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讲,刚看完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并不是很明确电影想传达的东西。
后面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卷福其实是留欧派,但在剧中扮演的是脱欧派。
不是很明白他为啥要出演cummings。
整个电影看下来,脱欧派被刻画成了成功利用民众心中暴怒和忿忿改变国家政治局势但又没有应对事后一堆烂摊子的措施和方法。
公投胜利后Cummings话里行间也承认了懵对现状的懵b状态。
电影特别神话Cummings的作用,感觉脱欧派一手由他撑起来,还弱化了留欧派的技术能力,感觉跟实际有出入:你都这么厉害你对手是吃素的吗。
而且真的搞不懂为啥Cummings为啥满腔热血做这一切,就为了个人抱负和为自己出口气就拿英国命运来开玩笑??
这也太讽刺了吧。
就像电影末尾说的公投后现状,投资脱欧的其中一个资本巨头后面和特朗普公选有染。
真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太复杂,资本参杂进来事态真的就是很大程度就是投机而不是宣扬的光鲜亮丽的民主了。
也往往是这种时候,越发觉得she会zhi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撇开它的别的弊端讲的话。
2013年,卡梅伦为了能够争取更多脱欧派选票,给了脱欧派一个承诺——只要他顺利连任,就可以进行一次“脱欧公投”。
(1975年英国进行过一次脱欧公投,以失败告终)所以在卡梅伦看来这次公投几乎是稳操胜券,因为脱欧派实力不值一提。
留欧派除了有现任首相卡梅伦,还有工党大佬科尔宾,其他大部分主流政党也都支持留在欧盟,而脱欧派仅有包括鲍里斯.约翰逊在内的6名内阁成员和大约140名保守党议员。
2016年6月23日,这次公投最终以17176006票同意、15952444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英国脱欧”。
脱欧派在重压之下,最终实现以少胜多,逆风翻盘。
这部迷你剧是从脱欧公投首席总监多米尼克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幕后精彩的政治角力。
可惜的是,导演自身是留欧派,并且男主角的扮演者“卷福”也是坚定的留欧派,既要表达自身政治立场,又想谁也不得罪。
最终结果就是全剧“伟光正”且节奏比较平淡。
但其中去偏僻小镇居民家拉票、焦点组受访女性情难自已、公投终极唱票等几个片段还是可圈可点。
另外约翰逊的扮演者神态和语气也模仿得比较到位。
2013年,BBC记录片《鲍里斯·约翰逊:不可抗拒的崛起》就曾断言,约翰逊被低估了,他将不可阻挡的成为英国首相。
当时,鲍里斯才刚开始作为伦敦市长的第二个任期。
如今公投已经过去三年多,脱欧的羁绊还在继续,已经从伦敦市长成为英国首相的约翰逊会成功吗?
剧中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这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
这就是新政治。
”
民主能够成功运行的几个条件是什么?
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基于这些充分信息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是理性的公民?
卡明斯讨厌英国既成的浓郁精英政治风,他更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政客都是蠢货,不屑于与之为伍。
他说要给那些“长期沉默、无法发声的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是他的宣传广告和信息传递并非基于事实,而且模棱两可。
——不断被提及的移民数量其实只是土耳其的国民人口而已。
民众们收到了宣传信息之后不加查询便认为那些巨大的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移民人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涌入英国国内,与自己抢夺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然而这些数字和移民基本无关。
(所谓英国支付给欧盟的支票也是如此)卡明斯并不是在做有关“正义”、“客观”的信息传播,而是带有煽动性的宣传,是propaganda,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他利用的是民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倾向(通过前期在酒吧、俱乐部、台球室对那些底层居民/潜在选民 进行田野调查,选择“移民”、就业医疗保障几个最为关键的话题,并进行定向引爆。
效果显而易见,他最后也成功了。
但是这背后更值得人思考的,是他和留欧派的人在酒吧的对话。
在公投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具体的来看很多。
移民、就业保障、工资水平等等,但是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社会割裂。
在电影里体现为:留欧派组织的两次焦点小组访谈。
第一次访谈时,大家还可以有所保留、相互妥协地和平表达看法,虽然暗地里已经存有极大的割裂和向左意见,但大家还是维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到了第二次再进行焦点访谈的时候,每个人互相听不进去对方的观点,只有争吵、矛盾、冲突。
并且表达极其感性化、冲动化、并不就事论事,政治议题变成了群体情感、群体压力的爆破和释放。
这个焦点小组就代表着英国社会几个主要的不同阶层,他们存在不同的社会视角、社会处境和政治观念。
此时经典政治学中希望展现的“理性的公民政治”、“辩论得出真理”……统统都不作数了,因为巨大的割裂让人们无法沟通、每个人自说自话,又怎么能够得出理智的处理方式呢?
当一个社会处于极端割裂、无法理性沟通的情况之时,选择“全民公投”、“民主决策”的手段来决定重大事项,无疑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时候还有什么所谓的民主、公正呢?
这时候只有“多数人”主,谁人多谁有力量而已。
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下又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谁能够保证我们现在脑袋里的想法不是被哪个强大资本所灌输影响?
学界对于数字霸权的恐慌已经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现象。
唯恐数字掌控了人的自主思想,这也有了信息茧房等等理论假说。
卡梅伦当初就想走个形式,让公投留欧来稳定政局,结果却翻船;一样翻船的还有特朗普被狂热的民粹分子送进白宫。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利用,最后的恶果谁来担的?
好像还是那些底层人民。
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却比以前更孤独了。
我父亲以前在钻机上工作,油田,那么多的能源,被深埋在地下,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累积,呻吟着,悲啼着,等待被释放,等待着宣泄,你只需要找到它们的位置,然后开始挖掘,钻开一口井,把那些压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盛满愤恨的“井”,一直以来,所有的这些小压力都在积聚着,被人忽视着,我们可以把它的意义变得远大于欧洲。
我们要在科学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决策。
就让他们走他们的路,我们就走自己的路。
只是简单地通过行为模式进行微目标定位,找到那些可以争取的选民,知晓能令他们改变立场的信息。
像硅谷一样吗?
不,不,不。
英国数据分析,剑桥分析。
钱是很重要,但数据才是权力。
科技早已超越了“你喜欢这个,那你应该也会喜欢那个”的阶段,互联网算法会研究我们的行为,甚至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情感状态,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知道我们在问什么问题,知道我们在为什么而熬夜,我们什么时候睡觉,去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去,然后系统就能做出相应的预测,系统也成功了,准确得令人难堪。
比如呢?
比如,脸书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不爱你的另一半了。
就是这样,它也不是故意要去发现的,但是20亿人每天无数次,持续向数据库输入信息,规律形成,行为重叠。
然后它就能定位,或者微目标定位你的信息,是这样吗?
不只是如此。
它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并发出成千上万份,内容不同的广告,完全取决于,接收广告的对象,你的社交动态会略微不同于你朋友的,你母亲的,以此类推。
地毯式的广告已经没有效力了,我们时刻都在自愿地更新,上传着信息,告诉数据公司和广告商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党,接触到每位选民,向他们发送通过算法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宣传信息,是奥巴马开创的这种方式,一个自由党人,这不是右派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的政治,老多。
这样你们才能赢。
你说的只是定位那些对手所掌握的,政府数据库里已经存在的人,你的视野太狭隘了。
之前可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我。
那些不爱上网,不投票的人呢?
社交平台是为了帮人们更高效地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而设计的,我们的系统能够定位并锁定那些从未成为拉票活动的目标对象的人,那些从来不投票的人,反对政府,充满愤怒,会支持你的人,多米尼克,我们已经着手去找了,这可是足足三百万张选票,全都是你的。
别说了。
对方阵营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优柔寡断派和冷漠的中间派。
我们从理智上拉拢他们,用数据和预测,着重陈述事实,我们需要迎合到他们的内心需求,情感共鸣,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和激情,他们的恐惧和怀疑,现在这些摇摆不定的人,我们要去了解他们,热爱他们,引诱他们站到我们阵营,这样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如果你找到一个潜在选民,就开足火力攻击,即使他们看起来似乎要同意了,你们也不能放心地离开,给自己加把劲,乘胜追击,继续不停地攻破他们,强调那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的事情,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再来。
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
再来。
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
一遍又一遍重复,绝不留情,懂了吗。
懂了。
很好。
我们每周给欧盟3亿5千万英镑,让我们将这笔钱用于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投票脱欧,让我们拿回控制权。
就我现状而言,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对我们而言可不是,我们还年轻,你们这些人已经活够本了。
我活够本了吗?
你有工作家庭,坐拥一切,对你而言无关痛痒。
你对我的人生了解多少?
承担风险是吧。
我去你的。
太谢谢你了。
我不是什么幸运儿,我已经一无所有了。
因为你们对于这些有着不同肤色和不同口音的人感到紧张。
我受够了这样的指责。
我指责你什么了,我说什么了?
指责我什么你一清二楚。
我可不知道。
种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就是这个。
我什么时候说过?
你那话就这意思。
抱歉,她没说错。
我受够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事无成,我受够了。
大规模与小牺牲,哪个更重要?
之前没意识到,而如今已经太晚了,他们的运动在20年前就开始了,可能更早,恐惧和仇恨一点一滴慢慢在渗透,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更糟的是,我们也曾落井下石,试问我们中有多少人,就为图在政治上避嫌,把责任推给欧盟或局外人,而如今呢?
如今我们得在几周的时间内,掉转这股恐欧恐外的浪潮。
我是想让大家做好准备,即将驶来的列车不是你期待的那辆,不是指示牌显示的那辆,见鬼,甚至不是我预想的那辆,但我接受,你无力阻止。
你说得对,新政治到来了,你无法控制的新政治。
许愿要慎重,你也无法控制。
信仰自然将赢得胜利。
据估,在公投日之前,多米尼克·卡明斯通过聚合智囊向选民投放了十亿条定向广告。
亚伦·班克斯曾承认脱欧派官网也雇佣了一家精于选民定位的数据公司,剑桥分析。
此后他一直否认曾与其发生雇佣关系。
聚合智囊和剑桥分析均与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所关联,他后来成为了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竞选活动的最大捐助人
时值Brexmas,看了《脱欧:无理之战》,我可以给8分。
选择阵营以后,有多少无谓的竞争是为了赢而赢。
谁都知道结果,但很多人都忘了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1. 得数据者得天下。
游戏已经改变了,脱欧也是一场被数据左右的referendum. 找到那些不存在于对手数据库中的300万选票,并拉拢他们,是制胜关键。
2. 始终要讲个故事,那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情绪。
tack BACK control,back这个词用得天才,它汇聚着个人、民族对于昔日荣光的想象。
谁没有些好时候,back让民众认为所有现下的不如意都可以通过脱欧夺回控制权。
甚至它很匹配英国的氛围,这个在二战后日益陨落的帝国。
3. 议题也不需要精英语境,而是用最直接夸张的3亿5千万英镑加土耳其。
是的,那不是事实,却有效。
4. 有多少民众了解欧盟。
太少了。
欧盟作为一个最强连接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却在难民危机前走向分歧。
全球化在国界线前竟然这么不堪一击。
bbc纪录片ten years of turmoil将这部分的来龙去脉讲的更好。
5. 卡梅伦荒诞,离职后竟哼起小曲。
Boris好像只想做个政治界的摇滚明星。
真是没有体面的政客。
6.要多点自由,就少用电子产品。
毕竟算法知道你爱上了谁又不爱谁了,它无意于此,可它就是知道。
整体上一般。
有几个点有价值,值得思考:根据社交媒体(即使你不怎么上网)获取个人信息、精准投放,甚至是骗你。
非理性战胜理性。
欧盟官僚太多?
应该多致力于经济互动,而非政治建制?
或曰:先搞好经济、再去弄政治?
英国一向疑欧,这次退了,反而有助于欧盟团结吧。
而且,其退欧的痛苦有警示作用:有问题,慢慢解决嘛,就事论事嘛,全面的退,既不易、也不划算。
低层(低对高,下对上)自然不“理智”,一向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高层无远见,只知道自己享受全球化的好处。
在此意义上,民..主好,就是好!
低层有了发言、参与决策的渠道。
上智与下愚不移,对吗?
不对吗?
人类文明史似乎支持这个论点。
但是,上段所述情况,同样存在。
所以,制衡是王道。
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一方面是一人一票,另一方面是州(应该译为“邦”)层面上的赢者通吃。
很真实并发人深省的一部作品,把整个过程讲得挺清楚的,节奏比较紧凑,也不难懂,适合对英国,对脱欧,对政治有兴趣的人看。
个人看完后真的对英国首脑将如此关乎国家大计的决策交给普通百姓真的感到很震惊,全国几千万人,有老有小,有傻子有智者,有心怀天下之人也有唯利是图之人,总之鱼龙混杂,有多少人愿意并且有能力站在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做抉择,且极多的人易被煽动,就像剧里演的,各派都用极科学的数据分析,强针对性的投递广告,这样投出来的票真的还是民众的意愿吗,普通百姓完全就是某些人政治斗争或实现个人价值的棋子,脱欧公投真的是荒谬至极,希望早日有个结果吧,英国也挺不容易,实力逐渐衰弱,失去霸主地位,这种感觉确实很难受,所以“take back control”真的是一个很戳人的口号,其实无形间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扩大化,这早已不只是脱欧留欧的问题了,所以西方那种民主真的还挺可怕。
看完太困了。
睡醒了之后捡一捡自己剩下的thoughts。
人民是孩子吗?
面对“父亲”的电话会议和分发的番茄酱,豆子和土豆泥,孩子们还是吵吵闹闹要果汁要玩具打打闹闹。
父亲当然会觉得不高兴——但终究留不住孩子们。
即使花上比对手一千倍的预算去救火。
在位者的Campaign也许从来就做不到滴水不漏。
可是Coup的成败就一定仰赖于机关算尽吗?
Dom的退场,也许除了因为他不是政客之外,还因为——靠运气来的胜利,没法假装是自己赢来的。
片子的立场站位还是很有趣的。
摇摇摆摆,直到最后酒吧里的谈话才见分晓。
公众的分裂和仇恨,不是选举和投票所能“左右”的,即使是Cambrige Analytica能做的也只是发掘出影子一般的那部分。
如同《战狼》,如同下沉的B站,如同我们曾经以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拼多多。
当然还有那shot in the dark,不过就像那句有名的笑话:“能赚大钱的方法都写在了刑法里”。
人类和人类的游戏,谁也不会比另外一方蠢多少,那么“赢得选举的办法,不是已经写在了刑法(也许还有宪法)里,就是将要写进去。
”又或者我们从未比以往更仇恨他人。
PS 片后字幕其实有我国过审反腐片儿内味儿了;)
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
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
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文章首发于公号 策锅锅。
温馨提示:全文共2600字,图片11张,阅读时间8分钟。
17世纪之前,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随着澳大利亚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人们的观念崩溃了。
英国脱欧公投正是2016年政坛最著名的黑天鹅事件之一,同年还飞出了另外两只,一只是特朗普这个疯子成功当选了美国总统,一只是意大利修宪公投居然失败了。
(历史上的黑天鹅事件还有911恐怖袭击、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将来可能应该还会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在公投两年之后,英国选举委员会声称此次公投违反了选举法,因为他们发现这次胜利是一个人幕后操纵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多米尼克·卡明斯。
这是个神秘的家伙,只能查到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毕业后开过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而后回到英国参与政治,无党无派,曾帮助或者组织多个领导人参加竞选,期间还写过长达240页的论文,阐述如何把英国改造成精英社会,有人评价他“要么是疯、要么是坏、要么是天才之见,可能三者兼而有之。
”可见天生反骨,绝非等闲之辈。
只是壮志未酬,自己的主张往往遭到领导人的忽视甚至背叛,恃才傲物的他又无法忍受身边人的无能和白痴,发誓再也不碰政治。
脱欧的前两年他一直辞职在家,每天看书或者冥想。
直到有一天有人来找他主持脱欧大局,而且开出了一个令卡明斯无法拒绝的理由:所有人都会听你差遣,这是一个能让你翻盘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这个脉把的太准了。
人活着总得图点什么吧。
那么卡明斯加入这场大戏图什么呢?
他不贪钱(电影里董事会给他一大笔钱让他退出,他毫无兴趣),不恋权(脱欧成功后马上隐退),他唯一想要的就是为自己正名,不再受当权者的压制,施展自己的抱负,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看看,到底谁才是对的,至于他是否真的相信脱欧有利于英国,我看倒不一定,更多的是为了个人非理性的欲望,和当权者打擂台,比比谁更聪明。
《无理之战》开头讲的好,“所有人都知道现在谁赢了。
”这是赤裸裸的炫耀。
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
我们随着《无理之战》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支持脱欧的得票数占半数加一即可。
现在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坚定的留欧派,三分之一的人是坚定的脱欧派,还有三分之一是怀疑派,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脱欧或者留欧,如果把这三分之一引导到脱欧上,那么他就赢了。
在电影中,卡明斯总能听到杂音,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杂音越大,这些杂音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人民对现任政府的不满、抱怨、愤怒,窸窸窣窣,越偏远贫穷的地方对政府的意见越大,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他们怀疑抱怨失望,但是又无可奈何,当局的政策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更不会有人上门来争取他们对政府的建议,即使投票站就在附近,他们也从不投票,无论下一任首相是谁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脱欧还是留欧对他们来说都太遥远了,远没有明天能吃上什么来的重要。
卡明斯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些人的存在,一直以来,人们的小压力就在不断积攒着,关于医疗的就业的养老的...当然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现任政府种下的,可能在20年前,可能在更早的时间,一点点渗透...他们就像是被深埋在地下的油田,那么多的资源,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累着,呻吟着,悲涕着,只要有一天,找到那个位置,钻下一口井,那些压力就会一下子喷涌而出,全部释放出来。
卡明斯钻下了那口井,他提出了一个口号——Take back Control(拿回控制权),这真的是鬼才的想法。
拿回控制权,这太有煽动性了,我的国家我说了算,但是他要传递的意思又远远超出了脱欧与否的界限,更是一种宏大的情感,要掌控的不光是我们的国家,还有那已经被别人夺走了的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人生。
想想1992年美国大选,克林顿祭出的口号是“It's The Economy, Stupid!”(问题在于经济,笨蛋),对方讲文化,他讲经济;对方讲教育,他讲经济;对方讲外交,他还讲经济,深知老百姓的痛点。
克林顿还在演讲中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假如再让共和党干上4年,你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还是更糟?
”92年大选改变了所有的政治运动,美国人民从此开始懂得“从比较的角度”,而不是“以苛求的眼光”去看待克林顿,问题不在于他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他是不是比布什更恰当的人选。
同理,卡明斯要做的如出一辙,他要引导人们的就是“如果不脱欧你们的日子会过的更好吗?
”,当一个系统重现故障的时候,我们一直做的都是重启(换个首相而已),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结果,为什么不重新设置一下呢?
做哪怕一点点改变。
就像电影中那个妇女所说:我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如果改变一下可能会变好,因为情况没法儿再差了,而现在就是个绝好的时机。
除了搞定以上这些不投票反对政府的人外,卡明斯还利用现代技术——大数据进行精准拉票。
他选择了一家叫智能聚合的团队,使用精密算法对政治运动的目标进行微攻击,而且先进到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针对性的发送不同的广告,比如:如果你爱喝茶,你就会收到欧盟攻击茶叶的广告,
烧水壶的广告:
如果你是关注移民,你就会收到土耳其大批移民进入英国,你就将失业的广告。
如此等等...有统计说在公投前卡明斯通过智能聚合共发放了10亿条定制广告。
你不知道的是,智能聚合加入这场大戏的目的只是为了收集足够多的测试数据,脱欧与否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场实验而已,而英国民众就成了一群小白鼠。
(智能聚合也参与了特朗普的选举,我猜他们问的是如果希拉里上台你会过得更好吗?
)确实,政治的玩法变了,政治家甚至都可以不用出面,只靠定向推送带有诱导性的广告就可以赢得选举,而对于普通百姓,就是凭着一时兴起在做选择题。
通过卡明斯的一系列操作,英国如愿脱欧。
可是然后呢?
卡明斯归隐了,他在公投前许诺的“英国每周会给欧盟3.5亿英镑,如果脱欧这笔钱会用来改善国民医疗社保”真的实现了吗?
土耳其的移民没有没有进入英国,可是那些原本没有工作的人真的找到工作了吗?
英国是代议制的鼻祖,而代议制的精髓就是人民选举社会贤达代表他们领导这个国家,当国家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人们期望的是政治家可以挺身而出,肩负起使命,如今却把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难题交到了人民手里,岂不是滑稽... “哪有什么人民,我只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人”。
袁世凯的台词,如今细想这句话,又多了一层体会。
文末彩蛋:《无理之战》的电影配乐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公众号内回复“贝九”即可获得无损版本音乐。
往期文章:脱欧(1):首相一不小心玩脱了张爱玲: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项羽:霸王终难成帝王鸿门宴:五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一场酒局更多文章可关注公众号 策锅锅。
真挺有意思。人们看到的是民主的失效,我看到的是科技怎么改变人类和人们对现状有多不满意
算得上对英国脱欧来龙去脉的科普吧,其实还是感觉电影时间太短了,使得故事的完整性和精彩程度大打折扣了,看完感觉更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总体趋于平淡。其实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把这么关乎一个老牌强国的前途命运的事情寄希望于广大人民和一场公投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行为。至于脱欧的后果如何,看发展吧。
虽然题材难拍但这个真的不合格…
take back control,民粹!
细碎的部分太多了,节奏对于电视电影来讲不是太好。
始终流于表面。多米尼克就是朱棣的姚广孝,哈哈哈。
流水账式拍摄…啥也没探讨…就看到英国zf给民众洗脑投票,说辞是拿回控制权,可笑的是脱欧之后控制权也不在民众手里啊。脱欧对英国会产生的影响也不知道…看了个寂寞
第一次投屏到电视看,爽!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得不仔细/没看懂,是我喜欢的题材,但完全get不到这电影想表达什么。讲了很多方面,比如大数据的影响、各个群体长久以来的利益冲突、lobbists之间的斗争甚至家里孕妇带来的灵感,可是没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主线。如果光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些内容,感觉一篇我们卡内基的文章就讲完了。如果从电影角度来看,着实didn’t find it interesting… (wa
真的是一点都没兴趣,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完全冲着卷福来的
是否无理 起码十年
看不下去。
take back control/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都是一样的
Rory的角色在输掉这场公投(这么说有很些怪,因为这是一场公投,事实上没有“输”的一方,同理,也没有“赢”的一方)的时候说,我们是不是在20年之前就注定要失败了?也许。anyway,欢迎来到数字政治时代。
没有背景了解根本就跟不上节奏,看得云里雾里。
最好的货
或许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一类的片子罢。
毫无亮点 蜻蜓点水式的记叙 无非也就是炒了几遍英国人群分裂的说法 脱欧派一切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没有坎坷 而叨叨半天的人群争夺最后以数据公司结束还捎带川普 片子主观上就否定脱欧的行为 只是无力的自我辩解 这谁愿意信阿 没有洞见和血淋淋的剖析 这种题材简直是糟蹋 夹杂着美音的英音也太恶心了吧
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