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收件人不详》为例,分析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美学风格与特色,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解读金基德的边缘死亡美学、暴力美学以及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金基德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常运用大量隐喻,且主人公大多是边缘化的人群,死亡是他们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的方式,“边缘死亡美学”是金基德特有的美学风格。
金基德不惧于将“人性之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将行动暴力升级至人物内心的暴力,在丑陋的现实面前,金基德就是用刀戳破脓疮的勇士,暴力具有了感染力,一种残忍的美便产生了。
金基德是韩国著名的鬼才导演,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边缘人的生活,直接而深刻的揭露人性的丑恶。
然而因其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暴力与性,多数保守的韩国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韩国影评人张尚明就曾说:“金基德仅仅是简单而幼稚的把性和其他的东西拼贴在了一起。
” 金基德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经常在作品中讨论性,然而并非简单的展示性场面,其中有很深的人性与社会内涵;金基德酷爱暴力美学,但他所展现的不是港片的打打杀杀,暴力是其影片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内心深受压迫时的宣泄方式,他的暴力美学有着悲剧色彩。
韩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任何飘逸浪漫的思想在韩国都会被严峻的现实吞噬。
《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最直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体现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
1)边缘死亡美学金基德童年时家境贫困,常受到父亲的殴打,被迫辍学,在外由于身体虚弱常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欺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非常关注被边缘化的人物的生活,能以出人意料的镜头展现人性之恶。
弗洛伊德主义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深远,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欧洲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故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时时可见弗洛伊德思想的痕迹。
弗洛伊德曾说,由于人的本能具有保守性与惰性,生命的目标必定是机体的一种古老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被生活压迫的边缘人会以十分决绝的姿态走上复仇之路,复仇之后内心巨大的悲恸也会让他们自我毁灭,在特殊的生存状态下,死亡成了他们的唯一归宿。
死亡作为表现悲剧的一种手段,具有深沉的美学的价值。
《收件人不详》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美军驻扎的韩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恩洛与美国大兵,张武与母亲的关系为线索,表现了韩朝战争之后,韩国人民的伤痛、迷茫与虚无。
主人公张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人物,是母亲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皮肤黝黑,混血的身份成了耻辱的标志。
因为与众不同,不仅受尽了嘲笑与歧视,更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走投无路的张武只能给一位残暴的屠狗者打下手,此人亦是张武母亲的情人。
张武性格暴戾,常常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母亲拳打脚踢,但对狗却怀有仁慈之心。
屠狗者因为身份在他人眼中不光彩,心里恼火,一步步的逼迫张武亲手屠狗,将怒气发泄至张武身上。
屠狗者未将张武当人看,去买狗时张武只能蜷缩在后座的狗笼里,张武本人就如同被抛弃的一只狗。
张武与屠狗者因矛盾无法化解决裂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好不容易才被工厂主接纳,没想到却被同事冤枉盗窃,在亲耳听到他人辱骂自己为“狗娘养畜生之后,张武彻底失去了希望。
屠狗者不断欺辱张武,张武选择用杀狗的方式杀了屠狗者,杀了一直践踏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人,如同一个遭到蹂躏的奴隶终于挺起腰板来复仇。
最后他在愤懑与绝望中选择自杀,人物的情绪到达高潮,他快速骑车逃离,翻车倒插进泥土里形成一个“v”字,是胜利,也是墓志铭,金基德用有些荒诞又符合情理的方式结束这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
张武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殊产物,是孤独与绝望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与他人推波助澜导致的。
在沉重昏暗的命运面前,死亡便是唯一归宿,使人黯然失神的同时,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发现自己逃脱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屠狗者相当于“父亲”的角色,“枪”与“刀”意喻着男性生殖器官,张武用“枪”战胜了“父亲”,用“刀”割下了母亲乳房上的父亲刻下的名字,完成娶母的过程,最后发现自己战胜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俄狄浦斯式悲剧在金基德电影中的运用,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体味人物的命运,悲的情绪油然而生,“死”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2)暴力美学暴力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暴力美学”作为一个专业用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郝建曾提出:所谓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提供给人的是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感,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
但在《收件人不详》中,暴力的场景非常生活化,给观众的与起说是形式快感,倒不如说是对人类残暴本性的畏惧与反思。
金基德本人曾说;“那些让我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
杀死一条狗或者一条青蛙算不了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
这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 ”。
在《收件人不详》中,女主角恩洛小时候被哥哥用自己制作的抢打瞎了左眼,成为片中第一个暴力的受害者;张武的母亲在与邻居起争端时,最后总会上升到暴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语言无法解决问题;张武每次看见母亲对美国执迷不悟,便会暴力的殴打母亲;屠狗者看见情人被打,便会变本加厉的殴打张武;本片的“旁观视角”恩吴,因为力量弱小,常被比较还要年小的混混欺负。
暴力是剧中每个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痛苦的来源,也是每个人痛苦宣泄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
暴力的受害者在更软弱的对手面前,也会成为施暴者。
片中的“冷兵器”弓箭,热兵器“枪弹”以及空中时不时传来的飞机的轰鸣声,都在告诫着观众,这是一个野蛮与暴力并存的地方。
女主角恩洛最后用刀刺瞎了治好的左眼,张武的母亲最后生吃了张武的尸体,让他重回母体,暴力除了给予他人,更残忍的莫过于给予自己。
用暴力的手段去除自己憎恶的那一部分自我,使得本我向善回归,这种残忍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电影特有美学特点。
3)现实主义美学朱小丰在《电影美学》中曾说道:“从美学角度来看,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批评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形态的演变。
电影无法例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基础是对人类生活的不断批评。
”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对现实的批评与反思是主要的主题思想,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在《收件人不详》中,有直接讽刺社会现实,也有隐喻。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从美军大营流出的毒品、枪支以及黄色杂志正腐蚀着韩国青年,让他们无知的灵魂更走向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政府对于在对朝作战的退伍军人的处理方面十分随意,有打仗时致使身体残疾却未有任何抚恤的士兵,有本来获得荣誉勋章的烈士家属因被政府怀疑烈士并未死亡而是逃到了朝鲜被监控起来;对于韩国政府而言,美国军人的性命远比韩国国人的性命有价值;美军对张武的母亲不屑一顾,张武的母亲不断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丈夫”,从未能够真正寄出,美国军人冷眼旁观张武母亲的绝望……金基德冷静而克制的揭露这些丑恶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以及转场方面,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却又不失抨击的力度。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也可窥见金基德对朝鲜战士的同情与理解。
恩吴从埋葬朝鲜士兵的沟渠中捡到了一位士兵的皮包,随着恩吴缓缓擦去皮包里照片的黄土,我们还可以士兵的妻子与孩子。
在战争中,人民始终是受害的一方。
金基德用他的电影展现着他理解的社会的现实。
金基德习惯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女主角恩洛与哥哥的关系预示着韩国与朝鲜的关系,恩洛从小残缺与哥哥无知且酷爱暴力有关。
恩洛与美国大兵的畸形恋爱关系也象征着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大兵虽然帮恩洛医好左眼,但也强迫恩洛成为他的“女朋友”,服从他的一切安排,正如同美国伪善的帮助韩国,夺走了韩国的独立意志。
美国与苏联争霸,造成了朝鲜半岛人民深重的苦难,到头来,韩国还要感谢美国的帮助,离不开美国。
这种社会现实令金基德十分不满,反映在电影中,最典型的一幕是末尾,张武的母亲终于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寄信人是克林顿(当时还是美国总统)。
回信问:张武的母亲,你还好吗?
我在还不错。
而此时张武的母亲早已经失去希望自焚。
美国士兵趴在草地上读这封信,烟雾笼罩着大地,太阳将出未出,希望忽明忽灭。
韩国向来是有着讽刺政府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基础,金基德作为韩国电影人,电影中也可见这种“韩国特色”,不同的是他更常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人物出乎意料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金基德的电影与众不同。
金基德以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矛盾,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社会弊端,命运的悲剧性。
金基德的电影有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的个人风格,展现属于他的死亡美学与暴力美学特征,作为一名韩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又有着韩国现实主义特色。
金基德本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收件人不详》作为金基德众多电影作品的一部,延续着金基德基本的美学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金基德作品的美学特征,展现了金基德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命运轮回的思考
马上出门,之前冒着踢死的危险:)记下这部刚看完的电影不枉我在豆瓣的想看留了这么久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个杀狗人用杀狗的手法被人杀那个女生的过程结果都不是她想要的...究竟她得到了什么?
混血男---一半懦弱一半刚强没有上学的男生---软弱到后来的爆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个爆点。
那个最后终于拿到勋章的大叔---卖枪,买狗,藏枪,射箭...不是代表一类人么。
那个混血男的妈妈,只说英文的妈妈---是不敢面对这个世界吗?
情?
这么伤。
那个美国大兵---被情还是付出弄得只会叫了妈妈金基德?
就这样把你强暴了...管你无声(治完眼睛在汽车里)?
呻吟(女生和美国大兵在家里)?
自慰(女生和狗)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深刻,男生他们家没有钱,要卖狗,卖枪。
女生她们家没有钱,妈妈要做玩具,要等似乎死去的烈士爸爸的救济。
混血家里没有钱,要去帮杀狗,要去搬货。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但是有性...狗与狗,人与狗,人与人。
有爱,父子,母子,男女。
不停的出现飞机的画面...是给人一种希望还是只是残酷的抽你两个耳光。
近来看的一部片,我总是不得不提起,金基德的《收信人不详》。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信息量极大。
我对韩国朝鲜与美国之间的民族恩怨一知半解,但连我这种历史白痴,也能从片中人物的命运感受到那种爱恨纠缠,无法割舍的情结。
对我冲击力极大的,还有片中所传达的“命运繁殖”,杀狗人复制了死去的狗的下场,复仇的儿子和被授勋章的父亲一样瘸了腿,毫不相干的两代女人有着同样的和美国大兵之间的情仇。
这种“命运繁殖”的冲击力,在尚武割掉他母亲的一个乳房时轰炸得我脑子一片鸣响。
我明明看到这个等丈夫等了二十年的女人胸前有一坨黑黑的印记。
我随即想起,一个美国大兵也曾要用蘸了墨水的尖刀在女孩胸前刻下自己的名字的场景。
那个黑黑的印记不就是那个永远都地址不详的美国丈夫的所留下的名字吗?
这不就是女孩在复制着女人的命运吗?
原来尚武割掉的,是这个黑色的名字给他和母亲悲惨的一生所留下的印记啊。
无怪乎他要边割边讲,“妈,我原本也想要和你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的”。
但是我略感轻松,这虽然是我看过的金基德塑造得最悲惨的故事,但是他居然慈悲了一下,留下一丝不留心就会被忽略的幸福的暗示。
那就是,女孩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复制了女人的命运,她和那个女人不同的是,她没有苦苦地等待施舍,她反倒亲手毁掉了别人给她的施舍。
当我看到她将尖刀反向,插进自己的右眼里,毁掉了那颗别人施舍给她的眼珠时,我松了口气,金基德居然心软了一下,真是难得。
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声音,说某些国家因为没有军事主权,反而能够将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人民得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能清晰地看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再繁荣的经济也可能瞬间崩塌,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小便熟知南宋和北宋的历史,深知军事力量的缺失最终是无法捍卫繁荣的经济果实的,更没有力量阻挡国家的衰亡,宋朝够强盛吧,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崖山之战。
而这部影片,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以美军驻守下的韩国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和驻守美军的众生百态。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并非幸福和安宁,而是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当地人并不享受来自美军的保护,甚至痛恨;美国士兵并不见得喜欢这种“驻守”,回家是多数人的渴望。
在恩吴的画室里,一个黑人士兵和一个韩国女孩正在画自画像,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是未来的独眼女和美国大兵,又仿佛是过去的尚武爸和尚武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命运的轨迹却似乎从未改变。
这些远离家乡的美国大兵,他们并非享受荣耀,而是被孤独与寂寞折磨得痛苦不堪。
他们需要药物来麻醉自己,需要韩国女人来慰藉心灵。
也许他们中真的有人喜欢上了这里的女孩,但当他们离开时,却无力带走她们,于是便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混血儿和怨女,独自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挣扎、求生,留给他们的是失望、歧视、拒绝。
尚武的妈妈一直幻想着自己的丈夫会回来接他们去美国,她高傲地说着英语,即使无数次寄出的信都被退回,也从未放弃希望。
她教会儿子说英文,梦想着儿子未来能去美国。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尚武是个善良的人,善良到不忍心用棍子打狗,但为了生存,他却不得不做着屠狗的工作。
他渴望融入这片土地,但这里的人却不需要他的善良,不需要他的苦力,甚至排斥他的黑皮肤。
狗店老板虐待他的懦弱,货运公司的员工陷害他的忠诚,一个心善之人一步步被逼成一个只会动用武力的人。
恩吴虽然努力工作,但每次得到的工资都被对美军阿谀奉承的混混抢走,甚至遭到殴打。
他心爱的女孩被混混侵犯,为了治好眼睛,她不得不成为美国大兵的女人。
他心爱的狗狗被父亲为了钱卖给了屠户。
他小心翼翼地活着,但这个世界却容不下他的善良和懦弱,将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我能理解独眼女为了治好眼睛而与美国大兵在一起。
说实话,我觉得美国大兵对她并不差,至少比她身边所有人都要好。
她的眼睛是哥哥弄伤的,母亲无力送她去治病,也挡不住哥哥的恶语中伤。
她心爱的男人无法保护她的忠贞,甚至无法给她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安全感。
还有那些欺负过她的小孩,嘲笑过的邻居,侵犯过她的混混。
在这个尘埃般的世界里,她无法选择温暖自己的是太阳还是星光,哪怕一丝光亮,她都会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血腥、暴力和残忍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发疯了。
尚武在同事的陷害下对人生彻底绝望,他杀死老板,割掉母亲身上父亲留下的痕迹,最后以一种悲怆的方式倒在田里,以倒V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胜利”。
恩吴用箭射伤了夺走自己爱人的美国大兵,在监狱里试图杀死欺负自己的混混。
独眼女不再顺从美国大兵,将治好的眼睛又还给了他。
母亲在绝望中点燃了房子,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希望和生命。
美国大兵也终于不再遵从命令,发出只想回家的怒喊。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
尚武对生活的渴望无人回应,恩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人理解,母亲对爱情和亲情的坚守无人理会,美国大兵的孤独与思念无人关心,独眼女的爱情与纯真无人珍视,退伍军人的荣耀和尊荣无人铭记。
这个世界无情地收走了他们的一切,而最终的胜利者,似乎只有那些从未踏上战场的人。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军事力量缺失下人们的无奈与挣扎。
它提醒我们,和平并非仅仅靠经济繁荣就能实现,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守护国家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
公众号:三横兰
影片刚开始较显凌乱。
张武这个角色个人认为塑造得最好。
而结尾让美国兵读信有些多余,如果最后一个镜头就是那封未拆开的信的特写也许更好……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人有所触动,值得一看。
尚武 对母亲的恨来自于他感受到外界对他的暴力。
大多数的正常家庭有的,他都没有。
在他认知里面,受到这些外界的暴力是因为自己的出生和母亲对美国父亲的期待。
他的生长环境里面,有母亲的爱和母亲男友的爱,但是这些爱都不是正面的表达。
母亲对他的爱表现在,不顾一切的养大他,听说男友打他会挺身而出。
对于那时的她,能做的也是这些。
母亲男友对他的爱,是给他一份工作,已经用打的方式表达关心。
他们都没有去关注尚武的内心,告诉他怎么去面对社会的歧视,怎么去做好自己的生活。
比起缺钱,尚武更缺精神引导,他太痛苦了,不知道怎么化解。
此时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会说,尚武你要学会客体分离,外界给你的歧视 不信任 暴力都是外界的,你要学会有耐心包容你的母亲,好好纾解你的悲伤的母亲,你要学会承受,外界怎么对你是外界的,你要真诚乐观去对面外界,努力获得工作机会,挣钱做到经济独立,去告诉母亲的男友有话好好说别打我。
这类话都是bullshit。
说的容易,对看不到半点希望的尚武来说,一步都不敢往前。
整部片给我的感受,压抑。
每一个人物一出场,细品一下他的经历,压抑加绝望。
尚武压抑到报复母亲的男友,然后自杀。
(其实我没有理解它为什么要杀母亲的男友 ,是他觉得这个人一直打他所以反抗?
) 尚武 的母亲也是压抑的,他的人生就是15岁左右跟一个丑陋的美国黑人大兵结婚,然后生娃,守着孩子,不断的写信和收到收件人不详的退信。
她身边明明有个卖狗肉的男朋友,她不愿意放弃美国的美梦,不愿意踏踏实实的跟男友一起生活,不愿意找个工作(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他没发找到工作),她只等待,和等待失望之后大吵大闹。
不得不承认,韩国人在战后的年代里过着很苦逼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必然经历的一段时期,记得一段对比数据是关于韩国和菲律宾的,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从民众的教育水平、工农业的比重及产值、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相当的,从自然资源角度菲律宾似乎更丰富一些,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后,韩国的人均产值达到菲律宾的3倍,这不得不叫人惊叹,这一发展经济学的命题还是很叫人着迷的,尤其是从我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回顾那一段历史的时候。
整部电影重复的场景真的会叫人绝望,三次出现的收件人不明的信件,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次希望的落空,有的人就是靠着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活着的。
美军的演习在那样的贫穷村落里面实在是滑稽,厌战的美国士兵,在多山的韩国心理也不免扭曲。
绝望的还有那个混血儿,勤勤恳恳工作仍无法摆脱造人其实的命运,还要受那个男人殴打,人的愤怒总是要发泄的,而这样的发泄一旦来临就是要通过毁灭一些人来实现。
还有那个女学生,生活中充满悲剧,家人、同学还有曾经对美国人的幻想,就像是那个自杀的母亲,预示着这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将来仍要继续。
被小混混欺负的男孩,也是无法反抗命运最后也是通过那样的方式将愤怒发泄出去:袭击美国兵和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正义是靠弱者的愤怒来正名的。
以及那个曾经的富农。
曾经的韩国老兵,生活在过去的小小荣耀中,那个微不足道的荣耀是他的一生,也会因为收到认可而抬头挺胸。
随后的结局也是教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功力,在一切都凋谢的那个时候,希望却姗姗来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一切都成为了不堪回首的旧事。
暗灰的天空,轰隆的空军飞机不时掠过;枯黄的田野,一丛丛稻茬儿兀自挺拔……这是1970年韩国的某一隅,乡野小道上,美国大兵一边跑着步,一边唱着军歌。
不远处,星条旗缓缓升起。
每个人的出场都带着一股直白的愤怒,他们动不动拳脚相向,企图用蛮悍的眼神杀戮一切活物。
就像整个片子的基调:苍莽蛮横,直截了当。
金基德向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挖掘人性、欲望,将触角伸向最黑暗的领地。
然而,此片却最令人震撼,力道亦是入木三分。
因为他这次抽筋拔骨来揭发的不只是人性,更是历史。
敢于直面历史的导演不多,敢于解剖历史遗留的国民性的导演更是凤毛麟角。
除却诚实,他更需要的是勇气。
1970年,韩国正在美国的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
美军以援助之名驻扎于韩国境内。
在历史书硬邦邦的文字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韩国,亚洲小龙蓄势待发。
这本该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然而,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片苍凉背景下难以明说的伤痛。
50年代的战争之后的朝鲜半岛,山河破碎。
美国经济援助看似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同时也在无形间充当了韩国国民性堕落的催化剂。
正如片名《收件人不明》,那些历史带来的伤痛,最终也无法追究,无法讨债,一如片中每个人命运里的累累伤疤亦是“收件人不明”。
少女恩洛清秀美丽,却始终用刘海遮住半边脸。
她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与母亲哥哥靠着领烈士救济金度日。
少年时的戏耍,她的一颗眼睛被哥哥用自制的手枪打伤,自此只敢以半面示人。
面对暗恋自己的吉华,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对她来说,眼睛带来的伤痛和自卑大于一切。
而她能做的,只是向美国大兵献上自己的贞操。
因为在那个地方,只有美军拥有治愈她眼睛的医学技术。
当她终于医好了眼睛,不再以发遮面地去见吉华,旧情人却不再认她。
他一直口口声声说着“我不在乎你的相貌”,可一旦面对恩洛声嘶力竭的质问,却懦弱地连头也不敢抬。
无论是面对情感,还是面对国家或是,每个人都是困惑而矛盾的,正如这部片子里那些没有名姓的路人们,他们坚持捍卫自己的血统,却又对美国人卑躬屈膝;他们视那些满口跑英语的人为叛徒,同时又对各种美国制造无限向往。
这种矛盾感说不清道不明,就像是在战争中耗尽元气的人受人恩施,便任之摆布,转而丢失了自我。
美国于他们,是瀚海孤舟,亦是彼岸灯塔。
在这无涯的荒海中,说到底,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才是最大的迷失。
关于身份,少年昌古是最大的迷惘者,他有着蜷曲的头发和黝黑的肤色,身形彪悍,与亚洲人迥异的外貌已然昭示着他身份的特殊。
他的父亲是黑皮肤的美国大兵,而母亲则是一个整日喋喋不休地说着着英语的疯女人。
他与母亲住在写着“American Air Force”的废车里,为乡邻所不耻。
因为身上一半的美国血统,他甚至无法找到一个正常工作,只得去母亲的情人(屠狗人)那儿当学徒。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昌古是美军驻扎韩国境内的产物,美国文明用美好前景对韩国诱惑而生的矛盾体。
他身上有着美国化的基因,能够说流利的英语,却最又在传统的韩国文明里难以立身,正如所有经历过殖民统治与外来渗入的文明,在被迫接受之后,最终产生互斥的效应。
在这里,每个人都命运都充满着反讽的意味。
屠狗人和吉华父亲在战时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然而,当战火止息之时,他们只能拿着弓箭作消遣的把戏。
吉华父亲在战争中丢了一条腿,却一直未得到那枚象征着勇敢与荣誉的勋章。
屠狗人则将当年练就的一身蛮力拿来杀狗谋生。
恩洛一家一直凭借着父亲死亡补贴度日,然而,有一天,政府忽然来人说恩洛的父亲并未战死,而是逃去了北朝鲜。
门牌被摘去,一家人又瞬间从烈士遗孤变为叛国者的亲人。
战争的意义从来暧昧,徒留一些可笑的荣誉以及不明的真相供人争执,而那些所谓的“为了世界和平”的口号则是最大的笑柄。
在这场美韩两国的经济交易抑或是政治较量之下,没有人是赢家。
当韩国人像狗一样活着的时候,驻扎于这片土地的美国大兵也承受着莫大的不安与困惑。
他们用迷幻剂麻醉自己,却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更无从逃离这个鬼地方。
他们用美国的美好图景来虏获少女的芳心,却又害怕背叛,害怕被忘记,因而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爱人的胸前,企图以此来宣布占有。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没有身份,没有安全感,只好歇斯底里的暴戾来自欺欺人。
在这部影片里,金基德可谓是一反常态。
他摒弃那些曲折迂回的招数,将镜头撤离恍若天外的风光美景,不再以无声胜有声。
这里的一切都是直白的,愤怒的,而同时又是迷惘的。
向来擅长造境与解剖的金基德在本片中更是极尽隐喻之能事,一个个别有深意的符号充斥于全片的每一个角落:打伤恩洛的手枪是用废弃木板做的,上面写着醒目的USA。
随处可见的狗,难免让人想起在美国援助下的韩国人民。
恩洛最终自剜眼珠,将美国兵的恩情如此交还。
屠狗人最终被杀死,以他最熟悉的杀狗的方式,被倒悬在树上,乱棍捶死,毫无尊严,倒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报复。
昌古栽在了地中,以倒插葱的诡异姿势告别这片土地。
……随处可见的隐喻,像是一个个不可触碰的痂,一旦揭开,便会血流成河。
然而,面对这样的伤痛与悲哀,所有人都无从谴责,无法讨债,因为这段历史的信封上已然被戳上——收件人不明。
三年前看《野兽之都》,一不小心就成了“金基德迷”,以后断断续续看完他所有作品。
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都有极强的形式感,画面尤其精美。
影片人物对白很少,哭和笑是最好的语言,像《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坏小子》里的男主角、《空房子》里男女主角,他们只是用眼神和表情和动作传达喜怒哀乐,虽然如此,观众却能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的同时浮想联翩。
比如在《弓》中老人和少女在为他人算命,两人通过耳语,还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和悬疑的效果。
一个民族的隐喻酷爱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的金基德,性和暴力这孪生姊妹贯穿他的所有作品。
他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创意、新颖大胆的构思。
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
孤岛这个意象,在他片中重复出现,从《漂流欲室》中的“水上旅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水上寺庙” 逐渐演变为《弓》中的废船。
在“岛”这个大意象下,他的影片中还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少女、水草、弓、鱼钩。
这些意象都在力图表现一个民族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
《漂流欲室》里哑女为了让男人回来,竟将带钩的鱼线放进自己的下体;《打回头的情书》中女孩为了眼睛复明而委身美国大兵,当大兵要在她胸前刺字时,她又亲自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在这已不是简单地挽回民族尊严的问题了,而是韩国人遭到轻贱时,采取玉石俱焚的强烈反映,这是韩国数千年悲情绵延下来的产物,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在《空房子》里——泰石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杆击打善华的丈夫。
这样的情景只能算“软暴力”,当隐忍遭到蔑视甚至让人绝望时,很难想象那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情欲的关键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无疑是举足轻重,她们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金基德不止一次将形形色色的女人变成了妓女,《撒玛利亚女孩》似乎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同时揭示人的本性。
在《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相约卖淫,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负责肉体交易。
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
在《雀笼小客栈》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鱼和一组被焚烧的写真照片在首尾呼应,表现出妓女的轮回和两位妓女仪式性的交接。
在这些作品中不单是对“性”的单纯阐释,其间内在蕴涵着佛家“救赎”、“因果报应”、“轮回”的意念,《春夏秋冬又一春》中——(1)在无邪的小孩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上,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
讽刺的是,小孩历尽沧桑,成为老和尚,他收养的小孩,变本加厉地将石头硬生生塞入动物的口腔。
(2)老和尚拉着石像上山是通过惩罚而自救(3)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
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佛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在处理情欲方面,我觉得,金基德是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
在他作品里,动物出现每个角落。
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
秋天他带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
在中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离奇得如同梦境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金基德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能表现这特别的10%的人的生活,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
”——他所拍摄的生活往往超脱于现实,有的甚至在现实中无法发生,不过是导演一相情愿的构思,在他电影里人与现实关系往往超脱于社会常态,现实和梦幻纠葛在一起,令人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
在《空房间》中青年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
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那个发广告单溜到别人家寄宿的殡仪馆销售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撬门锁后者是偷配钥匙。
与《爱情万岁》不同,《空房子》的主题却不是反映底层人的生活苦涩和心灵的苦闷,它的视角转向了都市形形色色的家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心态,有还有他在监狱里开始进行“隐身术”,出狱后他来到女人的家,女人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
于是,三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在这里我们不是想说他的创作来自臆想,如果深入了解金基德后,我们会发现然他的创作绝非空穴来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个人和周围人的经历、故事创作的——比如《野兽之都》从他在巴黎学习美术时的经历提纯所得;《海岸线》与他的从军经历有关;《坏小子》其中的女主角金森华就是以金基德的情感经历演化而来;至于《春去冬来》则是我本人的一些很痛苦的经历和磨难才创作出来的。
出于惩罚而自虐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韩国第一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富玄学色彩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贴近现实的是《海岸线》,情节最饱满最具张力,表现民族之痛最深刻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看来最单薄却最富隐喻色彩的是《弓》(弓在电影在片中首先是老人用来抗拒外部世界的武器,老人用射箭来阻挡外人对少女的侵扰;作为乐器,它是人物表达情绪的工具,最为诧异的是在片末弓箭象征着老人的阳物,那最后一箭真是惊世骇俗)。
最有韵味的是《撒玛利亚女孩》,他以少有的怜悯和宽容,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他采取了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方式,摆脱了此前他常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
作为警察的父亲无意发现女儿援交,他无法接受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完全丧失理智,竟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嫖客,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
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这个情景意味深长,连同他所有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我的脑际闪回,构成了我对金基德的电影整体印象。
附:金基德的简历金基德1960年生于韩国一偏远山村,1990曾赴法国学习美术,通过一次公开征集剧本的活动开始创作剧本。
他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终学历是初中(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后来当了5年的兵,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难找,就到一个残疾人收容所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
用金基德自己的话说,“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肯把它忘了”。
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法国学习,两年的欧州生活使他充实了许多。
回国后他利用闲暇创作剧本,没过多久他的剧本开始获奖,1996年写出了剧本《鳄鱼》,有一个电影公司希望将其拍成电影。
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共创作电影12部,被我视为“韩国第一导演”。
拿战争来说事儿的 没有一个揣着枪械冲突的场面 老金却呈现了比血淋淋的较量更为残忍的现实 钦佩至极。
而这片子 亦是韩国迄今为止最真实、客观地反映有关朝鲜半岛战争的影片(我不知道它在韩国有没有被封杀 在中国 《活着》这样的片子都会被禁啊……)有一个镜头十分醒目 右眼失明的女人与两个右眼都受伤了的男人前后一起走在小路上。
这三个主角 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他们是凶残、暴力与乖僻的 然而 他们都是首先被狠狠地伤害了 一些期待与希望在与现实的长久对峙中转化成了可怕的仇恨。
我猜想着 这是老金的用意么。
战争因仇恨而起 但这种仇恨并不能用“对”或者“错”去简单定义 尽管如此 互相仇恨的结局总是悲剧我几乎是随着这片子抽着看完的。
老金总是那么决绝 惨烈得毫无余地。
片中所有角色的选择都让你完全没有回驳的勇气与力量。
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死亡 可以选择逃避或者隐藏 你惟独无法好好生活下去。
这个世界是凹凸不平的 它的缺陷一直都在纵容无能的挑衅者 而软弱的妥协也便只能毁灭自己罢了
方銀振真美啊……金基德的片子是一定要引起人生理不適才行嗎,必有性,必見血,必有扭曲的亲子/亲密关系,才能展現人性(的惡)?太可怕了好吧,最後15min讓我覺得確實是講戰爭的了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目的地不詳啊……好悲情
太压抑了。张武妈和独眼少女简直就是一个轮回,不得不委身美国大兵,但是也只是大兵的玩物。还有一些对身份的探讨,张武因为身份被歧视,画家的爸爸极力要证明自己老兵的身份,独眼少女的爸爸本来是当作烈士结果被剥夺了荣誉,当地人对说英语的本地人嗤之以鼻,但又有两个小流氓以说英文为荣,好像也像韩国民众对美国的心态,一方面厌恶,一方面有崇洋。本地人内部又要互相歧视欺凌。美国大兵的台词挺有意思,说是为了世界和平,其实不过是美国认为的和平。这群人一次一次的模拟训练,更像是再跟幽灵打架,在别人的国家不知道为甚么而战斗
刚刚在世界舞台上办完「个展」的金基德,开始了他极为激进的版图扩张计划。显然,在完成了一系列个人屈辱史的肖像画之后,作者立刻投身于民族血泪史的创作当中。可惜,偌大的野心最终却栽在了自己狭隘的眼界里。我们在同样小格局的《地久天长》里提到过,民族史即个人史。从意象上来看,站在《坏小子》背后的「假想敌」真的存在。二者之间极为激烈的冲突在《收件人不详》里体现得尤为清晰。貌似与父和解的金基德,怎么也摆脱不掉母亲的阴影。他的问题在于,父母这两条一模一样的叙事线无法嫁接到一起,儿子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父母永远隔着一层纱,他越是不知母亲的悲伤从何处来,就越是不知「我」到哪里去,越是不知父辈为何疯狂,越是不知我辈为何迷惘。由于吃了无知的亏,最终这部令人异常揪心的血泪史还是在导演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个人史里兜圈子。
看的特难受,不时看进度条还剩多少了,直到尚古要杀杀狗人,放出所有的狗时,难道是让狗咬死杀狗人吗?看影评似乎说是放生,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这部电影太扭曲变态残忍,各种不美好让人心里不舒服。生活并没有这样不堪,这种为了编而编的电影实在是太做作和变态,如果这就是导演的风格,我甚至决定删掉网盘里金基德所有的电影。
戳眼睛 = =
玛德,没看完,棒子这个虐狗的殖民地~
我反倒不太喜欢这种带些政治味儿的片子。
生活的悲惨是连自己都讨厌
想起来也为他们觉得憋屈。一个国家,从古到今都是附属,从古到今只是屈服,从来没有哪怕扬眉吐气过一次!时至今日经济实力世界瞩目,仍需要美国驻军以保安全。极度自卑的国家会生长出怎样的人民啊……导演你太过于残忍了。
历史问题遗留的悲剧..叙事性与现实性兼备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金基德的巅峰作品,抛开了了情色,大师更显功力
拍什么都做作刻意的韩国人
战争带来的民族入侵,描绘了三位青年,很有意思的是三位都有一段“缺失”了右眼(这几段看得很疼),每个角色都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残缺,或者暗示战争对韩国的影响,或者暗示战争对人的影响,每个人物都如此疯狂,割母乳、刺眼镜、关狗笼、自相残杀,变态病态是战争给这个封锁的民族带来的。ps:看完怎么觉得哈内克还是更变态一点呢。
我可能看不太来这种类型的片子。
最悲惨的人生场景,金基德冷在骨髓
一个混乱的年代,狗腿的狗腿,发疯的发疯,愤怒的愤怒,独眼妹跟混血哥的妈妈一样,被美国大兵凌辱,只是前者有人帮她报仇,而她自己也比较彪悍。后者就比较苦了,一辈子寄着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人人都以为她疯了,没想到最后一幕大兵读出的那封信正是克林顿寄来的…到死都没等到。细节处理得很好。
远去的年代,偏远的乡村,宁静中孕育着不安,压抑里燃烧着仇恨。残酷,凶狠。你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却很难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那是莫名其妙的仇恨,和那个民族隐秘不宣的伤痕有关。
阴霾的天空,苍凉的村落,像狗一样活着的人,无处不在的痛苦,压抑,仇恨,扭曲,崩溃,爆发,毁灭。好片好片!
我不想说金基德牛逼....我只想说,在痛苦下挣扎着顽强生活的人们太牛逼了....一封信 一条狗 一只眼 一个勋章 人们追求的和人们失去的往往不成正比... 谁能说得清,究竟人活着是赢了,还是输了??
标记两颗星是不推荐观看,电影拍的很好,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阴暗面,但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我选择去看阳光的部分
越来越敬佩韩国的电影,特别是金基德的。没有那么精彩,也许更加荒凉,人物木讷,自闭,但刻画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有温度的感情。和台湾的吴念真有点相似的感觉。。。相比起来近年的大陆港台片差距就形影自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