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贝托·费恩察
主演:玛格丽塔·布伊,卢卡·扎莱迪Luca Zingaretti,格兰·布莱格维奇Goran Bregovic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5
简介:电影改编自艾伦娜·费尔兰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35岁的奥尔加得知丈夫喜欢上别人,抛妻弃子,另谋新欢。她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而这时母亲给了她帮助,另一位音乐家邻居也给她带来新的希望……详细 >
奧爾加從被遺棄的日子中脫身,重穫新生的故事。因為是費蘭特,感覺還是需要看看原著。
“我想未来会是这样的:死亡会在生活的混乱与嘈杂之间到来,极度的欢快与痛苦会交织在一起,衰老的心会瞬间复苏。终于感到自己无所畏惧……”改编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音乐家要比她的光头老公多一万倍魅力,对视演的让人心跳慢半拍,谢。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片名翻译不喜欢,原名是被遗弃的日子,诗意性的翻译失去了原本的力度。/改编只能说是按照小说剧情进行了影视化的呈现,但是文字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并没有通过电影语言呈现,依赖了大段独白;小说开头是丈夫的坦白,而电影改成了欢乐的河边假期,也少了冲击力;丈夫出轨对象改成了女学生,不知道是何用意。/奇奇怪怪的配乐铺满整部电影,十分出戏。/女主角的长相有点像于佩尔。/期待科塞特和克鲁兹合作重新拍这部😊
改编放弃了奥尔加让女儿在她走神时用裁纸刀扎她的情节,缩短了大门打不开的心里历程,丰满了楼下邻居大提琴家的个性。
+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因为先入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所以后看这部费兰特早期作品《被抛弃的日子》就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中年时期的莱农的一个生活片段,故事内容上还是很明显的费兰特风格,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位有点问题,因为拍的像荒诞喜剧…影视化的费兰特作品都喜欢用各种意象和蒙太奇来体现她独特的文字,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部电影总体上不算多么成功…因为费兰特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被影像化,如果电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不怎么到位,那就只能是平平无奇的生活影像记录了…
四星是给打动到我的两个片段:女主和孩子们被“反锁”在家里亦真亦假的窒息感;女主沉浸在音乐家的演奏里,开始正视眼前这个男人有多迷人。尽管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故事偏美式了,结局梦幻又虚假,图一乐吧。
电影不及费兰特小说的五分之一吧
母女关系那条线几乎没有。
埃莱娜·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改编。靠下一个男人“拯救”的结局还是有些庸常了,不如奥尔加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依赖谁只能靠自己来得干脆利落有觉醒性。
里面那位大提琴手让人很温暖
#62nd Venice#主竞赛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不是…前半部分都还蛮真实的,而且女主角演得也特别好。但怎么忽然就又出现了一个能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完美男人……结果又变成了通过另一段婚姻来拯救上一段婚姻的叙事……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很能投入进这种电影 我会想起年轻时的妈妈 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依然漂亮但满脸倦容的姐姐 她们总是表现得坚强 而那些破碎的情绪总是伴随着我
蜥蜴,溺水的黑衣女人,流浪女,中毒的狗……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丰富了剧情,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奧爾加從被遺棄的日子中脫身,重穫新生的故事。因為是費蘭特,感覺還是需要看看原著。
“我想未来会是这样的:死亡会在生活的混乱与嘈杂之间到来,极度的欢快与痛苦会交织在一起,衰老的心会瞬间复苏。终于感到自己无所畏惧……”改编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音乐家要比她的光头老公多一万倍魅力,对视演的让人心跳慢半拍,谢。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片名翻译不喜欢,原名是被遗弃的日子,诗意性的翻译失去了原本的力度。/改编只能说是按照小说剧情进行了影视化的呈现,但是文字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并没有通过电影语言呈现,依赖了大段独白;小说开头是丈夫的坦白,而电影改成了欢乐的河边假期,也少了冲击力;丈夫出轨对象改成了女学生,不知道是何用意。/奇奇怪怪的配乐铺满整部电影,十分出戏。/女主角的长相有点像于佩尔。/期待科塞特和克鲁兹合作重新拍这部😊
改编放弃了奥尔加让女儿在她走神时用裁纸刀扎她的情节,缩短了大门打不开的心里历程,丰满了楼下邻居大提琴家的个性。
+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因为先入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所以后看这部费兰特早期作品《被抛弃的日子》就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中年时期的莱农的一个生活片段,故事内容上还是很明显的费兰特风格,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位有点问题,因为拍的像荒诞喜剧…影视化的费兰特作品都喜欢用各种意象和蒙太奇来体现她独特的文字,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部电影总体上不算多么成功…因为费兰特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被影像化,如果电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不怎么到位,那就只能是平平无奇的生活影像记录了…
四星是给打动到我的两个片段:女主和孩子们被“反锁”在家里亦真亦假的窒息感;女主沉浸在音乐家的演奏里,开始正视眼前这个男人有多迷人。尽管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故事偏美式了,结局梦幻又虚假,图一乐吧。
电影不及费兰特小说的五分之一吧
母女关系那条线几乎没有。
埃莱娜·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改编。靠下一个男人“拯救”的结局还是有些庸常了,不如奥尔加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依赖谁只能靠自己来得干脆利落有觉醒性。
里面那位大提琴手让人很温暖
#62nd Venice#主竞赛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不是…前半部分都还蛮真实的,而且女主角演得也特别好。但怎么忽然就又出现了一个能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完美男人……结果又变成了通过另一段婚姻来拯救上一段婚姻的叙事……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很能投入进这种电影 我会想起年轻时的妈妈 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依然漂亮但满脸倦容的姐姐 她们总是表现得坚强 而那些破碎的情绪总是伴随着我
蜥蜴,溺水的黑衣女人,流浪女,中毒的狗……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丰富了剧情,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