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问庄树:“我错了?
是我想除夕夜为你放把火,还是我想去南方错了?
”我被她问住,她的困惑是那么直接,却那么无力。
李斐想要逃离吉林,逃离这片神弃之地,到南方去结束痛苦—— 无端在脑后落下的板砖,因为暖气坏掉只好睡在沙发上的夜晚,如影随形的抢车焚尸案件。
于李斐,这些痛苦从脚趾尖开始,逐渐爬上汗毛,最后成为呼出的一口无可奈何的白气。
但是这片痛苦而来,又会走向何处?
在本应该是这个城市经济支柱的工厂里,机器破败不堪,勉强能工作的用粉笔被做好了记号准备拉走;而原本应该是城市主人的工厂工人变成了无名而愤怒的群众。
观众所被呈现的只是他们的喧哗与走廊里挨挨挤挤的背影。
这些支撑着吉林这工业城市运转的最后基础设施于人际关系被破坏了之后,寒风无孔不入,希望无以为继。
而那个象征着温暖与新生的南方,被寄托在每一个被运往它处的家具缝隙里,寄托在人们望向远方迷茫而忧伤的目光里,寄托在口口相传的奇迹里。
其实南方具体哪个城市不重要,人们只是希望城市恢复到以前一样的生产与安全。
如果在吉林这座,所有学校、婚丧嫁娶、住宅体系都围绕着工厂而进行的城市中,最根深蒂固的链接抖失去意义,那么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引以为傲的呢。
因为失去了骄傲,混乱从此产生。
庄树的爸爸彻夜打牌,李斐的父亲失业摆摊。
当经济的压力落到每一个人头上,贿赂成了美德,模范成了空名。
而当公序良俗成了负担,庄树和朋友们便从此自然地抢车,打架,百无聊赖。
这座城市没有人能够指责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他们。
镜头下的庄树和朋友们与其他无数青春电影一样,三五成群挤在车里,在路灯下摇下车窗,在车里放声大笑。
然而坐在偷来的出租车里,这份欢声笑语是那么不合时宜。
同样不合时宜的,还有那一场放一把火的约定。
李斐乘坐便衣警察驾驶的出租车前往汾屯,她的父亲紧随其后。
在那间出租车里的四人各自心事重重。
在李斐看来,这只是稀松平常的父女之间的谎言。
在李斐父亲看来,这是自己对女儿暴躁的关心。
在受到上级一刀切破案压力的警官看来,这可能是自己还是工作的最后一次机会。
直到警官最后亮出枪准备逮捕李斐父亲之前,我都不会想到这次无关紧要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种日常和生死关头的反差在我看来是那么不合时宜,没有预警,没有追逐,甚至没有第四个人的背后操控。
枪声在一片混乱中响起,多年之后这支枪同样延续着不合时宜的身份,一直藏在饭盒里。
庄树妈妈手中描绘的“平原”牌烟盒,正面是一片沃土良田,背面是一个手拿火柴的小女孩。
香烟本用来平息欲望,然而李斐妈妈用其暗送秋波,传递着自己的心意与欲望。
李斐学画的时候,庄树妈妈勾勒着烟盒上手拿火柴的小女孩,她告诉李斐,只要拥有信念,红海都会为你打开。
影片最后烟盒成为破案工具,是可以称得上最符合原著精神的一段,也是“信念”回光返照的时候。
庄树手里捏着烟盒,看到烟盒上的人是如此熟悉,但是随着破案,观众才知道谜底就在谜面上:李斐就是案件核心人物。
那天晚上,这盒香烟上肖像的原型,这盒香烟的持有者和借烟人一起密闭在出租车里。
庄树只有通过这烟盒才能拼凑起那天晚上的故事。
“平原”上永远宁静,而只是因为李斐的,想要在平安夜一把火信念,从此烟盒上她的脸颊沾染了血迹。
而也正是因为庄树对这起案子的信念,李斐终于得以拨开时间,再次来到他的面前。
平原上的火焰终究被庄树点燃,燃烧了这个城市不甘的颓废,燃烧了名存实亡的公序良俗,燃烧了年少的无知与爱情。
而于我,它也燃烧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生养之情,我身在纽约见证着电影里似曾相识的父辈的身影,衰败的城市街道与工厂,无比熟悉的方言与习俗。
然而我并不想回去,像千万吉林市毕业的高中生一样。
只是平安夜的一场火焰值得怀念,其所燃烧的,只是任之随风而散。
去林肯中心看这部电影那天,正是林肯置办亡灵节的日子,穿着骷髅骨骼衣服的人在跳着不明所以的舞蹈。
而往日空无一物的静水上也放上了色彩鲜艳的纸灯。
每处都有人在思乡,故乡只在被回忆起来的时候才引人回首。
3/10 极烂 一部空有东北下岗工人潮壳的文青无病呻吟之作。
这部片子能上映其实是有些波折的,几年前的那次撤档可以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再加上这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致的东北工人下岗浪潮的影视作品这几年很多,比如说漫长的季节、老枪等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也因此我是抱着一个不小的期待去看的,看完以后真的是大失所望,完全是浪费钱。
本片大体可以归为极其灾难的前半部分,以及灾难的后半部分。
首先本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可以说是把雷点踩了,首先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台词直给,而非用画面讲出来,这部片子很多的信息这样。
再来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没有生活感,感觉每个人物就像是导演的人偶一样在演着木偶戏,说着一些云里雾里的台词,再加上演员的演技又不足以撑起这部电影,也就导致整体看起来相当的烂。
再来就是剧情,本来这种电影给人带来的感觉应该是小人物在时代浪潮的推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事情,是一种宿命感,但这部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就好像如儿戏一般,人想杀就杀了,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车抢就抢了,也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人打就打了,也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这些举动都使这部电影看起来十分的幼稚,毫无宿命感可言。
本片后半部分也很差。
首先是时间跨度上虽然影片说了8年后,但在人物身上完全看不出时间的沉淀感,就拿刘昊然这个角色举例,八年前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故,再加上他这八年里又考上警校成了警察,按理说应该会跟八年前有所不同,但整体看起来还是和八年前一样,不妇说这个人物角色从一开始就没有立起来。
再来就是周冬雨这个角色也很莫名其妙,动机不合理,她嘴上一直说着要去南方,但其实完全没有把要去南方的真正原因给讲出来,她第一次在派出所里哭的那段戏也是很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就哭起来了,说她爸这样很不好,也没有说具体到底是怎么不好,影片也没有讲出来,真的就是很莫名其妙。
并且八年后喜欢女主那个医生这个人物也很莫名其妙,知道导演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真的就跟工具人一样,而他最后被女主杀死那一块儿也很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女主在笑什么。
反正整体真的很烂,可以看出来导演是想拍一部很牛逼的文艺片,但最后出来只是一部装逼失败的烂片。
当然,本片也是有一些优点的。
本片的大纲其实是很不错的:八年前的小镇上发生了连环命案,男主与喜欢的人约好了在圣诞夜前夕放火,但在圣诞夜前夕一个与男主有关系的警察丧命,男主喜欢的人以及她的父亲消失;八年后,当男主成为了警察,并再次调查这件事情后,发现这件事情与八年前消失的邻居有关,并展开了一场宿命般的追捕……这大纲听起来还是挺带感的,但最终执行出来真的很一言难尽。
我个人觉得里面拍的最好的一场戏就是雪夜出租车那一段戏,首先是警察司机以及后排的乘客嫌疑人,还有副驾上的女儿,这三个人之间的那种紧张感在那一段中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展现了出来,再加上本片的配乐其实是很不错的,也就使那一段戏看起来比较不错。
再来就是本片的场景布置比较考究,像是男主他们家就有比如说吹风机、音响等等当时的小资家庭会有的东西,一些工厂以及户外的场景布置也很好。
只说可惜了。
总体也没什么好评价的,烂片一部。
钟爱火焰的李斐本就不属于这片一切都在崩塌的冰天雪地,她没有错,但偏偏她想带走的一样都带不走,连孤独的出逃都做不到。
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她每一个试图出逃的举动仿佛都受到了命运无情的责罚。
信念的向上牵引终究拗不过个人与时代螺旋下坠的重力,眼看着李斐无辜的肉体与灵魂被撕扯着划出一道支离破碎的“血流星”。
在大片的留白中诠释这种令人无比心疼的破碎感,冬雨早已驾轻就熟,尤其是八年后隔着铁道从后视镜回望庄树的眼神,无言的几个眼神中仿佛有着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百感交集。
不过最震撼的还要数李斐手刃小人的一场,原本坐等腐烂的黯淡人生因为庄树的回归而不再平静,内心的躁动、兴奋、不甘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而同时又遭受着小人的肢体与精神暴力,接连被殴打、羞辱、侵犯和威胁,多年积压的情绪早已在命运一次又一次地重击下扭曲成了不堪的形状,最终爆发为一瞬间不计后果的反杀。
面带鲜血的李斐在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瞬间的错愕、略带恍惚的恐惧、生理性的紧张、被复仇快感上身的兴奋以及艰难地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急促呼吸,层次的丰富程度令人发指,表达的精准度堪称完美。
我不清除删掉的11分钟包不包含这一场前后的戏,但目前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又一次超出期待的表演了。
不过相比原著,目前的版本过于简练,气质到位,但剧本略有缺憾,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也有编剧的问题,在需要不小脑补量的情况下有些台词显得设计感过强,这就对主演自身所带的“故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万幸冬雨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除了几场重头戏外,例如坐上与滑下车机器盖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是一场比一场的妙。
可惜,庄树如同树桩,这傻小子一场戏都接不住。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又有怎样的改编?
从目前发出的预告,我觉得基本故事还是按照原著在走的,也会有一些新的内容,网上看了一条微博,觉得讲得挺透以下转自微博@黑光乍泄,有删减,如侵删:因为很喜欢刘昊然和周冬雨,想提前知道《平原上的火焰》的故事,就去看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发布的#平原上的火焰火的约定版预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原著里的色彩,以及为了丰富人物而增加的新情境。
小说以作者生长的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
有关铁西区的事,王兵拍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有9个多小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二集的名字叫《铁西区:艳粉街》,在本片的故事中也出现了这个地方,都是真实地名。
这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基调。
预告中那把枪、以及一个男人朝着另一人开枪的画面,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场意外,也是李斐与庄树这场错过的“祸根”。
8年前,一个县城接连发生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杀害的案件。
袁弘饰演的刑警蒋不凡带领人手假扮成司机,守株待兔等凶手露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小李斐和她爸坐上了这辆车。
预告中的这一画面,给雪夜中的那声枪响留下了悬念。
这天是平安夜,李斐和庄树原本约好要去玉米地烧秸秆,“烧起来像棵圣诞树”。
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火的约定,让二人错过多年,直到长大后的庄树成为一位刑警,重新调查这起案子,才意识到当时车上坐着的人可能是李斐。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就喜欢火,所以电影里也保留了很多“火焰”元素:燃气灶的蓝火苗、燃烧的玉米地、二人烤鱼的篝火、出租车焚毁后的熊熊烈焰。
预告开头和结尾,时隔多年未见的二人终于重逢,小心翼翼地互相询问,“那年平安夜,你来了吗?
”,希望电影版给一个不负众望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梅婷饰演的傅东心(庄树母亲,李斐幼年的导师),文雅理性,暗藏心绪,这个选角我觉得非常贴合。
另外,上映时间和李斐庄树的约定一样在平安夜,挺有仪式感的。
之前看剧版和原著小说,还没有完全对《平原上的摩西》的理解完整闭环,双雪涛的这个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看完电影版,可以来说说了。
庄树老爹一门心思搞钱,感情的事情是他想破脑袋也参不透的(,可他确实搞到了很多钱)。
李守廉的犹豫不决,更多是因为对傅东心的依恋不舍。
傅东心固守老屋并最终决心出走,她的心里是装着摩西的。
庄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视角,他的困境,是要真相还是要爱情,最后他得到了真相(,也许还能收获迟到的爱情?
)。
李斐的困境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去南方,电影里她买四张火车票,实际上是把庄树和傅东心也计算在内的。
带上心爱的人一起逃离悲催现实,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只是天不遂人愿,大雪圣诞夜,出租车往左拐是去诊所,往右拐是去见庄树,这个就是李斐内心面临抉择困境的外化。
其实,故事虽然表面围绕爱情,双雪涛想说又不能明着说的,还有那个时期,企业改制的向左走向右走问题。
发生在路口的意外摧毁了一切,失控大货车所象征的,就是那个呼啸而过的时代对草芥众生的无情碾压。
刘欢为何后来再也不唱“心若在梦就在”了。
唯有时间,才能检验一切。
电影版因为时长所限,明显铺陈不够,但结合剧版和原著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理解的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当然,还是张大磊的电视剧版最棒。
这部积压了很多年的电影终于在近期上映了,还被删减了较长的镜头。
本片的故事线分为八年前和八年后,并没有像一般悬疑片那样交叉叙事,完全就是先后叙述故事全过程,但同样具有很强烈的悬疑感。
全片在摄影和美术上做到了极具特色,将平原上的空旷和凄凉感呈现得极为出色,营造出一种压抑和萧瑟的氛围,也非常符合那个年代下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境遇。
本片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还探讨了命运与救赎的话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常,让人物情感上更具冲击力。
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李斐,既有少女的纯真,又有成年后的复杂情感,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富有层次感。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他的表演也能让令人印象深刻。
但全片总得来看,前后故事的割裂感很严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逻辑非常混乱。
另外全片对于人物情感表达也欠了不少火候,对于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很难理解清楚人物角色的情感动机,对各个小事件的突然发生充满疑惑。
非常凑巧地在某个失眠的晚上买到了最后一张平原在纽约亚洲电影节首映的票。
平原是这两年我很期待的电影,一是双雪涛的小说写得好,当年读的时候就感觉是好故事,可以拍成很好的电影,二是因为冬雨,平原算是冬雨继少年的你之后第二部大荧幕女主角的作品,我期待她的李斐,并且相信她有不会让观众失望的能力。
开场前主持人说这是个讲述 unfinished commitment, unfinished dream 的故事,我很喜欢她的概括。
其实当时我已经把小说内容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是在一连串出租车司机被害的背景下两个少年约好了要在平安夜放把火,也算是完全清空自己去面对这个电影,只专注当下的观感,什么小说里不是这么写的,那段怎么没拍出来,完全没有做类似这样那样的比较。
怎么说呢,电影本身像是在做梦。
再说得具体一点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是熟睡中的你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正在做的这个梦是有趣的,但它断断续续,你很想屏息凝神,却无法让它连贯,又不愿意叫醒自己,因为那样梦就彻底没了。
这是平原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冬雨是好的,有好几个片段足以让她再度封后,昊然也是好的,他呈现了一个更温柔的小树,更不用说别的演员。
可是当优秀的演绎遇上不连贯的剧情,突兀的感觉会大于感动。
所以平原无法取代白日焰火,超越燃烧,甚至是它自己的原小说。
至于电影结束后半小时的导演Q&A,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状态疲惫的原因,感觉回答质量不是很高。
看完电影就立马回去把小说重新读,此时脑子里已经有了小斐和小树他们的模样,再读的时候就更有趣了,也会思考电影的优劣之处。
她又一次笑了,说,你出现的时间很对,我知道你糙,但是你也不要嫌我细,你唯一看过的一本连环画,是一本伟大的书,只要你不嫌弃我,不嫌弃我的胡思乱想,我们就可以一起生活。
”电影里父母这辈的关系一笔带过,很匆忙,交代的不清楚。
小斐为什么买了四张去南方的票,她觉得傅老师和她爸是互相有好感的。
她为什么这么觉得?
傅老师为什么选择跟小树他爸结婚?
小说里这话说的多好,傅老师是不爱庄德增的,但我们可以一起生活。
小斐把火柴盒捡起来,从里面抽出一根火柴,划着了,盯着看,那时候天已经黑了,没有月亮,火柴烧到一半,她用它去点火柴盒,老李伸手去抢,火柴盒已经在她手里着了,看上去不是因为烫,而是因为她就想那么干,她把手里的那团火球向天空扔去,“咝咝啦啦”地响,扔得挺高。
”李斐喜欢火,电影里我记得只有一幕,是周冬雨开煤气灶,火苗“喷”一下绽放开来,她盯得出神。
我更喜欢小说里的这段。
我们小时候一定有一个阶段,也是喜欢火的,它神秘,它美丽,它危险,我们着迷于火柴擦地一下生出火苗,点燃蜡烛,不,还不够,如果手边有报纸啊纸盒啊树枝啊,下意识还想去点燃它们。
我从电影里能感受到李斐想去南方的渴望,但我感受不到她对火的热爱。
我对小树说,小树,快圣诞节了。
我知道庄家是过圣诞节的,每年的平安夜傅东心都给大家包礼物。
我说,你想要什么?
小树说,你买得起?
我不要,我妈骂我还少?
我说,我可以给你做个东西。
小树说,做啥?
我说,烟花行吗?
小树说,就像你点了那个火柴盒一样?
我说,你还记得?
小树说,那玩意太小了,没意思。
我说,你想要多大的?
小树说,越大越好。
他伸开双臂,能多大多大,过年我妈都不给我买鞭,怕我给人炸了。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在东头,有一片高粱地,我爸带我去一个叔叔家串门,我在那过过,冬天的时候,有没割的高粱秆。
都枯了,一点就着。
像圣诞树。
小树说,你敢?
我说,兴许能一烧一大片,一片圣诞树。
小树拍手说,你真敢?
我说,你会去看吗?
穿过煤电四营,就能看见。
小树说,你敢去我就敢去。
我说,无论你在哪?
他说,无论我在哪。
我说,如果傅老师不让你去呢?
小树说,不用你管,我有的是办法。
我说,几点?
小树说,太早会被人看见,十一点?
我说,十一点,你别忘了。
小树说,我记性好着呢,就看爱不爱记。
我准到。
”小斐和小树之后的命运起点就在这个平安夜的约定上。
电影里周冬雨带着玩笑地说,敢不敢和我去放把火。
看的时候我在心里说,什么鬼。
但是你看小说里就很详细,小斐是想给小树圣诞礼物。
小树是经常闯祸的调皮孩子,小斐喜欢他,想讨好他,一般礼物小树不稀罕,所以小斐想到去烧高粱杆,像点亮的圣诞树一样,最好还是一片一片的。
单单听到这么个想法是不是已经很兴奋了,何况他俩还是孩子。
这里两个人的对话没拍好,太可惜了。
这个约定很重要,小斐为此几乎失去了所有,所以它至少要站得住脚,它也要足够美,让人一想到之后每个人的悲剧,都下意识联想到平安夜的约定。
蒋不凡和孙天傅的戏份增加了不少,这两人在电影里演绎得很好。
蒋不凡没法单纯用好坏评判,但你能从电影里看出他的压力,一连好几起出租车司机被杀,他需要赶紧破案给老百姓交代,结果他的武断害了自己,也害了李斐父女。
孙天傅这个人物在电影里也是意想不到的,这也是电影出彩的地方。
同样,相比于小说,电影是有那么丝温柔在的。
刘昊然的小树是温柔的,平安夜那晚,小斐悲剧的起点,小树去赴了约,在夜晚的高粱地里他等了小斐一晚上。
长大后两人再度重逢,经过的火车把小斐的车切成一帧又一帧,望眼欲穿的小树,他是想念她的。
电影可以更好。
希望能顺利上映,希望更多的人能与小树和小斐相见。
双雪涛的小树和小斐没有那种所谓情愫。
女孩年长于男孩,当庄树知道一切源于那场大火的约定方才记起童年有那么档子事,这根本不是反转,小斐的无谓最终湮灭。
文学的力量,影视不适合,男女间一开始就要有些什么。
剧版保留了女大男小的设定,但二人有超越友谊的情感,甚至随着小树的长大成人近似爱情。
影版则成了哥哥妹妹情窦初开。
吕聿来太适合驾驭这类夹缝中阴暗生物般的人物,孔雀、秘密访客都如此,但是加戏很刻意,怀疑删的也是他和周冬雨的戏。
梅婷更接近原作的傅东心,海清扩展了人物的挣扎拧巴。
她为什么偏要和小斐爸爸有什么?
没必要。
庄德增则是剧版老舅的更好。
张悦然的文学统筹工作使整个故事脱离了东北语境,结尾的开枪意味着小斐的“带他走”贯穿始终。
和剧版一样,庄树当年去赴约了,影版甚至放火了,可少了玩火少女的怪癖和早熟,这个疑似爱情的结尾有点不太妙。
但是东北的荒诞苍凉不在意那些无谓和无常,正如冰做的街道,雪化了就是春天,一切都将融化、消失殆尽,它只是平原上的一片大地。
2022年,旧金山电影节,有幸看完了。
当时给出的评分,印象中应该就是4分,或者是3分。
当时在朋友圈里写了很多内容,突然翻出来,便搬到豆瓣上谈一谈。
周冬雨的演技是无可置疑的好,狠戾感疯批感颓废感被诠释的很好。
在国外上映最可惜的是,英语的翻译挺差的,很多重点的地方和伏笔无法很好的展现出来,例如平原其实是一款烟的名字,但字幕中几乎get不到这个暗喻。
在散场后的一些交流里,一些朋友表达了对类似这种单词和场景的困惑。
语言障碍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现场的评分,同时,外国人很难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在执着那一段岁月,同时他们也很难从文化层面上解读和理解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立意。
他们或许只能从最基础的演技,mise en scen,cinephotography等方面来客观的评判这部电影,所以我的四星,多的一颗星,送给独属于中国人能明白的情感。
很可惜,大荧幕下,演技的缺憾会被暴露的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这种外国电影节里。
刘昊然演技中的问题很明显,不过他的确贡献了可能从业以来最好的一次演技,情侣之间的情感还是很浓郁的,可能是本色出演?
然而,如果让我找一个新生代的男艺人来诠释这个角色,似乎也没有替代品,他从不同层面上,可能真的是最合适的选择。
男主角演技的断层让整个电影的核心出现断层,女主与男主高潮对手戏的割裂感明显,演技的确被吊打了。
例如,女主与男配的一场车里的戏,还有一场房间的戏,即使一年多了,我仍然可以很清晰的记得那种爆发的冲击感。
论剧情,典型的一种无病呻吟的青春伤痛文学,我很喜欢这一类文学,并没有说它不好的意思,只是它需要很强大的叙事来支持,很可惜这部电影并没有撑起它的基础叙述。
另外,如上所说,外国人很难明白这一类情感。
还有,我会认为,这部电影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者怜悯,从与我一起观影的男性朋友身上可以得到很明显的差异反馈。
平原上的摩西,我没有看过电视剧,但这部电影不难看,还是可圈可点,尤其后半段有一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方。
它虽然不足以拿奖,但还是值得一张票,去欣赏一段类似黑泽明风格或者noir cinema,我不太好评判因为并没有很明显的特征,的杀人案。
发表于2015年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有点像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勾起了我对东北老家童年的许多回忆。
很优秀的一篇中篇小说,借用了西方摩西分海的宗教典故。
原定档于今年的平安夜上映,也算是想呼应小说的名字。
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被迫改名为《平原上的火焰》。
火焰?
什么火焰?
为什么不改成火锅?
名字改的莫名其妙…不过改了就改了吧,还是很期待这个电影的上映。
然而,还是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终究无缘于2021年平安夜。
我想,如果这个电影改名为《平原上的扯蛋》,然后选择在五一六一或者随便普通的哪一天上映,应该就没有这些破事了。
唉…这样的“自信”,还是不如“不自信”了吧。
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本来打算打4星,但看到很多人没看就来恶意打一星,评价也不是针对剧情,而是来骂两个主演的,果断加一星。周冬雨的演技真的太牛了,我觉得比七月与安生里还要出色,高光那段真的震撼!刘昊然戏份相对多,但台词真的稳,22岁时的演技已经很可以了。最后那部分真的看哭了……俩人真的都是电影脸,好几个大特色,毛孔都能看得到的那种哈哈
国内文艺片三要素:大段的沉默抽闷烟+破败小镇和倔强少女+暗的啥也看不清的画面。陷入窠臼的套路,感到疲劳的审美,再加上周冬雨永远换汤不换药的倔强病娇少女,人狠话不多,偶尔嘿嘿傻乐。整体看的非常难受,结尾无疾而终,一口噎在喉咙的感觉(非褒义),是啊,一生都想逃离的小镇,然后呢?谁能共情女主啊,好端端的乖乖女怎么就一夜之间成了和爸爸亡命的狠角色了,人物又成了为所谓的氛围感的工具人。真不建议看,现场投票打了三颗星支持国产,来豆瓣就实话实说吧
东北文艺复兴爆改火烧博望坡,感情处理粗暴到可笑,有点地域黑的程度
周冬雨挺好的,其他一般吧。3月9日于影院
除了周冬雨的反杀戏,没有优点。一部电影只有主角靠演技整出了一小段好的,别的都不行,导演,编剧你们干什么吃的?
远不如剧版。丝毫感受不到时代的情绪,人物的情绪。他们只是在言说痛苦,而并非经受。
瞧瞧这事儿闹的……以及,最后真的不打算抢救一下?倒是第一次发现袁弘和刘昊然原来是同款长相,选角导演有点东西。
啊?你要问我“哪错了”?情节点,步步都是错的,其实只看预告片加上最后五分钟就够了。真是白瞎了一帮文学大佬,阎连科张悦然…
就像等着吃顿饱的结果上了碗稀饭,饱是饱了但是寡淡。看在等了四年份上加一星
5.4.东北下岗潮伤痕叙事确实拍得差不多了,这部虽有原著小说打底,但能看出来改编实在不给力,外加上场外因素干预,使影片呈现出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的观感。故事本身肯定是不错,有巧合、有离奇,但又比较合理。刁亦男监制加上御用摄影师导演保证了基本的视听质感,《钢的琴》《老枪》同款的场景美术啥的也没问题。然而剪辑和剪辑指导(应该是导演吧)要背锅,故事讲得乱七八糟,不如采用《漫长的季节》的叙事,从八年后讲起,跟前面穿插着讲。人物塑造也是想一出是一出,男主说当警察就当警察,虽然知道是受袁弘的影响,但直接字幕交代一点伏笔没有还是过分了,刘昊然演得也很平淡无奇,台词依旧成问题;女主则完全是前后不统一,杀人像变态一样,车祸致残和生活压力的刺激几乎没有展现,周冬雨的表演也有失水准。有愧于豆瓣年度最受期待华语片的称号。
与特定地缘空间紧密相连的黑色电影,前半段后再现了后工业城市吉林的灰域-影像,后半段突然将庄树置于一个私人侦探的形象,将这一空间风格化。大地的重力和创伤作用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工业化区域的人们,召唤了死亡征兆以及应用巴拉德主义,而这一创伤恰好来自无数因为休克疗法下岗的职工的哀伤悲鸣,左和右的路线之争的撕裂所造成的能量加之工业基础设施的遗迹造成了没有加速的事故。与此同时,平原上的摩西无法带领人们走出埃及,和生产、资本、资源一并走向南方的发达沿海地区,相反,1997年的平安夜召唤的是类似弥赛亚-事件的死亡冲动,和巴拉德的《撞车》类似,一个类似Vaughan的药物依赖者-慕残性癖者随之出现,又在冲撞和燃烧之中被卷入涡轮之中。
谁有未删减版
故事忠实于原著。
可能是近年来最拉垮的文学改编,莫名其妙,要啥没啥,太可怕了
人物情致实在太弱,即使下岗潮的绝望确实如此,对于当代会看独立电影的年轻观众而言也太远了;虽然制作精致、表演尚可,但这远远不够
能看出想模仿《燃烧》的痕迹,奈何功力浅薄。刘的演技也没撑起庄这么个层次较深的人物,有些失望吧
B6配乐太加分,对东北工业区的镜头捕捉也足够传神,实际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哪几场戏是有刁亦男亲自上场加持的,但目前成片搞成这个样子,比起删改的可能影响,更像是理解与执行上的先天不足,就比如若是翻拍《马大帅》,怎么能把小翠和刚子的爱情当做主干甚至是所有情感的落脚呢,个体的悲剧源自时代的悲剧,可以模糊处理但不能本末倒置,用平安夜中未能等来周冬雨的刘昊然点燃火焰作为最后一个镜头,实在是太过狭隘和幼稚了。
不行搞个跟《燃冬》的混剪吧。
庄树是没走出去的固执,而李斐是走不出去的执念,该表达的都表达到了,但问题是不该表达的也拍了一大堆,该铺垫的划了过去,该省略的画蛇添足。这几年关于东北过往的影视作品太多了,这种除了演员都略显平庸的作品就实在出不了头。看在刘源至少比燃冬拍的好看的份上,勉强及格
文艺电影里最没有想象力的那种改编方式,味同嚼蜡,也可能是那个最核心的历史创伤拍不了,其他都成了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