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开头还让我为之一振,还蛮有感觉的,可惜,后面,不提也罢。。。
片子和史实有点不符啊,特地查了这段历史,百科说丘处机西行是带着十来个徒弟的,还有结局也是,总感觉太过仓促,其实这片名不应该叫止杀令,应该叫西行记吧,前面铺垫太兀长了。。。
其实画面应该很辉煌,只是拍摄手法尤其打斗感觉让我感觉穿越到八十年代的感觉。。。
如果换做指环王或者其他片子的团队来拍,应该真的会很辉煌,不过配乐还是不错的,各个名族特色都出来了,看了下,果然配乐不是国内。。。
结局叙述还有点假,不过也算一种进步吧,这种宣扬佛道教的片子在GD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最起码上映了实属不易,但是我记得成吉思汗应该是当时已经快到了土耳其境内么,为嘛就是最后说是到阿富汗?
最后一点也不明白,最后地图出现的时候,丘处机西行为嘛特地饶了好几个弯?
应该和当时的南宋金朝蒙古战争版权有关吧
武侠小说对于传承古典文化的很大功劳,国人知道“丘处机”这个名字基本都靠金庸的《神雕英雄传》。
当年长春子丘处机偶然路过牛家村,以汉人铭记于心的靖康年号为郭靖、杨康取名,而其人在金庸笔下豪迈狂放,成了一个穿着道袍的仗剑豪侠。
但武侠这个类型又往往简化了历史和历史观。
其实《射雕》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郭靖等人生于南宋、长于蒙古而后纵横在蒙古、南宋、金等多个政权统治下的地域中都不用办护照,怀揣着对大宋江山的赤诚处理着江湖武林的恩怨纠纷,所谓历史不过是一个背景而且不断虚焦。
金庸曾经写过关于王重阳、丘处机等人的人物小传,提及丘处机不远万里劝成吉思汗停战止杀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他武侠世界里基本没有存在意义,但以现今眼光来看,其历史背景的格局、人物关系与价值观选择,却很有重述的价值。
是秀才遇到兵 还是圣者感化王者 当丘处机遇到成吉思汗,有点秀才遇到兵的感觉,当然丘处机是个道士,但他所在的全真教是号召三教合一的。
所以在《止杀令》里就能看到丘处机的悲天悯人和积极救世情怀,颇有些儒家意味。
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而《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是教徒必读的经典。
之后到了丹阳子马钰那里发扬了道家部分崇尚无为修炼,而到了长春子丘处机那里则发扬了儒家积极入世的部分,所谓并不违背“内道外儒”,历史学家任继愈甚至认为丘处机后来创立的全真龙门一派应该算做儒教的一支。
因此《止杀令》里的丘处机如同慈眉善目的教书先生,一身儒家长者气质,也算与其价值取向合拍。
《止杀令》讲述的就是身在山东文登的全真掌门丘处机受邀远涉万里到达西亚地区,与成吉思汗会面的故事。
这个过程被丘处机之后第七代全真掌门李志常记载在了《长春真人西游记》里(PS:丘处机是第五代,第六代是尹志平)。
《止杀令》全篇都在成吉思汗远征军中和丘处机远行途中做切换,成吉思汗在帐中运筹帷幄,丘处机则在三万五千里的长途中救死扶伤、掩埋尸体、制服并感化匪徒,这个72岁的老人是个综合性人才,医术、武功、文学修养等都登峰造极,尤其一柄拂尘使出的“顺风云手”让人物终于满足了《射雕》阴影下观众的些许期待,但动作设计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他也有着不寻常的“神通”,比如呼风唤雨、起死回生,这与其说法术不如说精通医理、通晓天文所致,但在成吉思汗看来,则是在他所理解的世界观之外的神奇能力,他本来想把丘处机请来求长生之术,但丘处机告诉他只有养生,养生能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敬天养民,顺应自然。
所以丘处机是在儒家积极救世的情怀下,以道教的神乎其技为手段来劝说成吉思汗停战止杀,儒道两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丘处机这里达到了高度统一并运用自如。
触碰到禁区的史诗 很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到了白云观写下一副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所谓“不用餐霞”,是因为全真的道家修行以内丹修炼为主,更类似佛教出家的禁欲苦修,而不是正一道派的求符炼丹。
而“一言止杀”,说的正是《止杀令》的故事,其实丘处机的济世奇功不止这“一言止杀”,后来他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赐的虎符和圣旨,用来发扬全真教,同时道观还用来收纳流民。
影片《止杀令》主线是丘处机劝阻成吉思汗止杀,故事基本完整,让中国观众可以在《射雕》之外了解这段历史的真貌,但由于涉及全真道教和异族侵略两大禁区,《止杀令》在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的人物塑造上就有些遗憾,据导演王坪说,影片在创作过程中,被几十个专家开了几十次会不断要求删减、修改,很多生动鲜活的细节都被简化处理。
成吉思汗征伐欧亚的大历史背景、一个宗教人物与一代雄主的对话,仅凭这些,丘处机“一言止杀”的故事题材本身足以成为史诗,但史诗需要格局,需要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历史环境的碰撞,比如片中最为出彩的耿乐饰演的成吉思汗的侍卫长刘仲禄,之前肯定是个汉人,而这个汉人跟随着异族的统帅去征服自己的土地和同胞从现代民族角度来说可谓“汉奸”,他是否有身份认同的问题?再者,在那样的年代,戎马倥偬征伐天下的雄主往往也是一个嗜血的暴力统帅,据说成吉思汗多次屠城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人,这一点没有直接展现,而是丘处机在途中遇到沙场死尸,丘处机悲悯在怀令刘仲禄等掩埋,但未能从铁木真角度直接展示,也就削弱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剧情张力。
而成吉思汗身边的耶律楚材历史上也是有很多故事的,这里就稍显单薄了些。
不过导演在各种束缚之下,仍然安排了中泉英雄饰演的西域客商被俘虏在成吉思汗大营与契丹妻子李小冉的命运纠葛,将那个战争年代下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铺垫到位。
历史观与选择 丘处机当时同时面临着南宋、金政权的邀请,但丘处机放弃他们选择了成吉思汗,因为他看到了天下大势,这种眼光和胸襟也非常人能比。
但在我们先入为主地以为丘处机是个汉人要抗金扶宋前提下,这些复杂的历史局面如果多交代一些显然会更好,但这又涉及到了民族问题,蒙古族也是兄弟民族,不是外族。
所以直到看香港电影,我们才知道反清复明这种政治上的正确,原本元朝统治者、清朝统治者在我们看来只要是明君就好的嘛。
难怪《血滴子》这么迎合内地的电影把反清复明最终解释成了求平等,都忘了当年洪兴罩你们去战斗的岁月了。
而《止杀令》里这些人物选择会更复杂,比如金当时已经统治了南到山东、河南地区,而蒙古的征讨等于原本的泪尽胡尘里的遗民要再次当上亡国奴,很难想象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时是何等心理,如果能涉及这个层面,影片会更加震撼,但,禁区太多了。
历史片需要历史观,这么多年古装历史题材之所以在观众和评论者那里都不讨好,历史观混乱是重要原因之一。
张艺谋的《英雄》仰望权威、赞颂强权的价值取向备受苛责,而很多古装人物动不动以和平、大爱来做终极解释也没能讨好,《止杀令》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倒是在一番诚意基础上,让人看到了中国拍史诗题材的禁锢。
拍电影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导演自己心目中的故事。
故事的要求就是听故事的人,在最后能听懂导演在讲什么,听故事的人有什么启发。
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历史故事就更不容易,尤其是国人好戏说,国人好武侠的情感一直占据着观众的主流。
讲历史故事稍稍不甚就成了武侠,稍稍不甚就成了戏说,再稍稍“不甚”就成了一锅兼具多种口味,却有让人品不出来是什么味的“菜”。
《止杀令》好就好在能讲明白一个故事。
对于《止杀令》这部电影,网上在不知名的地方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论战,某些网友又会成为一个个的历史“愤青”或者“考据青年”。
电影似乎无关历史,都是造谣的,唯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或者导演又“篡改历史”云云。
对于把电影当历史或者自命不凡的人又能怎样呢,只能把关起门来看自己的电影吧。
这部电影好在哪?
——人性这是部讲人性的电影。
按照电影里的观点,是人性和权力得对抗。
人性和人心的对抗。
是抱着仇恨,还是放弃仇恨;生者和逝者谁更大的讨论;权力和生命哪个更值得尊重;最终人性的光辉战胜了一切。
这部电影里丘处机老先生是个人,成吉思汗也是人,刘仲禄是人等等。
每一个角色都是人,不是神;每一个历史人物变得那样的鲜活,那样的理性,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不是故纸堆里的脸谱和仙人。
丘处机是说实话的,耶律楚材也是说实话的,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说的话也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位置不同说出的话也不同。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每个人都有喜悦,悲伤,愤怒,惶恐,入道的,没入道的;彻悟的,没彻悟的都是有感情的。
在这部电影里重要的是丘处机看起来没有那么光辉,将军看起来没有那么英武,军队看起来没有多么华丽,城市看起来没有多么干净,官员看起来没有那么高贵,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旧,那么老,那么破,那么乱,但是这才是几千年前真实的人。
——权力与死亡权力是凌驾与一切人性之上的人性。
绝对的权力是不可抗拒的,不管你是谁,在权力面前都是弱小的。
权力是凌驾与万物之上一切一切的头。
但是权力也逃不过死亡,不管谁,不管多大的人物,在死亡面前都是渺小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没有区别。
和自然比起来,人是渺小的,和权力比起来,人是渺小的。
但是和死亡比起来,权力是渺小的。
——武侠丘处机被广大的人熟悉,金庸先生是功不可没的。
丘处机,全真教似乎是武侠的代表,但是丘处机老先生最光辉是信仰,让人解脱的信仰。
武侠只是丘处机老先生的副业!
这部电影里,武侠只是一个插曲。
而且拍的比较真实,一个很厉害的道士,不一定打得过身经百战的将军。
武侠也没有多少华丽不实的动作,打起来招招致命。
武侠再大也打不过人情,大不过历史。
这部电影歌颂了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才子佳人,没有王侯将相,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怪力乱神。
有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导演拍好了一个不好拍的故事,告诉所有的人,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信仰什么,无论是谁,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在生命面前一律平等。
这部电影歌颂了对生命的尊重。
近二年来讲故事讲得明白,讲得好的一部电影。
看到很多人在评论中说到《止杀令》模仿大片自取其辱,什么说道家好话,什么捏造故事,什么魔幻风格,还有说什么主次不分重心失衡等等,其实我本来从不写影评的,但看到这些话忽然感觉到心里莫名的沉重,甚至于一种很苦涩的感觉,很多话哽在心里面想说出来。
看过不少中国的片子,的确有很多拍得很差很恶搞,或是以明星充场面的,还有一些确实是大片吧,但我个人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大片,剥去表面华丽的壳也就没有什么了。
原本以为国内电影也就那么回事,花架子太多,可看了《止杀令》之后忽而感觉到国内还是有导演能够植根本国的人文关怀,重视本国文化的内涵的,有点欣喜而后却又是看到一大堆的批驳,又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和悲哀,很苦涩的感觉,就想写一点东西,时间有限,简单地说一下吧。
《止杀令》是取自丘处机和成吉思汗会晤的那一段史实,至于他们谈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从一些历史中看到的也有说过劝成吉思汗止杀的,但一方面不详细,一方面缺少考证。
这也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不过谈到止杀,养生大抵是可信的,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由来。
影片可以说在安排上中规中矩,情节上紧扣了中国的“三”的规律,三请丘处机(一请要求雨,二请有老虎,三请遇徒弟阻拦),中间三次历险(野狐岭遇山贼刘仲禄险死,山谷遇马匪集体险些死亡,雪山丘处机险些死亡徒弟死),三劝大汗止杀。
这些情节安排的都比较紧凑张弛有度,这是故事的大体内容吧,下面说关系。
影片其实从一开始所有的情节可以说都是在围绕着“止杀”这个内容的。
“天不杀生”这四个字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为何止杀的最终答案,或许有人会说这有迷信思想在里面,但并非如此,稍微懂一些中国文化的人都会知道古代对“天”这个词是重视的,并不完全是什么神仙鬼怪这些浅陋的识见,古代的天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其他的都有大自然,造化的含义在里面,天代表着四时依序运转,昼夜更替春耕秋收等等一切自然规律的,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强大的也是正确的,这个我不敢细加说明,人是要顺应天命(大自然的规律)的,天不杀生所以天意让我丘处机止杀。
因此要证明止杀是正确的,也就是要证明天不杀生是正确的,天不杀生正确,丘处机才有可能微言大义,以“天不杀生”一言点醒成吉思汗,影片当中无论是丘处机祈雨,赵怀安不杀山贼,老虎不伤丘处机,释放马贼俘虏,雪山分粮给饥民,掩埋尸体,救小草,成吉思汗的马回归草原,繁华的西域市场,壮美迤逦的山河风光,悠扬的马头琴,欢快的藏族舞蹈,自由自在的马群羊群,远征将士思归,征战将士受瘟疫之苦,战场死伤惨烈的场面无一例外都围绕了天不杀生这个主题,所以这简单的四个字分量比成吉思汗的军令如山要厚重要深入浅出,英明睿智果敢沉毅如成吉思汗才会因之动容。
没时间展开啦,见谅,点到为止。
影片中的形象塑造也还不错的,重点说一下丘处机。
成吉思汗的诏书中提到丘处机,说他道德高深,那么丘如何道德高深?
丘出场时正在菜园浇菜,面对成吉思汗的邀请,宋陈的使者,他只有一句,我的菜都干了,从这里就初步刻画了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隐者形象,他朴实平易近人,在劝军队释放俘虏时讲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现在犹记得他那句“无所畏惧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很深刻,在与成吉思汗会晤中不卑不亢,话语平时诚恳,讲养生之道时从最基本的卫生之道着手,讲的都是人之常理却让人受用非常,在面对死者时又和我们常人一样的悲伤情绪,这些处理可以说都很到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道德高深而又平易近人不卑不亢至真至诚的高人形象,这不是那些坐地论道故弄玄虚心口不一的所谓“高人”所能比的,而最后的手杖开花带一些传奇色彩,这个并非什么魔幻,算丘的“万物都有生命”的一种升华吧,传奇色彩的处理也是剧本的一种张力啊,这样的东西中国的作品里面很常见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萨满完全就是半神,类似的很多很多,什么道理自己揣摩不解释。
综合来说《止杀令》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紧扣主题,看完可以好好想想止杀的含义,相信你想到的远远比停止杀戮多,如果仅仅在停止杀戮的浅显认识,那么就当影片跑题了吧,不多说,比较值得一看,没时间细写,都只是点到为止,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散场时,一个陌生的男生说:“大片,战争,历史,奶奶的!
”评价很到位,确实是大片,确实是战争宏阔,确实是历史巨片,但是,看完之后,对于自己付出的票价来说,感觉真是奶奶的!
一提到古装大片,立刻就联想到香港,几乎没有香港成分就没有古装大片了。
然而,这次不是。
能看到一部几乎毫无香港成分的古装大片,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
我一点儿也没有歧视香港的意思,最近花银子很捧了香港电影的一些场,但是吃腻了也是烦心事,能够换换口味很欢迎。
当然,既是大片,一定要装点门面,于是有日本人在里面,不知道是谁,百度百科竟然没有,我记得演员名字好像是中什么英雄,在片尾字幕里看见的;徐锦江披头散发演耶律楚材,而且是配音,一种西方口味的国语,以体现耶律楚材是女真族人,其实这人温文尔雅,徐锦江把他演的眼神凶悍,衣着狂野,很不符合历史,不过影片如此设计也是为了突出丘处机在蒙古大营里唯一的儒雅男人色彩。
制作单位很多,第一个是山东电影制片厂,感觉就有点不好,中间有中影集团,后面有一个很醒目,是电影频道,那就要坏菜,因为电影频道的出品水准相当糟糕,是拙劣的代名词,那是一种独特的拙劣,跟香港的电影老油子炮制出来的拙劣完全不一样。
看完之后,感觉就是:这确实是一部电影频道制作的电视电影,很电影频道。
尽管投资据说8000万,说是还有韩国背景,而且场面也确实很大,但就是一部加了钱、加了大场面的电影频道作品,从根上说是不能及格的。
影片最怕的是不纯粹。
以前的香港片成功就成功在纯粹。
香港回归之后合拍片失败就失败在不纯。
《止杀令》到底是要拍一部纯主旋律的CCTV一套的电视剧,还是要拍一部神话色彩的央视八套的《妈祖》电视剧,还是要拍一部陈凯歌、冯小刚、张艺谋式的古装大片,导演自己没把握准。
这样一样,人物就跟得了神经病一样,丘处机的本事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大起来能在十几个人生死相拼时悄无声地闪身进入战圈中心,小起来则挡不住几箭就受伤,大起来能预测生死,起死回生,手杖发芽,小起来竟不能使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自称半年多一事无成。
他到底是洞察一切,还是走一步看一步?
赵道安也是,一会儿在女人面前手足无措,一会儿千军万马也敢瞎闯。
整体剧情是按照历史真实来拍,导致没有一个主线情节,就是“跟着走”,很沉闷,绝不扣人心弦。
但是,要拿真实来衡量,又经不住推敲。
72岁的人,又是道教领袖,只身一人去万里之遥,不许弟子们跟随,弟子们就一声不吭,这像话吗?
历史上是有不少弟子跟随,李志常还写了著名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导致几百年后的书商以为唐僧《西游记》是丘处机写的。
还有,成吉思汗下令“止杀”,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也不杀,一个城池也不再攻打,这可能吗?
影片画外音很多,絮絮叨叨,对此却不加解说,含糊其辞,居心欺骗不读书的那些观众,很不地道。
小的硬伤,比如丘处机祈雨,应该焚符纸,发令牌,有点动静,但却只是坐着喃喃而已,令牌插着好好的不动,也不知字幕那几位“道教顾问”是怎么教的。
再如,插下手杖,是在大汗的金帐里,而后,却变成了安置两个假死过去的女人的地方,是手杖会移植,还是成吉思汗把金帐让出来给一个宠妃和一个女刺客治疗?
孙子惨死在巴斯黑人的冷箭之下(箭能飞几千米远且不说),成吉思汗听了丘处机的话竟不报复,好多天不再进攻,然后等到宠妃醒来就大军东归?
硬伤还有,赵道安练的那颗金丹是怎么回事?
丘处机明说那是颗毒药,那么,赵道安在煽动闲着没事练两颗毒药是怎么回事?
丘处机平时怎么管理的弟子,放纵他们拿着自己的丹炉去练毒药?
如果不是毒药,那么道教的金丹对凡人来说就是毒药?
这对道教的形象可是大大不利啊,尽管读书人有的是知道确实是这么回事,比如《红楼梦》里贾敬死的时候道士们就是这么推卸责任的。
如果这是真的金丹,那么,丘处机说大话能够救活两个女的,就是摆了成吉思汗一道,他本来就完全有把握能救活,这是他平时的拿手好戏,估计在山东时救治吃了真的金丹而导致中毒的弟子或施主不是一例两例。
这对丘处机的形象,也是大大不利啊。
既是电影,免不了要加点佐料,编剧虚构了一个青楼女子去阿富汗寻找自己花剌子模丈夫的事,这个女的简直非常神奇,他丈夫能在成吉思汗军营里切下一截手指来万里迢迢带给她想跟她见一面,而她能够孤身一人买下一个旅馆来扮成旅馆老板娘,又能在新疆招来穆斯林军队,居然在蒙古卫队长耿乐眼皮子底下混进丘处机团队,随意接近成吉思汗,又在俘虏营里找到自己丈夫,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人都是残酷现实面前的失败者,唯独这个女的上天入地神奇无比,万事能成。
这把佐料,加的不怎么样,还是很拙劣的。
演员方面,赵有亮演的丘处机,老艺术家了,没什么问题,但是不算成功,因为受制于剧本,这个人到底是神仙,还是穿越到九百年前的地下党员,还是神经不正常的老骗子,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弄了一个四不像,甚至连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都保不住,会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会失态的在大汗的帐门前喊叫。
余少群演的赵道安,本来是一大亮点,我看这个排片很少、评分较低(5点几分)的片子就是冲了余少群去的,但他却也是吃了剧本的大亏,这个角色的神经也不正常。
成吉思汗派人来请丘处机,他竟然拒不通禀,一句“我师父年纪大了,不去,你请回吧”挡得很彻底,这不找死吗?
然后他拦住丘处机一行去路,大杀大砍,害得丘处机为保护他中了一箭(丘处机的武功就这么高),也是找死。
接着他在夜里对着床上睡着的蒙古队长就是一剑,这一剑,可以说严重地伤害了中国道教的形象,丘处机口口声声止杀,坚决反对蒙古人杀别族人,但是他最心爱的弟子杀蒙古人,他倒不管。
呼唤道教的明贤出来呼吁天下全真弟子抵制《止杀令》,勒令导演道歉!
自我炒作的道教青年英俊,你们在哪里?
明贤在等待你们结为宗教原教旨邪恶同盟!
演员最大亮点,是成吉思汗。
扮演者涂们,我不认识。
他简直是为演成吉思汗而来,跟中学历史课本上那幅著名的成吉思汗肖像像极了。
而且他的演技无可挑剔,哪怕他十分温和,也能感到他确实就是那个人类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狂魔,他每每沉吟着要说一句话之前,我都有隐隐的战栗,胆战心惊。
(此人是鄂温克族,央视张大胡子版的《笑傲江湖》的左冷禅,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演。
)耿乐演去接丘处机的蒙古兵队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是大帅哥,却只是不起眼的配角,而后还疯了。
现在则贴了胡子戴了头盔,星光渐无,演的角色就是个大龙套,而且多次被人打得昏死,完全不像能够承担重任的样子。
总之,在这部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失败者,都不是英雄。
耿乐多次被打得昏迷。
余少群阻师失败,劫师失败,刺杀失败,次次失败,最后中途死在雪洞里。
成吉思汗纵横万里,攻不下一个巴斯黑城,黯然撤兵。
丘处机挡不了几支箭就受了伤,又不能教成吉思汗长寿之道,承认自己什么也不会,见面之后两年铁木真就死了。
(我猜测历史上的丘处机是故意不教养生之术,让成吉思汗早点死。
)电影频道的问题,在于主题过于正确。
丘处机成了正义的化身,成了CCTV的化身,不分场合,不问情由,一味强调天不杀生,正确得不该活在这个地球上,正确得使人浑身难过。
天如果真的不杀生,为何会有唐山地震、汶川地震?
为何会有冰雹在广东砸死九个人?
平时电影频道拍的那些电视电影,尤其是水浒系列,部部叫人看得头疼,看得不想活了。
《止杀令》没那么厉害,但到底还是染上了这股病。
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全片不乏打打杀杀的场面,却始终给人一种沉静感。
仔细想想,就不仅仅是有意思了,准确地说,应该是有意味。
有意味就会让人不时回味。
影片把老子的“上善若水”吃得够透。
好的导演是把理念融在影片内里的,这个导演就成功地让天命和人道如水一般渗透在这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里,使每一滴水都映射出生命的珍贵和尊严,最终汇聚成人的上升过程的滔天巨浪,直达天庭,泽被众生。
仅就水的意象来看,这部影片既有国际大片的震撼力,又有中国文化所独具的隐喻性,既写意又工笔:比如展示耿乐所饰演的大将军刘仲禄来请丘处机时士兵们第一次见到大海的狂喜,场面的宏大和饱满度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赵有亮饰演的丘处机在西行途中滴水浇溉沙漠上的一株小花的镜头,虽然短暂得转瞬即逝,却让我心里陡然滋润,难以忘怀。
关于水的镜头和场面不一而足,但每一处都堪称别有机心,因此这已绝非是“术”的展示。
之所以有这种沉静感,是因为在这样一种美学风格的追求中,连演员都表现得那么内敛和适度,他们的表演亦如水一般清澈明亮,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丘处机几乎就是身边的哪位老者,这种感觉真好。
我曾评价电影《一代宗师》不仅好看,而且是可以嗅的,它就像一缕从不太久远的时代飘来的气息,飘飘渺渺又活色生香。
那么此刻我要说,电影《止杀令》则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舀起的一瓢水,掬饮一口便通体畅意,回味不止。
听朋友的推荐,周末喊朋友一起去影院观看了一下。
电影场面画境气势庞大而恢宏,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曲折故事情节,但在娓娓叙述中,故事情节整体铺开。
闲暇时我偶尔会看一些佛书,这次接触到道家的一些理念。
让我明白,古代儒道法虽各成一体,但无不对万物心存敬畏和爱惜。
联想到当今社会发展,受经济利益驱使,道德沦丧,环境污染。
立意长远,是一部需用心耐心领悟品味的片子。
纵观这部电影,拿着“不杀”这个词使劲咬牙,丘处机形象吃奶劲地让成吉思汗别杀人了。
这其实也是学院派们的单向思维模式造成的。
有着浓厚学院派教育气息的人,往往非此即彼,不是杀,就是不杀。
难道没有一种杀与不杀之间的中间地带,或者说,矛盾地带?
肯定是有的。
不杀,不一定好。
杀,也不一定坏。
冉平老师一门心思的通过电影宣扬“不杀”,则与央视新闻联播一门心思地报道底层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事迹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不起正作用,反而呈现出巨大的假装来。
于文艺性一面上讲,这个“不杀”的主题则粗浅无趣了,流为一种很严重的教条与口号。
整部电影作品,并未给影迷呈现“杀”到底有多坏,相反,却给我们带来了“不杀”的絮絮叨叨。
这便造成“杀”与“不杀”之间,影迷的审美感受中,更倾向于“杀”的痛快。
这虽然不是编剧制造故事的时候有意为之,却是努力接近效颦好莱坞故事所造成的。
真个以“杀”的名义来印证“不杀”的正确性的话,或许会得到与初衷一致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韩国的很多电影,都值得借鉴——他们不喊“不杀”的口号,只用杀戮来展示人性的残忍,从而引导向“不杀”。
千万别在电影中喊口号。
有关丘处机的故事之前略有耳闻,通过本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仙人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连贯性很强,所叙述的故事也很完整,但整体叙事显得比较拖沓,尤其是丘处机出发去面见成吉思汗这一段,本片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这段故事,而丘处机真正见到了成吉思汗时却只有那么简单的几段就已经把事情说清楚了。
另外本片有点刻意去点题了,而且匆忙收尾。
全片的情节丝毫没有跌宕起伏之处,整体感觉非常平淡。
开始决定看这部影片是因为历史题材比较吸引我,但看完后心里不免觉得有些失望。
先不论历史事实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见面在结束西征回蒙古的途中而不是影片中在西征战场上的会面这种历史错误,就来说说影片情节上的不妥之处。
成吉思汗最令人难以琢磨的是亲眼看着孙子死于敌人箭下,居然只是搬了块石头放在投石器上,然后城也不攻了,仇也不报了,这可能是他东归的一个小小动摇点,但是成吉思汗子孙无数,影片中另一个染瘟疫的他的孩子被无辜的抛弃,再死这一个也不足为奇。
更何况大汗的孙子是没有人看的吗?
即使是说成吉思汗想让孙子看看什么是战场,难道也能随随便便跑到最前线去的?
从影片渲染如史诗般的攻城画面,鸿篇巨作,距离算是遥远的,单凭一支箭就能精准无误地射死大汗孙子?
还有就是野猪未袭情节,总觉得有些假。
成吉思汗属于游牧民族,精于骑术,怎会不小心坠马?
坠马后野猪竟没有进攻反而掉头远去,把这种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归结于长生天在庇佑大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
种种情节设定实在有待商榷。
丘处机看这部影片,丘处机的寿命终究成了在我心中一团解不开的迷。
从山东文登出发时算自己还有不到三百天阳寿,走了一年,后来又行善两年,最后才死了。
当我听到丘处机还有不到三百天阳寿的时候,我就在预测向西途中如果丘处机死了剧情又该怎么发展,可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
影片总时长108分钟,放映了将近一个小时,丘处机仍在奔赴蒙古的路上,而电影名为《止杀令》,故事铺陈的也太慢了,太冗繁了,我的心中莫名有些焦躁和压抑,总觉得有些详略不当。
再者,丘处机他是如何劝说成吉思汗止杀东归的谜底影片没说清楚,只是用了一些手杖发芽、起死回生之类的魔幻和一堆说教来敷衍,这是电影本身的败笔。
不过塑造丘处机这个人物形象倒也不失他的仙风道骨。
赵道安余少群饰演的赵道安一脸书生气却非要大笔墨地展示他的武打桥段,怎么看怎么别扭。
就我个人认为,我觉得他是很忠心的,第一就是在于师父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他愿意替师父西行,却遭到反对,无奈他进行了一次明杀一次暗杀均以失败告终。
他是认识到了铁定是要西行了,所以他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当丘处机问他如果自己死了的话还会不会继续西行,他说会,他是想要替师父完成使命。
如果导演按照这条线发展下去,说不定故事还会稍微好看些。
契丹女这一人物破绽太多。
首先,赵道安说过,丘处机不跟女人同路,就因为一次劫持乔装成男人,然后就可以同行了?
影片极力渲染丘处机是个神人,不会连以前见过的女人乔装之后就认不出来了?
然后就是她和赵道安为了救不进食的丘处机爬上山去采摘雪莲,雪莲一拔就塌方了,两人就掉进了深坑,赵道安意外身亡,当时深坑里面什么都没有,四周也光秃秃的,影片没有一句交代契丹女就拿着雪莲爬出来了?
还把赵道安的尸体抬了出来?
这也太不符合实际了吧。
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角色。
刘仲禄我认为耿乐将这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军饰演地很好,但是除了忠心、除了浴血杀敌,耿乐的表演稍微少了那么点走心的成分,让这个最容易受到敬重的角色仅仅浮于表面。
影片情节大部分是刘仲禄他如何说服丘处机西行以及西行途中发生的种种变故,完全抢了成吉思汗的戏,在这方面也让观众对《止杀令》有了误解。
好像以一句话就能概括整部电影的内容:丘处机莫名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杀戮成功了。
其实还不错了 不过丘处机真去过内蒙么....从山东去内蒙忒远了
情节拖沓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长春真人丘处机
成吉思汗召请丘处机(20131030)
丘处机还有这么一段?
美术非常好。
故事不太行,不过场面挺牛,令人耳目一新。
在观摩会提前看的。风光不错,战争场面过得去,有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生硬。总体及格,三颗星,但影片立意较高,现在的商业片很少这么拍,加一星。
7+/10
立意甚高,技巧不足。道家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味止杀,拘泥于当下生,放任长远亡
这剧情太扯淡,风景拍得再美也没用。
30000多里路 只为一言止杀 摄影有杜可风的痕迹 可惜没有那么浪
老头走了很远路教育了一下蒙古人要讲卫生
一个助我补充历史知识的机会,让丘处机不再停留于射雕的记忆中。话说,见面会时很想跟导演探讨,好端端一个历史题材,干嘛参杂些神神叨叨的魔幻情节?买到国外去,不是会让外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愈深吗?道家之养生护生,不需要用难以解释的“手杖发芽”、“起死回生”来展现吧?btw,太群像,略乱~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所谓止杀,顺天意逆人心,无可止。乱世动荡,仁者以杀止杀,杀出太平天下!丘处机跋涉三万五千里劝生救世,亦不过轮前螳臂之挣扎,纵观历史,道家学说自汉初后无一帝皇奉信。
中国的玄幻片能不能有点科学根据
对于止杀这个主题是认同的,但电影的表达有点妇人之仁。前面还勉强,后期太散,变成信念的力量了。
俩位老演员演技加分,攻城画面加分,服饰加分,可惜野狐岭战掠过没提。
什么乱七八糟的???
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