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是专为被侵犯的青少年辩护的律师,作为一个准律师,我能想象到的情形是因为见过太多无能为力的青少年,所以才会把精力专注在这一类吃力不讨好的案件中。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女主本来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如果从这一方面设置的话,那这个职业就很妙了,一方面突出了女主喜欢挑战的性格与对古斯塔夫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为她之后对古斯塔夫说不会有人相信他的证词时的自信表现埋下伏笔。
罪恶与放纵是一支并蒂的双生花,一方面,法律对于幼童被性侵行为的放纵使得女主敢于做这件事情;另一方面,女主对于养子的性幻想始于她对自己的放纵以及周围人对她的忽视。
细究起来的话,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可惜故事并针对这个老掉牙的问题说出一个让人欣喜的视角,个人觉得不配这个分数。
影片里的树很美,却和女主家庭氛围更割裂。
当大家都拿女主性别说事的时候就根本不存在平权。
女主和继子分明都不具有性魅力,这是十分可圈可点的,这甚至是观赏性三级片和好电影的差距。
但可悲的是大众都在吐槽女主年老色衰。
女主是一个非常规格化的女性,她的职业装,她的高跟鞋,她在继子的诱导下纹身,下河游泳。
她生活在压抑的父权家庭:他丈夫每每在小事上争论,要求她服从,斥责她社交问题及他家中产阶级却要收拾碗筷。
即便她事业有成,她仍然很空虚,她的家庭也很空洞。
这是父权制的恶果,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她和继子的性关系突如其来而又莫名其妙。
她们第一次是就是很兽性的原始欲望,结束时女主也断的很干脆,仿佛这件事对她来说不曾发生。
你甚至不能说她狠心,她就像没有感情一样。
你说她是为色,但继子不具有色相,她更像是一种报复。
一开始我以为她在报复丈夫,但根据她帮助孩子打官司,不可告人的第一次,还有妹妹看到她这件事的过激反应等细节,应该是她第一次也受到不伦性侵,从而产生的畸形心理。
1.剧本改编的是拉辛的《费德尔》,往上溯源是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
2.删除了和“男孩”对位的“女孩”形象,即阿尔忒弥斯和爱丽丝。
3.因此安妮的形象在电影中简化为单纯的欲望,失去的是古希腊版的“宿命”和拉辛版的“嫉妒”。
4.电影落点在社会福利机构的讽刺和家庭关系的探讨。
5.得到丰富的是古斯塔夫,他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角色,一个欲望和惩戒的具象代表。
6.最缺少的是《费德尔》中刻画的双主角之间的感情。
《红心女王》里让安妮一黑到底,古斯塔夫最后楼下的强吻很有力,很悲剧,但仍然很难看出他对于安妮的情感,与之对应的,前半段出现的小跑友在剧情中消失。
同理,因为让安妮一黑到底,缺失了她对古斯塔夫的情感。
这并不能单纯归类到中年危机/对于丈夫疏离家庭的报复。
7.其实对于重组家庭的背景设定已经足够有想法,但站在情节佳构的立场上,渴望看到“爱丽丝”形象的延伸,安妮的两个女儿功能太少,有没有在“新女儿”和古斯塔夫之间构建新关系的可能。
8.最后还是回到古斯塔夫,萨拉凯恩在《菲德拉的爱》中对希波吕托斯的人物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结尾给予其和菲德拉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红心女王》中,安妮在单位里给予古斯塔夫的反馈几乎只是一个情节上的“反应”,古斯塔夫,他可以死亡,他也可以孤单地死亡,但或许有更好的方法给予他一种盛大的审判,让情节和立意在结尾达到一个完整。
导演的手法高超,刚开始剧情进展缓慢而琐碎,让人耐着性子去看下去。
都是家常细节, 在剧情没有任何实质推进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每次继母与继子直接或者间接面对的时候,继母那边总是散发出一种隐蔽很深的情愫。
继子的英俊和青春勾起了她无限的情欲。
而继子温暖干净的一面我觉得她看不到,否则后期不会那么向这个本应长成个好男人的小伙子使劲泼脏水。
不能否则,已经衰老的她还是颇具魅力的,能看见年轻时候残存的美貌,又兼具智慧和事业。
她诱奸了她,她需要的只是情欲,而他却从媾和中满满的对她充满了爱。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男人总是被这种女人拿捏,她们要了自己想要的而不会付出太多感情。
她女儿的生日会,或者是日常生活,她都表现得很本色,而继子看着她的眼神却逐渐透露出爱意。
最终因为被好友窥见,她为了自保火速断掉联系,然后向不堪忍受这份爱意离去的继子不停泼藏水。
这个故事真实的残忍, 开始继子表现出对她的蔑视,仇恨,但是再一次短暂相逢里还是忍不住亲吻她。
而她则很干脆的将他推开。
被辜负的“爱情”她其实毫不在意的,所以最后感情中胜出的都是无情的人。
看完之后一天,再回味,对女主这种“掠食者”的“恨”才泛上来。
成年人对少年的掠夺,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在片中展现得深沉且深刻。
两个重要情节,一则是女主指责小男孩的盗窃行为;二则是女主到男孩的房间,简单直接的行为,对未成年人来说的冲击,极其巨大,在那种情形下,男孩除了就范,没有它路可走。
这也是未成年人不具备“民事能力”的实证。
丹麦电影呈现的是干净清冷的质感。
前半段还寻常,就是叛逆继子的肉体点燃了中产大妈的情欲,令人压抑齿寒的是后半段,终于纸包不住火,继母的突然冷落和父亲的自责残酷,男孩自己说出一切,没想到专业处理青少年儿童家庭问题的律师继母推卸得一干二净。
这里实力敬佩女主的演技,向丈夫否认的一段长戏酣畅淋漓,那种紧绷的张力表现了一个心理强大的出轨妻子的素质。
最后成人世界的险恶逼得男孩委屈地结束了自己,太令人痛心了,她拯救了那么多处于不良亲子关系中的男孩女孩,却杀死了自己的继子,好讽刺。
决定把另一部丹麦片“狩猎”再翻出来看看
叢林深處的慾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點燃,陷入不倫關係,一發不可收拾;不惜一切犧牲樹苗挽救森林,原來靈魂早已焚燒殆盡。
正義是人間仰望的茂林,秋風一揚,墜落堂皇華葉,剩下謊言枯枝。
北欧电影似乎总是让人觉得莫名缩手的冷,瞬间剥出香栗般勾人与香艳,旋即一侧身却向你炫耀一望无垠的雪冬,心早已彻骨的寒…
在所有主流文化的规训里,性要和爱在一起,要和爱的人发生性关系。
在这样的文化规训里,性有时就承载了爱的隐喻。
继母对奥古斯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中年女人无处释放的欲望而已。
她的精神强大,经济独立,唯独身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女主的视角展开的,如何身居高位,如何幸福美满,如何欲求不满。
镜头叙述着她的成功和压抑的欲望。
站在她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男孩儿年轻的肉体,蓬勃的欲望。
却没有看到他精神上的哪一点足以吸引这个事业有成,思想独立的中年女性。
甚至没有描写男孩儿的心路历程。
我们像女主一样,根本不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儿。
他有什么样的母亲,他喜欢看什么书,他的朋友。
他的脆弱。
我们只看到他的任性和偏执,被“爱人”拒绝以后如同孩童般撒泼打滚。
这正是导演的高明和克制。
一旦过多镜头从男孩的视角展开,观众会不自觉的从男孩儿视角代入,以为这就是爱。
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爱,也许他以为她的温柔和迁就都是出于爱意。
以至于在看到“爱人”如此丑陋时,才难以置信,无法接受。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偏执的想要得到爱。
去蛛丝马迹里寻找爱。
《朗读者》的导演显然仁慈得多。
他让少年长大,付出,然后放下。
明白那不过是女人盛夏时节无处安放的欲望而已。
成长为律师的少年对女主的善待,更像是完成一份年少时没有完成的心愿。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和年轻人海誓山盟,寻死觅活。
回头看时,你会看到年轻冲动冒着傻气的彼此,会心一笑。
而不是看到一条自始至终都被玩弄的可怜虫。
类似的所谓的“忘年恋”“不伦恋”还有《雏妓》,英国的《成长教育》,美国的《洛丽塔》当然了,《雏妓》是我认为价值观最为恶心的片子。
其他几部,都在试图让人看到欲望的邪恶。
唯独《雏妓》,悄咪咪的上升了嫖客和幼女的感情。
导演很犀利,很勇敢,从没有一刻试图美化这段由一个绝对权力挑起的情欲游戏。
豆瓣评分7.2,我感觉《红心女王》被低估了,可能是电影尺度、叙事风格及中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导致的。
作为一部丹麦电影,冷峻风格贯彻始终,其冷峻之风,可与《狩猎》相媲美。
情节起伏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也够人细细品味。
继母与继子的非正常关系最终导致的悲剧,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开放式的结尾更是让人不由得往不好的方面想。
律师知法犯法,事情败露后判若两人,讽刺意味十足;继子青春叛逆,年少无知,最终被反诬,酿成悲剧;作为父亲,很早就看出端倪,却一直隐忍,可以说有些优柔了;律诗妹妹刚开始正义感十足,最终却屈服于现实。
电影中每个人都充斥着矛盾,而矛盾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片中也有不少隐喻,需要仔细看。
影片的取景、构图都是非常不错的,与电影结合的非常紧密,没有一出多余的镜头,该暖的地方暖,该冷的地方冷,同时也有很多象征,整体观感尚佳。
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北欧电影这种揭露人性阴暗面的电影的,他能帮助我更好的看清现实。
所以说,关注妻子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年轻人也应当稍稍节制感情,注意保护自己,因为人心不古,变化难测,人性本恶。
女王一时的情欲,是男孩永生难忘的回忆;女王可有可无的暧昧,是男孩日夜思念的渴望;女王怜悯的施舍,是男孩喜乐的裁决。
女王代表着成熟即危险,男孩还没有能力接受并抗衡之,这注定是一场对比悬殊的“较量”,男孩也注定是失败的,不注定的是结局男孩是伤是残还是死。
女王是男孩命运的决定者,即使男孩明白这一切,他也仍然甘愿接受她的统治,因为他没有办法。
低俗的电影
一个女人的欲望毁了一个孩子。
继母和儿子,北欧,和朋友讨论为什么欧洲多产乱伦情色片,地方小民风自由,乐意把这些触犯道德的逸事告知他人、写入作品。一个迷茫时问题少年,受到身为深耕青少年性侵案的律师继母的引诱,乱伦在一起,家长对于孩子压制的、教育的、哺育的地位关系被颠覆,家庭秩序、准则、道德是崩塌的。其实本来没啥感觉,全裸戏一出就觉得还可以,尤其和后面继母和父亲不耐烦、粗暴的戏对比。还有父亲突然回来、被熟人看到的情节啊啊啊,他们还有两个小女孩,于是继母和儿子去树林里了。从家长与孩子间的隔阂转变为情侣间的心心相惜,因为身份的转变才发生沟通和理解上的改善,这点有趣
他们家的房子完全就是我的dream house!
故事三星,为肉戏加一星
女主她不仅是一位妻子和母亲 还是一位为未成年少女主持正义的律师 而面对继子指控时诡辩的丑陋嘴脸 这种复杂的心理刻画得十分深刻
叛逆少年与蛇蝎后妈 黑化的让人措手不及 反转很精彩
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么一部片子
虽然这片子重点无关性别,在全球metoo运动大潮下,还有女导演敢拍这种很可能被女权激进分子拿出来鞭笞的作品,欧洲电影人属实很酷很有态度。年龄、阶层、家庭各种层面的非平等对话造就生理欲望、伪善面具以及少年正义之间的撕扯,很残酷。如果导演做得更绝一点更黑暗一点,其实可以把男孩儿写得更有手段,通过录音告诉父亲真相,然而懦弱的父亲还是选择保留家庭的完整。
繼母撩完就跑,順帶泼了一盆髒水。
{5分钟}
永远不要寄希望于北欧片能拍出激情,似乎总是慢吞吞自我沉醉,浪费时间
所谓的“冷”只是导演无能的体现。期待布雷亚的改编。
丈夫其实早就知道了,儿子打老婆那一巴掌就应该看出来了,为了这个残缺的家庭看起来完整,他不愿让自己相信这一切。
I don't know why they had to linger on the underaged sex scenes because every minute spent on it is every minute normalizing it as a sexual fantasy with appetizing camera movements and staging. The story is well directed with a dark ending, perhaps as it is supposed to be, but it's not very crafty with the juxtapositions. The woman's evil.
成人的谎言如同黏湿的不伦情感一样,每个人都会成为「道德高地」上对人不对己的伪善者,同样「禁忌」的主题北欧电影中的直接已经看过太多,反而显现出另一种「道德高地」的不适感。
反向《狩猎》,完美证明了,人类的原罪不是情欲不是乱伦,而是说谎。
虚伪,才是成年人最大的狠毒
不是很懂这位律所合伙人继母为何不顾职业道德和私德去强奸自己的继子,如果是夫妻间感情不合我还可以理解作为铺垫,但难道只是单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想要爽一下?不好意思,编剧你无法说服我。略微矫情,为了营造冲突而强凹剧情。
其实性转一下,是很常见的性掠夺关系;还有不同意热评里雄狮争夺主权的看法,三人谈话的时候,是女主和继子在争夺丈夫,被争夺的不是女性;女主这个城府手段真的很adult,不能判断情况如何时一定强装镇静;还有拍摄的手法和影片风格,很北欧,冷峻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