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死于自己唱歌不好的真相。
而是,忽然醒悟到没有人爱她。
爱他的家人,不会鼓励她唱歌。
她的丈夫,她的朋友,她的仆人却因为不同的动机,欺骗她,鼓励她唱歌,背后嘲笑她评价她利用她。
如果周边的人足够爱她,即使一直唱又有何不可?
可是,玛格丽特的情况不是这样。
小时候,家里人为了不伤害她,所以没有告诉她真相。
她只知道家里人不让她唱歌,没有人告诉她在唱歌方面有缺陷。
嫁人后,丈夫和她门不当户不对,在工作和社会地位方面都依赖他,为了讨好她,所以一开始没有告诉她真相,甚至帮助她强化了他唱歌很好的幻想。
后因为自己有外遇觉得愧对她,后不忍心伤害她,不仅不敢诉说真相,还帮忙维持幻想。
朋友和同事,因利益,因有所求,在各种聚会上邀请她唱歌,极力吹捧她,让她的幻想进一步真实化。
虚心叵测的记者,想利用她,把她带到了陌生观众前面,运用一些愚人的技巧让她相信他的歌声是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
她想要在更多的观众,真的剧院面前表演。
知名的歌唱家因为被威胁,不得不对她隐瞒真相,昧着自己的良心教声音有缺陷的她唱歌,继续维持假相。
所以她一直以为自己唱歌非常好,直到最后在录音机里面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
太过惊吓,死了。
最不明白的是他的黑人仆人,这个人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拍照到底是他的幻象还是女主人的幻想?
他把女主人的生活当做一场闹剧在看吗?
这个仆人肯定从小陪着女主人吧?
他主动为女主人维持幻想,为她买成千上万的花,告诉他是粉丝送的。
收买了很多人,包括年轻的歌唱家,让他们极力赞美女主人。
威胁著名的歌唱家,当她的个人指导老师。
最后医生要揭开真相时,他却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他大概已经预想到了女主人的结局,为女主人整理造型,抓拍女主人倒下照片。
而这张照片他早就计划好了,有一天和女朋友聊天,他非常冷静的谈着为女主人拍的漂亮的照片,当提到他想要的最后一张照片时,他的眼神多么残忍。
他真是个变态啊!
Marguerite的寂寞,那個樂評初次就聽了出來。
丈夫故意delay不肯回家,讓她滿心難過,再多掌聲也比不上。
關於走音,沒有人願意告訴她真相。
相熟的音樂沙龍友人為了贊助費不肯說;初識的歌者因為禮貌不好意思說;看著她天真嬌憨的臉(雖然是老太太了)丈夫更不忍心說。
以觀眾身分初次聽到的曲目就是夜后,走音走成這樣真的禁不住笑了。
對照最後的獨唱會,聽得出來她已經有進步,但些微走音仍然讓歌劇院觀眾都大笑⋯台下的我已經笑不出來了,知道她這麼努力,好希望她讓他們跌破眼鏡,好希望她丈夫驚艷,卻是咳血作收。
嘴角殷紅,問得還是「你喜歡嗎?
」相對於偷香的丈夫,管家是真正寵她的。
陪她玩耍,為她掃除障礙,為了讓她開心,一切安排妥當。
還沒想懂的,是寫真的最後一張照片,似乎為了完成作品,反而對她沒有憐惜。
任由她聽了自己的錄音而崩潰。
難道Marguerite歌唱生涯的幻覺,就是管家為她營造出來的?
最終丈夫依然是在意她的。
當他終於了解幾十年來的鬼吼鬼叫只是為了取悅他⋯而且她渾然不知⋯一個努力卻又悲傷的故事。
只能期望自己心愛的那個人,目光也永不改變。
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你有热衷当麦霸的朋友吗?
他们天生一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姿态。
切歌抢歌他们最牛。
遇到五音全的麦霸,那还好。
要是五音不全,简直是身心暴击!
今天姐推荐的就是部“五音不全麦霸”电影。
Marguerite 玛格丽特Xavier Giannoli 泽维尔·吉亚诺利豆瓣暂评7.1,仅764人看过。
IMDb评分7.2。
烂番茄新鲜度为96%。
这是一部你需要关掉声音观看的电影。
也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走音天后——佛罗伦萨·福斯特·杰金斯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巴黎。
主角玛格丽特是热爱歌剧的贵族名媛。
多年来,她常在家中开办小型音乐会。
邀请自己的朋友前来欣赏。
可悲剧是——玛格丽特唱歌走音非常厉害。
她的朋友昧着良心在人前为她欢呼。
背地里却嘲笑她的歌喉。
因为人人都想从她身上得到点什么。
所以没人告诉她真相。
甚至还有乐评人为她写了篇赞美文。
这也让她萌生在公众剧院开个唱的念头。
故事粗看类似《国王的新衣》。
但许多地方又稍显不同。
童话里,国王是不愿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玛格丽特却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坚持。
更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而唱。
国王爱穿新衣却没有设计师能满足他。
于是被骗子忽悠穿上“空气感”的新衣。
面对真实情况,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笨。
结果获得了民众的嘲笑。
那玛格丽特呢?
与其说她不知道自己走音,倒不如说她是装作不知道。
只吃白色食物的习惯,恰好表达她的内心。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活在白色(善意)谎言中。
她看透记者、画家的骗局。
面对台下无数嘲笑却依旧歌唱。
她坚持做自己,坚持歌唱。
哪怕受骗,哪怕丈夫出轨。
歌剧更像是她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电影结尾,她被自己的声音吓倒。
但她对理想的坚持,是不容置疑的。
国王的新衣中,街边的小孩是旁观者。
玛格丽特中,也有一位旁观者。
他冷静看待故事发展,熟知一切却不干扰。
如同剧中的观众一般。
他就是黑人管家。
玛格丽特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他一直默默在玛格丽特身边陪伴。
全片最有趣的身份也是他。
除了管家身份外。
他还被赋予为玛格丽特拍写真的情节。
如同电影中的记录者一样。
虽然不是主角,重要性却与主角并肩。
很多人看它时,只觉得是部电影而已。
但电影往往更像一面镜子。
而《玛格丽特》照出的是人背后的伪善。
面对玛格丽特的地位和财产。
无数人甘愿遭受噪音的轰炸。
然后昧着良心夸赞歌声的美妙。
以此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你说玛格丽特可怜吗?
不,她不可怜。
她恰恰是现实中我们所遇见的“完美”。
电影中,黑人管家提到他的座右铭:完美不是将一件事做得非凡美妙,而是用非凡美妙的态度去完成它。
这句话,恰好是玛格丽特的真实写照。
片中法式荒诞幽默搭配独特笑点,确实能会心一击。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情节庸俗、冗长。
虽然各大网站的评分略带水份。
但还是值得推荐。
如果你身边也有音痴麦霸。
不妨也录下他们的歌声放给他自己听听。
说不定他们也会被自己“吓”倒。
当然,这面热的大夏天里,安静的看看这片子——心静自然凉。
--- end ---私信新浪微博,回复“豆瓣麦霸”获取资源。
一开始那场荒谬的俱乐部演唱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喜剧,随后在真相是不是要说出来或者会如何被说出来的剧情推进中,作为观众的我们有了一个最简单直白的念想,这仿若又变成了一场悬疑。
当然没过多久,喜剧就不再好笑,真相也不重要了(虽然这可怕的歌声还是很伤耳),倒是玛格丽特的纯洁和孤寂充满了屏幕,一切都成了哀伤的辩证论。
她周围的人,我相信多数一开始是为了钱而掩盖真相,之后多数是不忍伤害玛格丽特;出轨的丈夫是为了钱跟玛格丽特在一起,却最终想好好保护完全没有恶意的妻子;一直关心爱护主人的黑人管家,最后却一反常态的主导了这场闹剧的收尾。
反问自己作为台下的普通人,如果主流都说好,我能勇敢提出质疑吗,还是只是藏起来问自己到底是有毛病呢;真爱和纯粹的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社会所赋予以上两者的交流和利益之用,这三者之间交叉和原则界限又是如何运作的,这是不是也算电影对达达主义的表达,事实上我并没有看到答案,个人有个想吧。
一阵寂寞的风在山谷里歌唱,有石头一边利用它除去身上的污垢,一边窃窃嘲笑;也有尘土,肆虐地卷入它的咽喉,使它疼痛。
风在等待久违的阳光的怀抱,就像玛格丽特在等待男爵的归来。
黑兹儿说:“她要等到她的丈夫来才唱歌。
”镜头来回切换,男爵犹豫着在野外的大树边坐下。
玛格丽特问:“还没有我丈夫的消息吗?
”镜头从管家手中的怀表切换到男爵手中的。
男爵收起怀表,在手心手背都抹上机油,假装引擎坏掉。
等不到男爵的玛格丽特该有多孤独啊!
用于消遣的换装游戏、不停拨弄的飘摇着的苍白烛台、名贵却让人有距离感的宠物、怪异的面具……“你只留给我音乐!
”当男爵苦劝她不要登台表演时,她忍不住怒吼。
这是影片中玛格丽特唯一一次对丈夫发怒。
当情绪的暴风席卷而过,只留下了寂寞如雪:黯淡的背景、拉远的镜头,无一不放大了她的孤寂。
“她的眼里有孤独。
”吕西安说。
“要提防我这样的无赖。
”吕西安还说。
吕西安怜悯玛格丽特,却还是伙同卑鄙的科瑞儿利用了她——“我们卖什么她都会买。
”吕西安戏谑道。
影片中最绝对的黑暗,就是科瑞儿和看似和善的管家马德尔波斯了。
前者利欲熏心,一步一步把玛格丽特引入绝境;后者好似是默默献殷勤,埋藏在心底的目标却是促使玛格丽特成为一个笑柄,好让自己为她拍下的可笑的照片出名。
善良如黑兹儿,从头至尾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同情着玛格丽特。
她的某些特质,和玛格丽特有相似之处,她却活得更为简单而快乐。
男爵把自己对玛格丽特的爱隐藏起来,隐藏在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她为什么这么做?
”他忍不住对着自己的情人埋怨夫人。
“她想要你看她,你却始终不能理解。
”情人淡淡道。
终于,一向有些怯弱的男爵开始守护单薄的玛格丽特:“让那些嘲笑她的人都见鬼去吧!
”可惜为时已晚,当歌声回荡在医院的大厅,男爵再怎么急切的步伐也没能阻止死亡对她的召唤。
风离开了,在阳光即将铺满空谷的那一刻。
沉浸式看完《玛格丽特》,从一开始的难以忍受,渐渐转变成同情怜爱;如此寂寞的灵魂只有在音乐中才能感受爱,现实中身边的每个人都从她身上获取自己的利益,即便是那个理解她的男仆!
这是情节的反转!
梅姨的《跑调天后》却是最后能步入卡内基音乐厅的喜剧了,典型的美国风格。
这一喜一悲的跑调,都同样建立在丰厚物质基础之上,不然忙于生计只能向现实妥协,当然也不会有处心积虑的欺骗了。
总之我更喜欢悲剧!
展现人性的丑陋可以警醒人类!
她爱她的丈夫,为他的不爱找尽了借口,只有唱歌是自己唯一的出口。
所有人都恭维她的歌声,私下里却嘲笑她。
她不管,执着做着自己的唱歌梦,并要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唱歌,为了她丈夫能听见。
她在台上卖力地唱,台下哄堂大笑。
她在音乐角色中寻找自我,幻想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希望丈夫引以为荣。
所有人都希望她面对真相,录下她的声音让她听。
她当场晕倒,丈夫终于赶到。
她只在乎她丈夫的在乎,只要她丈夫能来,她就要上台。
舞台上倒下了,他终于陪在她身边。
唯一真心支持她的就是黑人男管家,为她打通所有通路,完成她的心愿。
女主角用自己的生命赢回丈夫的关注。
女人各种作来引起丈夫的关注,情况可能一样吧。
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样。
玛格丽特虽然走音到最后也没有实现让听众享受她的歌声她的梦想,但她发自骨子的乐观优雅和向上深深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从记者对她的改观可看出,她的生活态度其实成就了记者和女2。
影片中多次出现丈夫的汽车在家到巴黎程中树下的场景,丈夫从开始的故意弄坏车阻止玛格丽特的演出到最后为赶时间挽救玛格丽特却无意料到车子在树下熄火,这一场景意犹未尽,提现了丈夫从头到尾对妻子的改观,他愿意继续瞒着妻子支持她的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生活给予我们两条路可以走,我们可以毁掉他们,也可以成就他们”。
与其说医生和记者们最后决定告诉玛格丽特真相去“救”她,还不如说这倒毁掉了她。
玛格丽特的结尾虽惨淡,也反应当时拥有自己个人想法的人总是会被大众所嘲笑,但玛格丽特的形象永远留在一些人的脑海中,甚至是精神榜样。
但影片中大多数情节过于浮夸和不现实,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能让身边所有的人欺骗一辈子,活在一个美妙的梦中,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真相之所以残酷,因为那和人最真实的欲望相隔甚远。
玛格丽特的前半辈子活在谎言之中,她昂首挺胸登台,用走音的歌喉摧残别人,可她很快活,她过着想要的生活,做着喜欢的事情,从不缺乏信心和鼓励。
天啊,这不是我们都想要的生活吗?!
谁要知道其实自己一无是处?
谁要知道自己平庸无奇?
谁要知道自己永远不能成为想象中的那个我?
这些残忍的真相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满天飞的广告、寻找优越感的同事、想少付点工资的老板、从不消停的甲方,甚至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有太多的人急于告诉我们,关于我们的真相。
于是,我们知道了,我们只是普罗大众中最平凡无奇的蝼蚁,我们不会发光,我们没有资格做梦。
我们不是公主,不是灰姑娘,不是每天早上从十万平方米的大床上醒来的玛丽苏女主。
玛格丽特未必不知道真相,但谁要醒来呢?
如果有人陪着一起演下去的话?
要么活在梦中,要么实现梦想,可能对于行动家来说,活在梦中多么虚幻,然而实现梦想,未尝不是虚无。
如果以快乐考量,有些梦太过美好,没有现实敢于兑现,还不如,眠去,不醒。
所以,当杜蒙先生终于有勇气、有条件可以告诉玛格丽特真相时,他选择隐瞒和放弃,他终于理解了她,爱上了她。
隐瞒是爱,也是伤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即是爱情,如果揭示出来,即是美。花开花落、绽放一时。眼珠、天使翅膀,烧掉才美,不是吗
某种意义上也是为艺术奉献一生了
和西门大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真实人物的法国改编版,注重对人物关系及内心的刻画。女主角演得相当不错,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展现了出来
通篇在笑,结尾痛哭。期待拿影后。
管家才是真·大艺术家,最后一张照片拍得惊心动魄
天真又悲切,兩個版本一起看,法版層次完爆美版。人物那種有錢人不諳世事的天真善良執著太有感染力,錢是她保有人類最原始面貌遠離現實的工具,讓人不管為錢為人都不會忍心傷害她。女主和其他人物的偽善對比得更立體
开头所有的人都好冷漠,后半段很温情
法国人文艺起来谁也文艺不过,鸦片馆、同性恋场所、无政府主义者、超现实的巨大眼球、中国服装
Elle est fraîche 以及belle époque的达达主义隐喻。
匠人的电影,精巧细致滴水不漏
已阅……
电影频道回看,真实故事改编,执着地追求梦想,有点像《立春》里的王彩玲,只是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仍然用全部热情乃至生命去追求,是天真,没有自知之明,还是自欺欺人,希望她成功,但结局却是悲惨地面对现实。
多么纯真的人儿啊!原来不是自欺欺人她是真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我还以为最懂她的人一直就在身边,结果最后幻想的泡沫戳破的瞬间让人失语。多么可怜的人啊。。
不论真实故事是什么样的,就影片本身的呈现来说,管家真的坏的让人恶心。躲在黑暗里的伪善的捕食者,恶毒。
开始你会嘲笑她,看到最后只剩下难过。现实版皇帝的新衣,法国版景甜。
没看出爱情,只看到女主有钱任性。服装、布景、美术一流,问题出在剧本上。
一般般吧
在六公主上看的。看完再评分。困了,不想看完了。我可能现在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了。
一直活在欺骗中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只要幻想没有被无情打破,其实还是可以安稳度日,最怕的就是被欺骗还要被消遣,而这种消遣还是刻意为之的,就真的足够恶心,足够心寒。玛格丽特出身世家,这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歌唱,也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公益活动,爱上扶贫济困,更不是她的错。凭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欢一边受惠一边诋毁,良心不痛吗?我喜欢玛格丽特,因为她看着很善良,她被保护,也被伤害,但最终,她依然是爱唱歌的玛格丽特。即便上天故意开了个笑话,叫她永远成为不了一位歌唱家,但她就是另类天使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的热情洋溢,也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放弃追梦的赤子心,她活得很真,不是吗?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谎言,不见得她就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去过活。爱,是很难随意改变的,不论是爱人还是爱物。爱,都是不偏不倚,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