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温馨感人。
影片描写了东京一个小居民区的平淡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生活。
看过影片后才知道,原来三丁目、夕阳是地名,就是故事的发生地,确切的说应该是:夕阳村三丁目。
吉冈秀龙的表演夸张幽默,值得称道。
小雪确实很漂亮。
看到三浦友和在片中演一个小角色,心里不禁感慨一番。
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原以为是比较老套的东西,毕竟故事背景是在50年前。
但结果开场就吸引住我了,等到堤真一登场时就比较兴奋了,然后到他发怒时顶开自家大门时开始达到高潮,这段戏很有意思,之后大家一起看电视,打开冰箱等等都很有意思。
忍不住这时想了下,60年代日本就用上冰箱和电视了,而我家是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黑白电视和冰箱的。
在医生带烤鸡串给女儿吃的同时叫自己妻子也来吃的时候,又想到其实天下所有母亲都喜欢冰激凌或烤鸡串之类的东西吧?
不喜欢只是借口吧?
一直以为结尾是汽车修理厂最终成为一家全球跨国著名大企业,六子回去后还会回来继续工作,结果就在这结束了。
整体感觉象是日本的《站台》,不过显然,失意作家也好,汽车修理厂主人一家也好,似乎相对都比《站台》里的人物生活更稳定舒适一些。
小孩对着风扇说话的游戏以及被母亲发现然后立刻假装睡着的动作都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了,哈哈。
另,茶川和淳之介其实可以合作,淳之介写剧情,茶川画漫画,然后保证可以红啊。
如果你读过村上春树,如果你看过村上龙,如果你听过杨照先生在方所讲的关于村上的事件,如果你看过台湾电视剧《光阴的故事》或者日本动画《岁月的童话》,你就会知道五零六零年代对于日本与台湾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段多么重要的过程。
Beatles,摇滚,电子科技,手冢治虫。
杨照先生很自信的说我们这辈人谈起BEATLES,那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其实对于整个世界来说,50-60年代都是狂飙突进的年代,嬉皮士与摇滚,音乐节,国外也有学生运动,但是如果读过《巨流河》就知道,台湾在60年代开始了最早一批的基础建设,日本在那个时代也在逐渐发展的。
蓬勃向上却又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最得益的是学生们。
因此,当这一批学生们长大,你会发现他们用了无数总的方式,来缅怀他们的青春。
《岁月的童话》《20世纪少年》《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我们跟着日本的漫画家、作家、导演,一遍一遍回到日本60年代。
只能说很可惜,对于我国来说,整个50-70年代的历史是被架空的。
中国的电影创作时间上只有两块,一块是往清代以前走,一块是立足当下拍当下生活,整个近代一百年,因为总总原因,是一大片巨大的空白。
我们也有从60年代成长起来的文艺分子们,不过那三十年带给他们的是伤痛,所以涉及到的作品如《天浴》《芙蓉镇》《归来》,关于的即使是小人物的命运,也是被时代碾压下的小人物的命运。
其实说来,看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你就会发现,人家60年代过的生活,与我们80年代过的生活差不太多,所以要说起纯粹的历史缺失也不至于,不过是晚了二十年。
但是如今的电影大环境下,我们能产出一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吗,微乎其微。
也许是从8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现在也不过才三四十岁,也许我们还得再等个一二十年才能等到这样的作品出现,但是如今的电影大环境,能不能产出这样一部沉稳恬淡的作品,打上一个疑问号。
《三丁目夕阳》其实很巧妙的,也没让历史本身太多的融入到故事发展中。
因为电影中选取的是一条街,街里面的人的故事,历史留下的痕迹只有“可乐”“电视机”“冰箱”,但是我们都知道,历史的介入是介入在情怀的部分,从整个片子的颜色选取开始就知道,这浓浓的和味与60年代的结合,这是完美。
三丁目夕阳的故事其实很平民化。
我之所以久久不敢点开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很怕太闷。
很多的日本电影需要你足够耐心,你必须从第一分钟正襟危坐到最后五分钟时,才会突然被某一种情感一下子全部击垮,如果你有耐心,你就会获得百分百的感动,但是我常常在中途就放弃了。
三丁目最开始能吸引我的是配乐,佐藤直纪的配乐,第一次出现在小孩子出去放风筝的时候,钢琴声一响起,交响乐一跟上,我就觉得这部影片能让我沉下来。
但是其实这根本不是一部闷片。
整体的情感,整体的细节与伏笔,每一处的小感动都落得刚刚好。
最开始是阿陆与铃木的误会解除的那瞬间,接下来是文人茶川与孤儿的点点滴滴,还有那戒指盒,就连琼瑶阿姨看到这里,也会觉得自己的狗尾巴草的点子弱了吧。
最后是阿陆终于看到了母亲的信,她急冲出铃木家门,搭上了回家的火车。
在夕阳之下,阿陆在车内,铃木一家在车外的画面真的是温情满满。
而最后,影片以夕阳下的东京塔结束。
除了温情或者有人说的煽情,幽默的部分也无处不在。
虽然不时有夸张的成分,如铃木先生发怒的那一段,但是只要你看过几部日本电影或电视剧,你也会习惯这样的表演方式,而且,在温情之中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反而有调和的作用。
有人在豆瓣说,真希望40年后,我们能拍一部自己的夕阳。
其实从不同的领域,我们正逐渐怀旧着,《李雷与韩梅梅》,落落的散文《不朽》(我觉得落落的散文《不朽》文学性上偏弱但是在纪录历史上确实还有不错的价值),但是我们也想在影像上看到一次过去的美好时光,带着温度的,带着无数细节的影片。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我们愿意期待着。
非常温情的日本战后平民电影,很多让我感动的场景。
1. 一平想要一件新衣服,一平妈妈不给买新的,给一平缝补。
看到这个画面,感觉特别温暖,尤其是后面一平使用那笔钱做巴士回到家。
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经常继承别人的衣服穿,现在想买多少新衣服都负担的起了,但是已经没有了那份穿新衣服的快乐。
这种体会越来越多之后开始反思,现在开始了极简主义,至少穿衣方面已经是极简主义,不再为穿什么衣服而烦恼。
2. 茶川表白戴戒指的场景,说明了爱情的真谛。
真正的爱情真的不是物质能衡量的,但是没有钱又无法拥有稳定的日常生活。
但是,物质基础到底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追求爱情?
100万,1000万还是一个亿?
剧中广美为了替父亲看病卖身,让人唏嘘。
也许至少需要有健全的医疗保险体系,人人有房可住,才能谈论爱情吧。
3. 片尾的夕阳是战后的夕阳,一平说昨天的夕阳是美丽的,今天的夕阳是美丽的,50年后的夕阳也会是美丽的。
战后的日本需要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这应该是本片的主旋律,带给观影者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4. 本片中处处体现着温情,作为一个90年左右出生的农村长大的孩子,挺多场景还是挺有共鸣的。
有点像歌曲《从前慢》给我的感受。
现在是2020年,各种垃圾短视频,垃圾短咨询泛滥,各种网红,金钱崇拜思想。
我本身是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都会被各种互联网垃圾信息冲击的不行,更别说普通小白用户了。
What you do is what you are. 我们都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互联网冲昏头脑,尤其是对下一代儿童的教育方面,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过滤垃圾信息的能力,互联网的存在弊大于利。
日影在我印象里都是缓缓慢慢的,这种电影语言和日本的私文学作品有重叠的感觉。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是05年的一部日本卖座电影,打的标语是战后60年日本主旋律,但是细品下来却并没有和我们的那些建国抗战胜利几十年年的主旋律电影一样,这部电影的视角是放在三丁目这个小地方的一群人身上。
故事围绕在修车行的铃木一家和他家对面的落魄小说家查川“一家”人身上,在这群人身上体现当时5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社会重建的当下。
其实这部电影不可谓不俗套,但是在这种俗套的剧情走势下,三丁目的人物群像都慢慢的丰满起来,虽然剧情冲突并不大,但是这样才能发觉每个人内心中良善的那部分的作用,和彼此相互关系间有着我们现在完全在意不到的感动,因为这部影片的背景是放在日本战后经济重建的过程中,三丁目的人们的生活和我们当初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感觉一样,路不拾遗,人们很容易满足,邻里是互相帮助,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想做的事情,但是这种理想又和我们现在已经物质化的理想不一样,比如查川龙之介的梦想是能够写出让自己让别人赞叹的小说,甚至拿到芥川文学奖,铃木是希望自己的小小修理行成为一家汽车大公司,广美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过去找到好的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东西,但是这种在乎和对应的努力让我们在整部电影下感受到他们每一份坚持。
但是缺憾在于这部影片的现实部分的难题总是有着浪漫主义的结局,尤其到后半部分那些现实的东西越来越少,也许也是主旋律的原因要求故事结局完美体现出一种充满希望人文的积极精神,而要求剧情这样,反倒是失了一丝现实的烟火气,让人难以信服会有这样的美好。
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延续,虽然同样也是佳作但是比较第一部剧情有点偏向查川而且没有了第一部那种自然。
搞笑和温暖之间的无缝过渡...那个天才一般的孩子,倔强的铃木汽车,落寞的医生...还有那次追寻远处父母亲的探险;卖冰的自行车,第一台电视,芥川奖..很多都和我们的童年类似,不过资本主义的日本比我们早大约15年而已——最后我们还是一起站在东京塔下看夕阳吧。
那一代人的市井生活,那一代人的简单快乐,那一代人的善良温暖。
日本不过是比我们早了20年,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生活。
那种资本主义刚刚开始,新鲜事物带来的兴奋,过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还没有被金钱洗涤殆尽的感觉,也只有那时候有,以后再也不会有。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日本电影总是能给人一种暖暖的温情和感动。
看过的第一部日本电影叫做《一碗阳春面》,当时眼泪就是自然地流了下来。
今天,终于翻出了在假期就下载好的这部《ALWAYS三丁目の夕日》。
影片一开始让人感觉很放松,也很快就进入了那个世界。
大概50多年前的东京,东京塔还没有屹立在这个超级大都会之中。
感觉,有点像我们的小县城。
狭小的街道、顽皮的孩子、叫卖的儿童……导演用几个搞笑的片段一下子让我们认识了片子里的主人公,他们的性格暴露无遗。
一平虽然调皮,但绝对算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淳之介的善良……一切一切。
故事就这么随着时间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都是那么的透明,那么的感人。
大家伙一起围着电视机看着空手道的比赛,那种第一次见到电视的兴奋,那种快活。
小绿吃了过期的牛奶泡芙后生病的窘态。
等等等等。
第一个感动是小绿和社长之间的爆发,在发现原是一场误会之后双方的真情道歉。
第二次,是宅间医生在长美的酒吧里为女儿买烤鸡肉串,一切都很正常,回到家后,女儿高兴的迎了出来,之后夫人帮他换了衣服,坐在一起享用。
温情的音乐突然停了,画面突然变黑,伴随而来的是“醒醒”的呼喊声,原来这一切都是宅间医生的梦。
在路途中,他睡着了,做了那个圆满的,让人感到幸福的梦。
当他被警察叫醒,发现鸡肉串已经被狸猫给吃了。
他很灰心回到家。
一切都很安静,没有灯火,没有女儿和妻子的迎接,宅间打开客厅的灯,看了看柜子上一家人的合影。
这是镜头又回到了长美的酒吧,“空袭中?
”长美问道。
“在往防空洞跑的途中”“不见了踪影”“女儿好像才7、8岁吧”“夫人漂亮又温柔,真的‘已经不是战后'了吗?
”一切真相大白。
伤感,随之而来。
还有,就是一平带着小淳寻找他的母亲;社长夫妇劝小绿回家;“文学家”对长美的求婚,长美要求他帮她戴上无形的戒指。
当然就是最后的夕阳。
片中的所有感情在夕阳中爆发了。
建好的东京塔在夕阳的余辉中显得是那么的壮观、那么的美丽。
影片处理的很平静,只是所有人都望着那轮即将沉入山间的红日,一点一点。
但是,在背景音乐的带领下,一个一个画面再次在脑海中浮现,整部影片的点点滴滴都出现了。
“明天、后天,50年以后,夕阳还是会这么美丽”一平可爱的说道,可是我的泪水早已漫出了眼眶。
导演选取都是一些生活之中的小事,或者说是细节,抓出来进行放大性描写。
让人性的爱暴露出来。
虽然是一些小事,但足以打动观众的心。
“下沉的夕阳,一定会带来明天……”这是片尾曲《ALWAYS》中的歌词,“ 爱不会停止,不论到哪里,永远会像这样继续。
I always feel your love,心已悄悄地,染上夕阳的绯红”
最爱看日本的温情剧:不像时下流行的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亲情,平凡生活的温暖或探讨人生意义的电视剧。
像温柔时刻,风之庭院,敬启父亲大人等。
这类电视剧叙事平缓,刻画细腻,初看时有点枯燥,仔细品尝后却又意味深长。
每次看后,总能让人平静下来。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就是这类题材。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战后不久三丁目区的人们的生活,窄窄的小巷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电影着重描写的的是其中的两家。
一家是铃木车行,家中三口,其乐融融,小绿的到来将这种温暖渲染到了极致,铃木老板脾气暴躁却心地善良,爱妻护子,为了她们努力奋斗,是巷中最早添上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家庭。
他家的对面是铃木先生很看不起的茶川先生。
他是一个做着作家梦的二流作家,背井离乡,整天衣冠不整,顶着鸟窝头,靠开一家小店来维持生活。
与淳之介相遇后彻底改变了他。
淳之介,一个内向腼腆的小孩子,被母亲抛弃后又被当地的风尘女子广美收留,因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茶川家。
一直低着头,平常经常沉默不语,只有在看小说时才露出天真的笑容,视茶川为偶像。
茶川最初是讨厌他的,也是,本来就是陌生人,他们是毫无关系的,可出于善良,茶川还是收留了他,最终,他们互相改变了对方:一向不愿成家的茶川却悄悄问铃木有家庭是不是很幸福,想给淳之介一个完整的家,而淳之介也终于像一个正常的小孩了。
这些都是很微小的事:铃木老板的认真生活,茶川和淳之介间的羁绊,赶潮流的杂货铺老奶奶,却很让我感动。
可在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也只有发生在电视上我才会感到,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极有可能会不屑一顾。
随着年龄的增大,小时对世界的幻想已被现实击的粉碎,人也逐渐变的急功近利,被欲望遮住了双眼,渐渐忽略了那些琐碎而感动的事情。
昔日纯洁的心灵也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曾经那些快乐的事情现在只觉得无聊幼稚。
想要回到过去已经不可能,现在也只有多多注意观察,多经历几次感动,刺激刺激那颗快要麻木的心,找回一丝曾经的感觉。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每部都很有诚意,导演,演员等等都在很用心的拍好每一部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不仅取决于题材,还被演员是否到位;剪辑是否犀利;BGM是否恰到好处的牵动演员心情……所影响着,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日本电影更有诚意的原因。
战后车行老板拥有的满腔热血坚定可以把自己的汽车修理厂壮大成汽车公司,阴差阳错的招了一个只会修理自行车的小陆酱,却和她走在完成梦想的道路上,像一家人一样。
来到大城市东京倍儿感兴奋的小六酱却只是来到了一个修理厂,而且做的也不是社长秘书之类的工作,只是一个小小的修理工,还是机动车顿时觉得被骗也只好妥协,因为不想回家成为家里的蛀虫,和车行老板一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了一年,年底才知道她的母亲不曾抛弃她,怀着感恩的心坐上回家的火车。
幻想自己获得芥川奖的小说作家莫名其妙“领养”了一个儿子,并被其一点点改变,我想他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是人生最有希望的一段时光,淳之介就好比一股推进他人生向前的动力机。
不甘做舞女,自己开店做老板娘的广美,那只差一步就在一起的爱情,那不知何时能拥有却时刻期待的戒指,最后回到为了父亲医药费而不得不做回舞女的广美,似乎生活在和她开个玩笑,却不能阻断她内心的希冀。
失去妻女的宅间医生,厚脸皮的老太婆,悲催的外卖大叔……都是这部五星电影不能缺少的因素。
电影里充斥着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儿,生活在三丁目,温暖着三丁目,活泼在三丁目,他们共同拥有三丁目的夕阳,共同见证着东京塔的建成,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旁观者羡慕还来不及。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战后的日本,虽然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看出他们懂得如何在战后活的更精彩,每天都让自己过的有意义,这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生活状态。
夕阳是很美的场景,能和爱的人一起欣赏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其实想说很多很多,但奈何文采不好,词穷于指尖。
写得也怪乱糟的,想到哪写到哪。
只是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也同时爱上了日本电影,记录一下心里所想吧。
好了,点击确定,走人,继续观影。
我是一直笑着听完最后的主题曲的。
片尾的六子坐在电车上,对面的友枝和一平便伸手指向身后的方向。
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个观众应该都已经明白了,三丁目的夕阳,最后出现在夕阳里,一定是这个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建筑物——东京塔。
到东京的时候我本来是不打算去东京塔的,仅仅是因为在皇居转了转之后发现还有时间,于是就去那边兜了圈。
如今的东京塔实在不算显眼,论高度,远不如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北京的大裤衩之类。
更何况,游客们现在都是奔着天空树来的。
银色的外形,还是外来语的洋气名字,东京塔就越发不显眼了。
六子刚到东京的时候还是被称为“战后”的年代,东京塔还只是个修了一半的大铁架子。
那个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还叫“三件神器”,街区里面的人互相熟识,简直与我们的八十年代如出一辙。
一样的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走出,在东京塔一天天的建成之下复兴的,不只是高楼、街道,还有人与人的关系,心中的梦想,这使得整个时代似乎都被涂成了暖色调,充满了温馨的元素。
看到这里的人,难免会怀念起那个其实已没有记忆的年代。
相对于今日略显冷漠的世界第一都市,昔日的东京三丁目是何等的可爱呢。
暖色调的东京塔,冷色调的天空树,仿佛正好是两个时代的象征。
always..
前半段棒~
难以共鸣日本人民的时代剧
尽管东京塔的竣工时间有明显出入,但整部怀旧基调的影片却又让人回到那个令人追忆的时代。后者《岁月神偷》的格局与之相近,温情但不矫情。时间点的攫取具有代表性,正值战后经济腾飞的日本(1958年),着力描绘大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怀旧与梦幻是电影的主基调,细节的展示有无不及的完美。
我討厭死日本電影了 前半段覺得故事流暢但是蠻平淡的 最後給你致命一擊 淚嘩嘩的~~
夕阳过后是一个新时代的朝阳,追求自己喜欢的吧!ps,堀北真希讲的某地方言真有意思啊。
真有那么好么……
现在看比较浮夸呃,设计都很刻意,煽情点也像春晚小品。对男人的塑造也完全不可爱。
好狗血。。
狂打怀旧牌,温情中感觉糙作.不爱~
镜头和调度一直在抢戏,煽情处只能呵呵了,比最近看的清淡日剧差远了。我会说一边玩游戏一边看的么。
3.5。琢磨医生回家见鬼那段想起《儿子》来了,三浦友和这家伙真是越老越形似三国连太郎了。
好好好好好煽...
好相似的过往,真让人怀念,对这样的片子永远都没有抗拒力。
07.11.21作为这种片子,看看吧.
日本版岁月神偷
战后重建 小市民的角度
桥段烂俗得像电视剧,演员夸张得像武林外传,崛北真希小姐装得跟动画片似的
啊 原来日本人一直是有过圣诞节的传统的。只是这片。。好古怪,完全get不到。
年度感人剧作 没感动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