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人

The Northman,北方人(台),北族人(港)

主演: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妮可·基德曼,克莱斯·邦,伊桑·霍克,安雅·泰勒-乔伊,古斯塔夫·林德,威廉·达福,艾略特·罗斯,菲尔·马丁,埃尔达·斯卡,欧文·弗热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古挪威语,旧东斯拉夫语年份:2022

《北欧人》剧照

北欧人 剧照 NO.1北欧人 剧照 NO.2北欧人 剧照 NO.3北欧人 剧照 NO.4北欧人 剧照 NO.5北欧人 剧照 NO.6北欧人 剧照 NO.13北欧人 剧照 NO.14北欧人 剧照 NO.15北欧人 剧照 NO.16北欧人 剧照 NO.17北欧人 剧照 NO.18北欧人 剧照 NO.19北欧人 剧照 NO.20

《北欧人》长篇影评

 1 ) 画面满分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画面我肯定给满分。

这个画面不仅仅是广角的风景镜头这么简单。

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才思。

比如拿尸体组成的马,宗教活祭的黄金比例,都是很有冲击力的画面。

这些画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很惊艳也很能表意。

故事的话其实不同于《哈姆雷特》或者《王子复仇记》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古神的成功反扑。

很难说,导演没有深黑基 督教体系。

所有的残忍献祭,恶的意图,在电影中均来自基 督教祭祀场景。

当然,这不是基 督教,说是什么导演安排的什么勃 起 神,生殖崇拜神。

导演也没有这么说。

但是从图形特征上看,就是这么干的,为什么这么干?

显然,这才是导演的私货。

他想要还原早期基 督教,旧约圣经中的形态。

至于很多影评说战力崩了,个人不这样认为。

这个王子先被母亲砍了几刀,然后又被弟弟背刺了无数刀。

到火山决战的时候,血已经泡透了半身衣服。

所以才跟年迈的叔叔五五开。

其实全片最不能让我接受的,还是来自于画面,即带牙套的女武神。

我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

不知道是这个乖张的导演故意为之,还是他忙忘了。

 2 ) 既脏乱差又无聊的电影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北欧风俗纪录片,而且垃圾到根本无法看完。

首先剧情俗套,基本上就是哈姆雷特的换皮,看完第一幕就能猜到最后一幕。

画面脏乱差,滤镜黑乎乎的,角色身上也都是泥浆。

某些情节非常弱智,比如一开始反派杀主角他爹,明明知道主角就在石头后面躲着,却非得等杀掉主角他爹以后才命令人把主角抓过来,就不怕主角中途直接跑了?

还有手下随口说一句主角死海里了反派就信了,也不派人检查一下,这种智商难怪就算当了国王也被人干烂。

故事格局也不行,看预告片还以为很宏大,其实就是场村斗。

本来以为像《铁甲衣》那样走的纯写实古装武打风,结果还是加入了似是而非的奇幻元素,搞得不伦不类。

拍的什么几把玩意,垃圾到根本没法看完,我看了一个小时就弃了。

 3 ) playwright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的

本片故事的精神溯源可以归于Gesta Danorum, 但是全片故事走向又和原本的故事几乎不同。

原先的故事曲折但略显松散。

但电影改变的故事却有一种平淡而苍白的感觉。

能感觉的出来编剧想写出如戏剧般的韵文,但是实际上又没有这个能力(一个好的剧作家确实不可多得)。

而故事推进没有做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显得非常突兀,一个突然的先知提醒,一个舔血感孕。

编剧的故事,导演的镜头都没有做到让人物丰满。

演员在这样的剧本下发挥得也算可以了。

 4 ) 稍微有点失望

稍微有点失望。

首先,艾格斯将前两部那种现实和神鬼混搭的风格延续在这一部中,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北欧神话和现实的结合。

你说神话部分太假,一看就是男主的幻觉吧,但乌鸦确实啄断了绳子啊。

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能保持那种亦真亦假的状态。

相比起之前两部小格局的故事,这一部怎么说呢,大了点吧,至少是村儿级别的了,场景和鬼神场景也能看出是下了本钱的。

但问题是,故事确实太过拖拉。

而且整个故事的文戏和动作戏感觉过于撕裂。

动作戏不管是配乐还是摄影,都很不错。

但到了文戏就马上变成枯燥乏味的样子。

感觉这一部和前两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两部的故事都处于几乎同样的一种状态下,然后通过人物的变化不断让状态升级。

而这一部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片的内容,没有了那种状态,使得片子就有点割裂。

换句话说,在我看来,除了影像的风格外,这一部和前两部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片子。

当艾格斯打算把他的风格套进这么一部故事片中时,你就会发现,当故事推动发展的时候,似乎就是非常一般水准的东西。

我甚至怀疑,之所以电影拍成那种章回体,有没有可能就是艾格斯觉得完整的叙事方法不是很理想?

总而言之,就是会有种断断续续的割裂感吧。

至于风景吧,确实好看,个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会冒着疫情去电影院看,就是想看看非常壮美的冰岛的风光。

所谓的肮脏不堪的北欧部落,其实我觉得还好,个人觉得自然感十足,没怎么觉得真的肮脏。

而哈姆雷特式的故事吧,我是觉得这一部到底是强调王子复仇呢,还是王后换夫计呢?

感觉王子的复仇顺理成章到无趣,而王后的设计则让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为了新老公不惜杀子。

但我就看完回想原片,好像开头也没看到王后国王有什么婚姻问题?

最后想说点。

说真的,作为中国人,看全片那可怜的十来个人打架,很难让人体会到北欧神话史诗感。

就是觉得,就你们这几个在香港当古惑仔都混不到洪兴的小部落,真的能催动出一个神话史诗嘛?

尤其是这几年感觉北欧神话貌似开始又流行了。

不管是刺客信条的游戏还是日本动画,甚至是美剧,这几年都有不少北欧题材的东西。

提不可思议的。

 5 ) 不会杀人的王子不是好屠夫

哈姆雷特原型,怎么能不看看呢?

看了,你会发现只是泥泞肮脏的王国殉道者的复仇;而且带着低配版海王特质的王子复仇。

其实好莱坞动画片才是这部影片的真谛,通篇都是野兽才是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没有仁义道德,没有价值认同,通篇都是基于野兽本能厮杀。

弑王的人不用“清君侧”、“别国暗杀”等遮羞布,直截了当地除掉让他不满的王,而其他臣子都是双手赞成,就连皇后都芳心暗许、推波助澜。

赤裸裸的改朝换代展现了恶劣条件下的丛林法则。

抱怨没有用,只能更强或者更野蛮。

一开始,维京王子Amleth生活幸福,并且快乐的享受父亲 Aurvandil的“野兽”教育。

当父亲被砍杀、母亲被霸占、王位被夺走,Amleth不甘的远走他乡,成为别国野兽军团的一只孤狼,残忍好杀、强壮高大。

他没有想去复仇,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

只能蝇营狗苟的依靠杀戮麻痹自己。

一次偶然,听闻仇人国家被灭,只能依靠购买努力来维持生存,Amleth看到复仇的机会,于是抛却自由人的身份,混进奴隶队伍,受尽磨难回到仇人身边。

支撑他的不是复国的光明前景,仅仅是完成曾经的承诺:“杀死仇人、救出妈妈”。

他使出浑身解数来瓦解仇人的部属,制造混乱,杀死仇人的儿子并挖出心脏。

但是,这些作为并没有让他快乐,因为,母亲的背叛给他最恶毒的攻击。

就像整个世界在他面前崩塌。

面对母亲对生父的辱骂,Amleth心灰意冷,带着情人杀出这片伤心地。

但是,他的命运已注定,无法逃脱。

因为情人怀了他的孩子,他仿佛看到家族血脉在2个孩子身上延续。

为了儿子不被仇人暗杀,他不得不选择重新跳回冰冷的海里,回去杀掉仇人及其他隐患。

这才是Amleth复仇的终极目的,保存自己的血脉。

很真实,却也无奈。

你可以逃,但是,无法在有人憎恨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因为他就是这样活过。

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后代被别人“惦记”。

这次回去,他彻底解放自己,弑母、灭族,并和仇人同归于尽。

野蛮人有野蛮的坚守,那就是保证自己血脉的延续。

整部电影没有脉脉温情,只有野兽的撕咬。

就像看动物世界,或者是罗马斗兽场里的对决。

结局早已注定,你逃不开也化不了。

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如同原始社会版的“血浆”剧,背叛、不分亲疏,杀戮、不择手段。

所以,这部电影没有阴谋诡计的反转,也没有排兵布阵的谋划,只有背叛和杀戮,凑合看。

 6 ) NO.60【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北欧人》

春天的放牛班第60期周限定,就这样没有一点点惊喜地来了···让我看看有多少人的年度期待变成了年度失望?

To be or not to be 之后,该如何再看哈姆雷特的复仇?

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北欧人》在资源放出后豆瓣口碑持续走低,在北美倒收获很高赞誉,但观众缘不佳,9000万成本最终全球仅收回不到6000万票房,对于初次尝试大制作的艾格斯来说并不成功。

本片吸引一众实力派出演,主角包括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安雅·泰勒-乔伊、克拉斯·邦,配角更吸引伊桑·霍克、威廉·达福、妮可·基德曼等大牌影星客串(妮可居然演E大的母亲?

(落日数羊)),顺理成章在上映之初便成为年度重磅影片之一。

但看过本片后,与其说大家对片子感到失望,不如说是对导演艾格斯本人失望。

ᚻᚨᛗᛚᛖᛏ都21世纪了我为什么还要看一个90%复刻的王子复仇记呢?

(叶底藏花)《北欧人》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感到俗套甚至浪费时间是因为莎士比亚家喻户晓的《哈姆雷特》正改编自阿姆雷斯的传说。

据说阿姆雷斯的传说源自一首已失传的北欧诗歌,最早文字记载于12世纪的《丹麦史》(也有说是《史莱瑟伦斯编年史(丹麦语:Lejrekrøniken)》)一书中。

具体来源可阅读:吴其尧读《最悖人道的谋杀》︱《哈姆雷特》的由来。

因为《哈姆雷特》璞玉在前,之后又经过多种形式的改编,看也该看腻了(是的,大连英国戏剧影像展每年都安排卷福那版),一千个观众的哈姆雷特现在都快统一了,如果不拿出点不一样的想法那肯定难以服众,这次改编权交到罗伯特·艾格斯手中,大家抱着《女巫》和《灯塔》的期待,结果看到的是90%复刻的王子复仇记,那自然是不买账的。

和前两次剑走偏锋的选择相比,这次艾格斯选择对广为人知的阿姆雷斯的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无论是翻新难度还是制片规模对于导演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大宝鱼)至于为何选这样一个故事,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这个故事依然延续艾格斯前两部电影文本的部分特点,取材于神话传说,聚焦古老的神秘主义,讨论文化或信仰对人的影响等等,是艾格斯想重现的故事,真实历史素材自然是改编的最好选择,“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虽然股市被复仇情绪所支配但其中仍有规则、习俗、艺术,以及装饰、音乐和娱乐。

”艾格斯如是说(《环球银幕》)。

其次,虽然To be or not to be 的主要框架和抉择仍然保留,这个故事也不完全是一个哈姆雷特的故事,很多细节发生了变动,除了阿姆雷斯从装疯卖傻逃避追杀变成伪装成奴隶伺机复仇这点不同之外,最后杀人的动机也从为家族复仇变成捍卫家族后代,是从儿子到父亲的转变,虽然后来的叙事和铺垫有严重问题,但明显艾格斯初衷与众不同。

最后,导演或许只想将精力放在还原北欧风情和视觉呈现上,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试图让故事不侵扰大家对视听的体验。

ᛊᛏᛇᛚᛁᛊᛏ故事层面的不足是事实,但本片的“华”也必须要承认。

我好似喺睇啲北欧风情纪录片。

(鬈毛毛)如果说选一个颜色为艾格斯的电影定调,那大概是灰色,体现人性和神秘主义的模糊与不确定性。

在摄影方面,艾格斯用灰色将冰岛装饰出与《白日梦想家》不同的阴暗、宏大的史诗质感,无论是风景空镜还是大远景,苍茫大地上的寥寥数人都突出了北欧边缘的荒凉与故事的低沉,而且难以想象影片拍得的竟然是一个王国。

多段长镜头动作戏调度很刺激,带出了北欧人战斗的勇猛。

(一级特工)最有特点也最令人沉醉的还是几处长镜头,配合低沉音乐和鼓点,好像与角色同呼吸共心跳,杀戮的沉浸感、祭祀的仪式性都有体现,而且画面信息量很大,好几个镜头的前景后景都有重要动作发生,风格和拍摄难度都有了。

服化道不止精致而且精确,在形式感上做到极致。

近年来关于维京人的故事多了不少,不过参与拍摄的瑞典考古学家却形容,没有人比艾格斯更关心维京神话。

片子表现神秘主义和北欧民风的布景和人物形象很考究,由比约克饰演的重燃阿姆雷斯复仇之火的盲眼女巫,仿佛带着牙套的女武神(据说牙纹越多越身份越尊贵),奥丁的渡鸦(开头那段是谁向奥丁倾诉没听出来),世界之树、灵魂附体、类似曲棍球的运动等等,关于影片涉及的神话具体可阅读: 《北欧人》背后的北欧神话与隐喻。

本片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失去灵魂。

(野凡)遗憾的是史诗质感只存在于场景中,而没有史诗级的故事支撑,难免让人感觉华而不实。

ᛏᛖᚨᚱ(本片)在动作场面和深度文戏之间疯狂拉扯。

(wild life)其实本片拉扯的不仅文戏武戏,对如此失控的影片唯一解释就是制片方不给艾格斯充分的创作自由。

很明显艾格斯面对如此大制作,不得不做出艰难妥协,原本伊桑·霍克的部分想制作更长时间,但被制片方制止了,再加上对于疫情的妥协,天灾人祸下诞生这种夹生作品。

况且故事撑不起这不友好的时长,自然也挡不住金主爸爸的要挟,to be or not to be此时转到素材取舍上,给艾格斯留下了难题。

“我或许不会再拍这么大的电影了,其实我想拍更大的电影,但前提是不受控制。

”(《环球银幕》)不清楚艾格斯原本设想的成片样子,但为了个人风格从单一固定角度拍摄长镜头,而舍弃从不同角度、景别拍摄,缺少变化性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商业片来说无疑十分冒险,可话说回来,如果导演放弃个人风格那还有什么看头呢?

丢掉风格再精致也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作为复仇片来说不够爽,还有动作设计拉了。

(nickdidntsickk)如今成片与我之前的期待完全不同,长镜头像戏剧一样一镜到底有时可以加分,但台词体现过分的戏剧感绝对会为影片减分,要知道维京人在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是横扫欧洲的海上力量,野蛮豪横不讲理,让他们像英国人一样婆婆妈妈简直无法想象,而且全片只有一场戏展现大家印象中维京世界的豪取强夺,打戏上很不过瘾。

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也略有不妥,故事越到后来节奏越崩,漫长的复仇自然失去了爽片感,也没留下值得回味的精髓。

英雄自然也有其柔弱之处,这是很多杀到底式的史诗电影所拍不出来的东西。

但是最终,导演还是将这些东西像走马灯一般在观众面前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有点点星火,还忽得熄灭。

(raymexic)大家不再喜欢中世纪故事了,从去年《麦克白的悲剧》和《最后的决斗》票房扑街,以及《指环王》在中国重映后收获的差评就能看出,这些史诗传说电影自然沦为出力不讨好的故事。

ᚱ ᛖ ᛜ ᛝ ᛁ ᛖ ᚹ ᛊ 本期周限定共11位团友参与评分,平均分6.7分。

本期团友评分及完整短评: @大宝鱼8/10和前两次剑走偏锋的选择相比,这次艾格斯选择对广为人知的阿姆雷斯的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无论是翻新难度还是制片规模对于导演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全片以自然光源为基底,辅之以室内的人造光源,把北欧风光的冷冽与复仇火焰的炽烈展现得淋漓尽致,服化道方面也是极力贴近真实的民风民俗,基本上做到了全方位的无可挑剔。

电影的主线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绝不乏味,复仇的信念伴随着主角的遭遇发生着形变和动摇,我们透过风格化的影像看到的是清晰且饱满的人物历程和短兵相接的动作设计,几乎没有花里胡哨的电脑特效,只有实景实拍的真材实料。

美中不足的是情绪张力更多地被波澜不惊的叙事所消解,复仇的热血值得用更加外放的形式来呈现,另外用英语诠释北欧故事也不乏过时之嫌,几处维京圣歌的处理勉强扳回一城,对于情绪的渲染大有裨益。

@wild life:8/10就是维京版哈姆雷特,整个故事流程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艾格斯的风格发挥的太强大了,相较于前两部作品而言少了太多招牌的神秘恐怖主义,向主流过渡的他明显感到了水土不服。

整个片子剪辑很奇怪,在动作场面和深度文戏之间疯狂拉扯,看得出来焦点公司对整个片子的内容插手很多,但总体而言对情节推进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是流畅的。

不得不说整个片子美术非常在线,颜色搭配与暴力场面都是极高水准,史诗般的雷霆配乐加上全明星阵容的高水准演出,结结实实给当代电影制作人上了一课。

总的来说可以一看,但希望有导演剪辑版证明一下艾格斯的原始构想。

理易封:8/10 @叶底藏花:7/10外表华丽,内里空洞。

的确是属于电影院的电影,画面与配乐足够让人沉浸其中,一些元素体现的神秘感也做得不错。

可都二十一世纪了我为什么还要看一个90%复刻的王子复仇记呢。

感觉浪费了生命中宝贵的两个多小时。

@一级特工:7/10没看过《哈姆雷特》也没看过导演前作,因此除了一些中二台词和抓马转折之外还是可以接受的。

多段长镜头动作戏调度很刺激,带出了北欧人战斗的勇猛。

一些超现实的画面有点串戏到老东家出品的《绿衣骑士》,不过也是有自己的味道。

P.S. 怎么又出来一位Vengeance???

@raymexic:7/10看在导演勇于挑战这种大容量电影的勇气上给个鼓励,以后别拍了罗伯特·艾格斯作为拍类型独立片起家的导演,他对于自己的史诗电影的处理肯定比那些拍惯了大型商业片的导演更好一点,于是乎我们能看到诸如支撑男主角活下去的那股子信念就这样变成了一团废纸,或者是在黑暗的路上碰到的陌生人也可以成为放弃自己曾经一切念头的动力这样的情节,英雄自然也有其柔弱之处,这是很多杀到底式的史诗电影所拍不出来的东西。

但是最终,导演还是将这些东西像走马灯一般在观众面前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有点点星火,还忽得熄灭。

我们还是只能看到复仇的火焰盲目地弥漫了整片屏幕,神界的大门在浩瀚的星空中缓缓打开,父权体制下传统无趣的传宗接代在恍惚中继续下去。

我们不可否认导演在神神叨叨的作法与昏天黑地的画面中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史诗感,但最终的效果却依然是拘泥于一种传统的样板之中,没有进步,没有革新,没有眼前一亮。

@野凡:6/10 有一种风格叫做:当风格显著的独立导演执导“大片”。

一众在独立电影中迸发灵气的导演在拿到大笔投资后都变得流于形式。

改编莎翁《哈姆雷特》的影视作品屡见不鲜,而像本片这般拘于形式而剧作漏洞频出的作品倒是少见。

同类作品中,《绿衣骑士》兼顾内核与形式,二者高度统一,本片则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失去灵魂。

@落日数羊:6/10哈姆雷特内核,整体质感和宏大感都没话说,但我真的非常在意,妮可居然演E大的母亲????

Nothing better than ASkars@nickdidntsickk:6/10 镜头调度感,服化道很不错,但是剧情太简单了,作为复仇片来说不够爽,还有动作设计拉了。

@MinamiFans:4/10@鬈毛毛我感觉我好似喺睇啲北欧风情纪录片,我种记得乜?

睇完头壳空空感谢大家收看第60期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下期《瞬息全宇宙》敬请期待!!!

放牛班是一个无门槛、无下限,注重观影及观影以外(不限于游戏、八卦、篮球、生活、爆照等)所有快乐的观影团,我仍然不知道现在还收不收人,想加入欢迎继续咨询豆瓣70后@鬈毛毛。

 7 ) 初看惊艳,再看疲软。

影片的制作很精良,与北欧神话很好的关联在一起。

但是剧情疲软,概括起来就是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

母亲的角色转变生硬,阿姆雷特与奥尔加的感情线进展飞快。

当然,在生死攸关上确实有这种刺激的加持。

问题就出在阿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上,拖沓。

假扮奴隶混入反派的家园中后,以为会有什么好计谋,再熬过了寻找剑和一些文戏之后,阿姆雷特行动了。

让人吐糟的是,既然复仇目标明确,他没有立马去杀反派,而是去见母亲!!

好嘛,见了之后经受一波真相轰炸,怒杀长子,想跑,却不带奥尔加一起跑?!

私以为奥尔加留下来会作什么卧底,刺探情报之类,是我天真了。

第二天,在奥尔加要打出gg之时,阿姆雷特又跑了回来阻拦,奥尔加趁此逃走,之后阿姆雷特被捕。

这一通操作下来让人疑惑?

前晚你们交流后为何不走!

接下来的剧情像是陷入了什么奇怪圈圈里面,阿姆雷特准备和奥尔加回去好好过日子,吻了血之后又回想起了命运。

反派不死,他会一直追杀我们。

阿姆雷特这脑回路?

这就是本片强调命运的强大?

世界这么大,人家扔下老婆孩子不管,尽追着你杀了?

日子都这么难过了,我们还要争斗的头破血流,就因为要复仇?

那前面在干什么?

阿姆雷特你复仇的也不是很坚定啊,现在人在船上又有了老婆还要跑回去跟人决斗,就很强行的感觉。

欣赏不来这种剧情。

反派捉了人,不是立马杀了而是拷起来试图问出儿子的心脏。

你一刀过去,干干净净好吗,直接报仇。

这可能就是反派失败的原因吧,导致了后面的悲剧。

看完这部影片,我悟出的唯一道理就是:斩草要除根,复仇要果断。

不然春风吹又生,悲剧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再次印证了那句古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8 ) 《灯塔》导演新片扑街,暗黑史诗拍成了马戏团乱炖

北 欧 人导演: 罗伯特·艾格斯编剧: 秀恩·西古尔德森/罗伯特·艾格斯主演: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妮可·基德曼/克拉斯·邦/伊桑·霍克/安雅·泰勒-乔伊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2-04-15(英国)/2022-04-22(美国)/2022-05-13(美国网络)片长: 137分钟《北欧人》:一部马戏团电影作者:Infra业余影迷。

从不懂电影,很少爱电影,有时看电影,总是存资源。

《北欧人》是罗伯特·艾格斯继《女巫》和《灯塔》后执导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7000万美元,《灯塔》的成本为1100万而《女巫》则不到其一半)。

这位美国独立导演就像许多同时期的类型片作者导演一样(阿里·艾斯特、特里·爱德华·沙尔茨、亚历克斯·加兰等等),从A24较为自由的创作环境中成长起来,从各个独立电影节走向学院颁奖季,走向主流视野,甚至走向欧洲三大电影节。

“A24出品惊悚片”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作者风格印记,它们不追求一惊一乍的生理刺激式跳吓,而以慢但沉稳的叙事和现代化的视听语言将影片的氛围与文本深层表达徐徐展开。

A24惊悚片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当罗伯特·艾格斯脱离独立制片体系,投入到大厂环球影业的怀抱中,拿到的却是像莎翁《哈姆雷特》这样古老的经典叙事的剧作时,他从《女巫》到《灯塔》所奠定的极其现代的作者风格势必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

在《北欧人》中,随处可见的便是这种导演与制片厂、与经典文本的抗衡所生成的拧巴和矛盾,而艾格斯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也在制片厂给出的充足预算下展露出铺张浪费有破无立的一面。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无聊的做法是分析并肯定其对《哈姆雷特》经典男性叙事的现代改写与其视听语言的现代化运用,而准确的做法是仔细观看影片中大量使用的运动长镜头调度从而在其中看到影片走马观花用完即弃的空洞本质。

改写经典男性叙事,但也没改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国王被自己的亲兄弟杀害,王后也被迫委身于篡位者,而侥幸逃过一劫的王子则下决心为父亲复仇、拯救母亲,他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故事的最后直面杀父仇人,并在决斗中悲壮地与其同归于尽。

《北欧人》采用的便是《哈姆雷特》这套“王子复仇记”的经典男性叙事。

在这个故事中,男性中心主义被捍卫,“血债血偿”的男性气概被肯定,而女性则被默认为忠君爱国的贤妻良母,并在整个叙事中始终处于被拯救的位置。

《北欧人》剧照当然,我们也听过另一个故事:王子幼时因将来会弑父娶母的预言而被国王抛弃于荒野,被一位牧羊人发现后赠与邻国国王作儿子,王子长大后得知了这个预言便离开了养父母,在路上他杀死了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不久后又因除掉狮身人面女妖而被人们拥戴为王,迎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预言就这样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降临了。

精神分析学家们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现代视角下的重读,并从中看到了男性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禁忌与女性憎恶等心理。

男性气概被解构了。

在罗伯特·艾格斯的两部前作中,尽管剧作整体都采用“封闭空间下的人心试炼”这一经典类型片叙事,并大量取材于民俗志怪或神话传说,其人物写作和意象运用却又是现代的精神分析式的。

《女巫》中父母对子女性发育的焦虑、《灯塔》中人物亦兄弟亦父子的关系和对灯塔-阳具的崇拜,它们都是催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引导人物走入那套俄狄浦斯戏剧角色扮演的驱动力,主角最后也都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弑父(或弑母),影片也表达出对父权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反叛和讽刺。

《北欧人》剧照当这种现代视角落在“王子复仇记”这样古典的男性叙事上时,艾格斯拍出了《北欧人》。

然而,影片从这种视角出发的改写却是有心无力,甚至可以说是惺惺作态的。

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对这套男性叙事最具“反叛”姿态的一幕:阿姆雷特潜入母亲的房间与母亲相认后,后者却坦言自己是被国王劫来的奴隶,阿姆雷特是因强暴而生下的,她与阿姆雷特的叔叔是真心相爱,而杀死阿姆雷特的父亲也是她的主意。

至此,王子复仇记背后的圆满家庭童话已经被打破,但还不止于此,接着,母亲还告诉阿姆雷特如果他杀掉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那么“你将成为我的新国王,阿姆雷特”。

《北欧人》剧照可以说,这段独白简直是卯足了劲往《俄狄浦斯王》上撞,生怕有人不知道编剧是现代人,其赤裸裸的功能性,充其量也只是艾格斯对自己所热衷的精神分析式剧作法的一次强行输出。

而除了这一幕里完全只用台词交代的“改写”之外,“王子复仇记”该怎样发展还是照旧怎样发展,只是多了“弑母”这一个步骤。

在结尾,阿姆雷特也如预期一般与杀父仇人同归于尽,在幻境中进入了英灵殿。

男性神话最终得到了捍卫。

《北欧人》剧照这便是全片拧巴的一个缩影,我们清楚地看到导演与片厂、与古典文本的抗衡——然后失败。

导演有在拍摄中质疑过男主热衷于杀戮与复仇的男性气概吗?

其实并没有。

尽管通过母亲之口说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天真”,但影片对男主的杀戮行径非但没有反思之意,反而还充满了崇拜——这是比剧作上的拧巴和保守价值观还更可怕的东西。

长镜头场面调度,但只有“场面” 为何说影片对有毒男性气概不仅无反思还充满了崇拜?

在男主成年后的开头,影片展现了一场与主线剧情无直接关联的攻城战,男主高喊着“To Valhalla”(英灵殿)一路厮杀,长镜头一路跟随后结束在一个仰拍:他用嘴撕开了敌人的喉咙并仰天嚎叫。

尽管这场厮杀在后来女巫出现时,被解释为男主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但导演仍然可以选择用更加辩证清醒的态度来拍摄这场杀戮,比如更多地呈现受害民众的反应。

但我们在那个长镜头中只看到了一种运动:一种“沉稳有力”的运动,就像男主一样;这样机械冷漠的运动也只拍下了一种情绪:对步步深入敌营的期待、对更多杀戮的期待,就像男主一样。

《北欧人》剧照长镜头看似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拍摄,但其中却充满了它对自身的崇拜,导演像一个沾沾自喜的马戏团指挥,炫耀着他的场面调度之宏大和稳健。

男主尽管作为众多打手中的一员对这个集体并无多少归属感,但他热爱杀戮,因此冲锋陷阵才格外卖力,而长镜头则通过炫耀式的调度肯定了他的阳刚之气。

导演看似在客观呈现杀戮,但实际上乐在其中。

这样的长镜头也充斥于影片接下来的时间里。

在这些长镜头中,人们奔跑、斗殴、吼叫、厮杀,而长镜头之“长”的意义,也仅仅体现为对“完整记录下整个过程”的强迫症式的追求,甚至不惜用遮挡镜头的方式隐藏剪辑点,将两个镜头衔接在一起,拼凑出一个伪一镜到底,以此能更好地把记录延续下去。

可是,这种镜头除了不断自恋般地肯定自己的全知全能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

《北欧人》剧照长镜头之所以需要“长”,在于它需要一段较为宽裕的时间,来通过运动,节奏性地编排场面中的各种元素,或通过简省运动,静观场面中时间性的意义的自然流露。

而在《北欧人》这些记录烧杀劫掠的长镜头中,时间是走马观花毫无节奏的,看一分钟和看两分钟没有区别;空间是用完即弃的,它们并不生产任何意义,只是为杀戮提供一个背景板而已。

比起场面调度,这更像是场景展示。

回看艾格斯首作《女巫》,在中段那场儿子死亡的重头戏里,儿子从平静地念着祷告词,到突然起身如灵魂出窍般大笑,再到最后慢慢躺下的无声死亡,长镜头仅仅通过一拉一推,拍下这段完整的富有节奏的表演,不用任何配乐烘托,便让人感到由心底而生的胆寒。

《女巫》剧照在结尾的惨案结束后,女主回到房间里,一根线一根线地解开长久以来束缚着身体的束腰,而镜头只是定在原位,静静地拍下这个富有主题性意义的一幕——一部讲述女性觉醒的影片,需要有这样耐心而安静的时刻。

《女巫》剧照艾格斯在自己前作中曾隐匿于表达的细腻长镜头,在《北欧人》中彻底变成徒有“大场面”的马戏团杂耍,和对有毒男性气概的袒护。

可以说艾格斯已经完全走到了自身的反面。

艾格斯的创作转向:从寓言到造型 艾格斯的两部前作中,我们发现,若将两部影片的超自然元素全部剔除,两部影片的情节发展仍有可能自圆其说。

《女巫》里,中世纪婴孩存活率低、清教徒家长对儿女性发育的恐惧、落后的医疗手段、动物袭击人等等情节条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灯塔》里,接驳船迷失方向、海鸥袭击人、男性相互争夺权力高地、饮酒过度致幻等等,也是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的。

因此,与其说艾格斯现代化地改写了古老的民俗传说,倒不如说,他只是在精神分析式的人物寓言中借用了民俗怪谈或神话传说的元素来解释、推动寓言的发展,使寓言文本更丰富更多义。

这种做法在情节内部制造了一种张力:哪些灾异是人为所致而哪些是超自然力量所致?

在《女巫》中,这样一种剧本内部的张力即便到了结尾也没有完全松懈。

它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悬疑恐怖氛围的营造,观众看着一家人互相猜疑,而与此同时观众也对前一秒信任的人物又充满了猜疑,这种心理预期上的反复便是影片多重文本张力的拉扯下产生的。

而在视听上,长镜头的存在也是在于连贯地捕捉场景中细微的运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凹一个漂亮的造型。

而到了《灯塔》,环境、人物的写作目的性都过于强烈,只为一个庞大的隐喻系统服务。

导演甚至比观众还急不可待地给出这个隐喻系统的解读指南:直接通过角色之口说出“招惹海鸥会带来厄运”、“也许我只是你幻象中的一个意象”这样的解释性台词。

《灯塔》剧照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本内部多义性的张力。

而诸如1:1.19的画幅、音效式音乐、规整的构图、精致的平移运镜、角色大段飙戏式独白等等,都在把这套隐喻系统打造成冷漠的寓言机器。

视听造型上确实起范了,但如此大量反复,很难不让人感到疲惫。

从《女巫》到《灯塔》,艾格斯的创作兴趣发生了一次鲜明的偏移:从对寓言文本内部情节多义性张力的营造,到对精致造型感近乎偏执的追求。

《北欧人》剧照而如果说在《灯塔》里,对造型的追求仍然能够量变引发质变,将情节进一步催化至迷乱的高潮,那么到了《北欧人》,“造型感”的意义只剩下了炫耀式的场景展示,还有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捍卫,而后者也与“精神分析剧作法”产生了根本的冲突,“精神分析剧作法”又与粗浅直白的好莱坞剧本产生了冲突,整部影片被拧成了一股麻花。

《灯塔》的观感仍然是顺畅的,而《北欧人》则在导演剧作风格与古典叙事的打架中,以及精致而又空洞的场景展示长镜头中,把自己的全部能量给消耗殆尽了。

编辑:Detached我身上还有春天的痕迹。

-FIN-

 9 ) 北欧人|除了妮可无他

老外的古装片,实在是难看。

第一个,这点规模也敢称国王,对于我等见惯“大场面”的子民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第二个,这种“王子复仇记”的老汤,实在没熬出什么味道。

第三个,故事里头的每个人,都是神叨叨的神棍,结局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结局既然都安排好了,过程就相当的寡淡。

故事里头倒是大咖云集,伊桑霍克作为受害人,其实是有话要说的。

然而,即便是“受害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这种权谋斗争中的甲方乙方,无非是一只狗和另一只狗的游戏,所谓复仇,和小民也没什么关系。

威廉达福也是神棍一个,当年的蛮荒大陆,日子基本要靠神棍撑过去。

作为故事反派,好像也没见犯下什么大过。

然而,关于统治就是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反正是个反派,没跑了。

而到了改朝换代的时点,好像也就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

一个国王,窃取了果实,然后因为惶惶,逃到了鬼不生蛋的地方苟活,大概故事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

王子的伴侣,也是神叨叨的神棍。

故事冗长到只能靠其他戏份来凑合。

蛮荒时代,只能靠预言活着。

故事基本靠妮可撑着。

然而,妮可的戏份并不多。

如此“坦荡”的角色,也不多见。

老外对于权谋这回事儿,实在不怎么会玩。

人跑过来问,这边就老老实实说了。

这场儿戏,也就老外看着自嗨罢了。

 10 ) 哈姆莱特剧情已看的多了,只能给6分

20220515天堂电影院观影之《北欧人》本片比较小众,又是大雨之夜,当晚天堂电影院只来了3位影迷,我因为天堂电影院不过咫尺之遥,所以欣然前往。

我又坐在罗导所说的“皇帝座”(就是音响效果最佳的核心位置[旺柴])这是到天堂电影院观看的第22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11部电影。

影片风格很戏剧感,场面非常写实,配乐和服化非常到位!

融入了北欧神话和女巫、宗教等元素,对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人的风俗习惯也是相当考究。

男神王子和女神安雅都贡献了自己最美的一面,妮可基德曼短短几分钟的自我剖析就把她的隐忍、爆发和扭曲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北欧人》讲的就是“北欧的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成了。

”从妮可基德曼的演绎来看,男女有别,容易动情的是男人,而能做到破釜沉舟的,却往往是女人。

剧情还是差点,没有新意。

《北欧人》短评

非常一般

5分钟前
  • echo
  • 较差

没想到其实是《哈姆雷特》的又一版变体。但我并不介意简单的故事,可问题是始终无法进入。这部不像格雷《星际探索》能感受到的作者性和商业妥协之间的撕扯,而似乎更像是艾格斯自己并没有太多表达欲望…光剩下起范儿了。同样作为《哈姆雷特》的变体,《黑豹》在王子复仇之外,还更深一层地探讨了归属感和文化的认同,是个人与历史的悲剧性结果,走得比《北欧人》要远。艾格斯既然已经在这个古典的框架中加了一个“反转”,有毒的母子关系、被迫生下的孩子等等显然也可以有更多深入的空间,结果依然还是直奔《哈姆雷特》而去了……这么一来就显得妮可基德曼以及各种北欧神话的“启示”在其中的作用多少有些尴尬,也很直给。既失望又感到可惜。如此一来,全程的关注点也就只剩下E大和妮可上一部还在演夫妻,这一部却演了母子这件事上……

9分钟前
  • 维恩B
  • 还行

蛮血腥 也蛮血性 最后是火山口的两人 哈哈

14分钟前
  • Raphael C
  • 还行

美国与挪威新拍的北欧版的《汉姆雷特》,据查此故事“文字记载最早是完成于1200年左右的《丹麦史》,情节虽与莎剧有明显相同之处,但差异也不小。哈姆雷特的原型叫阿姆雷特,是丹麦国王之弟霍温迪尔之子。” 本片就是以王子阿姆雷特为主角编的复仇故事。虽然完全没有莎剧的哲理与戏剧张力,但在吸收展现北欧,特别是挪威、冰岛历史、传说文化及风光方面还是下了功夫,有一定观赏价值。剧作上对王后(影星妮可基德曼饰演)一角色的彻底颠覆,可谓一“亮点”。其他乏善可陈。

1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修正的轮回。完全被低估了,比《灯塔》牛逼!看完NTLive版《哈姆雷特》后才看这部,亦是天意所为。

1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C】如此空洞,如此可悲,艾格斯在前两部作品里所追求的影像质感在《北欧人》中已沦为通俗的视觉噱头。多个平稳顺滑运镜繁复的长镜头似乎总在号召观众对电影工业的崇拜,但这一奇观的设计实在过于死板。推镜、摇镜、群演走位、隐藏剪辑点,种种属于长镜头的要素总是透着令人尴尬的机器感,没有灵魂的影像也自然无法诞生更多的可能性。正如最后火山口的决战,故事内的角色力图以吼叫获取气势,但其所作所为只能将观众不断驱散。似乎与《沙丘》同理,疯狂挥洒着类似“场面调度”“视听盛宴”“回归影院”等可被量产化的奇观鸡汤,却在自我轰鸣的过程中轻易崩塌,仅留下满地破碎的空壳残渣。

19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至此对王子复仇记脱敏了。。

21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较差

看预告片还以为要往好莱坞爆米花的路上走,结果片子居然尽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罗伯特艾格斯神秘、野蛮与诗性的个人风格。制片方也是心大,9千万美元让罗伯特这么玩儿,肯定亏成狗,就当为提升大众审美与院线片逼格做贡献了,也算功德一件。摄影真是吊炸天,瓦尔基里真就艾尔登法环真人版了。

26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倒是为我的纳塔地图创作提供了灵感

31分钟前
  • chenyikuan110
  • 还行

When the gods walk among us. 就很喜欢北欧神话这个调调。Valhalla Calling. 哈姆雷特的框架+麦克的宿命论调+亚瑟王的特效剑,当然还有北欧的风光,这一切再加一些北欧神话的神叨,别具一格。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以往故事里完美的King Father其实才是这一切的原罪。最后两人在Gate of Hell的搏斗,那样原始粗粝的力量。BGM很Viking,还有从天而降的女武神Valkyrja 都让人狂喜。虽然中间一部分节奏确实可以再拉快点。

32分钟前
  • 瑾羲Qing
  • 推荐

极致的影像体验

33分钟前
  • Jorge. Wo 🍇
  • 推荐

文艺片导演拍大制作总是容易崴脚,这部算是新瓶装旧酒了,一切形式化的东西都是加分项,文本比较老派。

38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一亿元预算😊

4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One should be wise enough to be a fool.“This is the last tear you will shed in weakness.”

44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整个就是把戏剧演出电影化了,莎剧感极强

46分钟前
  • Mr.Hungry
  • 还行

影像气氛迷人,风格上很像去年A24出品的《绿衣骑士》,但没那么闷。

51分钟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推荐

画面很不错,就像戏剧,但平平淡淡

53分钟前
  • 较差

理解无能,这是什么玩意,口碑怎么吹出来的?

57分钟前
  • 思郁
  • 较差

伊桑·霍克为什么会接这部???

1小时前
  • 林有夏
  • 还行

很有腔调……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