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硬伤有两:1,步枪虽稳,后坐力还是很大,不瞄能一枪一个,堪称神技。
都市人骑上马,毫无震动影响射击,要知道那可比车震动厉害多了(普通爆米花电影或可,真实改编这么做就过了)。
2。
12人打120人可以,打220人可以;打1200人或者1万人,重心就不在于12人冲杀了。
大的战斗,12人发挥的只有指挥支援士气等作用,结果一个个像超人,失去真实性。
主旋律控制还算可以,节奏也还好,硬伤太重,反而不如不看电影知道有这事就行。
(实际就是美帝复仇似的干涉内政,跟本拉登祸不祸害本国人民没关系,别人国家都动乱几百年了你也没管过吧,惹到你了就欺负。
找个理由让看起来比复仇更伟光正而已。
)
这次又是真人真事改编的《12勇士》美国战争主旋律大片有着豪华的cats阵容“雷神”“佐德将军”“蚁人里边的好buddy 麦克尔佩纳”的豪华阵容战争大片整体观感中规中矩,有点低于期待值全片前半段 颇为精彩,踏上支奴干的12勇士 告别家园 登陆阿富汗国土不靠谱的CIA特工的情报 和 漂浮不定的军阀态度使整个595部队笼罩着一股危机感锤哥和军阀的谈判 两人的态度让人耐人寻味 剧情引人入胜揣摩杜斯塔姆将军的立场和态度 成为影片前半段最精彩的剧情杜斯塔姆将军这个角色可为全片一大亮点这一次的美国主旋律大片 成功塑造了一个可尊的对手通过杜将军这个角色 美国人也深知 阿富汗这片国土 是一片无主之地无论是苏联人 还是 美国人 没人可以统治他们这些骑在马背上的战斗民族们 骁勇善战一代又一代 今生不如来世这些都是本片优秀的地方然而到后边 剧情开始极具下降我不知道本片的真实改变程度 背后的真实事件是怎样部队明确目标是 攻下 马扎里沙里夫城 这是一座阿富汗北部塔利班交通枢纽和据点然而到后半段 由于上头怀疑595部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夺下 马扎里沙里夫成就派遣599部队去帮同是北部联盟的阿塔将军 攻下马扎里沙里夫城杜将军知晓此事大发雷霆 结果 主动退出进攻 马城然而 主角 尼尔森 还要坚持带领11个士兵去攻打马城我想问 这里剧情是不是有点扯淡?
都已经有人接下这个任务了 为何还那么着急?
这场战场不是说为了死去的911的遇难美国人吗?
还是为了急于求胜???
后半段的剧情 开始越来越bug,开始走下坡路阿富汗峡谷的地貌 给画面观感增添不少色彩来到战争片的重头戏--战斗场面 整体拍得中规中矩,骑在马上无惧冲锋的 锤哥 有那么一瞬间让我想起 小时候看的 《RAMBO 3》骑在马背大战苏联人的那个战斗画面。
但是穿着美国陆军制服骑在马背上冲锋的画面可为头一次见无论是作战理念还是装备,世界最先进的部队骑在马背上 还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些裹着头巾的战士们顶着多管火箭在头顶上呼啸而过冲锋射击并肩作战还是蛮为猎奇的,这种原始与现代的碰撞融合,画面感还是颇为强烈,但是依然掩盖不了 后半段整体观感的平庸。
还是那句,中规中矩的美国主旋律战争片,6.9分。
因为 在片中全程地在专心地自黑政府 就当作是美国佬地深刻自我反省吧 所以+0.1分....说句戏外的话,让我觉得最出奇的是,整部电影 到最后 这12个人的事迹竟然是真的...他们还真的做到了...well,很燃的真实事件,但却是很平庸的电影.interesting
据说是升级版的战狼??
黑鹰坠落,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绿区........所以米国最近战争片题材片慌赶脚,能拍的题材基本都拍完了,慢慢开始热捧传记改编电影这种series了吧,其实很偏爱战争题材的电影,用三块碎片看完的电影,可以说非常惨了,回头还是好好的回味了一下。
演员阵容是真的很棒了,这个小队堪称全明星,加上海总的加持,颜值刷刷上去(电影的刻画也太侧重海总了趴,Michael Shannon和Michael Peña感受了一下替补席的味道,导演处女作,可以原谅哈哈哈战争电影看好多,突突突的镜头好像有点免疫,莫名对阿富汗的人文风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小镇之间的分布都零零散散,沙石style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病态美丽的沙漠,莫名觉得很美,能在电影中穿越到各种地点,各种事件,电影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主旋律就是战场,文戏几乎忽略,开始海总和女儿的镜头真的好感人,加上夫妇的友情出演,整体突出的还是作战小队,小队中再突出海总,尤其是马背上的海总一路突突突直接把塔利班赶出阿富汗,还是带着点好莱坞特有的英雄主义,真实故事改编,啊米国军人就是腻害,堪比手撕鬼子。
没有感受到强行政治正确的感觉,导演就是单纯的想用稍微夸张点的手法讲讲这个故事,给观众带来一点震撼,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叹下“America First”,目的达成。
真实度没有孤独的幸存者优秀,思辨被黑鹰甩一大截,剧本没拆弹部队宏伟?
总的来说不差,观赏性也很棒,战争场面营造一流,的确很震撼,但是和那个年代的经典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感觉。
好好研究了911背景,居然有.......阴谋论一说,还挺有可信度,被吓到........
看了短评第一条,为啥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收到这么多的赞?
影片设定在911之后,早出发前就有所交代。
之后,在营地,平头长官威廉给锤哥一个钉子,说的是from the tower,很明确了吧这就。
在阿富汗,队员们也不只一次的说过,如果我们不能成功,那么惨剧将会再次发生在美国本土。
由此可见,这次行动的动机不仅仅是爱国主义那么简单,而是美国在911之后对基地组织首次报复行动,完全可以解释队长对将军说的“你带我找到基地组织我会告诉你什么叫杀人”(记不清原台词了)以及队员在接到任务时候的兴奋。
这就好比我们在提起侵华战争时的愤怒,不是爱国主义就能概括的,还有同胞被杀害的悲痛与后怕。
至于阿富汗战争的原因,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层面,当然要立牌坊了,证明自己的正义。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报复这个理由在电影里士兵的立场上完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动机。
1960年,美军取消了骑兵编制,骑马打战的时代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成过眼云烟。
但在2001年,12位美军战士却在马背上给了塔利班人员重创,基地组织把此次交战称为“最惨痛的失利‘’。
这次反恐战争的开端大家一定都不会忘记,就是美利坚建国以来所遭受的最大一次袭击,震惊世界的911惨案。
最新影片《12勇士》(12 Strong)中,男主角米奇·纳尔逊在家里的电视上看到了双子塔被毁,他急匆匆地拒绝了升迁的机会,重回部队,担任队长,带领12位勇士,执行了一次对美军意义重大的打击任务。
主角,队长米奇·纳尔逊由雷声扮演者,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饰演,他在影片里褪去了神的外衣,回到了陆地上,给我们呈现了那场机密任务的始末。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在改编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天然的矛盾,还有如何取舍现实事件的长度和保留那些细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质量。
过度改编会给人遭受欺骗的感觉,而如果完全尊重现实又会令人乏味,电影的确来自现实,但是只包括乏味之外的一切。
《12勇士》最大的噱头无疑是在现代战场上重现两个时代的兵器重叠,在阿富汗的山谷中,战马居然和坦克相互冲撞,火箭炮成为了马匹冲杀突破的障碍,当美军战士在马匹上手持M16冲锋枪时,那种奇妙的混搭错觉直接勾起了观看的欲望。
另外,《12勇士》还通过美军的攻击策略,让我们一探了当时阿富汗的地缘势力情况,再现了“这里是阿富汗,许多帝国的坟场”的异域特征。
米奇·纳尔逊所属的ODA 595小队,俗称绿色贝雷帽,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12勇士》的第一幕极为简单,通过军人们与家庭的告别丰满人物,为安全“回家”和战斗的危险制造冲突,同时以911的惨烈画面树立战斗的正义性。
很快,以米奇·纳尔逊为首的12人队伍就深入到了阿富汗腹地,他们准备和当地的军阀,同样与塔利班为对手的杜斯塔姆将军进行了合作。
杜斯塔姆将军从17岁起开始与俄罗斯交战,当时已经55岁,会多国语言,在阿富汗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除了塔利班外,还有一支军事力量影响着战局,所以加上美军,一共有四支势力左右着战局,美军联合了其中两支,一同对抗塔利班,但这两支势力之间也摩擦不断,局势相当微妙和复杂。
米奇·纳尔逊12人与杜斯塔姆将军200人的军事力量需要对抗塔利班近5万人的武装。
他在给美军将军的邮件回复中这样描述:“他们每个人的AK47只有10发子弹,连狙击手的弹药也不到100发,还得忍受着干渴和饥饿……我亲眼目睹这些骑兵,翻山越岭,去攻打塔利班的据点。
冲锋时他们往往顶着枪林弹雨……”
塔利班和基地武装分子装备有30余辆坦克和70余门火炮,而他们甚至无法为12名美军战士每人提供一批战马。
力量对比悬殊,但威风凛凛的特种兵们一句话就点燃了情绪:“人数五千比一,这叫随便打,都是靶。
”当然,几百人对几万人发起攻击的壮举史上少有,温泉关300勇士,巴拉莫守卫战都以正义一方全军覆没告终,记忆中只有《三国演义》里,魏国猛将帅才张辽率领300骑兵勇士威震过一次逍遥津。
美军当然不会只依靠12位特种兵和一位有几百人实力的当地军阀,全天候制空权是他们的王牌杀器。
地毯式轰炸,来自天空的精准轰炸可以最快时间内摧毁塔利班的军事力量,所以米奇·纳尔逊一行人一开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轰炸机定位,待一阵狂轰乱炸后,杜斯塔姆将军的骑兵部队再去收拾残局。
整个任务的目的是把塔利班赶出城市,不给他们在冬天积蓄实力,训练士兵的机会,完成任务的期限只有3周,圣诞节之前回家。
可就像老斗士杜斯塔姆将军说的那样,“我制地,你制空,你们有制空权,但战争是在地上赢的。
”高潮大战中,面对死守谷地的塔利班武装,米奇·纳尔逊必须以正面突袭的惨烈方式获取胜利。
剧情在这里埋下了一个焦虑刺激的冲突,塔利班的火箭炮几乎以压制性的优势阻断了米奇·纳尔逊的突袭,骑兵伤亡惨重,而火箭炮填装一次弹药需要两分钟时间,于是高潮对决自然是骑兵冒着火炮向前进,
能够活着横枪立马到火箭炮前就算胜利,骑兵战坦克,骑兵躲子弹,骑兵胜火箭炮的“穿越”一幕就此“横空出世”。
《12勇士》虽然没有经典战争片的厚重感和反思性,但还是比较合格的在人物之间制造出了化学反应,体现了出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比如黑人美军士兵和阿富汗小男孩之间的相互守护。
小男孩与美军士兵如影随形,一开始让士兵反感,老练的长辈说出了缘由:一个美军士兵的生命可抵500名当地人,不是悬赏10万美金那么简单,而是如果美军士兵阵亡,美军有可能就不会再提供帮助,所以小男孩的任务是保护美军士兵,如果任务失败,他可能被“诛九族”。
黑人士兵在了解到缘由后,开始和小男孩逐渐拉近了关系,甚至形成了类似兄长之间的情谊。
小男孩好奇的吃着美国大兵带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甜食时,我们才能感到战争之外的片刻柔情。
影片最具矛盾的,其实是男主角队长和将军杜斯塔姆之间的拉扯。
两人都想获得实际的战争控制权,队长从没有实战经验的战士变成了他口中的“有杀手眼神”的战士;
而杜斯塔姆也识大局的和对手暂时保持了联盟关系,放弃了一座城市的控制权,两人都获得了成长。
杜斯塔姆的名言也令人记忆尤新,“你的天上有人,而我的天上只有神”,片尾他告诉队长,“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
美国将成为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有人离开,就是懦夫,但留下,就是我们的敌人。
”他意味深长的接着说,“他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朋友”。
2014年,杜斯塔姆将军出任阿富汗副总统,和纳尔逊的友谊保持至今。
战后,米奇·纳尔逊12人全数归家,军事战略家预计需要耗时两年完成的任务,小队三周就神奇完成。
由于是机密任务,整个小队低调回家,未受到任何英雄仪式的欢迎或公开致意。
虽然片中,12位勇士队这场任务总是跃跃欲试,眉飞色舞,视死如归的,但我们知道,战争永远不值得歌颂。
2022.04.06
911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忙做一团,长官鲍尔斯和属下尼尔森队长说话都气急败坏的带着火气,冲的要命,也难怪,非常时期,千头万绪,焦头烂额的,谁还顾得上文雅礼仪这些闲扯淡的东西。
911让很多美国人的生活也就此改变,首当其冲的是特战队员家庭,“等你回来了,我才会爱你”,这句话代表了特战队员家属们的纠结心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战队员的家庭也是一样的,大多数特战队员老婆都哭哭啼啼的,也有例外,不哭不闹忙着刷洗烤箱,老公要临走前快速温存一下,被严辞拒绝“先都别想,只有让你憋着,才能确保你回来”,这都什么逻辑。
美国人也谙熟师出有名的道理,一场战争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很重要,将军送给尼尔森队长一块世贸双子塔的残骸,表明是为国家和正义而战,美国军队也非常重视战前鼓动和动员。
深入敌后,联合北方联盟军阀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协助他对付塔利班,夺回马扎里沙里夫城。
12名特战队员加上北方联盟的2百多职业军人,对付拥有导弹、火箭弹、迫击炮、机关枪等重武器的5万多塔利班,美军和塔利班力量对比是1比5千。
这部电影把美军吹的有点大,即使美军有得力的空中支援,也有点悬,加拿大人拍的电影可没有这么邪乎,同样是和塔利班作战,4名加拿大士兵组成的狙击小组让3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包围,弹尽粮绝后硬是被灭了,感觉加拿大人拍的比较真实。
为了躲避沙尘暴和导弹的袭击,美军的支奴干直升机要飞到2万5千米高空,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吹牛。
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喜欢“以貌取人”一开始他并没有看上尼尔森队长,嫌他没有一双杀人的眼睛而不信任他,他的副手斯宾塞倒是长了一双杀人的眼睛,尼尔森主动请战,于是尼尔森和杜萨塔姆在互相不信任的猜疑中开始第一次合作打击塔利班。
很快尼尔森就让将军见识了一把“笑面虎”大开杀戒的厉害。
美军的到来早已家喻户晓,塔利班自然也知道了,塔利班领袖穆拉·拉赞悬赏美军特战队员的项上人头,一具尸体10万美元,一件染血的制服也赏5万美元。
尼尔森用望远镜目测引导美军轰炸机在3万米高空投弹,结果全投到目标区以外去了,尼尔森不顾杜斯塔姆将军的阻拦抵近测绘目标距离,遭到塔利班的围杀,又差点让美军自己炸弹炸死,尼尔森的英勇让杜斯塔姆将军刮目相看。
阿富汗少年真可怜,连年的内战和外患让他们家破人亡,失去了幸福快乐的童年,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让他们无缘美味佳肴,美军士兵给他一只棒棒糖,居然不知道剥糖纸就往嘴里塞,看的让人心酸。
那么小的年纪就扛枪上战场,随时可能丢了命,想想让人嘘唏不已。
杜斯塔姆的战法颇有些古代人打仗的范,美军一顿狂轰滥炸后,杜斯塔姆的骑兵发起冲锋,美军的飞机炸弹辅以杜斯塔姆骑兵强大地面火力攻击,杀的塔利班鬼哭狼嚎。
关键时刻,塔利班的坦克不知从哪冒了出来,偏偏这个时候美军的飞机没油了,战斗态势瞬间反转。
杜斯塔姆的人被打的人仰马翻,刚刚还吃棒棒糖的少年也战死。
尼尔森急忙带领特战队员杀入敌阵,才掩护杜斯塔姆撤出,这时杜斯塔姆才由衷佩服尼尔森“现在你有杀手的眼睛了”。
这一仗打得窝囊,双方都死伤惨重,尼尔森和杜斯塔姆发生激烈争执,杜斯塔姆直指美军作战的软肋“你们怕死,恐惧打仗,想不流血就取得胜利”。
杜斯塔姆教会尼尔森不要像军人一样思考,要用心思考“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人的内心,我的军队里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
不过两人最终达成共识,美军要穿越沙漠无人区,从背后出击,直插塔利班扼守的交通要道天吉峡谷,切断塔利班的补给线。
杜斯塔姆的进攻遭遇伏击,他不退反进,受到鼓舞,尼尔森带领美军特种兵积极配合,共同击退塔利班。
收复失地,解放拜申村,让杜斯塔姆将军感慨万千,在这里塔利班拉赞杀死他的家人,制造了一起起令人发指的血案。
穿插到天吉峡谷的美军进展顺利,引导美军飞机炸毁塔利班的坦克等重武器和弹药运输队,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就在杜斯塔姆和尼尔森一路高歌猛进,准备和拉赞的塔利班决一死战的时候,美军上层为了双保险,竟然走了一步臭棋,派出另一种特种小分队协助北方联盟由阿塔·穆罕默德将军带领的部队进攻,直取最终目标马扎里沙里夫城,杜斯塔姆将军听说后当场不干了,让他啃骨头,他的死对头吃肉的事是万万使不得的。
现在该轮到尼尔森来教育杜斯塔姆将军,给他上政治课了“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来和塔利班战斗的,你也没有战士之心,只不过是一个抢地盘的军阀而已”,尽管尼尔森苦口婆心的劝说,杜斯塔姆将军还是领着他的人撤了。
眼看功亏一篑,尼尔森和队友们都不甘心,决定同心协力以一己之力挑战人多势众的塔利班。
尽管美军飞机的炸弹给了塔利班沉重的打击,但是地面的战斗依然惨烈无比,塔利班用人体炸弹来诈降,哈尔受了重伤。
塔利班的多管火箭炮更是给刚刚返回参加战斗的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巨大的杀伤。
尼尔森冒着塔利班的强大火力向火箭炮基地发起决死冲锋,目睹这一切的杜斯塔姆将军开始由衷的佩服尼尔森,紧随其后,拼死一搏。
趁着塔利班的火箭炮装填弹之际,尼尔森和杜斯塔姆联手冲入敌阵,在火箭炮重新发射的前一刻占领了火箭炮阵地,杜斯塔姆将军亲手击毙了拉赞,残余的塔利班开始溃败,四处逃散。
想不到杜斯塔姆将军竟然主动和阿塔将军握手言和,把马扎里沙里夫城让给了他,看来最后这场残酷的决战让杜斯塔姆将军也明白了许多。
尼尔森称赞他做出来正确的选择,杜斯塔姆将军却意味深长的说“正确的选择?
没有那回事,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的帝国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就算是你们也一样,美国将成为在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你们离开就是懦夫,留下了我们就是敌人,但是你永远都是我兄弟,等我走进那座城市,就升起你的旗”。
临别,杜斯塔姆将军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短鞭送给了尼尔森。
尼尔森把将军送给他鼓劲的那块纽约双子塔的残骸,深深的埋在了他们浴血奋战的阿富汗土地里。
王者归来,“你说到做到了”,将军这句话是对他完成任务的充分肯定,不过让尼尔森最欣慰的是做到了所有人都安全回来和亲人团聚。
现实打脸这部电影,仅仅三年后,塔利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全国掌了权,而美军却跑路了,用杜斯塔姆将军的话说最终美军成了懦夫。
塔利班和部落首领究竟谁来执政更好,应该由阿富汗人民自己来决定,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美国人强加于阿富汗人民的意志终归不得人心,美军撤离最终为20年的侵入画上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对美国人来说并不圆满,甚至是不情愿画上的,画的不那么体面,但终归是结束了。
现在乌克兰正打的热火朝天,美军是再也不想踏入战争的泥沼里了,不知是吃一堑长一智了还是钱袋子没有过去那么鼓了。
《12勇士》。
7分。
尼科莱·弗格西格导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迈克尔·佩纳主演作品。
这些年,好莱坞反恐战争佳片频出,它们大多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有一些确实深省人性,有一些也确实令人深省。
陆陆续续,我差不多也看了不少。
《12勇士》不能说非常经典,但是部好片无疑,而且这个真实的事件在当时的美国因为安全考虑并没有在官方进行表彰和宣传,反而是民间自发地为这12位深入险地击毙恐怖分子的勇士离了骑士雕塑。
遗憾的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或者说创作上的不足,导演并没有花必要的时间去给观众酝酿情绪,为何这支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即将被解散的特种兵小分队会在看完911事件的报道后立刻自发组织起来请求出战。
诚然,每一个人每一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反恐精英,他们原本就经常面对这些恐怖分子,经验丰富,驾轻就熟。
当时有专家预测,要深入腹地彻底清楚塔利班组织,至少需要大量的兵力物力投入两年以上的时间,但这支12人的小分队仅仅用了三周就完成了任务,并且锤哥饰演的队长米奇还和阿富汗新政府副总统当时的正面军杜斯塔姆将军结下了深刻的情谊,成了私交甚好的兄弟。
追击过程非常凶险,12人只得到了6匹马的资源,在无人之境的荒漠,他们成了完成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发动了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世贸双塔和五角大楼都受到飞机撞击,其中世贸双塔拦腰遮断,随后坍塌,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
这一事件造成了接近3000人的伤亡,举世震惊。
2001年10月7日,小布什总统开始了针对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反恐战争的序幕。
电影中的12勇士属于美国陆军特种部队A类作战分队(Operation Detachment Alpha),通常被称为“绿色贝雷帽”部队(U.S. Army Special Forces Green Berets)。
作为这次反恐战争的先遣队,与当地反塔利班武装协同,在短短3周时间内,攻取城市马扎里沙里夫,并全员归国。
军事战略研究者认为,取得类似战果最少需要2年。
这支特战分队简称为ODA595,其作战方式主要是渗透入阿富汗本土,为轰炸机提供坐标。
阿富汗当地部队由杜斯塔姆将军领导(2014年成为阿富汗副总统),主要任务是引导特战分队寻找塔利班武装,并为特战分队提供安全保障。
影片于2018年1月19日在美国上映,截止3月28日,在本土获得超过4500万美元票房。
导演Nicolai Fuglsig是新人,演员海姆斯沃斯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被亲切的称之为“锤哥”。
该片可以说是标准意义上的美式主旋律,在思想上没有什么解读空间,但是在主旋律处理方式上确有亮点。
(一)影片中,特种作战分队和当地武装多骑马,骑兵加轰炸机对战坦克加AK演绎了现代战场中颇为怪异的景观。
这主要是阿富汗自然环境恶劣,多沙漠和山地,常年战乱之下,基础设施较差。
而且,阿富汗在常年战争中存留了大量轻重武器,影片中双方除了常规的轻武器之外,塔利班武装还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皮卡、塔克和火箭炮。
现代武器与战马同框,颇具错位感。
战马与坦克
火箭弹、战马和坦克(二)跨国战争最需要正当性理由,电影中主要给出了3个理由。
第一,将塔利班武装进行非人化处理。
影片塑造了塔利班武装首领野蛮、凶残与邪恶的形象:禁止8岁以上孩子接受教育,对违反者处以极刑,杜斯塔姆将军的家人也受到塔利班武装的屠戮。
而美国作为拯救者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欢迎。
野蛮、残暴的敌人头领
通过信件说明阿富汗欢迎美军
美国出兵是让阿富汗更美好,哈哈
阿富汗的将军愿意升起美国的旗帜,敢说不正义第二,塔利班武装支持基地组织开展了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世贸双塔残骸成了这一国仇的象征。
片头锤哥接受任务时,军官将世贸双塔残片交给了锤哥,片尾锤哥将残片埋在了阿富汗国土上的镜头,这是复仇成功的仪式。
换成中文就是“犯我米国者,虽远必诛!
”
世贸双塔的残片是战争的动力
残片掩埋是复仇成功的仪式第三,而美国小分队与阿富汗本土反塔利班武装则相互配合,并在战斗生涯中建立了兄弟关系,无论是锤哥与将军,还是队员与小孩,双方都不惜涉险营救对方,将美国小队的军事行动正义性表露无遗。
盟友之间互帮互助(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似乎成了主旋律电影的一大标榜。
对观众而言,真实往往比虚构的毁天灭地更有力量。
这部电影在片头就特殊说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片尾则以字幕和图片形式加以补充说明。
近些年《危情13小时》《美国狙击手》都采取了类似的手法。
有图有真相,敢说不真实
为英雄立碑但是,电影中美好的行军剪影、壮观的爆破场景以及煽情的配乐,都提醒我们,这跟现实关联可能并不太大。
影片再次明示我们,“主旋律”是指电影的精神内核,但好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是形式美观的商业电影。
这样的景观只存在电影中
壮观的爆破(四)美式主旋律擅长符号运用。
比如他们总将星条旗和飞机、枪械、军营、大兵并列,那是一种国家存在,并被赋予了符号化的神圣意涵,而妻儿的照片则成为人性的象征,战士最终的愿望也是回归家庭。
这种将战士意图大到为了国家,小到为了妻女的双重表达,更强化了战争的正当性。
星条旗是国家存在的象征
看照片这种梗没有缺席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锤哥24k纯帅(五)影片中杜斯塔姆将军对阿富汗状况的分析很有见地。
这里是阿富汗,许多帝国的墓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美国将成为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离开是懦夫,留下来就是我们的敌人。
整体而言,电影中规中矩,完成度较高。
马战坦克的场面调度颇显功力,沙漠和山地景观还赋予了电影西部片气质。
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缓慢,而且对人物的身份交待不够清楚,12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较为模糊。
电影将塔利班武装简单化处理为邪恶的反派,也让电影失去了宝贵的体现作者反思的机会。
总之,影片难称经典,在片荒时候,调剂下口味还是合格的。
愿世界和平!
按理说,作为主旋律得美国反恐电影,有很多都很出彩,猎杀本拉登,黑鹰坠落,孤独生还者,勇者行动等等,片子也很长,但看着惊心动魄,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反观这部,前面铺垫了好一会,好不容易出发了,到了大本营闲聊一段,总算出发了,这时候我早就睡着了,后面确实有几场小规模战斗拍的还不错,就是这个骑马闯过去打坦克,咦这不是中国以前的马賊吗,难怪这么吊,唉,就算是真事我也是观感不好,给个两星半把,冲着敌方两个人扛一个炮弹去装弹太累了。
我并不介意片子里浓浓的“超英”味道,也不介意骑马枪战的真实性,毕竟国内战争片我方战将无往不胜的还少么?
所以我还是要打五星列到年度最爱,因为它把另一个平行空间的真实世界铺在我面前,战争的残酷、恐怖分子和反恐分子行为的动机、还有算计残杀中人性依然有温暖友善的那部分,也把911、阿富汗战争的历史画卷抛给我,引导我去一窥全貌,只要有打开认知或者触碰内心的瞬间,就值得这两小时,更何况两者都有。
几个细节。
杜斯塔姆对队长说:这就是我们俩的差别,你们上面有很多人,而我上面,只有神/// 你的愤怒来自恐惧,因为在你们那里,今生比来世好,这里不一样,塔利班会消灭你所有的寄托,你的任务会失败,因为你怕死,塔利班他们视死如归,因为他们相信天堂有财富相迎/// 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帝国的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美国是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族群,你们离开就是懦弱,留下就是我们的敌人,只要记住,你永远都是我的兄弟。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观造就不同的对生命的态度,也解释了双方战争手法的差异。
在塔利班控制的区域以及更多的中东国家,女孩不能受教育,不受教育就没有足够认知,就不会用头脑去采取反抗。
看了一些关于阿富汗的书,“塔利班”一直是一个让人咬牙切齿又闻风丧胆的存在,对于这个又无知又暴力的世界很难理解,又对这里的人民充满同情,感恩自己生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国家。
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现在也差不多)的小女孩,现在才慢慢理解到,那次事件的发生、世贸大厦的倾塌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影响之大,对阳光自信优越的美国人民安全感和生活秩序的打击之深远。
所以也能够理解,是什么样的情绪让美国要当机立断发动战争,让片中的12勇士在一腔怒火中抛下家庭申请出战(当然也是戏剧性需要)只是,12勇士在2001年赢得了这场战役,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刚刚才落幕的这场战争美国是否赢了?
战争片就是在过于冗长严肃和震撼树立形象中来回摇摆的题材,但这部明明真实事件大题材却拍的如此超英感这个度从开头就没把握住不是偏见只是太烂。严格说这群演员都不咋滴好几次我都恍惚我到底在看什么,真幸好雷神现在息影了演技塑造角色的能力怎么可以这么差。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结果就剩编了……编的也不好……
这不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影片吗。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拍得过得去的战争片我就喜欢。
米国主旋律
骑马冲锋坦克群,中世纪的野性搭配现代战争的华丽。
我就炸炸我不说话。。。以后两大国真打仗了,估计也是双方互换炸弹来bomb,运起来这么麻烦,要不干脆自炸自个一死一个准
911纪事
锤哥和佐德将军主演的主旋律影片,真实而严肃,最后骑马射杀恐怖分子有些燃。
为什么不戴头盔!!!人物塑造太单薄,美国的手撕鬼子剧
勇士牌战马
主旋律战争片,没有对战争和正义的反思,唯一的矛盾就是“我要打恐怖分子,为啥不让我打?”让人想起了我国17年电影中的劳模小伙子们。战斗场面主打密集轰炸,却缺乏技术细节和以此为中心的动作场面构思,骑马冲锋更是无稽之谈,最后愣整出个寥寥几骑冲向敌营的荒诞场景,真的是“目标多到打不完了”,笑话。99:20逆光拍射击姿态那个镜头好看。杜斯塔姆将军塑造得比较好,身为“帝国坟场”代言人,告诉美国佬打仗靠的是心而不是炸弹。锤子的角色完全没表现出从新手到杀手的转变,失败。
拍个主旋律都快一半了还没打起来。。我知道导演是想多展现战争的正义性所以加了比较多的段子来黑阿富汗人,但互联网时代大家又不是傻子,中东没人权的国家多了,阿富汗伊朗以色列这些不听话的就拼命给人家不皿煮,波斯湾几个狗大户也很不皿煮你们老美咋不去解放他们的老百姓呢???我就想看一点单纯的军事场面而已啊。。
本以为会像危机十三小时那样,然后感觉像看了另一部电影
这种美化战争的片只能给一⭐,锤哥自带一⭐bug,两⭐不能再多了
一群不正经的兵打了一场不正经的流水仗
优化特效的美版战狼
关于美国士兵和阿富汗士兵合作的部分写得不错,有层次,有探讨,但是整体上真的是一部拖沓并且没啥带入感的电影,场面也是马马虎虎,这类主旋律现代战争片要不看齐《美国狙击手》,要不看齐《拆弹部队》,像本片这么中庸的真的没啥存在价值。
犯大美利坚者,虽远必诛吗?打仗靠国力,人命分贵贱啊......?
动作场面的设计和调度其实还行,就是美帝自我洗白的价值观看着令人作呕。
直接关注战争本身就有点沉闷了,虽然还挺细腻的,但是全程起伏不算大比较平淡,突然发现还是那种战争副产品的题材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