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前年看过一部纪录片《轮回》,最难以忘怀的便是藏僧以彩砂绘图的场景,现在知道了他们当时在制作的叫“密宗坛城”中的沙坛城(又名曼陀罗)。
彩砂绘城佛居在中,极简几何包罗万象,制作僧的挑选过程同样不亚于制作坛城的严谨。
被敲打的铁棒轻轻吐出多如繁星的彩砂于规定线条内,一方沙坛就如三生世界,规则严密不容破坏,每一粒彩砂都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思想,一个国家,一个零件,一种文化,融合绘就了宇宙这幅波澜壮阔的卷图。
沙坛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也是毁灭之时的来临。
僧人的手伸向了它,刚杵捅破了它,东西南北的河水享用了它,自然之风带走了它,这是我长期以来渐渐耿耿于怀的结局。
万色空相万物刍狗万千世界终归尘土,以法外皮囊游走于纯净之地,天地间寻求信仰超己度人,这固然是平常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精神追求。
可惜我还未参破这世间“万物不过一掬细砂”的精髓,我忍不住去爱明媚的阳光和深邃的海洋,渴望通晓一切复杂的思想,感受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差异。
那些神秘的语言是如此的陌生而又遥远,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它的神秘,但同样意识到,更多的时间,我会仰望着临近的一颗枯树开出一片蓝天,它光秃秃的枝条盛开了大片令人心醉的蓝,偶尔白云会点缀成它的“枝繁叶茂”,偶尔皑雪会与它欢度节日。
我尊敬那些为了坚定的信仰而奉献终生的人,也同样敬畏神圣且危险的自然,但我终于已经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纪,只能模仿着藏僧们的“辩经”之激烈却模仿不出他们对生命认知的深度,距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还太遥远。
心在朝圣之路徒步,身在滚滚红尘受苦。
记得去洛阳龙门石窟时,从一高处向下走时,一女子问过上面有什么,我回道,“破损的佛”。
从宋至唐多少达官贵族贫民百姓来此修佛,有钱的修大佛没钱的凿小佛,可曾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会成为一处观光景点,而来参拜的人大多信仰全无?
比起巨大壮美的“武则天像”,我所记住的更是石壁上那些不起眼的、快被磨光的小佛像。
是否这些佛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支撑一个贫苦家庭全部的寄托,所以甘愿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中受苦修行。
一如在进藏之路上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心渴望洗净世人的罪孽、承受大众的痛苦,他们就是一个个不算精美却最贴进大众的现世佛。
这些精美的佛一如玛尼石经城的六字真言石,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和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他们的心态是复杂且单纯的,就像最古老的原始人向水火金木等元素的膜拜一样:渴望庇佑和利用。
他们的眼睛不为谜团所困扰是因为他们坚信此刻的痛苦会换来来世的澄明,减轻人世间的苦难。
他们的简单来源于不想,西藏这样一个避世的环境给了他们最好的苦修环境。
印度有一类人被叫做站立巴巴,他们许下诺言终生站立,连睡觉也是靠绳子等辅助物帮助站立入睡,常年如此的结果自然是双腿的疼痛加剧功能萎缩,然而这种疼痛同样让他们的“不想”变成了“想通”,这过程太过神秘,不亲身苦修过的人只可想象却不能领会其中奥妙。
而目前最为辛苦的两次旅程,便是登上泰山和华山之顶,一个人背上个硕大无比的背包突然之间就被一辆钢铁怪物带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登山的过程苦不堪言,也碰到了一些好玩的人,这才能稍稍明白一些进藏之人的艰辛。
开始时的欢喜和忐忑慢慢都变成了路上的疲惫,要翻过的一个又一个险路就如进藏路上一座又一座山峰,现在想来,似乎这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进藏前的准备,我不能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踏进那片神秘的高原。
泰山之上并不危险,盘外又盘完全是在考验旅客的耐心,那时再享受悬崖边上的狂风当真是一种享受;而华山完全升级了我对意志力的理解,抬头沧虹渺然的蓝天、低头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恐惧至极时也忍不住自嘲:若是长眠于此名山,兴许千八百年以后也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呢。
身边极少有人理解我这种“危险且孤独”的旅行,而我不以为然。
身在城市的我寻求自然是一种旅行,身在高山中的人向往城市同样是一种旅行。
我的眼睛、心灵时刻为饥渴而哭泣,又时刻饱受好奇的滋扰。
它们不仅仅是想知道这世间的广阔与富饶,更想挑战自身能量之源的开采工程。
攀援高山也好、品赏园林也罢,都是一个与自我不断和好的过程,于流水之中品味宁静、于山顶之峰静享致远。
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却也因一个又一个探索使命的完成而极喜不已。
我承认自己的孤独,可偏要傲娇的认为孤独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享受。
与现实妥协不是想让自己麻木,此时的我仅仅是未完成的沙坛城上的一粒沙,如芸芸众生一样迷茫着探索着,寻找着唯一的答案。
《银河系漫游指南》说,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42,然后在终极计算机——地球算出最后答案的前五分钟被毁灭了。
答案荒诞而简单,起因竟然因为人们最开始没有弄懂自己的问题。
苦苦追问的意义本身是否有意义?
正如这求而不得的坛城,既是散沙、又是杰作,既包罗万象、又分文不值。
沙无名,城无名,唯有被遗忘在自然的残酷和冷静之中。
然而这绝美繁华的世间若仅仅是一盘未完成的坛城,人们又是为何这般忙碌着争执着?
藏传佛教依然等级森明,芸芸众生还在期待来世,这些弊端却丝毫阻碍不了坦率笑脸背后消失的疑问和恐惧。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么。
《进藏》中的传统画师、守墓人、守城人、禁言闭关僧人、采药人、天葬台守护人、保洁员等人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年龄和日复一日虔诚的坚守信仰让信仰缺失的现代人感觉到的震撼太多,守卫着近乎神话般的仪式典礼更是让人膜拜不已,然而他们的期待却完全来自来世,“希望有一个好的来世”这一模糊回答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向往。
何为好?
现世不好?
供奉神明不幸福?
吃苦修行是受罪?
现世的虔诚仅仅是为了来世的享乐?
有时候真想给这种来世论献上双膝。
似乎宗教只适合研究其教义、明晰自然真理,却不适合踏足进去成为某一种信仰监狱的囚犯。
但众生不够坚定的内心需要一个依靠,信佛、信权、信权、信爱统统都好,都比相信自己更为直截了当有成效。
如果世间万物仅仅一个解释、一种宗教可以回答,那算不算另一种暴殄天物呢。
取传统之精华、去偏见之糟粕,或许才是尘梦不醒的动力吧。
【纪录片】轮回--无始无终,无梦无境
想到西藏,几个词总能浮现脑际。
宗教,海拔,暴乱。
“年复一年,在时间的漫长侵蚀中,石经城因不堪重负在慢慢下沉,崖壁上的佛像风化得越来越厉害,藏王墓的轮廓也已经很难辨清,唯独没有改变的,是这些人虔诚的守候,守候着他们心中的信仰。
”穷山恶水,大雪封山,缺氧窒息,叛乱不定,什么驱使人们去一趟西藏的豪言壮语。
我想可能是希望一次心灵的洗涤之旅吧。
放空自己,去感受空气的味道,即使迎面迎来的是沙流,这都不重要了。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 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 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 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上面是片尾旁白的摘抄,关于简单、佛与生活的。
配合片中常出现的背景音乐——吉田潔的《いのちの祭》,看、写、品,慢慢的感觉很是惬意。
纪录片,贵在真实,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听听对人生以及一些事的看法,在当下竟然也能感受到难得的慢。
片里印象深的场景是精心制作了很久的坛城,短短时间内被毁掉。
有人说是对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有人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有人说是在告诫世人“辛苦地拿起、轻松地放下”。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坛城的毁灭是开始,之前精心建立坛城都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坛城再美,也是一堆细砂,终究随风入溪,沉淀水底。
<图片1>
坛城的毁灭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mini,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基督教,或是佛教,总是那些信仰他们的人感动我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信仰,那种他们口中无比美好的信仰。
看了《进藏》纪律片,“信仰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对西藏是记忆与体验,一次次向往,从13,44到66岁,只为了接受最苦难的环境成为更好的今生。
更多的藏民是身在其中,只对于求得更好的来生。
这就是信仰的区别,是求更好的今生,还是来生。
对于信教者,自己的生死都不重要;只为了崖壁上的佛像,坚持禁语;只做好事,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用最慢的方式走向心中的圣地,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大约八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藏传信仰者最为至诚的礼佛方式”。
他们有笑容,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阴间2少一些苦难,所有人好的来世,“因为想好可以承受所有人的苦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就不会觉得路有多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饿”天哪,这不就是所有神的大爱吗。
释迦摩尼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
生老病死,都是苦难。
生命的道路上每日都充斥着不幸与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这些真的无所谓真假,无所谓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如此伟大而骇人的事。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会有的”现实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追求当下吗,如果每一生都在为下次准备,那什么时候真正的活过呢。
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追求,凭什么只有自己,凭什么喊苦,凭什么享受”那些有心的僧人制作的坛座或是壁画是我做不到的,那种神圣的心情让他们手下的一切更伟大。
然后一点一点亲手破坏,击碎。
刻六字真经,制藏香,打扫寺庙,一生做那么一件事就很好了,这也是理想也是追求,对他们而言理由更充分,更有动力,更虔诚,更坚持。
夜深了,返璞归真后西藏只剩朝圣者的虔诚叩拜。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今生或是来世,终点总是珠穆朗玛蜂,“神居住的地方,万字符,世界的中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为了简单的来生能幸福;简单的不作恶,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在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进藏》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地印佛经,是简单地为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做恶,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的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心静如水了,眼光澄澈了。
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即是我,我即是天地,你我都是佛了,又都不是佛了。
万物皆慈悲了。
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在多种视角构建起的镜像下,让巨幕上的神山圣水多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人文底蕴。
主创团队选择了一个不同的叙事角度,跳脱出自然风光的视觉框框而面向了那些活生生的人,在进藏的旅行者、朝圣者以及本地的牧民、僧侣、守望者们的平实思想中走入这个非凡的天地,捕捉到了真正令人惊心动魄的原始素材,事关精神、信仰、回忆、祈盼与爱,让这条充满艰辛与考验的“通天”之路更显人性,也更富力量。
十个人,八台车,从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喜马拉雅等5条线路出发,行程数万公里,他(她)们的这次进藏之旅各有目的,有的是重拾年轻时代的记忆,有的是为完成个人理想,有的则是为了寻求一次心灵世界的洗涤,所以在相同的路途与目的地上,他(她)们所关注的重心都不太一样。
在这些人当中,来自北京的“爷爷”与老伴、孙子的三人组合被着墨更多,就在这一路上的回顾与陈述中,我们仿佛走过了老人的一生,那里埋藏着年少时的理想,也埋葬着自己昔日的兄弟,他希望能借着这次旅程对小孙子做一个精神的传承,等他长大后,或许仍能把这个“回归”的旅程延续下去。
一路,一生!
全片其实就是在这样潜在的诉求下做素材捕捉的。
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一些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事儿,如数十年来守护藏王墓刻经的老者,如毕生都在为做好藏香而努力的老师傅,如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天葬台的守护人,如禁语且专注诵经数十年的石渠闭关兄弟,如在德格印经院工作数十年的清扫者等等。
这些人简单而执着地安排着自己的一生,做着让我们这些普通看客无不称之为“伟大”的事儿,但影像中他们无论是话语还是生活,都显得那么平凡,“好的来生”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理想。
人人都秉持着一种“舍身”的精神,释迦牟尼舍己喂虎的故事让这些虔诚的信众坚信经受这毕生的苦难,必然会为亲人们带来更好的来生。
所以,很多人早早就把自己交付给佛祖,做一生一世的侍奉,即便是死了也要将尸身剖开放到天葬台上被鹰隼们争食。
说实话,这一前一后的阐述结合着沾满血色的“天葬”影像让我为之震撼不小,虽说,很多年前我也曾见过真实的“天葬”场面,但却没有这么惊心动魄过,这也许就是大银幕所迸放出的画外力量,着实超出我的思维,也超出我的想象。
原始,淳朴!
整部片子最让人为之称道的地方其实就是简单的画面传递,尤其是在对人的捕捉与刻画上。
除了前面谈到的那些特定的人物与事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一路“磕长头”到拉萨朝拜的朝圣者们,他们的一路看起来艰辛而单调,但面对镜头时却显得那么快乐而新奇,那一脸的笑意把这看似辛苦的坎坷转瞬间就颠覆了。
在我们的视角里,他们同样在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儿,虽然他们自认为及其普通,只是这千千万万的虔诚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员而已。
《进藏》的创作自一开始便是有“大银幕”的野心追求的,所以在画面层面考究的很,宏观视角颇多,视野也足够开阔,除了人文视角对观者心灵做矢量震慑之外,在自然风貌方面也有较为极致的展示,看起来很立体,有着对天、地、人三层结构的阶梯式探索,从相互交替到相互融合。
另外,影片的配乐方面也较大气蓬勃,现代的管弦结合古老的人声呈现出满满的画外力量,像是经历着一次现代与远古的对话,空间感与氛围的拿捏掌握上都很有造诣。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是影片对自然声的背景应用,无论是刻经时的斧凿声还是诵经时法器的翻滚与敲打,还有僧侣工匠们制作“坛城”时摩擦金属盛具的嚓嚓声,都在全片的画面呈现方面发挥出很强的“引导性”叙事力量,强化了各个章节与段落的氛围基因,这是相当难得的实践。
“与其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旅行的意义……”我觉得这种不设标准不设立场的导语是全片最为聪明的阐述,让纪录片回归画面与人性的解读,而并非非得依靠一个看似高深的强大文本,比如什么让我们去揭开什么什么的面纱,让我们在圣山圣水之间做怎样怎样的朝圣之旅什么的。
没错,这就是一次旅行而已,意义各不一样,这一路你看过了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一生”,但自己却只是实现了人生中小小的一个理想夙愿而已,就像发哥的那句广告词一样:“才刚刚上路……”用最为简单的视角去看这部《进藏》,也许才能使你收获更真实、更纯粹的感悟。
文:宋子文
背景音乐实在是让人出戏。
广告植入让人不舒服。
那一家子一自白我就想快进(除了爷爷说徒步走川藏)。
但是关于西藏的部分拍的没话说,拍那个印经院保洁员实在是太get我泪点了,就西藏部分而言,拍得相当好。
最后总结语真的有够高贵冷艳的,信仰有的时候简单有的时候也是不简单的,既然要评价就要做足功课摆明态度。
所以,四星給西藏的各个点,一星尤給保洁员。
善良的人们你们一定会有福报的!
每一个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其实无论多精密高端的摄像机都无法把自己看到的西藏记录下来,没有任何画面,任何言语可以表明这里一切,只有自己真正走过这片高原才能明白为什么这里是西藏,为什么只有一个西藏。
不考虑某品牌的广告赞助,如果单纯作为一部风景记录片来说,可以看出此片耗资巨大,历经磨难才取得很多很棒的素材,全片在摄影构图画面色彩等方面还是很成功的。
进藏之路无论那一条都不简单,片中所有五路进藏(其中的喜马拉雅线没看懂,是那条?
指中尼公路吗?
)的所有拍摄者和参与者遇到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首先对他们表示敬意,我相信他们的初衷是美好的,这一路的经历对自己也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也许是因为西藏的美好神圣,制作方考虑的太多,想表达的太多,抛开风景,加入的人文记录杂乱无章,简单浮躁,虽然每一段故事都是极其震撼的,天葬师,守墓的老僧,孤独的刻石老人,闭关禁语的大师还是平凡的扫灰人,历尽磨难的朝圣者...........但强行糅合在一部90分钟的片子里是不可能的,流于表面的故事与讲述只能称之矫情。
夺人眼球的宣传里的五条线和十位平凡人估计是因为实际原因记录遇阻和疏漏使后期制作并没有很好的贯通始终。
其实单独拎出来,哪怕只有十五分钟都是很棒的片子。
这个世界太过于复杂,凡人看不穿猜不透,佛却说世界很简单,好比绘制坛城,僧人艰辛漫长的创作,精妙绝伦的方式,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
正如世界本来是一无所有的,一切的出现,变幻,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痛苦的失去,终归还是一无所有,回到原点。
片子坚持拍完了坛城的制作却只是一种过程。
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毁灭的勇气。
结尾的文本倒是不错。
不过说的简单做的却是浮躁。
只能沦为一部普通的商业广告片,导演的出发是好的,但也只是招来销路引发大波土豪进藏。
下次别找投资方了,自己好好拍。
嗯还有此片的配乐做的很不错。
最让我感触的是又看到了深夜的八廓街,执着的朝圣者,讲述人的配词:"随着拉萨的变化,八廓街也越来越繁华,它是拉萨人的镜子,也变成了全世界游客的闹市,夜深了,八廓街回到了平静,再没有了喧嚣,再没有了打扰,于是一切返璞归真......"仿佛眼前又出现哪些迷醉的午夜,安静的站在大昭寺旁,看着哪些衣衫褴褛的信徒在寒风中忘我的跪拜。
我并不是佛的信徒,我信仰的只是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穷极一生的朝圣精神的美好与感动。
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佛,我是他们的信徒。
PS:听说拉萨也有雾霭了,小伙伴们注意身体!
那些看了片子想着开个车去西藏的土豪还是长点心吧,别折腾的看啥天葬,也别站在磕长头的人前面拍照,虽然藏人都很善良一般不与你计较,不过小心您那mini爆胎,俗话说:天道好轮回,抬眼看,苍天,饶过谁。
请不要消费西藏
MINI广告片,还带了导演个人家庭的私货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rk6urV-9LAM/OAQgx5xyGfA.html?bid=03&amp;pid=02&amp;resourceId=0_03_05_02
请不要再消费西藏。。。。
扣一星不是因为太多的植入广告,就是自己不喜欢这么不贴地气的纪录片而已。
还不错,虽然到处都是mini。
老觉得这个所谓的纪录片像是一部电影,还是逗逼的!
不勾人。 @2014-01-12 00:02:47
这部豆评比较精彩 特给三分哈哈哈哈哈另外两分留给明年公休?T。T都还没到怎么档期就爆棚了。。
风景拍的很美,整体片子剪辑的不够细腻,不够到位。每一条进藏路,都有危险与美好,并没有展示到位,特别是祖孙走的219新藏线,好几次击中我泪点,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荒无人烟的高原,不过这个片子里基本看不到,大概是因为险吧,抑或美的忘记拍了,呵呵........................
怎么也断不了的西藏情节
去过一次所以有所感概··
虽然广告植入明显(情理之中),但还是被感动了一番。你带着什么眼光去看,便收获了什么。
你可能怂可能歹,到了宇宙中心月球表面,就会感觉那辽阔的疆野,心情的豪迈,忘记自私,与无情,去关心别人,去感受自己。
扣的一分是给开mini进藏而且边开边莫名其妙哭起来的傻逼汉人们 五星给西藏和藏民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藏地,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它改變了我的一生。《進藏》帶我夢回318,回到了我心中的西藏。
没待过半年以上的人不要轻易去解读西藏
听着旁白的话语,突然想说,如果这是一本书会是怎样?说实在,还是不怎么能接受广告就这样赤裸的植入,如果我把mini当成一个人,它和他们一样,也只是一起到达见证。
信仰决定行为方式
1.mini广告片,顶多风情片;2.各位douban ladies是不是看见任何一部牵扯到西藏的片都打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