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二〇二五年的欧陆》剧照

《二〇二五年的欧陆》长篇影评

《二〇二五年的欧陆》短评

本以为是一个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结果是欧版祥林嫂同一件事哭诉一百遍,不停提及加沙和俄乌也是太过了

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较差

2025年欧陆的拆迁、流浪汉、少数族裔、慈善、战争、房价、大学毕业的骑手,禅宗和东正教辩经……他们的市民阶层还是一副沾染了太多知识分子习气的样子。大量像是静止镜头的美丽空境细看总有“小东西”的舞动。很有意思,不过电影不该总是这种空境和两人之间话唠的串联。

6分钟前
  • 小舞
  • 还行

虚伪、圣母、漂浮的欧洲人但凡务点实,今天的欧陆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11分钟前
  • 酸汤肥牛
  • 还行

手机拍摄,固定镜头,台词,即兴发挥,现实社会当下的一些议题,精神困境等。以一个困境开始,然后散文式地展开。低成本拍摄的可行性。

15分钟前
  • Hfilm
  • 还行

一个社会事件荡起的涟漪,在一般人,尤其是善良的好人心中会产生何等的冲击。拉杜裘德继续用愉悦的方式亮出锋利的匕首,直指复杂的个体样态,在一场场心灵碰撞的对话中,继续混沌人间。酒吧那场戏,每想看清后面的海报,自动对焦就立刻模糊加重,全片最幽默⋯

16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3.5】事件——谈话,一条明晰的发展纹理随着交谈的变化而深入,平稳的强度,同时场景的变化也打开了地域的一扇门,好像表现了议题的正确方式——打开门坐下沟通。

18分钟前
  • 冬客
  • 还行

iPhone可能是当下最“自然主义”的摄影机,它的算法似乎能将图像调整为人眼对于现实的心理预期:折中的色彩、24毫米的景别(因此不使用Pro型号)、不美化任何东西(即便是美丽的天空和晚霞)、甚至于它的重量之轻加重了图像的不稳定。但如果iPhone是我们轻浮的眼睛,我却感觉到拉杜·裘德不再对嘲讽感兴趣,尽管我们也不再能确认真诚的存在:事物存在,而我发现自己不断在这个不知名的女主角身上回归,她完全诚恳的表演是这台机器的反打镜头(尽管它们的重量可能是相同的)。

19分钟前
  • TWY
  • 推荐

肯定比不上前作,和倒霉性爱比也是差一点

22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还行

现代化的建筑体吞噬入侵历史的遗迹,而民族主义的化石却仍然回荡在25年的欧陆,在这里,时间的空间相互印证索引,不断催化出新的现代化问题——建筑让渡给阶级,而人也圈养在各自规划的思想属地。伪善的现代人用机器不断摧毁重建翻,让古建筑体陷入虚空,而思想却从未划归出古老的痕迹,伪造的处境冷漠而自洽。当人造景观被现代科技层层加码,资源的错位让人无法寻找到信仰,甚至是安慰,神的思想也不在灵验,因为祷词中的上帝早已失效,它变成了一只怪异的人造恐龙。模糊劣质的影像自动变焦,随机偶然纪实化的镜头组合,呈现式暴力切割剪裁,非本质化的底层关照,当下议题的尖锐反响。无限制的物化机制与资源扭结后的连锁反射。一个事件,无数观点,在混乱背后拥抱本就荒唐无聊的现代社会。

24分钟前
  • 楠子的私密空间
  • 力荐

一些对政治哲学的刻薄反讽

25分钟前
  • Fabian
  • 还行

这片子能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件事本身,才是对2025年欧陆白左们的最佳讽刺!真的太刻意了,太刻意了……我们早就懂了,只是感到浅薄且无趣。另外,脱焦、震颤、画面右倾,这些真的不能忍。

28分钟前
  • 金泽寺
  • 较差

一个半小时能让我看三天的,不断重复絮絮叨叨我真的大喊救命,杜拉裘德符合我对欧洲导演的刻板印象就是看似创新其实还是在框架内反讽政治和社会状况,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但是其实已经完全脱离群众的自我感动。

33分钟前
  • 戒酒受害者
  • 较差

讽刺拉满,但比《倒霉性爱》少了一些趣味性

35分钟前
  •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 力荐

【C】拍摄技法上基本因袭前作《世界末日》,一些镜头的角度与段落的搭配基本没有变。班宁式的自然主义摄影成了粉饰观感的小贴画,可是当它们在《欧陆》第二次出现时,再也显不出那种前作那种令人震惊的变奏的巧思了。现在的拉杜裘德给人一种很浮躁的观感,他总是急迫追求在作品中输出政治观点,却又那么的浅薄,他的电影语言流于形式化,仿佛是在唤醒观众对于议题的关切,而它们却仅仅化为了关键词,只是再度不厌其烦地抛出而已。我热烈地渴望看到一点点启发我的思考,可是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些试图增加影像丰富度的拼贴画,禅的元素,也成为了意义不明的——Radu自身浮躁心理的复写,反倒不如沿着流浪汉的视角走下去可能更加有趣,借女主角的心理困扰这层无聊的表面写欧陆,表达却仅是使她作为speak out的政治工具,未免太无聊了些。

39分钟前
  • 刍狗
  • 较差

#HKIFF 49th# (好吧我承认我欣赏不来拉杜·裘德的电影,看了三部都没有被特别打动到。)与罗西里尼《欧洲51年》的一次拙劣互文,如果说流浪老人在自杀之前的情节多少还能吸引观众注意的话,那么在其自杀后,叙事便开始走下坡路,同时沦为女主的“个人秀”。而这种“个人秀”是完全基于重提流浪老人自杀情节的,这便使流浪老人自杀情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台词层面的重演,无新意更无趣味。深焦镜头成为一种消磨观众耐心的存在,结尾的空镜头也成为一种缺乏表意的存在

41分钟前
  • 朝觐电影
  • 较差

其实大部分人多少都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这种系统之恶施加在个体良心之上的重压,电影之于日常生活,就如片中homeless的自杀之于日常街景homeless的颓废景象,女主的精神崩溃之于我们无用的恻隐之心,电影只是将这种愧怍感敏感地放大到极致,然后疯狂地不断向各类人重复那个看似自杀却是谋杀的场面以拷问原因,狂热的国家主义者,政客和政府,禅宗,东正教,亲情,这一切都在导演戏谑的讥讽的视角下暴露出各自的苍白无力。但是这一切又怎么会真的有答案呢。战争,难民和homeless这些社会现象只是展示了一个当代欧陆语境下的无解的神义论问题,又有谁能真正为个体生命无辜的受难和消亡负起责任..

43分钟前
  • sari
  • 力荐

#HKIFF# 用很多重复和大量对话堆叠了熟练讲述悲剧过程中的微妙,不乏有的对话挺生硬的…我又无法克制地睡了。其实他前两部我还挺喜欢的但这是啥呀,胡乱对焦也是吹上了

48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罗马尼亚强拆故事。太有意思了,2025的欧陆:每月给ukraine捐2欧元,给联合国儿童2欧元,女性生命自由2欧元,gaza2欧元,乡村图书2欧元。充满荒谬的正确和虚假的困境。东欧城市给人的感觉永远那么嘈杂,罗马法学生成为了外卖员,执着于讲无厘头禅宗笑话。神父听人告解还要传教:人没有信仰,就算得了诺奖也是诺奖臭鼬。笑死我了

52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很多地狱笑话让人不敢笑 / 一个故事先看一遍又听别人讲了七遍真的很无聊,对象包括:老公、政府人员(边上还有个秘书的)、朋友(女主突然打钱)、妈妈、同事(帮忙在办公室挪装饰挡住加热器的那个)、前学生(然后喝多了莫名在“我是罗马尼亚人”标语前野战,啊,sex is all about power)、神父 / 本想说能不能换个好点的摄影机对焦都不准看到字幕发现是iPhone15拍的…(甚至都不是pro)

54分钟前
  • 湖西四季
  • 还行

女主就是婊,还是绿茶味的,最后骗神父了都。

57分钟前
  • let it be×49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