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近在看的一部剧,周末跟着看了一两集。
我觉得仅仅是陪读妈妈这个题材能拍电视剧就够奇葩的了?
还拍了46集???
所以是身处二线城市太落后了么?
我也有不少同学出国留学的,但从没听过陪读这一说……我个人的理解,能拍这么一部剧,大概说明我国有海外陪读情况的家庭已经占了大部分??
还是现在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已经足够好了??
确实看不懂现在国产电视剧是怎么了……婆媳拍完了现在开始在下一代身上挖掘素材了?
我第一次看时,艰难地完整看了下来。
二刷是因为对前段剧情意犹未尽。
先说一下我对这部剧整体的看法:前面的剧情在一众狗血剧中算是一股清流,后面完全就是打乱了前期角色刚塑造起来的形象,甚至有些突兀并且三观尽毁。
但是演员们还是没被剧情打扰,依然保持演员的职业素养,演技在线。
进入正题①在李娜听到了丁一一是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并且要被退学的时候,表情首先并没有太夸张,因为当时的情景是公司。
眼神先是略微震惊然后立马冷静下来,语速变得急促并且严肃,把握了一位女强人工作狂妈妈的形象塑造。
在当了陪读妈妈那一段时间,看到儿子态度转变而感动落泪;委屈得在洗手间痛哭流涕;愤怒时情绪化的眼泪转而后悔莫及的委屈感,神态转变富有层次感并且张力十足。
从工作上的女强人变成了在孩子面前心灵脆弱的母亲。
这是我第一次看梅婷的戏,很惊喜,拥有这种能力的演员去拍电影应该会很有质感。
②胡媛媛“笑面虎”和充满爱心自对立形象的塑造。
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笼络人心,想巩固她陪读妈妈会会长的地位,这样的人是有野心的,在和他人对话时总是微笑示人,眼神犀利。
但是对待孩子和落魄的陈妈妈时却是慈爱的目光,因为她真的很喜欢孩子,也喜欢帮助别人,不然也不会对妈妈会会长这个职位这么在意。
③丁一一递进式又充满爆发的情绪流露。
在妈妈和他斗智斗勇中,被发现睡觉玩电脑后,先是惊慌失措的小眼神,然后妈妈的批评瞬间点燃了委屈的情绪,还有越说越委屈的那种层次感到最后爆发叛逆的演技,说来就来的小眼泪,准确而自然。
其他类型的感情戏,如隐忍,失望,默读…也都掌控得很好,胡先煦这个小演员未来可期。
看了热短评的评价,我觉得混淆了表演风格和演技两种概念,实际上春晚小品对演员演技的要求更加严格,表演小品需要更深沉的功力。
另外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我觉得小胡再过7,8年还是这种表演风格的话,我可能会觉得做作,但是他现在长着一副稚嫩的脸,仿佛他以这种风格表演是天经地义的,我并不会觉得别扭。
当然如果你喜欢安静不跳脱的小孩,不喜欢这种风格,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因为偏见就说小胡没演技我不赞同,还有侮辱了小品这一行业我更不能接受。
全员演技派真的很贴切地描述了这部剧,除了那个高翔,不是人设偏见,是真的演的很刻意。
可能编剧真的没啥好写的了 把孩子和母亲的冲突写的一层两层 把观众心揪着 是啊 陪读妈妈 不就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周旋吗 本想打一星来着 边看边写 发现电视演的一幕 是曾经和母亲发生过 莫名产生了种共鸣 不想揭开曾经的伤疤 看来伤疤还没长成铠甲 本打算吐槽编剧把丁一一写太混蛋了 让之前胡同学在我累积的好感全部消失殆尽 不过这就是演员的成功吗 没打算欲扬先抑 作为还未人父的我 没啥发言权 不知道以后有了孩子是否也是会这么混蛋 这部剧是养病期间陪着老爸看的 他还看的津津有味
求求你们关注关注中国式家长的教育问题吧,不想办法解决也就算了,还要拍个片子来标榜这种教育方式的无条件正确。
“我都是为你好啊!
” 那你倒是仔细看看我真正想要的是啥呀。
别说“你太小判断不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呀!
” 16.7的孩子了没有一点儿是非观那不如直接去看看脑子。
那“少走弯路”的这条路,是通向哪儿的呢?
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就算成人后的结果会不一样,可只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走过不一样的路又有什么关系。
打着超强阵容,首部海外陪读题材标签的《陪读妈妈》,自7月1日开播起就一路高歌猛进。
开篇没有走家庭伦理剧车祸、出轨、破产、被绿、婆媳大战的传统套路,而是在母子俩“继续海外留学”和“卷铺盖回国”不同立场的针锋相对下,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精彩陪读二人转。
当我们在看《陪读妈妈》时 我们在看些什么?
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海外留学门槛降低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深造。
但父母们不愿孩子在异国他乡忍受孤独、衣食琐事无人照顾,也不愿孩子生活无人监督误入歧途、荒废学业,以至于大批中国妈妈放下工作前往海外陪孩子读书、生活,与孩子共同步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催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特殊人群——陪读妈妈。
在这样的背景下,描述海外陪读家庭情感、矛盾、成长的电视剧《陪读妈妈》正式开播。
故事上,《陪读妈妈》不再拘泥于传统家庭伦理剧的“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老三套模式,也抛弃了大龄剩男剩女、房奴离婚、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中年危机等扎堆题材,着眼于“海外陪读”背景下的母子个人成长、情感互补这样一种崭新视角,既完成了家庭伦理剧的题材拓宽,也与传统伦理剧划清了界限。
正如《大男当婚》《蜗居》《中国式离婚》等反应2010年前后房贷、婚姻等突出社会关系,《美好生活》《我的!
体育老师》等展现当下热议的中年危机等伦理剧一样,《陪读妈妈》海外陪读题材背后,反映出的既是当下“陪读妈妈”这个特殊群体艰辛的情感探索,成长与蜕变,也是中国陪读以及海外陪读逐渐发展壮大趋势呈现,这对于现实题材的发展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对于吃瓜群众,与将要陪读的人群而言,《陪读妈妈》给了他们深入、全方位了解陪读,尤其是海外陪读的机会。
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一旦计划要踏上陪读门槛,观众还能学以致用,找到与孩子、与家庭、与工作相处的陪读方式。
当70后遇上00后,陪读是《知音》与RAP的结合体陪读生活固然伤心伤神,但过多地强调题材真实和情感输出,也难免让观众陷入疲劳。
不考虑戏剧效果与话题人设,一味拘泥于动情、煽情,只会断送陪读这个题材。
正如去年大火的《生逢灿烂的日子》,生活各有困苦的兄弟四人,在股票亏空,重疾缠身,深陷牢狱阴影的同时,还能反转剧情,找到生活的小乐趣和小惊喜。
再时不时地说上几句俏皮话,跳上支小舞,准能逗观众会心一笑。
所以在情节设置上,《陪读妈妈》做足了戏剧效果:正值公司发展重要时期的董事长妈妈,偏偏接到了留学儿子打人,即将被学校开除的噩耗,无奈只能化身“甩手掌柜”飞抵温哥华匆匆善后。
在妈妈千辛万苦通融关系,身心俱疲后,却发现儿子打人,被监控拍下的恶劣事件,只不过是他回国遭自己反对后的恶作剧,反转剧情跌宕起伏,吊足了观众胃口。
计划败露的儿子,妄图以独自留学寂寞为借口,让公事缠身的妈妈因无暇留下陪读,从而带自己回国。
妈妈却将计就计,索性租房誓当全职“陪读妈妈”,想等儿子受不了母子生活后赶自己回国,没想到却被再次针对。
如此一出母子套路与反套路桥段,仿佛传承了权谋剧斗智斗勇的精髓,不再是家庭剧中简单的争吵-和好-再争吵的简单循环。
角色人设上,《陪读妈妈》更是特点鲜明:董事长妈妈处事干练、精明,事业顺风顺水,“陶醉”在管着100多号人的成就感中,却偏偏收拾不了自己的儿子,四处碰壁,反差强烈;留学生儿子古灵精怪,爱玩游戏,有着设机关整老师、骗同学吃蝙蝠的光辉历史。
尤其是在对付“妈妈都是为你好”的大道理时,还能屡屡用RAP的方式奉上金句,承包了本剧的笑点。
除了妈妈的总裁反差萌,和儿子的RAP风外,爸爸两头哄的和事佬性格,儿子海外监护人一口萌萌哒的港普,陪读妈妈会会长有意无意的夸张台词,一同赋予了本剧轻松明快,角色鲜活的特性,让观众随处都能找到乐子。
当然故事过于追求戏剧效果,就丧失了其现实题材的意义。
为此,该剧在制作初期,还大量走访海外陪读家庭收集素材,曾是一个陪读妈妈的总编剧亮眉侠,还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多年的陪读经历,使得人物与剧情更加真实可看。
剧本质量过硬,当然也离不开导演陈畅的功劳。
有着深厚舞台剧背景,曾执导《幸福生活》《复合大师》的年轻导演,正是以情感拿捏与喜剧包袱闻名于圈内。
再加上梅婷、许亚军、邬君梅、胡先煦、曾黎、张兆辉、郝洋等新老戏骨的联袂演出,故事的鲜活节奏跃然于荧屏,更有望成就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
继《和平饭店》创下超高口碑后 海润影视欲再夺新高点作为《陪读妈妈》的出品方,海润影视继《和平饭店》大火后,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不难看出,这家叱咤江湖近20年的影视公司,在题材与演员选择上,有着自己的偏爱。
海外陪读题材为国内首家,演员是圈内有目共睹的实力派,人物塑造上足够出彩,剧情架构也跳出了国内家庭伦理剧的怪圈。
至于“家庭题材只有中老年人才爱看”的过时言论,看看辉煌过的《人民的名义》、以及创下全民观谍战剧浪潮的《和平饭店》,如今的题材垂直性已愈来愈弱,只要内容讲究,有话题讨论度,演员足够撑得起台面,就足以覆盖更多人群。
精品化+差异化,海润影视未来的核心玩法不言自喻。
而从经典翻拍、大IP深耕、携金牌团队试水网络剧等不同角度出发,海润影视还有更多惊喜剧目藏于幕后,目前已曝光的就有都市爱情剧《米露露求爱记》、超级武侠网剧《新六指琴魔》、东方神话传奇大剧《悟空传》、都市青春剧《散伙饭》,以及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型年代剧《新一年又一年》。
而回到《陪读妈妈》,谈及其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正如一首写给母亲的诗中所描述的:“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也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还是该选择逃避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的不好/哪怕远在老家的你/永远也读不到……”
我们单位的董事长在在蒙特利尔买了房,把两个儿子送过去读书,妻子也过去陪读。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还是决定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也去了加拿大,这是距离我最近的陪读案例。
如果留意一下,你也许会发现有越来越多认识的人让孩子出国留学、或者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在结婚、买房、生孩子之后,给子女提供最优的学习条件,成了这辈子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想,把孩子送出国比买学位房,让孩子进户籍所在地最好的学校更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在这样的现状下,《陪读妈妈》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陪读妈妈》和同类最大的不同,也是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以海外陪读为切入点,接地气的叙事,朴素的表演,一桩桩或糟心或暖心的事件,让观众在无尽唏嘘的同时,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和正视海外留学这种求学方式,除此之外,电视剧从不同视角、不同角色出发,带给观众关于爱情、亲情、成长等多维度的感悟。
和以往节奏舒缓的电视剧不同,《陪读妈妈》节奏极快,第一集开始就切入主题,化妆品公司女老板李娜在温哥华留学的儿子丁一一把同学罗盼打伤了!
打人视频被发到网上,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两个打架的学生牵动的是背后的两个家庭,李娜和罗盼的母亲陈莉莉火速赶往加拿大,到了才发现背后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真相,但不省心的儿子也让两个人决定留下来陪读。
看完4集意犹未尽,《陪读妈妈》没有过于戏剧性的剧情铺排,从接地气的人设出发,所碰到的问题都非常真实,而真实的力量又极为动人。
紧扣海外留学的主题,第一集就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点,出国留学固然重要,但父母的陪伴必不可少。
剧中丁一一和罗盼的家庭处在社会阶层的两极,丁一一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100多人公司的老板,不缺钱可还是没有条件陪读,夫妻两个都忙着赚钱;罗盼家里开包子铺,作为交换生公费留学才让他有了这次去温哥华的机会,母亲是没有条件陪读,这其实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多数人将子女送出国门,就像放出去的风筝,自己不能陪在身边。
那么当突发事件来临,发现自己不能第一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当自己万里迢迢赶到时,会发现孩子的心态和想法离自己越来越远,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应该缺少父母的陪伴,是不是有条件陪读,才应该送孩子出国留学呢?
第二个感悟,我们到底是帮助孩子实现理想,还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李娜和丁一一之间的矛盾症结正在于此,多数父母理所当然的为孩子规划成长路径,而从不考虑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并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习惯让自己呆在舒适区,宽裕律己,却忽视子女碰到的现实问题。
李娜和丈夫都觉得留学有利于丁一一的成长,但是从李娜和丁一一的沟通方式能够感觉到,她其实并不体谅儿子的处境,也对他遇到的问题漠不关心。
独自在异乡的丁一一语言不通没有朋友,饮食不习惯没有胃口,很可能他也听不懂老师课堂上说的什么,又何谈学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的回家,开始觉得这个孩子任性,慢慢的反倒开始同情他了,因为李娜和他的沟通中,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她有很多次都在强压自己的怒火,却从不换位思考,儿子为什么这么想回国。
第三个感悟,母亲都很伟大,孤注一掷走上陪读之路的母亲,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前四集聚焦的三组家庭,三个陪读的母亲无论家境好坏,其实都陷入困境。
胡媛媛的儿子很成熟,但母子间有嫌隙,他和丈夫也游走在离婚边缘;陈莉莉不放心儿子,但又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她留下来,这让她很纠结;李娜被迫留在温哥华,面对儿子和事业的两难选择。
我们常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剧中会发现,李娜碰到的问题其实都和钱无关,从她的角度出发,会发现李娜这个角色确实很委屈,儿子完全不理解自己,只责怪她不称职,在儿子成长的重要时刻总是缺席,在外人面前她是典型的女强人,肩负着维系100多个家庭正常生活的重任。
作为妻子和儿媳,她要承受丈夫帮不上忙、以及公公的苛刻和责难,于是她坐在洗手间里情绪崩溃失声痛哭。
在子女的成长历程中,母亲往往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通常也会选择放弃事业投身家庭,剧中胡媛媛和丈夫闹离婚,随着两地分居,李娜和丈夫也将慢慢疏远,家庭的维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啊,《陪读妈妈》可以说是现实缩影,那么现实生活中的陪读妈妈们,其实需要丈夫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说到李娜哭戏,《陪读妈妈》中的演员,个顶个的演技在线,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的梅婷和许亚军自然不在话下,梅婷在对儿子的慈爱、争吵中强人怒气、伤心时情绪崩溃等多种情绪下的表达都非常到位。
更让我意外的是不熟悉的几位演员,饰演陈莉莉的郝洋,到宿舍看到儿子的第一眼因心疼红了眼圈的表现很出色,饰演丁一一的胡先煦和饰演罗盼的董成明,剧中都很自然,看不到表演痕迹,演员们的出色表现,让《陪读妈妈》显得更为真实,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1.演技:从一二集的出场人物来看,都是在线的。
梅婷饰演这种工作女强人,真的很有气质,胡先煦演的儿子灵气十足,更何况还有许亚军,曾黎,邬君梅等人。
2.剧情:根据预告片我猜测大体剧情就不外乎几个家庭的纠葛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变化,貌似有个狗血的场景,一一喜欢上的姑娘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
也不知道编剧会怎么圆场。
虽然这点狗血,但总体还是很吸引人。
3.我觉得这是一部挺不一样的国产剧,其他的以后再说吧,会追剧的。
一,罗盼他妈出了温哥华机场时给老公打电话,露出了戴在手腕上的手表,那手表明显不是便宜货。
他妈的穿着不俗,偏日系简约风格,甚至有些混搭,在韩剧中看着正常,但在这里怎么感觉都跟包子铺老板娘联系不起来,毕竟用发微信视频要蹭咖啡馆wifi来突出家里的经济困难不容易。
演他妈那演员想显呢哈哈。
二,国产剧的通病,剧里所有房子的装修都没有问题,可房子里有人住啊,为什么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
光秃秃的,有的只有摆设,哪怕你把屋子弄得乱点都好,能显示出有人居住的痕迹。
但看到现在,感觉剧情内容质量还是不错的,可能我对以上两点比较看重,不然会很跳戏。
《陪读妈妈》开播,把关注点放在了留学、陪读上,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也填补了国产电视剧市场类型空白,四组不同的家庭,四位性格迥异的妈妈,从不同的侧面解读海外陪读生活,呈现海外陪读生涯的喜怒哀乐。
剧情的设计,如同行云流水,节奏感相当强。
从目前播放的剧集也不难发现,熊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论环境如何,都无法阻止他们与父母的斗智斗勇。
而四位妈妈也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和陪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华丽而又戳心的戏码,真是看点多多,相当精彩。
作为国内首部关注陪读妈妈海外生活现状的情感剧,《陪读妈妈》的切入点很有新意,真实的还原了留学、陪读这么一类人群的现状,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再来谈一谈新形势下的教育问题,似乎依旧有着不同收视群体的不同关注点。
就像梅婷饰演的李娜,是公司高管,员工有100多人,丈夫丁致远(许亚军 饰演)是教授,两个人都是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想为孩子打造一个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于是送儿子丁一一去加拿大留学。
然而,孩子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陪伴,孤独感油然而生,于是就设计了一个被学校开除学籍的恶作剧。
令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也真值得观众去回味和反思。
物质丰富并不代表精神富有,当丁一一提到奶奶做的那几道家乡菜的时候,观众似乎就可以从他的那种期盼与想念中感受到一个大男孩最需要的关心和爱。
同样,郝洋饰演的陈莉莉,性格传统,却望子成龙,虽然孩子是交换生,上学费用上没有太多的压力,但她还是期望孩子有更好的表现,这样就可以继续留在加拿大读书。
显然,这和她与丈夫卖包子维持生计的经济状况还是有些出入,但对于孩子教育的期望值却是相当真实。
不同的家庭背景,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留学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无论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留学、陪读生活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因为无论换成什么样的场景,其实,留学、陪读的话题都是相通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艰辛,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都是一样的。
当留学、陪读成为时代发展到现阶段颇为现实的社会话题,那么《陪读妈妈》的到来,的确是满足了很多人的观剧需求。
留学、陪读,在一线城市并不罕见,所以才会有了四组不同家庭的留学、陪读生活,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虽然有的是自费生、有的是交换生,但都因为留学、陪读而相识、相知,并且通过这样一个纽带,将这些妈妈聚在了一起。
而陪读妈妈互助会的出现,则让这样一群人有了更清晰明朗的目标,也让他们在陪读的过程中彼此有了可以交流的圈子,就像是妈妈们宣泄情感和共同成长的温暖堡垒,而所有的故事也因开始。
四位不同的妈妈在思想、理念、脾气,以及不同人生价值观激烈碰撞,也产生出不一样的火花,让人看到了更多出彩的剧情以及电视剧本身的质感。
李娜安抚好儿子丁一一,想要马上回上海,然而,当丁一一提出来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李娜还是坚定的留了下来。
其实,因为儿子了解妈妈,觉得她不会为了自己的留学而放弃工作来陪读。
然而,在家庭和工作中该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平衡点,也决定了李娜的回国还是留下来陪读。
剧里的四位妈妈,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抉择,但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目标则是一致的。
李娜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工作狂,而且相当独断,工作中遇到不痛快,表现出来的就是居高临下,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霸气,丈夫时常被她说教,而公公婆婆也无法阻止她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决定。
然而,当一切都觉得尽在掌握的时候,儿子的留学生涯却遭遇突变,她也试着要改变自己,陪读看似陪伴儿子,其实也算是她自己的一种成长。
梅婷还是很大气的,也是演技派,无论是签约时的果断干练,说去儿子学校就去的雷厉风行,还是决定要留下来陪读的认真态度。
邬君梅饰演的胡媛媛是妈妈互助会的会长,当陈莉莉因儿子被打着急赶到学校的时候,她是想要站出来为陈莉莉出头的,当她自己儿子出现的时候,彬彬有礼,像个乖乖仔,看似一切都平淡如水,其实她也有自身的家庭问题。
邬君梅把妈妈互助会会长的架子,以及自己的优越感,表现的相当精致。
郝洋饰演的陈莉莉,也是留学、陪读的一种类型,家庭经济收入不理想,儿子也性格腼腆,而她自己留下来陪读则靠最底层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来艰难度日。
尤其是在遇到李娜主动上门调节儿子打人问题的时候,她看到两万加币时的眼神,犹豫不决,有点心动,郝洋表现的相当细腻。
目前,曾黎饰演的夏天还没有出场,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妈妈。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四个妈妈因为孩子留学、自己陪读而聚到了一起,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充满戏剧性的戏码,多位中青年演技派,也是上演了教课书般的表演。
同样,这种开创国产电视剧先河,填补留学、陪读类型空白,感受陪伴与成长、留学与陪读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注定会是一台好戏,不容错过。
之前不是有网友YY《淑女的品格》么,作为资深梨花一枚,看到曾黎入选真的是很鸡冻!
我女神气质必须好啊!
但这多半就是开开玩笑就过去了,凑齐四位女神有点不太现实。
后来看《老男孩》,曾黎出境3分钟虽然很惊艳,但就那么点根本不够看啊!
接着就是这部《陪读妈妈》。
说实话,看《老男孩》中年人谈恋爱,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但《陪读妈妈》从标题上看就感觉是家庭剧,要不是黎参演多半还不知道是啥。
不过他们的海报做的倒是挺华丽,有一张四位妈妈站在一起的,完全不是家庭剧的感觉啊!
而且曾黎、梅婷、邬君梅,还有一个演《白鹿原》的郝洋,天呐你们干脆叫《妈妈的品格》,肯定就爆了呀。
好巧不巧的是,昨天看到有个微信文章也跟我观点差不多,看,大家对《妈妈的品格》好感度还是挺高的嘛!
对了,我本人除了粉黎外,对梅婷和女王邬君梅也是很有好感的,更何况梅婷和黎还是96明星班的同学!
都40+的年纪了还那么美腻!
剧情方面不太像之前看过的家庭剧,梅婷和胡先煦的撕逼大战挺有意思的,看得停不下来的感觉,也没有那种狗血剧情(希望到最后也不要有)。
曾黎的房产中介形象驾驭的很好,干练!
果断!
关键是好看!
戏份也不少哈哈哈哈!
(梨花们大满足,开心截屏停不下来)女儿戴安娜也挺活泼挺可爱的,果然还是要姐妹花快乐的过二人世界啊,爸爸去哪儿了真的不重要。
因为看剧,就追了下他家的微博(他家官博自称妈妈,哈哈哈哈哈贼亲切),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家庭剧微博的沉重感,什么亲子教育啊,暖心暖情啊,而是各种恶搞、表情包,还有梅婷管着100多号人的鬼畜视频(早就想吐槽了,编剧大哥为什么总和100多号人过不去哈哈哈哈)。
所以旁友们,千万不要跟之前的我似的对这部剧抱有偏见,它不是那种苦情的、总说离婚婆媳关系啥的家庭伦理剧,里面的姐妹花CP,丁一一杨洋CP真是非常可口啊!
台词也很有趣!
好了不说了,我接着去做我黎的表情包了!
题材其实本来还挺好 结果愣是要去强调女人应该回归家庭 加上尴尬的后期剪辑+bgm 演员阵容强大都救不了你 为了温哥华打两星
艾玛我说这个女的好眼熟居然是梅婷 好看了很多诶 青春期的小孩真是可怕 超级难听的英语口音我都忍了but活生生的变狗血剧情 而我居然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夏天真漂亮
里面的家暴
胡先煦是和张子枫一样,努力却不张扬的小演员,喜欢,梅婷,许亚军,邬君梅……演技,剧情,服装……全部喜欢😊
现在大家对国产剧的要求都这么低了么,就因为演技在线就可以忽略其他所有问题了?编剧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整部剧完全不接地气
从留学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国外会发生的,但同时又过于夸张,没办法感同身受,和真正的留学生活有差距,胡先煦的一一仿佛又是一个萧晗,演技略单一了,除此之外,里面最喜欢的人物是杰瑞叔和夏天,总体来讲还是有可看性的
看了开头,梅婷这演技,白玉兰没跑了
演员演技在线
很好看,会追下去
一开始看觉得挺逗的,看了七八集,觉得内容没有新意,一般般吧,弃了
还蛮搞笑的,就是梅婷演的妈妈有些太歇斯底里了。以及有钱真好
一分,不能再多了!!!
槽点太多,为什么杨洋这个角色要用配音,好出戏,以为在看译制片
台词腻歪到我哭泣
本期待这班戏骨会擦出什么生活智慧的火花,何曾想洒了一地狗血,只要有夫妻关系必重点讲出轨什么的真是烂俗。。。一星给演员们,剧情太烂。
尴尬的编剧
太讨厌梅婷的角色了,熊孩子全体三观崩坏
又是爹妈电视开太大声被迫听完的,实在恶心,停下,不要再把中国女的都写成控制狂疯子
喜欢梅婷早期电影和演技,而这部片子剧本超无聊,梅婷的台词和表演均尴尬万分,我受到不小的打击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