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张扬把以休闲著称的成都作为宣传首站,但《落叶归根》的看片暨见面会,仍然只能用“遇冷”来形容。
张扬在台上站了十分钟不到,总共回答了两名记者的提问,主持人为了避免冷场,作了一大堆影院介绍,广告词一出,不仅惹得记者观众起哄,更是促使见面会草草收场。
这就是没有炒作的见面会,一没大腕明星,二没强劲猛料,三没红包入囊,也难怪娱记们金口难开了。
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投资方此次是胸有成竹,铁定不靠炒作吃饭的,先前的“黄健翔将主持首映礼”“赵本山炮轰投资最多一千万”两个炒作点,都不了了之,首映主持换成了曾志伟,投资被确认为三千万。
估计投资方也怕几炒几炒,把这部好片炒烂了。
剧情很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农民老赵背尸记。
尽管张扬说,灵感来自一篇报道,但我估计《死了都要爱》的流行,也给了他不少底气。
对于一个死去的兄弟,赵本山硬是想尽办法,要把他背回老家,途中遭遇的人情冷暖,便是展现给观众的一出悲喜剧。
有了赵本山出演背尸农民,影片就成功了一半,理由简单: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二、赵本山演农民岂止用本色来形容,不化妆就可以直接上,这话绝对没有贬损之意,他在接受采访时便说,我本来就一农民。
而片中不断出现的“大腕客串”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郭德纳、夏雨、孙海英、李金斗、宋丹丹、郭涛等等,均有上佳表现。
只是让胡军扮演一个被妓女抛弃的懦夫,实在有点牵强,不说人家的影帝头衔,就说他刚凭乔峰一角风光大出,到了这年底,你就让别个哭得口水长流,落差实在有点大。
总的来说,“名导搭台,明星唱戏”是对观众的一种厚待,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看个面熟,心里总要踏实点。
另外,片中的第二大主角——死人,没有启用明星,估计是个明星,就算混到三流四流也不愿来演这忌讳的角色的。
这个人叫洪启文,是张扬到云南选景时,去接他的司机,据说张扬是一眼看中他的“死人相”,于是洪师傅就硬手硬脚了几个月,建议他在拍完过后,向剧组讨个一年的桑拿票。
不过,据他说,连报酬都没什么。
真是“死”不瞑目啊!
影片的最后,老赵在警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兄弟的家,但那个家已经面目全非,留下的地址在湖北某处,老赵要做的,是继续找下去。
这就是张扬要宣扬的“一条道走到黑”,换成徐静蕾的话便是“死扛也要爱”。
很欣喜,张扬居然悟到了张艺谋的精髓。
中国人是有“认死理”情节的,毛爷爷早就教训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所以,远有三顾茅庐把诸葛亮给顾出来了的,半近不远的有抗日战争坚持八年打下来了的,当下我们的国策四项基本原则,也是以四个坚持开头。
所以,在中国讲坚持的故事,只要讲好了,没有不认的。
中国人不会不对坚韧不拔肃然起敬,不会不给坚定不移捧场买单。
张艺谋早谙此道,于是几年前便有了《秋菊打官司》,一个打不死的秋菊,一个要走到黑的秋菊,就凭那股坚韧劲,俗眉俗眼的农妇也收了亿万观众的心。
回顾国内电影市场,《大腕》(2001年)《英雄》(2002年)《手机》(2003年)《天下无贼》(2004年)《无极》(2005年)。。。
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大腕级导演把国产电影市场撑了起来的同时,也把这天空遮了起来。
题材跟着名气上涨,很快脱离了草根,但经典就是值得效仿的,抓住传统这根弦,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于是,张扬在家们导演无暇顾及的题材中,把秋菊变成了老赵,把打官司变成了背尸体,一个是为还未诞生的生命,一个是为已逝去的生命,但指导思想都是一个,那就是“一根筋”。
很巧合的是,《落叶归根》现在上映,和《黄金甲》仍在一个档期。
从不和平的方向说,张扬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了张艺谋的成功套路,来与他的转型之作抗衡;但从和平的方向说,在老谋子投身奥运为国效力之时,张扬自降身份重拾其道,既发扬了坚韧不拔的光荣传统,又弥补了国产电影草根题材的空缺。
所以,无论怎样,《落叶归根》都是要顶的,看在都是国产片的份上,也不要和《黄金甲》硬拼了,当然,也拼不赢,在“黄金”年代,已有“好人”愦败的教训,张扬又何必重蹈老贾覆辙,再谱一曲《谁的眼泪在飞》。
毕竟,没有谁有义务为你的眼泪买单,关系到百姓荷包的事就是大事。
所以,在《黄金甲》强势袭击之后,《007皇家赌场》上映之前,捡一个青黄不接的关口,与毫无宣传的《面纱》赛赛跑,虽然有点胜之不武,但也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
清明放假,偷偷摸摸会趴着电视,就是找电影看的.应该是有意为之,电视里放的不是<倩女幽魂><画皮>这样的鬼故事,就是<落叶归根>这样讲述农民背死人回家的故事.都看过不下两遍了..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公路电影.公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片段,对观者来说,没有留下太多值得纪念的事物.但更能感受大叔的真诚与可爱.作为一个现代的城市人,不知道能看懂多少,但一定却能被它所感动.说到底很欣赏赵大叔的性格.貌似现在刻画大叔这个人物时,都会添加一些可爱,洒脱,木木的性格特征,让它与年龄做对比发差,给观者增加印象.4.5
老赵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却因为好友刘全有死在工地上,决定展开回乡安葬刘全有之旅。
老赵先把刘全有伪装成醉鬼,混上了长途车,却不幸在途中遇上劫匪。
老赵誓死保护刘全有的补偿金,赢得劫匪敬重之余,还救了一车人的财物。
但他因为暴露了尸体,结果反而给乘客赶了下车。
老赵在路上拦车,把刘全有假装成急救病人,并遇上好心人把他们送到医院。
晚上要住店,过了一夜才发现钱被偷了,老赵不禁悲从中来,但这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要解决钱的问题,他把刘全有装成乞丐;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他到别人的葬礼哭丧;要掩盖尸斑,他请发廊女为刘全有化妆在望之际,他遇上泥石流,却被一个老警察救了,并最终火化了刘全有,同时送老赵回到目的地,当老赵带着刘全有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变成水库,村庄都埋在水底了,却看到了刘全有儿子留的一段字,在水库坝区移民后的废墟里,老赵又一次哭了,老警察拍拍老赵后背,说:“走吧,这离宜昌还有7小时”四百五十元的骨灰盒给老赵卸下了重担,同时为结局提前划了一个句点。
而孙海英的出现,应该是为结局有了一个正面形象。
这样才符合主流,是规律也是套路。
影片落幕时,演职人员的名单缓缓升了上去,吃力的笑了很久,最后一滴泪,落在了老赵走过的途中。
别人是去笑的,我是去哭的。
上次看《伤城》的时候在片头长达半个小时的各种预告片里看到了这部片子的片花,正是赵本山坐在卡车上大声朗诵"我多快乐"那一段。
预感到这是部我想要看的电影,当即决定一定要去电影院捧场。
昨天在豆瓣中又看到了几篇不错的影评,在gtalk上对朋友们说我下班就要去看。
朋友们无一不对我如此"想一出是一道"讶异,我充耳不闻、风风火火、一意孤行。
直奔最近的丰台影剧院,正方形的售票窗口玻璃混浊,正埋在搪瓷碗里扒拉面条的售票员头不抬眼不睁的告诉我还没上映。
大理石铺就的大厅灯光黯淡冷冷清清,近在咫尺的台球厅里乌烟瘴气人声鼎沸。
我沮丧局促,看着这个80年代风格的建筑一阵阵绝望……辗转公交地铁来到西单,首都时代广场的地下影城充盈着爆米花的香气,彬彬有礼的服务生用电子售票系统帮我选到了适当的位子,我拿着柔软哑光的影票,举止优雅仪态万方,黑白色的生活一下子鲜活起来。
影片从一开始全场就不时爆出一阵阵笑声,不是那种会心的笑,完全是抖包袱成功后不期意的极具爆发感的笑。
郭德钢抢劫、胡军喝酒、赵本山唱歌、大轮胎滚来滚去、棺材里的老人起身……真是没办法不笑,即便我像砸场子一样的手捏纸巾打算演哭戏,也照样前仰后合,趁着黑暗毫无形象的哈·哈·哈……背尸的故事虽然取自现实,但仍足够荒诞,几乎不可能亲身经历的素材给影片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影片的节奏跟随主人公的步伐一路向前,没有重复的场景,散发强烈的未知感。
主旋律还是向善的,主人公遇难成祥化险为夷,甚至邂逅了一场爱情。
即便是恶人,也没狠下心来恶到底,最残酷的也不过是漠视和贪心。
整个故事就是一场连环贵人秀,温情脉脉、和谐美好。
笃定了会哭是因为主人公老赵正是个善良的、卑微的、挣扎在底层、仍心存满足的小人物。
我最看不得这种人生,自己先委屈得一塌糊涂。
这个社会有些人活得太容易,有些则太难,每当此时我仿佛悬立于天地之间俯视芸芸众生,悲天悯人哭天抹泪,差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匹蝼蚁,不时遭受生活和命运的棒喝,然后一样卑微,一样挣扎,努力维持纯粹的善良。
看到电影里的老赵捧着5000块假币绝望的表情,心针扎一样的痛。
突然想起我的父辈。
他们的善良和我们这一代比起来多了太多诚恳、厚道、老实巴交的成分。
他们就那么谨小慎微的过日子,从来不放纵自己,从来不及时行乐。
即便辛苦了一辈子期待换来的安稳和荣誉随着一纸清算灰飞烟灭,也只是顺从的忍受。
我委屈,我心酸,我心疼!
我不知道自己——一个只愿在豪华影院看高价电影的伪小资——说出以上这些话的时候有多矫情,我只知道自己揪着心尖攥着拳头,我没有高姿态同情的资格,我在看我自己的人生,我父母的人生,我们这些洗不脱底层印记的草根的人生。
突然想起那场在我看来如同闹剧一般的"国人幸福感"调查,当时便大呼诡异,我们居然大张旗鼓的调查起"感觉"了!
说什么京沪地区的居民幸福指数偏高,尚不论这个指数该用什么标准衡量其合理性,单单幸福二字,既没有解释得清楚的概念范畴,又不具备横向比较的条件。
有些幸福,不过是强颜欢笑;而有些幸福,则完全源于无知。
我相信老赵铿锵有力的朗诵"我多快乐"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即便只是坐在沙土车上,即便身边已故的工友落叶归根的旅程前途未卜。
但是可以暂时不用双脚和双肩面对生活了,这份轻松很快乐;善良的女人说等他回来找她,这份牵挂很快乐;大海捞针般的想起了联络方式"西南财经大学",这份安心很快乐。
于是虽然眼睛肿了,依旧带着笑容穿过周遭诧异的目光,心满意足的离开影院。
入冬以来就一直寻找能够带来温暖的介体,一连几部金光闪闪的大制作却让我冷到痉挛。
这个冬天快过去的时候,这样一部笑着流泪的小人物的电影,让我感觉生活——毕竟美好了一些。
终于看了《落叶归根》,几乎是挨着《黄金甲》一起看的,想搞个连作,连作是连在一起作比较的简称,当然不是为了灭口杀光太医全家的那种连坐。
之所以搞连作,是因为《黄金甲》的票价比《落叶归根》贵了一截,而又比《落叶归根》难看了不止一截。
1.《黄金甲》的故事很小,说白了就是一出家庭悲剧,就算是皇帝的家庭悲剧也不例外(估计现在已经有些“无耻”小青年在赶制《一碗毒药引发的血案》),而张艺谋偏要往大里扯,弄得满城都是金灿灿的衣服和白花花的胸部才罢休。
《落叶归根》的故事很大,如星斗般的在外漂泊者的思乡之心与落叶归根的朴素情感,而张扬偏要往小里说,还借壳于一个千里背尸还乡的滑稽另类故事。
生活中,一些假大空的事情经常要弄得全民沸腾来彰显其影响力;而背尸还乡,跳楼讨薪,暴利医药等小事要费尽力气才能挣得到报纸电视的一角。
什么叫大?
什么叫小?
2.《黄金甲》的剧本来源名气够大,《雷雨》先声夺人,雷霆万均,气势逼人,却让电影创作者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一个尚存温度的悲情故事变成一个冷血的悲剧故事。
《落叶归根》的剧本来源名气很小,无名民工背尸还乡的骇人听闻事件,却让电影创作者放大成一个哀伤而不失快乐,绝望中夹带希望的笑中有泪的故事。
3.《黄金甲》的腕大,从幕后到幕前。
我们看到的是雍容华贵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把万千黄金圣斗士的尸体踩在脚下进行欲望角力。
《落叶归根》的腕也不小,但一跟《黄金甲》比就显小了,我们看到邋遢土气又老实执着的本山大叔把工友的尸体搁在背上蹒跚前行。
4.《黄金甲》影响力大,听说还闯进了奥斯卡的大礼堂,但却走不进我小小的心里。
《落叶归根》影响力小,基本是中国人孤芳自赏,但却润物细无声,默默暖人心。
5.《黄金甲》票房号召力大,破尽了各种记录,投资者数钞票都数不过来,最后眼里只剩下黄金。
《落叶归根》的票房对于《黄金甲》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和曙光。
什么是大?
隔壁家读小学一年级的东东说他吃大大泡泡糖能吹出很大的泡,是你没见过的那种大。
什么是小?
楼下读初中一年级的冰冰说老师告诉她细菌是很小很小的,你用眼睛都看不到。
我还问了很多人,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所以我到现在还弄不明白。
强烈鄙视那些说《落叶归根》仿冒《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的傻逼,就算你不看故事的源产地,你也看看本山大叔跨过只有门框的“门”时的落寞样子。
难道在你眼里,真的只有一个背着尸体的滑稽老头跟那一排排的大胸部?
按国内目前的影视审核这样的题材本是不会通过的,所以能拍出来本身就难能可贵,毕竟不然你拍得再深刻再震撼不能公映不能发行那也是白搭。
所以它需要积极面,需要在切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烘托一下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在控诉人情冷漠社会阴暗之后还要给点温暖、希望和感动。
像我常说的,看到问题总是很简单,解决问题就不易了。
同理,一部影片要反映社会问题容易,但我们更需要一点积极的力量,去相信一切会更加美好一点,去努力让它美好一点。
《落叶归根》在这点做得比较好了,遗憾的是,这事要放到现实,大家都知道多半不会是那个样,但也不算太假,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此外,影片处处可见这个社会的各种矛盾,但不过分渲染、激化,也不反过来唱主旋律,它不表明政治立场,就纯粹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展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全片的很多段落是轻松活泼的,整部影片的画面颇为舒服、干净,更是有一段绿色山野风光叫人豁然开朗,也才有赵本山“这地方才是最舒服”的感悟。
这种乐观而随和的积极风格也有一种感染力,这是我们需要的精神。
诚然,如和菜头所说,试图揉合进太多内容,既要体现事件本身的震撼力(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又要反映积极的一面拍出喜剧的感觉,还要表现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使得影片本身陷入一种矛盾和挣扎之中。
赵本山的表演也完全从一个纯朴农民的角色中抽象了出来,给小品化了,加上故事架构的设计让影片显得亦真亦幻,虚弱了不少感染力。
但还是有不少感慨、不少感动,有许多不错的细节……总之,值得一看。
今天下午看了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不错的电影。
观后感如下:1.只有穷人、底层人民、儿童才是有爱心的。
2.为富不仁是真理。
3.但有时候,老百姓还没有强盗可爱。
4.信守诺言的代价是巨大的,和骑车进西藏一样是社会的另类行为,需要勇气和毅力。
5.城市救助中心和警察叔叔永远是善良和值得信赖的,——明显与事实不符,是劳动人民的浪漫希望。
6.要做守法公民,哪怕是履行诺言的高尚道德,也不能违法——尸体必须就地火化。
7.酒不是个好东西,故事的根源就是酗酒。
原贴:http://kendall.blog.sohu.com/34333192.html
老赵背着好友老刘尸体回家安葬之旅。
首先他先把老刘伪装成醉鬼,混上长途车,却不幸在途中遇上劫匪。
因为仗义,救了一车人钱财的他反而给乘客赶下了车。
可以看出劫匪有情有义,而乘客无情无义,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老赵只好在路上拦车,晚上住店,钱却被偷。
因为害怕警察发现不敢报警。
他到别人的葬礼哭丧,混得饭吃。
这个老人孤寡一生,想在死前体验一把死后多人吊唁的感觉,办了一场假葬礼。
这是什么心理,想想也挺合乎人性。
路上还遇到了很多好人,比如免费拉他一段路,年轻小伙帮忙推车,姑娘帮他隐瞒身份等,可以看出社会生活中还是充满爱的。
人还是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相信世界会给予爱。
在要快到达他家时,他累晕了,在医院中苏醒后,警察告诉他,要按规定把尸体火化。
老赵带着老刘的骨灰回到他的家乡,那儿却已经拆迁了。
门板上,写着老刘的儿子的留言……故事情节看似一般,实则体现形形色色中国人的形象特点,看出人间世态。
本以为结局是老赵会收获什么,结果还是如此。
看到剧名就猜到是一部感情剧,但是因为有看到本山大叔的名字后,就想把它当喜剧来看了,一开头就被赵本山大叔出场给镇住了,背着死去老乡的尸身,坐在回乡的小客车上,而郭德纲饰演的恶霸一上来就咋咋呼呼的让人一下就被调动了情绪了,没成想,表面恶霸的人却心存善意,那些自诩朴实憨厚的人却对人恶意满满,丝毫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朴实无华
这个片子的主题满沉重,但是处理的还比较适当:我说适当,是因为它还称得上是喜剧,保持了轻松幽默,适度的无厘头,适度的调侃。
看了一些人的评论,说的很有道理:编导在这部片子里好像有点太有野心,想表现的东西太多,这样难免就有点说教意味,有点落于俗套。
比如,养蜂人救了老赵并给他上了人生一课;比如,老赵给卡车司机上了人生一课(胡军演的这个角色真的有点牵强,我觉得他用的“小骚货”这个词儿比老赵用的“爱情”这个词儿别扭多了);再比如,给自己办丧事的老者给跟老赵的聊天,多少都有点矫情的意味。
不过,还是要打四星推荐。
依我看,幸好赵本山演了这个电影,也算是给他的“艺术生涯”留下一点点有分量的东西。
他跟宋丹丹那一段,挺出彩的,但又明显高于他们在舞台上的那种小品。
我所喜欢的是那种公路电影的气氛,那种完成使命的意味。
这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可以让人多少忽略故事编造的痕迹,而更多使用旅途上移动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这是很容易动人的。
在故事的最后,也就是老赵晕倒前,他走在塌方造成拥堵的路上,路边的人们这时候没有人关注他背的是不是死人,没有人问他到底去哪里,都注视着他,小朋友递给他水,他喝了又像运动员一样把瓶子扔掉,不顾塌方截断道路,而是一直走下去。
这里,导演也是故意把真实和不真实模糊掉,让他像运动员一样的倒下。
姑且叫体育精神吧。
这个中国农民阿甘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不伦不类,不过,这第一次的公路电影的实验,又有什么不好?
赵本山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优秀演员
顶级的写实主义喜剧,配上了顶级的浪漫主义色彩,再配上赵本山完美衔接的演技,这是一个苦中作乐的故事,我们都是苦中作乐的匆匆旅人。
我想的是,人死了那么多天怎么还没臭
中国电影的公路片,依然聚焦小人物的命运
仗义……结尾看得人想哭。
饰演老刘尸体的洪启文的敬业精神,打从心里令我敬佩!
其实剧情很动人的,但是总觉得哪里没有拍好,而且一点点都不绝得市喜剧反倒是非常非常地让人难过。但是总觉得这个剧可以拍得更好得。
悲哀的喜剧
本山,你不适合演电影,还他妈是男一号
真正中国特色的公路电影。
落叶归根
郭德纲是个亮点
我给不了四星,3.5吧,给一星、两星的太亏欠这电影了。
张扬=就这样。
比他妈的人在囧途强的没边儿
没想到这么不好看
这么傻的电影也少。
很反映社会问题啊。。。很现实的作品,其实有很多讽刺的感觉。但是也很有人情
原来看过新闻报道。或许我内心比较阴暗吧。受不了张杨的这种诠释角度。
笑着哭,世上本是善恶交替无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