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真的一如既往咁小气,各种不完美,但睇完嘅感觉却硬喺咁舒服流畅,片尾一首《看见彩虹》挥洒得淋漓尽致,将周遭嘅空气涤荡得干干净净,硬喺将我听成佐泪人,重复听佐一个钟,每听一次,就等于再回味一次赛德克•巴莱,仿佛生命中嘅所有晦暗喺呢一刻都烟消云散,陪伴泪水嘅只有微笑。
呢一刻心情真喺非常舒畅,单纯得好似岩岩为心情冲佐个凉,空空,洁净。
原谅我词不达意,真喺无法组织系统嘅语言去表达我现在嘅心情……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在山的那一头妻儿呀!
你们把酒酿好了吗?
喝吧!
献给祖灵的酒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是祖先在召唤我了妻儿呀!
你们在通往祖灵的路上了吗?
我们也该上路了必需延续生命的族人呀!
挺起胸膛要骄傲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彩虹桥上看着你们告诉每个孩子 生生不息要活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山林里头陪着你们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是祖先在召唤我了妻儿呀!
你们在通往祖灵的路上了吗?
我们也该上路了必需延续生命的族人呀!
挺起胸膛要骄傲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彩虹桥上看着你们告诉每个孩子 生生不息活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山林里头陪着你们你们看多美丽的天空呀你们看多美丽的天空呀喝吧!!
喝吧!!
我们该上路了 喝吧!!
喝吧!!
我们该上路了!!!!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看见彩虹了唷!!
假如3日前我还会笑魏德圣喺宣传嘅时候话呢部电影喺台湾嘅《阿凡达》,现在我会很确定咁讲,呢个确实就喺台湾嘅阿凡达,甚至佢带俾我远远大于阿凡达嘅感动同喜悦。
我今日亦终于知道佐所谓嘅高山族其实根本喺一个错误嘅概念,赛德克族就喺赛德克族,佢喺被行政院认可嘅第14个原住民少数民族,拥有6000-7000人口,聚居于台湾南部,更重要,佢有佢自己嘅历史,佢自己嘅荣誉,佢自己嘅英雄,佢自己嘅“生命之树”,还有佢自己嘅猎场与彩虹桥。
我曾经以为世界上最刚烈嘅民族喺东洋,但今晚我认识佐一个真正践行“玉碎”嘅民族,能用歌声去迎接生命嘅决战,用重逢彩虹桥嚟面对生死,佢哋唔喺骄傲嘅赛德克,而喺骄傲得像个赛德克。
生死并唔喺高深嘅命题,喺彩虹桥嘅彼端,我哋会成为永生嘅灵魂,永远嘅朋友,喺果片属于我哋嘅肥美嘅猎场,我哋仍然会陪伴住你哋,注视住你哋。
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佢哋唔喺骄傲嘅赛德克,而喺骄傲得像个赛德克。
将乜嘢都无法讲清楚此刻我想传达嘅嘢,5月10号电影将会喺大陆上映,上下两部总共270+分钟,恳切希望广电刀下留片,勿剪过多,本片我真心推荐,呢张飞,值得买。
考虑收藏。
因为到了奔三望四的年纪,所以学会了克制妄动,用经世的统筹学安排生活主次,这样的安排能最大兼顾责任和兴趣,这样的安排也让我错过了在苏州绝大多数影院仅公映8天就匆匆下线的《赛德克巴莱》。
当然这部电影在别处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从举步维艰的筹资过程就可以看出,寻找真相在一个相对安宁、富足的时代并没有多大市场。
在这里,我们更容易被轻松的、戏谑的、哗众取宠的东西所吸引,而非血腥、沉思、以及生死大义。
这个定理同样可以解释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在此地大受欢迎。
如果没有看过BBC2011年的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那《舌尖》一定会带给你愉快的观影过程。
讨巧的题材,唯美的画面,让俯首皆是的意识形态灌输也变得不那么生硬了。
从南方的烧腊到北方的泡菜,从古代的智慧到现今的融汇,泱泱风范寄题于小小饮食,这是中国人的做派。
当历史变迁与社会更迭潮汐般地来来去去之后,沉淀下来的是普通百姓对安宁生活的热望,这种热望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以上。
记忆中的外婆菜,玛德琳的小点心……食物确实是维系物质与精神的最佳纽带。
看着唯美的影片,几乎让人快要忘记,在中国的现实是:这种感情正被金钱诱惑瓦解,尚未消弭,但却式微了。
现实是我们对食物不再含情脉脉,我们对待一切都不再含情脉脉。
食物只是牟利的工具,于是食物链条上的每个人,一面从中分享财富,一面吸食他人贪婪的毒。
《舌尖》是本美好而有失真实的实验作品,它的视角是西方的、他的叙事是西方的,从画面到配乐也都有临摹的嫌疑。
像大多数西方纪录片的思维模式,它抛开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时间轴叙述,转而去关注那些鲜活却并无太多特点的普通人了,尽管画面上,这些质朴的微笑显得有些牵强和突兀。
唯一可取的是它还是抓住了中国人骨子里最喜闻乐见的情结:富足与团圆。
不知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妥协,因为凭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无法想到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我,诚如我们的性格,中庸太久,欲辩忘言。
真实地活着是需要胆量的,真实地拍一本片子也是需要胆量的。
这是《塞》带给我的震撼,它没有矫饰的温情,没有高大的主义,甚至既不煽情也不美好,只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展现在我们面前,把问题无言抛给我们去解答。
反观我们的银幕,随处看见一群明星龙套,演着既白痴又烂俗的故事,不知爱从何来,不知恨将何往,即便这样票房还是轻轻松松突破一个亿、两个亿……制片商不愿动用道德去投资,导演不愿动用诚意去创造,演员不愿动用感情去表演,观众不愿动用智商去看戏。
只是消遣,而无建树,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这种消磨中彻底丢掉祖先的精神图腾。
这些年所看的台湾影片总有些“小”,但却又总有动人之处。
并不是说经过历史深加工的道德传统和固化形象都该打翻,才能还原真实,而是先有感情的认同才是真正根植心灵的主义和形象。
总是做一个旁观者,又怎会投入。
什么时候才有从形式到内容真正代表我们的东西问世呢?
当妇孺扼死自己的孩子,再集体悬于树上,我一度在扼惜,是不是该起草?
这是在以一族人的性命做明知结局的反抗,值得么?
再苟且几十年....就但转而一想,他们死了,但正是因为他们这样壮烈得死了,让我看到这中华大地上曾经盖世旷古的勇士精神。
对比电影中的汉人,让我想起南宋崖山之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其荡气回肠迄今已然不见踪迹。
活下来,被鞭笞,被驯化,被斩断神勇,被劳逸,被教育,被朝九晚五,被用套房子变着法子压住。
我们活下来了,但我们民族曾经那股英雄气概活下来了吗?
我们怕死,想要肉饭酒饱就着抖音。
我们想活,却在浪费生命。
我看着自己,我除了用这条命贪嗔痴,还会做些什么?
电影在看到一多半时,我已经憋足了劲儿要在结束后好好赞美一番,可是心中所有好感完全被片子后来的20多分钟尾声摧毁殆尽!
并非是因为拖沓,而是之前一直没有出现的低级逻辑硬伤,对片子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莫那鲁道在索桥上冲向对面的日本头目带领的军队,日本兵轰断索桥,族人纷纷坠落……影片再次进入莫那鲁道这条线时,他完好无损地出现在森林里。
我开始还以为是在闪回插叙之前片段,可结果竟然是剧情的继续进行!
试想!
索桥断后,从那么高的桥上摔下,掉到水位不及膝盖的河里,非死即残。
即便是莫那鲁道等人在索桥被摧毁前跑到了桥对面(在影片的时间感来判断是完全不可能的),那对面乌压压持枪的日本人是空气吗,面对着宽度只能容下一人的索桥上排着队跑来的人,杀死他们岂不是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容易!
我真不敢相信这种硬伤会出现!
从硬伤的明显程度来看,应该是中间被剪掉了一段,但是这种剪辑实在是愚蠢之极!
在我看来,这不是冗长的问题,被剪掉的那一段是不能省的!
如果你非要剪下去,那后来莫那鲁道就不该再出现,虽然这样同样愚蠢!
退一万步讲,即便没有这个硬伤,结尾也实在稍显拖沓,最后那几个赛德克的自缢实在不需要那么详细。
而且尾声的十几分钟,给人一种草草收兵的感觉,好多线索都要面面俱到给足细节,反倒让结尾乱七八糟。
==============分隔线======================但是影片前一多半的部分还是必须要大力赞美的!
剧情紧接着上部,日本人得知赛德克出草,开始反击,赛德克展开最后的挣扎!
你只要跟着影片走,影片会很清晰的把几条线讲给你,完全没有混乱之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比尾声魏德圣自己的失败,你就可以理解这种“不乱”的不易了)。
日本人是真的愤怒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教你文明,你却对我野蛮”,他们的愤怒是无耻的,在霸占来的土地上,你永远是多余的,赛德克有自己的文明,怎样发展,以怎样的速度进化,不该由异族人指手画脚。
妇女的集体自杀,一方面是不想拖累男人,一方面也是信仰的驱使,让她们相信死后会去彩虹桥,在那里一样可以等自己的男人。
她们的灵魂是伟大的,就如她们自己所唱得那样,是她们成就了男人们的骄傲。
日本警队中的两个赛德克,面对自杀,一个会有犹豫,一个已无留恋。
但当被质问,在彩虹桥前灵魂该属何类,犹豫,便成为了一句“谢谢”,死对他来说,终于不是种种压力下的从众,而是释怀所有徘徊后的解脱!
战争终究太残忍。
当初《马关条约》的签署人,怎会想到在这个岛上将要发生的种种人间惨剧,怎会想到签下的每个字都是成河的鲜血凝固后的落寞!
魏德圣的最近几个片子有一个通病,特技镜头很虚很假,意向镜头太过。
但是考虑到成本,这些不提也罢。
这里要插一句,不要一味赞美魏德圣”不到两亿“投资的”硕果“的同时,还非要一味贬低某位导演六亿的空虚,都是对战争很有诚意的祭奠,何苦电影院里触动后,影院外习惯性冷待呢?
影片音乐很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者的情绪,不输国际。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血泪史,可电影人永远都不该干的是歌功颂德,那么多的丑恶与牺牲、无耻与坚强,拍不尽的,拍不尽的!
其实死后哪里有什么彩虹桥,那不过是趁死前对无数坚强的灵魂如血祭一样的告慰,彩虹桥早已不彩,只有比“早开”的樱花还深暗的血染的红……聊《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18119/
1.大陆对台湾是有亏欠的,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台湾就像一枚弃子,被日帝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在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日军入台初期,在台坚守的汉兵与原住民对日军的抵死反抗,面对日军的长枪大炮,台湾真真变成一座隔绝的孤岛,无依无援,结局一如其他沦陷地般的死伤惨烈。
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台湾,就绝不能跳过这一段晦暗的历史。
若换位思考,那些鼓吹“武力攻台”的人,是否还能理直气壮。
2.如何面对异族文化?
如果由强势的一方决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继而将弱势的一方进行矮化和同化,直至异族文化消亡,此种殖民主义是否值得我们警惕和反省?
不懂真正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又如何创造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3.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古语也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在塞德克人不顾灭族也宁死反击的背后支撑的,正是他们源于“祖灵崇拜”的信仰和意念。
我是谁?
我来自何方?
我将至何处?
信仰是人格的标尺,是灵魂的归依。
不论正确与否,在不同的信仰面前,你可以不苟同,但你不能不尊重。
4.如何看待“以暴制暴”?
当无法理性沟通的强势对手一再超越底线,暴力是否只能是最后的解决手段?
有的人的底线是“生存”,而塞德克人的底线是“信仰”与“人格”。
人性的复杂性是无法测量的,影片难得可贵的中立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塞德克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在血洗日本人的“出草”中,连老幼妇孺一并不放过,进行残忍杀害的时候,施暴的面目和我们一贯印象中的“日本军”又何其相似。
孰是孰非,又当如何评判?
5.殖民地纠结的身份认同。
就像影片中被日化的塞德克人“花岗一郎、花岗二郎”所迷惑的一样,死后灵魂是会进入日本的神社抑或祖灵的猎场?
我想电影也抛出了台湾人乃至所有殖民地人们身份认同的共同迷思——“我是谁?
我归属何处?
”如果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能理解为何台湾文学多有悲情色彩和现今台湾政治激烈的统独之争。
据说,《塞德克巴莱》烧钱无数,魏导不仅倾尽由《海角七号》所赚得的全部身家,更举债无数也仍执意要完全这部看似“不会大卖”的梦想之作,在影片的结尾打出了“天使•巴莱”为标题的一大串对此片有贡献的人员名单,涵盖了台湾各界人士,出资或出力,全都是为了一部诚意力作的完成,我们看到的是魏导如同塞德克人一样对信念和梦想的执着追求。
仅管首次执导此类大场景电影的魏导在此片中略显经验不足,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影片及魏导所给予的震撼与诚意足够让人叹服。
有人说,魏德圣用1.4个亿给了内地导演一记耳光,言不为过,但我想至少姜文是不用怕的,因为他有不同风格,同样精彩的《鬼子来了》。
唉 看来很难回本了 台湾没这么大的电影市场 此片寄望大陆市场是不实际的 别说检查制度不过关 就算一刀未剪引进 没有大明星 大陆观众也不会买票去看的 这就跟 自己的婚礼MV 自己很重视 对别人而言 却无足轻重 魏导求仁得仁 想扛十字架就得忍者痛
在家中最百无聊赖的时候下载了看的,上下部好几个小时看下来血脉膨张了很多次。
最后看到莫那鲁道的尸体被发现,遗骨半边风干。
就像他们起源的古老的传说,祖先一半是木头......一半是岩石....如同《百年孤独》里羊皮卷里预言,一股浓烈悲壮的情怀冲激了我的全身,顿时泪如雨下......给所有认为是爷们应该看此片的朋友打了电话推荐,坐下了仔细的想了很多......现在的主流舆论的导向很奇特,反日=愤青 毛粉=右派=愤青 右派=五毛 愤青既是粪情。
所以明智的人都这些情节都避退三舍。
唯恐有“粪”粘身。
又有一个奇特的言论是,“日本打中国可能我会反抗,美国人打中国就投敌。
”所以推算下来,支持抗美援朝基本也是傻缺=愤青可是真的会那样吗?
真的愤怒就是愚蠢?
反日就是固执加愚蠢?
战争就只是民族矛盾只是政客们的游戏?
做一个假设,别说打仗,美国男篮打败中国男篮,估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中国男篮如果打败了美国男篮,你们特么的兴奋还是沮丧?
而男人的情怀又是什么?
足球场上90分钟为了一个球20几个人拼的头破血流,值得么?
赢了以后捧个杯子那么些人激动的又跳又窜的至于么?
为什么不能坐下谈一谈呢?
为什么不能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呢?
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平等,处处都是竞技处处都是战争。
你骨子里满是战胜竞争对手得欲望,和某一天一览众山小的崇高理想。
不要再讨论什么现在是和平时代了,现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竞争在淘汰,所有人都是踩着成千上万精子的尸体才到了这个世界上来的。
每个人都一个站在他前面的人。
你望着他的背影,感觉焦躁不安也有些许恼羞成怒的自卑。
而维持自己的尊严,就是战胜他。
历史上所有的男人都是这么站起来的。
为什么就不能忍一忍,忍几十年就过去了啊,就忘却了这件事或者我们这一代就死去了啊,再忍个二十年?
“再忍二十年,孩子都成了日本人了!
”“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 “骄傲!
” 一个最原始的男人的骄傲,有仇恨不要紧,砍下你的头颅我们的仇恨就消失了。
砍了我也不要紧,我的灵魂将永远跟祖先们同在。
明知道敌人的无法战胜,但是这时候敌人就在面前,还有什么能阻止一个男人去战斗至死?
全国大赛的最后时刻,樱木对阻止他继续比赛的安西教练说“教练,你最辉煌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是当国家队队员的时候吧?
”“而我,就是现在”像一个纯粹的男人一样,脚踏着湿润和坚硬的大地,驰骋在悬崖峭壁。
忍着脊梁的剧痛,砍下敌人的头颅,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我望着倒在禁区边缘为我送出单刀的10号,没关系,命运会将我们的灵魂送到彩虹桥。
所有的后人看我们就像封神榜里面的封神仪式一样,簇拥的走在彩虹的最前面,牛逼又拉轰!
比特么世界杯冠军都风光!
原谅我这个下午突然的血脉膨胀,胡乱瞎写的一堆,安定下来后宁愿安慰自己仍是在一盒盒的掐火柴--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人在树林里赤脚穿梭打猎,莫纳鲁道砍下敌人的首级,我想:这台湾原住民还真是野蛮。
电影中达奇斯问莫纳: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我突然想是啊,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可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野蛮?
赛德克人在森林里打猎果腹就是野蛮?
日本人命令赛德克人砍伐森林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用刀砍下敌人首级就是野蛮?
日本使用大炮和糜烂炸弹就是文明?
用手抓吃生肉就是野蛮?
我们用筷子刀叉吃精美食物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为抢夺猎场而互相残杀是野蛮?
那现代战争呢就文明吗?
现代“文明”人不用为了抢夺猎场为了生存而残杀,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
现代战争大多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手段,转嫁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手段而伤害无辜平民,这就文明吗?
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是不是对这个世界做了太多野蛮的行径?
看电影前我好像很清楚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
看过电影我分不清了,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电影里莫纳从出草的一刻起,就知道这一战必败,他已经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曾经有一刻困惑过:那他为什么还要出草?
像其他首领为保留后代活下去不好吗?
莫纳的想法应该是,如果他苟活,而不是不是死在战场上,他将无法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
死后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是所有赛德克巴莱人的信仰,不能背弃。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莫纳选择出草,因为为了保留后代而不出草,那后代就一样要卑躬屈膝的活着,“文明”的活着,少了赛德克人的血性与骄傲,让后代这样活着,保留后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为信仰而战,为尊严而战,为灵魂而战,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看了让人觉着很沉重的好电影。
昨天看了这部电影,个人很惊诧于豆瓣上某些人低分与逻辑,和台湾的一位朋友联系了下,问问她们自己对于此片的看法。
把信抄录下。
在台上映時,我們都滿心期待,希望台灣能拍出自己的史詩大片。
電影劇本可能為了戲劇張力,表現的煽情一些(例如出草的血腥畫面),但它全程用(賽德克族)母語和日語來演譯,已賣力地還原歷史。
雖然,也有電影中人物的後代出來反駁電影詮釋,就是怕被污名化成了日本人的幫兇。
有時候,時代造就個人物性格,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
所以,你更貼近了台灣的原住民歷史和在地文化的多元性。
也因此你不會問我,台灣的高山族是怎麼回事,因為台灣沒有高山族。
台灣的歷史曲折,這只是一小段的歷史,也可見台灣和日本之間糾結的情感,很難一刀兩斷。
但是血液裡的不羈,面對現實,還是必須以犧牲成就,這裡可以有太多引喻,大陸官方的審檢不知如何拿捏 呵呵! 我們當然會有傻帽,政治上特別多 ... 好萊塢片是娛樂用的,台灣人自己拍的國片(雖然台灣不總是"艋舺"和"海角七號"這類,"聽說"和"陣頭"有更多的勵志和希望),更貼近生活,所以共鳴大。
賽德克這片,要拍不容易,不管評價如何,魏德聖算是對得起自己,霧社事件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在台灣這個山多於平原的小島,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知道豆瓣,看過一些裡面的文章,有些挺不錯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存亡,我们不会在乎流血,不惧怕牺牲,最怕的是国之不国,何以为家。
尽管有些人不会明白,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战争中的人不会考虑头发是否凌乱,衣服是否破旧,哪怕是手脚受伤,也依然要站起来继续战斗。
可是孩子们终究可以在这种民族精神中觉醒,拿起武器奋勇杀敌。
民族的觉醒从来都是以个人觉醒为起点,不断向周围扩散,最终点亮千万光辉。
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无法被灭绝,而后绵延至今的原因。
结尾看着樱花感叹的日本人永远不会理解,那表面看似武士道精神的东西,其实叫做炎黄之魂,传承自上下五千年,不灭长明。
冲锋,陷阵,无回而无悔,个人与族群的不同努力汇成一道从宏观的角度无法熄灭的火,这首生命的赞歌也太美妙了,我不认为它是悲壮的,因为为了反抗而战斗的人们永远是最勇敢,而且帅气,而且可敬!!!
尽管影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瑕疵,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某些场景足以打动我,更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历史战争片国内确实很难拍出来。
从某种意角度来说,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靠后天难以弥补,甚至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观众或制片方来说根本不需要弥补。
就这样各搞各的貌似也没问题……
上部荡气回肠,下部十足冗长。
赛德克∙巴莱是一种精神,是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的精神。关于导演和这部电影的故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58
完整版更能触动人心,比上半部更有冲击力
看完了,剪辑、摄影都很好看,配乐尤其好,吟唱的曲子贴着骨头发出来一般,这个是我最偏爱的部分。本是山林的猎士,自有其生存的法则,自由地蛮生,终比人造好些,文明是个屁,凭何强侵。
【相比之下,下半集更多是魏德圣个人野心的显露,壮阔背后不免现出战争大片常有的单调苍白】
吊死祖灵树,以夷制夷是殖民者百试不爽的有效办法
隔了半年才看到下半部,小魏啊甚麼都捨不得剪⋯⋯十號影院見。
写了一大堆的影评,居然不见了……很气,已经没有激情了……只能说很好看,绝对是比《阿凡达》高很多的史诗巨作!
虽然看点在下集,但是这剧情也过于冗长了
该说的、该铺垫的在上半部已经说完、铺垫完了,下半部只剩下噼噼啪啪一顿打,上半部拖沓啰嗦的毛病在这一部被放大的更加明显,实在没甚意思。
题材老套就不说了,导演的控场能力真的不敢恭维,节奏太拖沓太混乱。一些该重点描写的角色戏份又太少,四个小时的片长都拿来干嘛了。。。。。另外最后和日本人决战的战争戏拍的也一片混乱,毫无节奏可言。而同类型影片阿凡达,那对节奏的把控真是完秒这片。
下部明显结尾处有点拖沓。女人们集体自杀很震惊。
下集就拍得俗了……
其实我对前100分钟千篇一律的丛林战、唱不完的出草哥、满天飞的豪情,倒也不是彻底接受不能…问题在最后30分钟,真的好乱,魏德圣想表达一些观点,却全集中在最后30分钟尾声,且只列出观点一二三,也不整合一下,真是不知所云…他若能将最后30分钟好好梳理挖掘,再打散融入前3个半小时,应该能厚实得多
这是一部认真的讲史实的电影。里面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没有答案,没有终点,既进不了日本神社,也回不了祖灵之家,让人矛盾让人反思让人想去挖掘这段历史,能做到这点是喜欢它最大的原因
血腥和杀戮间血红樱花隐约,人物性格得到舒张,群戏较成功,文明对峙毁坏,强权不共自由,褪去政治外衣,这是对于灵魂和信仰的浴血讴歌;惜乎导演实在不忍剪辑。
壮哉魏德圣!!土著抗日史诗,野蛮的骄傲,荡气回肠。除了结尾略拖沓,没有缺点。
一口气看完了将近5个小时的上下集,第二集越看到后面就越岔气了,因为主线故事不断推进也七七八八了,除了女人们自愿牺牲那一段很震撼之外,后面就是一直打打打,打到我对剧情的主线都有点迷乱了,尤其后段的处理出现了断层式的问题,太多破碎的剧情都安排在片尾,导致情感无法连贯,本来抱着一颗哭晕的心情看的,到最后反而因为剧情上的迷乱,而导致观影不适,一脸懵逼。
烂死了
早起赶上台湾最早上映的那一场【赛德克巴莱】,该怎么评价呢?打星已经不能表示我内心的肃然起敬和热泪盈眶。相比于【太阳旗】时,人人屏住呼吸,充满希望的等待,【彩虹桥】是让所有人带着心知肚明,必然的悲剧,挣扎熬两个半小时,渴求几乎不可能的希望。感谢日本演员尊重史实的敬业演出,野蛮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