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见“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在韩剧《信号》里,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很大的改编成分,《孩子们》亦然。
在电影里,没有展示新闻里提到的诡异的叠罗汉发现现场,也没有提到那个在发现尸体当天的神秘匿名电话,甚至孩子们当天去捉的也不是青蛙,而是娃娃鱼。
虽然整个案件,从孩子们失踪到尸体被发现了长达11年,在2006年,本案的诉讼时效就已经过期,也就是说,从那之后即便是抓到了凶手,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也不会因为五个少年的死被绳之以法。
如今,诉讼时效过期已经又过了十三年。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案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这就是民间追索的全部意义。
那个当年办过京畿道杀人案件的警察据说在退休之后还依然关注着那个案子,世界上所有的人可能都把这几个少年的死遗忘了,但是父母却永远不会,经手人也很难放下,这就是为什么警察大叔说他确定了这个凶手,但是他的理智让他放他走了。
可是,真的将他绳之以法,代价是另一场犯罪。
在法律和正义的盲区,人们到底该怎么寻找真相。
在我看来,影片谈论的更多的是这个空间,以及通过这个事件展示的人性之复杂。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事儿更重要对于每个人定义的不同。
人人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情,生死是大事,如果这生死是别人的,那同样是小事。
警察着急去投票害怕被上司责备于是在案发第一时间并没有出动寻找,在发现尸体的山上,为了不被舆论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另一名警察草率地下了“被冻死”的结论,这就像《杀人回忆》中警察通过动用武力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而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
你也不能简单地定义这些人是道德感缺失,没有同情心,毕竟,感同身受实难做到。
警察们看惯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他们关心的不是家长们的悲痛、孩子们无辜去世,更关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
这个案子可能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如果没有电执念依然会难以破案。
很多悬案其实并不悬,悬在当年的技术受限,也悬在办案人、经手人的疏忽大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同样地,电视人关心的是收视率,至于自己拍摄的感动他人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不是他们关心的,而片中黄教授关心的是怎么能不能通过这件事造成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大家去破案,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只有父母,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关心生命的人,但是他们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破案找到孩子。
于是,家长们对媒体和教授就有些微妙了,他们想通过媒体获得关注,通过撒谎继续获得警方的支持找下去,看起来都是为了一件事,但是实则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
片中的高潮是姜pd和黄教授怀疑是某位家长谋杀了孩子们并且埋尸家中,从这个乌龙事件之后,姜pd有了实质的转变,当然,也因为他做了父亲之后通过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中,多少能感受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
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全面的负面意义,已经饱受伤害的家长还被污蔑,但是并非如此,当法律的诉讼时效已过,没有任何制约可以严惩这个凶手的时候,持续关注是一种方式。
任何在镁光灯下拍到播出去被看到,对于找到孩子找到凶手这件事来说,都是机会。
与《杀人回忆》一样,未解之谜片中预设了一个凶手,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
尽管警察和姜PD都认定了屠宰男是凶手,但是这只是电影的剧情,并不是真实案件的真相。
或许有天这个案子会真相大白,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
当回身在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唯一能发出的感慨就是,保护好你的孩子,他们很脆弱。
在明亮的日光之下,依然有野兽潜伏,我们或许认不出他们的真面目,但是上帝还是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
如果做不到和恶龙缠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避开它们。
原来不是一个悬疑片来着,不如说是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超越了一切的爱。
孩子出事,妈妈会突然地心痛。
满世界荒唐地冤枉了父母,可是父母的眼泪依然是为没人相信孩子还活着而流。
跌跌撞撞一路走来,除了父母,没人在意啊。
警察在意的只是记者怎么写这些报道不要让自己脸上抹黑,而记者在意的只是有没有所谓的大新闻。
原来,那么多年,孩子们就在家门口而已。
后续的找到所谓凶手,与男主上门搏斗那段有点假了,扣分。
还不如处理成杀人回忆那段,一个孩子说,那个人长得就是路上的普通人。
父母的爱是一种没有经历就无法体会的爱。
而失去亲人的伤痛却只有自己记得,别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突然想到当年的马航世界,当时满世界的“等你们回家”,可现在还坚持着的,也只有亲属了。
不能放手,不能忘记,此生的终极伤痛和绝望。
希望再也无人需要体会。
《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
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
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
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
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
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
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
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
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
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
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
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
那么干嘛要后半段?
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谋杀案凶手被抓,却因超过诉说时限无法对其进行审判,其他两起无头冤案更是遥遥无期,到底是凶手太过于聪明,还是法律太过于死板无情,可是就算是凶手被抓捕归案,超过了诉说时限,又能如何?
▊ 热点辣评《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
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成为悬案。
电影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
一度跟随着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
结果心里却是纠结般的疼痛。
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
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千种无奈折磨和万般撕心裂肺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
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
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
透过这次韩国案件,同样让我想到了近些年,中国也开始有些所谓学者、专家开始提议废除死刑,起初我本着“反对废除死刑”的思想看他们的观点,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变成了“坚决反对废除死刑”!
袁隆平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让这些所谓学者,专家吃太饱。
所谓的死刑只是单纯的以命抵命、以暴制暴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断章取义,毫无任何道理可言。
如果真的这些事件摆到你头上,奸杀了你的家人,甚至来回折磨,到头来抓到了他,告诉你要用无期徒刑来摧毁他的意志,那时候的你是否又有现在的理智去捍卫废除死刑的观点,杀人者的人权需要保护,被害者的人权又何尝不需要。
死刑作为终极的解决方法由法律决定,而法律的存在则永远是为了惩戒而不是惩罚。
死刑也一样,如今我们都在强调人权问题,那么死刑是完结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就证明了一个问题,法律应该是要高于个体存在。
因为法律是永恒的,而人是短暂的,法律可以将其摧毁,也可以捍卫。
韩国法律虽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至今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再加上原有的诉讼期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无头冤案至今没有被侦破。
就算现在青蛙少年失踪案凶手被抓捕归案,又有什么用呢?
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又由什么来填补呢?
希望这些案件的凶手能够被抓捕归案,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家人的亲属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电影《孩子们》总的来说,每个地方的悬念留得很足,看完以后会回味无穷。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
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着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
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END-文 |肉肉山审核 |辣黍黍 编辑 |辣黍黍版权归肉肉山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
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
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
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
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
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
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
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
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
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
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
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
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
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
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
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
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
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孩子们失踪了,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失踪当天村民找了村子每个角落。
无果之后警察搜寻了后山。
无果两个月后出动军队整个山搜寻。
无果之后各种寻找。
无果4年后 教授 和 编辑 怀疑其中一家父母作案 ,搜寻无果。
10年后一场大雨,路人偶然发现了孩子们。
鉴定是他杀。
编辑开始搜寻凶手 。
通过警察找到当年的嫌疑人 。
通过各种细节他认定凶手就是屠夫。
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15年后,案件不了了之。
没有找到是因为孩子们被埋得很深,刚开始警察搜寻不够仔细。
之后抓到的嫌疑犯,也因为没有证据没有找到尸体,不了了之了。
父母们苦苦找寻,警察的无奈,教授执著的“勇气"(读书人的勇气),10后的那场大雨过后孩子们破碎的骸骨。
一幕幕凄凉,无奈,无奈。。。。
如果当天村民有趣后山寻找,如果警察能发现尸体,如果大雨早些到,如果孩子们和那人接触父母有所警惕。。
可惜没有如果
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
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
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
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
如此而已。
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
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
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
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
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
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
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
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
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
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
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
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
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
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
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
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
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
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
没看到报道。
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
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
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
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
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
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这段时间,国内陆续出现的多起人口失踪案,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据统计,从10月份以来已经有十余名青少年失踪,并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任贤齐等名人也为此积极发声,希望每一个失踪的孩子早日回家。
放眼全球,人口失踪案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了多年未解的悬案。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就发生过一起轰动世界的“青蛙少年失踪案”,被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迷案之一。
韩国警方在当年出动了30万人搜查,但遗憾的是,这个案件到今天依旧真相成谜。
这个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件,也多次被韩国改编成影视作品。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原型,看得人全程后背发凉——
孩子们 (2011)7.52011 / 韩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李揆万 / 朴勇宇 柳承龙此片导演李揆万是犯罪/悬疑片专业户,以作品少而精著称。
他只拍过三部电影,而这部《孩子们》是其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它和《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共同构成了“韩国三大未解迷案”的电影宇宙。
片中的演员也是韩国影视作品中的熟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男主演柳承龙演戏剧出身,一步步成长为韩国的实力派男演员。
他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力缺陷,但心地善良的父亲李龙久;也是《王国》中阴险狡诈,步步为营的奸臣赵学洙。
亦正亦邪的出色表演,可庄可谐的精湛演技,让他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另一名男主演朴勇宇,多次荣获韩国电影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在今年的戛纳热门电影《分手的决心》中,他搭档汤唯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除此之外,在《请回答1988》中饰演德善父亲的成东日,以及饰演正焕母亲的罗美兰也在这部电影中加盟出演,群星熠熠。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韩国大邱说起。
大邱全称大邱广域市,是仅次于首尔、釜山、仁川之外的韩国第四大城市。
1991年3月26日,大邱地方议会举行30年来的第一次议员选举,全市放假一天。
这天,5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结伴出行,去附近的卧龙山上捉青蛙。
意外很快发生——直到傍晚,这群孩子还没有回家,行踪不明。
家长们一起去山上寻找,仍然没有发现半个人影。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报警寻求帮助。
当地警方前往山上搜查,还是没有任何收获。
5个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媒体开始把他们叫做失踪的“青蛙少年”。
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舆论也在进一步发酵。
韩国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出动了30万军警,对卧龙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遗憾的是依旧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案件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只留下5对绝望的父母还在寻找孩子们的下落。
转眼来到4年后,一个名叫姜志胜(朴勇宇 饰)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在节目中造假,被总部流放到了大邱。
姜志胜是一个为了收视率而不折手段的人,他也关注到了发生在当地的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想要制作一个相关的专题节目。
正当他冥思苦想寻找选题时,他偶然看到了一个同样在研究这起案件的大学教授黄祐赫。
黄祐赫(柳承龙 饰)是一名心理学和行为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一番分析调查,认为失踪孩子的父母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其中一个失踪孩子钟浩的家长,有着重大作案嫌疑。
姜志胜对这个大胆的猜想十分感兴趣,两人开始联合起来,共同调查相关的案件真相。
在交谈中,姜志胜询问黄教授做出这个猜想的原因,黄教授表示有三个论据:第一,钟浩的母亲在案发后两个月,曾接到钟浩打来的电话。
但她当时的语气和态度却十分镇定,丝毫不像一个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应有的神态。
第二,警方曾教会这些父母使用带有录音和追踪功能的电话,以便获得有用的线索。
但钟浩母亲却并未按照要求录下这段完整的通话,也没有对来电方进行追踪。
第三,也是黄教授认为嫌疑最大的一点,那就是钟浩母亲是第一个发现孩子们失踪的人,并在当天下午就外出寻找。
正常来说,孩子们玩到傍晚才回家是常事,钟浩母亲仿佛对此事未卜先知。
在这样的判断下,他俩一同去拜访钟浩家,希望找到进一步的线索。
果然,在钟浩的家里,黄教授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
一开始,他注意到在钟浩家中的某个角落,放着没用完的半袋水泥。
而院子里的地面看起来刚填补不久,水泥的颜色清晰可见,似乎是为了掩藏什么东西。
在和钟浩父亲聊天的间隙,钟浩的奶奶也突然从房中走了出来。
他指着钟浩父亲的背影,做出了一个神秘的动作,且神色慌张凝重。
当他俩准备离开时,黄教授去了一趟院子里的卫生间。
但没想到黄教授刚过去,钟浩父亲也表示要上厕所,紧紧跟在黄教授附近,似乎在担心他发现什么证据。
经此一行,黄教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论断,认为钟浩父母就是造成5名孩子失踪的凶手。
结合当天走访的细节,他认为孩子们已经遭遇毒手,且被钟浩父亲埋在了院子和厕所里。
姜志胜对黄教授的推断十分认同,他联系了警方和电视台,想要去彻底搜查钟浩家,并进行现场直播。
如此一来,既能侦破案件,又能制作出他所期待的高收视率节目。
在搜查当天,警察和电视台的车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个偏僻的村落,得知这一消息的村民也纷纷来看热闹。
待搜查正式开始后,黄教授开始指导工作人员,把钟浩家里的厕所抽干,把院子里也挖了个底朝天。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在厕所里找到一只女孩的鞋子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发现。
黄教授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死心,他找来钟浩的奶奶,要她解释当天做出的神秘动作。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钟浩的奶奶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动。
她那天做出的动作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被黄教授强行附加了某种含义。
钟浩的母亲后来也向警方坦白,她其实并未接到钟浩的电话,对方只是一个恶作剧的人。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让大家觉得钟浩死了,从而放弃寻找。
可以发现,黄教授的所有论断,都只是他自以为是、毫无证据的猜测而已。
最终,这场搜查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黄教授名誉扫地,姜志胜也向电视台提出辞职。
时光不断流逝,“青蛙少年失踪案”依旧成谜。
在案发11年后的2002年9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这起尘封的案件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两名登山者在卧龙山上发现了疑似人的头骨,他们立即向警方报案。
经过警方的勘察和挖掘,他们挖出了5具尸骨。
结合尸骨附近的衣服,以及尸检等手段,确认这5具尸骨正是11年前失踪的5个“青蛙少年”。
一时间,这起案件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和推论也甚嚣尘上。
但警方对外表示,死因是他们在山上玩耍时迷路,再加上夜晚低温所以冻死在了山上。
而当年他们之所以没有被找到,是因为卧龙山极大,而孩子们行动的路线和搜查的线路刚好相反,所以才遗憾错过搜查。
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孩子们的父母信服,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山上玩耍,不可能会在山上迷路。
此时,当年从电视台离职的姜志胜又站了出来。
自从当年的搜查乌龙之后,他就心存愧疚、良心不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这起案件的动向,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
在他的调查之下,果然找到了一个可疑的男子。
这个男子到底是否就是当年的真凶?
他又能否查出孩子们失踪遇害的真相?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孩子们》改编自1991年发生在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5个同村的小男孩结伴去山上捉青蛙,随后如人间蒸发般离奇失踪。
有目击者表示,在当天下午曾在山上听到两声孩子的惨叫,但不确定是否是这群孩子发出。
十余年间,这个案件再无任何线索。
5个孩子行踪未知,生死未卜。
2002年9月25日,在一场大降雨后,5个小孩的尸骨终于被人发现。
但直到今天,他们的死因却依然成谜。
根据警方的尸检记录,其中3名男孩的头部有被钝器击打的痕迹。
其中一名男孩的右臂上,曾遭受过外部攻击从而发生骨折。
最可怕的是,有一名男孩的头部还发现了疑似子弹孔的小洞,极有可能收到过枪击。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的身上的衣服还被人打上了死结,这些证据都表明他们一定是死于他杀。
电影《孩子们》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疑似嫌犯的形象。
但现实却比电影更加无力:即便孩子们尸骨已经被发现,但凶手却至今没有找到,甚至没有任何指向凶手的线索。
在网络上,流传着多种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被附近的军队误杀;被偷猎者杀害;被住在山上的屠夫杀害等等。
当然,这些猜测也仅仅停留于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现实中,青蛙少年失踪案由于证据不足,成为了一起未解悬案。
而这部电影也并非旨在寻求最终的真相,而是向我们呈现了在寻找真相过程中的众生相。
从无良的媒体人,到自大的学者,再到失德的吃瓜群众……这部电影将人性的丑态悉数到来。
它也在提醒每一个人:寻求真相固然重要,但借由“追求真相”而编造出的阴谋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与防范。
如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可能会让他们再死一次。
前半段故布疑阵,以叙述性诡计欺骗观众,误以为钟浩父母有问题,而实际上只是教授隐瞒了部分事实,钟浩母亲的平静是因为备受骚扰,奶奶的奇怪手势是精神不正常等等。
但是教授明明知道这些疑点是自己隐瞒事实编出来的,挖厕所根本找不到证据,即使是他爱慕虚荣,想搞个大新闻,使自己的理论一鸣惊人,这么做也毫无道理。
而后半段找到凶手,又有些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不是很明白凶手的逻辑,绑架姜的女儿,以此来吓唬姜PD,让他不要再查?
但实际上多年过去基本不可能搜到证据,最后故意钓姜来跟上他,带他来屠宰场,猜测大概出于凶手的恶趣味,让他发现凶器,即使知道自己是凶手,也无能为力。
悬疑吗?
只是故布疑阵,实际上凶手早就被警察注意到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而且推理环节特别薄弱,教授的时间推理实在平平无奇,并且实际上只是为了给观众布下迷阵。
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监制人被下放到小村庄,为了搞个大新闻和教授去调查孩子失踪,被教授引到孩子父母上,推断完全错误。
而多年后偶然找到了孩子尸体,杀人凶手也早已锁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最后凶手发现了姜在查他,挑衅一番,在屠宰场打了一架,姜无能为力,任他逍遥法外。
怎么说呢,虽然看孩子的父母们十多年不曾放弃,来找寻自己的孩子很辛酸,但故事性太弱了,不足以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能紧凑一些,观感会更好。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男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丢了孩子是挺痛苦的,但是不够震撼啊
男主独自去找嫌疑人那里就难看了,最好看是他在他家的时候… 但给出一个明确面孔真的不明智,所有人都不明白杀人回忆为什么好么…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就这样,真没啥可说的,假死了。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对不能对犯人定罪的理由很不能理解
差不多是看过最烂的韩国犯罪电影了 白瞎好题材了
没什么紧张感
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看多了就腻了。诉讼时效说多了就烦了。还不如,拍个纪录片看。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最后一部分的处理很败笔
前半部分还不错,因为有老戏骨柳承龙撑着,可惜为了烘托男主角,中间硬把柳承龙腰斩成了偏执狂。后半部分乏善可陈。整体而言比《那家伙的声音》略好,但比《杀人回忆》差太远。
虽然没有杀人回忆那么引人入胜,也没有太多的推理,但受害者家属的煽情和男主角为人父亲前后的对比,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66
改变了尸体缺少牙齿的事实,删掉了案情和军方的联系,感染力大大降低。回到电影本身,后半段也蛮细碎平庸的,只有前1/3可看。
bug太多了,自己都没圆过去观众怎么相信,最讨厌花两个小时看一步漏洞百出的电影
韩国人拍这种电影真是轻车熟路,剧情、节奏、氛围、配乐都挺好。但是杀人回忆至今仍然是此类型中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这个电影比起杀人回忆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谜案改编,前半段很精彩,后面有点过于煽情显得有点拖沓。但是能拍到这样已经不错了,毕竟有《杀人回忆》珠玉在前,要想超过他有点困难。
不是人人能都像奉俊昊那样能把握好这样的题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