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表杨牵出了现代人的价值感,以及新一代与老一代的价值观念从始从终,影片都在让我们思考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表杨”?
原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表杨本身的内涵与人们对表杨的理解,发生了那么大的差异。
本片用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剖析现代社会人们最敏感的荣辱感是什么?
当然,因为有范伟担当,影片显得有时会格外轻松
这部电影上映了好几年了,而小鸡确实今天晚上才看完,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心里有些感慨,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脑看看各位高手的影评,心里有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主角为杨红旗(农民工)、欧阳花(女大学生)、古国歌(记者)。
其余剩下的就是些小角色了,主编、警察女友米一、谭伟、村支书等人、捎带一个杨胜利。
说主角杨红旗,首先他是一个质朴而愚昧、并且脑子转的相当慢的一个人,应该说从头到尾他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没有琢磨清楚,他一心只 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事情迟迟没有结果;他一再说古国歌是“骗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信任,但是有一点他变聪明了,就是古国歌拿着表扬他的报纸去告诉他,他说了“我干了她,你信么............开始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导演的败笔之作,但是过后就觉得导演的意思应该是为了说明杨红旗对古记者已然是失望了,用这些话来调侃古而已,至于说他脑子慢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骗局就是村支书等人——他们利用杨红旗的孝心和他的愚昧,还有杨胜利的愚,在杨红旗不知道的情况下将杨胜利转移至某医院(很可能是北京),然后骗取杨红旗说老人已死,而后给报社打去电话,他们意识到主编一定回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很可能是从老杨口中得出),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本村知名度。
这些可以从支书在“葬礼”上的笑,还有他在老古两次去村里的穿着变化上可以看出,支书是个老油子。
而其中的杨红旗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来走去,他老实厚道甚至在指认受害者的时候,都犹豫徘徊,他也知道这种事情说出来对欧阳花的影响,但是为了孝道他又不得不得到这个表扬;在见面当场不敢抬头面对欧阳花,这些能看出他是个腼腆甚至说慌都不会的39岁农民工。
结尾他那个短信表示了,他依然在相信着得到表扬,生命会出现奇迹,这悲哀吗?
这不悲哀,至少他的质朴使他对整个社会不会绝望。
说说欧阳花,当代女大学生,貌美青春,面临唾手可得的好工作,当之无愧的天子骄子,美好的生活在她面前一览无余。
2.14日晚上的意外事件使她的生活出现波折,且不说她算不算整件事情的受害者,就从她从头到尾矢口否认事实的演技来说,此女非常人。
为了未来、前途可以视别人(杨红旗)为无物,在解决事情的过程中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约古国歌在咖啡厅见面;在晴天去古国歌用雨伞为道具在他家里堂而皇之的换衣服,穿着古国歌的衣服离开,此中有色诱成分所在,而后在最后又出现短暂崩溃情况,但已经不重要)。
我们可以从题外引申一下,第一、一个女大学生在雨夜晚上12点之后依然在大街上溜溜达达,且非学校附近,略想一下此女生活绝非似我们之贫乏;第二,此女在跳水之后能够飞快的用上某种香水。。。。
这好像也超出了普通大学生身份。
好,对于此女我不做太多评价,各位豆友自有心中明镜。
古国歌,小有名气的记者,自卷入这个事情之后,慢慢迷失了自我,但是最终又拥有属于自己生活的人。
这个人有正义感,有追求真像的念头,然而事情远远不似他想的那么简单。
对杨红旗有同情心,也有小幽默感,对女朋友关爱,然而却终因此事分手。
他在整部戏里面算个悲情人物吧,最终他的生活应该还算可以,所以定位此部电影为轻喜剧吧。
不扯远了,扯回来说。
如果说古国歌见欧阳花之前是对杨红旗做好事持半信半疑态度之后,那见面之后对杨红旗绝对是百分之二百的不信了。
而后他受的诱惑逐步加剧,庆幸的是他对事情真像还是有追寻的念头。
最后事情发展离他的理想世界越来越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整件事情里面做的是对还是错了,他失去了自我,辞掉了工作,甚至于和女朋友感情也自此出现裂痕。
最终在北京他看到了杨红旗和杨胜利,已经收到的那条信息,最终他明白了事情真相,以后的路他知道该如何去走了。
说白了,古国歌是个聪明人,可以一时受到迷惑,不会一世在混沌中度过的。
插播一句——他在“葬礼”上和谈伟都看到了村支书的笑——这个笑是伏笔,也是揭开整个电影真相基础所在。
多说一句,老古受到的诱惑蛮大,相信看到我短评的大部分人都经不住这个诱惑,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可以接受。
但最终是要明白真相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可以短暂迷失自我,但绝对不可以终日里面浑浑噩噩。
主编——一个曾经在农村和群众一起受苦的老记者,爬到主编的位置上,从办公室看的《李叔同》和参加“葬礼”回来车上的“四书五经”,从他的表演稿“我觉得能获奖”这些细节,当然少不了他在葬礼上问古国歌表扬稿写的怎么样了的口气。
从以上各处看来,我在心里把他定位为一个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中成长为一个满身油脂的老油条了,此人堪于村支书相比警察女友米一,她嫉妒心强,而对事情有着强烈直觉,然而却受不了古国歌迷失自我后的沉默,最终离老古而去。
嫉妒欧阳花非常强烈,,以直觉来压制欧阳花在老古心中的位置。
谈伟是个好人,在老古分手后还追到米一行踪告诉老古,电影里面穿插他和女大学生搭讪的片段,只是为了使他这个人物更真实而已。
村支书,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了我的短评之后在自己心里对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是微不足道,而实际上在幕后费尽心思的人有个大概的评判吧杨胜利,老人,劳模,我们应该尊敬,也是个被支书大哥利用了的人。
以上评论,均为小鸡个人揣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另外整篇里面村支书为骗取村子知名度而假扮葬礼的片段为小鸡所想象出来的,也是我个人认为此为导演和小说作者最合理的幕后主旨。
如大家有不同意见 可以相互交流。
小鸡19853.15半夜写于家中
看范伟的片子,看到《求求你表扬我》,实在忍不住想说两句。
此片不由自主让我想起彭浩翔的《出埃及记》。
两个片子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开场都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求求你》是范伟大脑袋对着摄像机说:我觉得你们得表扬我。
《出》剧是一个男人对警官说:我上女厕所不是偷看。
这样的一个开头,让观众以为这是一个暗示,此片是笑剧。
结果,结尾告诉我们,错了,是悲剧,或者,正剧。
第二,两个片子都是被倾诉对象(《求求你》是王志文饰演的古记者,《出》是任达华饰演的警官)从一开始对倾诉者所说的事不相信,到感兴趣深入调查,然后查出问题。
第三,第三就是男主角都有一个亲密女友,王志文的女友是苗圃饰演的某警察(巧合?
),任达华的女友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女演员刘心悠饰演的。
第四,应该还有第四,但是不说了,先说这些吧,很相似的场景情节发展,《求求你》给我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范伟饰演的农民无疑从未撒过谎,陈好饰演的女大学生不承认被强奸太正常了,谁身上发生这种事儿会满世界嚷嚷去?
好吧,编剧说了,我就是想说,新闻不好写新闻工作者不好当或者再深奥一点儿,很多事不像你们表面看到的那样,一深入调查就发现往往与脑海里的事实相左。
那您倒是找一个典型点儿的例子啊。
您这个例子毫无说服力,尤其是陈好的表演,为啥还有一幕夜雨中她光个后背在范伟怀里,扭脸貌似狞笑的侧脸,弄得我当时差点儿没从沙发上蹦起来,以为是鬼片呢。
国产片太不讲究是常事儿,但黄导也不能太不把我们观众当人了,我们平常也都读书看报,您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溜一眼就明白了,搞得您这么费劲巴拉费劲心思地折磨自己折磨观众,我们也挺不落忍的,因为我们自个儿没导过片子,所以想着这事儿估计挺麻烦,要不怎么连一个故事都讲不抻透呢。
无论如何,此片让我琢磨不透的地方很多,比如那个苗圃在片子里总吃醋对故事情节到底有啥帮助?
《出埃及记》里任达华的那个女友可是有任务在身的,她的表现当你看到片中时会恍然大悟,会回想。
同样,《出埃及记》里也有情戏,而且是任达华和温碧霞的床戏,可是因为和剧情里的情绪相吻合,丝毫不觉难堪或突兀。
《求求你》里也半遮半掩弄了一点儿陈好的裸背,看了只让人怀疑黄导对此女有啥企图。
从前我是一个爱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后来好久不挑了,手艺就有点儿生疏,猛一捡起来,还有点儿不适应。
所以这个骨头挑的到与不到的,大家多担待吧。
这年头,手艺不好干了。
《求求你,表扬我》好多人都说看不懂,我看这可以理解。
黄建新导演的这部电影,话题确实太过严肃,手法确实太过诡谲,态度确实太过暧昧,隐喻也确实太多太密集,但这些绝不妨碍我们领会这电影暗渡陈仓的狡黠,和隐匿其后的大气魄。
这狡黠和气魄,恰恰是黄建新电影对社会现实一贯的冷峻旁观,若干年来,它从未有过动摇和妥协。
我看这很了不起。
新闻的道德焦虑是个大问题,有大学问。
新闻的道德焦虑,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人的道德焦虑,新闻人是什么?
就是掌握话语权的人。
他们掌握话语权,但也是,且仅仅也是人。
这故事里有没有大奸大恶?
我看除了那个吊儿郎当的强奸犯,没有第二个。
杨红旗为什么那么轴?
就像《埋伏》里的冯巩,《谁说我不在乎》里的吕丽萍,回答是:为了尽孝道。
杨红旗他爹杨胜利一辈子做好事又是为了什么?
甚至都到了有病不医,还把国家给的救济金拿出来捐给希望工程的地步,至于吗?
回答是:那是他最在乎的道德。
欧阳红为什么不说实话?
她步步为营,却陷救人的杨红旗于不义,陷揭露真相的古国歌于不仁,弄得自己也是鸡飞蛋打,还必须用和杨红旗睡觉来平衡内心的焦虑(也有人说没睡)。
她何必?
回答是:她是一个女人。
古国歌又为什么,他为什么选择辞职,为什么宁可失去女人、失去前途、失去一切,他冤不冤啊他?
回答是:他得了道德焦虑症。
如果说这些问题都有了确切答案,那唯一的问题就是,导演黄建新为什么要将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牢牢定格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的红旗上?
——苦苦寻求表扬的是谁?
杨红旗。
这不会仅仅是个巧合吧。
片子的技术瑕疵我不想多说,摄影、剪接、美工、个别演员的表演确实都有叫人不爽的地方,而且这点儿不爽已经足以让这部电影在“是否好看”这个严重问题上大打折扣,但我仍然觉得这些不是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导演并没有失手!
如果他拍一个全然的喜剧,反而要沦为笑柄。
南京、北京这样的老城,总有数不清的古老城墙,总有逃不出的历史宫殿,但现代对传统的厌弃却并不因此放慢步子。
这是影片的一个底色,但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身为名牌记者的古国歌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寻找事实真相的新闻喉舌,成为了一个凶手!
而且受害的还不仅仅是一个欧阳红,还有杨红旗,还有杨胜利……这个巨大的身份错位让他惊骇,也使他的世界观、道德观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的确,一个热心肠的新闻人,他只是照章办事,他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他爱岗敬业,坚持奉行职业道德,但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公众的施虐者,一个伤害了很多人的人。
这应该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影片结尾突然有些超现实,镜头的隐喻如同狭长的甬道,令人困惑和恐惧,比如古国歌在故宫的人流中逆向奔跑。
逆向奔跑,这是一个典型的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反思者的形象!
在滑稽、荒诞感的背后,在生动的喜剧退却之后,这电影想说的恐怕正是这个。
黄导的电影,起名字都很俏皮,什么《站直了,别趴下!
》,什么《背靠背,脸对脸》……故事也都透着荒诞,透着苦涩,且总是热衷于从一个很小的切口撕开,露出很大一片的鲜血淋漓的社会现实。
这个本事,学问大得很。
《求求你,表扬我》导 演:黄建新评 分:★★★★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259
一直都没注意到是黄健新的作品,和他大多作品一样,小人物,小故事,小小的来点感慨。
开头让我很喜欢,音乐、镜头、漫画式人物性格,制造出反讽意味浓重的黑色幽默,当王志文来到范伟家看到范伟父亲的时候,那个光线用得简直绝妙,老人如同圣人再世,再配上隆重的音乐——说是讽刺现世也好,真的抒情也好,都非常合适。
可是,就和中国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一旦归结到某个严肃的主题,就玩不转了。
所以它的结尾也就只能用苍白的深沉乃至故弄玄虚来收尾,或者,不管怎么讽刺,最后要表现一个光明的尾巴,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出现个“魔幻”结尾。
好像《卡拉是条狗》那种完全省略式结尾也同样是功力不足的表现。
或者说,也许是心虚,可以深刻的看到无数问题,却不敢深挖根源——也可能是因为不愿意把故事说得太残酷和赤裸裸,造成绝望情绪。
我由此会觉得,中国导演如果哪个能把电影结尾讲得精彩,哪个就有希望成为中国电影希望。
表面故事线:2004年2月14日这天夜里,农民工范伟在粉巷救了一个险些被人强暴的女大学生陈好。
——范伟去报社找记者王志文登报表扬,王志文问他为什么去粉巷,范伟表示路过。
——王志文认为证据不足,去大学找陈好求证,陈好断然否定。
——王志文又找范伟当晚报案的派出所求证,警察认为粉巷治安很好。
——王志文去范伟老家,被老家村长热情接待,并发现范伟老父亲病危,老父亲生前获得过无数荣誉,还被王志文报社主编登报表扬过,王志文得知范伟需要一个表扬来让病危父亲开心。
——陈好主动上门找王志文,申辩说范伟确实在瞎编。
——王志文纠结之际,得知范伟老父亲病死。
——王志文报社主编带着王志文去吊唁范伟老父亲。
——王志文警察女友帮王志文找到了当天晚上的强奸犯。
——报社主编亲自登了范伟的表扬新闻,陈好因名誉被毁准备轻生。
——王志文救下陈好,辞职去了北京。
——王志文在北京天安门前进入幻境,看到了范伟推着老父亲在散步,继而收到范伟短信说老父亲生命出现了奇迹。
真实的故事线:2004年2月14日这天夜里,大龄单身农民工范伟按耐不住去了风化场所粉巷,救了一个险些被人强暴的女大学生陈好,陈好其实有点爱慕虚荣,为了钱在粉巷从事风化事业。
——范伟去报社找记者王志文登报表扬,王志文问他为什么去粉巷,他撒谎了。
——王志文认为证据不足,去大学找陈好求证,陈好为了脸面撒谎。
——王志文又找范伟当晚报案的派出所求证,警察怕记者报道影响派出所声誉,就撒谎说粉巷治安很好。
——王志文去范伟老家,被老家村长热情接待,因为村长因为报社要宣传他们村。
王志文发现范伟老父亲病危,老父亲生前获得过无数荣誉,还被王志文报社主编登报表扬过,真实情况是老父亲对这些表扬看得比生命还重,甚至当年和王志文报社主编一起编了假新闻各取所需。
王志文得知范伟需要一个表扬来让病危父亲开心。
——陈好主动上门找王志文,申辩说范伟确实在瞎编,其实想用美色诱惑王志文让他站在自己这边。
——王志文纠结之际,得知范伟老父亲病死,其实是村长谋划的一场假死,为了再把报社骗过来。
——王志文报社主编带着王志文去吊唁范伟老父亲,为了怕当年假新闻暴露,主编催促王志文尽快写表扬稿。
——王志文警察女友苗圃帮王志文找到了当天晚上的强奸犯,其实是利用警察身份威胁一名惯犯认了这个罪,原因是苗圃吃陈好的醋,想让她尽快名誉扫地。
——报社主编亲自登了范伟的表扬新闻,陈好因名誉被毁准备轻生。
——王志文救下陈好,辞职去了北京。
——王志文在北京天安门看到了真实的范伟推着老父亲在散步,继而收到范伟短信说老父亲生命出现了奇迹。
本片算是部非常经典的内地老电影了,也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和还原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的人们都非常淳朴善良。
影片当中的杨红旗作为普通民工,看着非常憨厚老实,他希望自己做好事的人物事迹能登报让大家熟知;古国歌作为报社记者,力求登报事件的真实性,这是他的职业操守;欧阳花作为女大学生,一直矢口否认杨红旗所说事件的真实性,实则是保护自己的名誉;米衣作为女警察,有着非常敏锐的辨别判断能力。
可以说每一个角色都很有立体感。
其实观众们都很容易看出杨红旗说的事情绝对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可能是杜撰的。
但人人都有难言之隐,欧阳花不想让自己的丑事让大众都知道也必须理解。
两人的矛盾最终都体现在了古记者身上,当记者的难处似乎也就在此,很难兼顾多方利益。
影片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
这是一部隐喻很深的片子,如果单从剧情上理解,这里面似乎没有一个好人,反倒充满了怀疑和猜忌,以及浓浓的宿命感,我先把大家觉得是好人的人分析下。
古国歌 王志文饰古国歌从始至终都是戏里的男一号,导演通过他实现了意识的蜕变,他是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好奇心强,算是良知尚存的一个人。
但他最终也被他的精明玩死了,这个人其实有很多自作聪明的地方,他内心里实际上看不起杨国旗这种农民。
杨国旗车被没收在和杨的第一次咖啡厅交流中,导演特意给了一个特写,古其实看到杨的自行车被没收了,但他没有说,反而在后来取车时问了一句:你骑车来的啊?
外面正在下着大雨,但凡能坐汽车的决不会骑自行车。
在杨走后古露出了轻蔑的微笑。
另外古还玩了个心眼,它故意把罚款从5块说成50,也许是消遣,也也许是想把杨吓退,让他不要再缠着自己了。
古也是一个比较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很怪诞的画了一张老古自画,这是国庆节,建国54周年,很巧的是杨在2004年5月4日找到古,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
古家境不错,住的房子也不是一般农民能住上的。
老古自画 古在最后众叛亲离,这是因为他这种小资产阶级总是左右讨好,对下工农阶级杨国旗敷衍了事,看似热情接待实际看不起,对暴力机关米衣态度暧昧,希望和米衣可以联合,但却总不被接受,被怀疑。
对上面的统治阶级主编言听计从,决定权全部被主编掌握,对老革命杨胜利又心生愧疚,试图缓和关系,只有谈伟这种学生阶级对他趋之若鹜,可惜他们力量太弱根本无法左右局势,这是个很痛苦的人物。
谈伟
谈伟 廖凡饰谈伟是本片唯一一个挑不出大毛病的人,他所代表的学生阶级聪明,敢做敢为,为古通风报信,行动力强,说调查就调查,还都是敏感话题,追求自由,不信任暴力机关,可惜一是力量太弱,连和高层直接通话的途径和资格都没有,在剧中几乎没有和除了欧阳花和古还有杨之外的第三阶级有过大的接触,二是太容易被煽动,被欧阳花的美丽外表所迷惑,也让他失去了古这个老师和朋友,另外同为学生阶级之间矛盾也不少,在被谈伟要电话后欧阳花首先是拒绝,后来看穿谈伟为笑而不语。
尴尬的笑在欧阳花准备跳楼时,三个她的朋友首先想到的不是联系谈伟来救,而是花大力气特意跑到编辑部找到古,这段看上去有点荒诞,实际是导演刻意所为,很有意思的是其实谈伟已经和那三个女孩互留了电话,这或许证明了他们之间也不够熟悉或不够信任,又可能认为谈伟力量不够 必须找到更高一级的古。
谈伟很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在游泳池戏里就拿了个望远镜,被同行女生所笑却不自知,但这也没什么,他还年轻。
再来说米衣
米衣米衣是本剧里很可怕的一个人物,我怀疑她在第一次谈伟给古看欧阳花照片的时候就一直在偷听他俩的对话 后来直接报出了欧阳花的名字,还说她很漂亮,即使没有偷听,如她所说真是直觉,那也够可怕的,通过直觉,下一秒就直接凑到古身上闻,一闻就知道是香奈儿,她经历多,路子野,能力强,且自始至终都不信任古
米衣捶打木偶剧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米衣每次生气或表达不满时都会捶打木偶,而木偶上是老古自画。
同样的捶打在剧末分手时这或许是在敲打古让他听命于自己,但古也有自我意识,而且很强。
米衣和欧阳花一样都很会玩心机。
欧阳花雨淋离开古家之后米衣回家,质问古说哪下雨了,其实真的下雨了,下过雨了,欧阳花是假意淋湿,而米衣则又对古起了疑心,她只靠直觉办事。
米衣发现家楼下的欧阳花在这之后又拿放大镜对着床上照,我猜测是想发现阴毛或j液之类的分泌物的痕迹?
结果当然是没有,古应该是真不知道外面在不在下雨,在欧阳花走的时候还借了她一把雨伞。
有一个处理很有意思
浅笑在米衣发现欧阳花之后两个人对视了两秒欧阳花绽放了一个神秘的微笑,随后撑开了古送她的伞,这似乎是想表达挑战权威暴力机关,证明你身边的小资产阶级已被我拿下,请注意在这之前欧阳花已经发现了米衣有点不对,着装老土,她很聪明,又有资本,但还是太弱了。
下面一场关于她的戏就是她被警察找到,家底全被抖出来了。
杨国旗
杨国旗 范伟饰杨国旗不是好人。
他一开始应该是想去粉巷找妓的,剧里他没有老婆,也没受过嘉奖,真的如他所说是正好路过,仅仅是想去买烟吗,按照他的描述,他所救人的地方全是拆迁房,四周连灯光都没有,一个赶夜路的人真的会走那种路吗,他是工地的,后来古再去找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事高空户外塔吊工作的,首先塔吊在半夜是绝对不会开的,如果是顶班,当时又是大雨加闪电,按常理来说户外施工根本不可能开展,他在骗人。
所谓的爷爷希望他得一张奖状,这个理由真的很牵强,而从始至终都是他的一面之词,在古去的时候他表明来意,这么一个决好机会爷爷怎么没有说他的这个梦想呢,他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笨,在古说了还车50块之后怎么又去了交管所讨要自行车呢,他对古也表示了不信任,甚至以此反将一军。
至于杨胜利,我还是愿意将他当做成全片唯一的好人,一位纯粹的共产党员。
而村支书说爷爷确实已经得了重病,这是从古嘴里说出来的,那时候他还没发疯。
而村支书说他烦,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把政府发的钱全捐给希望工程,而村里就没有油水捞了,在葬礼上古看到村长笑了,是因为确实杨胜利念诗已高还是老党员,不照顾不行照顾了又凭空生事。
人一死再一报导,为村里得了流量和曝光,也除了麻烦。
再来说欧阳花
欧阳花 陈好饰欧阳花是个很不简单的人,在原著里她的家庭不好,家里穷,而米衣特意要说香奈儿,要是想表现古和女人接触过,说香水就好了何必要说香奈儿呢,我想可能是导演刻意为她营造多金形象,这可是2004年的中国,一瓶香奈儿香水要花一个普通职工半个月的工资何况是穷学生,根据强奸犯交代的时间,十二点半,粉巷,下大暴雨,且不说宿舍会不会封门,一个正常独身女性就不会出现在那,她在等人,等谁呢,大概是嫖客吧。
另外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古和谈伟第一次去学校找欧阳花时他们朋友四个很警觉,又露出了诡异的微笑,眼光齐齐望向欧阳花却又不说。
诡异的笑在后来泳池时才表明欧阳花是谁,我估计在从校门到游泳馆的路上古已经表面来意,又或者是在欧阳花换衣服时(欧阳花参与了跳水)了解了古的来意,他们觉得没什么风险,就介绍了欧阳花,而在后来古调查时,他们却说二月十四号的晚上他们一直在一起,这显然是骗人,但为什么要骗人呢,同吃同住同恋爱,这句话我理解了挺长一段时间,朋友愿意为她圆谎,她大概也是编了一个什么理由,可奇怪的是最后欧阳花见到了古对他说她失去了工作,朋友,如果她不是去卖妓,怎么会失去工作呢,这只是强奸未遂,工作单位会因为职工被强奸未遂而拒绝录用吗。
朋友也没了,请容许我作出最恶毒的假设,她和她的这几位朋友,全是妓女。
在被警察查到是妓女后又将她的几位朋友顺带一起查明,这样就有点绕的通了,而一起恋爱,大概就是从事同一份工作,甚至服侍同一个人?
故事应该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黑化的版本。
农民工杨国旗在去嫖妓的路上看到妓女欧阳花正在被歹徒强暴,他左右为难之间吓跑了歹徒,欧阳花对此表示了感谢并留下电话号码和学校地址,杨国旗作为嫖客自然心领神会欧阳花的工作和留电话的意图,也就是肉偿,这大概是欧阳花情急之下的应变之道,她当然不希望杨胜利报警,但他还是报了,因为他也是嫖客他害怕欧阳花会报警,如果警察追查下来发现他也是嫖客,会使得功勋后辈的杨家身败名裂,所以他想占得先机,先以救人者的姿态出现,可惜派出所也是为了业绩选择沉默,随后他找到报社希望报道他的壮举,这件事他应该早就和村支书说过也通过气,村支书想这也许是给本村加点知名度的好主意,于是邀请古一行人来村里参观顺便宣传村里发展的有多么多么好,杨国旗和杨胜利也说过这事,并且了解到他的一张老照片的拍摄者就是该报的主编,于是等古家访时主动拿出那张报纸以套近乎,实际上也成功了。
杨国旗的父亲当然不知道他是嫖客,自然觉得儿子做了这么个好事应该受到表扬。
欧阳花那边没想到报社会来造访,于是四个人联合演了一出好戏,本以为这事会就此结束但没想到杨是个极其固执的人 而碰巧古的女朋友又是警察,她们当然不希望报社报道,报社报道后强奸犯还没抓住,势必给警察很大压力,造成民众恐慌,破案进程会大大加快而一旦抓住凶手交代后自然也会牵扯到欧阳花做妓女的事,她即将要为一个很好的机构工作。
最后两败俱伤,在警察了解全过程之后欧阳花来祈求杨不要报道以免扩大影响,杨拒绝了,或许是怕自己到时候表扬没了人也没了,或许是对欧阳花的反复感到厌烦,至于到底有没有干,要是想的坏一点,可能是杨干了后又出尔反尔人财两得,又可能是杨对古这种自作聪明的人的一种调侃。
古一直被蒙在鼓里,认为是自己的犹豫导致了杨胜利的遗憾以及欧阳花的身败名裂,最后精神失常,变得孤僻怪异,远走他乡,最后的杨胜利应该是古自己想象的,他抱有朴素的正义观最后却被无情击碎。
性暗示
毛泽东思想与人民同在如果揪其深层原因,在改开之前毛泽东思想引导人民,全国至少团结一心物质匮乏而精神饱满,而改开之后,全国人民富起来了,各个阶层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栖身之所,物质饱满而精神虚无,而主编不会说什么,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享受着被人尊敬和优渥的生活,欧阳花,古,谈,不会说什么,因为他们脚底下还有杨这种苦苦支撑的底层劳工。
影片有一幕很有意思,主编把写有毛泽东思想的报纸扔进土坑,而杨国旗亲身抄起铁铲用泥土将其埋葬。
这里面除了王志文饰演的记者,没一个是干净的。
关于粉巷这个名称,大家可以体会,导演不会无缘无故安排这个名字。
女大学生三更半夜出现在粉巷被侵害,身上用的高级香水,把自己弄湿去找王志文,还故意和王志文老婆互动,说她是个小白真是太小瞧她了。
派出所民警看到范伟和王志文一块来,立马改口,说没有侵害事件,为了保持社区的声誉。
范伟这个看起来最木讷的老实人,四十岁的人,在情人节那天,半夜来到粉巷,本身就是动机不纯。
而且刚好碰到歹徒行凶,自己帮忙,便一个劲的要求报社表扬自己。
最后也不再想要表扬,干了女大学生。
范伟他爹杨胜利,满屋子的奖状,从文哥时期就是时代的弄潮儿,报社主编还给他拍过照片。
为了让儿子得到表扬,和村支书联合做了个局,自己诈死。
在葬礼上村支书用主编文哥时期拍的图片威胁他,回去以后主编明确要求必须表扬范伟。
王志文老婆,对丈夫严密监控,严重的不信任感是他们二人最后分手的原因。
在审讯室里,引诱杀人犯说供词,把矛头指向女大学生,并找她谈话,至此,女大学生所有的一切全部暴露。
总之,这部电影,我是当恐怖片看的,人性的自私。
个体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都没有错,但是合在一起,就出了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导演在影片最后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也或许是没有…
一个表扬,跟一个女孩的名声,究竟哪样更重要?
幼儿园时那并不鲜艳的小红花曾在我们眼中绚烂如火;老师们轻描淡写的表扬曾让我们心潮澎湃,可那是从前,我们都开始信奉全新的游戏法则。
表扬?
这词在我们意识里消失了太久!
女子的名声,它曾经尊贵如矗立的牌坊,但这时代太匆忙太放纵太恣意。
表扬与名声,都曾经很重要,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可杨红旗来了,这个三十八岁的男人带着满脑子的热望与恳切来了,一切就变的不再简单。
杨红旗要求报社给他登一条表扬,记者古国歌听着觉得好笑,这年头表扬还这么值钱。
杨红旗说他在有雨的夜晚从流氓手底下救了个全身赤裸的姑娘,古国歌问他有没有证据,就是有没有旁证,杨红旗说不上来,他说他反正是救了个姑娘,他就是要个表扬。
古国歌说那可不行,没有旁证的事就不是被证明了的事实,报纸就不好报道。
杨红旗说他不管,他反正是做了好事,他要报社给他登条表扬。
然后他执拗的天天跑报社来要求表扬,古国歌对这事产生了兴趣,到底这事发生了没?
到底杨红旗是个怎样的人?
他开始着手调查,于是故事就此开始。
调查,就是要去证明是否却有这见义勇为的事。
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人承认,最简单的方法是去找这个差点受害的姑娘。
古国歌找到了那个女大学生欧阳花,这是个漂亮朝气的姑娘,听了之后声泪俱下的说没这回事,是别人编了故事往她身上套。
古国歌相信了,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聪明漂亮的女大学生和那粗俗傻气的农民,都是这女学生的话更可信。
可杨红旗没放弃,继续不依不饶天天跑报社求个表扬,古国歌只有头疼的份。
最好的水落石出的方法还是“双方对质”,欧阳花找了同学作证,说自己在那晚根本没那事发生,而对面的杨红旗看到是欧阳花,却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一回合,又是杨红旗落了下风。
问题没这么简单,一方面古国歌的警察女朋友指出欧阳花说的太圆满了,可能是撒谎;另一方面古国歌的主编上司要求他去杨红旗家乡调查杨红旗的背景,也就是调查为什么杨红旗就这么想要个表扬。
答案出来了,杨红旗的父亲杨胜利是个劳模,满屋子的奖状挂得红灿灿的耀眼,他就那么奄奄一息躺在破旧的床上,得了病也不拿国家的补助,宁愿自己等死,也不要国家的钱而是省下来资助别人,这辈子唯一的遗憾是自己的儿子杨红旗没得到过表扬,所以杨红旗唯一一个得表扬的机会,现在成了他父亲的遗愿。
古国歌的任务也就不单只是调查真相,还要做的是尽力去圆杨红旗父亲的愿望。
至此,一个表扬,也不单只是个表扬那么简单,简直扯上了一条人命,扯上了一位老劳模一辈子的心愿。
这个时候所有人要证明的就是欧阳花说了谎,杨红旗救了人,好比故事里跟故事外的人,都因为一句表扬扯上了遗愿,统统站到了杨红旗那边,是啊,那都是人家老劳模的遗愿了,还能不比天还大吗?
直到欧阳花又一次声泪俱下,大家才又跟一棒子打醒一样,是啊,一个表扬,就真有那么重要吗?
那么人家欧阳花的生活呢?
她的工作没了,她的朋友没了,她的未来没了。
只为了要给杨红旗一个表扬,大家就拼命的寻找真相,把一个正在试图忘记那经历的女孩再往深渊里推,让她又一次唤醒那恐怖的记忆,欧阳花说,就为了一个表扬,一个虚荣,真有那么重要吗?
所有人又都无语了。
古国歌感到透不过气来,好比那么长时间的努力最后成了心里一记闷拳,他心里的天平左摆右晃,困惑并且暴躁,毅然辞了职,分了手,算是把这事搁下,这事是没个理头了。
更糟的是,他感到他的的人生再回不了头。
其实故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不好受,很两难的抉择,谁都有自己的执拗,甚至于我们不能责难别人的执拗,只是许多的事,不是伤害A就是伤害B,除非你撒手不管,不做抉择不做参与。
报纸终于“刷刷刷”的刊印出杨红旗的表扬,头版头条,一个农民从流氓手底下救下个漂亮的女大学生,这是足够分量的新闻价值。
报纸,随手扔在了地上,放在了桌上,垫在了椅子上,报纸,会在多少人手里辗转过,有洁净光滑的手,有油腻腻的手,有粗糙皱皮的手。
故事,也算告一段落。
腚求我看
杨红旗,可爱的老男人。
毛概课上放的。
转型时期整个都特别拧巴的价值观,没人尊重任何人。
海报很赞。隐喻很多。
本来以为是能看到冯大爷的喜剧片,没想到范大爷和王大爷也有这么烂的片。
“……我,不原谅她,我恨她!我把她给干了。不信?就知道你不信,就像当初不信我救她一样!”
唉!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一个表扬就这么重要吗?这样的电影虽然现实,但我又觉得有些与现实脱轨?—— “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个虚荣,你们毁掉了是我的一生!”
也就看看范德彪了!
乱七八糟,陈好太假了!
2004年的价值观念和现在差距已经这么大了吗……什么乱七八糟的
被陌生人杨红旗闯入后,稳定的记者生活产生了精神危机,去追寻真相。这种自我认知的倒转,在叙事上很有新意。剧本是刘震云监制,那杨胜利让我想起了崔永元。
挺欠。
陈好在剧中的眼神真是让人很讨厌,苗圃演得不错,结尾我没看懂,谁能解释下?
表演和情节上的硬伤都很多,很多时候都感觉在看小品或者话剧
我家老王~~~竟然在人大上课还看过一次~~~
中国电影的弊端:叙事无能
记者这行业......
很有戏剧性 挺矛盾的 该表扬还是不表扬呢
总觉得我没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