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戀上哲學家》,是講述被尼采、里爾特及佛洛依德深愛的,俄羅斯哲學家莎樂美的半自傳故事。
整部電影圍繞在,莎樂美三段愛情故事中打轉,這位女導演希望透過莎樂美追求自我自由、人生價值以及對婚姻的反抗,塑造莎樂美「前衛的女性主義形象」。
坦白說,我個人覺得不是很成功,反而讓我覺得莎樂美在面對愛情、婚姻及自我中,她總是自私地選擇自己,說穿了她只愛她自己(最後與佛洛依德對談中,也點出同樣的問題)同樣描述女哲學家,講述漢娜故事的《真理無懼》,我覺得更勝一籌。
片中大量採用德國表現主義手法,加上一幕幕類似油晝的明信片場景,在美學上還是具可看性。
而我個人極喜愛演老年時女主的女演員,收放自如中,帶著堅定眼神的演技,很是令人驚豔。
與其從莎樂美三段愛情出發,我更希望看到她投入研究「精神分析」的情節。
我相信這位從小接觸宗教學、哲學與文學,到50歲才投入精神分析,卻在短短六個月內鑽研佛洛依德所有研究,並正式拜入其門下。
這部份所展現出來的力道與張力,絕對比表面上欲掙脫當時婚姻制度,更能表現出她的前衛女性主義思想。
能让人短暂感到生命激情的电影,莎乐美真的活得自私得理直气壮,或者叫自恋,理智上极端强调自我意志,不用别人来教她如何过她的一生。
看她和保罗,尼采,里尔克的情感纠缠。
里尔克原来是这样有女性气质啊“点燃我的大脑,你仍活在我的血液里”。
几场雨中的光影美极,雨成为精神解放的象征,她放弃信仰从教堂里走出时,她和里尔克放纵去爱时……
1861年,莎乐美出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她有五个哥哥,是她将军父亲的掌上明珠。
莎乐美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在寄给女儿的明信片上写到:成为你梦想中的自己。
17岁的女孩偶遇荷兰传教士基洛特,受到高品质哲学启蒙,她像爱父亲一样爱上了基洛特,可基洛特却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被拒。
1880年,莎乐美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求学,求知欲爆棚的她用力过猛,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在母亲的陪护下到罗马养病。
在马尔维达夫人家的沙龙里,莎乐美与思想家保尔相识,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这位性情温良的思想家也和基洛特一样,开始“思想”和她成为一“家”,结果自然也和基洛特一样。
两人继续保持交往。
沙龙女主人写信向自己的好友尼采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美少女,谁知对方警惕性极高地回复说,做助手阔以,做妻子不得行。
38岁的尼采和21岁的莎乐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教堂。
据莎乐美回忆,尼采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两个在智识上高度契合的人很快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尼采告诉邀请自己来罗马的马尔维达夫人,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请她帮忙问问能不能那个啥。
被拒。
莎乐美一直有个愿望: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一张大大的桌子,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人一间卧室,大家像亲人一般生活在一起。
保尔和尼采的加盟,让莎乐美梦想成真。
三人离开罗马,结伴出行。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尼采得到了一个和莎乐美单独散步的机会,年轻女人的“亲昵”行为令其诗兴勃发,诗名叫做《我多么幸福》。
尼采(1844-1900)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相识五个月后,两人正式分手,他终身未娶。
莎乐美与保尔同居(这在当时是非法的),直到(1886年夏)第四个男人出现。
他叫安德烈亚斯,是个语言学教授。
25岁的莎乐美面对眼前这位高大俊美的中年男人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而“不惑之年”的男人这次真的不再疑惑,他下定决心要娶莎乐美为妻。
结果还是被拒。
不对不对,这次没有。
俗话说,事不过三嘛。
颜值在线的安教授追求莎乐美的方式是“狂野的”和“血腥的”,而莎乐美的应允则是有条件的: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答应了。
也许是他觉得不用着急,来日方长呵。
安德烈亚斯恐怕没有料到,两人的无性婚姻会一直维持到他85岁去世。
我们大可不必为教授打抱不平,无意履行妻子义务的莎乐美为他找了个管家兼保姆的女人,他们的女儿就是电影里对来访者恶声恶气的那一位。
我想安德烈亚斯知道(他拒绝了莎乐美提出的离婚请求):“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这一次,暖男保尔并未如莎乐美所愿继续和她保持交往。
分开4年后,他在一处两人曾经去过的海边坠崖身亡。
我对莎乐美的婚后生活了解不多,只知道10年后,36岁的她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
22岁的里尔克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对女神的崇拜和对母爱的渴求令他奋不顾身。
“我不自觉地从心理上靠近了他,并且慢慢接受了他,向他释放着我的爱。
这仿佛是上帝的安排。
吸引我的,是他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我最终放下了所有矜持。
”莎乐美在《自传》中写道。
里克尔(1875-1926)被认为是歌德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和莎乐美的同居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那首《致莎乐美》,被誉为“情诗中的经典”。
安教授知道这个小自己29岁男人的存在,但并未表现出敌意,反而邀请里尔克一起出游俄罗斯。
俄罗斯之行令里尔克收获满满,不久,他与莎乐美再次重游,其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回到柏林的第二天早上,莎乐美收拾好行李,对里尔克说:我们可能只能到这里了。
”两人三年的亲密关系就此结束。
电影里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告诉我,这个年过四十的女人开始放飞自我。
由于镜头切换太快,加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对详情知之甚少,只是后来了解到那个令其怀孕流产的男人是她的私人医生泽克曼(此人也终身未婚)。
1911年,50岁的莎乐美认识了大她5岁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她开始拜师学习精神分析,“积极自恋理论”是她的贡献。
应该说这些男人中老弗受到的诱惑最小,但也在一封短信写道:“周六的讲座上,我没有看到您,非常抱歉!
因为没有看到固定的人出现,我讲话甚至有些心不在焉。
”(他的学生陶斯克可没逃过大自己16岁熟女姐姐的诱惑)1937年,76岁的莎乐美因糖尿病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我对这部传记(自传)电影最大的不满是它的片名,哪里是“恋上”,明明是“连(着)上”好吗。
我个人对莎乐美的解读是,慈父的去世令其对亲密关系的突然中止深感恐惧,于是选择拒绝或掌握主动,里尔克女性阴柔的特质中合了她身上男性的成分,所以在赢得芳心的同时,打开了通往心灵的捷径。
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莎乐美,就是这样的女人。
整部片子都让我挺迷的,总得来说就是莎乐美一出场,片中所有男性人物都会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爱上她,哪怕是她七十五岁快要死的时候来给她写传记的作家也有莫名的情愫。
但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历史上的莎乐美的确带有这样的buff,最过分的是,电影里塑造的莎乐美形象是一个有点粗壮的耿直性冷淡……然后性冷淡完了整整快要两小时的片子。
可能是我先读的是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所以对莎乐美形象先入为主的觉得应该会是非常有女性魅力的人物,但随后查阅了关于莎乐美的真实记录,她真的是一个很会撩的人,而且完全不是性冷淡。
她的感情观基本上是我想和你在一起是因为我想和你在一起,是再自由平权不过的观念。
并不是电影里先是莫名其妙和尼采保罗在一起但不结婚,再莫名其妙和老语言学家在一起结了婚,最后明明喜欢里克又这不开心那不开心,和佛洛依德的那段精神分析惺惺相惜也拍的吊儿郎当莫名其妙。
最奇妙的是电影里她不结婚的理由是她童年发过誓,就是不结婚。
……真实的莎乐美一定是充满魅力与激情的,她是好奇、大胆、不愿被束缚的自由灵魂。
她同时也可以是无往不利的情场高手,是有力量、有魅力、偶尔轻佻的。
一个在那个时代能够让比她小十四岁的里克写出情诗”没有脚,我仍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旧能够拥抱你……你放火烧我的脑子,我仍然以我的血液将你托举。
”绝对绝对不会是电影塑造中总是用很僵硬的手法清教徒式的表现为独立而独立。
我几乎都要怀疑导演的脑子里是不是认为莫名其妙死都不结婚i=女权=自由平等。
外加电影里为了承托粗壮傻白甜的人物,尼采被毁的超惨。
从各种传记和尼采研究者的叙述来看,尼采是哲学上狂放不羁的超人,但在感情方面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不太善于和女性交际的人物。
历史中的他甚至向莎乐美直接示爱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起勇气,然而这部剧里直接把他拍成了一个上来就强吻的霸总。
……啊对,这部电影还有个爱好。
为了显示出莎乐美的独立和抗争精神,基本上套路都是男的爱上她-男的强吻她-她反抗,尼采、老语言学家到里克都是……最后,体现她和一群哲学家、诗人们玩的很好亲如兄弟的内容表现在一言不合跳进湖里玩水,用水泼来泼去。
一言不合玩草,和里克用草泼来泼去。
在一群思想家的环绕下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说好的精神征服灵魂相惜在几分钟的镜头里演完了,简单而言是保罗说他喜欢斯宾诺莎,她说她不喜欢斯宾诺莎,她喜欢叔本华。
保罗露出惊为天人的表情,哎呀我的妈妈,灵魂伴侣了我要为你自杀!
喜欢这部片子,哲学家、诗人,我喜欢的人群发生的故事。
特别是前半部分,露关于三人小组的乌托邦式幻想,为追求灵魂充盈建立起的伙伴关系,可爱单纯。
如果能更多一些他们之间哲学思辨交锋的片段就看得更过瘾了。
露在明信片中行走是一个轻盈的亮点。
选角也很准确,少女时期的露和青年时期的露,都拥有独立干净不容置疑的眼神,蓄着同款胡须的尼采与里尔克,也各自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最出乎意料的就是尼采了,原来他是这样呆萌的大胡子。
片中他的台词都特别有神采。
初遇露,他的“装腔作势”简直萌翻:“在此处邂逅的我们都分别来自于哪颗星星”。
第一次跟露求婚,“我能感觉到你高贵灵魂每一丝轻微的颤动,除了这灵魂的颤动我并不爱你的其他,我甚至愿为此放弃一切亲密关系,如果我们的灵魂会在那里相遇,在多数灵魂无法企及的地方。
”最后一次绝望的表白,“本来此生我唯愿孤身一人,但是途中却飞来只名叫露的鸟…”其心恳切,其词美丽,其才更是撼天动地,然而终究无法瓦解露的理性堡垒。
换了里尔克为什么就瓦解了呢,我想其一是情侣之间一个化学反应的问题,露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和里尔克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相互补充,发生了奇妙的融合。
或许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人的观念在时间里流动,身心均无法停止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时间到了,一切就发生了。
所以再完美的人也会失恋,再恶劣的人也有人爱,就象罗曼·罗兰说的,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末够得上被爱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就哪怕活到现在莎乐美大概都是会上微博热搜的人,裙下臣是尼采/里尔克/霍夫曼这种角色,全片主题是“好生活要偷”,尼采为她发疯“在此邂逅的我们来自哪颗星星”,里尔克酒神和日神两段灼心的诗。
大概是,人的观念在时间里流动,身心均无法停止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时间到了,一切就发生了。
莎乐美超越了男女性别,当然也从未停留过对自己的分析。
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 发展成为后来的egoistisch,在我看来,以我的价值观来讲,我是无法理解这种所谓的自由的。
我咋有点开始理解莎乐美为啥不愿意结婚了
有一部分电影和她的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即36岁以前,莎乐美还没有接受里尔克时,她抑制感情的做法是否让自己矛盾、挣扎过?
当然,很大可能是我自己格局太小才这样设想莎乐美。
说实在的,我非常敬佩她许下诺言——永不结婚。
她认为,放弃身体愉悦能获得精神力量,在个人幸福和理想真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因为前者的幸福何其短暂,只有精神上的求索才能带来永恒、宁静的幸福。
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电影中,莎乐美听了里尔克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后,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
里尔克追问:“你不喜欢么?
”莎乐美怒气冲冲地回答:“很不喜欢,毫无意义。
”里尔克穿透她的话看到其内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把情感掩藏在自己筑成的心墙后,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吗?
”莎乐美以无解来解释,只答他:“你不必理解。
”里尔克从未这么硬气郭,他在身体和心灵上同时愈来愈靠近莎乐美,继续追问:“你这个懦夫,你真的想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吗?
”一边说着 他慢慢贴上莎乐美的嘴唇,这次,莎乐美没有拒绝。
下个镜头,就是她开始急迫地寻求、迎上里尔克的亲吻。
二人云雨中,莎乐美的眼泪汩汩从眼角涌出,有一道堤坝正在瓦解、崩塌,不用以一己之身负堤坝之重的莎乐美柔软下来,她对里尔克说:“我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过。
”我想,那眼泪的温度,一定是滚烫的。
这个场景之后,莎乐美才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走进我内心。
而且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她在前36年中,未尝就没有设想过和保罗或尼采在一起,但是她压制了自己的欲望。
理解到她也有欲望后,我反而对她生起敬佩。
自古以来,男人在感情中游刃有余,个体事功、发展和情感间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女人却极易在情感中丧失自我。
前36年,莎乐美虽已非常杰出,但还没有独立到自己能撑起一份感情,于是她选择不享受温柔乡,而是培育人格和精神,使其愈加丰茂。
其后莎乐美还有过几段仅止于身体的感情,此时她已经独立到,既享受欲望的快感,又不让感情压倒自己的主要目标。
莎乐美在回复尼采的求爱时曾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
”现在再看这句话,莎乐美内心深处的复杂况味,令人唏嘘。
有得先有舍,是毫无顾念地坠入爱河,还是一心一意地培育自己的自由?
当然,把坚持不结婚=女性独立=自由的观点过于草率了。
从莎乐美我们看到,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独立,因此能承担所做选择带来的任何结果,因此自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能承担后果的能力。
真希望以后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女性不用再以二元对立割裂自己的世界,她可以有自由、有爱情、有事业、有自我,人生的各方面能在她身上融合为完整的“一”。
安吉拉•卡特认为:“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
”莎乐美同样把这作为自己的生命重心。
所以,当里尔克对其愈来愈依赖,莎乐美不得不经常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时,她离开了;所以,当身体之欢育有生命后,她毅然爬到树上跳了下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生命,她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拜弗洛伊德为老师,并在女性社会角色和性意识方面影响了老师的研究,而她在这领域建立的积极自恋理论,至今仍未过时。
第一次知道莎乐美,是看《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的时候。
当时对莎乐美的印象,就像尼采的妹妹所侮辱的诽谤的那样,轻易相信了谣言,莎乐美这个女人有些可怕,毕竟她对尼采的影响太大了。
在此突然想到一段无关的信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曾拜托Munch给哥哥画了肖像画,而且也画了伊丽莎白的肖像画。
像莎乐美这样自由洒脱崇尚理想又对男人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女人,听上去很像ENFP。
本片中尼采与莎乐美第一次在马车上见面时,他说:在此处邂逅的我们分别来自于哪颗星星。
这句话仿佛在哪里听过,查了查《当尼采哭泣》里也有句类似的话:我们各是从怎样的星辰朝彼此坠落而到达此处来的。
小说里是怎样的语境现在已记不清楚了。
刻板印象中,男性是理性的冷静的逻辑的抽象的,而女性则是感性的温柔的情绪化的想象力丰富的,这可以算是社会对人们性别角色特征的默认的期望。
所以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或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即使他们是让人感觉舒适的很好的人,仍会使一般人产生一丝丝极其细小的违和感。
即使是属于这个群体本身的十分接受自己的人,也会隐隐觉得自己有些不一样吧。
为什么思想如此开放的人却无法完全消除这种违和感,即使你在自己的观念或是道德或是理性思考上认为这完全没问题,但只要和所处环境的大多数人对立,心理上的这种感受还是会不受控制的产生。
毕竟人是以群体为单位生活的。
以前和朋友聊天时,以我对周围的观察为根据,就有这样的结论。
偏女性化的男性适合与偏男性化的女性相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应该喜欢女性气质明显的女性。
其实也是个平衡的问题,如果有两个人,一男一女,有两份气质,一份男性气质一份女性气质,把两份气质以任意的比例分给两人,比如一个组合是男人拥有9成男性气质和1成女性气质,女人拥有9成女性气质和1成男性气质,另一个组合是男人拥有6成男性气质和4成女性气质,女人拥有6成女性气质和4成男性气质。
莎乐美被里尔克吸引,是符合以上的。
还有个问题,保罗雷也好尼采也好安德烈亚斯也好,他们一上来首先做的是求婚,这恰恰是莎乐美坚守的最不会去妥协的地方。
莎乐美想要交流思想共同学习,希望他们把自己当作男性一样地相处,情欲会消耗精神力。
哲学家也好语言学家也好,这些有才的有智慧的男人终究还是追求婚姻逃不过本能,其实个人认为莎乐美将自己情感的部分隔绝在高墙之后是反本能的。
这些男人们为什么那么看重婚姻,是因为没有跳出默认对男女组成家庭的社会规则以及关于男女地位的社会观念(这是一种很难改变且个人无法从其中脱离的社会现实,并且与莎乐美给自己的人设完全冲突),还是因为由爱一个人所产生出的占有欲,想以婚姻这种形式把其束缚在身边,其中也包含失去她的不安感(这是人的本能,前面也说过莎乐美所追求的理想是反本能的,所以它们也冲突)。
我们有时所追求的所谓高尚的理想的其实都是反本能的,我们很容易把反本能的定义为高尚的和理想的,既然是反本能的,实践时一定是痛苦的,那为什么要去做,是因为那些美好的定义吗。
不过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顺应本能的话,大家的行为都一模一样,毫无差别毫无变化,那人类的进化也就不会存在了。
所以本能到底是什么?
本能也是随着进化所改变的吧。
真的好难。
回到刚才的话题,就是这些男人都很重视婚姻。
莎乐美最初所设想的与保罗雷和尼采一起,三人如同朋友般一起生活。
这样的理想我也十分向往,简单的关系,合得来的伙伴,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可以避免一般人世界里由复杂关系所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与一切麻烦。
莎乐美给自己的人设是反对本能反对社会现实的那些观念,这是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其他人对她的欣赏和喜爱是真的,但其他人在这一点上的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性都与莎乐美不是那么相符,所以莎乐美只能拒绝他们。
遇到里尔克时,里尔克是个感性又浪漫的人,他没有一上来就说要结婚什么的,只是执着地用美好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之所以为人,感性就是这么神奇的力量,所以莎乐美被打动了。
不过情绪也是很难长存的东西,三年之后莎乐美离开了里尔克。
后来里尔克也向莎乐美求婚,又触碰了原则,只能被拒(悲剧)。
「没有你我无法呼吸。
」「和你在一起我无法呼吸。
」真是很固执啊。
其实如果我们喜欢她的独立思想喜欢她的自由不羁,被她吸引去接近她然后得到她,然后想要占有她,可是一旦占有,她就不是那么独立那么自由了,所以我们还会喜欢她被她吸引吗。
你所采取的行动你所期望的对她的改变,恰恰会使她失去你所喜欢上她的理由。
我们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这也好难。
莎乐美所追求的理想,很多人可能年轻的时候都会有,比如完全不想结婚,却想要一个可以每天一起吃晚饭的可以趁吃饭时聊一下天的邻居。
能一生坚持追求理想的姿态,很可能被周围人觉得幼稚任性,(尤其是那些对你有企图的人,因为他们得不到你,他们本来相信你有一天会改变的,你却没让他们如愿。
)也可能被认为是传奇,因为世间少有人能做到。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莎乐美更像INTJ,或许是因为她太坚定了太果断了,小时候经常看见上帝并与之对话也很迷,一个人在图书馆学习学到生病吐血,名义婚姻一直维持到安德烈亚斯去世。
在网上查到了一些评论。
http://archive.is/XOvsaLou SalomePsychoanalyst, student of Freud, dated Rainer Maria RilkeSalome: "I will most certainly fashion my life in my own way, whatever may come of it."莎乐美:我将极其确定地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塑造我的生活,无论其他什么可能会影响它的因素。
Salome: "[Nietzsche and I] understand each other so well. ... How similarly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take the words out of each others' mouths."莎乐美:(尼采和我)非常能够互相理解……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是多么相似,而且我们总说出对方想说的话。
Salome: "After social intercourse or being with friends I [always] felt I had to [withdraw] almost as if I needed ... to resolve for myself what had happened."莎乐美:社交活动或与朋友相处过后,我(总是)觉得我不得不撤退,就像我需要一样……去为了我自己去解决发生的问题。
Sigmund Freud [to Salome:] "It is quite evident ... how you strive prophetically to unite ... fragments into a structural whol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莎乐美:这是一个证据……你努力去预言性地结合碎片使之成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
Anais Nin: "She did not wait for other women to think as she did, but went out and created her own freedom."阿娜伊斯·宁(女性主义作家):她没有等待其他女人像她一样思考,而是走出去创造她自己的自由。
https://www.idrlabs.com/quotes/lou-salome.phpSalome: "It is so difficult for me to express [what I mean] properly in words. ... I always have to struggle for expression."莎乐美:对我来说,使用合适的词表达我的意思有些困难……我总是在努力表达。
Salome: I know well from my own experience how exhausting people can be without their realizing the fact."莎乐美:从我自身的经验中我很清楚,如果人们不认清事实他们会多么筋疲力尽。
Salome: "Jung deals too much in mysticism [for my tastes]."莎乐美:荣格在神秘主义方面做得太多了(对我来说)。
Salome: "Indulging in fantasy instead of adjusting to reality ... is accompanied by a feeling of guilt."莎乐美:沉迷于幻想而不是适应现实……伴随着一种罪恶感。
Salome: "I have really done nothing but work all my life, work. ... Why?"莎乐美:我一生中真的没有做什么,除了工作,工作……为什么?
New York Times: "The self-portrait of [Salome] that emerges from [her autobiography] is that of a spirited and fiercely independent woman."纽约时报:从她的自传里出现的,莎乐美的自画像是一个精神饱满而又极其独立的女性。
Friedrich Nietzsche [to Salome:] "Our intellects and taste are deeply connected. ... I have never met anyone who knew how to derive objective insights from their experience, no one who understood how to pull so much from what they have learned."弗里德里希·尼采对莎乐美:我们的智力和品味是深深相联系的……我从未见过任何人知道怎样从他们的经验中导出客观的领悟和见解,没有人能够理解如何从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中汲取这么多。
Emma Brooks: "[In her relationship with Rainer Maria Rilke] Lou became his spine, his anchor in life.艾玛·布鲁克斯:在她与里尔克的关系中,露成为了他的脊梁,他生活的锚。
Anais Nin: "[Salome] may have seemed inhuman to some men because she announced the end of [her] relationships, which the man usually does. ... She said to Rilke, 'Now the passion is over, so the relationship is over', which was very unusual at that time."阿娜伊斯·宁:莎乐美似乎对一些男人是不近人情的,因为她向他们宣告了关系的结束,这通常是男人做的事。
……他对里尔克说,现在激情结束了,所以关系也结束了。
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Sigmund Freud: "All feminine frailties, and perhaps most human frailties, were foreign to her or had been conquered by her in the course of her lif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有女性的弱点,或许是大多数人类的弱点,都是和她无关的,或者说在她的生活的过程中已经被她攻克了。
一部不需要用噱头去吸引眼球的电影。
在此,我不是指它是如何优秀而不需要他人的注目,我想强调的是它的叙述本身,它的内容始终不是为任何追逐噱头的猎奇者准备的。
看看吧,当银幕上的尼采和保罗.雷在告解室向莎乐美述说,“我自私、我不忠、我厌世、我冷漠、我自负、我常常怀疑自我……”影院里的阵阵哄笑已说明一切。
对于这些从未对广义人类心智有过思虑的观众,任何同情、忠诚、乐观、热枕、谦和、坚定信念都实属多余。
若让我为本片确定一个得体的译名,《露.莎乐美》足矣,以莎乐美不寻常的婚姻关系来看,姓名中来自丈夫的“安德烈亚斯”几乎可以忽略。
而确实,在导演的叙事中,从露易丝.冯.莎乐美到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转变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笔,哪怕这件事本身却对旁人有着重大影响。
是的,这就是莎乐美一生的行事风格,她为追求每个现时的自我,坚决地斩断了她与旁人乃至于她与过去的自我之关系。
出于这一点,我甚至认为仅是译作《莎乐美》便足够,因为,她与同时代王尔德笔下那个毫无瓜葛的“莎乐美”竟有着出奇一致的自我 。
在影片中,莎乐美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极其显着的,但是,至少从电影来看,这种追求却是某种程度的幼稚。
我对于莎乐美哲学思想的了解并不多,但根据电影中对我相对熟悉的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思想和形象上的典型化描绘,我可以相信,这种银幕气质的幼稚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所有传记电影的类型通病,与《万物理论》《模仿游戏》《心灵捕手》等相仿。
但是,哪怕是出于典型化描绘,在具体的表达技艺上,《莎乐美》仍有不足。
例如,导演在描绘尼采时,选择的关键词是“酒神”与“日神”。
当尼采与莎乐美在对话中论及两者,导演画蛇添足地在两人的对话中补上“酒神代表感性与癫狂,日神代表理性与秩序”的说教。
如果不是出于解构的原因,艺术表达中的自我拆穿无疑是可怜的自说自笑。
熟悉近代哲学的观众当然知道酒神与日神分别代表什么,而对于其他观众,这里便是一处可取的伏笔。
因为,在后来的叙事里,当莎乐美遇见诗人里尔克之后,在她从禁欲者转变为纵欲者的期间,这正是酒神精神对旧欧陆传统日神精神的胜利。
如此前后问答的设置,当然能使叙事更紧凑、完整。
当然,很多人对电影结构的诟病并不仅仅出于这一个原因,而是出于电影为秉承德国表现主义的些许风格化画面采用了明信片作为叙事线索。
一张一张明信片构成的欧洲景象,都是莎乐美曾短暂驻足的地方。
因明信片时间、因果关系不足紧密,便使电影呈现出琐碎的碎片化叙事面貌。
但是,若说电影全无结构,那只是愚者眼拙。
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相当明确,是以传记作家与老年莎乐美的交谈、争执、言和勾勒了故事的大致框架。
两人相识、言说、争论、弥合的过程实则从另一面反映了莎乐美一生的心性转变:立誓不婚与闪婚、禁欲与纵欲、被爱与爱人……年轻作家渐渐揭开了莎乐美一生的自我矛盾,让她不得不辩称“难道72岁的老太还需要你来教我如何过完一生?
”此后的莎乐美才逐渐走向了自洽。
是的,终其一生都几乎是不自洽的。
莎乐美言行的混乱在她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十分明显,这也是启蒙之初难以避免的常事。
她逃避当时社会现有的一切,乃至逃避爱情、性爱、婚姻,并声称它们是她自由之路上的阻碍。
可是,自由不是逃避,自由是积极地追求内心深爱之物。
自由不是出逃的奴隶赤身裸体地在丛林里游荡,自由是衣着得体的人们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自由是文明概念,而非任何霍布斯笔下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
在脱离文明语境的境况下,自由是不成立的。
这便是为何莎乐美最初的成绩并非所谓女权主义的成就。
尼采是聪明人,洞悉莎乐美未想透彻的道理,他知道她会违背不婚的誓言甚至品尝不道德的苹果,但他任何说服她的尝试在她自我保护意识过剩的城堡前都毫无作用。
在这一点上,尼采甚至诚实地可怜。
与尼采相比,莎乐美后来的丈夫安德烈亚斯便精明地有些令人不安。
安德烈亚斯对自己的需求一无所言,完全依照莎乐美对理想生活的要求展开了求婚。
而尼采却太坚守自我的原则:我爱你的哲思,我也爱你的美貌,我想与你讨论哲学、宗教、文学,也想和你在河畔、花园、书房做爱!
而你,竟然将这视为我灵魂的堕落!
“对于我而言,意识之美会激起对肉体的审美。
”不知尼采在得知纵欲者莎乐美的这段人生信条后又会作何感想。
即便她与各种各样的爱慕者做爱,但她仍旧与丈夫安德烈亚斯保持绝无性爱的婚姻关系——仅仅是出于早年想法和促成的荒诞婚姻。
我无法细数莎乐美一生有多少情人,但是,在电影中,里尔克无疑是其中最具激情而最一无是处的。
是的,诗人,里尔克,除了激情,一无所有。
他啊,孱弱的青年,默默无名,依靠莎乐美的帮助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他的稚嫩与热情令她心生怜悯,却也成了她终于感到厌倦的原因。
如果说两人短促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更能体现他们作为哲学家、诗人与世人仓促的情爱不同之处,那应是后来长达0年的通信。
不过,这些并未在片中有多少提及,更别说尼采的思潮通过莎乐美对里尔克诗歌的影响,以及后来里尔克在《杜伊诺挽歌》中所揭示的艺术本质。
从尼采到里尔克,莎乐美身上本应投射出这个时代哲思的吉光片羽,但电影却在叙事中成了载满风流韵事的名册,而这本名册的脚注里还有很多弗洛伊德写下的“编者注”。
是的,莫非是为了符合莎乐美后来投入弗洛伊德门下的事实,电影中关于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有些心理分析式的一厢情愿。
无论怎样,莎乐美作为一名受希腊哲学启蒙、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入门的哲学爱好者,最终居然成为了心理分析家,这近乎已是一桩惨剧。
我很难说,究竟是因为她确实天赋不过如此,还是因为社会对人心智有无尽的压迫。
至少,她作为一名豪门子女,竟然不好车马权势而希求智慧,这已是难得。
或者说,正是她的这种难得令众人倾慕不已,以至于忽视了她仅是不过如此的成绩。
当然,即便如此,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仍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人物。
感谢她吧,感谢这样的前辈,感谢她们的付出,今日才会有更多的女性思想者能有机会取得比之更大的成就,才让今日的男性文人们不必再为寥寥无几的迷人女思想者争得头破血流。
一个日天日地的女权主义者,和她的性事。人物塑造很有意思,表达方式也俏皮,让这个不太讨好的题材中和了不少。性方面的展现也比较聪明得当,没有成为套路之作。
女人“冷血”一点就能成为她自己,而不是一个母亲和妻子的符号。前提是背后有强大的经济家室过她的财务能力和信仰支撑她的自由。一个人的“自私”、反道德很容易造成周围人的精神崩溃,男女皆是。电影太侧重爱情了,有拿尼采做噱头的嫌疑,应该多聚焦在莎乐美哲学家本身的思想。犹太贵族,1岁出生沙皇写恭喜信,16岁离开新教基督教会,21岁认识尼采,24岁写书出名,37岁和21岁的嫩男恋爱并介绍他入哲学文学家圈,50岁师从佛罗伊德后改行做精神分析师,作品涉及女性性欲心理学、宗教哲学。圈子和成就互相造就的典型伟大人物。
这电影的名字真是莫名其妙……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主要是唤起了年轻时读里尔克、莎乐美的记忆,加一星。
挺有意思的拍摄手法。
此莎乐美非彼莎乐美,开放式关系的女性先驱,不属于谁。最早的开放性关系里的S,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追求绝对自由。这是建立在她小时候受过性侵犯,并被迫接受和父亲的非自然分离基础上,所以她嘲笑上帝(和尼采达成共识),主动切断亲密关系,厌恶强势男,她会喜欢阴柔纯感性的里尔克,和雌雄同体的她身上男性的一部分相投(虽然在我看来尼采更可爱),当意识到对方对她的依赖,又绝然推开。她不需要世俗生活,大多数教徒其实还是有求于上帝的,而她勇于舍弃自己不需要的,她追求的不是知识,是真理。短暂快乐太过肤浅。果敢的她没有女性的弱点,你可以说她自私,但她最大程度利用了自恋的积极性,她经历所致,虽然她学术上的成就我也不是很了解。也同意她的观点,精神上的吸引才能带来身体上的吸引。是一个奇特女性,可以借鉴一部分
看到译名就该知道别期望太高的…定位非常尴尬,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电影节观众…
技术花活+刻板印象
理性被感性所软化
好玛丽苏的片子,但是看完想学心理哲学。
5分。
不搞哲学的原因之一hhh
莎乐美是100多年前欧陆文学及哲学界的中心人物,入门级的叙事过程对深奥的哲学也是点到为止,导演的意思就是若有兴趣可继续看书。此片画面尤为唯美,几段在旧照片中起舞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不止一次的雨中宣泄使我感同身受。#19th SIFF#虹桥临空
对片中的哲学家观点浅尝辄止,是好事。正如莎乐美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灵魂独立坚定而又充满爱。电影里每隔十分钟就有对白能让你截屏收藏,这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知识分子的悲观总是带着希望的,哪怕他们一直告诉你:人活着是孤独而又罪恶。
里尔克简直就是猥琐的stalker,"你这不是打扰,是骚扰"笑死233……另外,这电影名是什么翻译?明明就是伟大的女性主义哲学家,偏偏就失去了这种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身份。太喜欢这种画质了和运镜了!以及,对女性传记电影要求不脸谱化(挑剔它过度拔高女性),就是给女性表现本身戴上枷锁,望周知。
莎媼情史。
白富美的独身主义,理论和实践。永远没有非黑即白的世界,灰色部分才是常态。各位评论家,电影要表达的是莎乐美为何拒绝了这些人,成为了被世人猜忌的莎乐美,而不是可惜错过他!!屁股决定立场,恋爱脑可能觉得这就是部爱情实验电影吧,呵呵
名字起的太烂,片子还不错的。
我是,且只是,因为Katharina这个演员才购票,还去了那么远的影院。虽然配角,虽然镜头不多,但她没让我失望。对题材和剧情都不感兴趣,即便看完也没提起兴趣,所以其他没啥好说的。#2016上海电影节,上影虹桥临空影城#
这种女人如果有拍片价值,绝对不是她立下多少功劳,反而应该是犯下了多少罪孽,她绝非女权主义者们的榜样,反而是害群之马的不懂价值的可怜之人。原因一个就把她放倒了,她自己头脑低端,领悟不到高级思想,就从各类男性身边偷窃。不用美化她的献身哲理,且看看她滥情的蠢样,就知道这种人在价值创造上毫无建树,无非是在沽名钓誉。尼采痛骂这个女人就在于,一个他这样的举世英雄败给了傻女,留给后代太多笑话,必须痛斥以澄清事实,必须让其他人知晓女人的危害,那毁坏的不仅是一个男人,更可能是这个男人能创立的伟大事业,而这项事业足以解放千万人。
女哲学家真得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