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仅是《两只老虎》的主演,同时也是影片监制。
在担任FIRST青年电影展大使时,她就认识了本片导演李非。
一口气看过剧本后,她立马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因为知道新人导演拍影片的苦,从剧本到融资、组建创作班底、拍摄电影经验等方方面面她帮了很多,但也给予了导演充足的创作自由,虽然我是监制又是女主演,但我更多的是和导演商量决定各个细节,如果有分歧,我会尊重导演意见,因为这是一部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很李非的作品。
但他又会稍微放下一些个人偏好,想与观众好好聊聊。
(三星半,然后加感情分半颗) 今天中午去看了李非的《两只老虎》,高于期待。
在不了解电影时,觉得两只老虎这样的片名也太不严肃了,颇有点宁浩那拨人的意思,但看完后发现,比宁的东西要真情实感多了,骨子里,李非是个文艺青年,甚至说是个文学青年。
电影里有几场戏很有意思,对符号的使用非常诚恳,没有把解构推向油腻或疯狂,很可贵。
这几年国内好几部类似的戏,其实都有些过火,无名之辈不错,但也不如这个做得好,剧本九曲回环,刻意程度让真实大打折扣。
回到《两只老虎》,剧本设计相当精彩,结构明确,几个章节有所互文但又不干涉故事的发展。
A\B故事的节奏也把握得不错,尤其是最后那封信让AB线交汇,还真有点意想不到,反类型了一下。
(A故事,乔杉绑架能否得到钱 B 葛优的救赎,或者说互相救赎的完成)第一场精彩的戏,赵薇和乔杉的几个来回。
1、赵薇和港星的拍戏桥段,港星的粤语太逗了,赵薇饰演的虚假也很明确的被观众拿到了,这场戏对当下仙剑武侠片和一些导演恶心行为的批评,直接干脆,当我以为这只是个过场人物交代时,后面却吃了一惊。
2、乔杉和赵薇的第一场对话,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赵薇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人物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产生了分割,观众对乔杉啥时候能问出问题,也开始着急了。
3、赵薇心理波动后回来重新和港星对戏,同样的烂俗台词,被加入感情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力量,赵薇的演技让他对葛优的感情完全变得可信,这次的剪切主要给了赵薇。
我确实没想到这场戏杀回到拍摄现场,其实也很符合赵薇饰演的人物片场逻辑。
4、乔杉和赵薇第二场对话,仍旧是铺垫,让两个人建立一个信任度,让观众有时间对赵薇能真正投入感情。
不过这场对话也有个亮点,乔杉背狗血台词掉泪,不经意间坦露了绑架的动机——“对前女友的爱恨交加” 5、乔杉赵薇第三场对话,天台上赵薇说出了对葛优的看法,补一句,时间让赵薇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演员,难度很高的对白,非常打动人,甚至有点让我想到话唠片爱在系列了。
这时候你不会觉得葛优是老板,赵薇是演员,你会觉得这就是两个相爱却因为各种原因分开的人。
6、乔杉和葛优的对话,乔杉篡改了赵薇的词,这个挺妙,相爱的人会说气话,听的人(大部分观众)觉得肉麻好笑,真正懂的人(人物葛优)却两行鼻涕直往下流。
7、我确实没想到这场戏还有两个回马枪,第一个,葛优其实知道乔杉篡改了内容,这么一想,前面葛优那个哭就更意味深长了。
第二个,葛优跑了后,乔杉重新请赵薇吃饭,赵薇对着镜头又说了一遍心里话,和前面乔杉篡改的“故意”一样了。
此处观众不会觉得刻意,一是因为表演,一是因为故事结构和对赵薇角色的心理洞察,这个艺术化处理在可接受范围。
这么分析下来,可能不止一场戏了,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描述真的很妙,也算是理解了——为啥赵薇看完故事就十分喜欢,一定要帮李非监制,可谓贵人和知己了。
第二场很精彩的戏就是“诗人”被打。
由于我写诗十几年了,所以对于影视剧中出现的诗人概念,一面会很苛刻(技术上),一面又挺包容(情感上)。
电影中对“诗人”这个词汇的解读和围绕着它设计的桥段蛮高明,图一乐的观众可以笑开花,懂的人却又能看懂深一层,知道这么多年,是谁在打诗人嘴巴子,是什么让这个词变得羞于提及。
从老一代写诗的葛优爸爸,到新一代可能会写诗的乔杉,诗人或者说艺术到底触犯了什么?
同样也来分析一下吧。
1、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后,乔杉跪着说被打的往事——说明这个事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了,究竟一个诗人是不是被打没的,我不知道,但乔杉说自己想当诗人时候的表情和葛优第一次听到的表情,值得玩味。
这个词出现在院线片中,确实产生了奇怪的效果。
2、KTV 打史剑的戏,史剑很惨,但总让我想到王小波笔下的军代表们,这类人从来不会消失,一边被打一边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点荒诞,此诗虽然会被以为很俗,但其实很好,为了大众和剧情,用它没问题,普希金最好的就是他的单纯,他有一首小诗叫墓志铭,多好啊——“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结伴,慵懒的度过欢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
这场戏最妙的是乔杉仍然不敢打人,动手的是一个商人。
此处应有掌声,混蛋们对诗人(哪怕是假诗人)犯得错,却要商人们帮忙讨回公道,这时代,是“文艺青年”懦弱呢,还是“商人“强势呢?
3、葛优揭秘了自个老爹其实也是诗人,文革时候跳下去了,诗人这个符号,在片子中有了合法性,死者为大,乔杉和悬崖上多年前跳下去的葛优老爹前后呼应,诗人这个符号显得不那么空洞。
整个部分最厉害的是,直面了诗人这个概念,同时还兼顾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做到了幽默,不容易。
第三场精彩的戏就是葛优见范伟。
妙在空间和人物设计上。
1、先说人物的错位。
都看到的是乔杉和葛优的错位,老板司机反过来(此处对北京的投资圈反讽,值得一笑)。
另一个错位是瞎子和正常人的错位,范伟虽然瞎,但心里明白,这个错位通过两个事完成,其一,范伟摸出来了葛优,但不点破,陪你玩。
物理上乔杉和葛优其实输给了盲人了。
其二,范伟拒绝了投资,不信那一套,心理上,葛优乔杉又输了一层。
2、空间双层设置,一层二层之间无形之中有了一个舞台幕布,乔杉被按的时候,等待的葛优在楼下,通过声音感受紧张,氛围不错; 同时,隔着一层也让葛优一会上楼被按,变得出其不意。
然后就是按摩床上下的设计,给了好几组圆孔下的面孔,喜剧效果足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压迫感。
人的脸是不会撒谎的,但这一面一般看不到——所以接下来的小孩发挥了作用,蹲下来看到了葛优的眼泪,也就是真实的面目。
看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场,插科打诨的部分难免有,但还好。
还有两个事值得一提,其一,很少在荧幕上看到真实的北京,这个被满足了,整个电影的摄影美术没有喧宾夺主,尽力在故事架空的前提下做到场景真实,MV段落也极少。
其二,闫妮演春心荡漾的村妇还真是令人过目不忘,很有戏。
电影的问题,对我来说主要是故事不真实,设置比较戏剧化。
不过导演在这个大前提下,把每场戏拍得又很诚恳,表达得又很可信,所以也不算啥大毛病。
可能遗憾的是,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和趣味点,主要靠剧本和表演推动,就这一点来说,宁浩更厉害。
电影上映之前,正午发了一篇文章,李非在自述中把自己谈得比较卑微,能看出,这种卑微是对艺术本身的敬畏,一个人热爱一件事久了,对成功其实有点恐惧的,毕竟成功有太多之外的东西,是不可控的,做好东西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喜欢李非,希望他下一部片更好。
首先,从演员阵容来说,每个人演技都在线,范伟老师,葛大爷,按摩店王子,闫妮姐,还有那个什么斌,每个人都是从喜剧出道,在喜剧里摸爬滚打站稳脚跟的演技派。
然而,这个电影,从质量上来说,对不起这一票白花花的流量,很明显,导演的初衷和立意都是在往救赎的方向上走,无论是地位显赫的还是屌丝想逆袭的,让两个身份相差悬殊的人在一起,能制造很多戏剧张力和笑料,开场第一场绑架戏虽然设定很假,但至少有内味儿,几个包袱让好感度倍增,从引出赵薇这条线开始,节奏明显开始不对了,导演您是给姜文做过编剧的,连节奏感都找不着,你不觉得应该检讨一下吗?
起承转合非常生硬,前一个情节和后一个情节纯粹是文本上的堆砌,看不到镜头上叙事上的过渡,节奏崩掉也就算了,起码内容上充实一些吧,结果也看得出来,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就像是在梦游,这是在拍话剧呢还是在拍电影呢?
有拍《遗愿清单》的野心但是没有这个金刚钻,这个故事设定完全可以拍成实打实的公路喜剧,保证成爆款,不要求做到宁浩那样,但起码不会给人带来如此尴尬的体验和莫名其妙的煽情以及这廉价的鸡汤。
如果说年底要冲kpi搭贺岁档的快车,那圈一波顶级资源凑个热闹无可厚非,但是看到那些大V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希望葛大爷您还是去非诚勿扰3吧,起码演技有发挥的空间,这片做作的台词怎么都觉得像是被绑架了才接的角色。
在小孩子眼里,世界具有绝对的纯粹性,要么欢乐,要么悲伤。
很显然,《两只老虎》这首人尽皆知的童谣就被划分为前者。
然而对于一个历尽沧桑的成年人来说,这首童谣绝非那么简单,“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字里行间分明裹挟着某种悲怆的意味,正如《两只老虎》导演李非所说,这是一首旋律欢快歌词又有些残酷的歌谣。
与其欢快与残酷并存的特性如出一辙,即将正式上映的荒诞喜剧《两只老虎》也是个标准的矛盾共同体。
明明是以绑架案开场,却在讲“解绑”的故事;乍看像个喜剧,却时时显露出荒诞悲凉的腔调。
最典型的还是张成功这个人物,看上去是个登上了财富杂志封面的千万富豪,内心却充满了对过往的悔恨甚至选择轻生。
这让我联想到前两天还和朋友聊过,平时越是搞笑不羁的人,实质上越是一个悲伤的人,这仿佛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质。
《两只老虎》的故事线并不复杂,在我看来有点像《触不可及》+《遗愿清单》的共生体。
故事从一场绑架开始,绑匪余凯旋和人质张成功在言语对峙中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从对立到相互理解、陪伴再到彼此拯救。
既有《触不可及》的人物阶级对立,又有《遗愿清单》中帮助对方完成心愿的相似章节。
而《两只老虎》这首童谣则以多种变调贯穿电影始终,以弦乐、合成器、童谣、男女声独吟等多种风格,串联起电影本身的情绪基调。
基本上,看到葛优、乔杉、范伟、闫妮、潘斌龙的名字,你就可以断定这是一部假一赔万的喜剧片。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电影前半段的基调是轻松诙谐的,张成功和余凯旋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博弈之间也制造出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然而随着故事和人物背景的交待逐渐深入,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的内核并没有那么简单。
北野武在他的随笔集《北野武的小酒馆》中说,人生而平等根本就是一句屁话。
有人家族显贵,几代人都无需做出什么努力,就能拥有名画跑车豪宅。
也有人出身贫寒,别说上学,连正常的一日三餐都无法保障,又谈什么逆风而起改变人生。
余凯旋便是后者的代表,上学时被欺负,工作后又各种不顺,33岁了还是一事无成,好不容易谈个恋爱吧,女朋友还跟别人跑了。
气急败坏的他选择了所谓的捷径,也就是犯罪。
绑架个有钱人,要上个100万,就此逆天改命。
好巧不巧,他绑架的有钱人却是个不怕死的,“冒牌绑匪”一下子现了原形,甚至还答应人质张成刚要帮其完成三个愿望。
而这三个愿望,恰好代表着张成功在爱情、友情、亲情中的心结,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主轴。
在帮助张成功完成愿望的过程中,余凯旋逐渐发现这个所谓的有钱人,也不过是个为七情六欲所惑的凡人罢了。
在第一个愿望中,他知道有钱人也会爱上另一个人,也会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在第二个愿望中,他知道有钱人也会因为自己往日面对兄弟的错误悔恨多年,甚至内疚到夙夜难眠;在第三个愿望中,他知道有钱人的过去并非都是光鲜亮丽的,他一样可能出身于某个僻壤的小山村,并且有着难以释怀的惨痛回忆。
余凯旋一路马不停蹄的帮助张成功完成最后的心愿,最终得到了张成功留下的200万人民币,但结尾他到底拿没拿这200万,我先留一个悬念,总之:成功想送给他的,他已经得到了。
张成功交给余凯旋完成的三个愿望,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余凯旋的拯救。
他希望这个处于堕落边缘的年轻人能发现,自己也曾经赢过、输过、赚过、赔过,也背负着同样的彷徨、愤怒、不甘和悔恨,生活并没有对不起某一个人,它的操蛋也并非因人而异,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有时候也只能得过且过。
这便是张成功真正想送给余凯旋的,比金钱更珍贵的“礼物”,也是整部电影的主旨之一。
得过且过,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成年人生活中聊以度日的铠甲。
最近身边朋友总是说“太难了”,虽说只是玩笑话,但又不乏几分苦于现实的酸涩。
确实,自从我们长大,要面对的琐事就像血盆大口一样朝着我们猛扑而来。
再加上身边父母、朋友以及各种成功学不断向我们灌输类似“只要你肯努力,你也可以做到”的毒鸡汤,害我们慢慢的忘了变通、忘了如何放过自己。
但事实是,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们从不可能事事顺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短板,如果什么事都要钻牛角尖,那纯粹是跟自己过不去。
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心大一点,这条路不通就换一条走,实在太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
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理想中的大人物,但谁又能咬定做一个尝尽生活酸甜苦的小人物,就一定是失败的人生呢?
就拿我们的主人公余凯旋来说,虽然他一没钱二没工作三没女朋友,但至少还有一副健全的身体,这就足以让他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
好在最后,他终于在张成功的指引下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
电影的尾声,正准备重新出发的余凯旋仿佛回到了孩子般的状态,八音盒里的《两只老虎》也变回了熟悉的欢快音调。
我想他应该已经明白,世界上并不是只存在“有钱”和“没钱”两种人,而是存在与世界总人数相等的76亿种人,过往的种种经历都是经验,只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才是与世界顽抗到底的唯一方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就像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里所说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切莫慌张心急,只要保持平常心,事情早晚都会过去。
尽管看见一大堆差评,还是冲着葛大爷去看了,还好,没后悔。
很多差评说得有理有据相对到位,但是那些看到生气甚至花几千字几十张图去怒吼要给导演判无期徒刑的人……生活也太难过了吧。
作为电影体裁确实可以算不及格,但超容易满足的我看得还是挺开心的。
听说导演李非被姜文赏识,从调调上可见一二原因,的确没有任何巧妙与逻辑可言,但是,听赵薇对戏,乔杉念诗,葛大爷说话(没错就是对白对白对白对白对白对白),还有闫妮的神气,真的挺满足的,于此时此刻的我而言。
上了年纪的沧桑燕子倒是更有了点感觉,虽然戏和她的造型一样让我略有不适,但是“戏中戏”第二遍那段假戏真情却提醒了观众她曾经的灵气。
乔杉作为油腻喜剧代表之一,在本片表现中规中矩,老实说,戏中戏后酒后那段念词,真的挺好,唯一一处能让我眼睛一热的地方,可能这片给不了我波尔多产的红酒,但能给一瓶红星二锅头和几句酒话,足矣。
(说不定这就是导演的小小自白呢,嘿嘿。
)闫妮的身段和眼睛真好看,如今这个阶段的她值得更好的戏。
一通回想下来都是一张张脸,除了因为乔杉的脸太大,也因为本片确实像葛优难看的假发一样假装是真的(电影),偷懒地用对白和脸蛋叠加,躺平。
但大概从《一步之遥》起,我就明确觉得光是听葛大爷声音就很棒了,聊聊天,喝喝酒,扯扯淡,多好,人生就是讲一个字:能过则过。
1上周五,南京超前点映放映会,看《两只老虎》,我给出3.5星。
映后交流会,导演来了,乔杉来了,与观众交流感受,现场点了几名观众发言。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短发男人,他情绪起伏,有些哽咽,几度说不下去。
他说起影片中的张成功让余凯旋去找到张成功父亲跳崖的山头,他终于放下,与过去的自我和解,这样一个片段。
这个男观众他说:“我的父亲之前也过世了,我觉得看到影片最后,到此,我也能够跟他真正地告别了。
”然后似乎长吁一口气,他才平静地重新坐了下去。
两只老虎 (2019)5.8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李非 / 葛优 乔杉人们需要一个时机,一个开关,一个契合点,来与某些人事物作真正的告别。
是《两只老虎》让这个男子与沉溺在丧父情绪之中的自我告别。
他已找到Exit。
电影《两只老虎》就是一场给我们的启示,启示我们“和解”与“告别”。
2葛优演的成功人士张成功,被憨匪余凯旋绑架至一个废弃游泳池,前者面对生死危机,却“荒诞”地开出双倍赎金,让后者帮他完成三件事。
这三件事,对应的是自己曾爱过的女人,亏欠过的朋友,再也见不了面的亲人。
其实在被余凯旋绑架之前,张成功早先一步“绑架”了自己的身心——他已决意自殇,半路杀出一个余凯旋。
是余凯旋帮他与过去和解,他才活了下去。
葛优不动声色,将一种生死早已淡然的冷幽默感拿捏到好处。
乔杉演的憨匪余凯旋,也将自己“绑架”在穷困潦倒、想要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枷锁里。
在陪着张成功去完成三桩事的过程中,他的人生亦被对方拯救。
演戏同样松弛的乔杉,与葛优之间攻守互换,傻得可爱。
表层意义上,这两个角色都属虎,所以是“两只老虎”;深层意义上,这两个角色都是怀有缺陷、伤疤与内心阴影的人,像童谣《两只老虎》里唱的那样“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唯有相互映照,才能得救。
其他角色,皆是被“绑架”的生命个体。
https://赵薇演的女明星周原,是张成功的前女友。
因为他对她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而失去了所爱的她;她曾陷在对过往爱恨纠葛的深渊里,一直走不出来。
片中两段长对白,交待了她的内心。
她爱过他,只是不爱了;她不爱他了,但是曾爱过。
她终于能够云淡风轻地说起从前的深爱,她已亭亭,无忧,无惧。
我喜欢现在赵薇的样子。
今时今日的她,在电影里沧桑而且美,台词念白的口气也让我非常喜欢和感到舒服。
大抵是因时光也会厚赠一个女演员。
范伟演的盲人推拿师,是张成功的老战友。
前者曾在无助时向后者借钱就医,但后者在宽绰时并未解囊相助。
老友相见,并未相认,但其实他们早已在内心知晓对方的心意了。
他躺在他的按摩床上,几十年的情意和恩怨化作流下的泪,两人虽无言,但不再恨,也不再守着心结。
各自活到这岁数,已学会放下。
范伟的戏份不多,但他来去皆如看透的隐者,他已“重见”光明。
还有闫妮演的张成功的初恋女友彩霞,寥寥几笔,又骚又媚,但也困在与张成功的旧情枷锁里,留在僻壤的小山村守着往日回忆。
好在,她学会不再等待了。
导演李非描绘了一幅群像。
每个角色都被生活所“绑架”,不知走了多久弯路,但故事最后,大家都自个儿给自个儿松了绑,喘了口气,找到了“出口”。
3本来以为是去看一出荒诞喜剧。
笑一笑,也就过了。
走出影城,南京冬日的傍晚起了风,很冷,却在心底有些不明所以的温热与忧伤起来。
如果三段式的小故事能衔合得更圆融些,那就更好了。
但也不影响我在心中给它共情的喜欢。
也许我们多数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人生的呼应。
在葛优与赵薇的角色关系中,想到中学时代的女孩儿。
我们曾经失联很久,重新加上微信已是多年后,她生了两个孩子,我也回不去了。
我们并没有想着要见面,但我们笑着幻想说希望等老了以后,满嘴牙掉光,还能再一起晒一下午太阳。
在葛优与范伟的角色关系中,想到大学里的老友。
毕业后我们南辕北辙,再也没碰到面。
告别那天,以为很快便重逢,竟遥遥无期。
从前以为分隔三年五载怕是会很难捱,谁知一转眼,十年光景也就这样过去了。
有些生离,便是死别。
恨吗,恨过吧,或许也爱过吧;不爱了吧,不爱了,当然也就不再恨了。
在葛优与片中父亲的角色关系中,想到我与自己的母亲。
以及对她的思念,爱,亏欠与愧疚。
春夏秋冬轮回,燕子归离往返,日子还是要往下过的。
这些年,我也只能以给她写一本书、拍一部剧的方式,与自己和解,与她真正地告别。
您好!
母亲大人 (2021)8.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曹盾 荆冲 / 董洁 尹昉你看,人生就是有这么多遗憾呐。
有的来得及,有的来不及,去做弥补。
但至少电影给了我们以美梦,让我们在光影幻想里成全希冀,得以“松绑”。
4最近读一本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其中有一句:“甚至苦难发生之时,别人总是在进食、开窗或木然踱步。
”它写的是人生常态。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人生的活法大过相似,那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就能过则过,let it go。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8.2﹝美﹞威尔•施瓦尔贝 / 2013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let it go是一种大智慧。
是别管了,随它吧,忘掉它吧,让它过去吧,是“认清生活的本质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活着活着就想通了,是拯救自我,找到出口,学会和解与告别,给自己松绑,是即使不能够完全治愈伤口,却能够捂好伤疤,哭哭笑笑,又重新拍拍屁股爬起来,让日子像河流一般淌了下去。
我想,那个在影城放映厅里几度哽咽的男子,他也会过好往后的人生了。
《两只老虎》像是一场大型人生密室逃脱指南。
假如生活“绑架”了你,let it go。
活着活着,总会逃脱密室,找到亮着“Exit”灯牌的出口。
王菲唱过,这也“不失为天大的幸福”。
而这,也是《两只老虎》褪下锋利铠甲,给予我们的绵软与温柔。
我猜导演大概是想拍一部升级版《甲方乙方》,用一条主线,串起几个人生故事。
为了避免当年《甲方乙方》被诟病的小品化,导演找了个更为劲爆的绑架故事作为主线。
或许是太舍不得浪费乔杉、葛优两位喜剧咖,导演上来就抖包袱,可惜都是些廉价包袱(诸如绑匪乔杉不小心说漏嘴暴露籍贯、姓名之类的),结果就是,绑架线的劲一开场就泄了,人物和情节都没立起来,整部电影就显得飘了。
这部电影,拍好了应该是三个层次:开场,认认真真讲一个绑架故事,把人物和情节都立住了;往下发展,看到人物可笑的一面,再往后,让我们看到可笑背后的人生况味,这才是这部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我们是在拍喜剧”这念头最是毁人,再好的喜剧演员,也会被憋着要拍喜剧的导演用砸,相反,真正的好喜剧,都是按正剧拍的,真正好的喜剧表演,也都是“按生活逻辑演的”(葛优语)。
被打上喜剧标签的葛大爷,早已用《卡拉是条狗》《活着》等作品证明,他演正剧是毫无问题的。
乔杉也是位好演员,不应该仅仅被定位为喜剧演员,带着一脸当招牌用的喜剧感,相反,如果把他的角色定位再下沉些,再正一些,他的喜剧暴发力会更强。
两只老虎 酸甜苦辣 人生就是一个字 能过则过 票房大卖余凯旋与张成功之间的故事 由绑架再到被绑架 两个人的人生从绑架被展开,引发出一系列的故事 感人而又幽默 这部电影展现了编剧李非的才华 同时身为导演 李非在角色上给了六位喜剧演员的粉丝很大的惊喜 余凯旋的天真 张成功的幽默 赵薇饰演的周园的深情 闫妮的妖娆 很好的一部电影 希望大家能给这种国产电影鼓励和支持 这样国产电影才能越来越好
互联网人,最近喜欢喜欢说的一个词是洞察。
在文艺界,一个最广泛而深刻的洞察是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这句话,用在《两只老虎》身上异常贴切。
片子11.29号上映,我提前看了点映,也看到了葛大爷,大爷比想象中高很多。
非常谦虚,听人问问题,会很真诚的看着观众台上提问的人。
另外,大爷的鞋也很白。
男明星最爱小白鞋可不是瞎说的。
嗯,开始说影片吧。
张成功的愿望片子是从两个走投无路的中年人开始的。
57的张成功,33岁的余凯旋。
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末尾,一个人的中年危机的开始。
33岁的余凯旋事业失败,看不到明天的希望,打起了绑架富人的主意。
于是刚刚登上《东方财富》杂志首页的张成功,便成了他的目标。
但张成功凭借着多年商场经验,和余凯旋你来我往的几句话,便反客为主,许诺给余凯旋200万,请他帮自己办三件事。
电影里用经典的段落式的手法,是解密片,也像是公路片,在解决事情的同时,两个人也在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
电影的另一种解读电影说完了,整个故事笑点密集,内容荒诞。
甚至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电影里是双主角:张成功和余凯旋。
看完后的夜晚,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把张成功和余凯旋当成一个人,那么电影可能就呈现了完全另一个面貌。
57岁的张成功,在经历了大富大贵之后,生意遇到问题,想自寻死路,本来几乎好了一切,在自己造烂尾楼下跳下,了却余生。
但是死之前仍有不甘心,决定了却自己人生几件遗憾的问题再死去。
第一件,是找离开自己的爱人要说法,没想到曾经的爱人对自己爱答不理,还怒斥了一番自己自私,怀疑一切,怀疑自己的身边人。
第二件,找小时候侮辱自己诗歌理想的同学报仇,将死之人,勇武不可挡,因此三下五去二解决了小时候同学,逼得他对自己认错。
第三件,最后找到了老战友,希望弥补自己当年的过失,没想到老战友拒绝了他的帮助,也原谅了他。
最后他回到了自己出发的村庄,祭奠了自己因为理想破灭的父亲,表示一切都过去了。
然后回到城市,继续生活。
那洗浴中心的200万,可能是他仅有的一批流动资金。
或许张成功依靠了这笔钱,又或者他只是重新振作了自己,开始生活,当张成功不再拧巴,再次面对曾经的爱人周原,让爱人把爱意顺畅表达。
最后赵薇才说出了那一段话他心中的话。
表明自己他与自己过不去的坎儿,也和解了。
中国人的传统和现代化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北上广的中年危机如此之严重。
中式中年危机中年危机这个概念从美国而来,关注的是资本主义体制对人机械化的使用,最后为社会抛弃的故事。
在这个电影里,余凯旋用”能过则过“的说法,宽慰张成功,同时在心灵上解放了自己。
最后的结局,张成功与自己和解,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开头,张成功开了一辆近百万的路虎,而结尾,张成功开的更像是个经济适用车。
他的人生出路,在于隐退江湖,自得其乐了。
前几日看金庸历史小说的编年史,发现所有英雄的美满结局都是隐退江湖,这和中国千百年来士大夫精神文化出入世出世的行为准则一脉相承。
这种行为逻辑,一而再,再而三的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里体现,即使这是一个现代影片。
但是,看到美好的结局,我们仍然免不了问自己,这样就真的能解决现代中年人的危机吗?
古代之所以行得通,是以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士大夫退回家庭之后,仍然有资本保有体面的生活。
而现代社会已经不允许中年人退隐江湖之后,有一块自留地。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现代逻辑下的社会,因此影片的结尾,关于张成功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美式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与中国形成对比的,是新教伦理灌溉出的资本主义,其中以美国为首。
在马克思韦伯的著作里,鞭辟入里的分析了,新家的教义本质上鼓励的是勤勉工作,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而在美国作品里,中年危机的解决办法,或者是事业焕发了又一春。
比如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名为《实习生》轻喜剧甚至在讲一个70岁退休的总裁,怎么在互联网职场获得新生的故事。
或者如同《美国丽人》中的凯文史派西一样,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年危机的解决,在美国,需要以更直接的办法面对,要么寻找到自己的新的社会价值,要么早早见上帝。
难解的中式中年危机中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之后,既保留着农耕封建时代解甲归田的美好愿望,但回首望家乡的时候,家乡已经不在。
这个矛盾,让北上广打拼的知识分子们,即使心中有退隐江湖的夙愿,但是没有土地的等待,所以不可能效仿士大夫的方式生活。
无解的生活,让这个焦虑更为难以排遣。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无解的,只能用电影里的诗结束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几天看完《两只老虎》后,四个小部分里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闫妮饰演的张成功没成功时爱上的彩霞。
她是一个一生都沉浸在爱里的女人,是全片里最单纯可爱的角色。
就像她的名字彩霞一样,虽然活在老家的小村子里,但她的打扮和姿态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美有追求的女性。
余凯旋找到她时,她给了余凯旋一个白眼,轻飘飘的从梯子上下来。
第一个镜头就飘着一种“媚”态,马上就会吸引住你的眼球。
太美了,彩霞真的就像彩霞一样耀眼,一样光芒万丈。
张成功当兵前找了她,但她没去。
她说:“耽搁了⼀下,就耽误了⼀辈⼦。
”这句非常有份量的话她反而是用轻飘飘的语气说出来的。
这里其实我有被打动到,闫妮这段台词是有层次的,同样身为女性可以看到她洒脱中的无奈,语气是洒脱的,但眼神是无奈的。
这种无奈的神情很复杂,有对过去的可惜,后悔,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可是一切就跟着画面中的光影一起无疾而终了。
虽然导演特意设计了一个很有笑点的梦幻滤镜让彩霞轻飘飘的讲述出这段尘封往事,但是一细品就很心疼她为爱做出的牺牲。
而且通过台词可以理解彩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张成功可不是那个能陪她做梦的人,两人性格不同也注定走不了很远。
所以她没去即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也是一个豁达的选择。
彩霞穿着红毛衣,能把摩托骑成哈雷。
我觉得至少她和张成功相爱时她的精神境界是要高过张成功的。
彩霞不爱成功吗?
我信她是爱成功的。
她还留着,也还记着成功写给她的信。
但是人在面对成长时要接受的就是「多留恋都不能回到从前,不愁眉苦脸,不让深爱的人挂念。
」这份洒脱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彩霞可以。
我之所以会记住,会喜欢这个角色是因为我认为放手比相爱更需要勇气,闫妮演活了彩霞这种豁达洒脱的女性形象。
她不是怨妇,是分手了还能祝对方成功,祝对方幸福的人。
这个境界很多人做不到的。
表面上这是个张成功被绑架的故事,但其实故事中的角色都被绑架了,余凯旋和范志刚被金钱绑架,周原被身份绑架,只有彩霞没有。
彩霞是全片中最自由最乌托邦的一个角色,所有的美好都在她身上。
我觉得她真的是整部电影里最抓人眼球的角色,看着她你会觉得很放松。
而且闫妮的表演真的很好,她在悬崖上给余凯旋拍视频问要怎么拍,给别人也要拍自己也要摆好姿势,真的是特别热爱生活的人,能感受到她特别可爱和真诚。
闫妮真的越来越好,很多人喜欢她都是因为《武林外传》里那个叱咤同福客栈的佟掌柜,但她早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
我上一次对她角色印象深刻还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王妈,她把钥匙取出来,正坐到沙发上演出了一种体面的浪漫。
这次的彩霞又给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彩霞是在小村子里也要打扮好看,努力追求美好事物的接地气的浪漫。
真的,闫妮就是浪漫本人。
这样妩媚又浪漫的彩霞,谁能不爱呢?
生活欺骗我就算了,你们还写短评打高分骗我,我了解写枪稿赚钱快,可讽刺的是这部电影讲的是,有的事,再缺钱也不能干。
终于赶在最后看到了。有小意思,没有大惊喜。几段试图走心的小故事,但又都没真正进去。闫妮现在状态倒是挺好的。
朋薇补课,发布会的糖自不用说,片子无聊的,李非我不可。赵薇大段台词感觉也是对自己上一段婚姻的解释,我脑补完了。
葛大爷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荒诞型喜剧电影,个人觉得不能用普通喜剧片标准去衡量,属国产喜剧新裁体的良好尝试。开始看稍感尴尬,一旦习惯了导演的叙事方式,会不自觉沉浸其中,大脑自动把镜头语言转换为文字体裁,所以如果故事是篇小说,填补过多的空白,体验会更加有趣。
既不好笑也不好哭,拖沓无趣,了无新意,挺煎熬的观影过程。。
非常非常非常一般。首先作为喜剧,我不觉得好笑,这是致命的。其次,强行煽情且不感人。赵薇戏份不多,但凡出场都是高光演技。在逻辑上有几处不太可靠,但为喜剧效果可以忍受。给闫妮的滤镜真的好low。
最大的问题就是非要故作喜剧
时代一人包场 节奏真舒缓,喜剧部分基本都在预告片中了
像话剧,表演、剧本都很用心,但题材和阵容很陈旧,说教味有点浓。
人到中年的一次自我和解,失去的、记恨的、辜负的、错过的、贪图的,都要寻个答案。 【按摩店那段太高光了】
葛优让乔杉办的三件事,有关自己的爱情,友情,亲情,却显得太过矫情,完全不顾逻辑乱来。本来想打一星,看葛大爷的份上,多加一星吧
说是年度最失望不过分。预告片剪得把人期待值全吊起来了,成片是个什么东西呢?集结了一帮会演戏的“演技派”,却捣腾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可以想到这部电影本来希望做到的程度,《两只老虎》的童谣从童年语境拿到成人社会,是否能有新的释义。做得煽情可以,做成喜剧也成,甚至就走情怀路线撒鸡汤也行啊!全都看不到,最后只弄出了个完全概念化的文本,套上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片名,空洞、乏力、尴尬、甚至虚伪,从头到尾都挤不出一丝笑容。人物动机不明,情节上的粗暴勾连,导演甚至完全不会用镜头讲故事,只知道堆对白独白,与其这样为啥不去听相声或者看话剧,而且这个故事你能拍得过《遗愿清单》吗?说真的,观众不傻,资源虽然重要,但好电影绝不是靠人脉堆出来的,没有才华只知道噱头的人和电影注定都走不久。一星半。
剧本实在太差了,没有铺垫的感情戏不会有感情,凭空悟出再深刻的真谛,也不能打动观众。电影最忌讳的就是故事都放在对白里,又不是电台 FM,能多拍些画面吗?人物动机情感变化都没说服力,讲一些鸡汤就能让绑匪放弃200万我是不信的,即便你跟我说他一开始就没多想要,那这样的设定就没有拍的必要。感觉就像里面讲粤普的演员对自己的角色毫不相信一样,情节的安排没办法让人相信角色会那样做。只能说是一出胡乱堆砌的闹剧,笑点又老又无聊,全在预料之中。虽说后面的转折是出人意料,也能补充完善人物动机,但这样的作用放在高潮太晚了。好的地方差不多就只有范伟那场冲突戏。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讽刺现实的黑色幽默片,结果却只是一碗乱放调料的鸡汤,连鸡肉都咬不动那种。
故事非常老套,想要看到惊喜,是我的不对,看个开头,就很尬,演员都给好评,但是故事实在惨不忍睹。以前总抱怨没有好演员,现在开始抱怨没有好故事了。三条线真的是闭着眼睛就能想到的。还能说点啥呢,只好说葛大爷还是你大爷,能镇得住场啊。
我为什么要喝这种鸡汤?
杉哥没人提吗? 杉哥电影必须支持!
有的人皮肤上没半点褶子,你却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老了。” 说的就是赵薇吧。 赵薇从商操太多心了整个人是疲惫的。你看闫妮,都比赵薇青春很多。
具备一切「好看」的电影元素,偏偏被李非熬成无盐无调味的生滚粥赵薇天台的独白戏,完全可以媲美周迅《李米的猜想》经典一幕,如果李非再下点功夫的话;范伟台词一出 影帝范稳稳当当;最后一个故事 为什么画蛇添足尬穿银幕啊,三首歌 不错哦!新裤子 值一星!
乔杉穿上黑西服,更像司机了。其实一点也不荒诞。就是编剧憋在家里想出来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