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小心那些光”这个点子,片中用灯,汽车,手机等等,有点儿说相声“三翻四抖”的意思,可惜缺了最后一抖,结局战胜外星人的办法跟这个没什么联系。
我本来一直在回忆电磁学,想象有什么法子可以短路掉这些隐形发电机的。
又及:这片儿是俄国人投资的吧,片中的俄罗斯人民很高大威猛(Welcome to Russia, suckers)不说,美国主角竟然跑到外国仍然只搞老乡不试“驼地”,放着鲜嫩的Vila不吃去啃茄子脸大姐。
又又及:海报太土鳖了太太太土鳖了,直接把小灯泡放中间旁的啥也不搁,多好。
又又又及:开头三个美国人在酒吧狭路相逢那段,请注意沙发后舞池中一个穿红色短裙的姑娘的腿,那是2011年度之腿,最棒的是,这位美腿临记始终没露脸,给人无穷想象空间。
至暗之时的翻译先赞一个。
本片定位应该是一个外星人入侵的科幻惊悚灾难片,但是一点不惊悚,场面也不过宏大精细,外星人的设定吐槽点超级多,权当二流科幻电影消遣可以看看。
唯一点亮点5个主人公塑造的比较丰满,加上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
ben也是很现实的IT科技人才,脑子聪明,实际分析能力一般,亮点不多。
skyler很自私很自我,不过还算诚实的自我批评和最后掩护队友逃脱,很现实的一个角色,早死早超生的设定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Anny悲观胆小懦弱,逃命中一直有所体现。
地下室中的无助,大使馆中的紧张,skyler死后的绝望,最后她自己的死也是自己的责任,还还是电工叔叔,和可爱的猫猫。
肖恩的乐观勇敢果断,实际分析动手能力超强,基本是本片的所有亮点。
很有说服力,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
娜塔莉也是毫不逊色,安慰队友,果断勇敢,而且人也漂亮。
亮点1.anny和本死时,分别对娜塔莉和肖恩做静止式特写 突出人物的悲伤。
2.俄国士兵团战外星人,配合很赞。
3.俄国队长,"I can go no further,I have Moscow at my back",虽然有卖弄的噱头,但是还是很让人感动,尤其是末日十分。
堪称本片最大亮点。
4.微波枪很是给力,不得不说高手再民间啊!
故事背景貌似在很多电影中见过,《洛杉矶之战》,《世界大战》……。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
极其一般的特效,到最后我也没看清楚那些外星人长什么样子,情节只有几处还说的过去,大多数都是拖泥带水,平平淡淡。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这是一部乏善可陈的低成本科幻片,细节上存在不少牵强附会和前后冲突的地方,不过它也让我有两样收获。
一、法拉第笼<图片5>影片中,男女主角一行逃到第一个有活人生存的地方,就是理工科大叔谢尔盖打造的这座电磁屏蔽房,被称之为[法拉第笼]。
法拉第笼是什么东西呢?
法拉第笼是以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姓氏命名的一种用于演示等电位、静电屏蔽和高压带电作业原理的设备。
它是由笼体、高压电源、电压显示器和控制部分组成。
其笼体与大地连通,高压电源通过限流电阻将10万伏直流高压输送给放电杆,当放电杆尖端距笼体10厘米时,出现放电火花,根据接地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笼体是一个等位体,内部电位为零,电场为零,电荷分布在接近放电杆的外表面上。
表演时先请几位观众进入笼体后关闭笼门,操作员接通电源,用放电杆进行放电演示。
这时即使笼内人员将手贴在笼壁上,使放电杆向手指放电,笼内人员不仅不会触电,而且还可以体验电子风的清凉感觉。
这是因为人体触电的原因是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电位差,强电流通过身体,此时手指虽然接近放电火花,但放电电流是通过手指前方的金属网传入大地,身体并不存在电位差,没有电流通过,所以没有触电的感觉。
在使用特斯拉线圈时,法拉第笼是玩家的一大屏障,通过它,玩家在笼中能够近距离接触特斯拉线圈而不会被电到。
最后一句是不是让你想起一部经典电影里的一个场景?
没错,就是诺兰大神的《致命魔术》。
<图片1>所以,所谓的法拉第笼其实就是让笼内的电磁波无法逃逸,笼外的电磁波不能进来,这样一来,影片中的怪物就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也攻不进来了。
二、维诺尼卡奥泽尔娃这个就无需多言,直接上图了。
<图片2><图片3><图片4>最后整体上说一下此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制作和发行都是美资公司的片子,这部片最让我意外的地方是,死了两个美国人,一个奥地利人,和一个俄罗斯人。
一开始我以为最多死一个美国人,然后来很多俄罗斯人帮助美国人逃离险境,而自己命丧虎口,这种感觉从主角们来到谢尔盖家(也就是法拉第笼)开始,到自卫反击队出现达到峰值。
但是影片并没有让战斗民族死于非命,反倒让只会哭啼的女二和温雅冷静的男二(均为美国人)早早领了便当,这种不同寻常的死法让本片显得不那么落俗和因循守旧。
此外,影片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莫斯科,有一股异域风情。
但是影片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逃跑和打怪上,对怪物的来源和毁灭莫斯科的目的只一句带过,没有作充分的解释。
虽然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我能够根据稀少的线索自行脑补,但那是基于观看其他科幻片积累下来的经验,实际上我还是希望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但导演似乎不在乎这一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你只是想你让我看平平无奇的特效吗?
因为人物也实在没什么深度……如果你片荒,那就看看这部片子吧。
虽然整体上没什么大意思,但过程戏还是很抓人的。
外星人来的没逻辑故事发展的没逻辑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道理,除了那位俄罗斯肌肉男的一番话……总之,真心烂片
1、外星人入侵这个题材实在是拍的有点儿太多了。
本片的故事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不过外星人的形态却十分有创意。
令影片具备了一定的可看性,可见一个好点子对电影的重要性。
2、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视觉系电影,影片中的特效堪称华丽绚烂。
外星人降临地球时、以及攻击人类并将其卷为粉末时以及中枪后破碎时的特效当真是绚丽刺激的很。
同样将人类变成粉末状的《世界大战》看起来也十分的骇人,但就亮丽程度而言,和本片实不可同日而语。
3、故事讲得有些仓促了,不知是不是资金的问题,我觉得凭本片的架构,完全可以将片长扩展为120分钟。
现在这样90分钟总感觉有些不够过瘾,好多情节没能很好地延展开。
4、华丽丽的电影,值得一看。
虽然该片仅有5分,但我还真是喜欢上这片子了。
外星人终于摆脱了传统外貌,不再是长得一个德行的章鱼外星人,虽然褪去保护层也可以被物理攻击,但好歹是有了进步了。
不过形态虽变了,但尺码仍和我们匹配,还是惯性思维。
主角不是无敌了,死了三两个主角,对于剧情绝对有正面作用。
不知道是不是瑞典人得罪导演了,安了个这么一主儿。
想不到老美竟然将舞台放在了莫斯科,太少见了,莫斯科风光也不错,最后的那些硬汉也很给俄罗斯长脸,还有笼子里的爷爷。
最后有点儿《独立日》的感觉,但明显投资相差较大,没法做出更震撼的场面。
应该会有续集的,90分钟太短了。
IMDB评分 4.9/10 from 6,051 users幕后制作 发生在白天的恐怖片 银幕上的外星人电影汗牛充栋,无论是什么样奇形怪状的外星人,观众都不算陌生。
所以,要把一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拍摄得有所新意,并且让观众有兴趣一直看下去,外星人的外貌设置很是重要。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和编剧就设计了一种看不见的外星人。
在整部影片中,外星人在90%的时间里是不可见的,而那10%的可见的那一部分,外星人长什么样也是一个迷。
对于这种角色设计,导演克里斯·戈拉克很是满意。
他说:“影片的外星人的造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竟要以什么样子来展示它,我们考虑了很久也没有找出来什么好的法子。
于是我的团队建议我说,不如制造一个看不见的外星人。
我们的设计是,这些外星人都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们的身体带有能量,只要它们经过的地方,灯泡就会亮起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外星人流连的街头,晚上出门比白天出门要安全许多。
我很喜欢这个创意,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因为,这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多见的。
” 因为剧本的设置是白天比较危险,所以这部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发生在白天时段的,这和以往的恐怖片以夜景作为故事上演的舞台非常不一样。
克里斯·戈拉克说:“故事发生在白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首先拍摄的难度低了,而且拍摄时间也相对长了很多。
而且,在大白天拍摄恐怖片,这也很有意思。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3D电影,以白天为讲述故事的时间,会使得银幕更亮,观众可以减少看黑暗场景的痛苦。
白天的、明亮的3D场景,看上去真的是帅呆了。
” 球状闪电?
片中的那种看不见、带着能量的外星人并不是编剧脑子中的臆造产物,而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想象和发挥。
编剧是受到了一种自然现象:球状闪电的启发,才创作出这种闻所未闻的外星人来的。
影片的制片人汤姆·雅各布森说:“编剧们写了一个好剧本,他们做了很多前期的调研工作,才创作出了这么一个形象来。
也正是由于有这种科学性和物理性的表述存在,特效团队才明白要如何去设计并制作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外星人。
而且,在影片中,我们也使用了一些很简单的物理学的小实验来测试了这些外星人。
片中有一个俄罗斯的科学家,为了搞明白这些外星人是什么东西,他特意制作了一个法拉第笼,拿外星人来做了一些实验,得到了一些物理上的数据。
应该说,影片的这种科学性的设计是最天才的一个想法,因为这不仅制造了来源于未知的恐慌效果,而且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影片的另一位制片人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对于这种来源于科学的设定也很喜欢,他说:“影片的设定非常出色,一开始很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而随着影片的渐渐发展,外星人的真面目也渐渐被抽离了出来,给人们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
我想,我们拍摄这部电影,并不是要阐述一个科学观念,而是要讲一个好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激情、有恐怖、有惊悚还有友谊。
除了这些,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很棒,那些在白天拍摄的3D镜头,显得非常亮,效果和观看的感受也很好。
这些美国的导演和演员都非常专业,他们知道该如何拍摄并剪辑一部电影,他们明白观众喜欢看什么东西。
这样的拍摄理念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 异国他乡的拍摄 《至暗之时》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讲述了一群在俄罗斯游玩的美国旅客碰到了外星人。
所以,整部影片几乎都在俄罗斯的风景地拍摄,显得极有异域风情。
曾经拍摄过《守夜人》和《守日人》等当代俄罗斯名作的提莫·贝克曼贝托夫说:“影片在俄罗斯拍摄,展示了大量的俄罗斯的风景和建筑。
比如说红场、克林姆林宫、列宁图书馆等等都出现在了电影中。
因为如今的俄罗斯已经很开放了,所以你在红场或者是克林姆林宫拍电影,只要获得拍摄许可就可以了,ZF不会关心你的拍摄内容。
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游人如织的热门景点,所以要控制好现场并不容易。
必须和很多部门、机构进行妥协。
比如说我想拍摄一个镜头,里面有几百辆车停在红场,然后一起亮灯,这就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绝佳的场面控制能力。
这么大的场面,拍坏了,可没什么机会补救。
” 在俄罗斯的拍摄期间,剧组遭遇了莫斯科的大火,从而停拍了三周。
谈及这次的火灾,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克里斯·戈拉克说:“整个剧组的成员都受到了一定的惊吓,拍摄因此而中断了一段时间。
不过,剧组并没有受什么损失。
在大火之后,因为拍摄周期耽误了,所以剧组都很团结而且齐心协力。
尤其是那些年轻演员组成的团队,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说:“这个600人的国际性的团队可谓真的是非常努力,在火灾之后,所有人都明白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他们非常有效率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花絮·影片原生采用3D拍摄,外景地在莫斯科。
红场大概是第一次出现在3D电影中。
·制片人汤姆·雅各布森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因为一个非常棒的剧本而决定合作,他们把故事背景设定在莫斯科,还请来了克里斯·戈拉克当导演。
·导演克里斯·戈拉克曾为《搏击俱乐部》做过艺术指导,所以他对影片的视觉效果和背景做了很大贡献。
·剧组成员由30%的美国人和70%的俄罗斯人组成。
·剧组因为莫斯科发生了重大火灾而被迫停拍了三周。
·为了让外星人形象尽可能变得可信,他们在创作时对电与电磁学做了大量研究。
·在这个片子里,“恐怖”的概念完全被改变了,当角色们在黑暗中行进时,他们可以用电灯泡来侦测附近是否有外星人,反而是白天变得危险!
·在电影中,90%的时间里你都看不到外星人的实际样子,即使他们偶尔出现了,仍然很神秘。
·影片中角色总共经历了5到6天时间。
·影片被设定成PG-13级,不会有太多血腥镜头或恐怖暴力场面,但还是很惊悚的。
·故事是以角色在莫斯科旅游的视角展开的。
·他们本来打算在很多莫斯科标志性建筑中拍摄,比如列宁图书馆,但最后只能在周日这一天图书馆闭馆时拍摄。
剧组前一天半夜打扮齐整进入图书馆,一通猛拍。
·影片原定在外景地拍摄58天,后来确定要拍成3D版,剧组又特意增加了8、9天。
·3D电影要特别注意不让观众感到头晕恶心,所以拍摄前导演都会特别考虑到镜头的设计,远近镜头的运用等。
·虽然是一部动作惊悚科幻片,但《至暗之时》仍然有从角色出发的情感内容。
这货是喜剧片,so bad that is actually funny. 看到他们一群人拿着微波枪去找女主的时候,旁边有老外直接说"this is f**king ghost buster"... 电影结束,全场各种WTF..
一切的一切都差了那么一点儿,不过瘾!
感觉就是把《世界之战》和《苜蓿地》揉在了一起,怎么说呢,总是还有距离,差了那么点东西。
印象最深的夜店的美女和邋遢的科学家(暂且叫他科学家)及最后出现的良心大大的好几个硬汉,哦耶
2分给苏维埃
遭遇今时今日的海量批评,都是因为观众们对该片的制片人寄予太大的期望了,都非常希望坐在影院或在家里观到这是部多么刺激多么能提高自己肾上腺素的科幻电影。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创意很不错,节奏也还过得去,有些平淡而已。另外片中饰演Vika的女孩是我的菜。
外星人又入侵地球啦!人类瞬间就变成了灰烬.这部电影干净得没有什么创意,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这类电影的影子.
概念还行,最烦各种作死。
为创意干杯!这是一场不见血的战役,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外星人,虽然剧情没有什么亮点,还有几处(我认为是)BUG,就没什么问题了.
预告片成功概括全文!看过预告以后基本不用再看电影了。。。
史上最单调外星生物,找个靠谱的造型设计很难么?
情节烂到爆,特效假到哭。躲储藏室就能逃过穿墙破甲的外星人,缩车底下就能隐形,挂个灯泡就能绝缘。妹子面目模糊且全无用处,反而是一开始就高竖死亡flag的恶役型男为了这群没把他当队友的玩意儿慷慨就义。开金手指的主角死了基友就抱着妹子哭这种槽点我都懒得说了,170你下次长点脑子接戏吧我
其实我觉得真的不错,不要都拿去跟好莱坞的特效大片比
想象力不错,不过外星人外形上没创意,人类非常团结!
还不如拍个僵尸片!
小母牛这个怂逼居然躲在旁边不敢看..........没有预告片好看,小成本科幻片
太震撼啦
小成本科幻片,外星人的正脸都没见到就演完了,想起了近期的《切尔诺贝利日记》
不错不错~~就是后来女猪脚怎么落水落到BUS上了~还有猪脚定义太模糊~
對於微波爐理論,設計系畢業的表示理解不能
分怎么那么低啊?虽然有一些弱智的人物,但,我觉得关于这个类型的外星人的想象还蛮有创意哦~而且,并没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
太烂
浪费时间
题材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