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格蕾丝和男朋友梅森在一家少年收容所年收容所工作,收容所里面住满了很多的问题儿童,像暴力的马库斯,孤傲的贾登,毒舌的路易斯,爱玩偶的萨米。
这些未成年儿童都曾遭遇不同的家庭暴力等问题,久而久之心理渐渐变得扭曲,可他们的心理都还是很善良和渴望获得爱的。
格蕾丝尽其所能帮助这些儿童,每天不仅要组织活动,还要应付突发状况,怕孩子们遇到危险,但她却乐此不疲。
然而格蕾丝也有自己的心结,也有属于自己的阴影。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特别棒的结尾,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一种久久都不能释怀的感觉,深入人心,萦绕心头。
片子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尾,贾登离开了虐待她的父亲,格蕾丝也重新找回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黑人小子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也找到了工作和爱情,皆大欢喜。
整片平淡而不乏波澜,演员演出亦十分自然动情。
影片还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本人看了影片之后,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1. 必须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投之以全身心的真心与热忱,他们才会在积累到质变之后对你进行回报; 2. 不要自以为是地总是从“我认为”进行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去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对于片中这些被父母抛弃、从小遭遇不幸的孩子,只有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最终被他们接收; 3. 十分叛逆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桀骜不驯的孩子大都拥有让其能桀骜之才。
看了此片,泪水几次温润了我的心田.喜欢并推荐它,原因可以见其他影评).在此想和大家一起看一看收容所的现状,尤其是中国的情况,引万家资讯的一则评论:http://365jia.cn/news/2013-02-25/4F811ED4C39F55DC.html因为时间关系,还有部分内容待提供.但是,真心希望能看到中国收容所中,也有爱的回荡.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美妙的结尾,《纽约每日新闻》这样说:“《少年收容所》包含着2013年所有电影人最令人动容的结尾镜头。
这部简短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会在你心头萦绕许久。
”
心与眼睛一样,容易有一些盲区。
比如人们会对爱情说“如果爱,请深爱”,却不容易想起对亲情说。
孩子与父母建立关系时,两者世界的区别是,一个是零,一个是二三十年的经历,于是后者成为前者世界里的全部,而前者只是后者世界里的一部分。
于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本能而全部,反向却并不必然。
如果爱,请深爱。
而本片的故事离爱还有很远的距离,是伤害。
其实如果不爱,可以放手,在最初。
生命不必必须以人类的形式来到这颗星球,生育是权利,不是任务。
如果说生育是任务,那么也是在“生加育”的复合意义上,即便这样,也还是浅了。
既成伤害的,怎么办?
坚强是伪命题。
人需要爱,何况困境时。
而伤害既成时往往已造就性格缺陷,爱更因此而疏离……恶性循环。
爱的前提此时成为看懂这一切,挺难。
没关系,总有人懂,比如电影里的主人公们,比如我们,电影主创们说。
一部选题立意都好的电影,各岗位的技术也过关,导演和主角会因此作品而被记住。
这是一部截止至目前为止零差评的影片(烂番茄100%好评,Metacritic平均分88分),《名利场》用“音准完美的令人感觉良好的影片”来评价它。
对一部讲述少年收容所问题儿童的片子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奇怪的评价——心理受创儿童动不动就自残,而他们的动机背后往往有大段大段的悲情被虐史可供人长见识,《少年收容所》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它只是以一种不令人崩溃的、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被呈现而已。
其故事线并不花哨,从短片到长片,克里顿主人公从一名男性管理者变成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为的是不重复。
而性别的转换,也为这部感情戏居多的电影带来了更多戏肉。
所有的故事围绕着她个人的斗争展开,富有戏剧张力,但过于耳熟能详:格蕾丝受新来的女孩洁登身世的触动,而暴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心结——原来现在救人的她也曾是一名遭需要救助的收容所女孩。
在救人与自救中,格蕾丝慢慢走出阴影,勇敢迎接未来……这种老生常谈,观众很容易地就猜中后续剧情。
但令人意外的是,克里顿对细节的处理,将熟悉的情节变得不那么老掉牙,正是这些细腻之处拯救这个很容易变作三流言情故事。
以格蕾丝得知强暴她的父亲的出狱情节为例,之前镜头暗示她遇事好抠指甲,在此处得到了妙用——她生生抠出了血。
没有咆哮,一样沉默,多了一个细节,多了一份张力。
在直面孩子的悲惨经历上,克里顿编剧实力也可圈可点。
用单纯控诉的诉说,显然太过单一,在同一部电影中出现往往令人乏味。
《少年收容所》交代孩子悲惨经历的方式十分讨巧。
问题少年抽取两个代表人物——黑人小年轻马克斯与白人女孩洁登。
马克斯用说唱他的事。
他一遍一遍哼唱着“看着我的眼睛”,面无表情却掷地有声。
在离开前,他所求的礼物是剃个头。
头发剔除,马克斯不敢抬头看,问:“那里还肿吗?
”,真相大白:他常被母亲暴打头。
洁登用童话说她的事。
她有一本画册,画中尽是鬼画符,常人只是当是叛逆涂鸦。
洁登给格蕾丝讲童话故事,拿出本子一看——可不是一个规整的小故事。
“小章鱼和大鲨鱼友谊”的血腥童话隐射了她与父亲的关系。
那是少年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克里顿在调查中发现,收容所本身的真实事件已经足够具有故事性,问题只在于如何去粗取精,完美地讲其组合在一起。
《少年收容所》在讲述一个好故事上,充分展露了美式机敏。
在漫长的雨季来临之前,各怀心事的少年成群结队的来到花园,他们穿过狭窄的荆棘和泥泞的草地,把自己内心中最隐秘的故事小心地埋藏在潮湿温润的泥土里,于是那些不堪的,落魄的,羞于启齿的小秘密就在雨水的滋养下缓慢生根,发芽,并且相互抚慰。
终于有一天,这些秘密破土而出,无法再被隐藏,而这片花园也变成了少年们的秘密花园,当他们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不会再有年少时的羞赧和愤懑,他们终于开始学会和自己的昨天和解。
这是我年少的时候无数次幻想过的秘密花园的场景,那些少年从这里经过,离开。
留下了他们生命中那些落寞,狼狈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花园的花匠,小心呵护着那些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心事。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了一部叫做“少年收容所”的独立电影,我知道,这样的“秘密花园”其实一直都存在。
梅森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养父母和那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格蕾丝在这里被他的父亲强暴,怀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马库斯在这里见证了母亲与人贩子的交易,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可以用来讨价还价的商品。
贾登在这里被自己的父亲毒打,接受性骚扰,还被迫对法官说谎。
而萨米在这里丢失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那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他们心照不宣的掩饰着内心的伤口,可是幼时就留下的伤痕总会在阴雨天隐隐作痛,少年们在这片花园里彼此温暖,同时又在相互伤害,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触碰到那些敏感脆弱的伤口。
这就是少年收容所,那些因为家庭环境而受到伤害变得越发敏感和有着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问题少年们就在这里生活,马库斯是个个子高高的黑人,不爱说话,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浑身长满了刺,随时准备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发起攻击,他看上去无所畏惧,但是当他年满十八岁即将离开收容所的时候他变得犹豫,慌张,他藏毒,打架,为了一条心爱的金鱼而割腕。
贾登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问题少女,对环境充满戒备,缺少安全感,自我伤害倾向,情绪无常,他的父亲是一个外人眼中儒雅的绅士,但是却在家庭里对贾登毒打,性侵。
萨米内向,腼腆,守护着身边的玩具,就像一个骑士守护者自己的公主,直到有一天他的玩具被心理医生强行拿走,他开始变得萎靡,精神恍惚。
而收容所的老师格蕾丝因为年少的时候被父亲强暴而对怀孕产生了极强的心理阴影,当她看到贾登的经历的时候会那么感同身受,她甚至会在夜里拿着棒球棍闯进贾登的家里,这样一群有着各自经历的人们在一起相互救赎。
然而收容所的经历却给了他们另外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们在试着与自己的过去决裂,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之前,格蕾丝组织大家给他办派对,亲自给他理发,那些年少时受到毒打而留下的疤痕开始痊愈。
贾登生日那天再次收到父亲的欺骗,她变得暴躁,情绪化,马库斯组织大家为她写生日卡片,格蕾丝陪她在宣泄室里疯狂的发泄。
萨米得到了奈特为他藏下来的玩具,他慢慢的变得开朗,终于可以披着美国国旗在收容所练习跑步,而格蕾丝在梅森的开导下,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过去,在看到肚子里孩子的时候她紧紧握住梅森的手,喜极而泣。
收容所的生活从来不会因为孩子们的离去而改变,它始终停在那里,等待着给下一个来临的孩子以温暖。
年幼时那些疼痛的记忆在我们年少的身体上烙下了难以消除的刺青,我们因着这些伤害而变得脆弱,敏感,对陌生环境产生抗拒,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世界是个庞大的收容所,而我们则是这个收容所中有着各自秘密的少年,我们不停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同时也在试图救赎自己,温暖他人。
直到最后我们会忘记那些疼痛开始新的生活,又或者被那些伤痕所摧毁。
生活永远不像影片一样励志和充满正能量,更多时候我们会带着这些伤痛和仇恨生活下去,在不停的相互伤害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感,我们都渴望着有一个真正的“秘密花园”,可以让我们暂时将那些落魄的往事埋葬起来,然后重新上路。
我想这是个极不讨喜的题材,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述,都难以逃离故事本身的压抑和沉重。
可是它确实是今年继《野马》之后我最喜欢的片子。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称呼这些孩子:心理问题,情绪管理障碍还是某些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范畴的专有名词。
我觉得怎样都不适合,我想他们只是还未被教会“爱”。
我们是天生具备爱的能力,还是后天在被爱的同时才学会了爱。
我想这是值得被争论的,我更偏向于后者。
每一个人出生后大概首先体会到的是父母之爱,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体会了友人之爱,爱人之爱。
点点滴滴,我们才在交互之中获得了爱的能力。
与爱相对的不是恨,而是冷漠和伤害。
他们大概一开始就获得了更多爱的反面,所以才与大多数人如此格格不入。
不论是习惯用写词宣泄情感的Marcus,每日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永远疏离于人群独自画画的Jayden,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游戏世界中保护妹妹的Sam。
每一个都让人心疼却无力。
我想“章鱼与鲨鱼”的故事可以诠释一切,对于他们而言想要得到爱的代价便是自己被一点点吞噬。
渴望爱又惧怕爱,当恐惧超过渴望时,表现出来的即是伤害。
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我一直在想内心多强大的人才可以留在这里做社工,又怎样才能被他们接受或者至少不被排斥。
直到Grace和Mason的过往被揭开,拥有相同的身世才能够真正对他们感同身受。
倘若无法感同身受大概只能是一副救世主的样子,厌恶至极。
虽然是很沉重的题材,可是内里真的很温暖。
很奇怪,以为拯救自己的途径是报复,或者毁灭一切不好的,这样就好像没有发生过,可是伤疤在,直到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好了。
谈,说出来,讲故事,或者是一个玩具,或者一条鱼,或者裸奔,情绪需要发泄,温和的,但是也要有规则,坚定的。
题材限制影片不会轻松,不能满足猎奇心理,尽管他已经很克制和冷静,甚至会想导演经历过什么使他建设这么大的心力,或者有些人天生的就有强大的力量吧,使我在看时静音却好像能听到,力透纸背。
很好,我想到自己走出阴影,建立屏障,重获生命的日子,推荐给静安,为自己记。
为我自己,要再刷,写下日记。
这部电影我看得粗糙,原因无它,我已入化境。
原本只是边做PS边听电视剧,如今连电影都用耳朵听起来,果然听得稀里糊涂。
看这部电影,自然冲着那“情色招牌”,色而不淫,现代人很是看重。
可惜电影属于典型的“色而不色”,“淫而非淫”,顶了个“DESIRE”的幌子,支离破碎了一回。
情爱画面含而不露,欲望却昭彰的一塌糊涂,不是走美感路线的情色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中产阶级妇人史迪娜,“中产阶级”一词如今被用得恍如符号,拎出来就是“孤独”“压抑”之类的语境,也怪不得做如是想,电影里的女主人公确实压抑,寂寞,困顿,流离,完全是精神上的作茧自缚不死不休。
这个中年妇人有着殷实的家庭,庸常的丈夫,听话的儿子,一切似乎很圆满。
可她有那么固执高耸的颧骨,有那么故做平静的面容,欲望好比是深海里的鱼,看不见,但存在;好比茶杯里的波涛,随意一吻,就惊涛骇浪欲仙欲死。
电影从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精神病院开始,丈夫麦士接手管理这家荒郊野外的精神病院(收容所),于是他们得在精神病院开始平静的生活。
女人史迪娜的任务就是每日与一群妇人们谈琐碎的事务,明显她既反感所谓的上流社会,又反感所谓的收容所事务。
然后她与精神病院里的园丁艾加搞上了,艾加也是个精神病人,由资深的医生基夫照看医治。
然后史迪娜跟艾加的奸情让人发现了;然后艾加逃往伦敦;然后史迪娜屡次去伦敦与艾加继续幽会;然后史迪娜的丈夫发现妻子继续不忠,史迪娜干脆偷跑去伦敦跟艾加厮混;再然后嫉妒发作的艾加对史迪娜拳打脚踢。
我忘了说了,艾加曾经杀死自己的妻子。
史迪娜在这个过程里又跟艾加的朋友亚力亲昵了一番。
史迪娜这个人物有点意思,一方面她确实是端庄娴淑的母亲,高贵大方,疼爱儿子,而另一方面她的欲望是真实的,激动的,不断发作的,她受不了丈夫的木讷平静,她需要暴风雨一般的情欲洗礼,她想要一个粗暴的躯体肆意宣泄,她又害怕男人的拳头跟暴力,她一遍遍的逃,逃来逃去,从此处到彼处,到最后整个人心神恍惚,连一贯的好女人表象都舍弃不顾了,连自己儿子的性命都顾不上了。
于是她也成了精神病院的病人,成了基夫的病人。
基夫如愿以偿接手了精神病院跟史迪娜,要求史迪娜跟他结婚,这样她就不必待在收容所里。
基夫的话,几乎使一切都茅塞顿开起来,至少让故事不至于一直荒唐下去。
原来强烈到尸横遍野的欲望只是让人利用了,基夫的设计下有了女人的丑闻,有了女人的疯狂,有了孩子的死亡,有了敌人的离去。
精神病院,你别说这词残忍,非得好心好意说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或者“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这电影没一点情感站稳了脚,只有一件事很明显:管理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待在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艾加本来就是疯子,史迪娜也是疯子,基夫的野心也是疯子,那样一个逼仄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走向了疯狂。
电影有个响亮的结局,女人就那么出乎意料的跳了下去,之前漫长的一级级台阶的行走真的好像只是寻常的步行,如同赴一个幽会那般平常,却是那么突然就跳了下去,没有表情,没有叹息,没有绝望,没有哀伤,只有一地的玻璃飞花碎玉,七窍流血的她躺在地板上对着基夫说着一生中最正经的一句话“别碰我”。
3.5,口述的两个故事那么精彩
心中有阳光,每天都是美好的开始。
治愈系 小清新
场面和画面都看着挺简单舒服的。
小成本独立电影,个人感觉很一般
剧本真棒,Brie Larson不拿个提名啥的实在没啥说的了。让你爱上一个演员的那种电影
看得太累人,毫无张力。。。
乐观是一种特权。
小清新腔调
比较沉闷的一部片子,需要静下心来好好聆听。算比较小众的片子吧。不过很真实。
太煽了
仿佛独立电影都有一种共同的特殊气质,虽不完美,却总让人动容。
其实比四星要稍微弱一点,不过一部独立电影能拍得这么潇洒自如,而且不动声色,实在不容易。
自杀,性侵,自闭,一般剧情片,头上的花代表你美丽的脑袋里种种奇妙幻想
长片把一些刻意的地方都放大了,情绪也散了
3.5
1.看著我的雙眼你才明白,不知道正常生活是什麼樣的滋味。2.鯊魚和章魚的故事。3.每當我凝望進他們一顆顆破碎的心時,我很想把那個王八蛋打得屁滾尿流,但我知道我沒法治愈他們所有人。4.這等待中的每一秒我都不會後悔。(這些傷還是得愛治愈了。
独立电影遗珠
Tempo略慢。
。如果还看不出来达内兄弟厉害在哪儿,看看这些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