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300勇士

300,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台),战狼300(港),300斯巴达勇士,三百勇士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琳娜·海蒂,多米尼克·韦斯特,大卫·文翰,文森特·里根,迈克尔·法斯宾德,汤姆·威斯多姆,安德鲁·普利文,安德鲁·蒂曼,罗德里戈·桑托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斯巴达300勇士》剧照

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2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3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4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5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6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3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4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5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6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7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8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9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20

《斯巴达300勇士》剧情介绍

斯巴达300勇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饰)亲率30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防线的最前线设在希腊的温泉关,此处由斯巴达 城的国王列奥尼达(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饰)率领本城300精兵和联军4000余人镇守。由于叛徒的出卖,希腊军队被波斯军队抄到了身后形成围剿之势。列奥尼达为了保存联军实力,让联军首先撤退,自己率领300精兵死守温泉关断后。 数以十万波斯大军浩浩汤汤蜂拥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达士兵反而士气高涨,在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整个战争整整持续了2天,最后列奥尼达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阵亡,而波斯军队则损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兄弟也在此役中战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茜茜皇后第二季诡使神差茱利亚X3D无问西东真相鬼姐姐西西弗斯:神话识骨寻踪第四季生死撤退五维地球海底娇娃蓝华ZERO鹿特丹大轰炸逃脱的女孩解码游戏鬼哭神嚎狠狠爱烈杀令狙击杀手秘密狼人庄园女人的色彩善良背后败犬:前篇布里斯比熊遥控刑警秘密账号杀手一班完美星球他们住在灰色地带长大

《斯巴达300勇士》长篇影评

 1 ) 唯美主义

300,现在才介绍算是回顾一部老电影了吧?

每一个画面的定格都如史诗油画般大气雄壮,动作场面更算是自MATRIX以来最唯美的一部电影了,快慢镜头交错的鲜血四溅插喉砍杀,就连飞出的手脚和头颅都在空气中划出几道优美的血弧;加之原作冷峻诙谐的台词,使得这群红底裤红披风的家伙不至于一般肌肉男电影里的英雄般连大脑都充满肌肉,于是居然多了几分诗意与所谓深度。

当然,要说这是一部美国佬宣传西方霸权主义,妖魔化阿拉伯世界(波斯王朝)的电影似乎也无不可。

但真要如此泛政治化阅读电影的话,眼看一群从小就被抚养成嗜血狂魔般的卡通化斯巴达人大谈自由民主精神,又何尝不能理解为美国佬对自身意识形态的一种自嘲呢?

看漫画电影嘛,就抛开什么心理学啊社会学啊分析什么的比较好,花钱花时间其实也不为什么,这段史实本身就蕴涵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情结,完全无需画蛇添足地去抒发什么感悟道义,电影的重心就表现在“爽”一个字上。

各路英雄好汉杀得不亦乐乎,最后再一个个悲剧般倒下,导演已能成功地交足功课了,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呢?

诚然——题外话了——许多被日韩系连续剧荼毒审美意识的女同志们,可能对如此血性方刚劈头砍脑尸骨如山的美好场景甚至产生生理上的排斥。

可为了健康的社会和谐发展,个人认为,这样所谓雄性美学教育的电影实在应该大力推广,应该以此为契机活埋娘娘腔当道的旧社会!

300!

唯美的胜利!

 2 ) 垃圾

明显丑化波斯人和亚洲人。

拿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来造票房,用一群鬼哭狼嚎的卖肉的贴脸面,真是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

 3 ) 以勇士的荣耀死去

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没有匆匆写下评论,因为自己也处于矛盾之中,内心惴惴不安。

我开始翻阅别人写的影评,发现多数人持否定票,觉得300斯巴达人无非是300个肉饼,挡箭牌。

死了就死了,甚至有点傻。

是的,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自由主义之风泛滥,个人价值被提的至高无上。

而在古代,可不这样。

有的人翻阅了史书,对这部片子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质疑,是挺较真的,毕竟导演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视角把这场著名的战役呈现给大家,何必那么追求细节,导演是想刻画人物心理和战争宏大场面,宣扬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还看到了科普文章,萦绕着迷雾的历史真相,真如史书记载吗?

还记得波斯王在片中说:“我会杀尽你们所有人,我会把史学家的嘴撕烂,把舌头拔出来,我会找到并烧掉所有史书记载,你们休想为荣耀而战”。

而国王在得知被叛徒出卖,失败将要来临的时候,立即派出一名独眼的壮士回国,为了保留故事,记录战争的惨烈,也为这300勇士正名。

说来说去,他们把故事、芳名看的比生命重要百倍的,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反而渴望折戟沙场。

中国有句名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若不是辛弃疾的诗句流传至今,即使你到了玉门关,能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吗?

总结来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我所奋斗的和牺牲的包括我的生命,都是为了留在史书上为后人所咏赞?

 4 ) 关于斯巴达300勇士的历史

斯巴达面积8000平方公里,略小于目前的武汉市,希波战争时期的人口不过三万多点,不及天通苑的十分之一。

然而它却在人类历史上打上了一个烫手的烙印。

古罗马人喜欢和它扯上点关系;卢梭推崇它政治组织的稳定和秩序;纳粹将自己标榜成它的模仿者;美军用它激励基层官兵的士气;华纳兄弟更是凭借《斯巴达300勇士》全球狂收4.5亿美元。

任劳任怨、勇敢善战、忠心为国等等,是我们熟知的斯巴达精神,它源自于公元前七世纪的吕库古改革,改革中包含了著名的“零岁”方案①, “够格者”训练② ,重甲步兵战术,全新的“公民”概念③等。

这些改革彻底改变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城邦变成了军营,斯巴达整个社会变成了为战争而存在的巨大方阵。

这些都使得斯巴达人能够领导希腊人成功的抵御外敌。

而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战役,更是将吕库古改革的成果推到极致,斯巴达的精神从此成为了斯巴达的神话。

温泉关战役,也是电影《斯巴达300勇士》讲述的故事。

在公元前480年,由游牧部落组成的30万波斯军队,沿着陆路和海路向西进发,穿过辽阔的波斯帝国,来到希腊境内,向希腊人讨要“土”和“水”。

希腊人忙着过节和开运动会,懒得搭理这个由不同民族组成,数量几十倍于自己的军队(也可能是因为恐惧)。

总共也就拼凑了将近7000人的联军,由列奥尼达为首的300斯巴达勇士带领着,在被称为“炙热之门”的温泉关阻击敌人。

在仅能通过两辆马车的关口,希腊人成功的阻击了数量庞大的波斯军队,波斯国王薛西斯绕到温泉关战士身后,同样受到强烈的反抗,无奈之下,在第三天夜晚,派出了自己的贴身卫队“不死军”。

很多历史学家不同意温泉关战役败在“阿诺佩亚”——那条特殊通道上,而认为是败在了斯巴达人鄙视的称之为“女人才做的事”的弓箭之上。

当有波斯人说,我们的箭可以遮住太阳时,狄耶涅凯斯(300勇士之一)答道:那更好,这样我们就能在凉荫下作战了!

斯巴达人崇尚近距离肉搏(这在电影中有大量体现),把弓箭这种远距离杀伤武器看作软弱的表现。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被这种不屑一顾的飞箭击溃,战斗到最后一人。

温泉关一役对于希腊至关重要,它证明了波斯人并非不可战胜,斯巴达的精神振奋了整个希腊,他们不再犹豫和恐惧。

希腊的陆军在斯巴达指挥官的领导下,低挡住了波斯军队,最终赢得了波希战争。

① 斯巴达人的优生方案,即抛弃掉孱弱的新生儿。

② 斯巴达人特有的教育和训练制度,所有公民都要参加,其中包括偷窃、军事训练、忠诚训练、狩猎、跳舞等社会技能训练。

③ 有别于古希腊传统的“公民”概念,此处的概念是个人将自己无条件的献给所属的群体,首先是国家,然后是家庭或朋友,最后才是自己。

 5 ) [电影] 《300》:爽过之后投出反对票!

快感总是集中爆发,稍纵即逝,然后逐渐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题发挥的舆论,他们在这场因为人民享受视觉盛宴而掀起的轩然大波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300》这种电影,注定要遭到群殴,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IMAX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什么电影能打满分?

)。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但这一次未免冷静过了头。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

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就像弗兰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编作品《罪恶之城》,它属于视觉系电影,最惊人的部分是对电影形式感的大胆探索,而且这一优势显然覆盖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可疑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基本没脑子……但观众花钱买票,毕竟不是来看《公民凯恩》的。

最终,观众们流感式的狂热会逐渐消退,而专家们“力挽狂澜”的企图也将被过期刊物和报纸冷冻变成故纸,倒是那一场借机生事的政治风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拥有着善于把握时势的机智,同时也绝不缺乏和大美国主义单挑的勇气——热门电影和热门政治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势和走向,这也许是个反讽?

如今,处境微妙的伊朗内贾德政府极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历史传奇中300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了。

现实真是个大笑话。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

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

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面对这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但热血沸腾之后你基本毫无所得,就像吃了一顿令人胆战心惊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的满足,隔夜便被消化殆尽。

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带劲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吃的时候很过瘾,但吃完还想吃。

然而,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电影品质的进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业电影的某种危险倾向,即形式大于内容亦可获得巨额回报,而艺术质量的大滑坡则可熟视无睹?

况且它极度崇尚暴力的美学取向,又或者冷静地虐杀战俘等等情节,怎么看怎么和电影的法西斯美学脱不了干系。

但这里,对此不再过度阐释。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

 6 ) 一部让男性肾上腺素燃爆的电影

片子的镜头渲染达到了惊人的效果,连演员选的都跟漫画里的人差不多。

影片大场面不少,还有不少真刀真枪的打,有二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年经的帅哥战士被砍头前的那段,还有就是他和他的老爹那段二人舞。

盾挡剑出鞘,十步杀五人。

但印象最深的是王后目送部队出征的麦田,屹立的战士,古铜色的皮肤,长相一般的男女主角,金黄色的麦浪,远处不安的天空与山崖,如同油画般的质感让人感叹,光是想就已经非常美了。

 7 ) 斯巴达300壮士

经过同学强烈推荐,还是看了这部本不属于我观看范围的战争片。

刚开始看会很不适应里面的用色,大片的古典黄加黑。

油墨浓重,象极了一幅年代久远的油画。

血液就好像是流动的色彩,导演也毫不吝啬。

镜头经常快慢转切,极富有节奏感。

看了下来,觉得这部电影是很富有美学意义的电影,它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电影本身探讨的东西好像在大场面里不复存在了。

看着看着,你就会研究一下下小细节。

勇士们都不怕冷么,穿那么少。

照别人的概念,那几乎等于没穿。

不过这样一来,身材成了艺术品。

由于年代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希腊雅典那些现在还存在的雕像,肌肉的分布和人体的协调。

时而我会觉得好像是大卫拿着铁枪和盾牌在战斗,又好像是活跃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的格斗高手。

我不得不说,西方对身体的裸露和崇拜其实是高尚而美丽的。

电影里善于发挥对身体的描写,粗糙的感觉和细腻的描写交错。

无论如何,你都不会想到色情。

连最色情的性爱场面也成了蒙太奇式的截取,更加让人有回味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

巫师占卜那一段,简直把女人的身体描绘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似舞非舞,美呆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与波斯军队第一次交锋的时候,也是电影里的第一场战争场面。

国王说,他们是一个集体作战的团体,所有人除了自己战斗以外,还要保护旁边的兄弟家人。

因此他拒绝了身材畸形的斯巴达人,这个人也因此而叛变。

他们的阵型和战斗方式有节有制,你看到的是一支精良的部队,整齐划一的动作,铿锵有力的抵挡,这是一种力量的美。

大场面让我想起了指环王。

人就像是一台杀人机器,面对超呼想象多的敌人,最后剩下的就只是机械动作了。

好在导演为了不让我们疲倦,把各式各样的杀人方式变换着来,而且把镜头调得时而快时而慢,有时又是从高处俯瞰,有时又是从背后追踪。

视角多样化,非常精彩。

让我有所思考的是片子快要结尾时的议会大会。

终于让我感性地体会了一下柏拉图、苏格拉底时代参政议政的场面。

凡是战争片必然会涉及战争前方和后方的对比。

前方厮杀猛烈,后方政治斗争激烈。

这之间的冲突延续了下来,如今还看得到。

如果只是休闲,就看看吧。

如果不想那么轻松,就看看吧!

 8 ) 宣扬美国式民主的科教片

首先,我们都是网络共享或是盗版产业的受益者。

终于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段看见了这季的美国大片,还好没被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落下太多。

撑死有半个身位?

再加把劲儿,下次出《黄金甲后传》的时候,估计还能超他们一个车身。

直接说片子本身吧,估计之前骂名听多了,所以期望值摆的不高,感觉片子可看的地方还挺多的。

从漫画改过来的电影有点夸张还是可以允许的。

人家《龙虎门》不是打斗也挺过吗。

有些镜头还是颇精彩的。

当然,那些飞溅鲜血的场面搞得太漫画感了,不刺激,更残酷些才能体现冷兵器时代肉搏的真谛。

关于那个核心的“温泉关”战役,导演感觉太对了。

真的,麻烦有心的仔细读读王朔《我的千岁寒》。

不用多,13页最后一段开始到15页第二段结束就行。

分析的太精辟了。

古代那会儿动不动几十万人查架,那里面混子多了去了。

绝对头一排都嘬上了,后面还30里外聊天呢。

压根就没那么大的接触面积!

真要是双方各50万人,都排成一字长蛇阵对冲,那大家有可能一对一的干上,可这能吗?

连马谡之流都没犯过这种低级失误。

想当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人家就掉过百万号称还雄师。

他前锋都到淝水北岸了,中军还在长安打包呢。

而且这队伍里水的成份太多。

那会儿全国才多少户人啊,中国在哪个朝代都绝对是人口大国。

这号称几十万军队里面老弱病惨是肯定有啦,被不准还有女眷呢(当然像木兰姐那么猛的我们按男兵算)。

所以看史书里讲的都是谁谁谁带精兵3000大破敌军20万,不夸张。

片子里人家Leodinas不是问了他的友军了吗。

你们都是干吗的?

扛大包的,秘书,雕刻家。。。

我靠,忒不专业了,我们来的人少,可都是职业杀手。

平时你们早上胳肢窝夹一皮包上班的时候,我们就跟家练剑呢。

不会别的,就是体育生,一水儿的大牲。

其实这300人真要是在温泉关那个小缝里堵好了,我估计还能再挺一阵子。

那种刺猬式的步兵阵堵个角,勾个芡什么的应该绰绰有余。

当然前面还要加防护工事。

女儿墙至少应该有吧,要不就影片刚开头那个回合就挡不住。

毕竟对方人多啊,光排成队,就举盾牌跟推土机似的,推也把他们300人推出涵洞了。

另外Xerxes的人也是被写的太孬了,赶着犀牛,大象的居然踩不过去。

显然导演对波斯人有意见。

一看就是打911之后心里就没转过弯来。

人家波斯帝国的兵可猛着呢。

当年成吉思汗往西边攻的时候就属打花腊子模费劲。

可电影里面都哪儿跟哪儿啊,把人家中亚的搞成一帮牛头马面的怪物,都不是人类了,全改半兽人了。

几个传令官还给变成了黑人。

人家波斯帝国是什么概念,最早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第一个带头大哥居鲁士灭了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在小亚细亚站稳了脚跟,他儿子冈比西斯二世更是征服了埃及。

再后来,他们国内乱过一阵子,有个祭司带头闹过好几年分裂,结果大流士一世横空出世。

成了波斯的中兴之主(跟咱们的汉光武帝一个意思)。

片子里面的Xerxes就是大流士一世的继承者史书上一般叫薛西斯一世(或是大流士二世?

)。

这会儿波斯帝国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沿岸,并曾一度占有了欧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区,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个中近东地区的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比咱们200多年后的秦国可大多了,世界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国家(下一个是亚历山大帝国,即马其顿帝国了)。

你要看地图就知道了,人家波斯帝国基本上都是白皮肤为主,当然也有黑的啦。

不过我认为传令官,大使这类显示国威的活儿历朝历代都是挑精神的主儿去。

而且找人家希腊那边的敌人聊天,怎么也要找口语和听力靠谱的吧,我个人觉得那会儿搞西方外交的波斯人还应该是白人。

你再看看薛西斯一世,给人家身材整的倒是挺个儿的,得有2米1吧,可翻来覆去看着像个小同。

影片中后来的那些抒情聊天我都快进了,莫名的有点看不下去。

总觉得导演又开始灌那套美式的自由,民主。。。

的迷魂汤。

其实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在结尾点题上手法也没新意了。

 9 ) 布什先生收到的春季礼物

我一贯有些政治反应迟钝。

难得福至心灵却是在看所谓美国娱乐大片的时候,真是令我错愕。

说起来这也是件有点黑色幽默的事情。

这部让一贯迟钝的我突然警惕得不得了的娱乐片就是目前全美的票房冠军:《300》。

这是一部由美国漫画改编的电影作品,讲述300名斯巴达勇士在国王的带领下,于温泉关战役中与二十余万波斯军拼死奋战的故事。

故事的视觉效果真是没话说,该血腥的该暴力的该变态的该性感的,制片方都做出了百分之一百二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音效方面,虽然我不太明白金属质感的摇滚乐到底和古斯巴达勇士有什么联系,但是在大影院里面适时地来一段电子乐确实是震撼性一流。

其实我也很困扰,因为银幕上或暴力或唯美或乱七八糟的时候,我却像躲在墙角看着猫聚餐的老鼠,总是不踏实地在心里腹诽:要警惕啊要警惕。

话说这问题就从倒霉兼变态的波斯国王出场开始。

其实之前出场的波斯这边的小卒子也很恶俗,几乎是脸谱化的粗俗、卑劣、残忍、和难看。

但是他们和大反派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你看,满脸夹满金属圈,眉毛剃光光用碳笔画成细细弯弯状,再配上粗粗的黑色眼线,低俗的黄金装饰配兜档裤,再来点低沉沙哑的声音配有点同志风格的语调动作和神情,唉,我几乎当时就昏倒在电影院里面。

这就是美国人塑造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

无怪乎美国人和伊朗人势成水火。

我看着这个版本的薛西斯,都觉得国王大人可能从坟墓里挣扎着爬出来重新和西方开战。

至于电影中的东方人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有色”(指皮肤)、丑陋、神秘、邪恶、充满了奴性、堕落、愚昧、不懂得自由民主为何物的典型风格。

看着种种波斯人的恶行、劣行,再对比着希腊人的高贵、优秀、人性、政治进步、美丽……我以为布什先生实在应该想法子颁个奖给这部电影的一票制作及演出人员。

于国有功啊。

这套电影比什么国会演说都来得有力,充分演绎了波斯人和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更进一步说明了作为波斯人后裔的伊朗人和继承了希腊传统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优劣高下。

顺便还再宣传了一把正义与邪恶、民主与专制、自由和奴性之间是如何难以调和的对立,不可共存。

阿弥陀佛。

幼稚的美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成熟起来,看看这个世界不是他们自己在那遥远的大陆上想象的模样。

美国人用电影洗脑的招数实在是高。

《300》全球票房几乎是勇不可挡,强于一切武器和宣传。

所以说,美国人里头最牛的不是政客,而是娱乐圈人士。

他们所向披靡,杀人于无形。

 10 ) 《300》波斯人,你们忘记希腊的都是圣斗士么?

话说波斯大王薛西施一世(Xerxes I)一日忽然很想玩泥巴,又听说斯巴达人正在国内打井,于是就兴冲冲地派帅哥使者带着希腊老王的脑袋跑去交换挖出来泥土和水。

谁知斯巴达大王李敖你大师(Leonidas)正因为打井打不出水来碎碎念ing,就一脚一个把帅哥使者们踢到井底去祭龙王爷。

结果这个举动伤害了美艳大王薛西施那颗娇小的心灵,于是就呼啦啦拽来一百多万人组成粉丝后援队去希腊理论。

恰巧这时李敖你大师正带着299个精壮的斯巴达猛男在海边泡温泉,又恰好看到波斯人忙着用鼠标copy&paste他们的战舰,于是300个人就一起狂喊请神让波斯人的电脑蓝屏。

And 薛西施按照韩剧法则爱上了李敖你大师说“我要你!

”李敖你大师说“死也不给!

”说罢了啃了一口苹果,掏出死亡笔记开始抄波斯人的小名。

然后然后两方就开打,但李敖你大师的300人都是希腊圣域的圣斗士欸!

自然会主角不死大法。

在杀掉了波斯人的犀牛,大象,巫师,改造人和日本忍者以后,导演觉得再不让电影结束恐怕观众都睡到下个世纪去了,于是就安排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跳出来把观众吓醒,接着用秦军对待李连杰的方式给斯巴达精壮男洗了个箭澡。

关于箭雨的作用和斯巴达王后在戏中的两次热辣献身是一样的,就是想办法让观众不会睡着。

《斯巴达300勇士》短评

艺术电影写照,暴力美学史诗作品。原来漫画也能拍成电影,这倒是非常的新奇,而且还是逐格翻拍,可见导演用心良苦,画面和人物形象,化妆都到位,只是没有我想象中过瘾。

5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影像极度风格化,但实在不能戳中我。剧本太弱了,知道是漫画改编,但是这又……so?视听语言上还原漫画值得肯定,但从戏剧性、电影艺术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好好塑造人物也没好好讲故事;从历史角度来说,也并没有再现或接近历史。形式大于内容,看得难受。

9分钟前
  • 宁止水
  • 较差

最近在看这段历史,斯巴达人是囧得厉害,虽然骂雅典人是清谈家和同性恋,不过最后还是雅典人打败了波斯人;虽然再后来斯巴达人又打败了雅典称霸了希腊........不过最后的最后又被底比斯人打败了,最后的最后都被马其顿国王战胜了。凌乱啊。

10分钟前
  • TaoTaoLi
  • 还行

nothing but special effects

11分钟前
  • vivian.x
  • 较差

真心难看!一群穿着三角裤披风的男人打来打去。

13分钟前
  • Pop Quizzer
  • 很差

忽略剧情吧。颜色画面真的很好

15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还行

特效堆出来的史诗片,和魔戒系列差不多,不过后者明显好很多。

18分钟前
  • agean
  • 还行

300*8块腹肌~~外加波斯王这一妖孽受~~~

22分钟前
  • Ood
  • 较差

一群肌肉男

24分钟前
  • corrinne
  • 较差

无所不用其极地抹黑波斯帝国——尽管他们确实是入侵方,同时玩命神化列奥尼达的三百勇士,这让现在的伊朗人情何以堪。后来看了续集才发现,薛西斯没变娘炮之前长得还是挺MAN的嘛。

26分钟前
  • 暗夜精灵
  • 推荐

Only the hard and strong may call them Spartans

28分钟前
  • UniqueCode
  • 还行

从此喜欢上扎克施耐德色彩饱和度强烈的慢镜头

3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斯巴达人在抵抗外族侵略的史书上写下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篇章

34分钟前
  • 阿达
  • 推荐

为什么要我看这种片子...汗

38分钟前
  • evan
  • 较差

传说中的300人集体注射雄性激素,集体咆哮,最后集体报销。7.4

40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全片就像一颗雄壮却疲软着的阳具,没硬起来,就无所谓高潮了。

4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不难看出,在本片中斯巴达是人种主义和优生学的,而波斯是多元文化主义和宽容障害者的。

43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很差

三星全给了那油画般凝重的色调

45分钟前
  • 西凉虫
  • 还行

「尚武主义」起码较之「实用主义」更多了一份对英勇战死者不论成败的尊重,当然电影对于「力与美」几乎变态般的推崇近乎「腐女」视角,让一般观众适应不能。而除了对薛西斯大军近乎「历史白痴」般杜撰外,对「政客」及其体制的蔑视,国王和贵族出征保家卫国的形式,也在讨好当代的主流价值观。

48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除了肌肉男,没别的了,还不如十几年前某些港片来的悲壮

51分钟前
  • zmx1025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