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总有话要说可能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有点晚,改日再说很好的记录片我喜欢!!!!!
越长大越是从各种信息当中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力量,倒也谈不上神往,但是却也十分想去体验一番的。
篮球绝对是非常美国的运动,讲求迅速,篮球员们的相处也极尽娱乐性,我并不是看NBA的人,但是也算是蛮喜欢看篮球赛的。
即使现在姚明的球技备受好评,但以我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我还是觉得他打球十分之缓慢。
可能这正是他用自己的方式适应了美国的快餐式文化吧。
在美国可以看到的是,人们用万分之一的希望在实现梦想。
不管这片土地有人向往,有人唾弃也好,她终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翻译科林还蛮可爱的,现在姚明应该不需要翻译了吧。
比较过多个版本的《加沃特舞曲》,唯一让我诚服的是长笛版,当年的戈赛克恐怕不会想到一首略带幽默而又诙谐的小型舞曲会让他如此的闻名,虽然他本身的实力并非大家说的那样不堪。
当年姚明带着上帝赐予他独特的身高以及幽默而又羞涩的微笑进入NBA的时候,恐怕也没有人会想到从此一个让整个联盟感到恐怖的怪物的诞生。
是的,羞涩而又腼腆却不失优雅的进攻,幽默的言语,没有征服众人却征服了我的微笑。
正如长笛版的《加沃特舞曲》中的开场,抑扬顿挫的幽默感,让人感觉欣慰而却有贵族的华丽。
姚明当时消瘦的身躯正如一支银色的长笛发出D调的声音,却只是一个平庸的讽刺的0分2板的开场。
《加沃特舞曲》的顿音开篇,反复了一边之后开始了升调的准备.前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略带反复的开篇。
知道让Charles爵士感受到了驴屁股的贵族状态之后,真正的开篇才算是开始。
长笛的特有的高音配合反复之后的流顺气息,才又了舞曲独特的优美。
姚明从冷板凳上站了起来,作好了热身,好吧,真正的战斗开始了,抛弃了大鲨鱼邯郸学步似的中文发音,流顺的气息中优美的三记火锅。
醒醒吧,并不是光张着獠牙的嘴就是鲨鱼。
声调以及升腾之后的中段才是完美的开始。
中段的反复只是有些平淡,但是当众人在平淡的音乐中享受舞池的美妙时,注意的并不只是音乐。
我知道你会有20+10的,只不过是没有准备好。
中段的音乐有些低沉。
除去了羞涩的巨人有些苏醒,因为巨人的眼睛不是T-mac的style。
巨人开始学会了享受,他注意的并不是丹皮尔的“联盟第二中锋”;巨人开始学会了微笑,他注意的并不是关键时候的罚蓝;巨人学会了容忍,他注意的并不是小斯力拔千钧的暴扣以及脆弱的膝盖。
当然,巨人会去注意相同命运的2个季后赛以及司机优雅的舌头和布泽尔接近Z罩杯的后仰。
紧凑的音符过后迎来了有些寂静的落寞,沉默之后却是舞曲的小咏叹好吧,联盟的巨型怪物已经诞生了──姚.China.明。
背负过多的期待,紧凑的危机袭来,看似平淡的背后的裂缝。
西部在好莱坞编剧们集体罢工之后,开始了自行创作,第一和第八一线间的差距悬念跌宕起伏;球队的13连胜;巨人加成光环的散发,这一切会让中国的球迷感觉到正月十五无限地推后了。
好吧,舞曲到此为止吧,轰然倒下后众人惊讶的目光以及T-mac的“兄弟投名状”诗歌。
美妙的乐曲最终会落幕,只是这样有些不甘。
戈赛克用了平淡到让人迷茫的结局,姚明的黑色西装有些让人惊讶或者说只是平淡。
舞曲其实本没有咏叹的,戈赛克的突然沉默暂且是一种别样的小咏叹,只是有些讽刺。
落寞之后的辉煌,只是希望姚明早日脱下赛场下过于惹人眼的西装,谱出自己的咏叹。
无论是多精彩的音乐,结尾总是让人不舍,发生的就是存在的,发生的就默默等待。
我不是篮球迷,平时只是喜欢看看NBA比赛,注意到姚明是从他在NBA混出头以后,一直弄不明白这个看起来傻傻的中国大个儿怎么会在老美的地盘混的如此受欢迎?
中国同胞自不用说,可是连挑剔自大的美国人也喜欢得不得了,老姚到底有啥魔力呢?
看完这片我大概明白了。
老姚的性格可真不错,憨憨厚厚的像头大笨熊却又带点蔫坏。
我觉得他的性格完全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良好品德善良,谦虚,宽容,机智,努力。
另外他竟然能表现出那么好的西方式幽默感,这是让我没想到的,无疑这一点给他增加了不少的魅力。
老姚很随和,谈吐谦虚低调,又带有中国人特有的机智。
具体的例子我想不起来了,片子里你看他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很多。
没想到的是他要承担那么大的压力。
不单单要在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地方打好球-其实打不好也不能怎么样,但是作为一个被给予厚望的中国球员就不同了。
缺乏自信的广大中国人民总是希望我国的健儿都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不同于那种纯粹的对胜利和国家荣誉的渴望--好像总是想证明点什么似的,似乎这样就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找到一种自尊感和满足感。
于是可怜的老姚残酷地被推上台,仿佛一只刚会走路的小猴被扔到马戏团的钢丝上。
台下无数双眼睛盯着你,都满带期盼,你要怎么秀?
但是姚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他做到了。
姚明,一个22岁还什么不懂得大男孩。
却要远赴大洋彼岸,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一切。
为了篮球,为了他的梦想在异国他乡打拼。
他不仅仅是他,他是中国人,他是来到美国第一个打篮球的中国人,年轻的他背负了整个国人希望的重担,他要做一架连接中西的桥梁,他要为国争光,他不能让太多的人失望。
难以想象22岁的他是如何接受了这一切,如何在盛望与盛名之下创造了属于姚明他自己的辉煌。
这是属于他成长的印记,这是这个随和羞涩的22岁男孩走过不平凡的虽然艰辛难熬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化茧为蝶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姚明年,更是中国年。
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幽默可爱的大男孩倾心。
中国人、美国人、墨西哥人太多的人为他疯狂。
耳边那首无限循环“姚明姚明姚明”的歌还在回声般唱响着。
眼前姚明温和的笑容不时的浮现着。
影片就像温暖的小故事一样,让你揪心让你为她笑为他哭。
他的一举一动会牵扯着你每根神经。
第一次NBA上场,你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份紧张与不安。
第一次进球,你会情不自禁的眉开眼笑。
你会抓着他每一个移动的瞬间,生怕错过什么,就像你在多年前的那天那个赛场,握紧拳头,为他加油为他鼓劲,更为他捏把汗。
这是感人的温暖小故事,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
那个叫科林的小伙子,讲中国话有点台湾腔的学法学却跑来做姚明翻译的小子。
你可知道最后机场送行分别的镜头让我难过的落泪了。
替你们这患难与共的兄弟两落泪了。
说着玩笑的你们表现的云淡风轻,可我哭了。
为什么科林你明明走出去了,为什么要折回来。
为什么要让我如此难过。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笑的。
姚明,时代的印记,国人的骄傲。
我只想说,我们爱你直到永远!
其實一直沒怎麼把姚明看作多大牌多暸不起。
這一兩年姚明最為人知噠事兒要數以外變成"暴走漫畫"代言人啦吧...今天我男友激勵推薦我看這個紀錄片。
雖說之前看過Beyonce噠Lift Is But A Dream之後覺得沒有哪個名人傳記能再讓我動容啦。
可The Year Of The Yao臨近末尾噠時候我還是哭啦。
仔細想想這不僅是在講姚明噠奮鬥史也是在講Collin Pan噠奮鬥史。
他們倆人噠命運牢牢噠栓在一起。
他們當初都是作為Rockie勇闖NBA噠。
雖然一個是Player一個是Translator。
姚明剛開始在美國噠幾年一直把Collin當作自己噠家人。
無話不談。
Collin也兼職姚明噠英語老師。
姚明一直給人感覺就很謙遜、少言少語。
一種鄰家噠大哥哥噠青澀雖說他有嚇人噠身高。
慢慢姚明在NBA成長起來。
在第一年火箭主教病退他們慘遭季後賽淘汰噠時候。
姚明憤懣噠背著書包離開啦美國。
他身上究竟背負著多麼沉重噠壓力。
國內國外聯盟加在一起。
美國夢竟是這麼艱難。
影片最後十分鐘Collin去機場送姚明囘中國。
他很捨不得這個和自己朝夕相處噠巨人。
可現在他離開叻。
Collin來來囘囘三次去和姚明告別也多次示意想和姚明擁抱。
可是姚明並沒有囘應。
就這樣背著包揮揮手。
我想那時候噠姚明一定紅著眼圈含著熱淚不敢囘頭吧。
中國人不就是這麼靦腆不愛表達自己噠感情麼。
姚明多希望一切還是那個曾經穿著大短褲在美國噠新家和自己玩兒游戲機噠Collin。
不遠處姚爸姚媽在做著缺少調料味道不正噠中餐。
可鏡頭一轉。
過眼雲煙。
姚明成啦全世界眾所周知噠明星。
而他身邊我竟再也沒有看到過Collin噠身影。
片名告訴我們一切。
這是The Year Of The Yao。
卻不是The Years Of Yao。
发现打篮球和做律师(包括很多其他职业)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当你还是个rookie的时候,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练习,当有机会进入一个好的球队或平台,首先要获得老板队友的信任。
情商要高,但关键还是你在floor上的表现。
有机会上场了,一开始总有挫折,大家对你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你的debut可能11分钟不得一分,还有不少失误,被中锋盖帽,被后卫晃倒,接球滑手,带球脱手,媒体队友教练观众开始质疑,很多人会嘲笑你(并不一定带有恶意),要学会调整心态,放下包袱,get loose,享受你所做的事,不要灰心,错误都放遍了还有什么可错 ,keep training, 接好每个球(assignment),打好了,有信心了,越打越好,良性循环。
回到电影,非常棒的纪录片!
篮球是主线,同时穿插了很多中美历史、政治和文化,姚明球技EQ都很高, 电影里一个细节提到圣诞节他给每个熟悉的人寄了贺卡,把人主播给感动的,也时不时爆出点冷笑话,如去亚特兰大参加全明星时,别人问克林在哪,他笑说落在休斯顿了,不仅幽默,也传达给别人自己已经不需要翻译的底气。
最重要还是很努力很幸运,碰到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球队,教练队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直让他上场,传球给他。
里面提到一句,中美篮球文化差别就是,nba球场上非常nasty, mean, aggressive,中国文化更加谦逊。
反过来,很多在中国人看很正常的言论,在美国人解读起来就就得很挑衅(比如媒体描述姚明对shaq的评价是,他是我前进路上的一座大山,我要去克服他)。
有时候不管打球还是工作,稍微带点狼性文化没什么不好。
也许是看惯了bbc随便截图就是壁纸的画质,再看这部纪录片多少还是觉得有些粗糙。
影片主要记录姚明踏足nba的第一年,从一个国内知名的青涩小伙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后渐渐融入并成长为了一个顶级中锋的历程。
“姚鲨大战”“巴克利亲吻驴屁股”“弗老大”“首次入选全明星”等等都是那个年代球迷的珍贵记忆,看起来还是有着很多感慨。
影片的上映时间为2005年,姚明不过在nba征战两三个年头,导演为其定做的纪录片不难看出多少面对中国市场的商业野心。
而面对国外媒体质疑与来自国内球迷的压力,姚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这也是该片所传递的正能量吧。
也许由于是国外的导演拍摄,所以对上海以及国内一些风情的描述总觉得有偏差,也可能是年代的关系,就是觉得里面的那些球迷好土……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姚明对中国篮球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
遗憾的是影片只记录了大姚的第一个赛季,我们所熟悉的姚麦组合时代也只是出现在了片尾。
如果还有姚明职业生涯全记录的影片上映,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为其买单吧,除了那些疯狂的青春岁月外,他可是让丰田中心升起中国国旗的男人啊!
欢送会,母校发言,希望你心系祖国,祖国培养了你。
(不需要道德绑架,但同时心怀感激也是需要的)没想到刚到美国这么多人欢迎他,22岁的他一下子夹在了两个期望之间,中国和休斯敦。
姚明知道评论家巴克利的打赌(如果姚明得了19分他就亲姚明的屁股)其实并不想伤害自己,只是想引起话题,带起争论(这和善的想法或者是节目组的想法,但姚明代表国人的形象同时也是需要亲善,这压力很大)李玟在火箭队新赛季的第一个主场还是第一场比赛唱歌,姚明的初次亮相。
姚明想要的可能只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提升,而且即使他父母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只想儿子考大学没想篮球还是成为了职业,更没想到儿子的职业背负了更多期盼与压力,那时中国需要输出给世界太多才能获得认可与支持,所以每当国人在各自的国际舞台出名,国内竞相报道,引发国人寄予其中更大的厚望。
姚明,就像亲善大使,给了美国人看待中国的一面窗户。
在中国打球更注重团队合作,在NBA则更注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虽然这部纪录片是04年拍的,开启了nba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姚明的形象也影响了篮球在中国的遍地开花,而姚明本身的篮球生涯足够辉煌,只是国人原以为能更高,高不可攀的高,就跟刘翔一样,现在再看,包容与理性,他们,都是背负了国人更多的东西,既需要延续自己对于职业,对于梦想的更进一步,又需要实现国人的殷切期盼,两相的确不好权衡,在个人与国家,现在看来,舆论更宽容,但对个人更苛刻,因为对国家,人们不需要仅仅单一输出,而是多元的了。
看了有关姚明的纪录片“The Year of The Yao”。
其实,这个纪录片也是好几年前的片子了。
原来在音像店看到了,就想说去看个究竟。
但是,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所以还是放弃了那个看的想法。
但是,昨天心血来潮看了之后,才发现片子真正的本质不是在讲篮球,“篮球”以及“姚明”都是象征,所指代的应该是出色的中国青年人怎样突破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的冲击,重新站稳脚跟。
片子是很真实的,因为它真实的展示出了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
首先,先不说一部分美国人的个人行事风格(开种族的玩笑、或是瞧不起外来人口),先单说说这个社会的习惯:只是观察一个人眼下的表现,以及当下的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美国人更是完全没有耐心去了解,直接扣上“傻子”的帽子,甚至有时显示出的是无理。
我想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姚明的身上,对于一部分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也应该是有所体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所在。
其实,片子中“姚明”只是一个符号,因为他真正代表的是一批人,也就是去美国的中国人,这些人为了吸收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学术而需要完全开始适应一套新的东西,尤其是语言,还有专业术语。
客观的说,英语之中的专业术语完善程度确实优于中文。
先抛开文化差异、以及美国人为人处事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谈,重新掌握一套Terminology就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片子的结构方式,还是按照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处理的。
也就是一个人的不顺、挑战、胜利。
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更像是电影的思维模式,所以,总是要形成一个主题。
所以,在处理素材方面也是有倾向的,比如,为了体现开始的不顺一定会选取相应的素材,为了体现进步又会有所侧重的选择素材。
所以说,一部分纪录片也是有立场、导向的,观众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就是要看导演的意愿了。
此外,对于片子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表面在讲姚明,但背后更像是讲述翻译科林的成长。
姚明能够去NBA球技是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给NBA带了不少收入,题外话。
最后要说,姚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一直陪在他身边对他进行着照顾,他妈一直给他做饭的经验积累下来就变成了那个“Yao's Kitchen”.
看到我科的时候很美好~为我科加一星
姚明的情商和斗志跟他的身高一样。
小草如何感谢太阳?头脑发达,四肢也发达的NBA小巨人~
初二暑假买的盘,骑车去我妈单位看的。印象非常深刻。
不简单,好莱坞都给你拍传记。
虽然整体水准没什么独到之处,也确实有硬性宣传和过渡消费的嫌疑,但是一旦抛却这些附加因素,一个真实的,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故事还是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的。
可怜老姚离退役不远了,哎,对于自己则是青春的回忆
对于好的东西,当你拥有和没有的时候,完全是两种立场。这样做不可取。姚明的逐梦NBA的遭遇并不像表面上那么一帆风顺。姚明去NBA之前和之后,他的土壤对他的两种立场令人窒息。这样的态度不是君子待人处事的态度。对待好的事物要承认本身就是好的,而不是对自己有用的时候说好,对自己没用或者不能利用的时候就蒙蔽诋毁。像北韩的人民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享受这种商业体育的乐趣。
看的时候还是初中呢,买了碟跟大潘一起在家里看,看到姚明经历克服了无数艰难之后 绽放在NBA的时候,我俩还鸡冻的用可乐干杯~ 初中时因为他在NBA而关注火箭,然后关注整个NBA赛事,到多年后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隐秘的不经意间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哎
满足美国人意识形态好奇心,满足中国人空洞的民族自豪感,这类纪录片的商业密码即使如此,点中国人麻筋儿点的很准。
篮球给姚明带来的超过所有人
姚明的技术是相当好的,不仅是身高,姚明的高大在于技术和人品
看的有些激动,想哭。将来的儿子一定要玩篮球啊,感觉这是一种信念。姚明太厉害了,不仅是篮球精神,还有一种人格魅力,优雅又幽默的绅士!
听完杨毅的评书《姚明传》,心血来潮想看这部电影。影片是一个纪录片,从姚明的翻译Colin的角度讲述很意想不到。浅尝辄止地讲述了姚明初入NBA的第一年,想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事儿,但说的不太深,总体还是一部看得下去的纪录片,称不上惊喜。
不打篮球,不看NBA,依然会动容。(看完一定会被姚明圈粉)(2020.1.28)
姚明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初到美国的紧张不适到后期几乎让火箭队变成了一整个中国主队 这是从姚明本人的角度来看待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 中规中矩实在不能说出彩吧
记得当年这部影片上映的时候,姚明已经打的非常好了,所以因为时效性问题这部片子并没有引起期待中的热烈反响。纪录片就是有这种尴尬,如果赶上适合的时机则反映加倍,错过时机则石沉大海。但奇妙的是,在一切都已落幕,这些丧失风潮逐渐被人遗忘的一切,又会勾起人对那段美好往事的追忆。
看这种纪录片电影可以发现蛮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毛主席也喜欢看篮球赛,又比如姚明挥球杆打人,真的幽默哈哈哈。姚明给人感觉就是谦虚且情商高,翻译当众失误会出言调侃我们都是新人,主持人因为打赌输了当众亲驴屁股会说他没恶意只是节目效果,看得出是性格很稳定的人了。我不了解篮球,单从片子里看姚明的团队还挺不错,没有预想中的会歧视姚明,队员第一次见面时想开玩笑前甚至会考虑他会不会介意,当教练说姚明还欠缺侵略性时,队友还会和教练讨论“在他们的文化里,太过压制对手会很失礼。”能想到这种因素也是很细心了,还以为这种追求成绩的比赛队伍会像爆裂鼓手里那种紧张氛围一样hh感觉就是一群相同爱好者组队完成梦想,姚明很幸运遇到了一支好团队。姚明的翻译科林也很有趣,一起共同成长克服困难的缘分真的很难得。
时间过得真快,看这个时才毕业,现在姚明都退役多年了,姚明可能是中国情商最高的运动员,姚明的名人堂演讲真是能甩他的球技几条街。
这货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