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点装逼,但是是实话。
《断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没有硬伤,让人不觉陈旧。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有这样的感觉,一部是皮特主演的打丧失的末日之战,一步就是断线。
两部相比,断线做得更好。
社交网络的题材早就被黑镜子拍得几乎没有东西可以拍了。
黑镜子第二季里那种无力感已经把现代科技传递给我们的恐惧感夸张到极致。
断线就很聪明,从小故事入手,把人物最自然的情感作为重点,展现社交网络之外的人之间的温暖与无奈。
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草草结束,而是认真地给每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比如男孩对女记者的话就很引人反思,比如父亲对另一个父亲动手甚至打伤孩子就很真实,寻仇的男子得知自己跟踪的不过是另一个受伤的男人的失落与无助,都用一种最巧妙的方式跟我们诉说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真实。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害是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导演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也怕它为了好的结局而圆一个好的结局,这样落了窠臼。
因此断线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九十分。
当然Andrea和宝拉都是我的毒药。
作为不算脑残的粉丝,必须支持。
电影《断线》影评我觉得电影叫“链接”比叫“断线”好。
刚开始大家因为一些事情而忽略了现实中的感情,结局是所有冷淡的感情因为一些事故 而重新认识到身边的人的重要性。
那个男孩的爸爸终究是爱他的,刚开始总觉得他父亲太过于严厉,但当两位父亲为了各自的孩子而扭曲在一起对打时,我觉得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打架的那一刻他们两个站到了同一个天平上。
一个是为了拯救做错事的儿子,一个是为了找出儿子寻短见的原因。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当代人迷失在虚拟网络最后找回现实的故事”,更是一部有关校园暴力的影片。
在那个荷尔蒙爆发的青春期,作为家长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更应该是理解沟通交流。
就像片中的一个镜头“男孩的母亲问他还好吗,男孩说很好,随后上吊自杀了。
”在回答“很好”之后流泪的男孩多么像极了曾经某个瞬间的“我”或“我们”。
在这个“快餐”时代,似乎每个人每对父母都好忙,忙着工作与工作之外,唯独忽略了孩子。
———————关于女记者和色情男模的故事:当女记者驾车到几公里外的郊区要带男模走的时候,男模问她“如果我跟你走,我们有可能吗”,女记者说“我们年龄相差太大”,男模说“如果我不那么年轻呢”,女记者犹豫了,男模走了。
回到了他原本的世界。
或许这是对于他们两个最好的结局。
不是一路人,何必同路行。
或许就像剧中男模说的那样“女记者根本不喜欢他,她只是习惯了站在道德高处,习惯了自我感动和扮演救世主,她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需要她的帮助或怜悯”。
—————我挺喜欢女记者这个演员的,老是觉得她和我之前看的丛林法则里面的一个女主有些像,但是查她资料,资料显示她并没有演过那部电影。
奇怪,我明明觉得是同一个人。
———————最好那句“我爱的都在这个房间里”,挺催泪的。
是啊,房间之外都是无关紧要的。
包括那个害他儿子的“刽子手”,和那些肆意流传的艳照和谣言。
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关键时刻站在同一边的或许只有家人,就像那个小男孩的姐姐的那些朋友。
爱让我们更加放下,也更加团结。
網絡發達,到底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縮窄了對話的空間,是一個雙向性的問題。
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黑也有白。
《斷了線》(Disconnect)是一部基於現實基礎拍成的寫實電影,網絡影響現實的時候,現實也影響著網絡。
人的私心與貪念、好奇與好勝在網絡平台上彰顯,網絡作為一種工具,提供了無數的方便與資訊,但即使正確使用也有灰色地帶。
在報紙上經常讀到網上的騙財、騙色事例,都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是目標。
有人在網上玩裸聊,被拍下勒索。
有人在網上對一些人起底,結果他人成為了公審的目標。
有人在網上處理帳目,結果帳戶被盜。
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無從的躲避,只有叫自己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在電影中,三個故事都是如此的日常,女記者在網上搜尋新聞題材,起了同理心要拯救賣淫的小男孩。
一對夫妻在過往一段時間沒理會對方,兩人均把重心轉移到網上,結果意外地帳戶被盜,誓要找尋涉事人。
兩個男生對同校的同學產生好奇,製造假身份,要玩他一頓,結果成就了欺凌事件的發生。
一個按鍵,傷害力大,同樣一個按鍵可以左右大局成支持力量。
愛在彈指間,敗也在彈指間。
在網上,人的身份帶有匿名性,隨便可作一個身份在網上遊走。
記得有一段時間,家長要禁制子女玩ICQ(十多年前的即時聊天工具),到現在這樣的軟件百花齊放,要管也管不住。
有些案例告訴我們,帶眼識人是很重要的,在微信上很多的淫穢資訊,曾經有個女生見對方是外國人就應約出街,誰知就被人強姦了。
要杯葛網絡是困難的,但做好自己猶為重要,至少懂得分是非黑白。
即使與網友應約也要有戒心,好好保護自己。
三段故事拼湊在一起,節奏與叙事的感覺流暢,這部電影不難明白,也不是開宗明義的告訴你網上是個黑暗世界。
而是人與人之間會透過短短的文字交流會有感情的發生,在網上的空間廣闊,如果對方願意聽,你就可以躺開自己一點,視對方為傾訴心聲的對象。
同樣,有些人卻利用同情心招搖撞騙。
三段故事當中都有情份,或者是一廂情願,又或者到最後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但對於當事人他們都學懂了一課,就是警醒。
有些人明明不想傷害人,卻導致了最終的結局。
就連當事人自己也始料不及,網上只是一個平台,卻不是萬能的。
戲中的女記者為了搶獨家新聞與網上賣淫的青年碰面,最終得到訪問機會。
但她所做的事情引起了聯調局的注視,並要她交出青年的所在地。
新聞是第四權力,新聞從業員有責任保護當事人的資料,而偏偏在這件事上,電視台為了向當局示好,把記者停職。
這件事,起初還得到了高層的賞識,但最終記者連她的信任也失去了。
有些事情是有灰色地帶,而社會早就有前設的立場,這位記者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但一件事情總有多方面去看。
她認為孩子要被拯救,而聯調局只想把主事人拘捕,到最後法網避過了。
而責任落在記者的身上。
這突顯了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有所謂的業障,充滿矛盾。
讓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
在其餘兩個故事中,父親為了包庇兒子的過錯,都是因為愛。
愛使人陷入難處,愛使人迷失,同樣帶著一份愛也可以使人感到存在。
選擇了結生命的孩子,都是因為單純與愛而走上這一步。
當事情要發生的時候,真的不能說要怨誰,很多事情都是兩難的。
彷似要闖出大禍才明白在思路上有缺失,的確有很多事情可以避免,不只在網絡的事端上。
在現實中也有不少人與人之間的欺凌事件在發生,在職場上、在學校裡,欺凌者要得到外人的認同,獲得滿足。
而被欺凌的人往往不敢發聲,結果一不就是死忍,不就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
科技同樣也使人一不經意地把重心放在當中,為了逃避現實裡的問題。
第三個故事談的就是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我們不聊天。
終於,有一方要猜疑是否有外遇。
終於,大家都是詐騙集團的目標,鬧出誤會。
小事,可以化成大事。
一個決定,可以改寫事情的發展。
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巨作,只是一部小電影,沒有什麼的大明星,有的是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故事。
在城市裡、在友儕間,欺凌、詐騙無處不在,只是換了另一個方式運作。
加上MAX RICHTER炮製的音樂,整部電影散發著一種又令人緊張和懸疑的感覺。
電影源於日常,電影是生活的反映,這無疑是一部充滿著時代感的電影。
寫實得令人可怕,寫實得讓人反省。
講對與錯是很武斷的,一味的責怪網絡也是無意思的。
唯有是立身處世,做好自己,對每件事盡量有批判性。
今日的確有很多新聞從網絡上發掘,如何做到令當事人不受傷害,彼此間保持一個距離都是極為重要。
事情發展得怎樣,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最重要的是有形無形的關心身邊人,不要跟所愛的人「斷了線」。
文/Dorothy
现实世界已经镶嵌进了互联网中。
而网络使现实的世界运转更加快速,就像“爱的奴隶”如病毒般传播。
人类的脑力,或者说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速度还没有跟上互联网,显得些许无奈。
说电影,电影的故事比较紧凑,而且几个小故事其实通过人物有些联系的。
最后的结局确实为整部电影添彩,看过死神来了的我预测结局会比较悲剧,不幸。
还好导演没看过。
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爱,父子,夫妻,等等。
爱就是相互关注,相互关心,信任和帮助。
想起以前看过电影里的一句话:不失去所爱,怎知其重要。
在我看来,虽然很多人借此片抨击社交网络和通信设备,其实只是怪罪“刀杀了人”。
手机和网络只是另一个窗口,提供给无处倾诉的孤独病患者。
你看那些地铁公交上独行的人,其实是用手机为自己划定结界,守护自己的世界。
而真正的毒药,在任何感情中,是淡漠与忽视。
这样说的话,我的内心充满愧疚。
但似乎,时间久了,这样的状态反而成为常态,没有谁能对谁一如既往,父母总会认为孩子青稚而忽略他们的一些感情动态,恋人间也会因为激情褪去而怠倦于交流,再好的朋友日日听你叨逼叨生活的不如意和琐碎也会躲避你的负能量(所以说,大家都喜欢和快乐的人交朋友)。
可我就在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事情都妥善不了,还要费心照顾周围人的想法,其实大家都挺不容易。
更多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好的依靠吧,不给他人添麻烦,又能静心经营好自己。
回过头才发现,似乎有点跑题。
But,who cares?
看完这个的第二天,家这边就有父亲因为包工头欠了儿子三年的工资而造成的命案。
这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不容易,很多时候父爱其实很难体会到的,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看不清。
但是,还是要很珍惜很珍惜。
断线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在讲信任。
整部电影最喜欢也最心疼的是Kyle,这个单纯的大男孩。
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结果被人利用。
也许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会成长,会变得像那些人一样,但是还是希望他能留有初心。
看影片之前,我见片名叫《断线》,以为影片就是讲互联网相关的故事,看完后又见影评说得不错,互联网社交网都是载体,断线断的是感情线社交线,因为网络人伦脱离了原有的感情网络等等。
但影片给我最深思的感受是,离线离的是无量之网。
无量之网是宇宙的容器,是连接万有的桥梁,是反映我们创造之物的镜子。
影片就是那面镜子,镜面是那样纯净。
片中的故事讲的是冤孽,因果关系。
在正常的生活里,看起来那么寻常的事件,找个网络中的人聊聊天,却牵一发动全身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轨迹。
因果关系网是一张无法断掉的网,而它只是无量之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有可能离线但不可能断线,使我们连上线的是使命与责任,是大爱。
借国学来讲“道、德、仁、义、礼”,老子讲: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
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
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
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同理,我就举影片中被盗号失钱财夫妻的故事,情感上他们儿子没了,造成了夫妻生活不和,他们俩都没有找到情感上的出路,尤其是丈夫。
而妻子在与陌生人交流中貌似得到了安慰与短暂的释怀,但其实她偏离了她的初衷。
人容易迷失于眼前,误把当下的困境当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
好像透过互联网找到了另辟蹊径的门路,其实迷失在了更深的层次。
为什么我们互相失去了信任?
为什么我们没有以前默契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很多为什么。
终其缘由都在更高的那个层次,而非同一层面的问题。
妻子如果理解这一点,她可以更好地包容丈夫,而丈夫也能放下那个心结。
片中丈夫出于义愤要去找那个盗贼算账,但最后罢手是因为觉悟到了心中的仁,有人说是同情心,那么同情心也正是一种仁爱的表现。
所以救赎,是向上的祈祷。
西方人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东方人说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向上诉求。
低头看只有脚底的一块地,抬头看海阔天空。
珍惜才会拥有。
感恩才会天长地久。
放了三个故事,一个新闻编辑想搞点大新闻,然后就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裸聊少年,少年为了多赚点钱,就同意视频,然后女主提出采访他,开始不愿意,后来想通了就愿意了,采访完之后,女主得到了肯定,但是男主幻想着女主能带他过新的生活,但是没有,反而被FBI盯上了,男主把地址给他之后,他们的窝点就被人查了,男主很失望,最后女主去找他,也没有结果 第二个是两兄弟,调皮捣蛋,然后申请了一个女的账号,调戏学校一个自闭的男孩还发了网上的裸照,让男主也发,然后男主发了,但是两兄弟,把照片发到学校网站上了,然后自闭男孩上吊了,虽然被救下,但是可能永远信不过来了,然后两兄弟很害怕,一个男孩还去医院看自闭症男孩,还遇见了他爸,然后聊了一段时间,回家之后自闭症他爸发现不对,男孩没有这个朋友,两兄弟准备用他爸的电脑把记录清空,最后被他爸发现了,但是他爸还是帮他清空了,最后男孩的爸爸还是查到了这个人,然后去男孩家里找他,然后两个男的打起来了,最后也没说怎么样 第三个是一对夫妻,一个在网上赌博,女主在网上和人聊天,一天男主的信用卡被人盗刷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追查凶手,侦探把女主的聊天记录全都拿出来了,还给男主看了,男主很生气,最后找到一个嫌疑人,但是说这个人也是被害者,而且后来发现这个嫌疑人,还是女主在网上聊天的人,然后男主非常伤心。
电影分为三条故事线。
1.(视频性爱服务)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故事,施善者和受善者的关系;2(聊天交友网站)已婚女子与陌生网友,被盗者和受害者的关系;3.(社交网站Facebook)父母与子女,戏弄者与自残者的关系。
三天故事线并列发展,在结尾推向高潮,剑拔弩张。
但是最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接受的结局。
好电影是值得我们看完后有所思考。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交网络的发达与传播以及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社交网络的易捏造的假身份让人们在网络面前都戴上了一个面具,谁也不知道谁是谁,可以为所欲为的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从而给了伤害他人以及犯罪的机会。
同时,网络安全也值得人们注意。
再者就是网络非法活动的组织和揭露。
再说了这些网络问题的同时,让人们反思人们在如今网络横行的时代越来越不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爱人、家人、同学、朋友。
最后在结尾处导演做了个情感升华,值得赞扬,给观众一个可接受的解决,表明了态度,问题可解决,而不是让人看到绝望。
看完后还觉得,遗落战境的Andrea 、真爱如血的Alexander、 贝兹旅馆的Max演技又是一个新的提升!
情感爆棚,真实,能感受。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初听在李子的Shutter Island里,不论是和The Bitter Earth的混音版还是单独的这首提琴协奏都觉得再合适不过地诠释了禁闭岛这部影片。
禁闭岛的剧情不会发生在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中,那时候听这首曲子,觉得其中透着沉重、自我迷失、被强大的力量操控的无能为力…《断线》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讲的三个故事生活中真的会发生,加之时间设定为现在,以及人物平均年龄比较年轻,工作的、当过兵的、初中生们… 当片中多次响起BGM时感受到了新的元素,欺骗、隐瞒、利用、负罪感… 并不觉得音乐Boy的哼唱版特别好听,不过在从Jason医院回家的公交车上哼唱版的背景音到Rich爹戴上耳机的原曲的过渡上气氛把握很好,衔接也还自然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同样是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配乐+三段打斗场景的慢镜头慢镜头真的有把悲剧气氛放大并且蔓延开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忧郁症》的开头同样用到了《断线》和《黑镜》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黑镜》看完我的感受是大写的可怕。
而这部电影的结局负能量比《黑镜》少得多,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音乐男孩一家人更加亲密,熊孩子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债务情感危机的夫妇最后没有触犯法律开枪杀人…这种片子如果真的BE了可能更会给人一种《黑镜》的感觉,但既然三段故事都是围绕家庭和亲情展开,何必让人看了心塞到生无可恋呢《黑镜》的时间线设定在未来,《断线》的时间线设定在现在,也许因为这个,《断线》里体现出的现实生活黑暗面更容易扎根在观众心中,但揭露社会丑恶想必也不是影片的根本目的,所以这也许是《断线》不能像《黑镜》那样BE的原因之一吧
《黑镜》和《断线》都是以科技产物为平台展开剧情,不同点在于《黑镜》更多表现了高科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人性里阴暗麻木压抑的一面,《断线》里虽然高科技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贯穿在悲剧中的暖色调——比如爱、关怀、亲情等等 并没有被遮盖
想到一部类似的英剧《殊途同归》,不过比起《黑镜》的虐心和创新程度还是差了一截
拍摄时镜子的妙用
Collin的演技也是可以的片尾曲Tornado - Jónsi http://music.163.com/#/m/song?id=22458868You'll...You'll learn to knowI wonder ifI'm allowed ever to seeI wonder ifI'm allowed to ever be free(不得不说片中的每一首配乐都是精品)
这几个人物2个小时竟然一个个还是那么单薄。
depressing. educational for the elder.
只有记者的故事看得下去,另外两部就是抄袭比利时的“Ben”和美国的“Rabit Hole”
我喜欢里面每一个演员和人物,高潮部分的慢镜平行剪辑很有张力,但结局是那样完满,都有些要溢出了,如果能有更大的悬疑或者冲击会是五星。
题材相当给力,通过将三起与网络有关的犯罪事件串联,模糊了犯罪者和受害人的界限,用悲剧拷问观众进而反思自己,中段开始剧情变得可以预知,后半段略差强人意。★★★☆
No,we don't have wi-Fi...TALK to each other!
本以为是暗网那种悬疑推理的片子,没想到却是互联网之于人类的荼毒。老实说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片子,觉得三条故事线有些太多了,而且并没有安排很妙的交汇点,就显得很是拖沓。另外,个人真的很不喜欢这样刻意的结局,凭什么受害者就必须要理解施害者呢?从根本上就完全讲不通,看完后觉得根本不值这么高分,因此只能给到两星。
这是凭啥8分??????
都是成长
各种一般般
不是我喜欢的美好结局
儿童色情神马的,以及用微信给假女人发裸照被公布。记不清 没看完。
真实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不如13 reasons啊,有點泛泛而言,不如看社會記錄片
黑镜电影版。黑互联网也就这几招吧,人性本来如此怪媒介干嘛。
神特么惊悚标签…还有短评里说x版黑镜的对得起黑镜吗!简介也完全骗人…这几条线算哪门子纠缠交错,你和隔壁小区张三住同一个街区光顾同家包子铺的纠缠交错吗!
现实主义的佳片,像社交网络一样
药在哪里
radiohead和sigur ros是孤僻者最爱 欧洲片的话应该结尾三个故事会黑暗结尾 更震撼
以社交网络为背景,讲述人际关系,影片节奏恰到好处,渐入佳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比预想中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