来就是,在他意识到之前就是,在之后也是,在死后也永远是。
——这不是语言游戏,如果不是如此,那所谓诗人一定是个蹩脚的所谓诗人而已。
这就是天赋。
贾木许或许确实想通过这部电影去传达生活日常中的诗意之美,去激励一些心怀抱负身为平凡的观众,打开你的五官,触碰无处不在的诗意。
但在根本上,是在彰显帕特森作为诗人的独特性与不可模仿:对的,帕特森的身份再普通,他的诗人身份也不是任谁都可以效仿的。
诗人之心,是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任何接触中都是诗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的无时无刻不在创作的“温柔的癫狂”,也是杜尚所谓的“我的呼吸便是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之间,殊途同归。
不是只有帕特森在瀑布前写诗的时候他才是诗人,他在驾驶公交时、遛狗时、和女友聊天时、早上醒来时、吃早餐时,都是诗人。
先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多地抓住电影中的丰富细节。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危险《帕特森》不是单纯地在表现生活中的诗意,而是在表现发现诗意的过程。
所以,很多细节呈现的不是诗意,而是神奇、巧合、幽默、危险,而帕特森通通在接受它们、消化它们,生活中的“呼应”,对应到创作上的“呼应”。
比如帕特森的23路公交车出现故障抛锚,女友、酒吧老板和他交谈中都提到一句“公交车不会爆炸成大火球吧”,前后出现,就形成一种对应(文学创作中的呼应、渲染),隐隐传达的是一种日常的危险。
包括那个失恋的黑人小哥埃弗雷特,对前任纠缠不舍,最后在酒吧举枪自杀——当然是一场闹剧,帕特森制服了小哥,前任女孩夸赞帕特森用的词是“heroic”,有英雄气概的。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日常生活的中的英雄。
贾木许太擅长撩拨观众的情绪,比如帕特森带着马文遇到一车说唱团队,对方说要他提防马文这种斗牛犬很容易被偷。
对应的是之前帕特森去酒吧把马文系在酒吧外,之后帕特森再去酒吧,观众的情绪期待就是:听了被偷的警告,他会不会把马文带进去。
没有,马文依然在外面。
这种观影情绪的把控,让观众完全浸入剧情中。
这是贾木许的拿手好戏。
包括帕特森家门口那个老是倾斜的邮筒,帕特森每次回家都要扶正,后来才揭示出,是顽皮的马文干的好事——帕特森和宠物狗马文之间有一种幽默的对抗关系,马文(这个名字的含义就不多说了,熟悉贾木许的都知道这个梗)毁掉帕特森的诗集,是这种对抗的最高峰。
在毁掉诗集之前,贾木许在台词和镜头上给出了暗示,当天早上帕特森带马文出去散步,刚出门就发生了分歧:明显习惯是往左边走,但今天马文选择往右边走。
而且在走到大瀑布时,帕特森想停下来休息(这是他习惯写诗的地方),马文拒绝停留,又跑着向前。
这已经隐约暗含着要发生的戏剧性了,出门前劳拉对马文说:guard our palace,然后一个镜头给到帕特森忘在沙发上的笔记本。
终于酿成惨祸。
再往之前推,前面有个情节是劳拉一直劝帕特森把诗歌印出来,“至少求了你一年了”,帕特森答应了,许诺周日就去印。
注意,就在这时候,马文叫了一声。
——仿佛听懂了对话,为之后毁掉笔记本铺垫。
叙述和虚构的本能《帕特森》充满了各种类似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起床、看手表,出门,听印度裔老哥们抱怨,开车,写诗,遛狗,在酒吧喝啤酒等等。
在公交车上的剧情很少,主要是是帕特森在听别人的闲聊。
有趣的是,出现了三场闲聊:两个小男孩,两个建筑工人,两个大学生。
他们谈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融合了各种叙述、虚构(吹牛)、议论: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就生活在叙述和虚构、议论构成的世界中,这不是什么作家、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我们生活便如此。
两个建筑工人互相吹牛怎么吸引女人,这几乎就是口头文学创作了。
也别忘了还有酒吧老板的一处场景,他在向一个女人讲述荒诞不经的关于熊的故事。
还有洗衣店里的黑人说唱小哥,属于说唱形态的“帕特森”,他随时随地要创作,找韵律、配歌词,和帕特森惺惺相惜,虽然说唱小哥有些蠢,但也有股可爱的痴劲儿。
(多说一句,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一首关于洗衣店的诗,不知道贾木许设置这个场景算不算致敬)帕特森的诗歌创作,在这种语境中,也变得与当下紧密联系:艺术家与生活最是紧密相连,紧密得甚至让普通人觉得不接地气。
诗人的帕特森,五官是永远打开的,所有这些观察、感受,都经过变化融入到他的诗中,有的能看出来(比如火柴、啤酒杯杯底的诗句),有的无法看出来,但能感受到。
关于电影中的诗歌,我在一篇日记中也做了整理:https://www.douban.com/note/607686062/双胞胎《帕特森》里有一个重要的、反复出现的细节,就是双胞胎,先后出现六对双胞胎,有趣的是,写诗的那个小姑娘说是双胞胎,但没有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可能贾木许玩了个花样。
此外,还有帕特森和劳拉周六晚上看的那部《亡魂岛》。
里面的女主角和劳拉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帕特森还调笑说你俩就是对双胞胎。
还有酒吧老板自己与自己下棋,这种双胞胎隐喻——各个年龄段的双胞胎,在帕特森这个小地方如此高频率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贾木许在电影中加入了这一罕见的、幽默的、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就是为了增添神秘性,也增加了许多意指,比如冥冥之中帕特森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就形成了某种“孪生”的关系。
睡姿和手表时间帕特森的女友劳拉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角色,她有太多梦想:纸杯蛋糕、民谣歌手、视觉风格艺术家等,而且很神奇地是她有种特别纯真的热情,不管是不是不切实际,她也是典型的白日梦想家,某种角度来说和帕特森是一类人,所以他们在一起。
注意周一到周三,画面右侧都出现了IPad,酒吧老板曾问帕特森为什么不买一部智能手机的事,还问到他女友,帕特森说女友有智能手机,还有笔记本电脑和IPad,而且女友对他没有手机这回事也可以接受。
但这对情侣的状态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是潜在的、隐藏的,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表现二人争执破裂的段落,帕特森温柔,劳拉热情,但总是有种不安。
每天早上醒来,二人的睡姿变化,很耐人寻味。
周一到周五,帕特森起床都要看手表,贾木许也给出时间的特写镜头(周末两天没有给手表特写),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分别是:6:12、6:15、6:12、6:28、6:28,这种微妙的时间变化(连续给特写,不可能毫无意义,当然也不能过度解读),代表着帕特森陷入连续疲惫。
帕特森vs彼特拉克,劳拉vs劳拉
此处镜头很值得揣摩,帕特森在地下室里的小工具间写作,劳拉下来问候,贾木许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镜子反射”的镜头,但在这里,就有了强烈的疏离感:劳拉和帕特森的精神世界,多少是格格不入的。
而且在电影开头和后半部分(84分钟),都出现了一个画面:床头柜上的相册。
有帕特森军装照,父母照片,甚至还有小狗马文的照片,唯独没有劳拉的照片。
很感人的是,电影里虽然对劳拉这个角色有些许嘲讽,对二人的关系有某种担忧,但总体来说依然是甜美的。
没有出现在床头柜上的劳拉的照片,出现在帕特森的餐盒里,和但丁的明信片放在一起。
——他对劳拉的爱是无限温柔的(片中那首诗《小南瓜》),从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他非常耐心地接受劳拉变幻无常的理想追求,和无处不在的黑白色系改装,正如劳拉对他诗歌创作的信心,从来不会动摇。
后来劳拉提到,另一位古典大诗人彼特拉克有一本早期诗集叫《秘密之书》,是献给一个叫劳拉的女人。
帕特森与彼特拉克,劳拉与劳拉,冥冥中好像对应上了。
这种情感细节上的隐约和暧昧,是贾木许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甜美之下有隔阂的暗流,矛盾之中也有爱意汹涌,相比他之前的作品,《帕特森》里的“隐约和暧昧”显得温厚许多,不再是冰冷和无助的,而是充满了如冬日阳光般的惬意。
诗人的身份焦虑诗集毁掉后,劳拉安慰帕特森,帕特森说:没关系,那些诗本来就是写在水上的。
这大概是全片最令人感动、心碎的台词。
但请大家收起伤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此时的帕特森,才开始意识到“诗人身份”的问题。
之前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是不是诗人的问题,因为他一直在写,这本身就是,何必思辨。
但现在诗集被毁,没有任何的物理证据能证明他是诗人(当然是自我证明)。
他开始动摇了。
沮丧的周日早上,他再次拿起精神偶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集,看着背面威廉的肖像,前面一处镜头中能看到他简陋的工作间墙壁上也挂着威廉的肖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职业是医生,业余写诗,深刻影响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于是在见到永濑正敏饰演的日本诗人时,他扭捏、愧疚、纠结——对比之前遇到写《water falls》的小姑娘,小姑娘惊讶他作为公交司机竟然也懂诗,帕特森苦笑——此刻在一个真正的诗人面前,帕特森是羞愧的,因为他都无法相信自己是一个诗人。
永濑正敏提及了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提及了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曾经在埃菲尔铁塔上担任气象观测员,什么都可以很诗意(帕特森当然懂这个道理,但他现在的状态是自我怀疑)。
在永濑正敏无意间充满禅意的触发下,帕特森终于恢复了镇定,诗人的身份焦虑也迎刃而解,无需证明,是也好,不是也好,都无所谓:内心深处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写也是,不写也是,给人看是,不给人也是,诗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个人觉得,酒吧老板在墙上贴的那么多帕特森本地名人(包括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金斯堡两位著名诗人),不管是有公园还是街道以他们命名,其实都不是男主心中所羡慕的,他没有强烈的名利心(他甚至不想打印自己的诗集),这让他变得真正与众不同,尤其是对国内诗歌现状了解的话,会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感触吧。
那些诗人打破了头也要出名,要赶紧开宗立派,标新立异,和帕特森相比,什么叫云泥之别。
最后,电影里的这些小细节错过,不会影响理解剧情,开头就说了,《帕特森》不是什么晦涩故事,但领会到这些细节,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贾木许的用心,何为艺术,何为创作,又何为“诗心”。
很多电影,不要简单地用“文艺”囊括,有时候一个词太小,小得连一只蚂蚁都盖不住。
装腔作势的唯爱永生之后差点对贾木许失望,而这部帕特森依然文艺,但可爱平易近人了许多。
日复一日的生活、善解人意的女友、房子和一条狗,近乎于考利斯马基的极简主义设置,随之联想到贾木许在列宁格勒里的客串,不禁会心一笑。
男主角帕特森既是帕特森市23路公交车的司机,也是一名业余诗人。
他像是拾荒者,驾驶着公交车漫游城市,不加筛选地搜集Rap歌曲、少女的习作,目睹和倾听熟人的轶事、失恋人的独白或者是陌生人的闲谈。
他热爱读诗写诗,内心存有诗意,精神似乎一直生活在过去,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诗歌成为他以“过去”拒绝“现在”的壁垒。
他把玩事物,将火柴从一个实用的计划中摆脱出来,在诗歌中恢复它原有的初始形态和独特性。
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漂流者、流浪者,观察世界将他从这个熙攘的世界孤立出来,短暂产生的孤独的抽离过后,他安心地回到属于他的家,天马行空的伊朗籍女友身边。
帕特森很优美很独特,而Adam Drivers的造型终于正常了一次,让我光明正大地向男神表一次白。
我很喜欢吉姆·贾木许。
作品以节奏见长,对音乐的感觉好,有情调,我常幻想着如果能和他约会...说回电影我没有见过准时的诗人,但巴士司机是准时的,这座城市的节奏也一样,每一天都准时开始,每一天都准时结束,所以帕特森作为一个准时的人,他的诗写的并不好,他女朋友对黑白格子的审美也一样,我觉得这是贾木许的故意安排,或许他只是想把这个城市软绵绵的状态拍出来,未必好,未必需要好。
当他写有诗歌的本子被撕掉后,他说:“没关系,那只是些写在水上的句子。
” 诗写的一般,这句话倒是挺有意味的。
你不希望某件事,某段关系,某首音乐,某个节奏停下,但可能事情在结束后才会出现一个真正值得揣摩的意象,可能那才是开始,又或者开始,结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偶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
比如结尾帕特森和来自日本的游客偶然相遇,聊起让. 杜布菲,说他在1922年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当过气象员,聊起翻译,说翻译诗歌就像是穿着雨衣洗澡。
这些偶然的散漫,这些在准时以外的时刻,这些突如其来,这些不知不觉或者才是贾木许想表达的美感。
正如转折往往出于误会,电影来到这里兴许也只是拍摄过程中的一次无意为之,但刚刚好,于是贾木许又让日本游客临走前送帕特森一个空本子,说:“有时候空白的纸页代表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扮演日本游客的演员是永濑正敏,我很自然就会想起贾木许89年那部《神秘列车》,因此,电影在这里又可以变成另外一部电影的延续,就像导演在《鬼狗杀手》和《控制的极限》曾做过的那样,我们的这位游客可能是一个杀手,可能是带着对前女朋友的思念在重游美国,尽管他对帕特森说他只是想来看看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生活过的城市。
我喜欢贾木许的这种细心,从选角里看一出戏的隐含之意,你可以说我想的太多,但我自认这是作为影迷的一种乐趣。
然后电影就结束了。
你仿佛说不出它讲述了什么。
一如你不知道最后他在凝望什么,又或者,你不知道旁观的我今晚在尝试遗忘什么。
你不知道,你不能形容,而你所不能形容的句子,就是诗。
这电影不是献给什么有情调的小资文艺生活的,也不是献给帕特森这座城市的。
总体来说,这是贾木许个人的感悟,是拍给自己的。
对于自己和电影工业、以及庸俗世界的关系,再说大点,文艺或者电影,是虚荣装逼挣钱成名用的,还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
也同时是献给帕特森这个纯粹而清高的司机,献给朴素诚实、忠于内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的一首诗歌。
也有愤世嫉俗的讽世之处。
所以,片中很多对话,都是讽刺性的,如果你没发现其中的幽默之处,那你就只能说,平淡就是美,或者批评地说,这电影真空洞。
所以,结尾处,帕特森和黑人、日本人的两段对话,是点题之处。
1,帕特森的妻子喜好广泛,学吉他、画画、室内装饰设计、做蛋糕,并且都是能在现实中得到利益回报的事情(起码也要老公夸奖),所以她也要求帕特森去印诗集。
而帕特森只会写诗。
他不用手机,也可以看作对现实有点拒绝的姿态。
但因此时有尴尬,比如车出故障需要联系时。
他用的是孩子借给他的卡通外型手机。
2,总是失恋的黑人,其实是一厢情愿地爱上不爱自己的人。
(黑人真的爱对方吗,难道不是占有欲吗?
他掏出来的,可是把泡沫枪啊)联想起热衷比赛的酒吧老板往自己酒吧里贴名人照片(甚至不惜借钱来弄这些玩意,还按人物的有名程度来讨论排行),慕名来帕特森拜访的日本诗人。
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占有帕特森,这个城市的诗意与荣光。
片中公车上一对少男少女的谈话很有趣-少女向少男诉说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英勇事迹,最后很骄傲地总结说,我们是帕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了。
得,无政府主义者这么牛逼的标签,自己就贴上了。
3,那条很贵的狗总是捣乱,以至于最终造成“毁灭性”结果。
就像生活总跟人开玩笑,所谓资本,也总是用来耍弄人类,破坏平衡。
在狗看来,那就是堆愤怒起来撕扯得很解气的纸,这狗一直感觉自己在家里边被忽略了,诗什么诗。
写满诗的笔记本被毁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情节,象征性也十足,我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人在江湖,不进则毁。
帕特森其实从来就没愿意把自己的诗集拿出去发表。
4,从一到七,然后归零,又从头开始,一切好像都没发生过。
片尾那本空白的笔记本。
黑人所说,太阳照常升起。
时间抹去一切,从有到无,又从头来过。
诗歌、电影可以完结,被遗忘,而生活本身无休无止,所以生活之诗也将自然流淌如帕特森城里桥下的溪水。
5,周一到周七,再回到周一,这只是一个结构,并非主题。
也可以另一种解读,一个诗人被关押在这种单调平庸的日子中,这样看的话,那第一个和妻子相拥而眠后醒来的镜头,意思就多了去了。
6,男主角是个容易执着的人,看他写给妻子的情诗就知道,很担忧失去,很宠妻子......他在想象中加深这种爱,对诗歌也是一样,所以,放下还是......这种爱本就是妄念,到结尾处是有悬念的,也是悲哀的,多年相处的公车毁坏,诗集损毁,他如何面对生活被涂抹成空白。
7,当你刻意去寻找什么时,你注定找不到,因为你的得失心将真相蒙蔽。
你用力,它离你更远-日本人来帕特森寻找诗歌的灵魂,遇见了一个自称不是诗人的诗人帕特森,日本人挺用力的,手都破了哈。
让我想起某中国诗人在长安街头当众跪叩并招魂李白的趣闻。
如果日本人并不自称自己是诗人,帕特森会不会告诉他自己也写诗呢---这段可以和帕特森路遇会写诗的小女孩那段做对比。
8,一个问题:我们爱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能让我们变得更有价值,还是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喜爱并沉浸其中?
-联系片中帕特森妻子买了吉他和配套的衣服,并把自己弄成乡村歌手范。
9,作为出过著名诗人的帕特森小城,和无名诗人帕特森。
一个已经被符号化了,一个以无名的方式存在着。
当你的名字被人知道,你就很可能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诗集即使再秘密地被写在笔记本上,也会被狗给撕碎。
这个无所不知的世界,以它毫无怜悯心的权力意志,瓦解消弭一切秘密以及个体视若珍贵之物,并将之标签化、商品化、庸俗化。
10,我喜欢说的一句话,万物徒有其名。
对于会写点自认为是诗的一小撮人,或者读过非非口语诗并读懂了的人,这些道理或许过于通俗甚至庸俗,那么,就像用少女头发和肩头来承受与形容瀑布降落一样,美的事物提供一种原始简单、一眼即了的顿悟。
贾木许钻入禅宗也不令人意外。
或许机巧了,过于举重若轻了,缺乏着力了。
或许太文学概念了,晦涩了--公车上两男的,一个在说一个很漂亮女的搭讪自己的事情,另一个男的马上不甘示弱,这种暗讽的细节,不经常读小说的,还真可能不察觉。
11,电影中的诗歌。
比起我喜欢的中国诗人杨黎、小安、于小韦、乌青、竖,是要差一些,但比起毕赣之流堆砌辞藻的烂诗,要自然自在的多,用词准确,简练自由,来自诗人自身有感而非别人诗歌启发,也有不错的思考力,具备使诗歌返朴归真的功用。
贾木许选这些诗,首要不是为了说“快来看呐这些诗多么好啊”,而是觉得这些诗,很贴合帕特森这个公交车司机兼业余诗人的气味。
既在生活之外,又在他生活之内。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再看一遍。
我感受与不少人说的简洁朴实相反,这是部非常复杂精巧的电影。
其实最初的贾木许,就是这样的。
依然愤世嫉俗,依然在体悟人生的虚妄可笑之处,依然朝向一个超脱的方向吧。
他就是不拍电影了,也挺好。
随手。
First Look: Adam Driver In Jim Jarmusch's 'Paterson'一点最新消息,包含剧透,司机演司机。
By Kevin Jagernauth | The Playlist February 3, 2016 at 9:25AM
PatersonAny year with a new Jim Jarmusch movie is a good year, and 2016 looks promising. The director returns with "Paterson," a new film starring Adam Driver, that he's managed to keep a pretty low profile around. But with market at the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coming up, where the picture will be up for grabs to foreign buyers, the box has opened up slightly around the movie.<图片6>The first image has landed of Driver's titular bus driver. The story seems to be small scale and intimate, trac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rson and Laura (Golshifteh Farahani), with Kara Hayward and Sterling Jerins rounding out the cast. Here's the official synopsis: Paterson (played by Driver) is a bus driver in the city of Paterson, New Jersey — they share the name. Every day, Paterson adheres to a simple routine: he drives his daily route, observing the city as it drifts across his windshield and overhearing fragments of conversation swirling around him; he writes poetry into a notebook; he walks his dog; he stops in a bar and drinks exactly one beer. He goes home to his wife, Laura (played by Farahani). By contrast, Laura’s world is ever changing. New dreams come to her almost daily, each a different and inspired project. Paterson loves Laura and she loves him. He supports her newfound ambitions; she champions his secret gift for poetry. The history and energy of the City of Paterson is a felt presence in the film and its simple structure unfolds over the course of a single week. The quiet triumphs and defeats of daily life are observed, along with the poetry evident in its smallest details.Amazon will release "Paterson" in theaters this year, though I'd bank on a major festival appearance first (Cannes, perhaps?). [Final Reel]<图片5>Paterson (skip crop)
"When I wake up earlier than you and you are turned to face me, face on the pillow and hair spread around I take a chance and stare at you, amazed in love and afraid that you might open your eyesand have the daylights scared out of you.But maybe with the daylights gone you'd see how much my chest and head implode for you,their voices trapped like unborn children fearing they will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The opening in the wall now dimly glows its rainy blue and gray.I tie my shoes and go downstairs to put the coffee on." by Paterson“We sit and talk,quietly, with long lapses of silenceand I am aware of the streamthat has no language, coursingbeneath the quiet heaven ofyour eyes;which has no speech”―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真·司机与假·苜蓿有趣的是,《帕特森》这部电影形成了诸多重复的关系,有如诗歌的韵脚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响起。
角色名字帕特森与城市重名,用演员Adam Driver饰演巴士司机,每日相同节奏(起床、早饭、出门、开车、午餐、写诗、回家、遛狗、酒吧等)的一周重复,然后进行变奏,妻子重复绘制的图案, 双胞胎姐妹……诗歌教学 vs. 拍片指南《帕特森》无法作为一部诗歌教学,影片中的诗只是出自一位本职工作为司机的业余诗人写出的作品。
它们有欣赏的价值,从中见出这位叫帕特森的司机如何从他现实的生活中挖掘出自己的诗意:它们也许来自于早餐桌上摆弄的火柴盒,或是公车上乘客间的片语只语,或是与妻子的温馨相处中焕发的诗意……这些都没有学习的价值,因为帕特森的诗没有作为完美的典范摆在观众面前。
一部分来自于贾木许的自娱自乐,一部分来自于人物的角色设定。
但整部影片却成为了一部拍片指南。
任何有志拍片的人都能从贾木许身上获得启发:低成本制作、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在影像间设置进冷峻的诗意和疏离的氛围,这些都能快速建立起一部文艺片的完整形态。
简单不是说它们就极容易完成,相反,正是因为简单它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想法,不断地做减法。
这种从布列松发展而来的风格已经被不少导演继承:除了美国的贾木许,还有芬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法国的布鲁诺·杜蒙和尤金·格林、中国的李红旗……他们的电影都体现了布列松的电影理念:模特,也即一种冷峻间离的风格。
这些导演通过继承布列松,都发展出了自己极为鲜明的风格。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风格的构成极容易被解析,却很难被模仿。
从来都没有另一位贾木许或考里斯马基出现,已经说明了问题。
这不是说这些导演的作品就不再有学习的地方,相反,细致地分析每个镜头的构成、镜头间的组接,探析它们如何从布列松的电影发展而来,这些对于想拍出第一部电影的青年导演来说将是受益匪浅的。
贾木许在《帕特森》中展示的就是:如何在极其单调的摄制、文本设定、主题先行将会毁弃一部电影的地方拍出一部杰作,细细地分析这背后的文章将有助于电影的拍摄。
爱、诗歌与梦想唯有爱、诗歌与梦想,能让我们继续“忍受”单调的生活,并让它焕发出诗意。
爱,是帕特森与劳拉间的亲密关系,也许只是早上醒来的一个吻,傍晚归来的一个问候,餐桌上的简单对谈……极其平凡,却有非凡的意义。
诗歌,是作为公车司机的帕特森在日常的工作之外唤入的亲切声音,在每日重复的日常行程之外,正是因为“写诗”的冲动,才让耳闻目睹的稀疏日常焕发出意想不到的诗意。
作为业余诗人,帕特森的感官保持着开放的状态。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盒火彩盒也许只是一盒用来储存火柴的纸盒子,但在帕特森手上摆弄后,便成了一首诗歌的素材;对于一位普通司机来说,工作也许只是驾驶好公车就够了,但帕特森却细心地观察行车过程中出现的一举一动,也许是车窗外走过人行横道的双胞胎姐妹,也许是车厢内对谈的乘客。
他在驾驶公车的同时也在收集诗歌的素材。
当然,还有那个偶遇的写诗小女孩,面对对方写的诗比自己更优秀时,帕特森并没有展示出难堪的状态,而是为其高兴。
一位诗人要写诗,就应当如此保持开放的状态。
当然还有梦想,是妻子劳拉在单调的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满是稀奇古怪的念头,总是处于做梦的状态,在每个物件上(窗帘、蛋糕)图绘圆圈、条纹等图案,想做民谣歌手,就买吉他学弹唱,说到做到;做美味的杯子蛋糕……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保有梦想的状态极其重要。
电影《帕特森》的正式版海报七天时间,记录了新泽西帕特森的一个巴士司机帕特森的日常点滴,工作、写诗、遛狗,喝酒聊天,还有一个古灵精怪带点文艺范的漂亮老婆,循规蹈矩的生活,一层不变的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了共鸣,日复一日的无聊日子不也是自个正在经历的吗,脑海中会不自觉的闪过那句已经被嚼烂的流行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文艺态度、追求和向往,成熟之际当做完不切实际的美梦后,惊觉学会在生活无聊进行时中的自娱自乐才更靠谱。
继之前无敌装B应用指南(褒义)的《唯爱永生》后,时隔三年,文艺白头翁贾爷带着新作《帕特森》再次亮相戛纳,收获不少好评,这片没有以往那么疏离、孤寂和虚无,但有点沉郁游离的配乐还是积极加油添醋了一把,摄影的一些叠画和景色处理,在乏味的日常中流露出一丝唯美和隽永,亚当·德赖弗有着一张不寻常的深刻脸,他扮演的帕特森沉默寡言,带点幽默,疼老婆爱写诗,伊朗女孩格什菲·法拉哈尼演的老婆很是可爱,温柔贤惠,天马行空,善于发觉新鲜和乐趣,为帕特森的生活增色太多。
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不同于纽约的摩登时尚、繁荣新潮,作为新泽西第三大城市的帕特森显得更加的朴实而接地气,在这里更能自然的凸显出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其实贾爷不单单只是记录帕特森这个人的生活,在当地居民和旁人的交流中,还让人了解到曾经和这座城市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和故事,包括一个个响当当的诗人、歌手、拳击手等等。
而妻管严的酒吧老板,两个谈论艳遇的青年,求复合的“罗密欧”和死心的“朱丽叶”,富有灵气爱写诗的小女孩,烦恼不断的同事,在洗衣房创作饶舌歌的黑人…构成了帕特森这座城市的“人生百态”,这片看似清汤寡水,仔细一捉摸还挺有意思。
片中频频出现的双胞胎带有的喻意并不难理解,不要忽视了一个人的两面性,帕特森不止是个普通的巴士司机也是个爱写诗的浪漫诗人,老婆不止有美丽年轻的外表,还有难得的设计和烹饪天赋,可以说是一种脱离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乏味工作或者残酷现实面的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和对自我的认识,好比一个不被重视的工人实际画得一手好画、一个人人瞧不起的乞丐实际弹得一手好琴一样,加上片中提到的画家杜布菲,帕特森也可以被归于这一类,不禁想起了电影《优雅的刺猬》中说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句和读着《阴翳礼赞》的看门妇人。
透过美国现代伟大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名著《帕特森》,可以说帕特森(城市)和帕特森(人物)也有着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帕特森所写的内容也是围绕着他在帕特森的所处所感所悟展开,私人而动人。
虽说写诗几乎零门槛,一支笔和一张纸就能搞定,但要写出水平,并非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灵巧、意向和内涵,还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等等,写诗是雅致、陶冶、哲思,也是情感寄托和更为高级而抽象的自我表达,这年代很多人认为写诗不再变得纯粹和美好,更多的是装字母的哗众取宠,因偏见被归于不少文艺青年的通病,但从片中帕特森的身上再一次感受到了写诗的单纯。
不含任何功利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只是很简单的将其视为兴趣和爱好,迟迟不肯打印,一直将其存在自己秘密的笔记本里,最后被傲娇的斗牛犬马文给咬成了稀巴烂,虽有些难受和落寞,但帕特森还是在与同好的交流中获得了些许慰藉和动力,从无到有,一切归零后面对雪白的纸张会有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抛开自娱自乐的写诗,片中表现的也是生活最为本质和真切的样子,痛并快乐着,充满偶然和意外的插曲,帕特森的七天,按时按点全都在固定的模式上进行,但一路看来还是深深体会到了最为朴实的“人生真相”(悲喜交加),坏掉的巴士,热卖的蛋糕,酒吧的插曲,吃顿好的,看场老片,写下的诗被啃成了碎片。
片中的帕特森不用手机,觉得在没有被智能改变前的社会也挺好,活得原始而简单(虽然在现代社会是真不方便,不过这更像是表明一种态度,好比数字VS胶片),他生活在帕特森这个小圈子里,让枯燥无味的生活在诗意中焕发光彩,没有野心和企图,不矫情不显摆,在私密的创作中寻获小小的浪漫、乐趣和成就,透过历史的沉淀,在这座平凡中潜藏着诗意的城市里活出诗意,片中的居民会抱怨、有痛苦、表无奈,好似只有帕特森的老婆一直积极乐观而敢于尝试,虽然有时会感觉到点“悲剧”,但至少过得充实而知足,其实有喜有忧乃是生活常态,懂得自娱自乐才是王道。
马文的扮演者内莉在没能领到戛纳授予的狗狗金棕榈时就已经去世了,对这个淘气、顽皮、傲娇的斗牛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是片中的关键成员,一时又想起了贾爷的老友阿基片中不可或缺的狗狗们,它们永远都是人类的最佳伴侣,好怀念!
首发 | 微信公众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我当然愿意做一条鱼。
此处分割线本篇诗摘版权版权归导演和片方以及出版商及国内字幕组。
喜欢的请用以学习,不要商用及抄袭,特此声明。
分两个角度来谈,一是贾木许的电影观,一是他的诗歌观。
如果把《帕特森》看作一首诗,那整部电影则可视为导演向他喜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致敬之作,理由如下:1、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与帕特森的关系恰如影片中男主角和帕特森的关系。
贾木许将片名,男主角名字和他生活的城市都命名为帕特森,这种互文关系放在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身上同样契合,现实中这位诗人也是生于斯,长于斯,并为其创作过同名长诗,同时那也是他的代表作。
2、片中不仅直接提到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名字(大巴司机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就是他),剧情部分还直接安插了丈夫为妻子读诗的桥段,那首诗就是诗人的名作《便条》,全诗如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3、片中男主角所写的诗,均来自现实中的美国作家罗恩·帕特,作为纽约派诗人的一员,罗恩·帕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自然也是渊源不浅。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一个重要的诗歌主张是“要事物,不要概念”。
通俗点概括,他的创作特点包括有:坚持使用口语,把写诗当成说话,惯用松散短句,意象描述简明清晰,反对繁冗复杂的用词,抵制晦涩的象征体系。
正是因为贾导对诗人的推崇备至,这部诗电影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沾染到类似气质,比如对日常的高度关注,冷眼旁观而又自得其乐的姿态等。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不少人提及本片,惯用“平凡的大巴司机,写着平凡的乃至蹩脚的诗”来概括剧情,这样的出入来自哪里?
除了人云亦云之外,个人觉得还有两个因素值得玩味:一是观念,也即对“诗歌是什么”的理解问题。
如果观众不认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歌观,估计也就很难会对罗恩·帕特那些诗作产生共鸣,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上文提及的那首《便条》,应该就是很好的试金石。
第二个原因则和翻译有关,也就是日本诗人在电影里谈到的:“诗的译本看起来就像是穿着衣服洗澡”。
这个当然也好理解,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性,对原作的翻译其实已经相当于二度创作,诗歌因其格式和美学追求,对文字的要求尤其讲究,诗歌的翻译自然也就更加考验译者水平,冯唐翻译《飞鸟集》激起公愤即是佐证。
更进一步讲,还可以拿《路边野餐》《长江图》这类所谓的诗电影来作个比较,毕赣的诗就是典型的翻译体,我们知道,中国新诗在发韧之初,深受国外各种诗歌流派的影响,这些外国诗作经典流到国内多半经由译者改头换面,即为翻译体,它几乎就构成了中国现代诗的源头。
很遗憾,这种本末倒置的美学标准至今还在众多诗歌读者当中大行其道,所以说到底,翻译问题最终还是理念问题。
再说电影观。
贾木许曾坦承自己喜欢小津和布列松那样完全“不戏剧化”的电影,在戛纳的领奖台上更是喊出“感谢侯孝贤,我是你的学生”。
由此对照观之,《帕特森》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平淡素简的电影,当然,冷漠疏离而又自有趣味差不多也是其一以贯之的风格延续,迷影情怀和双胞胎设置乃至日本诗人缠着胶布的手指,更可算是其个性化影像标签。
但我不得不说,相比于独立先锋的诗歌观,贾木许这次的影像理念还是略显规矩中庸了。
具体问题出在哪里呢?
影片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展开章节,是一种类似于《都灵之马》的设置,周一到周日最终回到周一,则又好比《春夏秋冬又一春》,这样的结构无疑极具概括性,表现生活同时也提炼生活,但它工整有序的形式感,难免就和诗歌观念上的随性灵动构成了冲突,特别是当时间来到星期六,制造出影片最大的矛盾:小狗马文撕碎了大巴司机的诗集本后,周日的解决矛盾也因此变得必要而又集中,“啊哈”当然也算得上轻巧微妙的解决之道,但遗憾的是,为了这一声轻巧,它的铺垫过于蓄意且痕迹明显了,一咏三叹的强调更是迫使这种不可言说的“余味”生成了非此不可的“硬道理”。
这点可以和侯孝贤比比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刺客聂隐娘》片尾的配乐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曲子本身优秀之外,它更应该是和侯导克制隐忍的抒情策略有关:情绪出口始终被堵着,不到配乐响起不松手。
换言之,没有影片内容的催化,那些曲子也仅仅只是好听的曲子而已。
据此下个结论,贾木许写诗,画画,组乐队,拍电影,做的这一切与其说是特立独行,还不如说是本身的文青气质使然,而且在这看似自由叛逆的背后,隐藏着的还是一枚闷骚老派的灵魂。
可以说,他所有的创作源泉都深深扎根于此,而且就目前来看,也依然没有超脱于此。
贾木许的电影过于纵容个人想象,跟现实不发生关系。(只看了三分之一)
普通人的生活,每天循规蹈矩,却用文艺装点生活,平凡的地方诞生不平凡的人,A-ha,原来你也是诗人。
人畜无害的一个人,活在自己平静诗意的日常里。重复的对话、重复的路线、些微变化的动作和事件,跃动的思想碎片记录成诗句。但作为电影实属有些像不渴时喝的白开水,片中的诗也一样,不令人讨厌但味道寡淡,看不出贾木许展现的才华。女主确实像派特森幻想出来的存在。
让我看这部电影一辈子我也愿意。|| 重温越发笃定的masterpiece,a solitude that’s one with the world.
It&#39;s a film about life&#39;s cycle/repetition and variation. Poetry lovers may like this film, but there&#39;s lack of impulsive emotion that connects Paterson with his wife and with audience. Music is good but not fantastic. Great movie might appeal to poetry/indie/older viewers 3.5/5
骚,但不明所以,喜欢写诗的巴士司机的日常,最后什么也没发生,连只狗都没丢
看到热评我特么就想爆粗口,写诗怎么了,公交车司机写诗就骚柔了?黑叔在洗衣房练说唱就人生理想了?小姑娘喜欢艾米莉·狄金森就早熟了?女友弹着吉他抱着狗就文青了?关洪尚秀什么事?你特么看不惯就说别人做作,是,人生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你估计只看到“狗”和“且”了
实在看不下去
帕特森这个人物几乎符合华兹华斯対诗人的所有定义——除了畏惧。他不愿意发表诗歌,不愿意朗诵作品,但失去诗歌也会令他万分沮丧。究其原因,在他对诗歌的爱里多少包含了一些让他能够心安理得过着隐士生活的自私,这让他无法成全华兹华斯的自然流露。所幸,最后他还是成为了完整的诗人。
1.诗句、影像、生活、时间的重复,贾木许经典老片的复刻双生子;2.没有电视的酒吧,没有手机的司机,失去了诗作的诗人;3. 贾木许在彩色镜头下拍了一部黑白片。
一个喜欢艾米丽·狄金森的公车司机,让我想到在哈尔滨一次打车经历,从工大一区到二区,二十分钟左右,跟着出租车师傅听完了舒伯特[鳟鱼]的后两个乐章和第八[未完成]的一小段,我一路静默不语,怕打破他那被现实生活打磨却依旧坚持闪耀的尊贵。
住Paterson的Paterson,演Driver的Driver,贾木许写给所有文艺青年的一首行吟诗。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看似枯燥的日常就像男主的职业,都是化平凡为小诗。生活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尴尬和冷幽默,八天就像看到了男主的未来一生。这才是我想要的诗无尽头啊,抢镜狗!
表面舒缓自然,但其实处处透着刻意雕琢的匠气,随时把瞄准器对准文青。人设也很假:男主是一个整天丧着脸让人讨厌的那种屌丝文青,女主是专供广大单身狗文青意淫量身打造的“完美梦幻女友”。连那条狗都很假,在片中唯一的作用就是一个工具,先是让观众担心它被偷走,然后是为了推动剧情好迎接永濑正敏
啊旁友,祝愿每个人都能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找到诗意和幽默。ps那只狗,每一帧都是戏!!
读者节奏的故事 无聊的拍摄
诗倒是一般,但是电影拍得充满诗意美。欢笑的地方很多,但对我来说居然(自然)是“喜欢电影因为它是黑白的”那句。
生活是流淌在水面的诗句。沉默的诗人活在内心。
气氛和细节很好,结尾生硬了些。平庸的诗作不该被吐槽,因为就是借由这些诗作来呈现文艺之于文艺爱好者的具体生活有何意义
记下来的生活只是重复,说出来的孤独更是孤独。
我理解的诗意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