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拍摄的关于黑帮家族从纽约搬到法国南部小镇生活的故事,电影中总是不经意的体现出文化差异和人性的多元。
影片属于喜剧,带有枪战,故事的结尾让我感到心酸。
刚来到这里,妈妈希望全家可以努力融入这里,和街坊四邻搞好关系,还去教堂进行忏悔。
这些努力被本地人的偏见和神父的假平等给打破。
妈妈去超市询问是否有花生酱,遭到了本地居民的傲慢嘲讽:怪不得美国那么多胖子,原来那么爱吃甜食;等到结账,表示不用找零,本地居民评价:没礼貌,但很大方。
来到乔迁party的居民,看不起美式快餐,却又想尝一尝正宗美国人做得汉堡。
妈妈跟神父忏悔后,希望加入教堂活动,被神父告知“你们全家都是邪恶的化身”。
神父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对待。
姐弟俩在学校的生活也并不顺。
弟弟第一天就被校霸揍了,他联合敌人的敌人进行反击,最后成功了。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姐姐被男生们挑逗,称她:Miss America;反击之后,姐姐认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是后来,姐姐的爱与真心,被抛弃与践踏。
当初就是因为这个片段入坑老爸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也是家庭的“边缘人物”。
全家人因为他到处搬家奔波,需要不停的融入新环境。
全家人在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后,仍对他说“Fine”;姐姐恋爱,他也是最后一个知道。
同时,爸爸也是一个内心极度纠结的人。
他把水管工人打得全身多处骨折,可以看出凶狠邪恶;他又把水管工人送到了医院,也说明内心中还存着一丝善念。
他想要得到尊重、别人的倾听。
所以,会固执地参加电影座谈会,明知演讲会带来危险,依旧说出了多年来的经历,赢得了掌声,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经历了又一场恶战后,一家四口又踏上了“逃亡之路”,和来时一样,带着他们的狗狗,多年来,他们从未抛弃狗狗。
不知,去到新城市的生活如何……
《别惹我》是一部不错的消遣电影,在你无聊甚至心情抑郁的时候,德尼罗一本正经的搞笑会让你乐起来,并在酣畅的剧情推进中让你窝在沙发里爽出眼泪。
如同习惯了唐国强演皇帝、成龙演警察、阿汤哥演间谍一样,我们对于罗伯特•德尼罗的印象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往美国黑帮上靠。
这不是因为他演类似的角色太多,而是,斯科塞斯把他挖掘得太彻底,以致于演起黑帮角色时简直如鱼得水顺手拈来咋演咋像。
关键是,德尼罗演绎类似的角色时,总是能轻易地俘获观众的心,会因为其不凡的魅力而忘了这是一个黑帮分子——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都挺钦佩和喜欢这个黑帮分子的。
从《教父2》到《好家伙》,从《赌城风云》到《盗火线》,你很难不为这个嘴边有颗痣说话喜欢撇嘴的家伙而倾注欢喜之情。
而在《别惹我》里,罗伯特•德尼罗给了另一种黑道诠释,更展现了他令人欢喜的另一面。
你甚至会喜欢上这样一个动不动施加暴力的家庭,可能会是因为暴力所带来的某种畅爽感,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一家子施加暴力时那种毫不犹豫与毫无顾忌。
这一家子,不管老小,没有一个是好欺负的,而且一个个的都是狠角色。
老婆可以因为超市老板的几句风凉话而引爆煤气罐,炸得淡定从容;女儿可以因为几个男孩的猥琐意图而棒打下体与脸蛋,直到棍棒粉碎悠然离场;儿子可以因为男孩欺负而运筹帷幄养兵几日,有计划性的报复打得毫不留情;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老爸就不用说了,大把年纪了,可以把想坑钱的水管工打得骨架多处断裂,可以把饮水公司经理整得皮开肉绽,年轻时的暴力史,在放映会上放映《好家伙》时的滔滔不绝便可窥知一二。
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黑道家族”,一个真正不好惹的家庭。
而人们会忍不住喜欢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得体的礼仪和时不时的幽默趣味,而是因为:他们毫不犹豫毫无顾忌的暴力,满足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想要宣泄但又有所顾忌和约束的“暴力倾向”。
不管怎样,生活总是会或多或少有不如意之处,当你置身某种无法忍受的情境时,你很难不在内心生出一定的“暴力倾向”,因为那是宣泄情绪的一种便捷方式。
但基于道德约束以及理智控制,没有人会轻易使用暴力来宣泄情绪,更多的,是隐忍的蹦出某句国骂,然后生活继续。
所以,当银幕上有一堆人比较接地气的遇到某些阻碍或烦心事时,能够毫不犹豫的以暴力解决,那种酣畅爽快,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谁没遇过几个混蛋一样坑价格的水管工或其他的什么?
但只有罗伯特饰演的“作家”狠狠地教训了人家一顿——真的是够狠的。
如此一来,那种观看的愉悦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仿佛自己也发泄了一通,爽的不行。
而《别惹我》值得休闲放松的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故事的短小精悍以及始终贯穿其中的黑色幽默。
你甚至能够感受到某种昆丁或盖里奇的趣味在影片里彪悍飘荡,同时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最终的酣畅淋漓而感到畅快。
你很难不为萝莉一般的少女拿着机枪扫射的画面暗爽不已,也会为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家庭团结与互爱而感动。
《别惹我》里不管姜是老是嫩,都还挺狠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截了当的狠,让观影过程畅爽不已。
片子前半段企图通过轻松的氛围来掩饰,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亲开始反思人生写了部不断美化自己的回忆录,母亲尝试融入周边家庭开party ,女儿谈恋爱,儿子混学校,但是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这真的是部令人绝望的片子,虽然表面涂着一副我是黑帮题材家庭喜剧的外表,但本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片子简直就是个亚文化圈融入主流社会失败的绝佳例子,黑社会的父亲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母亲无力承担的精神压力,女儿通过爱情来麻醉或者说是支撑这种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儿子通过带有原罪式的方式来适应生活。
他们简直都负能量收集器不断的积蓄负能量,假如没有杀手的追杀他们也将因为无法处理这种种矛盾而崩溃。
例如,女儿自杀,儿子离家,母亲崩溃。
这个家庭看似和谐却是以最脆弱最无奈的维持着,这令人心寒。
当然一家人也尝试去改变,父亲尝试去不用暴力先沟通但发现暴力却更有效,母亲求助宗教去做忏悔却神父所拒绝,女儿奉献灵魂和肉体去爱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杀,儿子妄图用旧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会的反扑,这个从黑帮圈子里出来的家庭终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围绕着他们,态度粗暴的FBI,原组织的不断追杀,内心的压力,过去粗暴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他们这个家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片头一家人是狼狈而来,片尾是一家人狼狈而去,生活还得继续,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绝望,一切到头都是空。
片尾没有说一家人会去向何方,但我想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像这样,尝试适应-挫折-继续沉沦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帮派彻底被铲除或者他们被铲除,否则平静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触不可及的。
这个结果令人失望,对于乐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来说是绝望。
所以,我很讨厌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就像一块包着鲜艳糖衣的药丸似的,当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让难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这部电影或许是想告诉我们,即便是修炼成精的黑手党,在日常生活里最需要的也是安全感。
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里出现的种种细节都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比如在凌晨时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去厨房的阳台上看了看远方的街道,路灯下有四五个身影正离开那个小区。
我并不清楚他们的动机,所以在想象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时,总感觉会比电影还要精彩。
我最爱的电影是《杀手莱昂》,那也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欣赏一部跟黑帮有关的外国电影,后来就爱上了这种调调,开始疯狂的搜寻一切好看的黑帮片。
把好看的黑帮电影看完之后,最近两年就没再遇到过新的,直到这部《黑帮追杀令》——有趣的是,《杀手莱昂》的港片译名叫《终极追杀令》,倒是一脉相承。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切入这个家庭,无论是优雅干练的太太,还是手脚利落的儿子,抑或那凶狠却又美妙的女儿……都不够。
最完美的还是那位儒雅的老爹,单独把他拎出来拍成一部电影,都会是一部杰作。
罗伯特德尼罗演绎了一段多么奇妙的人生啊,除了当黑帮老大,什么都不会,连去异乡装成作家,都需要在打字机上用两根手指一个词一个词的敲出来(跟我一样,接触电脑十几年,还只会用双手的食指去打字,速度却不逊于十指飞舞的家伙们)。
这位主角最让人喜欢的地方,就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高效而又沉稳,简直坦诚得令人落泪。
作为喜剧片,它也基本合格。
当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在片中观看由罗伯特德尼罗在十三年前主演的《盗亦有盗》并试着从影评人的角度认认真真的跟一帮法国人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快要乐喷了。
而最后那场歼灭BOSS的戏份,也给人一种“老子就这么潦草完事儿了你又能怎样”的贱劲儿。
最后,再一次向这家人解决事情的方式致敬。
他们要是移民来中国,得有多少不办实事不务正业的小公务员要遭殃啊。
大朋友推荐 可是我觉得一般讲述转做污点证人的一家 受警察保护来到了法国但是一家都是狠角色 妈妈防火少了小店因为店里的人对她指指点点姐姐用把网球拍都打断了 因为一群男生同学对她不尊弟弟用阴险手段 搞了之前欺负他的恶霸男主最牛 在警察的监控下还是溜出去 把自己的故事讲成了段子最后黑帮来的时候 弱爆的警察很快被弊男主好几个形象还是挺帅的
一家四口,外加一条狗,显然是更典型的西方家庭标准配置。
这么一个乍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如同本片的中文别名揭示的那样——“他们全家都是黑帮”。
片子名称也是极具黑色幽默色彩,黑手党的内心生活总是充满着愤懑,所以别惹我!
一家之主的德尼罗做了污点证人导致自己的老大入狱,这一家人为了逃避老大党羽的追杀而接受了FBI证人保护计划。
然而这我行我素的一家人无论是搁到哪个社区,都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在一个地方呆不到三个月就得搬走。
直到最后美利坚似乎都没他们的容身之地了,于是这一家子便效仿69年前的美国大兵们从诺曼底登陆到了法国,在异国他乡开始新生活。
一双儿女都继承了父母良好的黑帮基因。
姐姐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下手绝不容情。
弟弟则具有极强的情报收集能力,同时还具备帮会头目所需的政治手腕。
这么两个狠角色轻而易举的就制霸了所在的中学。
爸爸是个有着非凡语言天赋的人,他能用f*ck这一个词来表达所有的意思。
不愿浪费自己才能的他决定开始自己的作家生涯,处女作就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
本片的阵容还是挺靠谱的,三个实力派老将搭配两个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加上吕克贝松这名字听上去也算值得信赖。
有些人觉得前半部分拖泥带水,我反而觉得本片是前面的部分好看些,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与这一家人异乎寻常的处理方式,这种冲突下碰撞出的喜剧效果还是挺强烈的。
结尾部分我觉得比起前半部分有点弱,他们暴露了身份被追杀时,怎么总觉得那群黑手党也忒弱了吧。
三下五除二的就被解决掉了,好吧,剧情需要吧。
有意思,吕大爷的电影,若不是经典留名的大作,就是这种噼里啪啦一大堆枪呯呯呯的小品。
爸爸妈妈女儿儿子,角色都棒极了,一点都不忽悠人,性格太TM鲜明了,这剧本写得太认真了,套用爸爸的点评:F…k!
(中国啥时候能拍出这种电影来)爸爸,两千万美刀开头,到四千万收工;不喜欢,直接干,跑路中都一点不打折扣(其实爸爸还是打了折扣的,很多都是在脑子里“F”)。
为什么水是棕色的?
我只想要清水而已。
常规方法还是不行,各种被忽悠推诿,那还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吧:那个贴上大闹钟的炮仗要点个赞。
完了被推差点评《盗亦有道》,自己地自己说得热泪盈眶,真爽……“轰”……完了,忘时间了,F…k!
(这里给我笑晕了)。
翻了个打字机出来,没逃亡中没卵事随便敲敲,给自已写个传?
结果还真有点意思,就是费脑,累,不过人FBI大爷都说有点意思,如果有结局一定要给他看。
看你大爷!
不过人家似假还真,真他娘的这事整得……妈妈其实被没完没了的逃亡烦透了,要不是一双儿女,估计拉上老公直接开干了,可惜只能想想。
各种烦心事,美国人怎么了?
花生酱怎么了?
虚伪的法国佬!
你们惹我的啊,别怪老娘炸你小店…TM的自来水为什么是棕色的!
老公说啥都要以F字收尾,儿子是有一学一,像极了年轻时候碰到的那个小混混,女儿呢,偏偏这个时候谈起恋爱来,她外强内强,别整出什么事来,不恋个③次五次的,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女儿绝对是妈妈年轻时的翻版,帅哥必须爱啊,这日子都这样了,还含蓄啥,找到机会,干,才不管有没带“衣服”。
结果还是太年轻,年轻就容易碰上渣男啊。
爱憎分明的人重情感,小哥哥出场就是没存在感的那种,后面指定完蛋啊姐姐。
法国的小混混小太妹太弱,网球拍都能搞定…被人pie腿了,伤啊,但轻易是不会认输的,拿枪的也能一棒子撂倒,全副武装的黑帮,先打空手枪的子弹再说,我老爸还在里头呢。
儿子贼精明,个子小小,头脑灵活,观察力强,没半天新学校上下摸了个透;能屈能伸,初来乍到,先受顿打,后面全数加倍返…没一两个礼拜,整个学校路子被他占完了,绝对是个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②十二个投诉而已嘛,这就受不了了,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要律师(我笑)巴士下来一群纽约黑帮,这会真给我吓哭了,他们没看到我还是没认出我来……接电话啊你们……吕大爷的电影从来都是直接的意外。
那一帮子全副武装的黑帮,弹烟灰似的灭了警局,后面和全家人的对抗,阴差阳错的全被突突了,老爸老妈对一个壮汉,姐姐弟弟干其它,枪还是借人家的(哈哈),打到没子弹,坏蛋也没子弹了,马上要被抓完犊子了,老汤叔驾车来救场,咱①家子就破了点皮,只可惜了FBI那两个保护证人的哥们。
怎么说呢这片儿?
如果你觉得够好,我也会觉得够好。
之前看过预告片,异常火爆和吸引人,老戏骨+家庭题材+黑帮主题+喜剧背景,很令人期待,不过在我看完之后我只想爆句粗口: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这其实是部悲剧。
片子前半段企图通过轻松的氛围来掩饰,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亲开始反思人生写了部不断美化自己的回忆录,母亲尝试融入周边家庭开party ,女儿谈恋爱,儿子混学校,但是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这真的是部令人绝望的片子,虽然表面涂着一副我是黑帮题材家庭喜剧的外表,但本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片子简直就是个亚文化圈融入主流社会失败的绝佳例子,黑社会的父亲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母亲无力承担的精神压力,女儿通过爱情来麻醉或者说是支撑这种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儿子通过带有原罪式的方式来适应生活。
他们简直都负能量收集器不断的积蓄负能量,假如没有杀手的追杀他们也将因为无法处理这种种矛盾而崩溃。
例如,女儿自杀,儿子离家,母亲崩溃。
这个家庭看似和谐却是以最脆弱最无奈的维持着,这令人心寒。
当然一家人也尝试去改变,父亲尝试去不用暴力先沟通但发现暴力却更有效,母亲求助宗教去做忏悔却神父所拒绝,女儿奉献灵魂和肉体去爱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杀,儿子妄图用旧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会的反扑,这个从黑帮圈子里出来的家庭终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围绕着他们,态度粗暴的FBI,原组织的不断追杀,内心的压力,过去粗暴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他们这个家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片头一家人是狼狈而来,片尾是一家人狼狈而去,生活还得继续,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绝望,一切到头都是空。
片尾没有说一家人会去向何方,但我想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像这样,尝试适应-挫折-继续沉沦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帮派彻底被铲除或者他们被铲除,否则平静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触不可及的。
这个结果令人失望,对于乐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来说是绝望。
所以,我很讨厌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就像一块包着鲜艳糖衣的药丸似的,当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让难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此致敬礼。
2013.12.19 am 1:39
“吕克•贝松”看到这个名字既然碰上了,就怎么都不该错过这部电影,相信无数的《杀手》粉们都跟我是同样的想法。
影片一开头,那配乐和画面就一副典型的法国电影的腔调,烟雾弥漫之中,又是杀手出没,好像充斥着强烈的急切情绪,向所有的观众宣告自己回归杀手题材,顺便通过这么一个激烈的开场,将观众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不过故事的主角却不是那位冷血的杀手,到处躲避杀手的一家人,这一家四口由罗伯特•德尼罗和米歇尔•菲佛领衔扮演父母以及一女一男的姐弟组合,组成了这么 一个牛X的家庭,搬家是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三个月就要搬家一次,就因为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弗莱德很不厚道的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作为 “纽约黑帮”的高层,他的变节对组织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黑帮的头目在监狱中发布了江湖追杀令,弗莱德这颗价值2000万美刀的脑袋,让无数杀手为之 疯狂。
不过法南的这个小镇因为这家人的到来,必将告别宁静。
不得不说这一家老小,没有一个不是精英,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超市、校园因为他们的到来瞬间遭 殃,而本来应该最可怕的父亲则只是小试牛刀,嚣张的水管工成为了可怜的倒霉蛋。
就在他们逍遥快活的时候,儿子在校刊上发表的一句话,几经辗转鬼使神差的暴 露了他们的位置,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手们组团而来,这一家的末日来了吗?
影片用诙谐的镜头描述了这么一个特殊家庭,在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悠闲日子,粗俗的黑帮父亲愣是要冒充作家,7天憋不出6个字的他,他的所有情绪,无论好 与坏都可以用一个“F"开头的4个字幕组成的单词来表达的人,愣是号称要写个人传记,就这么一位半生刀头舔血,混迹江湖的黑帮枭雄,生活突然平静了下来, 肯定是多少有些不适应,空虚之余要是有谁找上门惹毛了他,自然就是鼻青脸肿,短胳膊折腿的下场。
不过这主要的彪悍戏码,还不是他,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的两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勇,在学校招惹他们两位的那叫一个惨啊,最为离谱的是,扮演儿子的那小子,入校没几天就被三堂会审,在无数校领导的环 视之下,被罗列出一长串的罪名,而他的反映尤为经典——我要联系一下我的律师,然后就是选择跑路,绝对是继承了乃父之风。
在一连串的暴力枪战之后,这座宁静的小镇算是彻底报销,硝烟弥漫之下,这一家四口再次踏上了前往下一个藏匿点的旅途,吕克•贝松的这部小制作也算是交代完了,影院中灯光亮起,回味一下,不禁莞尔。
看见不少人和我一样在找电影里的一些插曲,我也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原声碟,应该是齐全的了。
【Malavit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http://itunes.apple.com/sg/album/malavita-original-motion-picture/id722240186?l=zh电脑里装了itunes的才可以试听。
画面感极其冷幽默,处理的相当搞笑,话唠段子叙事,枪战场面有点渣。
反派为什么那么多废话,杀路人的时候可没那么心软。槽点太多了点吧。
家庭喜剧与黑帮片的混搭小品。整部戏的逻辑及重要戏剧转折都非常牵强,角色刻画的也非常脸谱化。而且,最后的黑帮枪战和前面的戏感觉十分不搭配。勉勉强强及格的表现。
法国男生果然是一如既往的满脸雀斑的丑
黑帮搞笑暴力一家人
吕克贝松洗洗睡吧
吕克贝松
結尾弱了。
orz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公映
明明是一家子黑帮家庭,为什么最后枪战那里显得那么草率
fuck真的能表达无数种情感啊!
和狗一样名字的片名,糟透透顶的故事情节和情景设定。有蹩脚恶心吻戏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烂片。
平庸。
太可爱了,一群老家伙,魅力是随年纪增长的呢!一边看一边笑;吕克贝松是导演,可马丁斯科塞斯是制片呢,俩人联手之作吧,各种致敬调侃让我觉得好温暖。每年好看的新片真是屈指可数,这部不给五星太委屈了
看完以后分不清是用力过猛还是没用力,四口人各自的性格太套路了。有点失望,预告给的期待太高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导演剪辑版。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吕克贝松的片子,画面很优美,带点喜剧感觉的黑帮片,一个杀手写自传,在德尼罗回忆的片段里面有很多类似《黑道家族》的场景,好带感
没意思
吕克贝松自毁前程的节奏,2星足矣,1星加给Robert De N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