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开始觉得有点新意可以看下去到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再到后面越来越离奇狗血毁三观,现在看完大结局,终于忍不住吼一声:真·良心制作·神剧。
这哪是什么“打破传统”,根本就是私设如山的AU同人,还是OOC的那种。
虽说三侠五义包公案也都是小说,但一来某些人物还是有原型可考,二来就算是小说里的角色你既然拿来用了是不是也得多少尊重下人家原有的人设?
包拯我都不说了,八贤王、王丞相、展昭,这演的都是谁??
就只是同名同姓吧?
一个谋反一个争权一个莫名其妙相帮西夏奸细不说还冷不丁就滚下马打起了野战,真是见了鬼了。
嫂娘为了传宗接代说变就变的嘴脸简直惊人,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讨厌了这个人物,这部剧居然做到了。
秦香莲一出场就教唆年幼子女诈骗善心人士,你穷你有理?
难怪秋哥这么小偷东西就偷得这么顺手了。
李妃蓄谋下药毁了公主清白羞辱人家痴心妄想之后又口口声声对人家亏欠太多,精分呢?
眼没瞎心瞎了是吧?
不过公主也是叫人无语,苦守三年的清白被设计下药失去了,结果发现怀了孩子就又死活为陈世美求情,追着他砍的那个气势呢?
合着只要怀上了、一句“孩子不能没有爹”以往过错罪行就都可以既往不咎了是吧?
这都宣扬的什么糟粕思想?
最后锦毛鼠的设定事先就料中了一点也不意外,前面暗示痕迹太重,但武力值跟展昭差那么多也是醉。
如果不是最后强行掰成锦毛鼠,其实看到后面对这个角色还是挺有好感的,但这么一掰就未免扯了。
然后四鼠竟然还整死一个?
怎么不把包拯一起写死那多厉害。
而且这不就等于三鼠跟锦毛鼠成仇家了?
最后三鼠闹东京是搞笑呢???
兵临皇城的结局也是傻眼【此处需要一个黑人问号脸,PS:黑人不是指包拯】傻眼到都不想说了。
这部剧你说它没用心吧还真冤枉了,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可以看出用了心思,演员演技也在线,可依然无法改变槽点满满的事实。
要说还真是标新立异达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看了这么多年包拯展昭相关的剧,一部就毁了这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也算是独一份儿了。
这么煞费苦心的制作写个原创角色的故事不好吗?
PS:再多说两句,打低分还真不是因为包拯瞪眼,加这个设定的初衷多少还是可以理解,但首先这个人是包拯,加了这样一个设定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阿斯伯格症的,而这个症的特点也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在剧中的呈现并不能让所有观众可以轻易的看懂,需要科普才能明白的设定能怪观众?
至于这个病证的演绎是否全程合理就不做讨论了,见仁见智,无谓争论。
这个剧乍一看像烂剧画风,后面刷到一些视频片段和简介,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看看这个剧究竟什么样。
如果真的看完整个剧以后,会发现这个包拯和以前诸多版本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特色在于,编剧在不少地方已经是打碎重构甚至另起炉灶。
换言之,如果带着过去对旧有影视剧或者是演义甚至史实当中的包拯的印象,很可能会对此剧水土不服(悄悄剧透一下:包括但不限于以美名著称的八贤王和王延龄二人在这里边变得野心勃勃工于心计;历史上刘太后的前夫在这里边变成了和王延龄分庭抗礼的权臣张德林,甚至将铡美案和铡包勉合二为一等等),如果接受不了这些改变,可以尝试着将它当做同人文去看,或许有新发现新感受。
如果说还是接受不了,那就建议不用浪费时间啦。
意外发现这个剧的剧情走向很多都让人出乎意料,总之比较反套路,也容易让观众有打脸的感觉,这是本剧的一大优点。
同样台词也是很直接,没有水字数也没有多少乱七八糟的废话,缺点就是有的台词不太严谨,甚至有的台词有种不顾他人死活的随性和放荡,从而贡献了很多笑点。
说到笑点,本剧最大笑点供应商就是枢密使张德林一家,堪称北宋版搞笑一家人。
具体一句两句说不清,经典名场面包括但不限于张德林三大疑问等,具体看剧就能感受到,这里不细说(太多了也说不过来了)甚至整部剧里最大的看点和戏剧冲突大多集中在他们这一大家子里。
还有就是开封府相声二人组王朝马汉(两个演员一个是50外传的淑淑淑芬芬芬,另一个是巩汉林儿子)(中间历经八王爷谋反+狸猫换太子案、刘国舅案、宫廷纵火案以及考场舞弊案)但对我最震撼的也是铡美案这里……今晚看到47集的铡美案结束,才明白编剧废了那么大功夫写这个单元,最后只为说明一个道理:迟到的正义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利益角逐。
尤其是包拯面临着自己的同事和亲人纷纷离去的场景,最后那句话“我的心也是肉长的!
”到底有多让人心痛,这不再是以前影视剧里见到的那种魔挡杀魔的包公,而是一个被现实毒打还在不断和现实抗争的包拯。
他再厉害也会无能为力。
这部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看到了不一样的包拯。
整体而言也在说明一件事:包拯是百姓希望的寄托,但包拯≠爽剧,拯救了那么多百姓,到头来拯救不了自家人,更拯救不了整个大宋的纲常法纪,最该拯救的人,不仅是布衣百姓,最该惩戒的人,也不仅是王公贵胄,而是戴王冠者。
最后清君侧这个单元看着有些简单与仓促了。
可惜了,不懂编剧写到最后是不是累麻了。。。
不然真的值五星另外说一句:可以有权力表达对这个剧的批评,但别只看一点半点就横加谩骂(确实包拯瞪眼的设定比较难以接受,如果结合后续包拯眼神变化的情节来看,前面的“瞪眼”其实不难理解)。
这个剧评分从一开始从3.几到如今6.5,后面大概率还会涨。
私心认为这个剧水平最低7.5+,甚至8+都是应得的。
我只想说,如果情节人设甚至台词风格都不变,换到国外的剧里,恐怕评分绝不止这些。
刚看到第四集,成年包拯跟女主的戏基本跳过,只看偷运皇子出宫,看小包黑子的童年,看小皇子跟周怀仁在乡下一家四口的生活看的津津有味,真是意趣盎然。
回宫后的生活就不可爱了。
最难忘的是那位了却君王托付事,功成身死的周侍卫,在看到他引颈就戮时我的泪腺全面决堤了。
忠诚,伟岸,君子,还有那份温情,不多的戏份却闪烁出不少的光彩。
至于那个瞪眼包黑子,借王祖蓝的声音讲一句“我真系接受吾到啰”。
(写这个的时候,豆瓣评分只有3.6分,打分的人只有三百多,现在已经6.6分,6800人了,这么涨的要是股票就好了)分享几个剧中的无厘头段子,笑死我了,让你们看看: 段子背景:国舅爷处决后包拯被驱离京城,几年后京城发生皇宫失火大案,包拯奉命进京查案,开封府衙役在城门下等候包拯进城,对话:—哥,来了几个骑马的—看见了—中间那个怎么那个黑呀—是啊,这么多年怎么就是不见褪色呢!!
段子背景:皇宫失火大案,包拯来到牢狱审问嫌疑人郭公公:—包拯,你可算回来了(公公仔细端详包拯)—郭公公,怎么了?
—包拯,这几年不见,你的脸好像白了不少啊!
段子背景:陈世美案,陈香莲带子女来开封寻找陈世美,流露街头,这时小摊贩在喊:—筒子鸡!
没成过亲的鸡啊,皮香肉嫩!
筒子鸡!
—娘,啥是没成过亲的鸡啊?
—就是公鸡不要的母鸡—好吃不?
—公鸡都不要她了,它能好吃吗?
—公鸡不要的鸡为啥就不好吃?
—你没事老看那鸡摊子干啥?
你爹又没挂上头!
段子背景:陈香莲因缘际会来到开封府衙,看到包拯,她的女儿说:—娘,那个做官的咋是黑的?
吓死我了 做官的都是黑的吗?
要都是,咱们找到我爹以后,别让他做官!
像个鬼,吓死个人!
段子背景:陈香莲被圈闭在开封府衙后院,她来到衙役面前闲聊:—奴家男人的三个同窗到底是什么人杀的呀?
—我们也不知道,这不正查着呢—要不您行个方便,放我们出去找找吧—你们到哪儿去找啊 你男人有可能是那个叫韩琦的,我们也在找,比你还着急呢!
—你们找他干什么呀—他有杀人嫌疑!!
你家的规矩治你爹吗?
这可能就是封建律法的实质——维护不平等的特权。
完美的台词!
剧情紧凑,故事层层铺叠,不错,就是一只不明白为什么子荣送进皇宫就一定跟皇帝的命拴在一起了?
(陈林一遍一遍跟小子荣说,真的像催眠暗示一样)(故事后来张子荣确实别有用心)不是我说这剧至少不该5分吧,那我的前半生凭啥6分?
包拯还只是瞪眼呢,前半生的逻辑是个啥?
学过历史的知道,宋朝有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冗与贪,这部剧的这356集也在探讨如何除冗惩贪,在我看来很荒唐可笑的竟然是用了陈世美的法子,以贪养贪。
这么说来古代凡是要削弱权、贵,像削藩,似乎都呈现出一种畏手畏脚、从长计议、徐徐图之的样子,究其原因,简单的说,无外乎不敢真正团结百姓,对皇上、朝廷的拥护来自百官、宗族而非百姓,所仰仗的、依托的乃至惧怕的本身就是特权与贵族,触碰贵族、官僚利益就是在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古代宫廷谋权电视剧永远脱离不了这个狭隘立场,斗来斗去重点在权而非为民。
突然想起本科课堂上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面对现在国内严重的贪腐行为,有人提出可以十八大为界,从十八大起,只要官员洗心革面,十八大以前的贪腐行为可以从轻,十八大以后再犯从必惩,你们觉得这种办法可行吗?
现今看来这种想法和陈世美法子、宋仁宗的妥协乃至史上的庆历新制、嘉佑新制、熙宁荫补新制改革,他们在逻辑上何其相似——为了稳固未达根本而在妥协中前进。
还是太祖有智慧,敢于团结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样看来是不是感觉到新中国勇气满满,大刀阔斧,手起刀落,贪腐之下零容忍,老虎苍蝇一把抓,至少法律已经敢这么明文规了。
前天开了几集正阳门下,发现780年代里面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送礼得来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许不求特权,不享特权,不屑特权,便是国民意识的觉醒的开始,或许也是国民幸福的开始。
以此为愿,未来可期。
(emmmm,另外,神烦张子荣爱上周儿,展昭爱上夏利青,除了包拯以外的感情戏都神烦,搞谋权的好好搞谋权不好吗,大侠爱江湖不好吗?
这算什么戏剧冲突···············好吧,虽然确实推动了剧情,但真是尽撒狗血)
1.在奶奶家吃饭时无意看到,是包拯小时候的事,生下来黑黑的被当做怪物,大嫂一开始也不同意把他带回家,大哥无奈在雨夜里对襁褓里的小婴儿说“弟弟,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瞬间被感动到了。
小三黑被推井里、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就跟我妈说这肯定是影射他公平公正的性格),耿直得可爱,进衙门找风筝,被其他小孩骗去坐知县位子,拍惊堂木那一幕,严肃正义得仿佛是一生的写照,随后露出的憨笑又黑萌傻萌的。
看大哥被杀那一段很心疼。
“黑妖怪,你哥和一只大公鸡被官府抓走了”2.刚好看完了周侍卫和抢来的奶妈的那段故事,剧中对这半路成家的家庭给了简短有力又精致的刻画,那些情节,让人一看就能懂得对方想要表达的东西。
之前看周侍卫吃东西都让青女先吃以为是对奶娘有愧让着她孩子,看到回宫才知道是试毒。
从青年,周怀仁肩负重任,那人说“把小皇子交给你,就是把大宋江山交到你手上”,一朝回宫,已是中年,那人说重重有赏。
一家命运从此改变,缘尽于此。
周侍卫赴死前与奶娘相望的一幕,和那背景音乐,“江渚,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淡淡白云 柔情,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你的眼睛……”小皇子看到路过的棺材似懂非懂到悲上心头……我就悄悄出去抹眼泪了。
益儿:爹,我喜欢周儿,等我长大了,我要娶她做媳妇。
青女:你说过,长大了要娶我。
益儿:爹,我能娶两个媳妇吗?
周怀仁:等你长大以后,只要你喜欢,娶几个都行。
青女:爹,那我呢?!
周怀仁:女孩子家,不许胡说!
周侍卫背着小皇子向家走去,青女在旁紧跟,说说笑笑。
背景音乐清扬动听,一如他们欢快的脚步……3.对小主演很喜欢,男主演也很欣赏,不存在接受问题。
男主角眼神,看他从小经历和人物特质,能理解的。
4.目前只看了前几集,电脑版好像不能筛选“在看”的剧评所以在“看过”里面写。
这还是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后面的内容也精彩。
——————————————————————5.看到剧评里说的猪头的情节了。
包拯说杀手来自利益相关的人,吩咐小爷让账册上的所有官员聚在会馆里带上同样的猪头面具出去,看杀手会杀谁。
刘复恐吓谁摘下面具就等于害其他人被杀手杀死的几率增大。
没等杀手来,这些人已经在一片茫然的焰火中互相捅刀最后不剩几个了(太后问:死了谁 尹若朝:朝廷官员 太后接着问:是谁杀的 尹若朝:朝廷官员)让我惊讶的是每个人来赴约都藏了刀,有点像东方快车杀人案,在一堆嫌疑人里找凶手,结果是每个人都想要他死。
♦这段情节和庄公子被割耳朵被杀那段,气氛烘托得非常紧张!
仅仅盯着屏幕,不知道下一秒刘复会做什么,其他人会如何反应。
非常精彩!
虽然小爷这个人恶贯满盈死不足惜,但是人设不落俗套很喜欢他的演绎,直到砍头前最后一刻都不相信自己被姐姐放弃了,面目狰狞地挣扎。
6.雨柔好烦人,前面部分就爱歪着下巴斜着眼睛捋头发演刁蛮任性。
但她和包拯在客栈里互相告白的那一幕难得的非常动人和坦诚,好像把所有的矫情都抛掉了。
如果能在一起,就真的是一对甜蜜的冤家了,一个爱逗另一个,另一个心甘情愿被欺负。
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然而,尹若朝(雨柔她爹)说,就算他们能突破家人反对在一起,那就相当于两个家庭的联姻,包拯不再是独善其身,太后对包拯判弟弟的事情耿耿于怀,两个年轻人在一起会连累两个家庭。
而从雨柔的角度,她也知道包拯是眼里不能有沙子的人,和自己父亲不是一路子,当两个至亲杠上,是她无法承受得起的。
真的又美好又遗憾。
7.张子荣,张家公子,宫里的质子。
演员郑斯仁在里面的扮相好像自带一股风流,眉毛、嘴唇、声音都很独特,不是俊俏,而是偏向于阴柔但又不是娘气,让我想起红楼梦。
好吧一搜,他演过新版红楼梦,他演的《未婚妻》里的男闺蜜我也看过,还有《卫子夫》里嚣张跋扈娘里娘气衣裳华丽的宠臣韩嫣。
这么一看,确实有共通之处,不过这剧里他应该是个不动声色心思缜密的谋臣,反正不娘,期待后面。
8.皇上生母一心想要认儿子,然后呢?
不知她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16集)9.反差:评分很低,长评里却多是好评。
上次更新还是5.3分。
行吧各有所爱,我喜欢所以忍不住就来mark——————————————————————10.啊啊啊啊王延龄孙女灵儿是卜冠今!
忽而今夏的小虎牙啊!
(第3点补充:导演和演员是想从包拯小时候的经历和他的性格入手,通过眼睛表现这样的包拯吧。
之前我们对包拯的认知是“青天大老爷”,这个形象是已经非常成熟或者说成型的了,但是这部剧包含了包拯的出生和成长所经历的,他受到的嘲笑、当官的对他家的陷害,以及兄嫂的温情、先生的教诲,成长为一个有点木讷又耿直善良聪明的人。
包拯的眼神我理解有三点:1.智商很高的人可能会在其他方面有些缺陷显得异于常人,也比较单纯2.体现他的专注3.从他和雨柔、端午说的怕生孩子黑面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一点自卑的。
那这三个方面演员要如何集中表现出来呢?
看的娱乐圈小说多了我觉得可以参考一点:通过特定的、习惯性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来侧面烘托。
所以,有什么比眼睛更能明显地表现包拯的这些特质呢?
不过,要全程瞪眼吗,不不不,看别的剧评说会有前后转变的过程,也是因为经历成熟了。
所以,我是觉得包拯的眼睛是很棒的辅助人物塑造的技巧,不仅让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人印象深刻,也给电视机手机前的观众留下独特印象虽然多半是吐槽)(20集完)——————————————————————11.又一处神配乐45集端午成人质被困驸马府难产,包拯朝堂控诉驸马下朝后包拯冲进驸马府,下着大雪,端午刚生完孩子,躺在床上,身旁伴着襁褓,背景音乐叮叮咚咚,像哄孩子的音乐,之后是啦啦啦的吟唱,端午和包拯话别。
包拯说快去请大夫,马汉冲出门去,王朝在后面喊:“快去!
”马汉没听清,回头问他:“什么?”王朝:“我说快去!
”看到后半部分,应该是很冷的天气了,演员说话都冒着热气,戏服依旧。
下雪了,终于能心疼一下演员了。
12.包拯问秦香莲三年都没寻夫,这次上京是因为什么,秦香莲说是有个拿剑的人说她丈夫出事要赶去见一面,“三年没消息别人说什么我都信了”也是心酸。
经过画图辨认,那个诱导她去寻夫的人是展无为,这一切的起源,原来是宰相王延龄。
皇上与权臣的这场博弈,他出手够早的。
但这过程,又何止是他……13.哈哈哈张子雍酷酷的说“她是我喜欢的女人”→雨柔(看到微博有个评论: 每一个自称小爷的都会去听雨楼,都傲娇都喜欢雨柔)看到现在觉得尹雨柔没那么烦了,因为看清了她中二的属性!
超级中二!
“我乃笑天猫”真是有点习惯了。
王朝有次说她整天去抓些娼盗的小毛贼,却总是让大鱼给溜了,真是无比赞同。
不过包拯好多次破案突破点都来自雨柔,什么抓人找人的事都少不了她,还有厚脸皮获得的师父展昭加持,“师父你再不出来我就烧了你房子”……差点忘了她还有个技能:根据证人描述画出人像,类似现代的模拟画像。
朝堂的公平她维护不了,她只能在江湖中维护自己所坚定的公平正义(但和展昭的江湖不涉官府又不同,她算是介于包拯和展昭之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和包拯是同一类人:赤子之心,行事处世之道虽然有变化,内心从未改变。
咋咋呼呼却又很坚定,偶尔很温情,我慢慢觉得她和包拯很相配。
2018.12.29更新—————————————————————快要结束了,想法更加杂14.尹若朝——前开封府尹能早早从朝廷里抽得出身,跟养得出雨柔这样的女儿,不是没有道理的。
15.展昭这剧里展昭真的很帅!
不是长相帅,是气质,冷酷帅!
永远端着胳膊抱剑,出手利落话不多,背影特酷!
51集我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果然江湖人潇洒。
16.张燕燕(皇后)①帝后一起省钱过苦日子,皇后天天是粥配咸菜,好烦,不想吃了,好郁闷。
问了侍女知道皇上已经是一天只吃两顿后,她让手下把粥给皇上送去。
皇上那边,张子荣从家里带来了糕点,大快朵颐,后来也让张子荣把剩下的糕点给皇后送去。
——为说不多的体贴,而且是相互体贴。
②“我不替你们做这个皇后了。
”她也是让我觉得不脸谱化的一个角色。
和塑造刘娥有相似之处,编剧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整天宫斗嫉妒得失去机智说话刁钻刻薄整天想讨皇上欢心的女人。
有点惊喜。
17.展无为【展无为:相爷,您这些年让学生做的事,学生从没问过为什么,可这次我想讨个明白。
不惜搭上段安的性命,甚至不惜搭上边关九千四百将士的性命,就是为了除掉范仲淹,这就是您所谓的大局?
王延龄:范仲淹的新政能毁掉什么你根本不懂。
展无为:我只知道范大人是个好官!
王延龄:不惜毁掉多年的平稳,用所谓的一腔热血,将大宋引入歧途,这是好官?
我这么多年白教你了!
展无为:任何新政都有风险,相爷又怎知道一定是歧途呢!
王延龄:老夫知道!
】我都快忘记展无为是一个门生了。
他和展昭师出同门,都是为了追求心中的侠道——为国为民,只是选择的路不同,展昭江湖为侠;展无为投入仕途,相信着王延龄的政侠合一救百姓的承诺。
展昭和包拯相识于刘复案,在大牢里就辩论过劫富济贫是否侠义。
到后来多次相助包拯,他始终觉得自己这样不是为了帮官府,而是因为包拯要做的事符合他的侠义之道才出手。
我觉得雨柔就是他的低配版。
展无为因为利用假手谕夺张元家眷案被抓,大牢里师兄弟回忆师父,展无为说:有碍大局的,都是需要扫去的尘埃。
而展昭说出了他悟出来的简单道理:侠之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了这段剖白,展无为这个权臣手下,大半剧集都在做些见不得光的事的人,在后来兵变中战死,人物很立体了。
尤其还是因为他的右手剑的破绽,这是在替考案埋中下的点,编剧真是一点没忘啊。
而展昭,如同展无为开玩笑时说的“你替我当官,我去做侠客”,去做了侍卫。
18.兵变的打戏包拯成功集结一群江湖人士帮忙传送消息时,我想他有点开挂了哈哈,但当看到他在击鼓,江湖人士随号令与张子雍的兵对战时,我呆呆的,他冷峻的表情让我太震撼了。
随即后面的攻城之战,每个演员的表情管理都超级在线。
那种抵死拼搏的心情,全在脸上了,尤其注意到张德林的手下傅将军和张龙赵虎,还有展昭在看到展无为倒下的那刻不顾一切的样子,印象深刻。
兵变战争的背景音乐是片头曲,太过悲壮了。
19.变革这是编剧想传达的东西,而我只能看到我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以及结合现代。
关于变革的几个反转很特别,尤其是结局了变革都不是顺利的。
变革涉及的矛盾,从古至今其实一直都没变过。
20.张东是个狠人这句话我对好多个剧中角色说过,如夏怀敏,如刘复,如张元。
张东最特别的戏是他被王延龄抓住喂毒那一段。
中毒后出现的幻觉是,他和张子雍倒过来,张东在自我欣赏鹅鹅鹅的歪诗,张子雍怼他,他大叫一声少爷还是公子突然间惊醒过来。
再者就是最后他想替张家除去那个人时,也是悲壮。
21.张子荣最后一节故事,有点突然。
他的出发点让我觉得这个人有点崩。
张王两人想除掉范仲淹我能理解,但他我不能理解。
对他残存的一点好感,来自他和周儿中迷情药,一个舞了一夜的剑,一个弹了一夜的琴的情节,那时候觉得他们能走到一起不奇怪了。
22.公主驸马同样喝了迷情大补汤的公主青女,就和驸马圆房了。
在此之前,是否能圆房,取决于公主给驸马翻的牌子,三年,两块牌子写的都是“空”。
而这一次,两块牌子都是绿色的“癞蛤蟆”。
翻牌子这个梗,我觉得真的是神来之笔,那是属于她公主的骄傲,即使是最后的圆房,也不是我以为的“留”。
23.结局:很喜欢雨柔了,她的眼睛很动人。
结局能再看到,有种“蓦然回首”的感觉,环境、局势、很多人都变了,她没变,她还在,跟包拯斗了会嘴,含情脉脉地看着他。
我觉得心里很暖,幸好还有她。
24.陈世美案中,包拯苦苦求皇上下令捉拿陈世美,皇上再三拒绝,甚至在同意之后又反悔。
有个情节是包拯得皇上口谕,在大理寺门外等陈世美出来移交开封府,等出来的却是一身官服官帽整整齐齐众人恭维的驸马。
想到了小时候看《大宋提刑官》有一段,宋慈好不容易收集的官员腐败的证据特别是那个刁大人,这些证据装在一口口大箱子里,宋慈亲自送进皇宫,没一会宫中失火,皇帝跟宋慈说,好遗憾啊,你的那几口大箱子全都烧没了,你不要紧吧巴拉巴拉……对于包拯这个角色,喜欢和心疼。
对于包拯和其他人物的理解,非常喜欢和赞同“爱上苦瓜”的剧评。
25.题外话:剧中下雨天和剧情太配了。
看完了,对这一众演员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我自己收获的认识,不会被网络上各种评价左右,我觉得挺幸运的。
2019.1.2
这部剧说是破案,编剧的重点在借古讽今,可惜为了讨好市场还是加入了狗血的成份。
一个看似又傻又聪明的角色,他的到来一次一次的打破了政治平衡。
在谎言的世界,谎言的缔造者居然也需要公平真相,绝对的讽刺。
这部剧还有讨论到改革和法律问题,中国古代的改革基本都已失败告终,本剧也一再的说明任何的改革都需要法律的配套,也算是为当前中国的改革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思考,可惜没有深刻的去讨论这一点。
从主线进程来说,前面节奏流畅,后面就有点拖沓了。
一看场一个弱智吓到我了,现在的电视为了刻画人物,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玩意,一个患了面瘫还是渐冻症的傻子和一群胡乱编故事的人刷新了我对电视剧的认知,故事情节简直就是摇骰子,我从头到尾不知道演的什么玩意,情节就像明明一加一等于二,人家都能编出来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六七八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评分标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后没法以豆瓣评分看电视电影,懒不得懒不得。
说实话,同期5.0扶摇,我看不下去。
但是开封府看了第一集我就觉得可以往下看。
前两天追到十集左右的时候看长大的演职员表看到豆瓣的评分,3点几。
我心想我tm品味已经不入流了么,和逐梦演艺圈一个水平的我这么喜欢……我得承认大部分差评是因为包拯的瞪眼演技,我觉得也是蒙,包括少年包拯确实长得有点吓人。
官方解释是表现成自闭的……我是被包拯哥哥送去刑场那段吸引的。
短短几分钟,哥哥被陷害;师爷县令简单几句话说明为什么。
后面就直接去刑场了,年少的包拯对世界第一次沉重的认识是他抱着公鸡追上哥哥时看见哥哥被砍下的头。
小半集说了官场常态,包拯求功名原因,包拯以后性格成型原因,还有点电影的味道,没多解释也没多废话。
后面就没有包拯主要心理的转变了(追至21集,后面应该有转变,特别是情感),从他对嫂嫂说出,我要考功名开始,这个瞪眼的人设就开始了,当然瞪眼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是,虽然简单,包拯这个人是立住了。
后面被吸引的就主要是故事和台词了,看的时候觉得台词挺好的,简单不拖沓,偶尔能细想,戏剧不假不傻。
看了介绍真的只是《三侠五义》。
其实这个台词应该是标准线,小时候看的很多剧是这样的。
故事设定了,慢慢铺故事,主要人物立住,然后就自然到要的情节了。
姑娘们好看,年轻一辈的也是整容脸啊,年老的反而各有特色的好看……演员演技基本满足要求,没有普遍特别的好也没有特别的拖后腿。
传奇类故事,有意思,有看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脑子和存在意义。
想想喜欢看这部剧,可他确实也只是及格线以上不多,原因怕是大环境吧。
我也是不怕喷,点了扶摇……故事人物多讲的急,特别是小皇帝小时候,各处人物众多,要铺的太多,很多小孩子的性格都要点一遍,说的太长进主要剧情就慢了。
点一个细节, 张德林 带两个儿子看打仗。
荣儿不敢看,雍儿和他爹谈得开心;打了一半大优势, 张德林不推塔要撤,雍儿问为什么, 张德林说我们的敌人从来不在战场。
这里也是几分钟,镜头从后宫太后需要张大人回宫救皇帝那里引出来的。
一是铺了荣雍二人从小的性格(后面荣儿进宫后也有讲他的变化,陈琳的告诫,他对皇帝婚事的思虑,对弟弟的爱护,看得出他的未来注定走得远而难、夹在皇帝和家庭之间难受死哦),二是又点了张德林的为官之道和朝廷的形势。
再说赵文瑄演的真宗讲的很有意思。
表现真诚其实狡猾多疑,性格不强势实际心狠。
这是很多角色给我的感觉,比如前任府尹的明哲保身,王延龄的不动声色。
大家都挺坦然,唯有真宗有点遮掩。
在什么位置,最终是什么性格与处事方式。
说到底也没有谁天然奸猾,为的是在这里活着。
不知道说啥了,没什么理东西的条理,先这样吧。
本来想给了5分中和一下差评,想起药神8.9有点想抠鼻,改在4分了。
今天看评分到4分了,也可能是时间太早了。
《开封府》一剧确实有如许多评论历史考证不严谨,但是我认为此剧重点不在这些,剧情本来就可以演绎,拿电视剧当教科书看那是十足的傻子。
《开封府》剧虽然在我看来在阶级眼光的处理上有些欠妥(实际就是美学概念的把握不够),但此剧重点在于描绘现实入木三分,单这点就属良心好剧。
从端午、包勉属于小农、小市民的格局虽然善良好心但是遇到正事只有添乱的份;嫂子属于传统之母,默默担当与传承;王延龄属保守派,张德林属私利派;张子荣属官二代具改革之心却无实质之建构,总想以权势利用他人谋求出路而不伤自我,此等终究谋之私利,改革是个中性词;张子雍属富二代格局,这个人物是全剧处理最鲜活的,到后半部分如没他我就看不下去了(我有许多剧是没看完的,更多只看几分钟);周儿是全剧最难把握的角色,说难是就当下年青人的教育水平而言难以把握,剧情描述逻辑也最不充分。
雨柔是近来神剧里狐狸精的角色,忠诚守一(如《玄门大师》里的小狐狸),这是真正中国式男人的梦想。
呆板版包拯,由于我认识编剧,知道此角色至少有3分沙枫 的形态在里面。
该盘点的都盘点了吧!
没盘点就是不该盘点的了,你懂得。
此剧值4颗星,由于我认识编剧给5颗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剧评却是我真正想说的话,绝无参假。
黄维德的演技全都浪费了,干瞪的眼睛与全脸不搭,求问导演的审美!
慕名来看机器人包拯,只能用卧槽形容。这是什么深井冰演法。。。这种💩一样的剧为什么会有电视台买🤔🤔🤔
黄维德有点儿用力过猛了 但剧情还可以
有毒,传说中好看的烂剧?张檬比以前好看了不少。
看着更像宫斗政斗剧,有些地方很别扭,但绝对算不上烂
琅琊榜时期的黄维德去哪里了。。。。
包拯两眼无神,面无表情,呆若木鸡,像个傻子,😨一眼我就不想看了,然而我妈每天晚上都看😰差评差评!一向打分大方的我,这次绝对毫不留情!😓不能留情!难看啊!!😭
20180804 B站完结 真香剧 整容脸乐园 演技水平参差不齐 缺点漏洞说不完 但色调舒服 笑点毫不尴尬 剧情跳脱却莫名被吸引 不时出现的绝佳台词拉高了格局 着重再夸一下ost 国产剧里真难得 特别是「再回长亭」五星平衡 敬淡淡白云
电视剧就看剧情能不能抓人,人设能不能立得住。剧情方面,我被吸引的熬了夜,肯定过关。人设上面,两大对立权臣,几家的后代,角色都有模有样。算是不错的新剧。
平衡下 ,这剧大多数主配角都智商在线就值得七分以上了
陪奶奶看的,片尾曲挺好听的
前面还行,越看越磨叽,弃了
吃饭时扫了半集,不过来评论一下对不起你这面瘫的表演和让人三观尽碎的剧情
看了两集,记忆最最深刻的是包三黑刚出生是的娃娃是黑人小宝宝扮演的吗,实在太太太黑了啊😹
?什么鬼 / 我爸对这片子的评价是 还可以
和家人一起看的就好看
耐心看下去啊!!一部被剧情撑起来的好剧!!!!真的是部良心剧 太多给低分的了 我打五星平衡一下
在网上看了一半,差不多是两个案子。史观和逻辑都怪,比白痴国产剧强一点。
为什么这么多差评?今天cctv8开播,头两集很吸引我,一下子看完了20集的剧情。剧情不错啊!更新:好好的包大人为什么要演成机器人?女主王朝马汉也是醉了。白瞎了好剧情。
我觉得还是有看点的毕竟我妈昨晚看到凌晨四点,今早上八点又起来看,主题曲真的挺好听的我妈看了那么多国产神剧,但真的,审美绝对在饭圈女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