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喜欢斯然画的第一幅画,有一种“宁折不弯”、“迎风飞舞”的美感和力量感,让我想到了我的奶奶,我的外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她们小心翼翼得经营自己的美好,一碗豆腐脑,一碟扒糕就能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惠英红老师饰演的江秀芝奶奶就是如花一般坚韧美丽的魅力女性,为塑造角色,她几乎两天不进食,不洗脸,踏下心来揣摩和塑造角色。
她心系孙女,又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给斯然同样的关怀和爱护
被重新装点一新的石头房子是江秀芝奶奶和斯然的共同的作品,经历是毒还是药,是需要越过人生无数险峰和湍流才能回答的风轻云淡,海豚的寓意是包容也是自强,就像江秀芝奶奶的蓝色衣服。
有些盔甲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创作,无论是自由创作还是寻求他人帮助。
这场感人的双向救赎,是《不如潇洒走一回》的生动抒写,无论经历什么和发生什么,都要坚信爱能冲破一切,我们能依靠彼此,爱始终是真挚和浓烈的。
斯然的蜕变令人惊喜,学会去爱是一门重要的功课,要看到阴影,也要知道阴影背后一定有阳光,不要跟过往较劲,明天会更好。
我感受到了片方想让人落泪的决心,只是我真的哭不出来。
尽管里面有很多煽情的段落,但我总感觉演员们努力在“演”,那种“演”出来的效果让那些煽情变成了硬煽,电影倒没有多差,演员们也基本演技在线,只是也没有多好,看电影的时光平淡流过。
但我尊重那些看哭了了人。
每个人的性格、过往不同,观影时的环境、心情不同,对演员的好恶不同,甚至观影经验的不同都能影响对电影的体验。
每个人感动的点不一样,我只能说没有让我感动。
惠英红老师演得其实很好,但似乎剧本太想把她塑造成一个无限光环的奶奶,对待失而复得的孙女,她只剩下苍白的好,总觉得还欠缺了一些什么东西。
我是无法想象孩子被“拐走”的痛苦的,我觉得那是人间至极的痛苦,那种不确定的日日煎熬比其他意外都要折磨人。
但奶奶这十二年过去好像就是妆容有些老,孩子回来了,好像那十二年也就什么都没发生过,没有给她带来什么改变。
此外不得不说对白的重要,惠英红老师的港普和其他人相比太特别,真的很让人出戏,而这种电影是必须要人深度入戏的。
我觉得语言方面如果有问题,真的应该用配音。
电影给了刘浩存更多的发挥,她的角色其实很丰富。
尝过社会残酷既疏离又渴望温情的叛逆少女,被爱感动融化她柔然内心上的坚硬外壳,同时背负了一个巨大的秘密又时刻处于被揭穿中。
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每一次性格的变化和行为的选择,似乎都无法让人看到内心的动力,在电影最大秘密揭晓后,只让人觉得有些突兀,让人觉得电影有点在刻意如此,不如此不能证明奶奶的凄凉,不能体现最后为她作证的伟大。
这大概也不是刘的问题,电影里充斥着一种按着你让你哭的生硬。
除主角之外,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像工具人一样单薄,越这样越显得“隔”,无法让人进入电影试图营造的情景。
不过,我相信那些被电影感动的人的真诚,也许,他们想起了自己生命中某些细小的真实,遥远的力量从那里缓缓传来。
在三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有幸观看了《灿烂的她》。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弥补了国内电影市场中孙辈和奶奶能一同观看的电影的空白地带、是一部非常适合带奶奶或外婆一起观看的电影,同时也成为了我心中,这个三月最温暖人心最治愈的作品。
电影讲述了慈祥宽容的奶奶与十二年前意外走失的孙女重逢的故事。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从生疏到彼此依偎,展现了深厚的祖孙情感。
这种情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奶奶相处的影子,那种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让我为之动容。
电影的内核是非常温情治愈的,尤其是斯然与奶奶之间的双向救赎。
斯然,一个曾经的不良少女,在奶奶的关爱和接纳下,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学会了如何去爱,勇敢地迈向更好的自己。
而奶奶,即使知道斯然并非自己真正的孙女,依然选择给予她无尽的爱,帮助她走出黑暗。
这种无私的亲情,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温暖,也令人潸然泪下。
电影中的金句台词更是感人至深。
“不能只看到阴影,你得看到光。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总会有阴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自甘堕落、任凭黑暗面吞噬自己,而是要勇敢地寻找并抓住那一缕阳光,积极向上,打破命运的束缚。
另一句台词“不管过去怎样,从今天开始,不要跟过去较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泪流满面。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尤其是斯然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变,让我看到了爱与亲情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灿烂的她》不仅是一部可以带给家人温暖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关系的作品。
它让我们明白,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用心去呵护。
煽情大轰炸,逻辑掉大牙。
要问剧情何?
当属韩国家。
又是翻拍片,又是亲情片,又是失踪片,这整得我国像是个拐卖大国、人贩子窝点了。
但这不是重点,剧情上借用原片的壳子倒还保留了原有的温情与感动,但很多bug在汉化的过程中显现出来,肉眼可见的刺眼。
惠英红演技依然在线,但是不懂她演这种爱女过深的母亲/奶奶多少次了,感觉最近一直在一条戏路上徘徊,难忘《血观音》的惊艳。
刘浩存的表演可圈可点,瞪眼法依然呈现,但更为自然。
她演《念念相忘》这类青春片更讨喜,演这种悲情戏反而少点故事感,疼痛力度弱,建议去青春疼痛文学中多锤炼锤炼再来演《灿烂的她》。
国产温情戏可以告一段落了,拜托。
灿烂的她 (2024)5.9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徐伟 / 惠英红 刘浩存
创作始于模仿,本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华语院线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翻拍片。
在当下“改编”和“翻拍”之间的区分尚无成文定规,但是二者在日常语境中似乎又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
大体上看,“改编”用于同一内容的跨媒介创作,“翻拍”则不涉及媒介的改变。
如果说翻拍自《百元之恋》(2014,日本)的《热辣滚烫》,由于精准捕捉到了此时此地的女性的共同情绪,取得了本土化改编的成功,那么翻拍自《季春奶奶》(2016,韩国)的《灿烂的她》,则呈现了一种标准的失败。
影片对原作的改动之处,完美地折射出近年华语影视在情感题材上的两大症状:一为不洁恐惧症,二为语言依赖症。
1、不洁恐惧症:人物与环境的净化公正地说,在韩国电影一以贯之的轻松诙谐的温情系列中,《季春奶奶》并不算惊艳之作,只胜在从剧本、制作到表演都高度纯熟的流畅之感。
季春奶奶的儿子葬身大海英年早逝,儿媳离开了家庭,于是奶奶带着小孙女慧智在村子里继续生活。
一日慧智在集市上消失,奶奶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和等待。
十四年后,慧智带着童年时的手链和蜡笔回到了村庄,祖孙二人重新开始共同生活。
中学老师发现了慧智的美术天赋,带她前往首尔参赛。
为了避免糟糕的过去对奶奶的打扰,慧智没有回到村子,而是寄去了证明自己与奶奶无亲缘关系的鉴定书。
原来真正的慧智母女曾经与恩珠父女一起生活,慧智与恩珠分享了与奶奶生活的许多细节。
在一场车祸中慧智母女丧生,恩珠爸爸则利用她顶替慧智骗取了保险费。
又过了一年,奶奶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恩珠再次回到奶奶身边。
临终之际,奶奶轻唤了恩珠的名字,叮嘱她好好生活。
最后,恩珠听到了奶奶尚未失智时留下的录音,得知奶奶早已知晓自己不是孙女慧智。
《灿烂的她》从人物设置到情节推进,乃至蜡笔和饰物这样的细节,都非常忠实地复刻了原作。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似乎在努力地呈现“翻拍”一词的原始语义——通过复制来保存图像。
影片所做几处较为明显的改动,则似乎意在对原作进行“净化”。
首先是人物的净化。
原作中恩珠的小团伙策划了仙人跳,伤人后逃逸,接着恩珠在朋友递来的牛奶盒子上看到了寻人启事。
由此推断,恩珠实际上是为了躲避事端并维持生活,才主动找到了奶奶。
《灿烂的她》中斯然拒绝色情直播,跳窗逃跑时将钱和药留给了朋友,自己误打误撞进了冷链运输车被冻僵,司机开仓发现并报警,实际上斯然是被警察送回了奶奶身边。
至此,女主人公的道德瑕疵已经基本上被清理干净,从原作中在灰色地带游走的边缘底层少女,变成了为了生存小心挣扎、因无人管教而有些叛逆的受害者。
为了加强斯然的受害者身份,影片中的所谓反派也都变得更坏了,小混混拍摄并张贴斯然的不雅照,父亲从小对她拳脚相加、敲诈勒索。
与此同时影片还净化了环境。
原作中会吃掉人类粪便的家畜小猪,变成了一只干净可爱的宠物小狗;奶奶失智后走失被孙女找回的场所,从杂乱无序的乡镇市集变成了海边生长着蔷薇花的礁石。
然而,正是不够洁净的家畜和市集,建构了真实可信的农村生活场景;当这些元素被替换成美丽可爱的事物,环境也就变得模糊失真。
在一个悬浮的环境之中,要生长出令观众信服的情感是非常困难的。
2022年上映的家庭题材影片《妈妈!
》,人物同样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上映后受到的批评之一,便是有长期病患的家庭空间绝难保证如此整洁有序。
许多影片患上不洁恐惧症,或许是为了避免争议,又或者仅仅是为了不让观众感觉不舒服。
然而从叙事的层面看,不洁恐惧症的后果之一乃是主题的偏移。
如果说《季春奶奶》要讨论的是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么《灿烂的她》则变成了评判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伤害才值得被原谅、值得被爱。
抛开人生而平等、爱是一种民主乌托邦幻想等等现代伦理与审美不谈,仅从市场的角度考虑,观众也早已厌倦了因纯真无瑕而被爱的小白花叙事。
否则,何以科幻巨制《沙丘2》中悲惨、忧郁、勇敢的男主人公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关注度,几乎被角色表排到5名之后的菲德·罗萨·哈克南超越?
做一个好孩子才会被爱的规训,是每一代中国青少年头上的紧箍咒,成年的我们不会将它丢弃,但我们仍然难以抗拒“疯批美人”身上张狂的有恃无恐。
2、语言依赖症:情感的外化韩国家庭题材影片的特征之一,是一种日常化的抒情。
这里的“日常”不仅仅指向形式和风格,也指向这种情感本身。
如果以日本家庭题材擅长处理的幽暗、非常态甚至偏激极端的情感作为比较,韩式温情往往是一种很普遍的甚至可以说很正统的情感。
《季春奶奶》同样如此。
按照人之常情,车祸之中恩珠不但是活下来的那一个,还利用慧智的身份拿到了保险费,甚至以死者的身份一直生活,得知真相的奶奶在被欺骗的愤恨之外,还会产生对幸存者的迁怒。
然而,这些可能引发剧烈冲突的情绪始终隐而不发,影片通过细节的铺垫不断冲淡、抚平这些这些情绪。
其中最典型的是祖孙俩在海边的问答:“天空和大海,哪个更宽阔”,奶奶在听到恩珠回答“当然是天空”时,已然觉察到恩珠并不是慧智。
于是,当观众与恩珠一起听奶奶的录音时,感受到的并不是剧情反转的意外之喜,而是爱可以联结、重组和创造的确信与欣慰。
《灿烂的她》则选择了相反的道路,爱与恨的情感变化都要用非常显豁的语言和行动呈现出来。
为此影片增加了两个场景,其一为奶奶得知真相后在警察局扇了斯然一耳光,从她脖子上扯下了当年亲手挂在孙女脖子上的海豚项链。
其二为奶奶在法庭上为斯然做不在场证明,用一连串排比句欲抑先扬地认定了斯然“戏假情真”。
第一处的增加尚属合理,惠英红扮演的奶奶比原作的季春奶奶脾气更为火爆,结合前段灌醉小混混偷走手机毁掉不雅照的情节来看,人物性格在此处仍然是连贯的。
第二处的增加则十分尴尬,一方面村民们齐齐旁听公开庭审的场景出现在中国内地的环境里已然非常失真,另一方面奶奶作为证人在此大段叙述并抒情,显然不符合人物身份,仿佛一夜之间从果敢能干的老年渔女变成了琼瑶剧女主。
何以原作中季春奶奶说“大海比天空更宽阔,因为大海可以拥抱天空”时,并不突兀?
因为季春奶奶作为海女的劳动贯穿了影片,一位终身与大海关系亲密的海女有此种领悟是自然的,也是可信的。
甚至,这样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领悟,也恰好构成了一个比喻:季春奶奶和恩珠之间超越自然血缘的亲爱。
直白的语言只能用以“说明”感情,然而大多数感情往往经不起“说明”。
美术老师指着披着透明塑料布的维纳斯雕塑对恩珠说“你要画的不是那块石头,而是光”,是引导;美术老师撕了斯然的素描习作说“你心里只有阴影吗,看不到光吗”,则是说教。
比喻与说明之间,区别不仅仅在于台词的好坏、语言艺术的高低,或许也是创作者认知与心态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吵架最大声的人,通常最不占理。
更重要的是,语言只是叙事的一环,曾几何时电影甚至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患上了语言依赖症,通常意味着影片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其他部分已经功能失调。
原创与否,并非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衡量翻拍片的标准,也不仅仅在于与原作的高低好坏。
如果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新的故事,所有的新故事都是对老故事的改写与重述。
然而所有的改写与重述,也最能说明此时此地的关怀与焦虑。
在这个意义上,《灿烂的她》或许也是一个值得被谈论的标本与范例。
※ 已全文刊发于《北青艺评》公众号。
之前还有人质疑选角,说红姐一点也不慈祥,存子《四海》里的眼神可以刀人,但看了后,还是相信演员可以通过演技来弥补外形上的不符合老谋子的眼光还是在的,存子的颜真的很适合大荧幕。
而且在这部的演技大提升,小白花的长相配上梨花带雨的哭戏,很适合这种催泪温情片。
《四海》里的表现,更多是暴露了韩寒作为导演只会讲故事,但不会指导演员更好的诠释金鸡还是赶紧给红姐一个影后吧,还是更想看她去演一些港片更丰富的角色。
这里她的表演没什么问题,本身翻拍韩国《季春奶奶》,剧情就有变化。
真孙女早早把一些跟奶奶之间的小秘密跟女主说了,女主很好的伪装了,奶奶一时高兴被冲昏了头,讲真的农村老婆子哪有那么聪明,被骗不是很正常?
主要重认走失孙女为什么不早早做血缘鉴定,这是个bug。
奶奶在警局抽“说自己亲孙女早死了的”假孙女耳光,这里的处理没问题,本身在谎言之中还能感受一丝幸福,被人戳穿后,还是沉重的真相,当然受不了还很愤怒难得的祖孙情,难得的温情片,难得的主咖纯女性电影,可惜还是翻拍,国内是没有编剧来原创了吗?
本来这种电影真的不是我的菜,但是周六自己一个人的citywalk还是会有看电影这个选项。
最终在人少,便宜,对影院设备没有特别要求的几个因素下我选择了这个。
以下会剧透,而且不要在评论里KY演员的一些八卦,我会删掉。
韩国版的我也没看过,只说这部。
一开始觉得就是一部简单的温情电影,所以说实话当我看到后半部分里面的几个反转的时候还挺惊讶的。
惠英红的表演就不多说了,她几次的落泪真的让我也跟着流泪。
我明知道这种电影一定会让你哭,但是还是被电影中的感情打动了。
尤其是在奶奶知道眼前这个女孩根本不是自己孙女的时候那下意识的一巴掌,我认为是全片惠英红的演技最佳。
那一种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和我不相信你还有一种无奈和这么多年的委屈都藏在这一巴掌里面的感觉。
那一瞬间我在电影院哭崩。
这种真的和假的融合在一起最后你知道一定会走向真的的结局就很温情了。
当然在这里也要说几个缺点,一个就是很脸谱化,包括开始的那两个坏人,包括那个和女主一起跑出来的工具人。
包括最后那个父亲。
包括那个表弟。
甚至包括全村的人,他们的存在都非常工具人。
还有一点,我不太喜欢一直用台词强调某种含义的电影。
比如电影中一直强调,你是这孩子的光。
你要找到光,你不能心里只有阴影。
这种台词太直白了反而拉低了电影的层次。
其实电影最后那个奶奶拉着两个小女孩一起看向海面的画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最后的最后一定提醒大家一句,微信一定要把让陌生人看朋友圈这个功能关掉。
切记!
存门永存🙏🏻真理证明有某存的片子都是垃圾片子,自己也说了是翻拍,但是翻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不一样,家庭习惯认知也不一样,你翻拍的话也把情感转折点改一改,看的人一头雾水,刘浩存的整容下巴也有点往外突了建议再去做一下ym,眼神空洞无力,还是多拍点网剧吧。
粉丝眼里的好演技➕不管路人只会一味捂嘴的澄清,粉丝最不该就是和208共情还说什么看在他的演技上原谅了他,那么是从哪里看出演技呢,惠英红的眼泪在打转的时候 她在瞪着,惠英红在隐忍的时候,她在瞪着,惠英红生气的时候,她在瞪着
常常有人说,你不能选择亲人,但可以选择恋人和朋友。
《灿烂的她》这样的电影却在说,亲情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刘浩存这次演了一个叛逆少女。
《灿烂的她》给了几场能让刘浩存释放出倔强感的戏,但最终又回归到关乎亲情、陪伴与成长的温暖底色。
如今我们在看到一个人身上的阴影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去追溯原生家庭,而忘记了社会性塑造。
片中长大后的“嘉怡”(刘浩存 饰)就是一个经历过社会问题和家庭困境双重“塑造”(磨难)的人,同时在风雨过后,电影又赋予了她第三次“塑造”,即和奶奶(惠英红 饰)的相逢。
有趣的是,惠英红饰演的奶奶在片中是没有具体名姓的,她更像是一个充满母性的符号/符码,让我们看完片后还能想起家里那个久久等待着子女归来的老人。
说起来,也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过主要描绘祖孙情感的故事了。
奶奶带着归来的“嘉怡”去逛市场,喜笑颜开。
这里有个呼应,当年走丢时,奶奶也正准备给小孙女买衣服,这里也能看出奶奶对当年遗憾的弥补吧。
只要小孙女喜欢,奶奶满口都是买买买的乐呵样,让人不禁想起隔代亲文化里,祖辈对孙辈无条件的宠溺。
假如说父母辈的爱是有条件的,由条件/要求组成(一个孩子只有擅长些什么才能获取被爱的“奖励”),那么祖辈的爱则更像是衰老的动物对新生的小动物那种纯粹生物性的关爱、呵护,甚至是宠溺。
那种看着一个新生的孩子、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小孩,只要她存在着、欢腾着在自己面前健康成长,就打心眼里喜欢的感情。
《灿烂的她》大半的场景都发生在奶奶居住的海边小屋。
这种自建的、仿佛亘古不变的旧物,就像一个在海边守望了多年的老人一样,成为了一种力量传承的见证。
电影中,我们不会看到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奶奶所期盼的只是小嘉怡能够健康、快乐、平安,如果说还有私心,那就是能陪在她身边。
但是最后,她还是花了大量积蓄送孩子去读书,只为她能看到渔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奶奶的爱不仅是无所不包的,如大海般宽容,同时也是充满力量的,如暗涌般深沉。
奶奶不仅帮嘉怡摆平了旧生活中混混及养父的纠缠,还帮她解决了上学的问题,让她能够发挥自己绘画的天赋与潜能。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嘉怡最后画的那幅《告白》,为防剧透就先不讲了。
从这里开始,与其说是奶奶拯救了“嘉怡”,不如说“嘉怡”也在拯救奶奶。
当她开始选择去爱的时候,不论对方性格如何、社会成长环境怎样,抑或二人是否有血缘关系,好像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真正的爱不是那种“沉默如山”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给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一个朴素的日常。
一个已经活明白了的、身边空无一人的老奶奶,和一个人生刚刚开启、却已经在这个世界上遍体鳞伤的小女孩,她们恰好处在人生的两极。
明明一个人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奶奶有海边的小屋,有热情友善的村民,她可以永远抱持着嘉怡活在世上某处的希望,不用面对更大的遗憾,唱着《潇洒走一回》忘却往昔伤痛;“嘉怡”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就算常常磕绊,好歹也生存了下来,那个如烂泥般的养父亲,多半也算个名义上的亲人,做着直播熬过那些毫无尊严的日子;有时人和人相遇了,也就意味着想象的崩塌,或许还要面对更残酷的人生和更大的遗憾,但仅仅为了交汇时的那一点光亮,所做的一切,或许也是值得的。
或许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它不活在想象中,而是活在两个人相处的每分每秒、每一截日常的陪伴中。
两个不同境遇的女性穿过黑暗,选择彼此成为自己的伙伴,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建立起真实的羁绊,这种“养成系亲情”比任何口号都更足以给人安慰。
它也在告诉我们,人是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好几次机会去选择的,人生不是一次定型的,只要你愿意,生命随时有可能重新开始。
片中反复出现的音乐《潇洒走一回》也给电影赋予了一层超脱于亲情之外的质感。
亲情原本是关乎人际关系,关乎羁绊的。
但是在奶奶知道自己陪伴不了孩子多久的时候,她送给了嘉怡这首歌。
演员惠英红说,奶奶是希望嘉怡的人生也可以过得潇潇洒洒。
这又让电影多了一种冷冽的温暖:人这一生,最终是需要独自去面对的。
去爱谁是选择;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是选择;去关心什么样的事物,把注意力分给谁,同样是选择。
但既然做出了选择,就无怨无悔,潇潇洒洒。
亲情的本质或许并不全是爱,但爱的本质是选择,是相互陪伴、相互救赎。
她们选择了彼此,从此“嘉怡”的世界多了一个爱她的人;而奶奶在生与死的两个世界,都有心爱的孙女陪伴,不会再孤单。
刘浩存饰演的角色“嘉怡”成年之后刚回到奶奶的家时,墙上挂着的是一本已经斑驳残破的日历,日历上的年份是2010年,日期是嘉怡失踪的日子,仿佛奶奶和这个老屋的时间都定格在了那一天。
可想而知孙女的走失对这个家的打击之大,连时间都可以凝滞。
第二天一早,墙上的日历被换成了新的,年份变成了2021年,崭新的油墨印刷让这个家的时间终于开始走起来了。
十一年的时光倏忽而逝,曾经有的人有些事就一直困在那里,总也走不出去。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对有些失去至亲的人又是格外残忍的。
因为失去他们以后,时间就不走了。
对于未了解原本故事的我来说,《灿烂的她》也是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
我会困惑于刘浩存饰演的角色“嘉怡”归来之后的反常,她脸上带着桀骜和不屑,对奶奶也没有想象中的亲密,甚至儿时最爱的香煎黄花鱼她也兴趣寥寥。
直到看到情节发生反转,那个斯然——她的真实身份出现的时候,才顿悟她之前对黄花鱼为何口味会变。
整部电影的后半段仿佛是一个少女在跟体内的两个名字较量,一个是真实的李斯然,却是一个不能被提及的名字。
一个是披着“画皮”的李嘉怡,是一个可以骗来保险,可以骗来微光,可以骗来爱的名字。
于是电影里的少女成长故事线产生了,一个女孩先在童年背负上了别人的另一段人生,戴着她的海豚吊坠当盔甲,拿她的蓝色画笔当拼图,勉强拼凑出了一个让自己获利的身份,借着这个躯壳她也仿佛可以为所欲为,被迫做一些自己知道见不得光的事。
之后又尝试摆脱这个身份,勇敢地在画作落款署上本名斯然,宣告自己的重生。
最后却又因为奶奶老年的糊涂,再次换回嘉怡的名字哄得奶奶宽慰,重新回到了假名字的身份中。
日本的不少动漫作品,比如《阴阳师》、《夏目友人帐》等等,都能看到作者会把名字当成一个咒语,一个神符。
每个人顶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生命的象征符号和标志。
从嘉怡到斯然再到嘉怡的过程,是一个少女从无力反抗地被更名,到自我觉醒地改名,再到发自良善的换名的成长历程。
名字伴随了这个女孩的命运改变。
当“嘉怡”在病床前拿着那张海边的画作,问奶奶第三个人是谁,惠英红饰演的奶奶眼角向上一瞥,直视“嘉怡”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动人。
因为连养育她的父亲都不愿承认她的真名,眼前业已糊涂的奶奶却是分得清的,更是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李斯然的存在。
她不用再背负着别人名字冶炼的牢笼和枷锁生活,那一个眼神就像一把打开铁链的钥匙,终于将她释放,终于还她自由。
或许是因为导演徐伟有美术和摄影功底的原因,从上一部《冰河追凶》到这部《灿烂的她》,都有着非常突出且印象深刻的美术。
得益于故事发生在海边渔村,天气经常也是风云突变,阴与晴都在电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气氛烘托作用。
当“嘉怡”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天气就会逐渐有了阳光变得晴朗。
当故事将急转直下,“嘉怡”拿着弟弟送的水晶仰头看天,天气便是马上阴云密布,敏感的观众可以根据天气预判到接下来的走向,整个故事也像天气一样,有高峰有低谷,有阴雨有密阳。
这跟每个人起伏的生活一样,被浓缩进短短的胶片里了。
奶奶将血缘这个东西看得很重,否则也不会放心又甘愿地把一切都交给孙女, 并“愿意陪伴她一千年”。
但是血缘这个东西,又不是一根枕上的发丝,一纸关系的鉴定可以否认的。
从奶奶第一次见到斯然,她已经凭着本能认定下了这个孙女。
十一年不懈地寻找,十一年停滞的时间,奶奶太需要一个完美的答案了。
正因为过于期盼,所以会忽视很多不合理的细节,会把不爱吃黄花鱼归于口味改变来自我和解。
后来奶奶走丢时,斯然开始上街寻找奶奶,到处问人,仿佛跟十一年前,奶奶到处贴启事寻找孙女形成了回环。
开头是奶奶给小嘉怡洗脚、喂饭,又对应上了后来斯然给奶奶洗脚、喂饭。
跨越了十一年,物是人非,但是电影用时间的魔法告诉我们,物是人也是。
因为人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血脉,它是联结我们彼此的纽带,让来到世上无所依靠的我们得到联结,有了依靠。
是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往哪去的我们唯一的凭证。
我们会因为血脉而关爱、呵护除了自己的其他人,我们靠着血脉摸到了一点点人类终极命题的谜底。
但人与人之间比血脉更宝贵的,是超乎血脉的仁慈。
是你涂在别人脸上的防晒,是你涂在别人头发的彩蜡,是你种在别家门口的蔷薇,是你在别人阴影里给予的光亮。
就像电影《鲸》里说的,“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
”每个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多那么一丁点对他人的仁慈,我们永恒的终极命题就将有了答案。
那么努力在煽情,都无法感动共情的尴尬,刘浩存确实有所谓的破碎感,但也不能靠这个吃所有片子啊,就算你真的觉得自己有天赋(大家并不认同),你也得努力啊孩子!红姐这几年在大陆拍了好多也不知道是不是赚钱的片子,败了好多路人缘。虽然她真的很努力很好很认真,但硬朗气质和港普的硬伤真的和大部分作品格格不入,导演选人的时候究竟是看中她的人气还是真的欣赏她?
浩存太灵了,最近好喜欢看电影,对我眼睛很友好,亲情yyds
后半段好一些,人物的情绪至少连续了,但也仅仅是好了一些而已。闽南沿海的风物拍得算好看,其它尔尔。
【年末补标】没有哪怕一分一毫的可信度和现实感,整个剧情像大脑抽筋后的产物,人均矫揉造作,并且时刻发一些刻板印象里的神经。难以相信惠英红会接这样的剧本!刘浩存实在美丽。
惠英红的台词能力真好。 爱让人生螺旋上升,负面阴暗一定会传递。 血缘关系必然是最重要的关系纽带。这是刻在基因里的。 故事挺饱满的。 刘浩存终于演了一部让我喜欢的电影。 瑕疵:不用把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最后一段表现得那么直白。
第一批点映观看,中间一点悬疑掀起一丝波澜,也让平淡的剧情走向变得有趣了起来,怼脸大女主影后moment两个人都很多。但是惠英红的口音,最后收尾几大段不必要的不合理俗套煽情片段,刘浩存多段不同哭法大戏,多少让人有点不适…
确实不算是个好片,但是打一星也是有点过了。本片最大的bug依然是刘浩存,演不出角色的层次和递进,也浪费了对手演员的情感。其次就是故事改编的有问题,很多情节重拿轻放、虎头蛇尾,导致观众也抓不住重点。不过依然有勾住你眼泪的很多画面,对家庭这块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如果这片改成跟美术老师或者表弟禁断恋不就好看多了嘛!(狗头保命
祛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翻拍,最受不了的是奶奶那一巴掌,和斯然的祖孙情在那一刻变成笑话
编剧和导演简直是灾难……惠英红和刘浩存演技虽然单看没太大问题,但一到对手戏就有种像是被B站上的up主用几个不同的片子剪辑到一起似的,完全是在各演各的,演员在电影里面除了演戏,更重要的是搭戏。当然前期可能是为了暗示后面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结局,但是你们知道看一个没有丁点才气的导演把惊悚、校园、亲情、黑暗绝望以及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等诸多题材融合在一起的既要又要的狗血大杂烩电影是有多么坐立难安吗?而且后面又想靠煽情挽回观众,真就是把电影强行拉长。导演和编剧可以避雷了,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是告诉了我原来刘浩存很美!另外,希望电影以后可以让香港演员配音吧,或者让他们说粤语我们看字幕都行,我们观众何辜?大篇幅的港普真的有点削弱我红姐的演技。
刘浩存的演技就像一盘煮了24个小时的饺子,烂透了
半星。完全靠演员表演苦苦支撑的鸡肋改编,刘浩存表演相当出色,完全不输红姐,甚至套路痕迹更少。
2024在院线看的最烂电影,从题材到调度到视听语言到表演配合到创作意图全都在我的雷点上蹦迪,尤其还是在有原版的衬托下,I mean塑造角色凌驾于故事讲述是不行的,就像打钩喜怒哀乐所有表演checklist也拿不了金鸡一样。2号点映的时候拿走了一朵向日葵放花瓶里养着,15号正式上映花就枯萎了,这可能是一种metaphor
节奏不太好,加了一些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东西,而这些成了败笔。
一个演技非常卷,一个演技非常躺,有点没看进去,所以也没有被煽到。
春暖花开的时节,被治愈到了,祖孙之间的感情十分真挚动人,有许多来源于生活的细节,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来自于亲人的信任,能够让人在最艰辛的时候都有面对黑暗的勇气。这部电影也能让年轻人思考变老是怎样一回事,如果我们能记住那些过去美好的日子,对于现在的每分每秒都心怀感激,那么无论是怎样的未来,想必都能欣然接受吧。
电影难看就算了,但也确实没见过像刘浩存这么演戏的主角,除了哭以外能让我看到点别的什么情绪吗,整个就是一呆若木鸡……眼神空洞又乏味,她真的有在这个人设里吗,和前几部有什么区别,要我说她才是演什么都一个样的典型例子
很感人的电影,都说烂但是也看的热泪盈眶,翻牌《季春奶奶》,刘浩存的演技一般,表情管理前期准备不足后期爆发后还可以,惠英红的角色演绎太牛了,年龄大些后开发了很多考验演技类的角色,可圈可点,完美演绎。亲生的孙女固然好,能够陪伴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演技都在线呀,就是港台腔emm
灾难翻拍,人就是不能不信邪非得去看。都不是煽情了而是泪水宛如自来水,123哭,然后观众如刘浩存的演技般木无表情。第一次看刘浩存的片也是最后一次,她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混社会太妹,然而依旧演的稀烂,古偶流量都比她灵动,朽木不可雕。惠英红演技被拉到同一水平,一声尖叫抽刘浩存耳光,观众笑出声。导演一惊一乍的音效水平,设定在靠近华南/福州的渔村全员东北北京腔,村民家里宛如样板间家具一点坑洼都没的桌子,灾难。
真假嘉怡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