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没看过原著,就看过78年老版。
重要的事情说前面。
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角色塑造,尼玛在塑造个屁。
开头三哥用对话介绍人物已经尽显low b,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
一直到案件开始了我都不知道有什么仇什么怨,然后人就死了,根本没有那种东方邮轮谋杀案的氛围。
我看现在一些悬疑片总感觉是不是自己是傻子,实际上是编剧不讲武德,不给观众透露信息,然后侦探就开始啵哔啵观众完全一无所知的信息,还不给人思考的机会,显得很能似的。
就算我熟悉了桥段,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接下来“应该”发生这些事,因为没有塑造。
比如这片主题一直在提爱情,就差明示是闺蜜干的,然后突然嘣蹦出来医生是富婆老相好,满头问号。
又比如富婆开始认为所有刁民都想害朕,因为朕有钱,但一直到人死都看不出为什么,直到波罗一通瞎吹,这些人才有各种千奇百怪(但不是因为富婆有钱)的原因想害富婆。
再说了,不都看过原著了吗,随便糊弄一下就行了。
接下来就该回收标题了。
这片味太对辣!
这buff叠的,太腻害辣!
那个拉拉老太缝得令我震惊。
最让我生理不适的是布克的相好喷波罗那,我们嗨人真是太腻害辣!
比你们傻逼白人聪明多辣!
如果不是后面那句“我不希望你幸福,我希望你找出凶手”,我就要吐出来了。
不知道我们还要被喂多久的屎。
更棒的是喂屎也不带小黄人,小黄人只配吃屎。
别的都不提,就说最基本的推理逻辑。
怎么判断出是表哥推的石头?
尼罗河水会把帕子上的颜料变成粉红色,又怎么成了凤凰男和闺蜜女行凶的定罪证据?
原来凶手都是一触即溃,被发现就立马承认罪行的,心理素质强大到杀人不眨眼的凶手们,狡辩能力竟然还不如网络上的杠精。
作为著名推理作品的改编电影,通篇着力于描绘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和莫名其妙的政治正确,最重要的推理桥段却匆匆而过,连最基本的推理逻辑都交代不清楚,失败至极。
半个死忠原著党——因为我没看过原著小说,但1978年版的译制片,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推理片启蒙,让我用录像机录下来,看了不下20遍,每个角色那经典的译制片腔我都能熟背于心。
但2022这版属实给我看懵圈了——咱就不说,写黄色小说的奥特伯恩太太和她女儿怎么就换了职业和肤色,架空出来布克母子这一对角色,还按插布克和罗莎莉·奥特伯恩爱得死去活来,婆媳关系剑拔弩张有什么意义??
本来刻薄贪财的贵族范斯凯勒太太,突然投共希望资本家被吊路灯了,还和让职业拳手一蹶不振的女仆鲍尔斯直接成了拉拉?
大写的迷惑。
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第三位死者。
原著第三个死者是奥特伯恩太太,因为她误打误撞看到了杰奎琳杀害女仆路易斯,则立刻跑来告知波洛。
而当时的杰奎琳,对于自己被目击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当西蒙听到奥特伯恩说知道是谁杀害了路易斯的时候,立刻大声的对奥特伯恩太太说:“什么?!
你知道是谁杀害了我的妻子?
我求你冷静下来,从头说起!
”西蒙故意提高音量是为了让隔壁的杰奎琳听见,让奥特伯恩太太从头说起,则是让杰奎琳有充分的时间,去安德鲁的房间偷枪出来,在奥特伯恩太太讲出凶手名字之前,完成灭口,情节上即紧张又合情合理。
而新作里把第三个死者直接设计为架空人物布克,要知道在西蒙和杰奎琳的视角里,他们并不知道布克目击到了案发现场啊!
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沟通并迅速赶到约谈现场灭口的?
78年版时长140多分钟,却几乎没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是无用的,前一个小时非常好的塑造了所有角色的人设,每个角色都棱角分明个性突出,也完美的交代了所有人都对林内特抱有“杀机”。
完美的营造了全员恶人+暴风雪山庄的环境。
最后半小时波洛推理个人秀直接把电影推向高潮,像剥洋葱一样,从空指甲油瓶里的红墨水味推理出假血,从披肩上的枪孔,推理出这把枪曾经射出过第三发子弹,一步一步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唯一的可能。
而新作只有120分钟,却时刻让人昏昏欲睡,首先除了波洛(侦探)西蒙和杰奎琳(凶犯)以及林内特(受害者),其余人物都是纸片人。
然后剧情发展非常唐突,杰奎琳故意激怒林内特,并和西蒙发生争执到开枪,再到要求鲍尔斯必须陪护杰奎琳,几乎看不到情绪的递进。
原著里是杰奎琳故意喝了很多酒,开始撒泼耍酒疯再到开枪,情绪是一步步升级的,开枪后杰奎琳又立刻意识到自己险些杀人而进入近乎崩溃的情绪,才合理的引出西蒙提出必须要有人陪着她一整夜的剧情(制造不在场证明)。
而新作里最后最期待的推理秀,波洛的嘴就跟借来的似的,语速越来越快不说,几个最关键的推论也草草两句话结束,根本不给观众任何反应的时间,就直接快进到凶手二人殉情了。
我不反对老歌新唱,不反对推陈出新,但要改编经典,最起码要把经典的内核要保留住,再去考虑融合创新,否则没有内核的作品,就是个空中楼阁罢了,不是说让一群30年代的人弘扬LGBT和黑命贵就能把作品拔高到一个新高度了。
啊对了,我老妈,一个阿婆死忠粉对这片子的一句评价特别到位:新作里,还原度最高的——是那艘KARNAK号船。
这个题目是豆友的一则评论的说法,正中下怀,借来用用充满不适感的一部改编。
不适之一:第一幕黑白的色调,追忆波洛的过去,倘若只是写失去爱人对波洛的打击也就罢了,非要来一出兵不血刃屈人之兵,来秀一下波洛的智商,然而战场终究还是战场,血腥难逃,这一点恐怕并不会让观众更喜欢这位比利时大侦探,至少让我倒足了胃口,而后牵强地把胡子和爱情联系到了一起,在影片的结尾,又来呼应一笔,就好像阿Q的句号一样,非要画圆不可。
不适之二:盖尔加朵饰演琳内特似乎也并无不可,然而这样一场混乱的出场,把原本令人惊艳的琳内特和加朵生生捏造成了一个惟性是瞻的富婆,而这也是电影中不适之三:杰姬和西蒙的出场。
两人以舞蹈出场,和书中的描写并无太大出入,然而这番舞蹈的场面,让我深刻理解了原作中莎乐美·奥特本太太的观点,理解了何以罗莎莉会说她:心中没有上帝,只有性。
这番舞蹈仿佛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做爱,而在神庙上的一出前戏,更是把这段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私以为奥特本太太在小说中本无足轻重,虽然颇有点女版劳伦斯的风范,但也并非是在解释琳内特和西蒙之间的爱。
也许是我理解不够。
另外,我也觉得西蒙的选角看不出魅力何在,若是年轻时的小李子,或许还可以让琳内特心动几分。
不适之四:电影里的波洛完全不像小说中的波洛,不够冷静,也不够绅士,也不是那个爱成人之美的月老了,只剩下咄咄逼人和为爱昏昏,不知道是如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最为不适的是,这位波洛还身手敏捷地来了一回舞刀弄枪的追逐大戏,一点儿也不像来自阿加莎笔下,更像一位硬汉侦探的形象了。
不适之五:原作中确实描写了种种爱人,有因爱发狂,有因爱生恨,有爱而不得,也有如愿以偿、终成眷属,有志向相投、比翼双飞,所以爱的种种,与惨案相比,也是众生相。
而电影中的爱,表现着实肤浅,只剩下苍白的呼喊罢了。
如果只是冲着加朵来看,或是看一看尼罗河上的风光,那就看看吧,如果是阿婆的粉丝,还是算了。
以下内容涉及到原著和电影的双重剧透,介意剧透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先来谈谈总体感受:阿加莎的小说都充满了人情味,它来自对人物心理和性格、人物之间的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深入交流。
此版改编的电影则欠缺了这点。
电影中出场人物较多(虽然比原著少),关键的人物介绍和铺垫则显得不够,人物、情节、对话像走马灯一样简单带过,甚至很多细节直接删去。
虽然原著粉已经熟悉了人物,但对新观众来说就缺少代入感。
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当电影结束后再次回味时,也就少了人情味。
总体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缺少原著的人情味。
不过后半部分气氛很到位。
抛开原著来看,至少可以给及格。
但相信大多数看过原著的人都会给出一个差评。
下面梳理一下原著中比电影更丰富的一些细节。
一. 人物篇原著人物众多,包括侦探在内,仅在船上的关键人物就有17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关键人物没有上船。
考虑到拍电影时不太可能把这么多人物拍好,因此电影削减了人数,同时将两到三个原著人物设定捏在一个人身上(也改动了部分设定)。
我们按照原著中的角色进行梳理————1.赫尔克里·波洛:本案的侦探。
原著设定其退休前是比利时警察,退休后来到英国当私家侦探。
原著中根本没有其参加一战还毁了容的设定,更没有所谓的情人,且波洛系列的小说里从未提到波洛的情感经历(我印象中没有),波洛本人也不在乎自己的情感状态。
波洛留八字胡也没什么原因。
另外,原著中波洛来埃及真的只是在度假,而不是接手了什么委托。
所以导演在这些地方强行给波洛加戏了。
不过要表扬导演将波洛的强迫症刻画得非常生动。
2.瑞斯上校:侦探波洛的好友兼助手。
在电影中他就是布克(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位原著角色,蒂姆·阿勒顿,见人物第7条)。
原著中他没有死,也没有偷项链,他与侦探是同等地位的角色。
他来到埃及是为了抓间谍(详见后面的情节篇第9条)3.琳内特·里奇卫:本案的第一名死者。
其在原著和电影中设定基本相同。
不过原著中对其有更多的刻画,包括她所拥有的庄园、她对婚姻和财富的观点、周围人对她的评价等。
4.路易丝·布尔热:琳内特的女仆,因为勒索凶手而成为第二名死者。
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除了电影中她自述女主人琳内特毁掉了自己的姻缘,这段剧情在原著中属于一个不重要的人物,详见情节篇第14条)5.查尔斯·温德尔沙姆:琳内特的前男友。
原著中根本没有上船。
在电影中他就是大胡子医生(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原著角色,贝斯纳医生,见人物第16条)。
原著中温德尔沙姆并不是医生,而是英国有名有钱的勋爵,完全配得上琳内特,琳内特与他分手只是因为移情别恋。
6.西蒙·多伊尔:琳内特的丈夫,杀死琳内特的凶手。
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7.杰奎林·德·贝尔福特:琳内特的闺蜜,杀死第二和第三名死者的凶手。
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8.蒂姆·阿勒顿:在电影中,其人物设定被安在布克身上(比如其母亲,以及其与罗莎莉·奥特本的恋情)。
原著中他与琳内特并不熟悉,他和罗莎莉最开始也并不相识,而是在船上相识后才逐渐产生情愫。
至于他上船的原因,则与项链有关,这条支线在电影中几乎完全被删去(详见情节篇第15条)。
9.阿勒顿夫人:蒂姆·阿勒顿的母亲,在电影中就是布克的母亲。
原著中她不是画家,而且和波洛相谈甚欢。
电影中她似乎不喜欢波洛。
10.罗莎莉·奥特本:原著中她与琳内特完全没有关系,来埃及也是为了度假。
电影中则变成了琳内特的朋友。
11.莎乐美·奥特本:罗莎莉的母亲。
在原著中她才是第三名死者,因为目击了第二起谋杀。
在电影中该设定也被安在了布克身上。
此外原著中莎乐美不是歌手,而是小说作家,世界观比较浮躁,认为一切事情都与性有关。
也正因如此波洛不喜欢她。
12.科妮丽亚·罗布森:这一角色在电影中被删去。
她的家族曾经因死者琳内特的父亲而破产,该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鲍尔斯小姐身上。
原著中她是范·斯凯勒小姐的表亲,家境贫穷,性格自卑胆小,此次跟随富亲戚范·斯凯勒一起旅游。
13.范·斯凯勒:原著中,首先她当然不是les,其次,死者的项链是她偷的,因为她有偷窃癖,也正因如此她雇佣了鲍尔斯小姐。
详见下一条 ↓↓14.鲍尔斯小姐:原著中,首先当然也不是les,其次,因为斯凯勒小姐有偷窃癖,但又不能被人知道,否则会毁掉家族名声,所以鲍尔斯小姐的任务一是要盯紧斯凯勒小姐,二是一旦斯凯勒小姐偷了东西,鲍尔斯小姐就要负责把东西悄悄还回去。
15.安德鲁·彭宁顿:在电影中是死者琳内特的表哥。
原著中则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他只是琳内特的财产管理人,而且是美国人。
其他设定在电影与原著中基本相同。
16.贝斯纳医生:电影中就是大胡子医生。
原著中他与死者毫无关系,只是自己来度假的。
17.弗格森先生:电影中被删去。
原著中他非常支持无产阶级,仇恨有钱人。
这一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斯凯勒小姐身上。
18.吉姆·范索普: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也未保留。
原著中他是律师,曾与琳内特的家族有过合作,此次上船的目的是防止安德鲁在财产合同上欺骗琳内特。
19.吉多·理查蒂: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
原著中他是一名间谍兼杀手,这条支线被电影完全删掉(详见情节篇第9条)20.乔安娜·索思伍德: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
原著中她未上船,她是死者琳内特的朋友,也是蒂姆·阿勒顿的表亲,她与蒂姆联手,将琳内特的真项链偷走并替换成假货(详见情节篇第15条)。
二. 情节篇1.原著中,船上的人并不是一伙互相认识的人,而是各自带着某种目的、或因纯粹机缘巧合而凑在了一起。
原著的开头是多线叙事,即分别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如何决定要登上这艘船。
笔者个人认为原著的这种设定才更有趣,如果大家本来都认识,反而缺少了那种各怀鬼胎或命运使然的趣味。
2.原著的开头,凶手二人在商议谋杀计划时,波洛无意间偷听到了只言片语,但当时的波洛(以及读者)都没意识到其中包含的信息。
3.原著中,琳内特、西蒙、杰奎琳三人是分别单独与波洛谈话的。
从他们三人的口中,波洛得到了“琳内特横刀夺爱”这一故事的三个不同版本。
“哪一个最接近事实呢?
”这是波洛在原著中的思考。
4. 原著中杰奎琳与波洛的谈话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旅馆的露台上,杰奎琳有一句名台词:“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预示着杰奎琳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同时,杰奎琳还假装看到有人在偷听,想提前为案发后给自己脱罪找好说辞。
5.原著中杰奎琳从一开始就上了船,而不是半路才赶上船。
琳内特夫妇为了逃离杰奎琳的跟踪,临时订了船票,结果一上船就发现杰奎琳也在,早早埋下了凶手之间互通信息的伏笔。
6.原著中有部分笔墨描写罗莎莉·奥特本十分嫉妒琳内特既有钱有漂亮,这可以作为其杀人动机。
7.原著中,贝斯纳医生与科妮丽亚·罗布森在旅游期间互生情愫,结尾时科妮丽亚答应了贝斯纳医生的求婚。
8.原著中在阿布辛贝神庙,当大石头被推下来时,西蒙显得非常生气,立刻带着琳内特返回船上休息,结果正好碰到杰奎琳从船里出来,西蒙面露惊讶。
这些细节都为后面侦探的推理提供了依据——因为西蒙最开始以为是杰奎琳推下了石头,于是生气杰奎琳不按计划行事,当发现不是杰奎琳的时候又很惊讶。
这也可以作为杰奎琳的不在场证明。
9.原著中,瑞斯上校(电影中的布克)来埃及是为了追查一名间谍(吉多·理查蒂,电影中未出场)。
琳内特曾在船上误拆了理查蒂的电报,发现上面写着不明意义的蔬菜名称(其实是暗号),理查蒂非常生气。
10.原著中,案发当晚杰奎琳与西蒙的争吵,在场目击的人是范索普和科妮丽亚(都是电影中不存在的人)。
而且两位凶手演戏演全套,吵架前的铺垫也很丰富,电影里的吵架太简单了。
11.原著中西蒙假装被枪打伤,用的确实是琳内特的红色指甲油。
电影中被改成了红颜料。
原著里波洛在死者的房间里发现了那瓶被用过的指甲油,但里面被换成了红墨水,有一股醋的味道。
12.原著中,第一名死者的案发现场墙上有一个用血写成的字母J(代表杰奎琳),死者的手指尖也有血。
似乎凶手想伪造死者临死前指控杰奎琳的假象,这当然是西蒙所为,目的是反向洗脱杰奎琳的嫌疑。
13.原著里在大家的证词中,很多人都听到了两位凶手演戏制造的骚乱,此外还有人在半夜听到了溅水声,以及一个难以解释的脚步声。
事后证明,脚步声正是西蒙利用假装受伤的空档跑去杀害琳内特时发出的。
至于溅水声,波洛最开始发现大家证词中的时间顺序对不上,后来才发现原来有两次溅水声,一次是凶手扔掉凶器,另一次是罗莎莉扔掉她母亲私藏的酒(其母亲莎乐美酗酒,为了不让母亲再喝酒,就半夜偷偷将母亲的酒都扔进河里)。
14.原著中,琳内特曾经有一位女仆(不是现在的路易丝)要结婚了,未婚夫是埃及人。
琳内特替女仆调查了未婚夫,发现那个男人早就有妻子了,于是女仆就退了婚。
而那位埃及男人正是船上的一名工人,因此他也具有杀人动机,但原著对他的描写较少。
电影中这段故事变成了路易丝,那位男人的问题也变成了“欠钱”而已。
15.原著中,琳内特的好友乔安娜(电影中未出现)与蒂姆·阿勒顿联手将琳内特的项链换成了赝品。
乔安娜提前以朋友身份借走项链试戴一段时间,期间仿制出一个赝品,然后将真项链还回,将赝品交给蒂姆,再由蒂姆找机会调包。
之所以要两个人合作,是因为这样更不容易被怀疑或抓到证据。
案发当晚,蒂姆曾进入死者的房间将项链调包,但蒂姆并不知道当时死者是否已经死亡。
16.接上条,罗莎莉半夜出来扔酒时刚好看到蒂姆进入死者房间,于是以为蒂姆是凶手,而她又爱上了蒂姆,所以在接受侦探询问时谎称自己什么都没看到。
17.接上上条,斯凯勒小姐当晚进入过死者房间偷走了项链,但那时项链已经是假的了。
第二天鲍尔斯小姐将项链归还给侦探,并将斯凯勒小姐偷窃癖的秘密说了出来。
18.原著里波洛和搭档曾探讨过凶手为什么要将枪丢进水里,从当时的线索来看,凶手显然是想栽赃给杰奎琳(用杰奎琳的枪、在案发现场写下字母J),那为什么还要丢掉枪呢?
这个问题给了波洛很大的启发——凶手丢掉枪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而电影中抛弃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事实上电影都没提到有人想陷害杰奎琳。
19.原著中,大家发现女仆琳内特失踪了,波洛等人去查看她的房间时,在床下发现了她的尸体。
电影里把这段处理得很惊悚——女尸直接被螺旋桨卷上来打在窗户上。
当然这么做也显得比较草率。
20.原著中,波洛正在西蒙的房间询问时,莎乐美·奥特本忽然闯进来,声称自己看到了杀死女仆路易丝的凶手。
西蒙大喊:“你是说你知道谁杀了路易丝·布尔热?
”看似是惊讶的喊叫,实则是在给同伙报信。
果然杰奎琳听到了信号,及时来到窗外用枪打死了莎乐美·奥特本。
电影中对目击第二起谋杀的情节有不错的改进(目击者布克挡住了部分飞溅的血迹,在墙上留下了空白,然后他丢掉了身上沾血的外套),但对西蒙向同伙传递信号的情节则处理的很草率(一句“快点”就能让同伙知道发生了什么???
)21.电影里第三名死者被枪杀后,波洛迅速跑出去,然后开启了一段福尔摩斯式追凶,刀具子弹乱飞。
很多原著粉觉得这不符合波洛的形象,几年前东方快车里的类似情节就被原著粉诟病。
尼罗河原著中,这段追凶情节的原文如下:波洛像只猫一样跳到门口,又跳到甲板上。
瑞斯则弯下腰查看死者。
甲板上一个人也没有,但是在门槛前面的地面上扔着一把巨大的左轮手枪。
波洛往两旁匆匆看了看,甲板上仍然没有人。
于是他迅速向船尾走去。
拐弯的时候,他跟从反方向跑过来的蒂姆·阿勒顿撞在了一起。
需要夸赞一下电影中这段戏的气氛渲染与运镜。
电影中波洛追到甲板上后发现凶手消失了,然后镜头沿着甲板逐渐向前推,所有角色由于听到枪声一一从镜头两侧进入画面,配合上诡异的bgm,这个镜头是此版电影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22.在揭晓真相之前,波洛首先将除了真凶之外其他人的秘密全部揭发出来(包括蒂姆的偷盗、安德鲁推下石头等)。
这一段在原著中和电影中都有体现,但显然电影处理得更仓促。
原著中,波洛说明了这样做的意义:“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专业的考古探险队——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挖掘的时候,在从地下面挖出古物之前,必须先小心地清理掉那些附在它上面的东西。
刮除松软的泥土,用刀子这儿刮刮那儿刮刮,直到你的目标显现出来,然后进行绘图或拍照,这样才不会受到其他东西的干扰。
这就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清除外表的杂质,以便发现真相——赤裸而闪亮的真相。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小彩蛋:阿加莎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所以在小说里经常能看到这段经历对阿加莎创作的影响,阿加莎有几部作品写的就是发生在考古现场的故事。
23.原著里波洛破案的一个关键想法是:这起案件不是一时冲动而为,而是精心策划。
因此波洛认为凶手一定是具有大胆、迅速、手脚麻利、敢冒风险、精打细算、足智多谋等特点,据此他排除掉了一些关键嫌疑人(比如安德鲁)。
其实在波洛系列的小说里,这才是波洛破案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谈话摸清嫌疑人们的心理和性格,进而找出符合凶手特点的人。
电影在这一点少有体现,只强调了这起案件是精心策划。
24.原著中有两段关键的文戏在影片中被弱化——一是故事开头琳、西、杰三人与波洛的谈话,那是原著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三场关键谈话,被电影缩减成两段,而且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也逊色不少;二是真相揭晓后,波洛与杰奎琳的单独谈话,这场谈话让我们得以窥见凶手的真实内心,得以了解凶手如何为爱扭曲而走入深渊,算是整个故事升华的关键,而电影中则根本没有。
原著粉看完电影觉得少了些什么,可能就是少了这种深入的交流吧。
25.凶手的自杀在原著中是比较有仪式感的。
原著里凶手没有在揭露真相后当场自杀,而是当船返回阿斯旺的旅馆后,死者被一一抬下船,西蒙也躺在担架上,杰奎琳跟在旁边,先开枪打死了西蒙,然后举枪自杀。
细节见原文:西蒙·多伊尔躺在担架上从甲板被抬到舷梯口。
他看上去与之前判若两人,怯懦、惊恐,原来有些稚气的随随便便的样子已经无影无踪了。
杰奎琳·德·贝尔福特在后面跟着,一个女侍者陪着她,不过她看上去只是脸色比以前更苍白一点。
她走近担架。
“嗨,西蒙!
”她打了个招呼。
他立刻仰起头来看着她,原来那股稚气又显现在脸上了。
“我搞砸了,”他说,“我吓得不轻,全部招了。
杰姬,真对不起,我辜负了你。
”她对他微笑着说:“没关系,西蒙,我们干了件傻事,就是失败了而已。
”她退后一步,抬担架的人拿起了把手。
杰奎琳弯腰去系鞋带,接着她的手从长袜上方掏出一样东西,然后又站直了身子。
突然,砰的一声。
西蒙·多伊尔的身体抽搐了一下,就不动了。
杰奎琳·德·贝尔福特点了点头。
她拿着手枪静立了一会儿,然后对波洛微微一笑。
接着,她用那把闪闪发亮的、玩具般的小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扣动了扳机。
三. 彩蛋篇1.波洛在电影中提到,自己想回乡下当个农民,种点西葫芦。
熟悉原著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在暗示什么吧……阿加莎刚出道不久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中,波洛就是在乡下种蔬菜,然后遇到了一起杀人案。
所以导演在暗示下一部可能要改编《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是著名的叙事性诡计作品,该诡计至少是前无古人,而后面的来者也都是拙劣的模仿。
鉴于涉及剧透的原因,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最难影视化的作品”,目前对该作品的影视改编寥寥无几,而且都几乎无法拍出原著的感觉。
希望肯导不要对它下手,不然不知道会被魔改成什么样子……2.内地上映版本虽然没有删减,但疑似有打码处理。
琳内特刚被发现死亡时,有一个镜头是枪伤特写,但画面十分模糊,然后随着镜头逐渐拉远才慢慢变清晰。
这个画面模糊得很不自然,疑似是内地院线对血腥画面做了打码处理。
3.影片中有一个线索没有交代,就是开头在旅馆里女仆试戴了一条项链。
笔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以为电影要把项链调包的情节安在女仆身上,结果看完发现根本没有这条支线!
疑似是导演本来拍了这条线后来删掉了但没删干净。
最后以《尼罗河上的惨案》原著中的一首诗结尾吧:人生空虚有点爱有些仇还有互道早安人生苦短有点希望有些梦想还有互道晚安
7.5. 实不相瞒,对导演肯尼思的了解其实是才从诺兰《信条》的大胡子开始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东方快车》《雷神》系列都是他的作品.说一说电影吧,目前豆瓣6.1,应该还会降.不过在经历了春节和情人节档期的洗礼后,我还是觉得值7分.先说优点:1.视觉效果加分项.现在比较熟知的电影版本有78版和04版,豆瓣都超了8分.单说视觉效果来说,肯定都无法与22版相提并论.4k分辨率的橙红色埃及,真的既美又渲染悲剧气氛.单凭视效就可以IMAX安排上了!
2.对波洛小胡子的解读爱了.其实读过原著就会知道,22版对原著是有很大的改动的.只不过有些加分有些减分,电影从一战开始(我当时都懵了,以为走错了,跑到《水门桥》了)交代了波洛从没胡子到有胡子再到刮掉胡子的过程,形成了波洛的一次弧光.虽然有好多人不喜欢,但是这唯美的故事既增加了波洛的人物厚度又很符合这次的主题,我很喜欢.3.对爱情元素的放大.我认为这是改动很大的一点,也是一切改动的动机.(所以我觉得应该情人节上映)但凡读过阿婆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因为钱财,其实《尼》也是,但肯导放大的爱情,削弱了钱财的影响.所以22版出现了波洛的感情史、黑豹妹妹和富有白人的恋爱、还有一对同性恋.我之所以把它列在优点,是因为这大气的配乐和华丽又唯美的色调真的和爱情好配!
4.选角到位.尤其是那三角恋的选角,刚刚好.5.配乐!
配乐!
配乐!
绝!
再说一下缺点:1.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烦!
现在就是说美丽国不能没有政治正确,新中国不能没有主旋律.上世纪三十年代黑人和白人一起参加舞会?
黑人小妹能和白富二代谈恋爱?
电影标签里应该有科幻才对!
还把原作里毫不相干的两位强行改成了同性恋,有点过了吧……2.好歹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呀,推理在哪里???
3.对人物删减有点多了,而且少了些原来的韵味,不知啥原因.4叙事些许拖沓(其实小说也有点)而且少了点紧张感,其实不是已经知道结局的问题.因为我先看的原著后看的78版,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78版的紧张.应该是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少了点意思.
说到侦探故事,几乎不可能找到比多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更好的IP,她比任何同类作家都更擅长创作谋杀之谜。
莎婆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本格推理的风格,相对封闭的环境,有限的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断问询犯罪嫌疑人,辨明虚假的证词来找出真相。
作品往往讲述的是绅士贵族熟人之间的杀人游戏,故事的发生地经常会被设定在陌生的异域,男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作品中的一大套路。
因此,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电影电视制片人一直在改编她的小说,有近50部长篇被改编成电影,甚至更多的电视衍生作品。
其实个人觉得莎婆的作品更适合被改编为话剧等形式,因为场景的设定不算复杂,大量人性交锋的对话环节更适合舞台剧演员的个人发挥。
而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下,观众更看重的剧情是否跌宕起伏,人物经历是否传奇。
这一点上,阿加莎的小说就有一些欠缺,系列推理小说的主人公如波洛侦探,马普尔小姐等本身人物塑造比较简单,所以远不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那样更为人所熟知。
当然,阿加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有不少佳作,西德尼·吕梅特(Sidney Lumet)改编的1974年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赢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饰演的波洛形象深入人心。
《尼罗河惨案》也在1978年被搬上了荧幕,彼得·乌斯季诺夫(Peter Ustinov)首次饰演波洛。
之后他曾经多次扮演波洛侦探,总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
我们还有一个熟悉的版本是大卫·苏切(David Suchet)的波洛,这名英国演员因为塑造了一系列波洛为主角的侦探电视剧而出名。
苏切的形象更符合阿加莎小说里的设定,小个子、矮胖、温顺、慢吞吞、胡子形状可笑,讲法语的比利时人。
最新加入到改编行列的电影人是英国编剧导演兼演员肯尼斯·布拉纳(Kenneth Branagh),此人在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从90年代起活跃在英国影坛,还曾经和威尔·史密斯一起合作了《飙风战警》;在舞台剧领域也因为出演了不少莎翁剧而出名。
2017年布拉纳自导自演了克里斯蒂1934年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全球拿下3.52亿美元的票房。
《东方快车》正好昨天晚上CCTV6播放,我也看了下,应该布拉纳当时就准备好了此后波洛系列的拍摄计划,片尾波罗侦探被邀请赴埃及调查一宗谋杀案。
布拉纳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上映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拖再拖,终于在2022年和观众们见面。
除了自导自演的布拉纳,演员阵容也是星光熠熠,女神加朵和艾米·汉莫一并加盟。
两人最近都陷入了风波,艾米·汉莫因为被指控对女性进行精神操控和伤害、酗酒和药物滥用等的性丑闻而退出了了多部电影;加朵也因在社交媒体上支持种族清洗和大规模种族屠杀,而被网友们抨击。
此外的参演的重要演员还有艾玛麦基(《性爱自修室》),不少人将片中饰演杰奎琳的误以为是小丑女玛格特·罗比。
这版《尼罗河惨案》的主线情节包括谋杀谜题的设计和原作小说还是一致的,但是布拉纳还是做了一些“大胆”改编。
首先,布拉纳版波洛的形象也些变化,《东方快车》里浮夸的大胡子收敛了一些,不过这双层胡子看起来还是很突兀。
影片甚至还特地为胡子的出处做了注解,为此将波洛侦探的背景做了颠覆性更改。
小说中的波洛曾经是一名警官,而电影中变为一个农民,在一战中不幸受重伤,蓄起了胡子是为了遮丑。
为了"丰富"人物,还为波洛安排了几场感情戏。
波洛还有着严重的强迫症和选择障碍,片中最令人咋舌一幕的是硬要摆弄女尸的双脚,以便两者对称。
小说里的波洛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对于事物有着敏锐果敢的判断。
而这版的波洛却显得太过感性,甚至有些脆弱,容易被人左右。
布拉纳将小说中的多线简化成了单线,删去了小说里的雷斯上校这个角色,还简单粗暴地将所有人物借由林内特和西蒙的婚礼安排到Karnak游船上。
加朵和汉莫的演技略显浮夸,原作里林内特和西蒙性格的多变和复杂性完全不存在,全片的戏剧冲突集中在一个俗套的三角恋之中。
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前半段铺陈的时间太长,而最后本应最精彩的解谜环节却草草带过。
即使没看过原著,想必大部分影迷应该在中段就猜到了谁是最后的凶手,影片的细节处理堪称灾难,完全不像同类影片《利刃出鞘》那么引人入胜。
影片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很多政治正确的内容,奥斯本侄女被改成了黑人女性,范斯凯勒和护士变成了同性伴侣。
本来期待呈现的埃及风光看起来也是CG感十足,还不如《刺客信条:起源》的游戏场景逼真。
总体而言,布拉纳的这次尝试是一次失败的改编,原著党和路人党应该都不会满意。
但是布拉纳应该不会收手,从片中波洛暗示自己要回家改良西葫芦来看,他的下一个要魔改的对象很可能是《罗杰疑案》!
最后送上《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几个观影小贴士:1. 唯二出现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两部影片的是波洛本人和他的朋友布克(汤姆·贝特曼饰)。
实际上,布克并没有出现在原版小说中,而是代替了书中的类似人物。
2. 这部电影的上映已经推迟了好几次。
原定于2019年上映,因拍摄时间延期以及新冠大流行,被推迟到2021年秋季。
之后又因为汉莫的性丑闻指控,再次延期到2022年2月。
3. 影片完全在65mm大画幅胶片上拍摄。
4. 这部电影的预算为1.2亿英镑。
5. 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设计了电影中演员佩戴的珠宝,最醒目的是加朵饰演的林内特佩戴的钻石项链。
这条项链上有一颗蒂芙尼黄色钻石的复制品,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黄色钻石之一,于1877年在南非被发现。
截至2022年,它仅由四名女性公开佩戴过。
分别是E. Sheldon Whitehouse夫人,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Lady Gaga和碧昂斯。
6. 因为演员加朵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电影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被禁止上映。
7. 加朵饰演的角色林内特曾在学生时代的一部戏剧中扮演了克娄巴特拉,并且有一个场景打扮成克娄巴特拉。
2021年,加朵宣布计划制作并主演一部基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生平的电影。
2022年4月3日上海疫情封控第3天,看了2003年版本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第3集《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部英剧的波洛才是真正的波洛,演员叫大卫-苏切!
演的一个比利时的矮胖小老头,头发有点秃,有点强迫症和洁癖的绅士老头!
也是2004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主演!
和1978版的波洛比较起来有点不同,1978版的是最幽默诙谐的美国版本波洛,缺少了那么一点严肃!
个人认为波洛在观众根深蒂固的形象还要属13季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中的波洛了!
最近看到网上都在吐槽2022班的《尼罗河》,忍不住下载看看!
看了开头就奇怪了,胡子能遮住波洛战场上的毁容了吗?
右脸基本都毁了,怎么过了20年,右脸就恢复了呢,难道微整了!
这个毁容的情节根本不需要交代的,多此一举吧!
还有这个2022年版本的波洛胡子怎么弄的象鼻毛!
聊聊剧情吧,1978和2004年版的交代了女杀人犯枪法很好!
2022版没交代女杀人犯枪法很好!
2022版那么仓促的情况下可以镇静的打中男证人喉咙一枪致命!
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1978年版本交代了女杀人犯的枪法
2004版也交代了女杀人犯枪法很准
2022版没交代女杀人犯枪法2022年版本非要加一段波洛追逐杀手的动作戏,否则对不起好莱坞了!
最后男女杀手抱在一起自杀殉情!
那把小小的手枪顶着男人后背,然后穿过男人身体打到女人,从理论上来说,可能吗?
就算可能穿过男人身体,那也不至于让女人死掉吧,最多来个重伤!
结尾的情节,波洛来到俱乐部看老黑女人唱歌,决定和黑女人来一段感情了,也太掉身价了吧!
恶心死了!
里面2个女黑人演员真的象没进化好P.S. 不管1978版2004版2022版,终究还是有一个最大的破绽,就是男主角枪对着自己伤口开一枪,裤子上会有血迹和红色指甲油的混合物,这种细节却都忽略不计了,医生帮男主角脱长裤的时候,会闻到这股红色指甲油的化学味道的,这个也没交代!
百密一疏,阿加莎克里斯蒂也不可能把侦探小说写的没漏洞,哪怕是经典!
不少烂俗的爱情片都会让一个富家子弟或千金,突然失忆或暂时失势,然后在危难之时遇到了真心朋友或者真命天子,然后重回高位让势利之人丑态百出,让真心之人幸福美满。
这种编排说烂俗归烂俗,但至少说明了人们的一个心理,就是想方设法证明你对我的情感与金钱无关。
Linnet说所有人都让她不安,就是因为她无法证明这一点。
蜜月旅行请的自然都是最亲近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有杀她的动机。
Simon的出场,前一秒还和人激情四射的热舞,镜头一转就和另一个人蜜月了。
渣男没好货,因此即便没看过原著,也基本上会带着他是凶手的预设继续后面的行程。
所以当Linnet和他在阿布辛贝神庙的平台上找古尼罗河之蛇时,在认真看文件被Simon一句赶快签了咱们回去休息就打算违背父亲多年的教诲时,在睡梦中被枪顶在头上还面带笑容的叫了声Simon时,你是会隐隐的痛心。
这个女人拥有世界,但她太缺爱了。
Poirot所有的推理都有些想当然,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脑子里,但证据支撑相当薄弱。
他只是坐在那里说,然后对面的人就半推半就的承认了。
这似乎是所有名侦探都有的心灵感应吧。
最后的推理也是一样,当Poirot举枪向前,所有的佣人瞬间锁上了所有的门,训练有素的像是Poirot侦探事务所的元老员工一样。
而这三条人们,两个凶手,所有的过程,证据无法就是一个红色退去的手帕而已。
这里最大的bug就是,为什么这个手帕就是Simon捂住伤口的手帕,为什么就不能是别人因为被颜料染色了,而扔掉的呢。
而且这条帕子是和枪包在一起打捞起来的,如果Simon默许了这就是他的,那先不用说上面的红色是血还是颜料,单单为什么它会包着枪你就解释不清了。
帕子上的红色是颜料,所以你们两个是凶手,你们杀掉三个人的过程是这样的。
亲爱的,老师是不是说过,应用题是需要写上推导过程的。
最后,Simon想要钱,那他得到了呀,顺便还附送了全世界最美的女人。
然后他决定杀了她,和另一个人双宿双栖。
所以说或许不能相信男人,但爱情还是可以相信一下的。
毛毛细雨南风天,惊蛰之后去观影。
挑了一部推理片,抽丝剥茧显真相。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小说之一,2022年重新被改编搬上荧幕,适合于阴雨天,光顾电影院,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点1:爱情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有人为了爱奋不顾身,有人为了爱粉身碎骨,有人为了爱隐忍成全,有人为了爱铤而走险……影片通过故事的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每个人物不同的爱情观,爱情的光芒照射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反应,这也是爱情的魔力所在。
看点2:财富有人说,金钱是一个恶魔,它会勾引出人们内心的贪婪,将人引向罪恶的深渊;也有人说,金钱是一个天使,它能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带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比如,影片中有人说“他需要财富,而我需要他。
”,有人说“爵位是继承来的,医生是我自己挣来的”……看点3:风景广袤的沙丘,斑驳的金字塔,蜿蜒的尼罗河,特色的集市,古老的神庙,灯火通明的游船……美丽的埃及风光,与故事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影片张弛有度,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乘坐在游船上,往左看风景,向右观人性。
在这个懒散随意的周末,看这部熟悉的老电影,想起遥远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个喜欢看阿加莎小说的同窗,难得彼此都岁月静好,不禁会心一笑。
我不如看柯南是真的
无聊,又臭又长。肯尼思·布拉纳太可怕了,没才华不说,偏偏又很勤奋,没才华偏偏又勤奋不说,还能拿到好IP,阿婆这几部杰作,您是挨个糟蹋啊。
这版波洛一直有一个导演兼任主演的硬伤 波洛是个侦探 不是中年偶像剧男主角 不要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存在感 以及 这位的口音是真的学过头了 波洛在英国生活那么多年 如果说话还完全是这么含糊的腔调 你敢信他这个脑子能破案?!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改到我差點沒想起來原著是什麼樣。艾米錘和加多在公共場合play想自插雙眼
可能是预期降低了,观影体验竟然还蛮流畅的,至少叙事节奏比上次《东方列车谋杀案》要紧凑许多,当然这片好的地方都是阿加莎的功劳,坏的地方就是特效制作水平太塑料,真的很掉格。
包场看了心心念念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虽然老版的剧情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阿加莎的悬疑剧实在百看不厌,这种剧本打底,怎么拍也不会太烂。盖尔·加朵美绝了,豆瓣评分也低得有点莫名。尼罗河畔的所有风景都让我甚为怀念19年底在埃及的近半个月回忆,每一处场景都记忆犹新。
02/21 九洲IMAX 剧情整合过多,角色性格突然都不鲜明了,色情女作家塞勒姆太太多可爱啊,在那些代表生殖崇拜的公羊头斯芬克斯中雀跃,多美好的场景。然而全没了,卡纳克都没了,只剩阿布辛贝,女作家变女同志,我真不知道哪个更ZZ正确一些。波罗探长,为有色人种平权全靠你了!
埃及美景镜头有点少了,不够看。前面的菠萝与主题无关的爱情线却有点啰嗦。所有人的戏演的还是比较浮夸,有点像在演舞台剧,可能是莎翁小王子肯尼斯的主意。多一颗星给埃及和肯尼斯
这部电影的眼神都给神奇女侠和古埃及了,案件实在简单,没有任何惊喜,但比《东方列车》好看点。阿加莎的本格故事经典有余,悬念不足,其实适合拍连续剧。
全程魔改原著角色,脸谱化,强行加上种族主义的梗,最后凶手自杀的桥段+波洛剃胡子听爵士乐的桥段就像是对观众的嘲讽,这一届的波洛侦探也得给政治正确让路。这片子最后的赢家应该是埃及文化旅游部吧。
当年有多期待今天就有多失望,整个节奏拖沓,内容冗长乏味,加的不知道啥玩意儿,明明那么有意思的故事,被拍得无聊透顶。即使有朵朵也挽救不了这片子。浪费两小时。
可以但没必要系列。演杰奎琳的那个演员明显就是制片方本想请玛格特·罗比但钱没到位找的备胎吧哈哈哈!最后推理巴啦啦讲这么快是生怕我们看过原版吗?!
推理十分小儿科,埃及风景复原的十分差,看到白富美死了基本人人都知道就是她的凤凰男老公吧,整部电影唯一的优点就是黑人女士的歌声太优美了
摄影美术之类的还是挺不错,可是推理有些牵强,再加上凶手从一开始观众就很容易猜到,悬疑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整理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侦探推理片,没有当年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导演一如既往地自恋、一如既往地毁原著
非原著党来看还是中规中矩的,不至于出离愤怒。肯尼思·布拉纳的导演天花板真是一目了然,不是让一个黑人女性出来数落自己一顿,弥漫在全片里的那种白男的自矜和自恋就能被一笔勾销了,快要溢出银幕的掌控欲和所谓冷眼旁观的姿态让波洛完全丧失了魅力。对胡子的设计看来是私心了,首尾呼应之下倒是给人物增添了点立体感。推理部分直到一小时后才开始,但是事儿赶事儿的拍法让真相太呼之欲出了,几组人物关系都在突出爱情的主题,但过于刻意的设计让人性的扭力显得孱弱至极。
和上一部一样,这不是波洛!开篇的铺垫真的很无聊!整个案件铺垫太长太长,进展与解谜又太快太快,节奏感真的很差。
估计因为我不是原著党,所以感觉没有那么差啊,反正我是看的津津有味。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的:Linnet说Jacqie是她身边唯一不图她钱的人,结果Jacqie就是为了钱给她布了个杀局,不错的讽刺啊。
虽然是老故事,但看女主很能打,还是去兴隆湖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