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摇晃 观看完毕。
找了无数网站终于找到了片源…没有字幕纯靠听,幸好郑佩佩说中文减轻一小半负担…清晰度渣不能全屏,只能睁大眼睛使劲看…剧情简单主要靠情感线和人物关系线,情节层次比较模糊,理解上很费脑子。
总之是看一部顶一套题的强大电影!
主要讨论了面对父母老去,子女感受到的压力和愧疚,以及面对老去,老年人对子女的依靠和对未来必有所失的恐惧、伤感和心存希望。
涉及了文化差异的问题,母亲讨厌儿子的室友,没有什么理由,交了一个外国老伴,有了翻译之后很快就分手了,正如男主所说,她并不愿意去尝试融入、理解。
这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年过六十的中老年人的一种特点,一种更隐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导致这一点的原因之一,电影给出的是面对老去感受到的无力、寻求依靠的愿望。
尽管主角是母亲的儿子的男友,但是同性元素在电影里只起到了一些表层作用,它象征着子女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生活,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因素子女不愿告知父母,从而成为了阻碍的一部分。
而养老院则是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氛围,物质配置齐全、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电影里的评价是桎梏般的鬼地方,而事实上这种鬼地方是心理上的而非地理上的,男主不愿让母亲搬到公寓同住,而即使同住又能如何,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等,老年人无可避免地在老去中落后于年轻人的生活,这种落后带来的孤独无依感不是单纯的陪伴可以抵消的。
电影把中国人心目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观念放置到一个残酷的境地,对母亲来说,异国丧子、语言不通,唯一友善积极想帮助她的男主是惹她讨厌的,在这个即使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和安全的食品卫生的国家,养儿防老的期望到底只是徒增悲痛。
而其中一些争执个人很欣赏,把典型的中国老人的惯性思维和年轻人的想法碰撞,尽管让人皱眉咋舌但的确典型。
演员方面,由于英语水平有限,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这个点上去了,所以对Wishaw的表演无暇欣赏,角色个性比较弱化反而主要体现的是身份和一些元素的集合体现,母亲角色也是如此,尽管有性格体现,但仍然是身份和一些特定元素占了主导。
总的来说,切入点很好,但是电影的情节安排和台词上可以做得更好。
不得不说母亲最后的一番话的确突出了主题,但是也的确有些生硬,而人物两两慢跳华尔兹来照应 轻轻摇晃的标题恐怕有些不自然。
内涵丰富的电影,但是表现表达上我个人并不觉得它很优秀。
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日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开幕影片郑佩佩饰演的母亲是一个不讲英语的柬埔寨华人,为了和儿子团聚只身来到英国,却因为儿子的“室友”,不愿、也不能搬去和儿子同住,直到儿子因车祸去世,才第一次来到了儿子的家。
儿子口中的“室友”,是他的同性恋男友。
终于鼓起勇气,即将向母亲坦白的男孩不幸车祸身亡,他悲伤欲绝的男友想尽一切办法,替他死去的爱人尽孝,甚至为自己的准”岳母“介绍男友,让她在异国他乡不再孤单。
可是母亲却莫名的讨厌这个年轻人,对于他一切帮助和关心,毫不领情,而男孩依然对于这个脾气古怪的“岳母”不离不弃。
这段“岳母”和“男婿”之间的对手戏中, 郑佩佩和Ben Whishaw把两个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个角色都让观众深深同情。
导演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精准、细腻的拿捏让人佩服。
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是不讲英语的母亲和她约会的老头的所有沟通都要借助一个华人女孩的翻译,这似乎重复的翻译却在一中一英的转换把角色间的文化差异、情感冲突和人性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惊叹于这位生于东南亚长于英国的华人导演对于中西文化的深谙。
电影的基调,正像Lilting这个名字,婉约而细腻,悲伤却温暖,儿子与男友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 男孩对于爱人母亲的关心,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思念,就像一首轻柔婉转的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观众心中慢慢流淌。
(未完待续)
影片前一半看得很不解,尴尬的母子对话,尴尬的老年对象相处。
后面却也慢慢能够理解这份尴尬,并且感到这份尴尬最是真实。
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年代人的思想差异,一代移民的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就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
一开始我还惊讶于珍生活在英国29年竟然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会打招呼的程度,但一细想代入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却也能明白,尤其是本身社会阶级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很多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都不是时间能解决的。
这从珍对英国大叔date方式的不接受也能看出,这里虽然很大还是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所影响,珍的固执和不愿意接受改变或者别人的喜好跟自己不同,我的理解是她很难接受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是自身的言行等。
而这正是我从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相处感受到的,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改变自己思想或言行。
这种特性也让人更加难融入和理解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原生环境的地方。
另外,Ben的角色诠释的真实太棒了!
不过为啥片名是这样的呢?
生硬....是本喵都无法救回来的生硬 导演大概是做到了及格水平:memory flashback、节奏处理。
凯的演员选择大失败,是那种,中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非常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老外。
按理说片子意在表达中英文化碰撞和试图交流,可是不知是不是英方出资的原因,呈现出来的中式文化太过于想当然了。
不过这也许就是导演安排凯跟佩佩是柬埔寨华人的原因—借助一些“柬埔寨华人”这种非典型中国人来掩饰自己对于文化差异完成度很低的问题。
佩为什么不愿意学英语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
事实上她似乎并不怎么排斥英国文化,而且她到英时间已长,她不会英语这个设定似乎只是编剧为了凸显“爱可以跨越语言的鸿沟”这个主题的生设。
越到后面整部片子的说教色彩就越浓。
全片最令人无语的一段就是佩那段独白里,说圣诞节是最孤独的时候。。。
拜托,对中国人来说最热闹的是过年啊。
既然要拍文化差异,也麻烦对中国文化有一丝最基本的尊重和了解。
就算不需要蹲下身来细致观察,也不能抱着如此不尊重的轻蔑态度。
好像是用这份东方色彩制造噱头捞钱一样。
整部片子看下来也就觉得是BBC拍给西方人拍的一部暗含不少对东方文化意淫的影片。
豆瓣分感觉稍微偏高了些。
很遗憾,此类主题有李安《喜宴》高三在前,还只拍成这样,确实还是导演水准有限了。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
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
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最有觸動的是畫面與聲音不對位時的留白。
世界還在動,但身邊的人聲卻漸漸消退寂靜;還有Richard和Kai,明明說著話,眼前的人卻像幅畫兒一樣靜止了。
若說前者人潮湧動我卻孑然一人的孤寂不算有新意,後者實在擊中心臟,都有過看著愛人說話,聽者聽著就望出神的時刻,千言萬語的愛都在那靜止的空白里了。
很多這樣不依靠情節和敘事,而是依靠細節和營造氛圍來推動故事的影片,往往都變成感人小橋段的堆砌,淩亂卻冗長。
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他的把握已經無比老道。
對節奏的把控舒緩有序,平移鏡頭與畫面感性與節制並存,一點都沒風格化過頭的做作。
看完全片的感受,沒有太多動用腦力的分析,不過像是躺在搖籃里,被輕輕搖晃著,做了美好而潤澤的夢。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同志电影,影片里母亲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儿子是不是GAY没有直接关联,小本与小梁子的爱情起码从影片呈现上来看也不是那么深刻。
这是影片究竟想摇晃的是什么很让人费思。
当然,就像影片介绍的那样,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因失去了同一个挚爱后互相扶持的事(这话说得也有点牵强,权且把多愁善感的小本照顾佩佩麻麻的动机是因为他只能藉此想念死去的小梁子)。
整部影片都很平淡,这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的评价,总之就是很平淡,实实在在的平淡。
但喜欢小本的人还是可以看一下这部影片的,小本在该片中飚了很多tear居然没让人觉得做作,可见这真是一个好演员。
小本会是个真正的GAY吗,I HOPE SO。
影片拍得很干净,冬季略显萧条的英伦在画面中意境十足,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那样的画面里散散步,希望有那么一天。
影片有几处还是比较动人的,譬如小梁子为麻麻的事烦心的时候,小本伸手舒展他紧锁的眉头,再譬如两人在滚床单的时候,那画面实在是干净,尤其是两人都睡眼惺忪头发散乱地随意耳语时,让我不得不坚信他们的爱也一定纯净如此。
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
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
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
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
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
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
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
大愛!
台词:同样的,你们老了,你们的孩子也会内疚的。
就剩下会有,我得让这些回忆保持它的清晰。
你知道吗?
哭多了以后就学会接受,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的。
学会了寂寞就不再感到不安全,也慢慢懂得怎么样去处理,但是,每到圣诞节,我还是感到非常的寂寞,一种无法形容的孤单。
这一天,所有都静止了,连树叶都不会被风吹动,可是我依旧在动,我不得不动。
我只是不知道我该向何处动,我不知道该动向何方。
我突然觉得非常害怕,怕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
可是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今天过去了,明天依旧会来的,我还是会继续生活下去的。
从喜欢小本开始就了解到这部电影,时隔那么久终于在B站上看了,说实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前半部分电影节奏很慢让人很安心,但是结尾却显得有点不太尽人意,而且柬埔寨华裔母子的中文有点小煞风景,但还是想给电影五星,毕竟是小本和郑佩佩,小本的演技依旧没有说的,要是换了其他人来演还真演不好这个角色。
简单介绍一下剧中角色吧:珍Junn(郑佩佩):丧夫丧子的华裔母亲;理查德Richard(Ben Whishaw):Junn儿子Kai的同性伴侣;凯Kai(Andrew Leung):Junn的儿子,Richard的同性伴侣;亚伦Alan:养老院中Junn的男友;范Vann:Richard找的翻译。
故事开头伴随着一首熟悉上耳的夜来香,Junn幻想着最后一次与Kai对话的情景,Kai又一次放下肩上的背包,嗅着绣球花的香味,向Junn说着Hydrangea是这种花的英文名,电影多次重复演出这段剧情,有意的表明了Junn对儿子的思恋之情。
电影虽然平淡但是却很真实的反映了一种淡淡的爱。
Junn对Kai的那种爱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的爱,爱的无微不至迷失,想要让子女知道自己的那种爱是发自骨髓,源于内心,是他人都无可替代的。
记得曾看过赵捷的一句话:“我钦佩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我想Junn只是做到了前者的那一类母亲,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是爱,而且是深爱。
在影片最后当Junn知道了一切以后,她对Richard的那种释怀可能也是对自己儿子爱的一种升华了,也是自己最背心深处那把枷锁的解放。
Richard同Kai,这一对同性情侣,爱的程度一样但却又有着不一样的方式,Richard对于Kai是那种表于言行,没有一点收敛,我爱的就是你,要的就是你,想要好好和你在一起。
而Kai虽然也爱,却爱得有所顾虑,顾虑着彼此的爱是否被大众所认可,是否能让身处异国的母亲接受,是否可以长久。
这两人典型的角色属性也为电影中Richard对于Kai为彼此关系想向母亲坦白而车祸身亡久久不能释怀作出了解释,毕竟女性角色一方偏为感性,而Kai则一直以强势一方出现。
我最喜欢的歌就是两人最后跳舞的时候啦。
Junn与Alan则是典型的在彼此寂寞的单身生活里想要去需找伴侣的那种人,Junn属于稳重型想要去寻找一种稳稳的幸福,想要在彼此了解之后再作最后的打算,属于典型东方女性的保守爱情思想。
而Alan则属于西方典型花心男,想要尽快接触,尽快将一切事都做了,容不得半点迟疑。
但很可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最后只会造成双方的不欢而散。
最后还是要来说说Junn同Richard这两人,从一开始的抵触,到R的不断关心,再到最后的化解,两人跨越了语言障碍,因为彼此都已不同的方式去爱着同一个男人,一个作为母亲,一个作为伴侣,但是就是这份爱让彼此都能懂得去体谅、理解对方,知道彼此心里做出一系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爱有时候就是那么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毕竟看的时间隔的有点久了才勉强憋完这些东西。
还是很乱很不清晰。
爱,可能就是这样不区分一切,人类唯一的共同语言。
2014.12.14-2015.5.21完
四星都给本。
最后一星送给编剧,竟然在开头提了一下,我们中国人比日本人漂亮多了。
怪不得这片子在日本没票房,看来中国人是亚洲人种中最漂亮的,那可是公认的。
整体感觉,除了了解的本是攻且和郑佩佩都是本色出演外,不好玩,但能看,画面很好,没了,就是轻轻摇晃了一下。
哭得我心碎,那个翻译女孩业务不行,人品也不好。
《丹麦女孩》、《伦敦谍影》、《轻轻摇晃》初逢在《帕丁顿熊》,先爱上声音,后发现喜欢上了这份猫一样的神秘,为什么他演的都是攻啊?
怪人。
极富诱惑力的"怪"。
很遗憾到最终两代人间的关系都没有真正弥合,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根基上差异所导致的,影片用珍和亚伦的鸡同鸭讲不断诠释这一点,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两段回忆和现实的交错显示了母亲与爱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让珍最后那句“一个母亲,要和一个外人争夺儿子的爱”更令人有所感触。范(女翻译)的介入本应多出一个视角,可她全程几乎都只是在做工具人,除了重复文本,没有任何作用。结尾的疲软驱散了影片所有的意义,珍大段的感言不太能让人投入其中,自然就难以共情了。
这片算不算是对“喜宴”的一次拙劣的模仿?!小本和郑佩佩中国导混演什么的混一起实在充满违和感!本来还看看但是加了个女翻译在中间我艹实在土不忍赌!小本接了云图这种商业片也算了但为什么你要接这种不入流的乡土剧本!小本你成了家以后到底是有多缺钱啊啊啊!
儿子还挺可爱的呢,小本演得真好!本来期待最后结局是小本和妈妈共舞,却终止于一个悬念。中文台词都特别怪...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很多人都会爱上小本的微笑
本卫肖和郑佩佩的神奇组合。小本奋力替交往四年后意外身亡的华裔男友阿凯在伦敦照顾完全不懂英文的老妈的小故事。鸡同鸭讲的两人,东西文化的隔阂,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痛苦。本卫肖的哭戏太戳心肝,简直复活节岛的石头人看了都要抹泪哦!
本老师说话真好听。其他人都好尬,太出戏了。男神演的再好也拯救不了了。
我喜欢本卫肖,我也喜欢郑佩佩,可这部片子要不是有这俩位演员可看,基本可以不用看画面。轻轻摇晃,什么也没晃到。
轻轻的压抑,一切都会过去的
对于向亲人出柜这个问题,永远没有一个解决方法。kai死后大家用各自的方式怀念,用各自的方式弥补。其实语言永远不是一个问题,反而在足够了解后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阿姨最后一段话非常让人反思,我们永远都会把对上一代的罪恶感和弥补延续下去。整体画面清新美
人物转折很突兀,郑佩佩演得表演痕迹稍重,小本演得实在太好了。
没看过也要给五星,只因为本本!
i was expecting more. 故事没讲好,剪得也乱七八糟。两星都是给演员的。。。导演真是浪费资源啊。。。
怪诞又混乱 衬衣小本真是又美又温柔啊~
中英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居家养老问题?演员的表现的确很赞 但是剧情的侧重在哪里 没有看得很明白啊。。
太轻了就成了空壳
可能因为新人新作,剧本什么的确还有瑕疵。但是能触碰到心底深处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分镜剪辑和演技真的都太好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设计在两条线里都做的好好。但是非常容易短评说的,最后的十几分钟破坏了全片的小心翼翼的温柔。最后这段独白真的太差评了。非要上这种会好好活下去的价值观是做什么。。。
看过
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