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港),永生树(台),家谱,Tree of Life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生命之树》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生命之树》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夕之恋迷失的兄弟大梦西游2铁扇公主维琴河第三季春&夏事件簿:春太与千夏的青春百家拳之津门八卦掌杀手的祷告急诊男女劳务师卢武镇苍狼之浴血绝杀十二国记芭东女孩天眼9号秘事第八季守护月天OVA犬夜叉魔鬼诅咒需要浪漫3小鸟之翼第二季失控快递欺骗烈日血战决战以拉谷老狐狸人鱼龙刀奇缘格列佛游记我在社区当片儿警球手们第三季圣何塞谋杀案

《生命之树》长篇影评

 1 ) 和解

说实话,没看懂。

很要耐性看的一部片子,好在有很多让人共鸣的意象:大树,森林独步,划过空气和枝头的手指,风琴,婴儿,熔岩,大海,人群。。。

一切由一个舒展的灵魂开始,成长,挣扎,困惑,冲突,仇恨,困惑,宽恕,解脱,希望,最后又由这个灵魂来收场。

最后海边的人群和漫步是导演眼中天堂的样子吗?

每个人都有机会像主人翁一样在今生和自己和解吗?

至少,和解是所有挣扎背后真正的愿望吧

 2 ) 相由心生

星级:★★★★《约伯记》常常被电影导演所引用,小时候读过,但我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一直对于约伯的故事难以理解,直到看到丹麦电影【亚当的苹果】(2005)才开始真正明白《约伯记》。

约伯可以说是信仰的典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而且他得到很多祝福: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牛畜成群,仆婢迎门,而且有很多家产;在生活中是蒙了很多祝福的人,这“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

我们可以说他是非常出色的像国王一样的人。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懈怠。

他警醒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孩子犯罪,所以常常督促他们自洁,并且为他的孩子献燔祭,唯恐他们冒犯神。

就是这样一个纯全良善的人,他某一天突然受到了攻击,失去了所有:孩子,家产,甚至健康,生命也受到威胁。

想想看,如果要埋怨,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埋怨。

但是他持守他的纯正,告白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约伯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仰的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但也恰恰正是《约伯记》的重点。

成年后的杰克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印象下,他的阴影来源于儿时父亲的严厉和苛刻,叛逆甚至让他祈求上帝将父亲带走。

他的内心在抱怨上帝给了他这样一个父亲,直到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儿时生活,最终领悟到无条件去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影片中母亲的对白说,生命有两种形式:感恩和爱。

就像影片结尾杰克对弟弟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兄弟”。

这就是亲情,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你无法选择亲人,你只有感恩上帝给你的,学会去感恩拥有的。

而爱,可以让一切永恒,可能就是中国人说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理”吧。

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为数不多的电影一直关注哲学与自然这个话题。

【生命之树】之所以评论两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影片中这个世界太过于私人化,特别是那些基督教思想,毕竟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廷教育。

比如那段17分钟《探索发现》般的纪录片和时间永恒的阐释。

那一道道宗教象征意味的门,确实饱受争议。

但【生命之树】的文本和野心确实很强大,将宇宙和一个家庭的亲情融合到一起。

这个剧本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越简单、越意识流的故事,编剧的难度就越大。

影片的情节几乎都是靠回忆的细节来支撑,而像二儿子死于19岁的原因这类剧情都干脆没有过多交代,这一切都是导演有意选择的结果,就连摄像机的视角高度都停留在孩子的高度。

从剧作的角度,甚至摄影、美术、灯光、配乐和艺术指导方面,这部电影都是无可挑剔,它最大的诟病就在于这个过于私人化的文本。

说这部电影像【2001太空漫游】,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导演的拍片速度相像,或者都有十几分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剧情。

影片的情感把控上也很相似,都试图远离观众,时刻把观众放在“看”的位置。

就连影片中的“门”都和“黑石”很像,如果说“黑石”像纯意识的宇宙能量体一样出现在地球生物的每一次重大性飞跃的时候,那么【生命之树】中“门”就像一个纯意识形态下的宗教符号。

影片中孩子的出生的镜头是孩子从一个充满水的舒适房间开门游出这道“门”,孩子便从母亲的子宫(或者说一个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杰克再次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和兄弟们,有父亲,有母亲和一些陌生人,那个海边的美丽世界里时间是永恒的,也许那个美丽的世界就像泰伦斯马利克心目中的天堂。

在这段充满各种象征性符号的段落,镜头再次回到儿时的家,母亲打开门,将弟弟送往门外,门外的世界就是那个光亮的海边。

母亲没有走出门外,而是恋恋不舍的留在了门内,这也似乎暗示了弟弟英年早逝,弟弟死后便来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停留在杰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纪,无论是杰克成年后现实中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活着的三弟,那个未知的世界似乎又是杰克纯主观意识里的世界。

相由心生,这个未知的世界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杰克内心的认知世界。

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重点在于给自己一个幻想的机会,《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第十五章中记载了一个希区柯克放弃的电影计划,故事的名字叫《玛丽—露丝》,大体上是将一个青年士兵来到一幢空房子,听里面的女管家讲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叫玛丽—露丝的女人在时空中消失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的家中,父母都已经暮年,丈夫也发福了,儿子叛逆十七岁就逃出家当水手了。

听到这些,还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的玛丽绝望的死于心脏病猝发。

后来当青年士兵来到这所房子,玛丽—露丝突然再次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屋门口,母子进行了一翻真诚的谈话,士兵问玛丽—露丝:“你在期待什么?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早忘了。

”然后玛丽—露丝再次消失在时空里。

这不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故事,太科幻,还有幽灵和时间旅行,但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的重点在于它包裹了这样一个冷漠的概念:如果死人复生回来,活着的人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希区柯克说,如果他要拍这部电影,那玛丽—露丝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存在”,同样,她出现的画面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则可以很大。

她与其像一个“实体”,不如像一种“感觉”。

这样一来就不再有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了,让人感觉这只不过是某种昙花一现的“存在”。

而【生命之树】也是一个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无论是宇宙起源时母子之间就开始在时间之河里寻找彼此,还是有限的生命“存在”意义上的一家人相处,还是后来无尽的未知世界,“存在”这种表现永远存在于杰克的内心。

我们看到的影像,也是一个由杰克的认知创作出来的幻像,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存在”,一种美好的向往。

那个未知世界也就不存在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那个世界只存在于杰克的意识里,一切“感觉”是可以延续到时间尽头的。

这一切也许也是导演泰伦斯马利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想这东西用不着全世界都可以苟同,只需要全世界都可以耐心的试图去倾听。

这一切的“相”都由成年后的杰克“心”生,一切的存在只取决于他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你对这个主观认识有多么赞同就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吧。

 3 ) 马力克的生命哲学

马力克在拍电影前学的是哲学,他曾翻译了海德格尔的短篇著作《论证据的意义》,并为维特根斯坦撰写过文章。

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当人们专注于用日夜、钟表来度量时间时,时间本身其实已经消隐,存在便毫无意义了。

   现代社会,生命与时间被捆绑在一起,生/死往往以时间为坐标,钟表时间的不可逆和等间距也强加于生命,生命觉得自己是时间(流变)维度中的某种存在。

于是打破钟表时间的格栅即是在实现生命的自由。

影片中,生命的流淌不再是线性的,它有跳跃,有分岔,也有回溯,记忆碎片、幻想场景交错出现;上亿年的进化史被浓缩在十几分钟,而孩子的成长史却有两小时。

马力克告诉我们,时间可逆,也非匀质流动,实际上是说,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浩瀚飘渺得多。

   马力克还将牵挂和迷思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生命打破时间牢笼的方式(西美尔,《生命直观》)。

影片中,正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引出了那段“生命简史”,也正是杰克对小弟弟的牵挂将人物带入海滩相聚的场景(《细细的红线》中频繁的记忆闪回/闪前也是如此),人类记忆的复杂性就是对线性时间的否定;马力克经常将镜头对准遥不可及的天空,像是在对上帝细语,他又经常引用宗教文本,如《细细的红线》里满是《博伽梵哥》和《伊利亚特》的文本,《生命之树》则更多的引渡了《圣经》,都是要通过宗教迷思来还原生命的神秘性。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树”这个意向,马力克经常用仰拍镜头对准大树,也正是看重“树”对生命的象征意义。

它有分岔的枝叶、分岔的根茎,它站在地平面向上延伸,又向下探索,用它来比喻生命,生命便获得了既面向未来又回溯过去的可能,而分岔的过去和分岔的未来同样也是钟表时间所缺失的,它赋予了生命多义性,也赋予生命无限延伸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之树》最波澜壮阔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用影像让生命具备了某种超越性,让生命从时间这个相对静滞的界限中完美溢出。

 4 ) 真理之光

我雖一直認爲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裏觀看,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了投影儀、電視、電腦、甚至MP4等途徑看完了一部又一部電影。

對於某些不是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我可能會認爲,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必定要再看一次。

但對於《生命之樹》,我卻認爲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

我無法想象對着電腦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麽感覺,任何非電影院觀看的途徑都是對這部電影的一個褻瀆。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黑房子裏面,望着面前巨大的屏幕,安靜地面對這那些影像,細聼那些聲音,你才會進入這個電影的敍事空間,迸發出各種屬於自己的思考綫條。

觀影前受到大量聲音影響,以爲這是部敍事綫條極度散亂的電影。

但實際上,該電影的敍事雖較爲飄逸,我們不能簡單稱之爲倒敍或是順敍,但故事的綫條仍較爲單一,只要不推敲細節,理解故事完全不成問題。

事實上,在第一次觀影中,你亦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在琢磨故事細節上,相反,只要你把握住了故事,你便可以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導演製造出的影像和聲音感染。

你會不自覺被這些感性感官影響,從而激發出内心潛在的思考。

這類電影,可以被稱之爲感官電影。

電影關於尋找,對真理的尋找。

雖然導演是天主教徒,而電影的開篇亦是引用了《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但我想,這並非一部關於天主教的宗教電影。

電影中作爲分節出現的那團無法言表如幻如電的光,以及戲中大量出現的太陽鏡頭,都並非單一地表示上帝或者耶穌,而是象徵了這個大世界這個宇宙的一個未知真理。

一個需要被尋找的真理。

而攝影中大量運用的如風般急速推鏡頭,亦是追尋這個過程的象徵。

真理的尋找,這本是件極度朦朧極難觸摸的東西,而感官的強烈感受迸發出的個人内心思考,亦並非說要做到便能做到。

但本片最出彩之處,便是使有效地通過神乎其技的剪輯敍事編排,把這種尋找真理之光的主題展現給觀衆,並成功把觀衆帶入一個導演設置的思考空間。

故事一開始便敍述了死亡,然後迅速跳到數十年后,當年的小童現在長大成人,離開壓抑的城市到大自然進行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尋找。

此時,電影開始出現了很多看上去與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的鏡頭:宇宙誕生、火山爆發、生命出現。

這是一系列華麗的鏡頭是電影極爲重要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把觀衆引進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但若非此前的剪接編排,在你腦海中种入了思考的種子,這些鏡頭便會變得突兀無比。

無論你對生命是否敏感,你看到死亡后,必定會想,生命爲何這麽脆弱。

無論你對存在是否敏感,看到壓抑的城市和廣闊的自然,你必定會感嘆世界的廣闊。

正是由於這些鋪墊,讓你看到之後那系列看似與電影無關的鏡頭后,才能不僅僅停止在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神奇,而是會開始深入地對這個世界進行的廣闊思考。

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

我去往哪裏?

此後,你的思考已被激發,再看回主角童年時的故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把你帶進了各種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甚至仍未經歷的追尋思考過程。

電影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關於電影最後廣闊城市鏡頭的意義等亮點在此亦不贅述,對於這種電影,只看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下等好電影,會滿足你的感官刺激;中等好電影,讓你找到你内心的共鳴;上等好電影,激發你最深沉的内在思考。

我相信《生命之樹》會是你的上等好電影。

 5 ) 神一样的剧情(完全剧透)

【自己翻译修补的,真胸佩服这个剧本,故事就是按下面的描述展开的……】一道神秘的光在闪烁,又像黑暗中的一团摇曳着的火焰。

奥布赖恩太太(杰西卡•查斯顿饰)内心有些许彷徨,人生究竟是该选择优雅之路,还是遵循本性之途。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收到了一封电报,通知她19岁的从军幼子突然死去。

随后,奥布莱恩先生(布拉德·皮特饰)也通过电话得知这一消息。

整个家庭也陷入了一片混乱,奥布莱恩先生对未能实现幼子弹钢琴的愿望而感到万分遗憾。

镜头随后切换到现在,长子杰克•奥布莱恩(西恩·潘饰)已成为一名建筑师。

当他看到摩天大楼前的一棵树时,他开始回想起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的童年生活。

宇宙正在进化,银河系扩张,行星逐渐成型。

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询问各种存在主义的问题。

早期的地球上,火山爆发,微生物开始形成。

一只蛇颈龙身上有一个大伤口,痛苦地凝视着大海。

在森林中,一只年轻的鸭嘴恐龙警惕地瞭望四周。

后来,这只鸭嘴恐龙受伤倒在河边浅滩。

不久,一只似鸟龙出现,看着受伤倒地的鸭嘴恐龙,随后一脚踩踏鸭嘴恐龙的脖子,准备杀死猎物,但鸭嘴恐龙有所挣扎,似鸟龙犹豫之间放弃了鸭嘴恐龙而离去。

镜头切换到太空,一颗小行星猛烈地撞击地球,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奥布莱恩夫妇就定居在得克萨斯州韦科镇。

这对年轻夫妇正欣喜地接受长子杰克的诞生。

不久,他们又有了两个儿子。

在长子杰克成长过程中,他面临着人生道路关于优雅(Grace)和本性(Nature)的抉择,这正是他的父母所各自所代表的冲突。

奥布赖恩太太是优雅的代表,温柔、呵护,又不失权威,向孩子们展现外面的世界充满神奇。

奥布莱恩先生则是本性的代表,严厉、专制,时常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和爱之间的内心冲突而性情大怒,他告诫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充满腐败和剥削。

他感叹,宁愿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放弃他成为音乐家的热情,而当下他更希望通过各种发明申请专利来追求致富之梦。

某年夏天,奥布莱恩先生为兜售其各项发明而环球旅行。

在他离家的这段时间,孩子们和奥布莱恩太太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而杰克则体验着叛逆的快感。

受他同龄伙伴的蛊惑,杰克内心的破坏欲望开始作乱,他甚至溜进邻居的家,窃取女主人的内衣。

杰克试图藏匿这件内衣,最后他将内衣掷入河中,看着这件内衣渐渐沉入水中漂走。

奥布莱恩先生随后失落地回到家中,他的发明一件也没有卖出去。

此后不久,他的工厂关闭,他要么选择保留公司搬迁异地,要么选择破产。

奥布莱恩先生同意转让工厂,举家迁走。

奥布莱恩先生感叹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怀疑自己是否是个好人。

他妥协了,请求杰克宽恕以前的粗暴行径。

未来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炙烤着大地,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被摧毁。

地球变成一个荒凉、冰冷而死气沉沉的行星,依旧孤独地围绕太阳旋转。

太阳随即转变成一个微弱的白矮星。

镜头又切回到现在,杰克乘坐电梯离开办公室,似乎行走在一片荒岩上。

他四处探寻,眼前的岩石上竖立一个木制门框。

他穿越这道门,又来到一片沙洲上。

杰克与他的家人、邻居、朋友在记忆中重逢了。

他的父亲高兴地拥抱他,还有他死去的弟弟也复活了。

他的母亲也喜出望外,她感谢杰克,亲吻他的手臂,一家人又团聚了。

杰克的幻想随后结束了,他微笑着离开办公大楼。

而那道神秘的光线继续在黑暗中闪烁。

 6 ) 亚当偷吃禁果真的不是他的错

我要鼓足勇气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好不容易写一篇影评。

电影用圣经开头,点明了一个宗教性极强的片子。

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万物,你我由此为生,神是人类的父亲。

电影在微观一面表现的一家人,可以说是暗喻神(父亲)与子(人类)的关系。

里面为什么要有三个儿子?

因为亚当与夏娃,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所生的正是三个儿子:Cain, Abel,Seth。

这三个儿子从圣经角度来说才是真正人类的开始,因为亚当由上帝聚精炼一体造出来,而夏娃被造于亚当的肋骨,只有Cain,Abel,和Seth是真正人类母体孕育出来的。

大儿子Cain,在人类史意义上,尤其至关重大。

在电影里面,父亲是个严厉却不失慈爱的人,也许他强制得太过了分,惩罚得太过了分,年轻的儿子很难理解,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与怨恨。

父亲(神)啊,你都不做好事,为什么我应该要做好人?

Cain像极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当年有胆子偷吃禁果,Cain也有胆子杀了他弟弟。

在影片里面,母亲因为小儿子的死而悲痛欲绝。

在大儿子成年后的当代,人们基本上已经忽略了神的存在,而被彼此的贪婪所迷惑。

是不是因为神已经忘了我们?

很喜欢电影里面母亲说的的一句话:Love,or your life flashes away。

电影自始至终温柔宽容的基调,似风似水的主观视角,让人不由跳出肉体的躯壳去感受神,感受宇宙,感受一切生死悲喜都是多么自然多么微不足道。

毕竟,宇宙源自于大爆炸,而大爆炸总有一个起源,那就是神最伟大的存在。

地球总有终结,生命更当总有终结,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浩瀚美丽的宇宙力量下,神的大手笔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

在电影最后人类几乎是对神的恳求与呼唤:Keep us,guide us,to the end of time。

然后就是结束语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至今还在想。

它说Follow me,I give him to you. I give you my son。

原型当然来自救世主耶稣的生世,但我不知道在当今人类死亡,在另一个宇宙又重新开始的时候,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另,结尾抄《2001太空漫游》也抄得太像了。

生命之树,上千年来几乎所有古文化与宗教里都崇仰万分的生命之源,及青春不死的神物。

亚当最初受神的旨意在伊甸园里护卫生命之树,然而他却偷吃了上面的果子。

神因此将人类远远逐离生命之树,让我们至今仍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奥秘。

 7 ) 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片子是生命的礼赞。

这影片有深度、有主题、有想法。

这影片有奇幻的色彩、绝佳的构图和天籁般的音乐。

导演构建一副宏大的天地人的画卷。

然后导演试图从仙女座星云、上岸的蛇颈龙、婴儿的脚丫子和老帅哥布拉德皮特中找出关联,并理出一条线索。

让人相信生命的主题。

毫无疑问,他成功了。

他成功地让人观影了2个多小时后有莫名强烈地谷歌此片导演人名的欲望。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布拉德皮特对于奥斯卡竟然有如此的号召力让人暗叹。

此时我看到了“有关键情节透露”的选项。

我笑了,我真的笑了,因为我从未觉得这个选项如此可笑。

因为这导演既不知道什么是“关键”更不知道什么是“情节”,害我这个观众生生失去了“透露”的权力。

综上,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人在“快进”和“播放”中有一丝犹豫和挣扎。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片尾的字幕和工作人员名录如此有吸引力。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我有限的观影时段内就开始构思吐槽的措辞。

如果你有幸在如厕时候看到了一侧的屏幕正在展示着此片的宣传片,那么恭喜你,你直接可以提包回家而毫无遗憾了。

如果你在如厕的时候看到本片的海报仍然完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其独自尽情揉烂撕碎,因为在电影结束后这项服务可能需要排队。

如果你全程呆在荧幕前,那么你可能错过了人生中机会成本最低的出恭的时机。

正所谓,有的电影“全片无尿点”,有的电影“无片全尿点”。

是的,本片就是如此的充满关怀,如果何时进出,完全可以衔上,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怀疑。

谨以此片,推荐给所有重症失眠患者。

相信我,这就是生命的礼赞。

 8 ) 卡巴拉,有一棵逆生的树

对于这样一个片子,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吧,不需要逻辑,不需要顺序你有一组神奇俄罗斯套娃,他的名字叫做奇迹(混沌理论偶然事件什么的最讨厌了),最大的名叫宇宙,宇宙里装着地球,地球里装着生命,生命里装着人,人里装着爸爸和妈妈,打开妈妈的子宫,里面装着“我”,很特别的是,如果你要打开这个最小的“我”,你会发现,嘭!

里面装着宇宙曾经看过一组图片,将你的视野放大再放大,放大到宇宙的极限,将你的视野缩小再缩小,缩小到细胞中的粒子,最后得到了两幅完全一样的图画你文艺吗?

你喜欢歌德(妈妈的形象好浮士德啊)吗?

你喜欢塞林格吗?

你喜欢古典音乐吗?

你喜欢漂亮的画面吗?

你有信仰吗?

你热爱生命吗?

你曾经思考或者质疑自己的存在吗?

喜欢,那就好,虽然你不信上帝,你也没有兄弟,他还是不会成为一部一星片了。

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马勒的第一交响曲?

听到了莫扎特的K545?

听到了勃拉姆斯四?

听到了巴赫的D小调托克塔与赋格?

听到了沃尔塔瓦河?

听到了库普林的在神秘之壅?

听到了Zbigniew的Lacrimosa?嗯,有一点感动吧?

有一棵逆生的树,他叫卡巴拉,也叫“方向”,他就是宇宙,他也是生命,他还是我们生活的轨迹。

我们出生在顶端,一个叫做王冠的球里,然后慢慢的往下走,直到走到最下端一个叫做王国的球里,连接这十个球的每条路,每个门,都有魔鬼和天使在把守,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每次踏出新的一步,你都需要抵抗魔鬼的诱惑,还要变得比一个天使更强大,只不过,我们的选择,决定了谁是魔鬼,谁是天使。

犹太教觉得给大多数小笨孩找个人来作上帝,他们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有一个符号,叫做十字架。

而为少数聪明小孩准备的犹太密教,却告诉大家,其实上帝不是拟人化的,上帝甚至不是一道光,他们也有一个符号,叫做卡巴拉-生命之树。

有一个妈妈,叫宇宙,他孕育了万物,选择妈妈的路,你会变得柔弱而善良,他教导我们要克服欲望,要一心向善,有一个爸爸,叫社会,他怀抱每个人,选择了爸爸的路,你会变得坚强而冷血,他教导我们成功就是踩着同类的尸体攀上顶峰,要追求成功。

你的一生也许是辉煌成功的一生,也许是纯洁善良的一生,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就是我们一生的轨迹。

其实片子前后呼应的很好,各种符号化得比喻用的也很好,他给我们画了这棵树,画了细胞,也画了宇宙,画了从光明到黑暗的行动,也画了从黑暗到光明的选择,有太阳,就有日食,有日食,就还能再见到太阳。

事物和真理本身就不能以对错的简单二分,有的,只是人的选择。

连向日葵都看见了那上帝,你还没看见吗?

上帝存在吗?

不存在吗?

你看见了吗?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你相信的就存在吗?

但是,对不起,我信仰科技,信仰学习,信仰科学就是信仰人的力量,虽然一个人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历史之所以生命不过是渺小的一个瞬间,生命之所以宇宙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呼吸,但是我做出选择,我不再质疑自己的存在,我信仰自己的渺小力量。

或许我选择了爸爸的路,但我没有忘记妈妈,我的目光始终看着妈妈,现在我还太年轻,总有有一天,我会回头奔向妈妈的怀抱。

 9 ) 这电影想干什么

看这电影是个奇怪的过程,前半段,镜头东拉西撤,画面无病呻吟,对白不知所以,要不是皮特还有西恩潘在,我应该早退出了,总觉得到后面应该有惊喜出现。

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看。

第二部份,画面突然变的唯美起来,有如漫漫宇宙,浩瀚星空,又或者天体奇观,自然异象,整个一感觉像是探索频道,好吧,导演一定有所表示,只不过我们还没有理解进去罢了。

接下来算是进入剧情了,讲述皮特一家的故事,从小孩出身,到成长,尽管陆续还有莫明其妙的话外音传来,但总算有点“懂”进去了。

不可否认,导演在处理孩童世界的境头能力确实很容易让人引起共鸣,而且在缓缓的音乐中不时又闪回几个莫明的画面,疑问先留着,导演想说什么呢?

孩子越来越大,看得出来内心也叛逆起来了,这个小孩子演得有些邪气,总觉得会做出什么坏事来一样,不过至始止终还算规矩,总算没有被导演强势的镜头所误导,一家子在矛盾过后重新归于团结。

然后又来了,又开始把西恩潘的画面牵进来了,最后是一大家子走在海滩上,更有许多不认识的人,然后在这些个人和谐的互相安慰状或鼓励状中影片放出片尾……蛋疼,非常的蛋疼,莫明其妙的蛋疼!

我还是有些不可思议,这片子想说明什么?

导演用这些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讲是无理取闹般的境头画面,还花了二个多小时,起用了这么大牌的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这是为了表达什么?

就算我重新再次回味一下全片,我也只能说是看明白了西恩潘就是长大的那个小孩,然后导演用一种时空交错的方式来解述小孩对父亲的理解,并同时也算是对社会的重新认识。

这样的片子和主题需要这样故表达吗?

真给人感觉是故弄玄虚!

超级郁闷。

最后,对于本片,只能说自已道行太浅,暂时还无法理解,但这样的片子我又怎么会有耐性再去看一遍?

作为风光片画面唯美而己。

如果看不懂代表的是我的肤浅的话,那么我宁愿承认肤浅也不想再浪费二个小时了。

 10 ) 解脱生命无常的悲哀

生命是一段旅程,填充其间的是爱恨、悲喜、生死、与得失,无论是成功的人生或失败的人生,都注定要一再面对悲欢离合,一再承受生离死别,“无常”二字可说是人类生命的真实写照。

虽说生命无常是生命的常态,但当无常迎面撞进生活中时,谁都难免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与挫折,甚至因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与信心。

如果说“无常”是生命中的一道道槛,如何理解和跨越这些槛,便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与继续、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而当人们无法在物质世界和科学理论里头找到解答时,便不得不转向宗教。

因此,帮助人们解答无常和面对无常,是宗教信仰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关键,是帮助人们解脱痛苦的首要任务。

无独有偶地,去年和今年的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得奖作品都以“生命无常”为主题,各自透过宗教的视角来诠释人生里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

其中,去年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是以东方佛教的视角来解答生命无常,而今年的《生命之树》则是以西方基督教的视角来解答。

“生死无常”的缘由在佛教的观点里,人世就像一道洪流,所有的人与事都是水面上的一些泡沫,是洪流不断汹涌而下的偶然产物,没有任何一个泡沫可以永远浮在水面上免于破灭。

换言之,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是人世运作的法则。

而在基督教的观点里,生命的起落得失都来自于上帝,当中那些无常的打击,是“上帝所施加的试炼”,为的是考验人们是否能够摒弃人性、最大程度上趋近神性。

“生命继续”的理由光是为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这等无常提出意义解答,还不足以让人们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毕竟无论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或上帝的试炼,当中所夹带的悲剧性和无可避免性注定要让人丧失生命的勇气。

因此,一个成熟完整、可以被接受的宗教,还必须给出一个让人们看淡无常、继续积极生活的强大理由。

其中,佛教给出的是轮回与涅槃,基督教给出的则是最终审判与永生。

就佛教来说,灵魂不灭且轮回不已,因此,无常虽是生命的本质,但此生此世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当中的悲喜得失更是转瞬即逝的刹那虚幻,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将一时的苦乐放在心上,反倒应该致力于自我心智与道德的修行,以求达到涅槃,彻底脱离这充满无常之苦的轮回宿命。

至于基督教则说,在生命终了、末日降临时将有一场审判,那些在人世时通过试炼的人们将在审判之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人世的种种得与失都来自上帝,其中的无常打击正是上帝对人们的试炼,考验人们是否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是否摒弃人性中的恶、是否坚持行走在趋近神性的道路上。

因此,佛教说的灵魂不灭和基督教说的永生,都让人们得以看淡生命无常,得以在面对亲人或自己的死亡时,不被悲伤打倒,毕竟此时此刻的死亡只是暂时的假象,来世仍有机会再与所爱之人重逢。

而因为有涅槃与天堂,人们在挫折打击面前不仅无需太过悲伤,还应当更加坚强勇敢、积极面对,才能确保脱离痛苦、与所爱团聚。

■《生命之树》宗教是充满灵性、抽象模糊的概念性事物,要将上述的宗教生命观转变为电影、打动观众,先天上便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必须透过非常强烈的意象手法来激发观众的心灵感受。

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里,影片以波米叔叔这个面对死亡的人为原点出发,依序向上下左右延伸故事情节,先是今生业已过世的妻子、变身为多毛动物的儿子归来陪伴,接着是透过种种梦境带出波米叔叔的前世与来生。

影片利用这种魔幻的叙事风格和回圈式的表现方式,围绕出一个东方式的灵魂不灭且轮回不已的生命故事与意义内核。

相较之下,《生命之树》讲述的是西方式的生命观,认为人类的生命起源于上帝的创造、历经人世种种试炼、直到最终进入天堂到达永生。

因此《生命之树》采用的是线性的叙事方式,分成三个部分依序演绎“上帝的存在与伟大”、“人性的脆弱与试炼”、以及“永生的未来”。

影片当中以一个五口之家的生命故事来串联三个部分,借由这个五口之家的经历,表现世间人们所面对的善与恶、人性与神性的考验与抉择。

除此之外,电影还以《圣经》里头的<约伯记>为引子和故事内核,<约伯记>讲述的是约伯受到种种的试炼,但在上帝的引导下摒除人性的恶、踏上追求神性的道路,最终领悟试炼的意义并见证上帝的伟大。

《生命之树》其实是以一个现代的生命故事来呈现<约伯记>的主旨意涵。

上帝的存在与伟大总体来说,对《生命之树》的评价呈现非常两极化的现象,有人观看之后感动落泪,也有人批评影片不知所云,其中主要的分歧点就在影片的第一部分、对“上帝的存在和伟大”的表现方式上头。

“上帝”是个意象概念,以任何具象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和形象进行捕捉都不适当,只能迂回且抽象地透过“上帝的创造物”所带来的联想和感受,间接激发人们对上帝存在的信心与崇敬。

结果在影片开头的前二十多分钟,荧幕中呈现的是诸如宇宙诞生、地球的山川海洋、陆地上远古的恐龙生物、海洋里的原生物种、宇宙极光等类似“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里头常见的科学幻想画面,而在管风琴壮阔的弥撒乐曲衬托下,许多观众此刻深深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祂创造万物的伟大力量和深切慈爱,不过也有许多观众在此时起身离席、要求退票。

人性的脆弱与试炼继第一部分激发观众感受上帝的存在与伟大后,影片便进入第二部分,透过一个五口之家的写实经历,呈现人们所面临的种种试炼与抉择。

这个五口之家包括父母和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叫杰克,这部分主要是以他的视角来回顾过往。

杰克的父亲是个严厉且野心勃勃的男人,母亲则是个沉静、慈祥且信仰虔诚的女人。

这是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有喜有悲、有起有落。

在杰克长大成人后的青年时期,依序经历弟弟意外丧生、结婚、离婚等人生起伏,而在步入中年之际,又经历母亲的过世。

从弟弟过世后的青年时期到现下的中年时期,杰克日渐疏远与家人的关系,与父亲更是冲突对立。

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屈服于人性的种种欲望,在职场上汲汲营营。

当母亲过世的消息传来时,杰克感受到巨大的悲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在这个部分里,为了呈现杰克在心境上的游移变换,影片的镜头视角不断切换于杰克与神之间,亦即透过镜头俯角与大仰角的往复推拉变换,以及手持镜头在人物背景之间的快速推移,衬托出在面对生命无常时,杰克身为“人”的脆弱渺小以及“神”的坚强伟大。

杰克对往事的回忆开始于自己出生之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先后走过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期间经历对慈祥母亲的爱恋与对严厉父亲的厌恶,也经历与自己两个弟弟之间的无间友好及偶然争执。

杰克还经历青春期的叛逆与暴力,以及父亲因为工作挫折而苛刻、因为工作成就而得意、因为失业而懊悔软弱。

这是一段与大部分人类似的成长经历,当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得也有失。

然而无论生活如何起起落落,家人之间的爱却始终紧紧联系着彼此。

永生的未来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记忆时,杰克重新感受到亲人之间那份高于一切的情感,也惊觉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屈服于人性的自私与虚妄,偏离对爱、对信仰、对神性的追求。

就在体悟到这点的同时,杰克感受到神性的召唤,让他突然置身于永生的境地里头,与弟弟、与父母、以及许许多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相聚重逢。

终于,杰克对爱、对试炼、对永生有所理解与感悟,终于不再对失去弟弟与母亲感到悲伤,也不再对父亲的严厉与顽固感到愤怒,他的未来人生里头充满祥和与信心。

■由于影片的主题是从基督教的视角探讨人性的试炼与永生的追求,因此《生命之树》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意味,当中对基督教阐扬和歌颂的意图也极其明显直白,与其说《生命之树》是一部让人“观看剧情”的电影,不如说是让人“感受神性”的电影。

如果单就电影本身来评述,这部电影确实在运镜手法上充满渲染力量,但如果就宗教宣传片的角度来看,则无论是以管风琴来衬托气势的配乐方式、以“神-人-彻悟”顺序来进行叙事阐述、还是以古往今来的天地万物与生命态势来呈现上帝的存在与伟大,都有窠臼俗套之嫌,因此大家这部作品抱持两极化态度是情理中的事情。

《生命之树》短评

很适合睡觉的电影

8分钟前
  • 哈利路费™
  • 很差

这才是21世纪的新文艺片啊!

10分钟前
  • 力荐

14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装逼片导演傻逼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在里面看到童年,青春,梦幻

21分钟前
  • Mr.D
  • 还行

极致绝美的影像杰作,无须赘言。

26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镜头真讲究,也真丰富。。。。

29分钟前
  • yolanta
  • 较差

Plus métaphysique que jamais,Malick voulait nous révéler l&amp;#39;infini mais achopper sur le fini d&amp;#39;une apesanteur visionnaire grandiloque

31分钟前
  • KUMA
  • 还行

以为是部两戏骨飚戏的情感剧情大片,结果10分钟无对白,然后恐龙就出来了......真是看不懂!

33分钟前
  • 徐小Q™
  • 较差

太实验了,表示没看懂。

38分钟前
  • 八月
  • 还行

那些看上去支离破碎的镜头就像一片片五彩缤纷又奇形怪状的拼图,拼出这世间的的圣洁与美好。美好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眷顾。

3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一部文艺记录剧情片描述了一场成长戏后突然变老成为一部回忆史

40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四星半!好想走进电影院去看。它让我被生命征服,它把风都拍得这么美。

43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美丽。诗意。温暖。人生。仿佛自己漂浮在宇宙,游荡,追寻,没有终点,没有目标。时间失去了意义,亿万年刹那芳华;空间没有了尽头,数千光年就在毫厘。视觉与听觉的顶级震撼,就是看不懂讲了什么意思……

4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什么玩意 看的晕 崩溃 故作高深的导演都是傻逼

52分钟前
  • 瞬间
  • 很差

画面和配乐再美也掩饰不了走近科学的空洞本质,到最后也不能把两个独立叙述的部分连接起来。

57分钟前
  • Lycidas
  • 很差

虽然没太明白说了什么,但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画面镜头很美!某些地方的描写居然引发了我异常强烈的共鸣,即便过去了这么久,即便一直想忘掉,却依然能真切的感觉到,依然记得很清楚!难受,压抑,慌张,想逃避…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最后是都回归LCL之海了么?…

6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我们的祖先也曾像我们般从水中上岸/深邃的黑洞像瞳仁/小心呵护那火光闪耀/每一个颤动里都住着一个灵魂亚当和夏娃投食善恶树生下该隐和亚伯手足,该隐死去而亚伯存活……但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力克没有把人性和神性割裂开——将人间描绘成一场苦旅,将天国描绘成一场救赎。他从唯物角度的创世到生活中的每一处诗意都渲染得如天使的群舞我一直在寻找那年下午看完《魔戒3》时的感觉,巧的是以《圣经》为蓝本的《魔戒》在最后白城米那斯提力斯也有象征希望的白树Telperion终于开花,Frodo西渡归于蒙福之地……那种真诚的感觉就像全片谦逊的摆得很低的机位,它始终仰视树的生长,仰视天空的某处我也向往宇宙的浩瀚,但此刻我更想亲吻一万遍脚下的土地,地核深处跳动的是我们耕作过的心脏,最真实的是那暗无天日下盘虬卧龙的根须的面孔

1小时前
  • Laurelin
  • 力荐

这不是电影

1小时前
  • 胡子
  • 还行

就算你觉得一开始的CG故弄玄虚,但最简单的,只要你有童年,就没有办法不被感动吧?一部电影抛开传统叙事,但却能营造出,捕捉到这么多的动人时刻,这么多的&amp;#34;Moments &amp;#34;,看电影不是看这些,那到底是要看什么?

1小时前
  • 17950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