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知道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主角牺牲了,却没想到是在最后一集因为车祸离开了,破防了,哭了很久,特别是片尾队出现了假设的场景,每个人都在笑着、闹着,齐大姐和卢涛的笑脸,钟建敏的保温杯依然在手里拿着,林之华总是在邱冰的周围出现,胡队也站在门口,脸庞特别清晰,顾支的妻子雪玲等在一条小路上,雪玲已经老了,顾支挽着雪玲的手,一起离开了,婷婷仿佛还是半大姑娘的样子,也过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离开了。
这可能是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场景,平常到每个人都不觉得平常有多珍贵,而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令人感到难过和惋惜。
邱冰接受了林之华,林之华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胡队不再是警察之后依然为了履行警察的义务牺牲了,再也回不来了,钟建敏的保温杯从顾支出车祸的那一刻开始掉在了地上,顾支也再也不能挽着雪玲的手跟她一起做摇椅了。
这部剧无疑是有缺陷的,比如胡队和顾支对林之华的莫名器重就令人莫名其妙,林之华对邱冰莫名的爱和坚守也令人不能理解,其实这都是人物刻画的败笔吧,甚至有人说顾支这种只顾大家不顾小家的精神不值得提倡,是啊,时代不同了,但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人背负骂名和不被理解的,就像顾支自己说的那样,老父亲去世的时候虽然没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但是老父亲心中始终是为他骄傲的。
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看的好剧,于和伟牛逼。
冲着于和伟来的,如果是纯粹的电视剧,还能看看。
但是,这剧是真实事件改编的,那真是看不下去了,于和伟饰演的角色是无私?
还是自私?
现实有这种人?
很多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其实是大都数人事迹的集成。
顾铭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到底是为民还是为名?
那个年代,顾铭的老婆如能出国学习,学成回国的贡献估计10个顾铭都比不了。
邱冰这角色是咋回事,难道塑造英雄就得有美人?
实在看不下去了
最近在腾讯视频中翻片子看,偶然看到这个片子,一看主演有于和伟,因为近期刚看完《三体》,印象不错,就加到播放列表里了。
利用周末几天刷完了。
感觉有惊喜。
看介绍,片子是2015年的。
说个题外话,当时里面好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现在火得一塌糊涂,反而几个主演一直不愠不火的,除了祖峰和于和伟,其他几个主演有些销声匿迹或者边缘化了。
所以演艺圈能发展成什么样子真太看气运了,跟个人演技、本身形象气质有关系,但关系反而没那么大。
影片简介里说这是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的片子,观看过程中弹幕里面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他们当地的事,很多人认识或者听说过顾铭这个角色的原型,说是江苏南通的一个优秀的警察。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2023年3月份了,弹幕里面很多消息是很多人在不同时间发的,还有人直接发自己发弹幕的时间,当然弹幕里面描述的时间是不是真实的时间也无法考证,但是总感觉很魔幻,很欢乐。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原因在看同一部剧,甚至还有人认识故事的原型,各自抒发着对演员演技、情节设定、人物命运以及个人情绪等各色各样的想法,也是是一种缘分。
剧情很简单,也比较主旋律,整体是讲奉献的,虽然感觉个别地方拔高用力过度,总体而言,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这也是国产剧跟很多美剧、英剧、韩剧的区别所在,他们更喜好展现个人英雄主义、所谓的人性阴暗面或者纯粹的挑战智商的斗智斗勇游戏。
所以这些来美剧、英剧、韩剧吸引了很多观众,因为门槛低,能引起大家兴趣的东西多,这其实也正常,他们是市场化主导,没有观众就没有后续一季一季拍下去的启动资金。
但若只是为了吸引眼球,靠一些比较低级的情节设计来取胜的方式终究难以长久,把内容质量提升上来才是根本。
像当年美剧里面的《超人前传》,《警察世家》,《灵书妙探》等,内容简单,结构清爽,正能量满满的剧,只要演员尽心,导演用心,成片质量过硬,不也风靡一时么。
个人有种感觉,这些年美国文化中戾气过重的部分原因可能也跟日常消遣娱乐老看这些负能量满满的电视剧以及真人秀有关系。
说一说里面的几个角色,顾铭的角色设定和塑造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从派出所所长开始讲起的故事,到生命的终点一直在刑侦的工作上全情付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所作出的付出都生动的展示了出来。
可能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故事跟日常生活很贴近,没有一般电视剧那种若有若无的抽离感,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比较有代入感。
无论是顾铭跟对象关于事业发展由谁来妥协的问题,孩子高考的问题,父亲病故无法陪伴的问题,工作中有心无力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实实在在会面临的事情。
其实,作为普通上班族,在一种工作岗位或者说工作单位中工作那么多年,哪怕只是想做好自己喜欢甚至不是自己喜欢而是因为责任感驱使必须做的一份工作,都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总会有各种预料不到的人和事带来困扰。
有时候想,人活一世,想要无波无澜,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其实是一种奢望。
只不过你认为的槛儿,也许在别人看来不算啥。
小时候,无意中弄坏一个心爱的玩具就能让当时的自己痛彻心扉、痛哭流涕;少年时,邻居小伙伴举家搬迁,两个人抱头痛哭,颇有生离死别的感伤;考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家几千里远去上学,在最初的几个月,生活习惯、语言、饮食的差异以及思乡的情绪总是压在心底,让人有种不能承受的沉重。
人到中年以后,偶尔回想起这些场景来,对于当时的一些事情也就只能记得一些情绪了,自己曾认为会刻骨铭心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也基本被淡忘了。
时间会熨平一切过往,那是因为那些已经成为了过往。
搁在当前,那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关于老胡,结局真的太伤了。
业务精湛、对同事亲厚,对自己的岗位认知也是人间清醒。
最终人身的轨迹因为对象的一个错误和自己的一念之差就陷入了万劫不复。
有些岗位、有些事情真的是要如临大敌、如临深渊,一步都不能错。
同时,也看出了人生伴侣的重要性,价值观不契合的人是不能一起走到最后的。
关于里面选取的几个刑侦案例,无论是冲动杀人还是拐卖儿童,也都很有警示意义。
整个剧的设定个人是比较喜欢的。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故事已经终止,自己都有些期望拍成系列剧。
最后,感谢原型人物在刑侦工作中的付出。
一开始真是当探案剧看的,但实际上案件侦破是辅助线,故事更多的呈现还是主旋律正剧风讴歌时代英雄,向奋战一线的刑警致敬的一部作品。
因为是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的故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主人公生平事迹。
在鉴证技术还不够先进的90代,刑事案件侦破的短板就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证据且结果还不乐观。
证据采集、分析、判定、确定犯罪嫌疑人等一系列操作都相对迟缓,这为案件侦破的成功,确实带来了很大阻力。
但以顾队为代表的一众刑侦干警们,不等不靠就是凭借强大的信念感永不放弃的精神,大海捞针式的甄别比对,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这部分的描写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看得出,故事制作还是诚意满满的,但个别人物的设计上,感觉还是拖了精彩程度的后腿。
1、 邱冰、邵娜的饰演者都带着浓郁的人工打造气息,说句不客气的话,可能都是同一家医院流水线上出来的。
尤其是作为警察学校学生以及后来成为刑警的邱冰,看着她的脸,我特别容易出戏,完全代入不了角色。
且角色人设就BUG不断,全篇她压根儿也没看上小林子,暗里明里多次拒绝小林子。
可是到最后知道小林子生病了,她就告白了,这是闹那样啊。
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妹妹被拐骗失踪,自己作为警察后依然智商多次不在线。
诱捕韩小光时她精神恍惚造成第一次诱捕失败。
找兰兰时,在没有确认支援到位的前提下,就带着小女孩逃跑结果被围攻。
自己认不出年幼的妹妹可以理解(因为妹妹在成长,相貌会改变),但六岁的妹妹不可能认不出姐姐(姐姐已成年,相貌不会有太大变化),明摆着不是自己亲妹妹,还一厢情愿的认妹妹,真让人哭笑不得。
2、 卢涛的女友娜娜,总让我有种是卢涛经济人的感觉,看不出她对卢涛的爱,但看的出她的小算盘打得很是称手,也可能娜娜的爱与众不同,爱卢涛就要将他的价值最大化吧。
其实她的想法并不算错,在最有价值的年纪创造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问题,但前提一定是要尊重卢涛本人的意思,而不是自己规划别人的人生。
3、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胡队这个物设计,开篇以为是双男主,后来发现就是陪跑的。
陪跑就陪跑吧,但胡队进去的设计真心有点太草率啊。
钱不是他收的,是他老婆收的,也是他老婆不让他马上打电话推辞的,虽然他没有马上退回去,但实际上胡队是有心要和发小把关系理清楚,把钱的事儿掰持明白的。
结果他这边一接案子,那边就犯事儿进去了,前后时间差打个措手不及,冤不冤。
最让我恨的是,她老婆还舔着大脸提了离婚,还要全部财产,这都什么人物设定啊。
没有发小的糟心操作,没有愚蠢老婆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胡队也不至于折进去。
换谁进去,心态都要崩。
发小犯事儿进去了,老婆和他离婚了,这辈子就会两件事儿,一件当警察,一件做大牢,曾经这么骄傲的一名经侦警察就这么给折了。
胡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办案子有活泛劲儿,懂变通有手腕,可是让他抓贼的设计能有点技术含量吗,就胡队这大结局,我真心要给编剧差评。
当然讨喜的人物也不少,最起码深得我心!
1、 吴局特别有领导样儿,既能为下面扛事儿,更能为下面办实事儿,而且自身气场与角色高度吻合,他演的好几部警察局长角色,都给我印象深刻。
2、 齐大姐,人白净又喜庆,关键还心地善良,不仅会照顾人会持家,还不物质。
在一群男刑警中更是一抹巾帼亮色,弥补了警察队中缺失的温暖。
3、 老钟,他到队里后,所有的事儿布置的井井有条,每个人的思想工作一做一个准儿,自己也从来不置身事外。
顾队有啥事儿,他都第一时间冲上去帮他解决分担,甚至主动揽责,铁杆好队员必须有老钟一票。
4、 陈晓东,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嘴炮型警员,没想到他是一位真练活儿的好样儿的。
为人朴实、对人有情有意、信念感强烈,办事不偷奸耍滑,喜欢他。
5、 金鑫不骄不躁实打实的富二代,但办起案来也算有模有样了,算是富二代中的好苗子了。
通篇几个案件侦破下来,几名罪犯也让人很有印象:1、 彭超录从开篇到收官,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说的就是他。
没几面出镜,就是能撑满全剧的存在。
2、 郭小农绝对是根儿上不算太坏,他是真胆子小,一看就是跟对人就能干对事儿的典型。
3、 刘清宇几个大包子就让我记住了他,对抓住彭超录这哥们儿还是有点作用的。
很多时候想用性感来形容顾铭。
剧中好像一直都是夏天,他的衬衣总是最上方的两个扣子不扣,衣领敞开成v字,露出棱角分明的喉结和一大截白皙的脖颈,隐约向下生长着。
可他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抽丝剥茧、推理复盘,为受害人主持正义,守一方平安。
认真的样子撩人而不自知。
还有那份属于顾铭的热爱与热血,缜密与执着,沉稳与英勇,脆弱与失控…都被永远地留在了12年前的夏天。
作为普通观众,或许可以随意指责顾铭对于家庭的亏欠,说他是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因为对他们而言,多破一个案子、少破一个案子又有多大关系。
可要是作为受害人家属呢?
会不会希望遇见的每位警察都像顾铭,能够把全部的情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抛下一切拼命破案?
顾铭说,破案不仅是一份工作。
《刑警队长》也不仅是单纯的破案剧。
正如片尾的结束语:本剧拍摄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力图通过还原一名普通刑警竭尽一生践行“命案必破,不破不休”诺言的传奇人生,告慰所有不辱使命英勇牺牲的公安民警,并向奋斗在第一线的公安卫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随着人物成长,也展现了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我国刑侦理念、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代代刑警的薪火相传:经侦分家、指纹库、DNA库、天眼系统…吴局→顾队、胡队、钟政委→小东、小林、卢涛、邱冰→金鑫…除了镜头太抖、不利于沉浸式观影外(看到后面倒也习惯了),很多次感动于剧中展现的亲情、战友情、师徒情,几场醉酒戏、生离死别的情境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一些好演技😭尽管认为有些情节过于无私难以置信,那也可能只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罢了🚬
这一段真的尬的不行、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也完全没必要这样写、我们更喜欢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里不全是优点的完人、这样写太扯了.幸好这部剧是于和伟来演、换其他一个人、我连点都不会点进去.什么大学生能这么牛批、这根本不符合常理!
另外DNA这种高端设备没有技术人员上门培训?
这太扯淡了、就算没有、至少可以派人去有这样设备的地方去学习吧?
《刑警队长》这部电视剧是由于和伟,祖峰联袂主演的一部好剧,他可以与《人民的名义》相提并论,全剧毫无漏洞,是由原型的一部警匪刑侦大剧,看完了全剧,我想对于和伟(顾铭)说:“你完美的还原了一位刑警队长。
"该剧在各方面都很好,只不过,有一个毛病,刚出场是90年代,哪儿来这么多现在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这部剧是很不错的。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剧情稍显拖沓,节奏有点慢,也可能是我自己误解了这部电视剧。
毕竟这部电视剧不像是刑侦片,更像是生活伦理剧,因为对它而言,案情的侦破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队长的舍小家顾工作的“敬业精神”。
所以,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很多跟我一样在看这个电视剧的网友们都评论说:编剧有问题,他怎么能是出车祸死的呢?
他应该是在工作中累死啊!
鉴于这个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的事情改编,我本来想要吐槽编剧的话又之后咽了回来,要吐槽,也只能吐槽一下电视剧主角的原形 —— 除了是个工作狂,还是个自大狂,大男子主义,英雄主义。
也许,这就是“优秀的中国男人”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家庭,没有必要的时候,创造必要条件,牺牲家庭;在工作中,别人不能因为直觉失误,而自己,在没有头绪的时候,就可以靠直觉去部署人力物力。
当然,他也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无论给谁道歉,都真诚又积极,反正,下一次还会这样。
对于剧情的拖沓这一点,看过《重案六组》,《案发现场》等刑侦剧的人,可能会非常有感触。
重案六组有着自己的主线,但是仍然保持着几乎一集会有一个案件完结的速度,让人看得直呼过瘾又忍不住想要追主线的进展。
而《案发现场》像柯南一样,每集都有一个两个案件发生又结案,节奏很快,很有悬念,让人紧跟着剧情。
而《刑警队长》,在情感的渲染上要着墨过多,可能是因为编剧要突出这位刑警队长对于“命案必破”的执着,所以,在剧情中会对破案的难处有更多的表述,以及每个人陷入被动后的情绪有更多的表现,而为了突出刑警队长对于将新技术引进到刑侦工作所作的努力,将自己的刚分到还没住的房子给新来的实习生的时候,这段剧情,简直让人讨厌这样一个人。
为了工作,非要选择一种伤害家人的方法。
恩,如果真实的那位刑警队长是这样做事的,我只能说,这个人,真的是讨厌!
就不能给这个实习生租一个房子么?
或者在落实房子之前,让这个实习生先住酒店。
这些都是解决方案啊,何必一定要住到自己家里去,还要骗实习生说这就是警局分给实习生的房子,这难道不是坑蒙拐骗么?
如果,这个剧情只是编剧为了突出队长爱惜人才,不惜牺牲家庭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个编剧真的是有些脑残,把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极端,好似为工作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
那么,问题来了!
工作真的需要你牺牲这么多么?
难道不是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在作怪?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包子只需要一块钱,你花三块钱去买,并不是表示你有多爱这个包子,只能表示你比较傻。
人家都知道用一块钱去买包子,你却非要用三块钱。
这就是我说的“不值得赞扬”的“敬业精神”。
因为你的工作并不需要你付出这么多。
你付出这么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
恩,比如,鉴定人员在鉴定的时候,队长真的有必要几天几夜不回家,等在警局么?
结果出了了,给你的一个电话,你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结果,知道了结果,也得等到大家都上班了,你才能开始行动。
那么,等在警局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工作的必须么?
其实,工作并不是不回家,等在警局才能做。
等在警局,只是因为队长大人他心急难耐,想要在第一时间知道结果,都等不了人家打电话,就像你看不看着厨师,人家都是要用那么久才能给你做好,给你端上桌。
你当场盯着,做菜的过程并不会变短,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心情很焦虑,想要盯住整个做菜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的盯着,你的专注,你的“敬业”对这份“业”其实毫无帮助。
恩,这部电视剧的拖沓就拖沓在对于个人感情的渲染过重,为了让观众感受到队长对这份工作,或者说事业的付出都有点过分了。
而且,在主线和支线的推进中,虽然主线交代完整,当初队长提出“命案必破”的那个案子,在结局时,终于告破,局长也在路途中车祸丧生,但是,结局对于支线交代并不完整。
临结局的时候,邱冰好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妹妹,却发现,并不是,找到的是另一位父亲的女儿(恩,这个伏笔埋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对于邱冰的妹妹就没有再交代了,而是,简单的以邱冰的父亲去世来结束这条支线。
与其说,支线是邱冰的妹妹走丢,不如说,是邱冰的心结。
但是解开这个心结的剧情,并不是妹妹归来,而是父亲去世,追求者身患重病,略显草率。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当刑侦局看有点拖沓,当人物传记看,人物性格渲染有点极端。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国产的破案剧了,非常精彩,案件真实性强,也很缜密,节奏快又不太快,恰到好处。
至于演员,祖峰演的尤其好,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台词棒,细节把握精准,真是演什么像什么,跟李涯跟崔中石跟他之前演的所有角色都完全不一样!
再说于和伟,演的也不错,但用力过猛,不够自然,肯定有剧本角色的原因,但他本人应该可以演的更真实。
邱冰么,总觉得她脸太僵,说话笑起来都怪怪的,演的么还可以。
林之华太装逼了,就算角色比较冲动也不用演的这么装啊,也是用力过猛,但演员还年轻我们要宽容。
剧情上是没什么问题,但槽点还是巨多,道具穿越就不多说了,主要为了突出老顾这个高大上的形象弄出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来,我真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1、这种片子里加些家庭调和很正常,但里面刻意加的矛盾很失真,三观也非常有问题。
这都什么年头了,还在鼓吹女人要为家庭奉献牺牲而理所当然,男人的事业叫事业、女人的事业就不叫事业了,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么,我真想抽编剧两大嘴巴子,别说他老婆还是个医生了,就算是最最普通平凡的工作也没有被牺牲的理由,不要刻意放大女人的母爱和家庭观,上进心、工作追求是每个人包括每个女人都完全该有的。
不要片面强调女人的归宿是家庭,每个人的归宿都是自己,都要为自己有所追求,可以为别的牺牲,但这个放弃也是有度的。
2、让房子那事,我更就不想说了,你说你让也就让了,你总得把自己老婆孩子安顿好吧,他干的那叫什么个挫事,我要是他老婆都扇他。
说实话,这种男人要不要没什么意思,还不如自己过。
不要强调是为了工作,好像别人都不工作就你一人上班似的。
你要真这么爱工作,那就别结婚祸害人家好了。
如果刑警队长这个片子在处理顾铭这个角色上再细腻真实一点,不要这么高大上,在与张延的感情上哪怕再那么平凡一些,这片子就是绝对的十分了,现在这样最多四星了。
老顾的结局都很清楚的了,只是不知道胡队是怎样一个结束呢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电视剧一大题材,其他国家日益如火如荼的罪案剧成了中国电视剧题材里一位安静的美男子,养在深闺几年才出门见一见人。
于是编剧水平的下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下滑到本剧的水平,是可忍,孰不可忍。
按理说,本剧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可谓先天基因良好,即便是功力不够稍加笔墨都可以描绘出一个能打动人心的警察故事。
可是偏偏剧组的不用心,编剧的不走寻常路,演员的太紧张白白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这里对剧组用不用心,只拿一点举例,看看剧里的道具:派出所里貌似90年代,家里真真的00年以后的布置、摆设,剧里来来去去的穿越,导演也许乐在其中过把穿越瘾,观众没完没了的出戏也是够够的。
当然,我们看的是罪案剧,看的是故事,只要故事好,瑕不掩瑜,道具如何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编剧是这样编这个故事的:槽点一,为了破案,弄一套设备,分管刑侦的队长为了买设备,争取破案奖金,抖个小机灵暗中抢了经侦的案子,让同一个战壕里的同事,战友前期工作白费,还溜溜白等了一个晚上。
然后被领导停职了,是错误么,个人的深刻反省没看出来,倒是从上倒下护短的意味在剧集里飘荡,最后杯酒释前嫌平了事。
编剧就没觉得,作为纪律部队,酒都拿到了办公室里是有问题的,难道事情的本质是私人恩怨?
纪律部队还要纪律么?
槽点二,随着剧情发展,一个新案子,一套崭新的DNA设备,剧中围绕案子浓墨重彩的出现一个DNA技术高手卢涛。
刚开始卢涛是不愿意来警队工作,队长求着人家来,于是卢涛提了条件。
按照编剧的人物设定卢涛是一个极具才气和技术,但是缺乏社交能力和对生活规划的人。
队长明知道自己没条件没资格答应卢涛的条件,开始信口雌黄的骗。
撒了谎自然要圆谎,家里刚分下来的装修一新的房子他跟谁也没打招呼就让给卢涛先住着。
这时他忘记了妻子独自装修房子辛苦和这些年的付出,忘记了马上要中考的女儿,忘记了旧房子已经分给了别的同事。
家庭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队长人性上的自私本质开始显山露水,妻子不同意他的做法,不同意他对她的奉献、牺牲的践踏,那么在队长看来妻子不同意他践踏是没知识没文化的表现。
在心里认为自己没错的情况下,嘴上认错自然流于形式。
可是既然他如此正确,偏偏这些事闹到他的父母那里,面对他自己的父母他又撒谎了,不敢面对他做过什么说过什么。
接下来,就成了完完全全的小人行径,乘人之危,以助手为名给卢涛送个备用女朋友。
没有给卢涛解决好工资、房子,甚至编制的情况下,硬留卢涛。
明知道卢涛缺乏一些基本社交能力,看不懂人情世故,于是抖机灵耍心眼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几乎不择手段,完全没为卢涛前途、幸福考虑过。
明面上卢涛留下来是他的个人选择,其实不过是他的个人弱点被人利用、算计后的结果。
槽点三,既然是塑造正面人物的剧,就好好塑造,弄个丢了妹妹的邱冰,有时间不找妹妹。
又给队长洗衣服,又买衣服的。
神女有意,襄王无梦的暧昧情节编剧到底想说啥呢!
槽点四,编剧破案的逻辑也是有漏洞的,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述,一部不意外的正剧,弄的仿佛处处意外不断,编剧比任长霞的可差远了,起码任长霞里面的塑造的人物有优点有缺点,但是人心正,这剧却没看出来,而且人物每次结案的思考都很突兀。
另外,本剧主演当然是好演员,可在该剧中仿佛穿错了鞋一样,时时刻刻不自然的僵硬感和刻意都能让观众跳脱出去。
很无聊的
全牺牲可惜了
屏幕晃得没法看,尤其是第十六集。
哈哈,我这人对看电视剧要求不高,只要不是古装剧和偶像剧就Ok
喜欢于和伟
并不是华丽丽的剧情,有点真实又有点虚伪~总得来说还值得看~
看完《我是刑警》找过来看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戏节奏奇慢,案情不够曲折,太想当然了,演员平平无奇,女主还是个网红脸,看了倒胃口,还有化妆师把所有男男女女的演员都涂个粉红色口红是什么意思?再说于和伟过于完美的人设不合情理,都2015年的戏了,怎么拍的像90年代的水准?镜头毫无理由不合逻辑的乱晃,想增加悬疑感把节奏拉起来啊!
「拌饭系列」一脸问号?难以想象故事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还是15年出品,从发型妆容服饰再到街景家居装饰都像是05年,不能说细节全无只能说细节全错。还有这全程烂配乐也很无语,听得我脑仁疼。「已追完」
主旋律让人看着看着就吐了
主要想看祖峰欧巴,顺带看看张宁江,剧情bug不深究,重案六组高纬度颤栗后很久没见过此题材还算不错的剧了,但是服化道具还原90年代的效果太差了,镜头不摇晃好像就不会拍戏了。
拍的很不错
好看,感人,虽然案子都不大,但是很难破,有一集,一个女警抓坏人,把自己妹妹丢了,十几年后,她去大山里解救一个和她妹妹一样名字的女孩,她守着妹妹,被村民打,后来亲子鉴定,不是她妹妹,那一刻我心里都山崩地裂
还不错,就是最后胡死掉了,哎。
主演于和伟演的真是好,特别真诚,角色很有说服力,不再是高大全的主旋律人物,他有缺点,有时候一腔热情把身边的人都拖下水,让人哭笑不得。祖峰没得说,这俩人的对手戏真是好看。
陪妈看系列,还不错呦!哎,牺牲了好几个好人!
看到他为了招那个用 DNA 检测设备的大学生而将自己的房子让出去后就不想看了...
挺无聊的,三集弃,正儿八经破案情节太少,四成情节讲男主苦逼奉献,三成情节在扯闲篇。
看得人好恶心,落后的办事方式,房子那事儿两边骗,还要怪老婆不懂事。实习生有女友的情况下,让女警去勾引?把女警都当花瓶,要么就是大妈。我差点以为这是八九十年代的剧。
里面那个什么冰整容面瘫脸太恶心了。。。关系户吧
刑侦、经侦其实都是权力机关,都是利益权钱在手的地方,现实可能比戏剧中矛盾更明显,但是不是所有事戏剧中都可以都允许被表现的。剧中人物个性还是挺鲜明的,男主角换一下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