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为什么只有我不行?
我们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哥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就是不能做男女朋友,但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一直在你身边,可是你却从来都看不见,为什么你可以跟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亲热,却从来都不会跟我?
那么对你来说,我到底算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消失了,你会觉得失落吗?
会像我想你一样的想我吗?
还是根本无所谓。
如果不能跟你在一起,我就觉得我已经死了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累了,也曾想过要躲进别人温暖的怀中。
那个人可能很好,甚至比你更好更温柔,可是如果我没有像爱你一样爱他的话,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
而我也真的想过要离开你,离开有你的城市,或者干脆一死了之,也许只有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
可我还是做不到,因为只要一想到今后的日子都将与你无关,我就会觉得生活完全失去了色彩,觉得自己已经死了。
你说,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以后,才能拥有他想要的女人。
我质问你,为什么?
你说,你不是男人,你不懂。
可是反过来,你也不是女人,不会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男人是不是真的这样想,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借口,不够爱的借口。
如果你足够爱那个女人,你根本不需要给她任何东西,如果那个女人足够爱你,她也不会要求你任何东西,只要你们在一起就够了。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我们在一起的场景,那场景真实得连我自己都快要相信,可是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还是跟从前一样,你还在我身边,会为我打架为我筹钱为我做一个朋友能做的一切,就是不给我想要的爱情。
你说你给不起,其实是你不想给而已。
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当有人问他“你都会什么啊”的时候,他说,我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然后就开始模仿起来。
怎么说呢,每个年轻人的心里,应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迈克尔杰克逊,他永远是光芒万丈的,好像永远不会消失。
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他死了,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你会觉得生活在没有他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你会觉得某种意义上的你自己也已经死了。
我始终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当现实折磨你让你觉得难过甚至生无可恋的时候,还有些人事物会让你觉得,活着真好。
也许有天我们会变老,没办法“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甚至失去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但只要一想到你还活着,和我在同一个时空里,我想我还是会继续苦逼的生活下去,在这个信仰和爱被习惯性忽略,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的世界里。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会永远最后的最后,她这样说。
我猜想,她终于找到了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方式,永远都不会再孤独了。
她说的话会有人想听,她内心的孤独也会被人了解,那么也许,她从来没有孤单过。
一个人不见得孤独,一群人在一起也未必不会孤独,真正重要的不是在一起,而是了解。
全世界的人都看出我喜欢你,只有你不懂,全世界的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在一起,只有你不这样觉得。
每当有人对我说“你们看起来很像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笑着摇头“其实只是朋友而已”,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我知道那才是真的,看上去很美的那些,都是假的。
我爱你这件事情,似乎从来不用说,也不需要被提醒,它就这样一直发生着。
但是如果你不懂,即使我们每天在一起,我依然是孤独的。
我什么都不能说,害怕你知道以后,连和你在一起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只好继续孤独下去,为了继续和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在一起只是表面现象,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而孤独,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1. 我从头到尾一直想看他们怎么make out,结果没有……谁能告诉我是被剪了还是本身就是个噱头?
2. 这片子为什么要排上日期大拍宣传照?
明明就是只应该在MoMA那种地方放或者自己买碟看的片子么...3. 有朋友叮嘱我,写东西切忌放很多自身的隐喻在里面,就是只有自己明白却表达不好的东西。
观音山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句子。
4. 吐个槽,“点点珠泪洒下来”的“珠”尖字应上口,张艾嘉没唱好。
5. 我喜欢那句话:上帝爱摇滚,不喜欢京剧,所以退货。
6. 但是每次涉及到片中有摇滚什么的,为什么放的歌儿其实一点儿也不摇滚呢.................7. 范冰冰背的包儿是凯莉米洛巡演的包儿吗?
所有人物形象整体都很奇怪。
感觉像是潮人非要扮土。
8. 有四川人会生一个一口台湾腔的儿子么?
9. 范冰冰确实很好,皮肤太好了,真是占便宜啊……如果我能给她的演技和表现打3星半,我还是要给周迅打4星。
或者4星半。
10. 最后,这是一部拍残了的文艺片儿。
亮点当然有,文艺片儿没有亮点还能文艺么....不过就被请看电影儿和能在电影院看这么个电影儿这件事儿来讲,我还是灰常灰常高兴地。
首先说真的,不是因为范冰冰,我不会看这部电影。
这是我为电影加上第五个星的理由。
其实这不是个影评,只是个剧透。
绝对不是评论。
电影的开始,南风正在利落的为自己“打扮”,不过与其说是打扮,倒不如说是装扮更为合适。
一切妥当之后,她拿着扩音器纵情放歌。
随意,张狂。
二位男主出场。
很快,或许因为南风的失误,或许是那男人有心找茬。
“你...那儿没事儿吧?
”我很不厚道的笑出声来。
男人叫嚣之时陈柏霖挺身而出,很快就被大家拉开。
原谅我真的看完了电影也记不起来陈柏霖在电影里叫什么。
OTZ第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好的镜头出现了,肥皂的电动车没电,在后面一直艰难的骑着,陈柏霖则载着南风骑着摩托吹着晚风。
很生活,又很艺术的一幕。
这是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一个青春的故事。
南风是个性格很强烈的人,耍狠真是比不过她。
带着肥皂去帮他出头,啤酒瓶一下就给砸头上,血流了下来,抓住那个女生就狠狠的吻下去。
好不容易将她俩拉开,南风满脸的血,“你还挺享受啊。
”当时欺负肥皂的人都“受到惊吓”。
另一次就是在病床前,“你不是爱喝吗?
我喝!
”两瓶白酒灌了又砸了。
吓的老人家哭着让她停下来。
我相信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解都有用。
因为这股子狠劲儿,我脑中那一刻居然出现了李米...南风在电影里两次哭也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得知被伤的人求偿两万。
她没办法继续在店里呆。
第二次是看见陈柏霖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开始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肥皂不让她看。
她出了酒吧,晚上却在常老师的床上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
我想或许,我再也看不到范冰冰在大荧幕上那如此销魂的酒红色长发了。
常老师是电影里的另一条主线。
房东,总是找南风他们的岔,让人觉得这个中年老女人性格古怪,简直没办法好好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和常老师几个回合的互相整蛊。
其实也让我看到她其实也是个可爱的人。
比如拿了陈柏霖的牛仔裤做成了置物架,比如看手相一直唱衰肥皂今后的人生。
这一段笑点颇多,很轻松。
对了,陈柏霖拿报纸递给在洗手间的南风让她揉揉再用的那一刻我真的笑了。
南风他们发现了常老师的秘密,开着那辆事故车出去。
“穿过那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中间唱片跳针了,南风关掉了它。
他们都无法知道,就是在这跳针的一瞬,常老师失去的她的儿子。
张艾嘉这个角色有很多场哭戏。
第一次的爆发就是南风他们开着车回来的时候。
她连说了好多个滚字,生气的把南风推倒在地。
晚上一个人总是坐在事故车里哭泣,抽着烟听着蓝莲花,默默的思念着故去的儿子,她的生活,是没有颜色的。
这三个孩子,就是这样硬闯进了她的生活。
而她自己用力的抗拒,却也是徒然。
带着蛋糕的独腿女人出现的时候,验证了之前我们一切的猜测。
三个孩子识趣的避嫌了。
可是接下来就是陈柏霖背着常老师,南风握着她受伤的手臂,三个人慌慌张张的把她送进了医院。
第二次,血占据了镜头。
在陈柏霖打赤膊的身上,南风的手上。
三个傻孩子穿着肥皂买的“一直掉毛”的羽毛衣cos天使,安慰刚醒的常老师,这一刻,她的世界不同了。
“你们得赔我床单...""赔!
我赔您床被子!
”“上帝说了,只要你没事。
”孩子们这样安慰着她。
终于看到了这个中年女人,发自内心的笑。
这之后,电影则有一长段三人乘着火车,穿越各种隧道的镜头。
私以为,这一大段是李玉导演专门为范冰冰准备的。
这一段所呈现的,就是范冰冰的各种姿态的美。
属于青春,属于范冰冰的美。
观音山,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
其实我并不懂为什么陈柏霖就这样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了。
他是爱南风的,却这样伤了南风的心。
只有半夜的一条短信,我走了,不回来了。
南风回到老家,和爸爸耍狠,和同学聚会。
最终却也无法填补内心的遗憾。
”城市这么大,我们算什么。
“KTV里,南风的同学如此感叹着。
陈柏霖整天闷闷不乐,肥皂也生他的气,两个人气氛古怪也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想这两个人真像小孩子啊。
直到陈柏霖在换灯泡,低头的一瞬,看见了南风的笑脸。
他默默的帮南风把行李放进房里。
一切,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他对南风说“我总觉得,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拥有他爱的女人。
可是我不知道,很多东西到底是什么。
”他说南风不是男人,不懂得他的心情,可是南风反驳说他也不是女人,无法体会女人的心情。
两人在铁轨上聊着这个话题,直到火车要碾来的前一刻才跳出铁轨。
两个人的都笑了。
这或许就是青春吧。
“不怕死”的青春。
512地震终究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在电影插入当时的影像时,我还是无法平静。
孩子们为常老师修好了那辆事故车,带着她去灾区。
想必她看到废墟的一瞬间,内心一定也是有着很大震撼的。
其实,失去家人的人又岂止她一个呢。
正打算把私房钱捐庙的常老师发现钱变成了假的,一怒之下把钱都烧了,很傲娇,南风她们喊着里面有真钱的时候,这又烧钱戏码顿时喜剧了不少。
老人家像妈妈一样捶打着孩子,“要钱不会跟我说啊?!
要钱不会跟我说啊?!
“然后几个人又把真钱挑出来,收拾残局。
四个人留在了观音山,帮助修葺了观音庙。
常老师也就此永远的留在了观音山,记得她说过,“多好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长呆。
”三个孩子为她带来了快乐,虽然“早晚”自己都是要离开的。
但是最后她选择留在观音山的心情,和之前割腕时候的,完完全全不同了吧。
“他的那个世界,一定是很快乐的。
”所以,最后常老师也在心中保留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的快乐,去到了那个世界,寻她的儿。
最后三人乘着火车,继续穿越着长长的隧道,在观音山...“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青春是自由的,青春是狂乱的,青春也是无奈的...但终究,这一切都是美好的...
张艾嘉真美,演也很好。
常月琴就是一个有脆弱又有点神经质的京剧演员。
开始看到她的时候,面容严肃,皱眉,神经质让人觉得不好相处,但是接触下来才看到她那么温情的笑。
让我想到前苏联诗人,茨威塔耶娃,FANS看到她那样的冷漠,问为什么跟你诗里展现的辨若两人,她说因为我不爱你们。
这种女人都有点极端,都有点执拗。
她说她不是放不下就是不想放。
把这种极端日常化一点,就是你去食堂每天都重复吃你最爱吃的那道菜。
她害怕孤独,她给小胖看手相时说最坏的结局就是孤独终老。
《观音山》影片末尾,常月琴在修复完毕的寺庙中与和尚谈论生死与快乐。
她诉说对儿子的思念,与对三个年轻人的喜爱与不舍。
笑容有挣扎,眼角有泪光,声音有颤抖,话语却安宁。
她说:“现在很好……是好到头的感觉。
”我纠结了很久到底要怎么表达当时我听到这句台词时的震动,刹那间,黑暗里的我几乎要喊出来。
那是一种心境澄明的满足,人生起伏高低悲喜哭怖,皆已一一受过。
即便下一刹那,世界覆灭,亦了无遗憾。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再多的,是额外的恩赐,或是多余的苦难。
杯中水满,再注水,又与杯子何干。
生无碍,死不苦。
生死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而纯粹了。
常月琴堪破了生死的虚妄,但人生的无常却会不间断将她至于孤独之境。
直到她看到,和尚将师傅的真身供在庙里,每夜与他说话。
和尚告诉常月琴,无生无死是最好的未来。
所以,生死没有界限,孤独也不会永远。
最后的结局,常月琴跳下了山崖。
电影没有用明确的镜头交代了她的生死。
常月琴如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深山之中,渺然不知去处。
而张艾嘉,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女人,历经无数风雨波折的中年人。
借常月琴的身躯,还了自己过往四十年的魂。
有一句意大利诗句大约是这么说的:死者永不寂寞。
面对《观音山》,看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终于坐不住了。
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台词欲言又止,受持摄影晃得头晕恶心。
出场后自然要骂骂咧咧,可骂起来毫无快感,火力不够,全然不同于喷那些华语大导演和古装大片。
也是亲眼看到微博上的观后言论,我终于明白主创为什么要加入浅显的汶川大地震了。
如此简单的对比参照,普通观众也无动于衷。
毕竟国人就是如此擅长遗忘的一个群体,跟他们说残缺与不足、生死和信仰,还不如摆放上一台电视机。
电影本不该有商业文艺之分,《观音山》也却难逃文艺片的标签烙印。
好在三月影市低迷,滥竽充数的破片不少,电影逆流而上,居然有了一个不错开头。
当然了,无论是主动进场还是冲动选择,许多观众肯定是冲着范冰冰和张艾嘉入场,这宣传策略,《观音山》是作对了。
月初,台湾影视大佬杨登魁重返电影圈,想起他对玉女红星留下的如是评价:都是装出来的。
一说到这个,又会想到了《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
范冰冰头顶“蛇蝎女”的称号多年,坊间更是流传有各种八卦,她也不做回应。
观众越是恨她,她就变得愈发强大,一直到《观音山》,她终于有了颇具分量的作品。
如果不计作品质量,范冰冰在2010年居然上了五部作品,再算上2009年的四部,2011年与韩国大导演姜帝圭合作的《登陆之日》等作品,范冰冰的勤奋程度在国内女星中当属第一,可与急于掏空自己、挥霍身体的甄子丹并提。
东京电影节前,《观音山》剧组去东京,因为金马奖女主角中了张艾嘉,范冰冰提名落选,心灰意冷,结果没去。
不想电影节更愿意发掘年青演员,评委会给予最佳女主角肯定,范冰冰当下是喜出望外,回国庆功时与李玉乐作一团。
一直到国内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范冰冰依然是亲力亲为,毫不推辞。
话说,这有着风尘气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
走秀在行,混剧组更行,做起事情也是豁出去。
认准一条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张艾嘉那边,由于她是编导演一体,拍摄过程中难免蹦出个人意见。
比方说人物结局,她就难以接受,做了好多工作。
至于不过问内地宣传,那得另说。
与我所看到的粗剪版本相比,现在的《观音山》换掉了开头,原先是张艾嘉在剧团里失去位置,现在换成了范冰冰准备去上班工作,此举改动了女主的归属。
但看到有人说张艾嘉在《观音山》演得太过或者是不好,我可不那么认为。
第一遍看时,觉得镇得住电影的就他们两位。
陈柏霖是难当大任,而肥龙和金晶这样的,我只能视他们为特型演员。
顶着玉女头衔头年,岁月流逝,张艾嘉渐又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无限魅力。
看到她被几个年轻人带去酒吧乱舞的一幕,不禁又想起胡金铨说的一个段子。
其实张艾嘉才不是什么乖乖女,她十二岁就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后来也有去混酒吧当歌手的经历。
所以,面对《观音山》的年轻人,她应该是压力全无,演得洒脱。
看这部电影固然可以专注于摄影、配乐乃至于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而对我来说,要让《观音山》做到“不厌”,那没有演员这一环是绝对不行的。
好在得益于范冰冰和张艾嘉的存在,一个有年轻的冲劲,一个有成熟的底蕴,电影做到了。
【玩家惠 专栏】
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
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
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
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
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
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
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
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
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
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
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
《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
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
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
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
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
《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
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
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
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
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
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
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
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
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
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
【羊城晚报】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
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
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
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
杂乱不堪则是反例。
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
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
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
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
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
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
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
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
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
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
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
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难免显得轻了。
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
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
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
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
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
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
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
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
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
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
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
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
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
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
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
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
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
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
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
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
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
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
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
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
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
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
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
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
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
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附上两点: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
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
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
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看到这儿的评分实在是义愤填膺,都这么忽悠观众掏钱进买票看这种电影,迟早毁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以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影迷的观后感:摄影太差!
导演太差!
像刚拿DV的小孩拍的,别鬼扯什么风格,不过是用简单的手持跟拍和小景别来掩盖导演创作的无能,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想法的导演调度之类,还不如一般电视剧的水平!
故事不叫故事,情节瞎编乱造,想起一出是一出,创作混乱,不负责任,一会想讲年轻人的青春,一会想讲遭遇不幸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东拉西扯,浮皮潦草,一锅粥,糊了的冷粥!
表演造作之极,在火车上摆各种Pose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简直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范评这种表演能拿东京影后只有一个可能,走关系!
总之,看了气得不行,从影院看完出来的之前满怀期待的青年男女们个个叫骂连天,挤在下楼的电梯里满脸丧气,悔得肠子都清啦!
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据传在唐代前一直是观世音菩萨修炼的道场,所以当李玉决定将“观音山”作为片名时,有人在豆瓣电影的短评里开骂说青春电影以这三字作为片名是对观音山的侮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能把对一部电影的骂点上升到如此莫名其妙的地步,但好在,《观音山》并不能全算作是岩井俊二式样的青春电影——甚至也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剧情片。
因为没有看过李玉导演的其他作品,所以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属于她本人的导演风格所致。
但或许女性导演总是有着比较细腻的心思,所以在这个归类为剧情片的电影里,无意义却颇具美感的影像以及偏灵修性质的思考也不时穿插其中。
这样前半部分偏青春热血后半部分却又心灵修行的电影作为剧情片来看着实不太连贯,也难怪从电影院出来后听到身边有人一直在抱怨“这都是在演些什么呢”。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演员名单中有“范冰冰”名字的电影,前一部是《非常完美》。
相比范冰冰在那部神经兮兮的电影里同样神经兮兮的表演,即使《观音山》在情节和镜头处理上有一些转折略显突兀,但我仍然为这部电影没流俗成狗血青春片感到一丝丝庆幸。
至少可以看出李玉导演想要承载在这部电影中的东西有很多:热血又拼命的青春;人与人间刺猬式的相处以及人生最终的意义和只言片语间的感悟。
若是作为青春片来看,前半段的残酷青春估计在影像史来说也不算陌生了。
不同年代的人虽然拥有不同年代的回忆,但是对于青春回忆从本质来说却又都如此共通。
郭敬明《小时代》里奢华糜烂的上流社会青春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又有几人有这样的青春经历?
大家的青春莫不过于《观音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吧,好像在做着什么事但这些事好像又毫无意义;好像在期待一些什么但这些期待却又从未发生。
勇敢却又茫然,孤单却又相拥着的青春。
而全片里我最爱的张艾嘉所代表的应该就是“青春已经化为乌有”之人的景象吧?
从情绪上放不下过去颇具戏剧张力的生活姿态,到坦然接受人事乃至淡定了解和用心感悟的姿态,这一个状态的转变其实也算是人这一辈子的小缩影。
高楼大厦大都如此,回归到巍巍雄山间才能感知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青春也是一样的东西,只有过尽铅华后才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我想,如果有什么让我在这部原本只想给三星的电影上加上一星,那么约莫也就是对于“青春”二字还放不下的那一颗心吧。
如果最后张艾嘉是死了,我想我会打这个分数,失落的高度,不过是要一跃而下来成就。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不要以青春的名义撒野
内容太空洞
看过反而开始期待李导的下一部戏,觉得这个还不够,情绪是传递了,但是总觉得有些点没打准,相信李导还可以更好,冰冰也是,演的很不错,而且太美了演起叛逆少女毫无鸭梨,希望她们可以互相成就。
可能是个人经历吧 我太心水 我们仨 这种调调了。
好!
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的?
本来给了三星,看豆瓣那么多拖,就两星吧
青春。
看一场下来~好像是坐了一次过山车~~晕啊
虎头蛇尾,故弄玄虚,硬伤太多~
国人应当珍惜娄烨这位导演
“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嘛”
张艾嘉威武
其实很多时候不懂为什么这种电影总是反响这么好,故事的主线是什么有说清楚么,人物就像风中凌乱的不知所云的这样的对白就能得到追捧么,首先先学会好好讲故事,然后再去想怎么能升华,不要做不负责任的评价,票房是否成功不光是靠炒作。除了陈柏霖很好看之外,不晓得还有什么值得给出星级评价。
从主题到配乐到表演到镜头感觉到导演诉求都极其浪漫,令人惊艳;缺陷在于李玉不善于藏拙,未能实现精神信仰的树立这个主题,结尾给出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太过单薄,反而削弱了影片的立足点。
4個孤獨寂寞的人,逃避現實,聚在一起,彼此覺得快樂,最終釋懷過去,勇敢面對..情緒化的剪輯,雜亂,故事主題不明確,前半段鋪墊?感覺沒什麼關鍵,可有可無的樣子..,我想這電影應該請了好多槍手
是关于自我救赎吗?
这是喜剧片吧,范爷跟张姨一比哪有演技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