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

来处是归途,Being Mortal,又一夏

主演:唐小然,张鸿敬,李坤棉,时晓飞,原文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山西话年份:2020

《来处是归途》剧照

《来处是归途》剧情介绍

来处是归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外地晋剧团工作的夏天一番周折后调回到本地工作,这样她便可以帮助母亲照顾已经患阿兹海默症十年的父亲,却没想到母亲竟因她的归来而感到焦虑。随着父亲病情的发展,原本以为自己会给父母带来温情的夏天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重量,却没想到命运的钟摆又向她袭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灵界中转站沃尔特和唐杜里的圣诞节魔具少女通春天后母心家庭天生冤家第三季非黑即白指名!想应聘简单的工作看看三颗星彩色冒险胜者即是正义2绿茵之外心智游戏我的半熟恋人神雕侠侣:问世间人鱼咒神鬼也高潮献给国王的无名指今天是个好日子樱桃红之袖珍妈妈绯色战姬波巴·费特之书滑头鬼之孙奴良组事始重创的伤口亡命演说双套结杀手劳拉的星星狼厅:镜与光死亡竞赛史酷比与超狗小氪:英雄冒险

《来处是归途》长篇影评

 1 ) 夏天~一个敢于担起责任的好菇凉,好想抱抱她!

这部影片很nice ,成功塑造了一位迟暮之年的妻子形象,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她坚强又脆弱,是爱情和亲情、责任驱使她守望着自己的灵魂与家。

还有夏天, 她给我的印象很深。

夏天因照顾父亲而辞去原本的工作回到本地晋剧团,80后的她仍然单身,只能通过迷茫的未来给自己希望。

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却因父亲的特殊情况而遇到阻碍。

这个善良的姑娘为了亲情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尤其是在父母双双离世后,孤独感与无力感渐渐完全笼罩了她,结局还是充满遗憾的。

 2 ) 男性导筒下的女性视角,阿兹海默症主题下的现实主义影片,有想法的作品

整体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后半段增加了虚幻的内容。

较多以女儿夏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并恶化后,父亲的行为和衰弱的过程,以及母亲、姐姐姐夫、外甥女、男朋友等不同关系人的态度和变化,和自身在其中的所感和压力。

兼有各个视角的辅助表达。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绝大部分篇幅都刻画得非常扎实,细节非常考究细致,情绪也都顺理成章,所以特别能引起共情。

比如父亲失禁去洗手间,母亲不让女儿清理把她赶到洗手间外面的戏份,就我照顾过父亲住院手术的女儿的角度,觉得很真实。

视觉上,家里玄关和客厅以隔断为中心,形成的左右对称结构是非常好的构图,使得孩子进屋捡球的那个镜头有种奇妙的氛围感。

而导演显然也非常偏爱长镜头,而且非常难得的规避了手持的方式,让画面表达和呈现上非常流畅,以父亲拉在裤子里那场戏的众多场景的调度最为出色,高中教室的一段设计也非常让人惊喜(虽略显炫技)。

几处呼应也很好。

小孩子和皮球的两次出现,一次是父亲寻根,一次是父亲归根,在我心中这个设计属神来之笔。

两次出现的寿衣,一次是父母共同取衣,一次是两人最终的和衣同眠。

几处超现实的虚幻场景,除了病床前梦境的部分表达了内心不能说出的潜意识我比较认同外,其他的都带有明显的刻意感会使得原本非常卓越的现实感有所削弱(比如公园里走入迷雾中站立起舞和半夜裹窗帘等,虽然可以理解其想表达的含义,但确实觉得过多了),我觉得这么现实的电影做好足够细致的现实刻画让观众从中体味那份心酸和无奈和期望是更上乘的。

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地府场景,确实意想不到,但是否必要和适宜我说不好。

几位演员中,最欣赏母亲的演绎,自然、真实、有说服力。

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的表演也是贴切的,他所做的“犯傻”行为从开始看着会笑出声,到后面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个氛围感的传递是到位的。

年轻演员基本合格,台本感和刻意的文艺性有时略有点重。

总体来讲,我有很多情绪感受,也破防了,且是同类型片里我较为喜欢的一部。

但这部电影的许多表达手法也势必存在争议,最终还是要见仁见智。

不过男性导筒下的女性视角,做出电影中的表达,我觉得是难得的。

 3 ) 这是一部可以唤醒人类善良与责任的电影~97分钟时长诚意满满~

这部片子里面的镜头和语言让人感觉很温馨,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内容以家庭叙事为叙事核心,聚焦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及生存问题,还有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

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啦,还是很能get到我的小心心的。

制作水准杠杠滴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yyds!!还有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蛮到位的。

真诚、动情、深情成为观众感受最深的关键词,属于看完不后悔系列哈!

其实我原本已经忘了的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家人记忆,没想到在这部电影中被唤醒了,飙泪

 4 ) 来处即归处

这部作品使我很好地体会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与交融性。

周围叔叔阿姨的对电影的反应扩充了一些电影本身的寓意与内涵。

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优势。

从作品内容上看,我特别喜欢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

第一次是妻子换裤子,父亲在哭,这表现出来夫妻关系中丈夫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第二次是女儿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这表现出来亲子关系中父亲的威严形象的崩塌和母亲脆弱心理的完全暴露;第三次是秦墨换裤子,夏天在哭,这是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当然。

如果最后一次换裤子改为换尿不湿或者纸尿裤,会强化剧情递进性,与医院里护士/医生教母亲和夏天叠隔尿垫的情节呼应起来。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完善一下,比如:小学课堂上历史老师说下课的节点可以加一个下课铃的音效,这样可以削弱演员的表演性增强他们的信念感;另外夏天第一次去秦墨家的时候从秦墨父亲与秦墨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秦墨与夏天已经交往五六个月了,但是整部影片观众都很难通过服装的季节变化或者室外环境特写镜头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如果夏天对秦墨解释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会比“老年痴呆”更温和一点。

还有还有,我很冒昧地猜测导演一定是很温柔,因为无论是婚外恋还是养老送终的问题,导演都处理的很清淡,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

当然,我不否认这只是导演的青涩的习作。

 5 ) 是来处,也是归途

亲切地道的太原方言,龙潭公园,梅兰芳剧院,小东门,熟悉的场景,平实生活渐渐呈现残酷,残酷中亲情涌动,有些镜头催人泪下,有些镜头不忍直视,有些镜头惊艳而凄美。

山西导演新作,真诚扎实的电影。

质朴良善,像太原人。

这样的电影居然在太原排片这么少?

搞不懂太原的影院这么纯洁地只想赚钱吗?

这是鼓励电影人都拍长津湖吗?

人家又拿龙标,又高票房?

另外,特别为山西的电影人叫好。

刚赞叹过爱情神话,又有了来处是归途,山西电影人牛逼。

他们都还年轻啊!

 6 ) 剧情可以的,就是演员的演技有点让我出戏?

简单举几个例子:开头女主和闺蜜穿着泳衣洗头那段,女主说的那段对白实在是让人出戏;中间因为照顾爸爸的事情,姐姐和妈妈吵架,姐姐说话演的像舞台剧,不真实,看得我脚趾扣地。

不过爸爸和妈妈的老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

我觉得本子写的很好,现实题材,只要经历过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的人都会有所感触。

 7 ) 需要此作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8 ) 作为影像的山西与作为山西的影像——“山西之光”系列电影联展综述

9月16-17日,南京万象书坊与自在观影联合推出了以“山西之光”为主题的三部电影联展,分别在南京放映刘泽导演的剧情片《来处是归途》、张亚龙导演的纪录片《热雪》和魏丹导演的纪录片《方舟》。

“山西之光”的策划主题,是在“藏地新浪潮”“杭州新浪潮”等地域化艺术电影群体的命名与探讨方式,在中国电影界越发形成气候的背景下确定的。

因此站在这样的评论与学术潮流之下,去探讨此次影展的三部电影身上共通的地域性与各自的作者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来处是归途》:南北交织的都市情感书写我们先来讨论《来处是归途》。

从电影片名开始,导演就开始有意识地设置一系列的二元矛盾来展开戏剧冲突叙事。

影片的核心故事,建立在父亲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对家庭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上。

而作为一种以失智、失忆、失能为特征的老年常见病,父亲的这一病症对家庭的影响,便呈现为包括记忆与失忆、梦境与现实、情感与功利、戏剧与人生等在内的一系列矛盾。

在记忆与失忆的矛盾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日常记忆的逐渐丧失,与越发执拗的回归故里的潜意识般愿望。

联系到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山西面临的重化工业转型、国企工人下岗等历史背景,父亲的记忆与失忆,绝不只是一种医理化的科学话语表达,而是跟他进入晚年之后、对于个人生命史的选择性记忆密切相关。

套用摇滚歌手高旗在他的代表作《不要告别》里的歌词,就是“我对明天的恐惧,来自对今天的厌倦”。

凭借这样的表达,刘泽导演跟山西艺术电影的开山级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之间,构成了一种致敬式的互文关系。

梦境与现实的矛盾,则集中体现在之于女儿的影像表达上。

由于父亲的病情,女儿正常的情感与生理需求,不得不处于一种被耽误和压制的状态。

影片里多次呈现女儿的梦境状态,而这种梦境,要么被父亲梦魇般的“骚扰”所惊醒,要么被女儿的自我意识重新唤进现实。

父亲对女儿梦境的打断,清晰交代出女儿困境的来源,而女儿梦境里对现实的种种想象与超越,也体现出她为现实苦难所困顿的内心挣扎。

情感与功利的矛盾,集中出现姐姐跟女儿男友秦牧的退缩、与母亲和女儿对父亲的坚守上。

这种源自亲情的超越化力量,跟基于现实考量的退缩与避让,反映出各位人物跟父亲之间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是费孝通先生的所谓“差序格局”的生动影像反映。

而影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女儿的职业身份,被设定为京剧演员。

戏剧表演的身份界定,进一步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的影像氛围,从而跟记忆与失忆、梦境与现实等矛盾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对话关系。

作为一部山西影人创作的山西题材电影,《来处是归途》在北方城市的影像书写中,非常难得地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南方化电影的特质。

这种南方化电影特质,集中体现在“水”这一元素的频繁出现上。

女儿的姓名叫作“夏天”,而影片原来的片名则是“又一夏”,夏天带来的暑热天气,让整部电影始终处在一种水气氤氲的朦胧状态之中。

“水”的核心元素设定,一方面体现为汗液、尿液等人体体液,指向父亲身体机能的衰弱与失控,另一方面呈现为女儿频繁出现的游泳、洗澡等身处的“水世界”的环境,让作为身体洗涤与洁净工具的水,指向女儿渴望挣脱现实的隐秘欲望与朦胧梦境。

而作为故事发生背景的持续性雨水,也给这部带有悲剧色彩的电影,涂上了一种南方化的忧郁与伤感气象。

无论是水汽朦胧的影像氛围,还是女儿作为京剧演员的身份设定,拍摄于山西的《来处是归途》,跟高鸣导演拍摄于深圳的《回南天》之间,都构成了一种异曲同工式的不谋而合。

《来处是归途》在影像设计感与戏剧冲突的营造上,也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影片开头在医院里、对各个人物面孔状态的聚焦式呈现,能让人想起蔡明亮的经典电影《脸》里的集中表达;而结尾之处在女儿一段家庭和美生活的幻觉式想象之后,时钟声响起,女儿回首,一阵怅然,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场面设计,让人想起同样反映阿尔兹海默症的美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而这种将时钟作为镜头核心元素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跟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形成一种致敬式的对话关系。

就戏剧冲突而言,父亲在卫生间里满身污物、众人争相为他擦拭的那个场景,也将父亲失能给亲人带来的沉重压力与沉痛负担呈现无余,连同母亲给父亲喂饭时、因父亲拒绝进食带来的母亲情绪的爆发的镜头一起,构成了影片中对观众而言最具共情效应的画面,着实让人难忘。

《热雪》:野性与规训的激烈碰撞再来看《热雪》。

作为一部集中呈现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热雪》跟十多年前曾于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上展映的郑阔导演的纪录片《暖冬》,可以形成一种显著意义上的对话关系。

个体化与公共化之间的矛盾张力,构成了这两部纪录片表达共通的核心问题意识。

而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之下,两部纪录片的具体呈现面向,也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就是个体化的自由表达与公共化的规训管理之间的矛盾。

《暖冬》中,构成这一矛盾冲突的事件,是798艺术园区的拆迁;而在《热雪》中,其核心矛盾冲突,转化为当地的管理部门对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节的叫停。

如果说前者的公共化管理冲动,来自于一种经济利益诉求的话,那么后者的公共化规训,则更多出自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管控动机。

正基于此,艺术家们个体化、小众化的艺术趣味与公共化的受众反响和主流意识形态管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随之而来的又一组矛盾。

在影片当中,艺术家们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表演,很明显没能得到内蒙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也遭受到公共管理部门的持续性介入与干预。

如果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追溯起,当地居民的不理解与看热闹式旁观,跟公共管理部门的叫停与制止,实际上都是人民立场文艺观从上到下的呼应式反映。

在这样一种主流文艺观的意识形态大背景下,艺术家们的小众化与边缘化,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而有意思的是,《热雪》与《暖冬》的深刻之处,都在于没有仅仅把视角停留在艺术家与公权力的冲突之上,而同时也用很大的篇幅,去集中呈现艺术家群体内部的另一组核心矛盾,那就是个体化的成名欲望、行为方式和性格取向与群体化的艺术家群像、群体性诉求和博弈之间的矛盾。

在《暖冬》中,这一核心矛盾,呈现为围绕拆迁补偿款的分配、带来的艺术家群体内部的争吵与分化上,而在《热雪》当中,导演的视角,则聚焦在艺术家个体与共同参与此次行为艺术节的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内在张力上。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家的个体化表达诉求,不会见容于任何集体化的组织,这种集体化组织既包括公权力,也同样涵盖群体化的艺术家组织带来的某种圈子化、同人化的压力。

于是在纪录片中,围绕对公权力的应对方式上、围绕艺术家各自的艺术表达上,作为个体的艺术家与作为另一种集体的艺术节主办方之间,又持续性地出现了种种冲突与博弈。

这样的影像呈现,把个体化与公共化之间的矛盾溯源,没有简单停留在意识形态背景之下,而深深挖掘至人性本身的内在属性上,确实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学式表达。

《方舟》:以家庭日常书写连接历史与现实最后来讨论《方舟》。

作为一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诞生的纪录片,《方舟》跟其他类似题材的剧情片、纪录片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疫情在影片当中,只是故事的发生背景、而非故事的呈现主体,影片的核心叙事,聚焦于导演姥姥身患肠梗阻而最终去世、对整个家族带来的影响上。

然而从影片开始疫情仅仅作为背景新闻播报的主题而存在,到后来姥姥的子女因疫情带来的隔离无法及时看望老人、以及其他亲属因疫情而造成工作和收入的负面影响,导演以一种颇具预见性的记录自觉,呈现出疫情及相关防控对遭受其他疾病与苦难的群体的严重挤出效应,这一点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方舟》和《来处是归途》,同样呈现老人病痛对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尽管两部电影当中,都不乏社会学式的影响呈现,但其基础视角,都是基于对作者自身个人史、家族史的“私影像”式书写。

这样的影像表达,要放置在整个文化领域的历史书写,越发从政治史、经济史等传统宏大叙事,转向社会史、个人史、生活史等的大的潮流背景下,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涌现出的《平如美棠》《我本芬芳》等极度畅销的非虚构纪实作品,叙写的均是普通人的平凡生命故事,这些作品的作者,既非知名学者、作家,也不是长期从事写作的专业人士,而恰恰是这些基于平凡生命故事和普通日常生活的书写,让最为广大的读者取得了强烈的共鸣与共情效应。

在这样的出版潮流带动之下,今年两位专业历史学者推出的大众史学作品——鲁西奇聚焦秦代一位普通官吏的《喜》和罗新聚焦北魏宫女的《漫长的余生》,叙写的也都是乱世之中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从这个更加宏大的视角来看,新冠肺炎时代的历史书写,特别需要像魏丹这样的导演的日常生活化影像书写,这种千千万万作者的个人史、家族史的影像、文字书写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勾勒出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史样貌。

套用加缪的名著《鼠疫》里的书写,就是我们不只需要防疫奉献的里厄大夫,也同样需要从个人日记真实记录疫情时代生活图景的塔鲁。

回到电影本身。

导演的切口非常小,就是聚焦姥姥的生病与最终去世,这种生老病死,是中国每一个家庭都会遭遇或者说将会面对的场景。

然而导演的可贵之处,一方面用一种细节化到多少有点冒犯观众的表达手法,去呈现姥姥的衰老、呻吟、痛苦以及死亡之前的极度挣扎,让“人之将死”的无奈与残酷,非常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一种残酷美学的强制性共情效应;另一方面又以长辈病与死这样极具戏剧张力的冲突故事,去呈现由此带来的种种家庭纷争与分化,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家庭社会学的天然影像文献,值得重视。

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普通家庭内部的信仰分化。

影片的片名,源于基督教里的诺亚方舟神话,而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空镜头,要么指向表达方舟神话的西方美术作品,要么指向医院窗外雾气朦胧的基督教堂,就连影片的片末配乐,选用的也是巴赫极具宗教色彩的经典音乐。

在这个家庭内部,信仰基督教和遵从中国传统民俗信仰的家庭成员之间,围绕信仰、围绕姥姥去世后葬礼举办方式展开的激烈争吵,成为当代中国北方民间信仰分化与潜在社会冲突的上佳影像记录文本。

信仰在本片当中,既是一种象征救赎与永生的超越式客体存在,也同样是构成家庭成员生活信念与家庭内部纷争、分化的故事主体,而凭借这样多少具备学术自觉的记录本能的影像书写,我们足以对山西社会百余年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只要稍微读一读20世纪起始、山西教民与拳民之间剧烈冲突的义和团运动史,我们就足以对历史的这种回旋式演化,构成一种更具时空纵深感的认识。

“山西之光”的共性与各自的作者性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了。

这三部放置在“山西之光”主题下的作者电影,尽管叙写的,都是当代国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但无论出自导演的创作自觉、还是影像文本天然具备的一种阐释可能,这三部电影里的北方生活书写,都跟山西的历史之间,产生了一种对话与关联效应。

《来处是归途》中、通过对夏天父母和秦牧父母围绕青年岁月记忆的对话,隐约交待了夏天父亲失忆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从而使得这个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的个体化生命故事,产生了跟山西当代历史暗自呼应的隐秘线索。

《热雪》尽管记录的是艺术家们在内蒙大草原上的生活故事,看似除了山西影人的导演身份之外,跟山西并无关系;但只要追溯到山西长期处于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或战争、或通商的交织地区的古代历史传统,我们就能对张亚龙导演如此执着于野性与规训这一核心矛盾冲突的影像叙事冲动,有一种基于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会心一笑。

而《方舟》里之于家庭内部信仰分化的冲突表达,更是在最直接的意义上、跟百余年前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不同信仰之间的惨烈冲突,形成一种颇具学术自觉的关照。

正是基于这种对现实的真实表达诉求,以及与地域历史之间的或自觉、或无意识的关照式呈现,我们能够在“藏地新浪潮”“杭州新浪潮”“贵州新浪潮”等地域化艺术电影创作群体的探讨之后,以此次“山西之光”联展为契机,探讨自贾樟柯导演之后、新一代山西艺术电影导演的整体面向与各自特点,也由此期待这三位被纳入“山西之光”主题下讨论的新锐青年导演,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与阻碍,继续自己的艺术电影创作之路,推出更加成熟和精彩的后续电影作品。

就此搁笔。

2022年9月18日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22年9月26日上午在“群学书院”公号首发。

 9 ) 看完影片后父亲口述,我编辑

影片来处是归途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都市生活电影,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再现。

我没想到我们山西也有这样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

演员演技如此到位,夏父将一个老年病人演的活灵活现,夏母母就是现实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姑娘夏雨通过一组组镜头把一个家有病人的子女的无奈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通过一组组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

患病的老人不易,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的更不易。

老年病人想自杀、老伴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夏雨的男友害怕拖累几乎和她分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夏雨为照顾父亲精神几乎崩溃,通过舞台表演、洗浴、用窗帘将自己裹起来都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影片告诉我们一是老年人身上一定要带一个小袋袋装上联系家人的方式以防老人走丢。

二是告诉我们,医生一定对病人家属说实情对已无治疗意义的病人让其回家有尊严的离去。

三告诉我们看看公园的众多锻炼老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好好锻炼身体避免将来给家庭和子女填麻烦。

小男孩的多次出现寓意老人的来处也有小时活泼可爱的经历,最后小男孩看见老人去世也是他的归途。

 10 ) 来处是归途,无忘是父母!好戏快来来欣赏~

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

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

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

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

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来处是归途》短评

愿意给四星是因为出色的室内长镜头,拼贴感好强,有好多场景甚至镜头都感觉看过,两位老演员演技不错

7分钟前
  • 真露白葡萄酒
  • 推荐

独生女所面临的老龄化家庭重担,成了阻挡生活向前的荆棘,然而亲情无法斩断,爱情只好多余。饰演父亲的老演员功底出神入化。

10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还行

珍惜

14分钟前
  • 噬元兽
  • 还行

一般般,不知要表达什么,女主身材真好

18分钟前
  • 老郝
  • 较差

尚有来处,只剩归途!

21分钟前
  • 一路向前
  • 推荐

16日,平遥第一场,哭得我筋疲力尽。 | 看了《冰下的鱼》以及情绪稍微平稳一些后,4星改2星,自认是客观的评价了。加油。

23分钟前
  • 0糖不加奶
  • 较差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切忌子欲孝而亲不待

27分钟前
  • @大月半子
  • 还行

我这种没心没肺的老油条,居然看哭了,尤其是浴室大小便完全失禁那场。看完时,直接把此片捧作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冷静想想,当然远不至于。差距当然就是视点太多的问题,女儿的,男友的,老妈的,但我完全接受这种有意无意破坏电影制作规矩的“意外”。每个视点都有其存在道理。觉得多余的,只有女主闺蜜那些家庭办公室琐事。另外,结尾的情绪扬抑没处理到最好,总希望是悲伤到极点时,照进点希望,如白事铺伙计说的,“死亡不过是进入更高的一个阶段”

3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

34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一星给妈妈的演技 一星给导演的情怀 没了 不是用了长镜头就是牛逼 群戏都不太行 调度只是为了调度 不会用群演 关注阿兹海默症题材的好片子很多 不是关注了就是好啊 这也没拍好啊

37分钟前
  • shoriya
  • 较差

是人都会老

39分钟前
  • 林涵君
  • 推荐

烂片 不好看

43分钟前
  • 豆友213380127
  • 很差

对这类题材天然好感,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关于家庭,关于死亡。因为太接近现实,看完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挫败感,剧中人物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一切。很喜欢导演对人物内心刻画的那几个片段,虚实之中,将人物的挣扎与矛盾,很好的传递了出来,生老病死是我们永远也逃不脱的人生命题,正是因为它过于沉重,所以极少有人愿意去触碰,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之外,反思生活。

46分钟前
  • Lynn
  • 推荐

3.5 平遥从山西出发单元。导演功底还是扎实的,尤其室内小空间里的长镜头调度颇有想法。缺点也很明显,其他人物形象不饱满,没有形成群体时代特征。

49分钟前
  • 三峡坏人
  • 还行

导演估计是个影迷,能看出从不少名片名导那借鉴了很多,还是个长镜头爱好者,利用长镜头又强化了表演,再加上几个幻想的段落,很有灵气了

52分钟前
  • HenriqueZZZ
  • 推荐

#PYIFF 首映#前半部分中老两代的生活流,后半部分围绕父亲建立冲突.剧本的问题挺大的,不仅人物的行为有矛盾,而且单单围绕父亲的老年痴呆去展开的一系列情节并依托不起几段关系的复杂情感.节奏有些过慢,几处超现实场景也感觉跳脱,理解不到其中试图外化的情感

54分钟前
  • Kieslowski.
  • 较差

内容冗长无聊,毫无重点,角色塑造生硬,念词机器,打一分是因为没有0分,味同嚼蜡,无聊至极,堪称华语电影史上的灾难。

57分钟前
  • RockyCC
  • 很差

阿尔兹海默综合症,老年痴呆,临终关怀。一个普通的家庭,每个年中儿女遇到的老人赡养问题。想起年迈的父亲,终日面对封闭的砖瓦房,相比护工,家人照顾胜却无数,身体的疾病却抵挡不了亲人耐心逝去。整体节奏平稳,爸爸演技不错,女主恬淡佳宜,几段魔幻场景,水形物语,朋克蒸汽,有老师看完直呼对标哈内克的《爱》。

1小时前
  • 抛开书本
  • 推荐

#3rd HIFF# 展映-万象中国。前3rd平遥WIP+4th平遥观众奖。7分还是4星鼓励一下。老夫妇俩还挺不错的,导演的长镜头设计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室内调度很有些罗马尼亚电影的味道([雪山之家]这种小空间长对话脉络上的),高中教室那个场景估计是导演得意之作了。片尾那个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梦境其实有点蛇足。好奇的是,这个片子明明是个东愁式的工厂退休职工的指向,底却是个颓败乡村。以及,实话说女主角如果能cast到赵涛老师就完美了。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PYIFF2020# 扎实,稳健,自信,难得看到的一部表达到位,拍法稳定的家庭主题,甚至室内戏的调度让人振奋,超现实的妙用让人信服。从山西本土的经验出发,到一种家庭深处的承诺,通篇看完,并无几分多余和累赘之感,而是把所有的剧情推进,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塞进了一场早已预谋好了的告别,带着老年人的尊严,不卑不亢地放下,生命和亲情的流转,如果对家庭关系有深入体察,无法拒绝的触动。

1小时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