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让我笑着哭泣的电影,感受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还有幽默。
印象深的几个点:1、农民工讨薪被打被抓,心酸的事情用喜剧的方式拍出来了,让我第一次忍不住笑着哭出来。
2、张国栋过年前的准备和他手下工人的娱乐,老土低俗的很真实,这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第二次忍不住哭泣。
3、导演对人情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描摹,真实、闹心还有点幽默,张国栋把白老师闹到医院后的一段看得我笑死了。
4、这部电影和万箭穿心里对中年中层干部的塑造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啊?
都是泼辣的妻子、窝囊的丈夫,妻子虽然爱家但性格尖酸常常刺痛家人,丈夫难以在家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还好这部电影里最后导演给了李主任温情,不然可能又是一部万箭穿心了。
5、电影最后给了每个人一个温情的结局,也给了我难以言说的感动。
电影上映时间2008年,可能拍摄于2006,里面的一切都那么老土,可感觉却充满希望,时间过去16年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希望却越来越少了。
疫情之下,当年4亿人的春运难再有,这是劳动力流转的陷于困境。
可需要做工挣钱的人怎么办呢?
是困在外地还是困在家乡?
首先,我得说这部片子是进来唯一让我看的激动的片子。
绝对beat了什么《投名状》《集结号》《大灌篮》《长江7号》,因为那些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只有《一年到头》才是我们息息相关、寻常可见的生活。
两个解决方案,医生家没票,为什么不开车回湖南呢?
还有小孩去追回卖出的火车票,不妨就和人说突然来电话,说那张是假票,买主自然会乖乖地送回。
家在北京,从来没有体验过春运.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播放春运的壮观情景,只是如同隔岸观火. 每年春节之前,所有外地的同事都提前回家了,只有几个北京本地人留守,每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怨恨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恨不能体验这种一年一次"回家"的神圣.这次看<一年到头>, 听到最后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哭出声来. 片尾李医生坐在床上流泪,然后老婆孩子跑出去追那三张车票, 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个瞬间,共有的那种对家,对回家的执念和向往.短评里有人说,既然这么想回家,为什么又离开家. 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不离家,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家的可贵,和思乡的痛楚. 27岁的时候,我在悉尼, 那时候的春节也不能回家过. 虽然也思乡,但总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因为生命中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欢乐,没那么多空用来悲伤.如今年纪大了,又在离家更远的地方. 渐渐的能够体会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悲凉. 既然想家为什么要离家. 如果可以, 人人都愿意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和父母欢欢乐乐的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往往逼得你不得不离家千里. 去寻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个梦. 这个梦在心底如此深的地方,以致于为了这个梦, 医生可以如此隐忍. 被患者家属追着打, 他忍了. 院方没有为他出头,而是采取躲避的态度,他忍了. 从曾经的壮志昂扬,到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违背从医者的信念,多给患者用药,他忍了. 但是这个梦又如此的深刻,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当发现回家的梦终成一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 我们都曾经是壮志在心的少年, 却被社会和风尘打磨成适应这个社会丑陋的模样.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极尽忍耐,不言不语,别无所求. 因为我们心中, 有最最简单的渴望,就是在一年的隐忍过后,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回个家. 看看年老的父母, 熟悉的乡邻, 院门口歪歪扭扭的老树和零零落落下棋的老人. 然后给他们讲些生活的快乐, 却忍住更多的心酸. 就这样平静的在这个伊甸园里面偷生七日, 便又重新开始一年的隐忍和退让. 这便是回家,全部的含义.
1月20号下午5点,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结束。
6点,办理退房。
6点半,还回借来的自行车。
随即到北大南门外的火车票订票点,因为七点开始放票。
那里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约有三四十来个人。
天气寒冷,你可以听到连绵不断的跺脚声,还有连绵的抱怨声:“怎么到时间了还不开门?
”八点多我排到了窗前,之前的一位仍然没有离开,里面的小妹已经熟练地喊起“后面的到哪里?
”那个人犹豫了一番最后决定要站票了,为此他又再次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其他到杭州的车次,硬卧或硬座。
里面的小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如果在西站,售票员早就提高嗓门了。
他后面的我一直紧张着,就像在第一场政治考试开始时那样,心纠结在一起。
因为我还是担心买不到回家的票,毕竟离七点开始放票已经过去很久了。
如同那时患了强迫症一般叮嘱自己先写名字,同样,当时我在反复背着车次、终点、时间。
2517,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数字排列,报上去,然后等待回应。
后面的人都伸长着脖子,呼出白气,手机铃声此刻仿佛都消失在黑夜和昏黄的灯光之中。
那几秒,顿时变得很长。
她的几种回答我早已在脑中想好,不管结果怎样她都会是同一种表情。
买不到票的人很多,她已经无暇对任何一个不走运的人表示遗憾了。
还好,我买到了回家的票。
逆着队列走出,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火车票上,同样我也是,看着票面,而不顾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找回的零钱。
那晚的晚饭是相当的晚,不过也吃的相当的爽。
买到票是这一年最好的结尾,不管成绩怎样,这一年到头了,终于自由了。
可以不再去记忆那些理论、思考那些问题了,不用再躲在我那个半地下室里看着铁窗子想象自己眼下如同一只囚鸟,不用再留恋吃饭时那短暂的休息时间,中午床上那一天之中寥寥无几的射进来的阳光。
有一两次晚上实在学不进去时,循环播放着许巍的《蓝莲花》,歌声响起,向往也响起。
情景当然是从买票、检票到回家开始。
1月24号晚八点,混迹于北京站二楼第三候车室的人群中,很多人翘首以盼,电子屏幕有发车时间——九点,但是没有开始检票的时间。
焦虑的烟圈升腾,人们的心中的硝烟也在弥漫。
没有人愿意拥挤,可是从检票口那里像一支箭一样飞奔下天桥到月台再上车,这的确是一段奔向自由的旅程。
你周围奔跑的人就是这一年里你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有印象没印象的人,那个天桥就是要离开的城市,那些检票的就是冷漠无情地递给你最后结算的工资的家伙。
等我上了车一摸书包侧面的口袋,陪伴我考研的那个大肚水壶早就挤没了。
它也自由飞翔了。
也许是回家前的艰苦卓绝,还有这一年大事小事的了结,更加衬托了火车奔驰在自由轨道上的那种感觉。
前方是安详宁静的海滨小城,有海鸥和灯塔......在看完《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后,颇有感触,尤其是结尾处火车站里熟悉的景象,音乐自然响起(很赞配乐),不自觉的一种对前方期盼和向往的感情倾泻出来。
我就不说它的内容了,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适合在下了车回到家之后观看,那就是我们旅人的生活。
昨晚在影院看的,见到了电影的主创。
看片子从头笑到尾,最后我哭了。
电影观照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在身边,仅仅是展示,你看的亲切;编剧抖的一个个小包袱,你笑得抹泪。
故事设置并不复杂,却直指人心,我也正在考虑回不回家过年的问题。
导演说,亲情线是他们抓得最紧的东西。
有人说片子卖国,我不觉得。
丑化了哪个群体?
我也是安徽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点正视的勇气总有吧?
演员们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张栋梁女友”的表演,陈刚的形象亦正亦邪,很有可塑性,就是说话有点那啥,听着不是太舒服,一个小瑕疵。
段子——估计群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啦= _____,=希望大家支持国产放映厅!
有人拍真实的东西,真好。
等我有钱了,一定投给这样的国产电影。
这是一个采用了“生活流”的方式讲述回家过年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希望收到工程尾款,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准备迎接国外子女回国过年的白校长为家里的装修弄得焦头烂额;心内的主任李医生更为内忧外患,不仅受到职业“医闹”的无理取闹,还夹在妻子和年迈双亲之间,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年。
由于一次意外,将这些人串联起来,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然。
影片并未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建构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这正是影片更显本真之处,该方式就可以依靠人物内在的动力解决自身和社会之间的问题。
影片展现了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迎接春节、都要回家过年的心理状态。
“回家过年”正是影片的情感动力,而其中一些意外又将这些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搭建了复杂的社会景象。
这幅景象中,不仅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装修工人,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士。
装修工人辛苦的追讨薪水,处处受到欺凌,夹在业主和同事之间,为了多赚钱,他宁愿加班为白校长加班装修。
白校长为了迎接女儿回国过年,虽担心装修工人的职业操守又不得不央求装修工人赶工,自己也不辞辛劳的来回奔波,直到晕倒送医。
李主任上班面对“职业医闹”处处为难,回家又要面对升学压力很高的儿子和妻子,老家还有年迈的父亲未尽孝道,可谓内忧外患。
面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愿望,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社会地位的人,还是在城市辛苦谋生的人都有力不从心之处,每个人也有他人所不知的卑微之处。
同样,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信赖之处。
因而,当观众同情他们的遭遇之时,也同时敬佩他们的可贵之处。
这可能正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国栋带着女朋友在他刚刚为别人装修好的新房中过夜,当他们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却碰到的种种尴尬之事。
导演将他所要批判和诟病的社会之不堪之事汇聚到那一夜。
当观众觉得有些许可笑的时候,可悲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一情节的表现中没有煽情、没有矫情、没有渲染,甚至没有悲情,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让观众更加同情男女主角的遭遇。
春运是多年的老话题,回家过年又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中的各种问题本不是依靠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的,电影能做到的不过是让观众在心酸之时感到温暖。
MLGB的,中国几时也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了,牛。
像贾樟柯说的“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那样。
我TMD看哭了。
我一俗人,也不会评论,总之很好看。
我给了个“力荐”。
很温暖,很潮湿
有天早上赶去和平,想看10块钱的早场电影。
可惜到时已经过了十点,所以就没看成。
走之前,看下了大屏幕。
哦,原来放的是《一年到头》。
再后来,有国外专门关注中国电影的资深影评人推荐这部影片,并称之为2008年最棒的一部中国影片……2009年,见到了本片的监制。
一提到这部影片,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部电影上映之前,部分院线经理看后,觉得相当不错,甚至考虑多安排场次力推。
但紧接着,这片子就得了一个国家奖并获总局推荐。
于是很多院线代表,便想当然得以为是部主旋律电影,不会有多少人来看,便把场次都安排在了上午,权当交差。
虽然制片方最后票房还是收回了成本,但还是相当可惜。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当下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在保持相当可看性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10.01.01晚写于外公家
从王小峰的博客上知道有个叫谢晓东的,写了几部电影,《业主奏鸣曲》《一年到头》和《无形杀》,其中王竞导演的《一年到头》在豆瓣上评价很高,8.0分,看介绍原来是关于春运的,有很多人还都说看哭了。
我好久没哭了,就准备试试。
2008年的贺岁片,后知后觉的我刚知道。
现在是2009年7月,没有一年到头的感觉,姑且揭一揭买票难的伤疤。
春运的问题,依旧是个老问题,作为在北京摸爬滚打的外地人,每年都得面对。
尽管离春节还有半年,看这个片子无异于往伤口上洒盐。
可是,回想这一年到头,我们谈论什么问题,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没想到的是,片子看到最后,我真把自己给看哭了。
我们谁都不怪。
黄渤说过: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买不上票,也别骂政府。
让你去干铁道部部长,不一定比现在强。
想起一句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原本以为有钱人不愁回家,可导演告诉我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回家的路上,穷人跟富人各有各的艰难。
电影有两条线,穷人那条就不说了,农民工买票难说一万遍了,越说越难。
说富人吧,先说医院那点事儿。
心内科刚上任三个月的小伙子还需要加强学习:医生的年终奖金跟你这一年所卖出去的药是挂钩的。
可这小伙子就不明白了:明明开一瓶药就能治好病人的病,难道我非要给他开两瓶吗?
于是,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才来三个月,等你在心内科待上三年,你就明白了。
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小伙子的悟性很高,几天工夫,他就知道让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院的病号住院观察两天了。
反正是公费。
主任一听说是公费,更狠:那就住七天吧。
到底是主任。
主任看上去很风光,但,是个主任就不容易。
何况这个主任娶了个城里老婆。
其实主任老婆不过是个护士,在医院是主任的下属,可回到家,主任是她的下属。
主任过年也得回家啊。
当然他可以一个人回家,可是即将过八十大寿的老父亲这回非要见见自己的孙子——孙子都16岁了,还没见过爷爷。
怎么办?
是回呢回呢还是回呢?
老爷子过一天少一天,估计过完八十大寿也就差不多了,说什么也得带儿子回去!
于是就买了三张火车票(当然,是很不容易地搞到了三张火车票),然后小心翼翼地跟妻子解释、央求……没用,妻子说了:儿子明年参加中考,是儿子重要呢,还是老子重要呢?
通过比较来探讨问题的实质,这是女人的通病。
她们把比较法应用于生活的每一处,比如:“你是更爱我呢还是那个贱人”,“你是先救我呢还是你妈”。
的确很难,好比问你说,我是砍掉你的左手呢还是砍掉你的右手,你怎么答?
最后,女的亲了男的一口,说我给你做好吃的去。
男的就败下来了。
亲一口是“色”,做好吃的是“食”,16年来他就是被这两样武器给征服的?
可当妻子偷偷把两张火车票转让,当那两张火车票被人取走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
当着妻子跟儿子的面,主任哭了。
主任有泪不轻弹呐,弹了说明女人狠啊。
不过主任这一哭,女人心就软了,女人哪见得男人哭呢。
于是女人屈服了:“你吓着我了,我依了你还不行吗?
”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母子俩飞出门去,追回刚转让出的火车票。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哭的。
我之所以认为这部片子好,当然不是因为它能把人看哭。
况且看了这个片子一点都不感动的也大有人在。
不能说没看哭的人就没人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硬要让一个北京人去体会外地人买票难的感觉也不怎么人道。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它在春运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不是只有民工返乡难,还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因为倒插门等原因回不了家,也很难。
对于广大农民工朋友来说,火车票难买,也买不起;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火车票不好买,但可以上网找二手、找黄牛;而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外地女婿来说,火车票,这个真没有。
2009年7月19日
好评!《万箭穿心》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有意思的是结尾和《万箭穿心》结尾一样,车坏了,还得继续走。
天啊,我有个和小梅一样的镜子
感动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都不实诚了
2009.01.01类似题材怎么就没更多的人关注呢~真实中国
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人,认为影视就应该反映生活,一部好的电影表达出人民所想所向之事在当今电影圈真的很难得;没有流量明星和大牌演员却演绎的十分精彩,好电影好导演让我切身处境,心里又向往起过年;希望好的传统不要流失,好的导演可以尽心表达出人间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后面眼泪就忍不住泛上来了,想起每年寒假在火车站奔波的场景,大家都只是为了回家和亲人过个年,特别是那些民工,日日夜夜排队,有可能还是站票,厕所里都睡着人。妈了隔壁,中国铁路就是这么缺德,多开几趟车妈逼会死人啊!还有操他妈的票贩子!老子回趟家不容易!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7.0/N/A
中国版的love actually
记录了人类的真实历史状态,有价值。2008年北京房子还没有限购,从那年开始房子开始慢慢转变成金融资产。
这电影太好了!
没有高潮没有笑点……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家过年的渴望
蓝莲花在这里很好听
每个人都是好人,但人之间相遇就是一种矛盾。如果不是人的问题就是这个社会的,或者是社会变革的一个前奏。社会群像缩影其实很难拍,所以难免符号化(比如我不是潘金莲),完成度高,好看。
这个真实,普通人过年的写照啊
我真的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直接跳結局,&#34;人在囧途&#34;比這部好,劇本太過寫實,民工沒有保障,並不是拍電影就能解決,應該要實際解決。不懂為什麼很多人給很高分,覺得好恐怖。
7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天除夕一年到头结尾的春运加蓝莲花独属于中国人的过年医生回家的那条线有点牵强
10多年前的春运还是一票难求,那时候机票可以疯到“北京到西宁到上海到湘潭”中转,10多年前的民工还在为薪酬争权,所谓“文明讨薪”…10多年后的现在貌似情况好转了,新的问题又来了。王竞《万箭穿心》更早更温和作品,“多张票你愿不愿意跟我走?”笑泪…
#王竞补片 “我要一张到合肥的票!”制作依旧粗糙,同一场景底噪都不一样。剧本是上世纪小品水平,极精细的社会风气营造,叙事上妙在几条线最后能汇到一起,但是真的难以理解部分剧情设计,最后硬是凑了个大团圆,尤其是医生一家,男的眼泪是金子做的吗,一掉大伙就都得依你?养了个能赚钱的儿子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