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多种多样,孤独的姿态只有一种。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可我自己是生活的懦夫,很遗憾,有时我自诩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可就是无法热爱它,可能有些人生下来心就是沉的,灵魂苍老沉甸甸,压在胸口喘不过气。
看《波西米亚》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莫名其妙沉重的情绪和freddie的孤独连上了线,释放了出去。
生日的家庭聚会中,freddie接到电话,说john reed要见他们,要经纪他们的时候,大家都超级激动,freddie的爸爸坐在餐桌前,面无表情,用手拍了一下桌上的照片,那是小时候的freddie,这是除了结尾的拥抱,freddie的爸爸与他最亲近的一个表现,显然儿子成为不了爸爸心中那种有规范举止和谈吐的人,现在,一个大门向freddie敞开了,那是他自己的路,父亲的动作,像是鼓励,又像是告别,从此后,freddie走向向他敞开的大门,离家人,越来越远。
freddie的孤独感在片中逐渐展现,跟mary分开后,freddie要求mary住在自己对面,夜晚跟她隔着街开灯,安慰自己,虽然跟mary分开,但是她还在自己身边,自己并不是一个人,但是分开后的mary心也越走越远,并不是说她不在乎freddie,但毕竟freddie把她从自己的生活中push开,她只能更理智的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freddie了,她无法再参与他的生活,分解他的的孤独。
freddie让窗后的mary给自己倒杯酒,陪他喝酒的时候,mary不再join他,而是哄着freddie,我已经倒了一杯酒,快睡觉吧你。
freddie希望被自己爱着的人时刻同感着,所以在他感受到mary的变化后,他感觉被抛弃了,他无比惶恐与空虚,于是他马上要办一个party来填补他的内心。
身在party中的freddie仍然是孤身一身,表面上的他要融入人群,刻意而用力,但他无法真正的融入进去,mary不在,其他乐队成员无法容忍他的任性,纷纷离开,他的心也不在了。
另一个程度来说,他这一刻像一个孩子,他急需关注,需要他在乎的人的关注,而他用的方式是粗鲁的将他们推开。
像一个执拗的小孩,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我多操蛋,但你还是要爱我,我真的需要你的爱,快证明给我看。
哦,jim也是个神奇的存在,他是一朵白莲花,没有贬义。
真实生活中他不知道freddie是谁,幸好他不是那些围在freddie身边的果蝇,之后成为了freddie的灵魂伴侣,陪伴他到最后,让我想到了德里克加曼的HB,谢谢天使,出现在freddie和加曼这些孤独灵魂的生命中,给他们陪伴和温暖,孤独的温度真他妈太低了,但是只有那个人才能温暖你,你心中的黑洞,只有他,才能填的满。
谁说了,幸福就是你真的能够享受孤独,尝过了爱的滋味,谁他妈能?
也许被逼到一定份上,只能去选择苦中作乐,前提是你的苦是恒量,但是我觉得吧,没有人能在世俗红尘和超凡领地来去自如。
freddie的孤独达到顶峰我觉得是在慕尼黑,单飞之后,paul隔绝了他的信息源,在慕尼黑孤独地躺在黑暗中,mary的到来就是一道光,他说mary你留下吧,就我们两个,是啊,我想要跟你呆着,你留下来我就会好的,(那时候freddie已经得病了,他知道自己病了,同时,创作也不顺利),但是mary告诉freddie她怀孕了,就像freddie要靠近她的时候,她在中间突然设了障碍,freddie半天没说话,最后来了句你怎么能?
how could you?我靠,太无力了,freddie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又像个孩子一样,只能来一句无力的质问,你怎么能这样?
你怎么能抛弃我?
我怎么办?
连你都不要我了!
人家怎么不能这样?
后来mary离开,freddie追出去,站在雨中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心被掏空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把他包裹了,他什么都抓不住,也没有人能够把他从这黑洞中拽出来,他突然像个做错的孩子一样,重新补上了一句,祝福你我为你开心的话作为道歉……mary告诉他,你不属于这里,可是freddie属于哪里?
他也不知道,所以转过头跟paul撕了后,他没有进屋,而是走进了雨夜,他哪里也不属于,他没有家,没有归属之地。
还有一处感动的是,freddie自己去医院检查艾滋,离开的时候,坐在走廊上的艾滋病小哥认出了他,两人像暗语一样心照不宣的哦哦了一下,小哥笑了。
这里,Freddie在给予了,他的力量是很大的,他能给予的东西很多,只是以前他一直都在索要,他的心是个黑洞,无法填满的黑洞,这是他成长的地方吧,给予别人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
愿每个可爱的灵魂都能有处安放,愿你们都能被认真对待,被爱……
《波西米亚狂想曲》今天开始在内地上映,在观影前,首先需要知道两条信息。
首先,请务必选择IMAX或杜比等音效更好的放映厅观影。
因为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电影。
第二,本片需要看到最后一秒结束,请不要在人物画面结束后就离席,那样你将错过最后一首歌。
最后一首歌名为《The Show Must Go On》,是Freddie在人生最后阶段录制的,这首歌作为单曲发行后的40天,Freddie离世。
歌词中描写一位表演者面对死亡豪情万丈,笑看生死,因此,也经常被认为代表了Freddie当时看待死亡的态度。
作为本片结尾,是最适合不过的Ending。
做好这两点准备后 ,就可以开始尽情欣赏这部电影了。
传记电影并不是纪录片,因此电影中的部分事件并未按照真实发生时间排序,而是根据剧本效果的要求打乱,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影片中一些情节和真实故事也有出入,但电影的呈现获得了QUEEN成员和影片中其他原型人物的认可。
也许有人看出电影后会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主唱Freddie的传记片,还是QUEEN的传记片?
不用怀疑,这部电影就是以Freddie为主,乐队成员都希望以这种充满爱意的方式来纪念Freddie。
QUEEN的档案保管员Greg Brooks、QUEEN成员Brian May和Roger Taylor、Freddie的前女友Mary Austin等最熟悉QUEEN和Freddie的人,全程保驾护航,为这部电影还原QUEEN和Freddie的历程提供了大量帮助。
电影名来源于QUEEN于1975年发行的同名歌曲,这首歌在欧美广为人知,虽然繁复,但传唱极广。
电影从2010年开始计划到拍摄完成,历时8年,中间一波三折,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才得以完成。
在正式拍摄剩余不足三周的时候,导演布莱恩•辛格因疏忽职务被终止导演工作,随后由德克斯特•弗莱彻接任导演一职。
但辛格仍为本片的记名导演,弗莱彻则是执行制片人。
片中Freddie的清唱部分由加拿大歌手Marc Martel演唱,他被认为是现在模唱Freddie最像的歌手。
其他大部分演唱片段是Freddie原声,还有一些他生前未唱过的片段则由Rami、Marc和Freddie的声音合成。
Rami为演好Freddie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他和肢体教练一起去研究Freddie所有细小的动作习惯,舞台风采。
他还有口音教练,学习唱歌和钢琴教程。
他在所有的时刻都在练习Freddie的动作,也在研究Freddie本人的内心世界。
要演好Freddie是极难的,他是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人,风格鲜明,在舞台下害羞内向,在舞台上奔放热烈,内心世界丰富敏感而饱含热情,加之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不遥远,现在的观众对他并不陌生,因此如果Rami的演出有不恰当甚至细微的不合适,都会被观众指出来。
所幸Rami做到了。
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的阿拉伯裔演员。
对了,他和饰演Mary Austin的Lucy Boynton也因戏结缘,成为情侣。
饰演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的三位演员,Gwilym Lee、Ben Hardy、Joseph Mazzello,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全部在Brian May、Roger Taylor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练习全部演奏部分,剧组为他们准备了手替,但是所有人都没有用,而是自己完成表演。
最后的LIVE AID部分是整部电影最精华的部分。
这是一场现代技术和演员表演带来的完美复刻,堪称史诗级再现。
剧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精准再现这场盛事,制作团队把整个舞台复制出来,带到邻近一个机场,搭建团队就是当年的原班人马。
观众由100个群演组成,以技术手段扫描复制,制作出了几万人的大场面,里面的服装和道具则由乐队成员提供或者通过记忆让剧组复制出来。
整场live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Radio GaGa》《Hammer To Fall》《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但正式上映时《CLTCL》和《WWRY》被剪去,因此公映版本只有四首歌。
油管上有好几个当年录像和电影的side by side同步比较视频,可以直观的看到这场Live的神级还原水准——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道具再现,观众反应,都细致入微。
而现代技术还为这场Live补充上了全方位的镜头拍摄和无与伦比的震撼音效。
Live Aid这场演出对于QUEEN来说意义非凡。
当时乐队遇到一些小困难,Freddie的嗓子状态也不好,医生建议他不要上台。
他们也是最后才确认参加Live Aid慈善演唱会的乐队,彼时票已经卖光,也就是说现场没有特意冲着QUEEN来的粉丝。
但是他们以一场神级发挥的live征服了所有人,天时地利人和,使这场live在摇滚史上名留青史,也成为QUEEN的粉丝最为津津乐道的现场。
Live中那段万人互动赫赫有名。
也因这场Live,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在部分地区曾有“欢唱版”上映,让观众可以在电影院体验演唱会大合唱的效果。
复刻到底有多牛逼,进了电影院亲自体验一回就知道,那是任何家用设备都无法超越的震撼效果。
对许多只能遥望那个时代的年轻歌迷来说,知道自己此生不会有机会看一次四人QUEEN的现场,因此这部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Live Aid,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在Live Aid的部分结束后,影片紧接着播放了QUEEN的《Don't Stop Me Now》,代表了影片虽然在Live Aid戛然而止,但QUEEN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们依然全速向前,而后接上的《The Show Must Go On》,如上所说,既是最好的结语,也是永不停步的勇气。
QUEEN的歌曲影响范围太广,随便列举几个事例:《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大家都知道了,是著名的体育赛事专用歌曲;Lady GaGa的名字来源于《Radio GaGa》;宇多田光第一次大型巡回演唱取名为BOHEMIAN SUMMER 2000,是受到《波西米亚狂想曲》影响;席琳迪翁2008年的世界巡回演唱Taking Chances Tour每场固定演唱《The Show Must Go On》向Queen致敬;林志炫曾在《歌手》中翻唱了《Somebody to love》,翻唱也是神作;詹一美曾说希望自己的葬礼上放《Don't Stop Me Now》;影视作品里用到QUEEN歌曲的也很多:《Love of my life》曾被台版《流星花园》用作插曲;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剧《Pride》以《I Was Born to Love You》作为主题曲。
……太多了。
有相当多的音乐人参与了本片的宣传。
有的完全是自发组织。
很多人都是QUEEN的粉丝。
电影本身就和QUEEN的经历一样励志。
上映前没有人知道它会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音乐传记电影,与评论界的反映不同,票房一路逆袭,观众口碑爆棚,在颁奖季也大放异彩,斩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奥斯卡喜提4座小金人,不包含马上要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票房,本片的全球票房已经超过8.7亿美元,是2018年全球票房第6位,连连创下记录。
而它最大的海外票仓,就在东亚。
在韩国上映时一再逆行,第四周逆袭登顶,第七周又登顶,观影人次近千万,在日本更是2018票房年榜第一,突破百亿日元大关。
去年11月在香港看时,本以为因其中的LGBT元素大陆无缘上映,但最终还是得以引进。
引进的消息确定之后,最受关注的就是删减问题。
大陆公映版本大概删减了4分钟左右,主要都是LGBT相关的内容。
具体已经有看过点映的博主整理完毕。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几句。
本片原本上映版本134分钟,定级PG13,12岁以上皆可观看。
影片当中对于Freddie同性恋身份和经历的描写部分已经被一些评论家批评“不够触及”“有意识脱离”,说白了就是对于他认同自己的性向后的感情生活和性经历处理得太隐晦。
其实它没有什么限制级的地方,对于“性”这个部分描绘得非常隐晦。
乐队成员也不希望着重去描绘Freddie的隐私生活,电影中LGBT的部分其实是为了呈现Freddie的迷惘与痛苦,是为了帮助观众去触摸他的内心。
换句话说,是为了塑造人物。
原本乐队成员就希望它是一部PG级电影。
大陆公映版本删减这件事,使这部电影的LGBT元素在这里被放大讨论了。
电影的聚焦点是音乐以及乐队和Freddie的经历,因此无法、也没有想要绕开Freddie的性向这个点。
不谈论这点就无法理解Freddie。
对于这部分的剪辑会引发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人物情感被粗暴对待,情绪无法串联,情节被强行割裂。
坦白说,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任何电影(不包含LGBT题材)在国内上映时做出的删减都不会比这部电影来的无法承受,直接影响了影片主角的核心。
但这部电影的聚焦点和最值得观看的部分又确实是自我认同和音乐。
尽管删减了,但这部电影依然值得去电影院体验。
理由有很多,最直接的一条就是我上面说过的最后那20分钟Live AID。
这部分实在没法用家庭设备电脑音箱或者最贵的耳机替代。
而我也由衷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QUEEN和他们的音乐,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之一。
因此,我不同意任何“抵制去电影院看删减版”这种看法。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呈现音乐的魔力、QUEEN的魔力、Freddie的魔力。
电影做到了,做得很好。
冷静地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不过是一部不温不火的作品,其中没有惊喜,没有特别,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
对这部平庸的粉丝向、跪拜型传记片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
我听皇后乐队的歌大约有十五年时间了,当初还是从打口磁带中偶然淘出了他们的专辑,仅仅因为里面有两首中央五的“台歌”《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
买回去之后才发现其他的歌曲更好听,让我百听不厌。
主唱弗雷迪的声音是那种很抓马的娘娘腔,但听着不烦人,有时候还很高亢嘹亮,尽管更多的时候是骚的过火的。
看到拉米·马雷克扮演的弗雷迪,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他本人有这么丑吗?
那副龅牙也太夸张了吧!
发黑的眼圈、大大的眼袋,他还不停地像猴子一样抿嘴盖牙,难道他是在用门牙演戏吗?直到他变成“胡子叔”的时候看上去才顺眼了一些。
本片亮相后的首轮影评就不佳,但到了颁奖季竟然意外翻盘了,究其原因八成是粉丝效应,由于皇后乐队的歌太popular,所以很容易让人情怀泛滥,忘记了这部电影人物刻画的粗糙和剧本的乏味老套。
尤其是最后重现演唱会的冗长段落,极容易让某些乐迷沉溺其中,而把这部电影当成纪录片,将本应献给乐队的喝彩加在了对影片的评价上。
几年前,我还看过一本弗雷迪的传记《谁愿永生》,到比电影精彩多了,作者叫Peter Freestone,是他的贴身助理。
说实话这本书叫我非常吃鲸,弗莱迪的私生活竟如此混乱,他竟能如此坦然。
我感觉他对自己的同志身份不但没有太大的困扰,而是公开恣意享受。
他巡演时甚至带了一本同志活动地点手册,一到晚上就按照书上的指示去那些酒吧、渔场玩乐(没有导演对这本书感兴趣拍个什么《粉皮书》么?
),他每晚带各种乱七八糟的人回酒店,其他乐队成员也习以为常。
更吃惊的是弗雷迪还曾受到迈克尔·杰克逊的邀请,在他的wanderland庄园住了几天,其助理目睹了两个天才音乐家的激情碰撞。
两人还在录音室录了几首歌,助理听了之后惊为天籁,可惜这些歌至今不见天日,真是非常遗憾。
这部电影和弗雷迪本人的个性大相径庭,又是一部为了得奖而拍出来的怪胎。
其实欧美摇滚明星的传记电影很多,比如我之前介绍过的《控制》,奥利弗·斯通的《大门》,讲涅槃乐队的《最后的日子》,讲詹尼斯乔普林的《歌声泪痕》等,因为题材就是“歌坛影坛两开花”,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关注和嘉奖。
我最喜欢的摇滚自传电影是《席德与南希》,它真正地传达出了摇滚的spirit,不像《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遮遮掩掩,连主唱吸毒的场面都被净化掉了。
作为传纪题材,本片选取的角度是适宜的:一条线记录乐队从无名到巅峰到决裂到再度合体的历程,一条线叙述Freddie从笃定真爱到性向觉醒到迷失堕落到醒悟回头的故事。
加上男主角出色的表演和摇滚乐的强烈感染力,这部影片本来是可以大放异彩的。
但是,整部影片的情绪并没有完美地连成一条线 ,致使原本想要实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情节和情绪都最流畅的是第二幕到第三幕乐队和Freddie的人生由盛转衰又重拾自我的部分,完整勾勒出了gay助理如何耍心机离间Freddie的亲人、朋友、工作伙伴,将尚未找到自我的Freddie一步步拖向深渊的过程,雨中与前妻的对话也把观众情绪推向了一个高度。
可是,支离破碎的第一幕削弱了这一段的厚重感。
本片第一幕本来有几个很重要的任务:1.Queen和Freddie被称为Legend,起码应该对这个成为传奇的过程作一个有起伏、有波澜的呈现;2.让人感受到Queen这个乐队family般深厚的感情 ,这样才能体现之后family破裂对Freddie的严重影响;3.Freddie的妻子,一个在丈夫向她出柜后仍然作为至亲关心、引导着他的灵魂人物,你需要花足够工夫描绘出这种超越爱情的关系。
结果编剧选择了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呈现,将主人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与名曲诞生的各种名场面飞速交待,没几步乐队就大hit,不一会儿就真爱结婚,一下子又觉醒出柜,没有重点没有详略没有起伏,表现形式倒是丰富多彩,经典歌曲也赏心悦目,但依旧看得人心如止水,情绪无法连贯。
这类时间跨度长的传纪电影,常常需要在时间线上频繁跳跃,因此是否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挑选出最合适的素材来讲述很是重要,量多不如质好。
好不容易中段成功把观众带向高潮,结果最后导演无法忍心不完整呈现Live Aid的名场面,虽然听演唱会听得很过瘾,但这种过于完整的表现或许不是电影表达的最好选择,略微打断了之前积蓄的情绪与力量,有点泄气。
歌曲自然都是经典,舞台表现力十足,还是可以一看的。
只是本来影片和男主角都蛮有冲奥潜力的,遗憾。
去看的Imax点映…(删减后效果感人)1/Paul在录音棚情不自禁地亲(强)吻Freddie的镜头。
2/Freddie对Mary坦白的整段对白。
(这里如果不知道的话,后面的台词就显得好突兀,莫名其妙的感觉。
)3/Freddie在Party上和一个男性友人的亲密动作。
(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把Freddie拍正在健身那个女人屁/股的镜头剪掉,后来才发现由于两个镜头太靠近,于是才把拍女性屁/股的剪掉,其实重点是与男性的亲密动作那一幕。
)4/Freddie在Party过后和Jim初相识的一个对话场景。
(Freddie喝高了对Jim毛手毛脚,Jim生气,Freddie道歉,于是一起喝酒并谈心,亲吻,表白整个场景没有了,如果没有这段,到后面Freddie突然找Jim就很奇怪。
)5/《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里/G/A/Y/ BAR里闪过的一两帧画面。
6/《I Want to Break Free》整段被剪掉。
(因为/男/扮/女/装/?
这一段是Freddie心境转变比较大的部分,没了就导致后面解散乐队的对话很奇怪,也很突然。
)7/乐队上BBC的时候,后台说镜头拍到裆部,然后影院版本是把拍到的画面直接P成与右边一样的彩屏。
8/解散场景中的对话。
“Freddie是个死基佬”“表面是清教徒,私底下却是变态。
”9/Freddie和队友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病。
把说出得了/艾/滋/病那一句剪掉了。
10/一个简短的对话。
“你觉得怎么样?
”“Gayer?
”11/片尾,人物介绍。
有没有删掉Freddie死于/艾/滋/病这个我忘记了,但是后面有Freddie和Jim的关系说明,居然直接删掉,换上只剩下和Mary的合照和说明。
12/20世纪福克斯开头彩蛋。
以上。
结合《绿/皮/书》,只要你不正面说出G/A/Y/同/性/恋/这个词,没有正面的行为表现你是G/A/Y/同/性/恋就可以。
否则就得剪。
其实只要删减不影响观影流畅度就还可以原谅的,但是这一部一句一句扣简直看一下顿一下……删减后的不流畅严重影响观影感受还有情节/台词突兀感十分强烈。
令人发指。
不管你是不是皇后乐队的粉丝,你如果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都会为这支传奇的乐队经历所感动,特别是皇后乐队的主唱龅牙叔。
《波西米亚狂想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影片不仅娓娓道来着皇后乐队的故事,还细腻叙说着龅牙叔音乐之外的坎坷人生。
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场神还原的演唱戏份,让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皇后乐队在舞台上的魅力,到依然能在电影中感受到皇后乐队的震撼。
所以就算你看过电影,我还是推荐你去影院感受,光凭结尾的AID演唱会,在大荧幕环绕声的包裹下,就能值回票价,《波西米亚狂想曲》也真正诠释了,电影是属于大荧幕的。
皇后乐队虽然皇后乐队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皇后乐队当年风采早已不在,但在当时,皇后乐队可是叱咤风云,在同一时期,能和皇后乐队并肩的人,估计只有齐柏林飞艇,大卫鲍伊。
而且就算你对皇后乐队不熟悉,只是听他们乐队的名字,在看影片时,你估计也会惊叹,原来这些歌曲是出自皇后乐队呀!
“WE WILL WE WILL ROCK!
YOU!
”每当看到这句歌词,我们在脑子里不是想说出来,而是想大声唱出来,还会想跟着这歌的节奏“跺脚——跺脚——拍手——”。
这首歌是皇后乐队《we will rock you》,可以说这歌在全世界摇滚乐迷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代表着摇滚精神。
连同《we will rock you》传唱世界的,还有《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这两首歌,因为在比赛场合十分应景,甚至在政治场合都非常适合,以至于传唱度极高。
皇后乐队的专辑销量,在英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国家历史专辑销量上,也是至今保持着第一名。
电影片名采用《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同样也是选自皇后乐队经典的一首歌,同时也是乐队的成名曲。
在海外,其实这首歌比《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还要火爆,它还是英国史上目前销售量最高单曲。
光《波西米亚狂想曲》封面拍摄的姿势、构图,就被后人不断模仿。
《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在制作上复杂,影片也单独展现了这首歌是如何诞生和制作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成为当时制作成本最贵,时间最长的流行歌曲,整首歌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不重样,甚至没有所谓的副歌。
整首歌分别定义为序曲,歌谣,吉他solo,歌剧,硬摇滚,尾声,将近6分钟的歌完整听完,就像感受了一场诗和幻想的旅程,歌如其名,带人参与了一场波西米亚的狂想曲。
皇后乐队在今天,不光是我们的偶像,他们还是偶像的偶像,他们的音乐,影响到了今天很多红透半边天的歌手,其中LADY GAGA名字的由来,就是受到皇后乐队一首《RADIO GAGA》的启发得来的。
现实中真实的皇后乐队虽说是神还原,但毕竟电影还是要浓缩戏剧冲突,让人在被控制的时长内,尽可能看到更多皇后乐队的曲折故事,因此影片和现实中的皇后乐队,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电影以皇后乐队在1985年LIVE AID结束, 可能会让一些不熟悉皇后乐队的人认为,这是皇后乐队的巅峰,也是他们的尾声,唱完就解散。
但事实上,皇后乐队在那个时候,处于把所有最巅峰时期的歌曲都发型了,皇后乐队也进入了中后期,但其实皇后乐队自始至终没有解散过,在1985年LIVE AID演唱后,皇后乐队在后面还发行过好几张专辑。
乐队的成员,在友好的协商下,每个人也都独自发行过自己独自的音乐作品,这些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友情。
更重要的是,在1985年龅牙叔并没有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真实的情况,龅牙叔是在1987年被诊断患上艾滋病,从那以后皇后乐队就开始走下坡路,龅牙叔的身体也急转直下,最后在1991年病逝。
所以影片中把龅牙叔患病的诊断提前,是为了更好的制造情感冲突。
在制作《波西米拉狂想曲》时,虽然有很大波折,但是EMI唱片公司的老板,在影片中极力阻拦和质疑歌曲发行,在现实中其实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根本就没有EMI老板这个人,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
影片这么做只是想制造一些戏剧冲突。
龅牙叔一开始大聪认为影片不会在国内上映,因为龅牙叔的人生经历,性取向等话题,没办法过审,但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火热,特别是拿到了金球奖音喜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还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让这部电影有缘能和国内观众见面。
龅牙叔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血统属于印度波斯人,出生在东非桑给巴尔,这个君主制的国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桑给巴尔在1964年时成为人民共和国,并入坦桑尼亚。
之后龅牙叔又在印度经历了他的青少年时光,他随着家人辗转来到英国的米德尔赛克,于1970年和布莱恩.梅他们组建皇后乐队。
龅牙叔的家庭,是严格保守虔诚的波西索罗亚斯得教徒,但龅牙叔则在这样的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逆行其道,这也成为了影片中的一条故事线,让人看到龅牙叔内心对家庭的诠释,以及他对父母之间矛盾的救赎。
影片最感人的一处也在于此,龅牙叔在最后演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当他唱到“MAMA...”,并对画面献飞吻,画面切回到龅牙叔母亲和家人的画面,让人泪目。
为了找到和主唱龅牙叔形象相似的演员,影片找到了拉米.马雷克,加上一套龅牙,还真和龅牙叔有几分神似,最终拉米.马雷克也不负众望,给我们呈现了镜子般的龅牙叔。
尤其是LIVE AID演唱会中的呈现,主演和电影主创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细思极恐的还原,主演拉米.马雷克把模仿做到了镜子效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都神还原了当时龅牙叔在台上的表现。
而且不仅是演员,影片包括舞台的布置,服装,道具摆放的位置,灯光等等都一一精准还原,力求给观众在影院看到当年皇后乐队的风采。
虽然龅牙叔已不在人世,但皇后乐队的音乐,一直在人们心中回响着,我们也需要一部属于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去感知那个时代这支伟大的乐队。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波希米亚狂想曲》的预告片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有着不错的观赏度,男主角Rami Malek不遗余力贴近角色的演绎,再现现场轰动效果的舞台演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同时也可以轻易想象到它能击败《一个明星的诞生》成为金球奖宠儿的原因(虽然后者看起来也少有闪光点),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身上的标签——少数族裔和双性恋者的酷儿身份要比旧片翻拍更能体现出电影对于多样性的关注和认同,皇后乐队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反主流的追求也都符合当下好莱坞对于“优秀电影”的政治诉求。
然而电影本身,却很难像宣传语那样当得起皇后乐队的盛名,与他们的音乐相形见绌。
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1974年《Killer Queen》取得成功之后,百代唱片的办公室里金牌制作人希望乐队能通过“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来再现前作的辉煌战绩,然而乐队却拒绝循规蹈矩:“we don’t follow formulas”,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因而才有了《波希米亚狂想曲》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诞生。
电影确实找到了一首足够概括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生平的代表歌曲作为命名——《波希米亚狂想曲》,它代表了一种Mercury式的生活态度和音乐风格,古典的、华丽的、史诗的、柔情的、花哨的、金属的以及那种孤注一掷的生命激情,是在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拒绝被归入程式化的产物。
讽刺的是,以此命名的电影却像是皇后乐队所嘲弄不屑的流水线商业产物一样中规中矩、缺乏灵韵。
在政治正确和多样性的标签的层层堆叠之下,它叙事流畅、富于感染力,浮光掠影地将摩克瑞和皇后乐队成名前后的的标志性事件罗列其中:印度族裔出身、传统而保守的家庭、初恋和婚姻、成名与天赋、成谜的性向和靡乱生活、与乐队成员的分崩离析、和他耗尽生命最后力气的表演,都被逐一浓缩在这135分钟,导演和编剧将节奏把握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没有可以指摘的差池、但也没有任何惊喜可言。
正因如此,电影对于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几首代表作品的灵感诞生的再现,充满了一种了如指掌的笃定,而不是深入其境的感应,似乎打打节拍、拨动琴弦,“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轻易成形,迪斯科风格的融入就成为经典。
在这样的“后见之明”心理暗示和求全责备的引导之下,电影将舞台上下的细节仓促打包进通往成功的速成之路,从而也消灭了成长中未知惶恐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复杂有趣,原本可以被丰富出毛细血管的传说显得简单苍白。
摩克瑞这样一个神秘而传奇、妖异而先锋的人物生平,被嵌套在古典而工整的结构公式之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俗套的英雄成长和救赎故事的复刻。
电影开头1985年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成为经过精心计算切入生平的关键刀口,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电影所刻画出的轨迹解剖出摩克瑞仍然是个印巴裔男孩的脆弱敏感内心、在家庭和主流价值夹缝中挣扎的酷儿灵魂、在成名后迷茫而唯我的孤独,他的成长之旅和内心救赎不时流露出旧瓶装新酒的说教意味,在饱满光润的面具下却从未在某一个特殊时刻真正触及到摩克瑞的精魂。
和那些俗套成长故事中的英雄一样,他们在声望和盛名中迷失自我,在算计和非议中生存艰难,摩克瑞不可避免地背叛了乐队成员,被桎梏起自由的小人所禁锢、陷入夜夜笙歌的彷徨失意,最后笼罩在他身上的还有艾滋病的阴影。
于是在电影里,Live Aid 巡演被塑造成为摩克瑞生命中最为光彩华章的一页,成就了他与乐队成员的和解,见证他被不接纳他的家庭所认可、与致命且羞耻的艾滋病的抗争,电影浓墨重彩地重新演绎了“Radio Gaga “和“We are the Champion”等等歌曲,似乎在此刻,摩克瑞在舞台上的奔跑、倾力演唱,是在对抗和挣扎、在和解与救赎、在才华和声名的裹挟中再次找到自己、重获新生。
为了能达到这一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将诊断出艾滋病的真实时间(1987年)整整提前了两年,以此凸显在舞台上以单薄之力抗争生命无常的激情张力,回应“Live Aid”的响亮声音。
本片编剧Anthony McCarten的另一些作品会让我们回想起他笔下的熟悉配方:2014年的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和2017年的丘吉尔传记片《至暗时刻》,无一不是制作精良、庄重工整、以演技精湛著称的奥斯卡提名作品。
《波希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佛莱迪·摩克瑞身上的各种标签和经历、天赋和苦难让他充满着被重新书写的素材,想要从他的出身、他的种族、他的爱情和患病中找到解开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的钥匙,而摩克瑞身上那些更为迷人的部分,他飘忽不定性向、耽于享乐的狂欢、舞台演出的性张力在电影中的再现显得十分克制而平淡,镜头浅尝辄止于摩克瑞投向精壮男子进入厕所前的目光中、止于他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场所中的游弋,却从未对此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1990年,Freddie Mercury的身体已经衰弱到几乎无法走路,他还在录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张专辑。
录制专辑里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吉他手Brian担心Mercury太过虚弱无法唱出歌里的高音。
在录音室里,Mercury只回了一句“I'll fucking do it, darling”,然后龇着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乐队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录音。
巧合(必然)的是,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
自知时日无多的Mercury,绝不想给自己和乐队的音乐画上句号。
一年后,主唱谢幕,但乐队演出继续至今。
非常遗憾,电影里没有把这一段拍出来。
故事在1985年的LIVE AID曲终后戛然而止,不免给路人观众一个错觉,好像Mercury把最牛逼闪闪的自己扔在了那个舞台上就没能再捡回去,艾滋病败给了舞台上的他然后马上击垮了现实中的他。
并不是这样的。
那场演出之后,Queen陆续又出了3张专辑,还做了创纪录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前一天,才向公众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
这部电影里的另一个遗憾,完全属于自然灾害,与人力无关:绝对没有人能复制Freddie Mercury的神迹。
Rami Malek已经做得够好了,他对Mercury进行了从板牙到腋毛的全方位模仿,好到已经被评论界认为值得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撇开唱歌的能力(实在没什么可比性),电影中的Freddie还是少了一种……劲头。
这种“劲头”可以是男人味和压迫感,还是那股跨越性别的风骚之气,Malek那双太大的眼睛也不如Mercury的那般充满神采。
就算刨除这些正常人难以挑战的要求,Malek的板牙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Mercury的神采和嗓音没法复制,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也不行。
1970-1980年代,不管是对刚刚从殖民帝国手里独立的非洲,还是刚刚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的同性恋,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们,都还抱着也刚刚萌发的同情心。
那是一个好意还没有泛滥,善举还没有被劫持的美好时代。
在如今的世界,残酷的理性正在逐渐回潮,摇滚青年们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连摇滚乐都失去了舞台中央的主流地位。
就像是美国的政党轮替一样,这倒说不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但那个时代走了就是走了。
我只是觉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同一家小酒馆里偶然凑齐的愣头青乐队,就是比满街星探苦心挖来的天才少年团,更能撩得起少年心气。
但是有些东西可以复制。
这就是一部,纵有再多遗憾,单靠最后20分钟的神级发挥,不仅能值回票价还能赚走眼泪的电影。
如果在观影之前看过那段祖传的超低清4:3画幅LIVE AID现场录像,你一定会被这部电影的最后20分钟震惊到失语。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和最可贵的贡献,就是对摇滚史上最生猛华丽的20分钟,进行了分子层面的细致还原。
从上场开始,Malek就对Mercury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了ctrl+v级别的模仿,其中包括每一次挥拳、每一次咧嘴;场景中所有肉眼可见的物件,小到钢琴盖上的那几杯可乐和啤酒(我比较了摆放位置和液面高度)以及舞台上杂乱的电源线,大到整座温布利球场,也都跟录像中一模一样。
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还原了1985年现场的气势。
拜技术进步所赐,我们终于能够跳出了舞台上下那几个固定机位,让镜头从体育场上空俯冲下降,掠过7万观众头顶,再聚焦在Mercury挥舞的手臂上。
摇滚传奇伸手可触,山呼海啸近在眼前,让曾经需要脑补出的东西都变成现实,是整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玩到了VR3D高清重置版的超级玛丽,或者用意念控制的全息投影版乐高积木,终于不用追忆似水年华,而是直接青出于蓝了。
祖传原版录像
从预告片里截出来的复刻版最后还要吐个题外槽。
想当初(19世纪),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华人,把“Queen”这个词想当然地翻译成“皇后”,于是有了香港的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广场,并且凭着惯性将这个错误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女王乐队”终于被贬成“皇后乐队”,万岁降格为千岁,遗害整个华人社会。
风骚清高如Freddie Mercury,怎么可能甘愿当个后宫总管,他明明是要修理世界的那个人,他口中的Queen,只能是女王,绝不是皇后。
我就讲一个吧 Rami Malek和Lucy Boynton因为这部戏结缘 互相成就 戏里戏外的两个人
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感觉到两个人的眼神里的流露出来的那种感情和默契 戏里挚友 戏外挚爱真好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
这是关于一个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出生、印度孟买长大、移民到英国、涂着黑色指甲油、穿着皮草、登上Top of the Tops的舞台,却在巅峰时期不幸染上艾滋病的男孩的故事。
转自Queen(皇后乐队)的微博(Queen_皇后乐队)及微信(QueenRockBand):https://weibo.com/3526028817/Gcfmi5JIs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近期宣布,原定于今年圣诞节北美上映的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ercury)传记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提档至11月2日上映。
国内是否引进未知。
这部从2009年开始酝酿创作的电影,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在等待电影预告片的同时,主页君和大家回顾一下九年来的煎熬和曲折。
🎬2010年:石破天惊,皇后要拍主唱传记电影皇后乐队宣布要拍牙叔电影的消息一出来,震动了整个音乐界,当然,还有粉丝界。
遥想当年,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粉丝群体”,皇后乐队的诸多粉丝在网上表达了不满、不信任和矛盾的情绪。
对于每一个Queen粉来说,牙叔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牙叔,找一个人来演他,怎么都感觉很怪异——谁能够完美诠释牙叔的形象?
甚至还有粉丝批评梅花“只是为了赚钱”。
然而梅校长和花花却说,为牙叔拍摄电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一个心愿,一个向牙叔致敬、向世界展现牙叔伟大的人性、歌颂他的人生以及他留下的传奇和遗产的心愿。
为此,皇后特地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Queen Films。
很快,制片人也定了下来——除了梅花、经纪人Jim Beach以外,专业制片人士包括Graham King(GK Films,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以及《纽约黑帮》、《雨果》、新版《古墓丽影》等多部大片制片人)和Robert De Niro(TriBeCa Productions)。
德·尼罗前辈还是皇后的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的制作人,他和皇后是多年的老朋友。
编剧也很快定下来了,是电影《女王》和《对话尼克松》的编剧Peter Morgan,故事将围绕牙叔从一个非洲出生的亚裔男孩成长为摇滚传奇的经历展开,以1985年的Live Aid结束。
在经历最初的震惊和疑虑过后,粉丝和媒体逐渐接受了电影确定要拍的这个事实,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猜测主角人选的漫长岁月……Johnny Depp嗯,那个时候德普先生已经拍摄了好几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然受到粉丝的关注。
Sacha Baron Cohen然后很快人选定下来了——就是那位颇有喜剧表演天赋、争议不断,且形似牙叔的萨沙。
当时的萨沙,不仅饰演过《阿里G》、《波拉特》、《布鲁诺》,还获得了第6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无论从形象还是人气上似乎是牙叔的不错人选。
当然,对于他的选择,也有很多粉丝表示疑虑:这个人演的大多喜剧夸张人物,演牙叔会严肃起来么……
🎬 2012年:第一位名导出现从决定拍摄这部尚未命名的电影开始过了两年,才传出曾经执导《女王》、《危险关系》和《失恋排行榜》的Stephen Frears将作为这部牙叔传记的导演。
整个创作班子看起来既可靠又强大。
当时梅花都说,电影很快就要开拍了……🎬2013年:萨沙意外出局、小本加盟,导演悬而未决本以为萨沙饰演牙叔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三年过后居然因为与乐队和制作人在创作上的分歧退出这部电影。
在娱乐圈又是激起千层浪。
萨沙退出后,校长表示,萨沙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个性太过鲜明,让人感觉不到是牙叔,虽然他出局了,但是我们关系依然不错。
一向快言快语的花花则直接不客气地说不想把电影拍成一个笑话。
而之前传闻将加盟的名导Stephen Frears本来与萨沙见面聊过电影,并期待进一步深聊,结果看到了萨沙退出的消息,也与电影无缘了。
当时负责这部片子的电影公司是索尼,据说他们和萨沙还准备邀请大名鼎鼎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和Tom Hooper(《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猫》等),后因与乐队意见不同而放弃。
就在萨沙退出之际,编剧Peter Morgan无不沮丧地表示,这部电影大概是拍不下去了。
但这一席话立刻遭到制片人反驳。
Ben Wishaw花花在一次采访中,说乐队很想请一位名字缩写为B.W.的演员来饰演牙叔。
立刻被记者识破是小本。
梅花既然如此青睐小本,小本自然不会推脱,成为最新男主热门人选。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媒体和粉丝罕见地一致表示欢迎。
有些粉丝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小本大显身手了。
而梅花也公开夸赞小本是个好演员。
Tom Hiddleston是的,抖森悄悄地乱入了。
因为校长与小本和抖森都见过面,貌似在见过抖森后对他大夸特夸…….如果抖森加盟他会演谁呢……emmmm.....
Dexter Fletcher随着小本加盟,这位童星演员出生的颇具艺术家气质的德克斯特·弗莱彻导演开始参与这个项目。
他曾出演过《象人》、《巴比伦饭店》、《星尘》等,后来在2016年执导电影《飞鹰艾迪》。
Daniel Radcliffe当然,当年最搞笑的传闻就是哈利·波特主演要演牙叔,立刻被他愤而否认。
🎬 2014年:还未开始就结束了从2013熬到了2014,这部梅花说了无数遍很快就要开拍的电影不仅毫无进展,弗莱彻也因电影创作理念与乐队和制作人存在分歧,静静地离开了剧组。
🎬2015年:撤换编剧,《万物理论》操刀人上场磨了五年的剧本,一次次地写,一遍遍地改,改到后来乐队和制片人仍是不满意。
制片人决定更换编剧,由奥斯卡获奖影片《万物理论》的编剧Anthony McCarten取代Peter Morgan,在Peter的剧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大家都知道《万物理论》讲述的是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而天体物理学博士梅校长与霍金又是好友)。
而此时这部电影的名字终于有了点眉目,暂定为《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索尼仍然有权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 2016年:科恩皇后口水战、小本退出、拉米加盟、辛格执导一晃七年过去了,传闻不断、剧组不定的这部片子引来了第一个小报媒体喜闻乐见的“高潮”——3月,心怀不满的萨沙在Howard Stern的节目中攻击乐队,认为乐队只想在影片中粉饰牙叔,美化乐队,不愿意去涉及牙叔的混乱私生活、不想拍成限制级。
萨沙还提到,乐队的某位成员说,电影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演到一半牙叔就去世了,剩下一半讲述乐队如何继续。
萨沙的这些话引发媒体和粉丝界一片哗然,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将矛头对准校长,指责他是控制欲强,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三年前校长对此事的回应非常的委婉,而如今萨沙反过来攻击他们,校长也只是心寒地说,萨沙如今已变成了一个arse,我们之前很开心地在一起讨论电影,他却跑出去撒谎,我们从来就不做违背事实真相的事情。
然而舆论似乎依然站在萨沙这边。
直到2017年年底制片人Graham接受《Empire》采访时才揭露了真相。
当时虽然梅花参与了电影的构想,但是并没有批准任何一个剧本。
这部片子不仅讲述牙叔辉煌的艺术生涯,也会涉及他的性生活和艾滋病,虽然以Live Aid结束,也会提到最后的命运。
Graham还提到为什么萨沙没能成为牙叔的最后人选,因为他太过专注牙叔的私生活的阴暗面,希望以此为重点,这与制片人和乐队的思路大相径庭。
萨沙之所以这样乱说,大概是为了发泄无法按照他的意愿拍摄这部电影的不满。
根本就不存在牙叔在电影演到一半就去世的剧本。
然而对于制片人来说最令人恼怒的就是,舆论全面攻击校长,让他亲眼看到校长因受到深深的伤害而难过。
Graham最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如此严重伤害的梅花万一忍受不了给他打电话说不干了怎么办……更让人遗憾的是,一直未正式签约的小本也退出了这个项目,原因不明,大概有一点是因为拖了太久,档期开始有冲突了……不过梅花毕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大概正是他们的坚强,他们的执着,他们对牙叔深深的爱与思念,为了完成向牙叔致敬的这个心愿,他们从未放弃。
Rami Malek到了11月,本以为这部电影八成要黄了的吃瓜群众,突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出演过《黑客军团》、《博物馆奇妙夜》、《太平洋战争》、《极品飞车》等多部影视作品、第68届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拉米·马雷克确定将饰演牙叔。
这位埃及裔的美国演员立刻获得舆论的赞赏,揪心了六年的主角人选,总算让人放下心来。
Bryan Singer与主角同时敲定的还有好莱坞大导演布莱恩·辛格。
六年间,乐队和制片人与各大导演谈了一茬又一茬,最后终于锁定了皇后乐队的狂热粉丝、拍摄《非常嫌疑犯》、《X战警》系列、《超人归来》、《豪斯医生》等好莱坞电影和电视大片的辛格大导演,而此时的电影公司也从索尼换成了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看着辛格令人目眩的大片履历表,让人觉得这次公司和乐队可是下了血本要拍成全球商业大片冲击奥斯卡了。
辛格确定执导后,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狂刷Queen、刷梅花,还把自己收藏的乐队唱片晒了个够,校长欣然转发,并号召大家关注导演账号留意影片的最新消息。
当然,关于这位辛格导演,坊间却颇有微词——因为这位公开的双性恋者身上总是或有或无地流传着“性丑闻”,即使他已经与一位女性结婚。
传闻直指他喜爱年轻男孩,并曾经卷入一桩好莱坞男孩演员的性骚扰案件,但检方在当年的调查中排出了他的嫌疑;在另一起针对他性侵年轻男演员的案件中,原告后来撤诉,并在其它案件中因欺诈入狱。
不过,很多人认为既然制作公司和乐队都已经定下来要他来执导,想来事先已做过背景调查,那些传闻大概也是子虚乌有吧。
🎬 2017年7月招募群众演员,8月主创人员敲定,9月正式开机导演和男主一定下来,这部拖了八年的片子进展神速。
从7月份开始,剧组就面向皇后乐队官方粉丝俱乐部成员招募群众演员,工资不低而且一天包两餐,要求是留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型:
其他片中重点人物选角也快速搞定——校长吉他手布莱恩·梅(Brian May):Gwilym Lee(《亨利五世》、《詹姆斯敦》、《刘易斯探案》)花花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Ben Hardy(《X战警:天启》、《勇往直前》、《东区人》、《玛丽·雪莱》)炯炯贝斯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Joseph Mazzello(《侏罗纪公园》、《太平洋战争》、《社交网络》、《疑犯追踪》、《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经纪人吉姆·比奇(Jim Beach):Tom Hollander(《夜班经理》、《碟中谍》《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前经纪人约翰·里德(John Reid):Aidan Guillen(《移动迷宫》、《权力的游戏》、《亚瑟王:斗兽争霸》)坏蛋前经纪人保罗·普兰特(Paul Prenter):Allen Leech(《唐顿庄园》、《黑镜》、《罗马》)牙叔的“法定妻子”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Lucy Boynton(《东方快车谋杀案》、《吉普赛人》、《初恋这首情歌》)牙叔“老公”吉姆·哈顿(Jim Hutton):Aaron McCusker(《无耻之徒》)连当年因主演电影《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让波希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在美帝再度走红的喜剧演员Mike Myers也来插一脚,大概演的不是穿越版的自己就是某个DJ他们微笑着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看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眼中噙满了泪水电影开机后,负责电影原声音乐并兼任制片人的乐队成员梅花,自然就成了电影监工,时不时去探班。
拍摄的第一场居然就是1985年皇后乐队横扫世间顶级艺人的Live Aid现场。
梅花还特邀当年Live Aid的主办者之一鲍勃·吉尔道夫爵士亲临现场。
媒体拍到校长眼含热泪面带微笑地站在假牙后面,穿越了……校长泪奔,发帖感叹八年不易,没想到自己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这段视频仅仅是演员彩排现场,却引发全球疯狂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彩排片段_腾讯视频监工现场指导拍摄Queen指导电影拍摄_腾讯视频在牙叔71岁生日这一天,校长还为他献上了生日礼物——饰演牙叔的拉米3D立体照及全员照:
连皇后的官方致敬乐队Queen Extravaganza主唱Marc Martel也随剧组去了艾比路录音室:
剧照出来全球惊叹,期待值爆表:
开机后似乎一切顺利,校长、演员、导演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互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频频图透剧透视频透搅基秀恩爱,大家就期盼着赶紧拍完赶紧上映了:
连演员都像我团那样相亲相爱
牙叔的妹妹也被邀请到现场
这张穿越图太劲爆梅监工在片场忍不住偷拍3D照片,被辛格导演偷拍:布莱恩梅拍摄电影现场_腾讯视频主角叫Mercury,乐队叫Queen,导演叫Singer,制片人叫King,编剧又创作过校长好友霍金传记,这无疑将是一部最牛逼的电影。
12月,福斯公司开除辛格导演,弗莱彻火线救援,成为该片新掌舵人没想到感恩节一过,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报舆论迎来了第二波“高潮”——12月1日,福斯公司突然宣布暂停《波希米亚狂想曲》电影拍摄,因为辛格导演自感恩节回美国休假后一直未回到伦敦片场,严重影响拍摄进程。
12月4日福斯公司宣布解雇辛格。
据国外媒体报道,辛格多次片场迟到、无故缺席,并在片场大发脾气,甚至向主演拉米扔东西(虽然事后和解)。
饰演乐队经纪人Jim Beach的Tom Hollander曾一度愤而退出剧组后被劝回。
在电影拍摄期间,曾经由于辛格无故缺席,中间名叫牛顿的摄影师出马指导拍摄。
福斯公司目前正寻找新的导演人选,希望这几天就能定下来。
此时电影拍摄已进入尾声,只差几周就能拍完。
辛格对自己被解约表示不满,说非常希望把这部电影拍好,以此向牙叔致敬。
由于自己的双亲之一病危,需要回国探视,加之自己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请假休息,遭到公司拒绝。
而此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却是另一些传闻。
自韦恩斯坦性侵事件曝光后,好莱坞多名大腕落马,人人自危。
一直以来受到性骚扰年轻男性丑闻困扰的辛格这次又遭到新的性侵指控,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辛格对此全盘否认,并指出这次原告的代理律师仍是当年未果的性侵控告案件的原告律师。
之后辛格删除了自己推特账号的所有内容,Instagram也停止更新。
而此时梅花正在欧洲和亚当·兰伯特进行Queen+Adam Lambert巡演。
折腾了八年,好不容易顺利开拍了,却把导演给开了,真不知道梅花心中滋味如何……好在福斯公司动作迅速,当年因创作理念不同而离开的弗莱彻临危受命,立刻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成为新的掌舵人。
巡演结束后回到伦敦的梅花重返片场探班,感叹不已。
新任导演亲自为梅监工准备了导演席位,梅大导演激动万分,表示波米这艘大船不仅没有沉没,反而在新导演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之后全体演员去伦敦现场观看了Queen+Adam Lambert的演唱会。
这些80后的主角们几乎都是第一次看皇后乐队的现场。
后来梅大导演又忍不住剧透了下牙叔和玛丽的感情戏,并偷偷发了两张在片场探班和化妆的照片,之后秒删,并下达了严厉的封口令,至于电影中会有怎样的惊喜,我们就等着上映再探索吧。
🎬 2018年:2月杀青、11月上映九年后,让我们牵肠挂肚的这部电影,终于杀青了。
无论是花花一家人还是演员纷纷发图庆祝。
演员们在这部片子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走火入魔、依依不舍。
而就在电影快杀青之际,自离开《波希米亚狂想曲》剧组后一度消失的辛格重新上线Instagram,不断更新行踪,还发了一张牙叔的照片。
从2009年到现在,梅花从花甲之年迈入古稀,梅校长的褐色长卷发如今已全白,当年刚刚美偶出道的亚当早已成了Queen的新任巡演主唱,甚至传闻也参与了这部牙叔传记电影。
谢天谢地梅花炯依然健在,能够监督这部电影,完成原声创作,看到电影上映的这一天。
无尽的思念,执着的梦想,人生又能有几个九年,又有多少能够如愿?
制片人Graham King说,我希望当观众含泪离开电影院时,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
我们都很期待。
(本文部分素材源自The Wrap、Empire等媒体报道)✧ ⎯⎯⎯⎯♔♬END♬♔⎯⎯⎯⎯ ✧☆图片视频全部来自网络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微博账号
由一個僵硬猥瑣做作空洞雙目無神宛若智障東施效顰毫無氣質與靈魂的最醜Freddie領銜演繹的一部完成得相當吃力、無一角色不臉譜、膚淺爛俗狗血且毫無魅力可言的好萊塢流水線作業。從頭至尾全靠Queen的歌撐著(況且演繹得比原曲差得不是一點半點)的超級大爛片。搖滾精神全無,low穿地心。帶著對Queen的熱愛、抱著巨大期待去看,失望至極。Queen的粉絲就不用看了,真的,純粹找氣生。
入坑Queen不是如雷贯耳的《We Will Rock You》也不是感人肺腑的《We Are The Champions》,而是看《僵尸肖恩》时那首非常契合氛围的《别拦我》,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神探夏洛克里听到《我想推翻》,自杀小队听到《波狂》,钢铁侠听到《吃土》,甚至在JOJO里因为吉良吉影想到《杀手皇后》。什么是经典?这就是伟大。
A bit cheesy. 作为电影来说节奏控制得不太好。感觉像在看幻灯片。歌,那歌当然都是好听到妈都不认识的了。
我为什么不直接翻看当年 Live Aid 现场…… 这样的片子居然能直逼9分…… 就算高分能吸引来更多人去了解Queen去听他们的歌,还是无法接受。所有令人感动的点是因为人物和歌曲本身,并不是因为电影。Queen 很牛逼很伟大,但这片儿就是 totally bullshit。
剧本、剪辑问题都很多,堪称百度百科PPT,推进剧情靠撕逼,忽视真正困境。不过KTV式对口型表演却十分精彩,拉米·马雷克也算是尽力拯救这个烂片了。/巨幕厅重看,好几场戏都很震撼,默默改三星。。。
导演几乎没有看法和判断,他只是想把故事讲圆。这大概是导演最初级的水平,仅仅完成了一部作品。Queen啊,这可是Queen啊,你能就这么拍吗?去看看加斯冯拍的Last Days。
那么酷的原型 那么稀松的影片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总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感觉到小法老撅屁股撅得超努力了哈哈哈,谁让弗莱迪就是这么妖娆的一个男纸!作为传记片有点太普通了。皇后乐团的歌不管听几遍都还是那么好听!很意外地发现弗莱迪是个猫奴!
LIVE | 鲜活
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大戏神还原那场伟大的演出,整部片子就完全的垮掉了。看完后我真的没有很多人的那种激动,整个片子对于情感、人性的刻画实在苍白,那个摇滚乐伟大的年代的自由 和平 爱的精神完全感受不了。实在没有办法给高分。
平庸、肤浅的形似而已。(导演可能只想过演唱会那场戏怎么拍,其他的都是啥?情感伦理剧吗?把坏女二死忠婊换成个男的就是特立独行了?这可是Queen啊!说是流水帐都是客气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没有高潮,没有转折,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导致影片刚放到1/3的时候,电影院里就有观众陆陆续续的离场。乐队是怎么红的,我不知道。电影显示,组建乐队后,没有什么挫折,没有什么努力,突然就爆红了。然后主角就开始了极度的个人膨胀。正膨胀时,突然被女主打击一下,马上就清醒的回归了。拜托,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就这么简单?就不会深入刻画一点?这部片子在奥斯卡的取胜,几乎纯靠结尾1:1还原了20分钟“LIVE AID”演唱会。赞一下主演Rami Malek,演技的确深厚,影帝实至名归。最后强调一句,波西米亚的狂欢,是粉丝致敬伟大乐队的不朽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怀念之余是浓浓的失望。
糊弄学研究素材or人类迷惑行为大赏?拍出来不知道干啥的流水账简报,间或搭配着对口型综艺走秀节目。
强烈推荐,一定要去影院看,最好是巨幕,唱得震撼人心呐!尤其是最后LIVE AID那段,腿不由自主跟着抖起来,当弗莱迪喊出Mama那一句,热泪盈眶啊!另外片中几只猫也是“演得”相当可爱,完全被它们迷住了——原来主唱也是严重猫奴,这也是推荐之重要原因!
首先得明白,一个传奇的人物,几首家喻户晓的旋律,和一场无功无过的表演,并不等于一部好电影;其次得承认,就最后一段来讲的确拍得极具感染力,但仔细想一想,这跟本片质量有直接挂钩吗,似乎是没有,换言之,把皇后乐队当年这段演唱会实况直接放出来恐怕效果只增不减,而前面俩小时又拍得太过中规中矩。总的来讲,经历换导风波后对成片影响还是挺明显,这个颁奖季目前为止整体都是令人失望的。
太流水账了,丝毫不把重点放在音乐本身,不是在呈现他的音乐天赋和理想,而是一些鸡零狗碎。格局极小。在万人大合唱的段落居然加上了一个弗洛伊德经纪人后悔的镜头,也就这点diao丝心胸才能拍得出了。复古感做得很好,环境、衣着都营造出那个年代的样子
终于给看了——看完一点儿都不羡慕Queen有火爆全球的传记片了。除了舞台部分which根本不属于影片本身只应credit给乐队,一切都太尴尬了,编剧平且烂也就算了,这节奏真的是布莱恩辛格导演的么我枯了。乐队成员的演员统统没有原型好看——这也太不容易了;水星前妻的演员有些角度莫名像打雷,但太大众脸美人了换一个发型换一张脸,我全片看下来愣是没记住她长什么样。猫不错。
有两位皇后乐队的老成员保驾,这部表现7、80年代风靡全球的摇滚乐队主唱费雷迪的传记片几近纪录片式的真实,特别是最后二十分钟的“非洲慈善义演”非常震撼。为了用这个高潮煞尾,编剧将后来发生的事情移前表现,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遗憾,由于我们生活的时代与这个乐队及摇滚乐完全的排斥与隔绝,看片时就没有多少共鸣,只好打个及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