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谁是我们老爸爱到病除我相信圣诞老人海盗佳丽第二季叛影浪客护卫者29片棕榈叶蓝龙天界七龙加盖春光倔人吕尚斌新笑林小子之我最棒謊言謎情寻龙宝藏黑白大搏斗爱寻迷寻侠英雄传之护花千面牛郎黑水巷婴灵复活海鸥食堂不良街区节拍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与恶魔携手你怎么知道明月曾照江东寒雪地娘子军夺命稻草人钻石豪门寂静岭2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拉腊随感

喜欢电影的拍摄,每个镜头都看起来简单,舒服,很好突出了女主。

在她身上感受到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为儿子可以开音乐会而骄傲,买了所有票送给别人;另一方面她知道儿子的作曲不怎么样,并直接说了出来,在成长过程中给儿子应该留下了不少阴影,但是她说的其实也是真话。

听到儿子真的弹奏自己的作品,她忍不住冲出了音乐厅,走进商店,商店里的音乐也刺激着她,因为她儿子弹的就是流行而不再是古典。

老师的一句天赋很多人都有,但与我无关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有梦就要追,不要寄托在下一代…可能带来的只有失望…演员的表情演得真到位,骄傲,伤心,绝望,期待,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敏感,刻薄的她应该成为艺术家,而不是走进家庭,在家庭里需要鼓励,需要积极,需要与人为善,能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但艺术家,可能很多时候都经历了痛苦,孤独,折磨,释放于他人是对人的折磨,这种折磨唯有音乐才能承受与包容,那是属于他们真正的快乐,更加沉重也更加动人。

要是年轻的时候她再自负一点就好了。。

 2 ) 简单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真是难得的佳作,偶尔看看欧洲电影,真是意外的惊喜。

有感而发。

1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疑问,到底是母亲误解了孩子的天赋,不懂欣赏儿子的才华,还是真的维克多就只是平平无奇。

其实教授的话已经给出答案。

教授当年对lara说的都是反话,但造成对lara致命的打击,她一直以为教授对她说的是实话,以至于后来她对儿子也是如实的评价。

但是如同教授所说“你的天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母亲对儿子的否认也仅仅代表她的看法,或许儿子真的毫无天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评价,儿子表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已经足够证明他优秀。

2、lara的尖酸刻薄性格导致她的孤独和不合群,亲手毁了她的家庭,也差点造就了60岁自杀的结局。

这样的境遇也来自于她因为教授曾经的打击放弃了自己的热爱与理想。

一个内心失去了热爱与追求的人,在面对晚年孤独而凄凉的境遇时,生无可恋。

3、儿子一辈子活在了母亲造成的阴影里,自我否定,自卑,对待女性若即若离,甚至还有懦弱。

感觉儿子一生就是为了取悦母亲,取悦别人而活。

多少人看到这里会被触动,仿佛看到了自己。

电影译名叫错会半生,在母亲的阴影里,维克冥冥中也走上了错会人生的道路。

 3 ) 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看完电影《错会半生》(Lara 2019),感触良多。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以前看《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时,就对那个老师的变态教学方式颇感不适,现在看来,这算是正常。

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拉腊就是因为当年没能过伦霍夫教授的批评关而导致中途放弃音乐的。

教授在后来才明确说明,他的批评只是一种“测试”,即看看“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在教授看来,天赋只是基本条件,有强大的内心才更为重要。

拉腊会错了教授的意,放弃了钢琴,从此便万劫不复,最终成了个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角色错位”是她人际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来不是钢琴家,却整天把自己当成个钢琴家,想着音乐上的事,行为处事当然会有问题。

关键是她以前玩的是古典音乐,这类人,正如她母亲所说的,“假掰”、“势利”,就是说总觉得高人一等吧。

如此,她当然就容易得罪人了。

在家庭关系上,她母亲就反感所谓的“古典音乐”,而且不认可她对儿子的批评挫折教育;她丈夫是建筑师,曾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不理解她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梦。

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必然出现“愚者的天堂,智者的地狱”的状况,如同一个明白人在一群不明白的人中,结果会怎样呢?

要么你难得糊涂一下跟大家同流合污,要么你孤标傲世形影相吊一辈子。

对于她这样玩“高贵”音乐的“自我中心者”,她只能是后者。

以外行身份干着内行的事,或说圈外人干着圈内的事,这可能是她常被误解的主要原因。

在音乐上,她其实是个行家,但她没有业内的任何身份、头衔,干出的事当然就易被误解,即使提出的是恰当的专业意见,也往往不会受尊重。

在古典音乐界,这种歧视所造成的痛苦可能会更甚。

比如她对儿子音乐教育的方式,就不被自己母亲和丈夫认同,母亲认为是“折磨”,丈夫认为她“胡说八道”。

试想,如果她是个音乐教授、钢琴家,她的家人可能就不会那么看她了。

事实上,在通往钢琴家的路上,她那么严酷地教育儿子是对的,不仅学院派有惯例(比如伦霍夫教授),就连她的同事都间接地承认了效果,比如,儿子首演成功后,她的同事以赞赏口吻说:“现在独奏都不害怕了。

”这充分说明儿子曾经的心理素质是有问题的。

对于一个动辄要面对上千人盯着,有那么音乐家配合你的场合,心理上先出了问题,那会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这可不像科学实验,可以有上千次的试误机会,一次失误,甚至弹错一个音符,恐怕就砸了全场,毁了前程。

相对于如此恐怖的后果,音乐家成才路上的那点挫折教育算得了什么呢?

心理脆弱者,通过和风细雨般的谆谆教诲来得及吗?

光靠“信心”是培养不了钢琴家的。

外行可以不理解这一点,内行若不理解,就不可饶恕了,所以,她折断了儿子女朋友的琴弓,是愤怒,更是告诫。

她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儿子。

如同对一个呕心沥血之作,在儿子的艺术成就上她也想获得专业意见。

所以,她去找她曾经的教授。

当伦霍夫教授给她儿子正面评价时,她难得地露出了笑脸。

对于儿子开始作曲,她的担心跟教授是一样的;对于儿子首演自己创作的曲目,她的看法也跟教授一样的,因为教授只是首肯了前半场,即他演奏的肖邦的曲目。

在首演之后,她儿子虽然也得到了许多当面的奉承和肯定,但她是知道利害的。

所以,在后台她虽承认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但由于人来人往,她一直无法说完她想说的话。

我想她想说的一定不是想跟儿子拉家常,一定是告诫的话,她儿子是了解自己母亲的,他在躲避,这不是个好兆头。

希望他不被这暂时的小成功冲昏了脑袋,希望他再跟自己母亲联系,要是他不想再听母亲的批评,他的音乐之路走不了多远。

她为何要中途离场?

她儿子为何在咖啡馆见到她时仍想躲避?

她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想出去透透气。

事实是,她出去是买香烟了。

显然,她想平息某种情绪。

这种情绪应当是她儿子的自创曲目的主旋律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引起的,而这种东西只有他们母子俩才能明白。

可以想象,这里面应当有不满、控诉和怨恨,都是针对她的,针对她平时的批评挫折教育的。

既然如此,她只能离场出去透透气。

然而,她毕竟是母亲,已经做过的事,该做的还得继续做,即便做个完整的“恶人”,否则,所有的辛劳都会前功尽弃。

她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在咖啡馆再次见面时,他不敢跟母亲有过多的目光接触,这一幕的确伤人心。

接下来,我想她不会再想不开了,她会珍惜她的天赋,她会开启新的生活,毕竟儿子的教育可以告一段落了,可能也只有等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才能回味起母亲当年的苦衷了。

(文/石板栽花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4 ) 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错会半生》这个中文名有些许国产狗血剧嫌疑。

影片一开场:清晨,拉娜侧躺在沙发上,双眼无神怅然若失,像是被什么事困住了,这般氛围创设让人想要急于一探究竟。

于是一口气看完,中间想上厕所硬是憋住了。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其中最抓我心的莫过于拉娜和家人关系尤其是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期望颇高,严加管教,吝于夸奖,甚至关键时刻挫儿子锐气。

其中有场拉娜和母亲的戏:母亲抱怨拉娜对孩子简单粗暴,以自我为中心,突然拉娜愤而打了母亲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目瞪口呆,观众由此可以窥见拉娜平常和家人尤其是老公(前夫)孩子相处是很专横强势的。

影片前后也有不少细节印证了观众推测。

我虽然不至此,但也“可圈可点”,对待父母和老公尤其是孩子,缺少耐心和同理心,暴躁易怒。

如若毫无觉察且不改变,长此以往,细思极恐……所谓亲人上天注定无法选择,一生一起走一段路,各种不可抗因素会渐行渐远直到永别,且行且珍惜。

扮演拉娜的演员演技精湛自然。

这类的好片要多看。

错会半生 (2019)7.72019 / 德国 / 剧情 / 扬-奥勒·格斯特 / 科琳娜·哈弗奇 汤姆·希林

 5 ) 克服内心的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一些人在生活中慢慢觉醒克服了,一些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周围亲密的,在乎信任的人的评价,是很难跨越的。

就像剧中的儿子克服母亲的评价,母亲克服老师的评价。

一切过后,不过一句,我的话,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6 ) 如果有空,可以看看废话给我建议吗?

2020.8.4《拉腊》,刚刚看完。

我比较重视总体情节给我的感受,以及我从里面感受到的哲理。

所以可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

我看到最后一幕,劳拉去隔壁大叔家弹钢琴,这是最意味最耐人寻味的,戛然而止,引发人的无限寻味。

我相信在最后,劳拉用钢琴发泄完了情绪之后,会得到隔壁大叔的赞赏,对她说“你弹得很不错,如果你坚持一定是可以像你儿子一样在大厅中间表演的。

” 剧情,总的剧情怎么说?

就是劳拉的六十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集合。

与其他电影不一样。

算了,我不想在花笔墨在讨论其他电影上面。

我只想说今天的《拉腊》。

我相信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固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固定的模式体现了他/她们的三观。

在特殊时刻会展现得更加清楚,因为特定时间产生的故事会更多,人们的感受会更加丰富。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特别节日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期待使得我们将那一天的情绪像加了高清似的。

但是要知道特别的事情不可能经常发生,最特别重要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虽然记忆拉长了那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所以我认为生日那一天并不重要,如果你想,每一天都可以是生日,可以提前过,或者延后过都是一样的)。

劳拉当天做的事情不是寻常的日常三点一线,像机器人那样子反反复复的一天。

她买完了儿子当天的票(噢天,我并不赞成她那么做,因为如果满票没有人坐,那也是非常尴尬的),买了蛋糕去给她妈妈,然后去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这就是大概剧情。

我故意忽略她去寻找朋友的过程。

啧,每次我想写影评就会有一大堆的事情想要写,没完没了的。

那个劳拉找人,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人。

甚至有点孤僻,不是很招人喜欢。

劳拉找同事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劳拉对一个陌生男孩的严格是我们可以主观的判断她。

劳拉与她儿子的交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她的固执。

噢我的天,我什么都想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打那么多的字了。

我要讲重点,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画面。

劳拉去同事家里,她的同事对于一个的要求严格,可以看到劳拉的工作不是给她温暖的。

买蛋糕去妈妈家里,妈妈对她的不待见以及她妈妈提到的她爸爸,她妈妈尖利的语言,使得她压抑甚至打了她妈妈。

还有她的老师对她的严格以及风凉话,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劳拉。

我可以看到劳拉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她也伤害了他人。

我希望她的儿子可以给一次原谅她的机会。

我不想在写下去了,我总是喜欢写很多废话,那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一边看劳拉,我一边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优解。

劳拉去她妈妈家时,可以不听她说话。

劳拉不应该说她儿子的谱曲,或者说劳拉应该要等着音乐会结束告诉她儿子还可以改进。

劳拉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应该要跟她孩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扯一堆废话。

算了,劳拉就是劳拉,她不会像我那样子做,所以我不是劳拉,劳拉不是我。

劳拉的悲剧其实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责任,她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劳拉挺辛苦的,想改变却没人接受。

因为伤害过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原谅她。

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变了,说话语气或者什么事情变得刻意,特别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最好支持,给她足够的试错机会,有时候可以给她提认真思考过后的建议。

如果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抑郁)什么的,大概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及照顾吧。

我希望影片最后的劳拉可以变成一个更开心的自己,甚至开始谱曲,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师,因为她有天赋。

害,说到这里,我又感慨自己没有一门好的兴趣爱好了,会一手乐器,那多么帅气啊。

 7 ) 人只活一次

他人的评价是镜子,不是编织自我叙事的谶言。

拉娜的爱就像她买的“低糖蛋糕”,放不下冰箱又无人需要。

她的爱听不到回声,带给双方苦痛。

不健康且自以为是。

与单纯要苹果硬给梨满足自己控制欲不同,她确有对儿子的爱,只是她不会。

她的自我是虚弱的,充斥着空虚与恐惧。

她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说服自己,管教儿子的准绳。

所以她无法鼓励儿子,因为她未曾鼓励过自己走出那一步,她想要的人生仍定格在“放不开的左手”上。

所以她难以真正的悦纳自己,会扔掉刚买的华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到退休。

看前期主角的塑造,ptsd要犯了,讨厌到忘了电影标题,她会随意管教一个在课间时间不练琴的孩子,她会出于报复掰断儿子女友的琴...细节塑造真实又细腻。

看到最后方体会到初看愤怒后的复杂。

她背负他人的评价将自己活成审判自己评判他人的躯壳。

她没有撑起自己真正的自我。

爱无法畅通无阻地流经她。

 8 ) 迟来的2024年最佳《错会半生》

2022年年度最佳《塔尔》:女人只要踏上权利之巅就会立刻成为男人。

2023年年度最佳《坠落的审判》:是我猜测的噩梦中的其中一种。

2024年的《阿诺拉》当然很喜欢,但题材与我而言并不新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影片不少。

《某种物质》也可以,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交集,子集,并集的关系,也讲的很妙很好,但就私人观影体验的top1还是缺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2024年的TOP 1要轮空,《错会半生》出现了,12月31日晚上偶然的打开它,观看它,年度TOP来的恰如其分,再晚就要变成2025年的灵光抖擞了。

女主天赋异禀,她原本可以实现自我才华,她言谈中对他人的鄙夷还有儿子对她唯马首是瞻的态度,以为她是音乐界的大师,然而她甚至都没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枯燥的工作中以放空又攻击力十足的状态退休,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她仓皇放弃了钢琴,快速与某人结婚生子。

她不同于她去学校找老师时遇到的那位小男孩,只要老师不在就要玩游戏,女主对钢琴是真热爱,他人的空隙是休息,她的空隙意味着可以多弹一曲。

她知道自己有才华,但她接受不了自己无法站在塔尖,她放弃了,她知道儿子才华平庸,一方面她爱他,一方面她又看不上他。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她生命中的权威,儿子要开演奏会,她邀请她的权威来观看。

看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平庸,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她需要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但“努把力”需要的能量跟与生俱来的才华同样重要,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强大心力对抗四周的批评,就是有人喜欢把舞台中央演奏的人拖下舞台,它们喜欢混乱,喜欢毁坏好东西,撕碎好东西的悲剧于它们而言有美感,能代偿自己没能努力站上舞台的缺憾。

看吧,上去还得下来,不上台就是最佳的选择。

若是你长在不长你渴望事物的环境里,你还需要担负起给周围环境解释的任务,你需要说服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追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需要比他们更坚韧更热忱,才能在他们的不解嘲讽打压蔑视中保全自己的火苗。

你以为这些都克服了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心魔搓着手,想着用什么方法熄灭你。

周围一个几个人的批评当然不会折断你的热忱,甚至还是一种反向的动力,你气鼓鼓的发奋要给那群人看点好东西,但普通人的“你真是个天才”“你好厉害”“你好牛啊”“才华横溢”像暖烘烘的春天,滋生自满骄傲,它们渐渐长满花园,直到那里再也长不出一朵像样的花。

你心中的权威/偶像的批评,才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不少天才在五指大山脚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就走掉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最后折戟沙滩,权威说“你就是一摊屎”你也认为自己就是屎,屎当然要冲进下水道,只有跨过去的少数人实现了自我。

这时候实现的自我还不完全坚固,它们还需要面对市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叫好的人多到掀翻音乐厅的屋顶最好。

也说了众口难调,更多的人是《爆裂鼓手》男主的家人们,音乐文学绘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到底如何衡量它到底多少分,对于普通人来说,耳机里的音乐和交响厅的音乐没什么两样,他们甚至不听音乐。

网络时代将那些不喜欢、厌恶、讨厌成堆的运送到你的面前,你凑近端详,却是虚空一片,如同无法抵达的目的地,一个人穿越万千攻击,且无法还手,权威/偶像的批评尚且有实体对象可以投射情绪,观众是身披隐形斗篷的千军万马,只看到身上的血洞,看不到敌人在何方。

到此为止,也就是99%无法成为自我的天赋者折在半路的故事,这只是他们的人生。

更悲剧的在于,这股与生俱来的热爱,一刻不停歇的攻击他们,就像是原本足够成为太阳的物质,如果不努把力成为太阳,就会成为地底的岩浆,日夜爆发火山,灼干整个星球,直至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只因那堆物质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些不曾实现的才华没有挥发的地方,便成了品味,挑剔周围和万物,他们的伴侣、孩子,首当其冲,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若他们聪明点,会以为他们未曾实现的自我是由于自己缺乏强劲的意志或对应的才华,但他们若是聪明到了这个地步,便不会持续燃烧自己,他们大概率会把自我没有实现怪罪于组建家庭,成了某某的家长,那些事情耗费了自己的心力和能量,才让自己无法成为自己。

而孩子极有可能会主动/被动的成为他们梦想的继承人,他们起码带着原动力,是基于喜欢的动力,而孩子们往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伪装自己的喜好,扭曲自己,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成了炮灰。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另外一种噩梦,将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认可尊严放在家庭之中,给撕咬浇了爱上去,这盘菜会成什么味道?

贝多芬的儿子也想成为贝多芬,泰戈尔的妻子不想浣洗床帏想写自己的《飞鸟集》,爱因斯坦的小女儿苦苦寻到一位神医,她叫他割下父亲的头颅换给自己……迄今为止影视中的点墨,也只有《告白》中那位始作俑者炸死自己的母亲,沾了点边儿,又敬仰又畏惧又渴望又逃离……这种关系不正是人的复杂性里最迷人一章吗?

但这是B视角,A视角里要是贝多芬没有成为贝多芬呢,它会用那灼人的才华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

人在局中,AB视角,分不清哪个更糟糕。

最后的最后,女主意识到是自己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是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在邻居家的钢琴上酣畅淋漓的弹奏,60岁的早上因万念俱灰想跳楼,60岁的晚上她抵达了自己,这一曲终了,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白。

任何人拥有超过自己驾驭能力的欲望,都不得好死,但还是去追逐会让自己心脏跳动的东西吧,细细端详命运滴漏出的不同选择,继而分叉的结果,选哪个都有缺憾,都不得好死。

死是既知结果的事件,不能为了好死而放弃好活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9 ) 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在不停追问时间和生命的意义...镜头跟随他最后的生活,来展现他的人生境遇,类似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结构,以小见大,更易引人思考,让人喜欢。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在他的处女作《啊,男孩》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讲述了柏林男孩尼克·菲舍(汤姆·希林 饰)对生活存在迷惘和困惑,不惜辍学思考人生,透过他无所事事的一天,却仿佛看到了几段人生:一个男孩想要喝一杯咖啡却总是不能如愿,接下来他的一天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无奈和困境不断,他三分清醒三分迷惘三分孤独...一个中年男子和妻子尝试要孩子却多年未果,在妻子患有乳腺癌后将自己困在地下室度日;一个曾经的表演天才拒绝过看不上眼的机会,如今却染上了大麻并在片场跑龙套;一个童年遭受心灵摧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貌美苗条的戏剧演员,却忘不掉自己肥胖的过去;一个老人在幼年时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晃荡,离开家乡六十年后他再度归来,听不懂年轻人所说的话...

在扬·奥勒·格斯特的最新作《拉腊》(又名《不爱钢琴师》/《拉哈)中,延续了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迎来60岁生日的女人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饰),她一大早就试图自杀,却被门铃声打断了...或许是还挂念儿子,她取走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来到剧院买走了儿子演奏会所剩不多的票,想要送人却没有送完,而在与前同事的会面中我们发现了她并不受欢迎。

之后,拉娜遇见一个女孩,原来对方是她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饰)的「女友 」,女孩两个月没有联系到维特了,她希望拉娜帮助她,事实上,维特从拉娜家搬到了外婆家住,她今天也没有联系上他。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得知维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对人有种疏离感;拉娜则怀疑儿子的天分,不相信他在钢琴创作上能有所建树。

拉娜试图去剧院见维特,可被自己的前夫阻止了,她黯然离开。

接着,她又买了一个蛋糕来到了母亲家,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是不太欢迎她,她们爆发了争执。

母亲拒绝今晚破例去看维特的表演(母亲不懂古典音乐并认为其虚假),她埋怨母亲太以自我为中心。

母亲反击,她只爱她自己,跟她爸一样。

最后,她忍不住打了母亲一个巴掌。

这个行为很出格很罕见,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娜心里一定是对母亲忍受了多年,这个反击远比母亲对她的「摧残 」要痛,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终于,这对母子终于相见了,儿子是母亲一手培养的音乐上的知音,维特自然看重拉娜对他新音乐的评价,母亲在肯定他的优点后则指出他的主旋律平庸,让他深受打击...拉娜在遇见以前的钢琴老师后,极力邀请他去听维特的演唱会,可老师却记不起她了,收下了票但没有给明确答复。

表演开始前,她将剩余的票送给了陌生人,维特心情无法平复取消了本该在开始表演的新曲目,转而在下半场表演,拉娜却在表演中途忍不住离场了,最后,儿子表演大获成功,拉娜的心情却异常复杂。

在酒吧聚会上,拉娜身边除了老师外是一群无关的人,而维特在另个包厢庆祝,这更显她的辛酸。

期间,老师的一席话,引出了拉娜对人刻薄也不受人欢迎的原因。

在年轻时,拉娜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成为佼佼者,于是,放弃了钢琴梦。

今天,老师却告诉她:「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他天赋不够。

我说这话是想测试,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你的左手不是理由,只是个借口,其实你很有天赋。

」她仍然不肯相信:「你要我别丢父母的脸。

你说过,拉娜,我能预想到你的第一次公演,我已经为你父母蒙羞感到难过。

」老师则回答说:「有天赋的人不少,但跟我不相干。

这一段发人深思:可以这么理解,切莫迷信专家,因为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夸了一句「了不起」就成为了艺术家。

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能最终决定你会怎么做。

成功了是自己不放弃长期坚持的结果,失败了也只是常态,而放弃了就不要找借口,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内心先怕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对他人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

通过拉娜与母亲的接触,我们可以推测出母亲对她学钢琴不理解也不支持,父亲可能对她同样要求过高且给她极大的压力,老师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推动她放弃了钢琴。

可以说,缺少关爱和理解,让拉娜放弃了梦想,步入社会从事自己不爱的体制内工作可能进一步扼杀了她自由的灵魂,这些共同促使她对身边的人刻薄,所以造就了如今的她。

拉娜对儿子维特的爱,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人生印记和太多的掌控欲。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钢琴梦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又像当年质疑自己那样质疑他的天赋,她内心希望儿子能有所成,但她骨子里又是个骄傲和挑剔的人,她无法忽视儿子创作中的缺点,或许也有点害怕儿子的成功,所以她在儿子演奏时内心的情绪无法抚平而逃离了现场。

最后,他们在酒吧卫生间的走廊上相遇,彼此相识却无言,楞了一下就各自走开了,这一幕颇有寓意。

应该是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控诉和反抗等),拉娜也接受到了这个信息。

影片结尾,拉娜不再像过去一样一直偏执自己的内心: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

她终于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诸多的情绪,仿佛也结束了伴随她一生的自我怀疑和纠结,迎来了对自我的新发现...如果你也看过本片,相信你也会欣赏科琳娜.哈弗奇的冷静表演,她成功演绎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复杂的女人,会让人想起于佩尔。

如果你也对人的内心呈现或家庭关系感兴趣,这部影片你应该会喜欢。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从自我放弃开始,中途经历了各种情绪的变化,最终在深夜收获了新的开始。

生活也是这般,有起承转合,有悲欢离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你的梦想,你自己快乐就好,毕竟,梦想不该那么功利,能够伴随我们发现自我,抵达内心的宁静就好。

 10 ) 「不语107」缓慢的冷——《拉腊》影评

《拉腊》贡献了一场缓慢而寒冷的、关于“失败”或者“非标准”的人生音乐会。

我将其看作一次终结自我孤独的尝试,影片从稍显特例的个体,讲述了失去自我的无力与真实。

另外,还有熟悉的“原生家庭”议题,只是视角不同以往。

女主人设丰满且演绎细腻,在克制的表达中,几乎要溢出的内心纠葛随处可见,那种隐藏内心、武装自我的犹豫在每一个微颤的小动作中被放大非常抓人。

配角也很到位,对话和场次恰到好处。

有好几个片段都耐人寻味,比如咖啡厅。

全片节奏很稳,如同配乐,并无起伏异常的“噪点”。

情节的选择因为篇幅和速度,显得精炼,对主题诠释也很细致。

摄影实在太棒,画面别有用心,且大多可烘托女主内心平衡的极致追求和矛盾的反思。

这种画面的表现,对于人物本身的人生选择,提出了偏艺术化的思考方向。

如欧洲好电影一贯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着力于女性视角,也同时将传统意义的“成功”和个体自我安全感的达成放在了天平两侧。

家庭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变化,连同亲情和自我等议题,同时面临着挑战。

影片不仅是对女性在家庭概念中身份的反思,也同时是一种堆积已久的情绪出口。

最后要提一下算有点套路但还算不错的结尾,个人觉得人物的结尾不需要一个偏光明的解释,观者会选择更符合个人情绪出口的想象,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所谓“转变”或者出路。

还有,衣服真美。

最后的最后,8分(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错会半生》短评

4.5/5 叙事和摄影太喜欢了!

6分钟前
  • karenlin
  • 推荐

奔走彷徨的一天,拧巴又自傲的一生。

10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推荐

母子关系真是人类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之一

13分钟前
  • 无名
  • 还行

片子挺好的 小巧精致不沉闷又不浮夸 希林的角色是一如既往的憋屈类型 看完之后默默决定再追一场他的巡演 看他开开心心的在台上蹦蹦跳跳 (这个译名到底是个神马鬼???)

18分钟前
  • 青文非
  • 推荐

可惜未明 Lara 的这一天,究竟想怎么样。想和儿子推心置腹说一次话?如果想,为何之前没说就去死呢,如果可有可无,那这一天,又算什么呢?

21分钟前
  • 小馁诺娃
  • 还行

拉腊

24分钟前
  • 濒临过期
  • 力荐

把老师杀了!!都杀了!

28分钟前
  • rose☆彡
  • 推荐

这导演的作品我还想继续看。

32分钟前
  • ww
  • 推荐

她确实错过了许多。但人生不错过这个,就是错过那个,哪里有对的呢。等着吧,所有人最后都后悔,趴在地上那些个,都是挣扎过的人才。角色设计太妙了,根本用不着解释,每一个人走到每一步的原因都看得一清二楚了。我不觉得女主做的事是所谓的没情商,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足够忠实,是一种天分,那些围绕着一些小成功的人大多只是蚊子,蚊子只会吸血而已。

36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正因为恶意无处不在,才要捍卫自己。他们把全世界的负担给到你,要求你为地球变暖负责,幸灾乐祸看你挣扎又失败,再告诉你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根本不重要

39分钟前
  • 墨玉
  • 力荐

我不喜欢

41分钟前
  • nnqq
  • 较差

Tom Schilling与Jan Ole Gerster的第二次合作,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和尘封的家庭往事,情绪时深时浅。

45分钟前
  • 大洋洲
  • 还行

剧情略一展开我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儿子的那边。面对受伤的孩子,很难同情这种。

48分钟前
  • 比诺什么意思
  • 推荐

有感触,女主很强势,很自信,热爱钢琴,因年幼时老师说她没有天赋就不再弹琴,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苛地逼迫儿子学钢琴,搞得儿子很不自信,最后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60岁一个人过生日。她母亲不留情面、尖刻啰嗦的批评挖苦她却被她打了个大耳光却无话可说让我很震惊。所幸她最后似乎释怀了,去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49分钟前
  • 龙皇
  • 推荐

女主在最后才明白自己的可能性。六十岁的时候我能听这样一场演奏会吗

52分钟前
  • 先来个300CC吧
  • 还行

结尾收得很有力,但说实话和前面营造的氛围不是很搭,大概导演就是想要这样鲜明的对比

57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想起了学音乐的三个老师,鼓励教学是多么重要,原生家庭也一样,在未来面对教育下一代也好沟通也罢,学到了什么就会延续这种方式,而对别人的伤害却不自知

59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话语的加持力浮于表面、杀伤力表现有形无神,对比部分照本宣科,配角戏份画蛇添足,演技也无层次感可言。

1小时前
  • Chuck
  • 很差

老B就凭你一句话就想毁掉我一生?!老话: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

1小时前
  • hikaruleon
  • 推荐

2019,德国。有点意思。电影有95%的时间在描述一个不讨人喜欢的60岁女性,在她生日的这天发生的憋火,恼人的故事,但最后5%时间却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包含着女人半生的误会、遗憾和苦涩。时间在电影中忽隐忽现的美妙,如1天里发生的对半生的追悔,让观影者心情复杂,思绪万千。。。

1小时前
  • mayfo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