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千百年来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从小学的重点班再到重点大学的基地班,任何东西在学习成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一直以来,学习不好的小孩都是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榜样,如毒品般的应该敬而远之。
而这也在他们心中深深地烙下自卑,甚至仇恨。
想起以前听说一件事,一位老师在教室里对某位成绩不好的同学口不择言地嘲讽时,该学生说:如果你再说下去,等毕业后你最好给我小心些。
或许老师会认为自己好心被当驴干肺,但谁来理解小孩那脆弱的心灵。
他是小孩,但不代表一无所知。
他只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不擅长,并非一事无成。
经历了一次次的筛选后最终到达象牙塔的那些所谓的“精英”又如何,到了现在才发现文凭也不够是狗屁,用了十几年去证明那一张必需的纸并不能直通康庄大道。
口口声声地声讨着现代教育制度,但在面对下一代教育时又有几人能做到当时心里所想。
循环到最后会有出路吗
2002新加坡喜剧片《小孩不笨1》,又名《憨仔鬼精灵》,豆瓣评分8.0,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2。
之前不知道这个新加坡IP,《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才让我关注到这个IP。
第一部网上很难找,难免找到低分辨率的AVI版凑合看。
我看的是无字幕版,新加坡原配音,由于新加坡各种语言混搭,又是国语,又是方言,又是英语,理解起来很吃力,勉强看完全片。
由于只能听懂国语又没有中文字幕,所以影片味道大打折扣,完全没感受到豆瓣8.0这么好看。
影片的主题是子女教育和家校教育,有些像印度《起跑线》的主题,探讨了成绩好坏与健康成长的关系,还包括望子成龙焦虑的家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核。
影片故事虽然发生在新加坡,但是和中国的教育现状非常相似。
片中很多演员的表演很做作,表演痕迹很重,最亮眼的是胖男孩的胖妈妈,不仅白胖外形很好笑,而且一口新加坡味道的英语每每听到都会引发笑点,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电影中常见的咖喱味英语。
本片有中国大陆引进海报,但是却查不到国内上映时间。
而且国内片名为《憨仔鬼精灵》,这很奇怪,国内片名是不能出现“鬼”字的。
所以搞不懂本片究竟是否引进过国内上映。
2006年,续集《小孩不笨2》上映。
2024年,第三部《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
恐怖片即视感小孩不笨1的三个典型:一个是听话到没有主见,遇到危险时连匪徒的话都想好好听,连自己都想不到要救的小孩;一个是每天被强迫做不擅长的题目,天天受体罚没办法发展绘画天赋,对生活无望到直接想去跳楼的小孩;一个是有义气,也有潜力, 但父母放任自流,全靠遇上一个好老师引导成为努力学习的小孩。
小孩不笨2的两个家庭典型:一个家庭有一个只会家暴的单亲爸爸和15岁喜欢武术却完全没有机会有什么爱好的青春期少年,一个家庭有一对非常忙碌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与自己两个孩子交流,小儿子在上小学,为了凑足买父亲来看他演出的一个小时费用去偷了钱,大儿子上中学,父母只关注成绩从不关心他的想法,缺少正常的沟通,在学校被当众体罚后受小偷团伙的兄弟情哄骗偷了东西,被人捉到后又为了交所谓的封口费做了更严重的事。
恐怖片里的恐怖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这里的恐怖却是有缘有故的,这些孩子的周围都是人,也都有亲朋好友,却个个对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可怕的事熟视无睹,使得很多问题进一步激化,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知道可怕的事会发生,却仍然助力推了一把,岂不是比恐怖片更恐怖么。
成人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已经到了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保护不了了。
实在是悲哀。
有用的人〈一〉用Google搜索这个题目,你会有趣的发现,有一首歌叫这个名字,而这首歌正是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的片尾曲。
知道网络上给这首歌的定性是什么吗?
“考研励志歌”!
这不禁让人对这部电影充满好奇。
其实,这是部儿童片。
我对儿童片的理解是,儿童主演的片子。
我们在这个年纪之所以会对儿童片失去兴趣,因为,我们变狂妄了。
是的。
我们觉得儿童的思维已经于我们无益了。
是吗?
《小孩不笨》会做出最好的回答。
〈二〉把简单故事用孩子的角度去讲述,并且还能够讲出值得大多数人回味并且认可的话,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首先,孩子的话向来不被成年人接受和认可,要成年人去思考他们的话,更是难上加难。
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夸张的手法把生活中极偶然的故事集中的堆积在一起,这样,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变短了,精彩了,看了还想看。
其次,电影的细节处理的很好,很多前后呼应的地方比如,关于听话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引子之一,开头的字母和结尾的独白都和观众形成了很好的互动,这就是很好的创意了。
当一部影片的导演没有把自己上升到凌驾整部影片的时候,当他开始考虑到和观众互动的时候,影片的特点就立刻显现出来了,特色出来了,观众就有兴趣看了。
毋庸置疑。
当你对一样东西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比较容易接受那样东西传达出来的意思,这点,更加毋庸置疑。
最后,我想说内容不沉重也不无聊。
内容永远是影片的重点之所在,再好的创意,都是要有内容作为前提来体现的,没有好的内容,好的创意不会被观众感受到。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务实的,没有搞出什么无聊的噱头,而是,认认真真地讲故事,把一个夸张的故事,用最为真实的手法表现出来。
观众能感到真实的原因是,这部片子没有夸张情节,而是把夸张的故事融入丰富的场景和情节中,讲的直白点就是你会感到这个故事很假,可是,你还是会被打动。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了。
〈三〉故事的背景是人人熟悉的学校,主角是三个不同家庭的3个孩子。
被教育定义为“没的治”,受歧视,连卖练习的小贩都说他们这个班的学生不需要做习题了。
但是,学习不好,也要成长啊。
他们都在探索着成长。
找家长、考不及格是家常便饭,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烦恼越来越复杂,真让人感觉会演不完。
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
这在下面会说到。
两个小朋友被绑架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另一个小朋友的绘画天分得到了展现,这样,之前那组绑架前的对于凶手的特写有了交待。
紧接而来,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换上血癌开始得到转机。
人们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开始安静下来,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无邪的孩子感到了温暖。
对于生命的理解改变了。
于是故事继续了,完成了:他们各自战胜了各自的缺点,而他们的才干呢,也被极大的发掘的出来。
〈四〉想说说几个除三个主角外的人物:首先是三人父母。
这类父母爱孩子、为孩子好,孩子不领情的故事,可谓老生常谈。
没有任何心意。
可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却没有把他们的形象或者准确地讲是把他们的定位固定下来,让你觉得他们一定独裁的可恶或者一定开明的可敬,他们是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
这样,家长的形象立刻鲜活了起来,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像个家长的样子。
而正是他们的故事,孩子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演绎,才使影片的可看性增加了一倍。
其次是后来接管EM3的李老师。
她很想融入孩子,她没有歧视这些学习不好孩子们,她在用心教育着他们,却没有得到一般影片那样神奇的效果。
效果神奇的那是神,世界上没有神。
所以,教学效果在很细微的方向改变着。
她最大的贡献就是最大限度的发现了学生的长处,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方法值得现实中的基础教育的从业人员借鉴下。
〈五〉文章写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希望这部影片能使大家重拾生活的信心。
告诉你,你也许在别人眼里不优秀,但是,你也应该知道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
毕竟一无是处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常人难以达到的。
古老的主题,没有什么好说的,对人的激励,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想就影片本省,找个小小的茬,影片在处理那个小朋友运用自身绘画功底帮助破案这个情节的时候显得有些纠结,估计无论导演还是编剧都不想留几个家庭在破案的时候就和好吧,不然结下来的曲折的献血及两个家庭的家长相互帮助的故事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所以,我就觉得,影片总让人觉得上了些什么。
这个失误,绝对可以忽略。
略提。
勿上心。
就像我们一样,不可能完美,但是,都是有用的。
“IET学院代表‘没救了’”“只要一个人学有一技之长,就算没有文凭也会出人头地的。
”其实,我知道有的人会觉得导演很愤青。
其实,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愤青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并不相同。
而我觉得,在一种大的环境已经接受一种错误或有争议的方式时,也许,愤青的出现会透出新的智慧之光。
“我不断摸索自己,企图改变一些叹息,我知道你对我的期许,是将来眼光的抵御, 你今日的字句都带着明日的讯息。
我知道你对我的心意,而我却无能为力。
还有什么可以给你,我不断的问自己 我不断的想 不断的找寻,我知道你一直都辛苦,为我默默的付出,就算流泪也不愿承认自己的苦,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我用尽我的全部,来告诉你我没有认输。
我知道你的辛苦,我的爹娘我的父母,还有什么可以给你,我的爹娘我的父母……”歌词是很简洁的文字,真讽刺,大人都要小孩往大学这条路走,可是如今我们国家的就业问题不正映照了我们国家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何尝不是走上了一座独木桥呢?
明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那些站在高处的负责人还有那些含辛茹苦的大人们为什么就是看不见呢。
以前听去新加坡留学的同学说新加坡的英语很奇怪,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才知道singlisg如果不看字幕,我一定以为是某地方言……当然,它本身就是新加坡的方言,应该算不得英语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我们的Chinglish是多么的好听,又再次骄傲了一下我们中文真的很难学据说有新加坡人全家移民到澳大利亚就是因为小孩因为学不懂中文要自杀,这样看来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也是相当严的要是真的留学,还是不要去新加坡吧,连口香糖都犯法……这部电影就不单单只是儿童教育片了吧,那个听着口音像大陆的被炒经理说就要小孩学新加坡人乖乖听话,小胖哥的老爸说经济困难国家还是要发补贴,小胖的妈咪管教女儿还是要给她没新鞋,这两个关系似乎就是一种国与家的影射,又带有说教意味了,最后小胖哥说人不能在家里受欺负,这里新加坡人大概也觉得在新加坡,老外太嚣张了吧,其实,在中国,也不外乎如此……
在朋友迪的推荐之下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但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小孩的故事,我想到了会是与童年和成长有关,看简介也知道这是一个喜剧片,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看得泪流满满的。
其中让我忍不住哭泣的第一个点是国彬因为担心考不到好成绩吗,妈妈再打他而作弊要被请家长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学校听到一个11岁小孩自杀的新闻后,他一个人默默地按了最高层11层的电梯。
他一个人的身影让我觉得特别特别难受,很有共鸣。
我虽不至于成绩不好到如此地步,应该说是没有办法满足妈妈的期待拿到第一名拿到一百分,都会得不到夸赞吧。
就是那种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办法让爸妈满意的无力感。
随着年龄和求学一路的成长,或许在我身边的朋友看来,我对生活对学习对自己都是自信的,其实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和否定自己,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导师得到朋友得到爸妈得到甚至一切外人的认可和肯定。
最近几年的经历和成长,也愈加向内看,观察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渴望,以及理性分析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陷在各种情绪里不可自拔。
第二个引发泪腺的点是国彬在得知妈妈身患血癌很可能不久于人世之后,和朋友竭尽全力的努力学习也是没有拿到妈妈期待的90分时,他对自己失望难过的在妈妈床边说我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拿到90分,那里的音乐以及那里妈妈的话,让我听了真的特别特别感动。
“国彬,不要哭,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就算你没有拿90分,妈也心满意足了。
以前妈不知道你是“不要”还是“不会”做功课。
一个人如果因为懒惰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
“我不断探索自己,企图改变一些叹息,我知道你对我的期许,是将来眼光的抵御...…”.第三个内心很有冲击的点是Terry最后自己做决定捐献出自己的骨髓救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妈妈。
我虽然没有Terry家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从小妈妈就一直让我专心学习,不留长头发,也不让我怎么干家务活,告诉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从小到大学,我从来没有留过长头发,经过的青春期虽然和爸妈有争执,但是基本上是一个非常非常听话的孩子。
我真正意义上我自己做决定是我决定我考研,真正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并愿意积极的听取身边人的建议和话语,而不是在自己的立场和一元论下坚持己见。
虽然我知道有些想法仍然根深蒂固,可能我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不拒绝成长。
非常喜欢里面的李老师。
如果有一日成为一个老师,希望可以成为这样带给学生尊重,光和希望的老师。
附上片尾曲有用的人作词:梁智强作曲:李毅/梁智强原唱:陈国荣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谁不希望什么都能100分谁会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残忍有些道路没有直通那扇门有些游戏结果不一定要获胜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我们不会心灰意冷 我们会给自己掌声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门其实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 因为我们都是有用的人
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每次看都会哭的很厉害。
特别是那次老师放给我们的,我记得那次几乎我们全班都哭了,老师也说了很多。
现在的社会压力太大,父母拼命努力工作然而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从而使孩走上歧途。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赚钱工作就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的是沟通。
只有沟通才是最好的理解。
我觉得很多父母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对孩子的教育会很有帮助。
1⃣️学校心理学课堂推荐影片2⃣️两部片子都是有笑有泪的家庭教育喜剧片。
在课堂上放映第二部时,班上女生的啜泣声此起彼伏3⃣️片子里的笑点细节非常贴近生活:父母冷战、讲大道理时左耳进右耳出、饭桌上永远在看手机的爸妈……但仔细一想,之所以会产生共鸣,是否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
4⃣️我常常觉得中国的亲子关系有些拧巴5⃣️父母多少有些自恋与自负。
永远认为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认为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是“最正确的”;永远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自己;永远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与自我感动6⃣️子女多少有些无奈与孤独。
永远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永远被那些“被自愿”的选择所打压;永远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永远在做出叛逆行为时,首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可以伤害某人7⃣️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并非好人被坏人打败,而是好人倾尽一生所做的事,却被对方冠以“坏事”的名义8⃣️于是,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是工作达人,大儿子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小儿子是懵懂的孩童,还有奶奶。
还有另一个单亲家庭,下岗的父亲带着儿子生活,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用拳头打散了亲情……渐渐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就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是成才的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
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再重蹈覆辙,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了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成长与回头。
“苹果虽然烂掉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就像学生,就像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父母的打骂是对他们的否定、放弃。
《小孩不笨》一共有两部,这两部中,清楚地描写了很多孩子的心理,大人也要了解。
家长有时候也不以身作则,就像Tom和Jerry在吃饭时,父母不准他们接电话,可是他们自己却接了电话,而且还是无关于工作的事。
家长以为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我们孩子根本听不进去,都是一直耳进,一直耳出。
看着它,我不得不掉下眼泪。
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 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父亲Tom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而哭泣。
好喜感
剧情有点弱。不过与我朝多年前的情形很像。
补标小时候,只记得肥仔受人欺负,然后结尾懂得反击了。
3.5星。更喜欢剧版,这个剧本更适合通过剧集来呈现。
小孩不笨。。
三星半,貌似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
家庭+学校教育题材,很用勇气。现实题材当中有立场的用心之作。三星半
以前觉得很不错很搞笑。现在再看除了搞笑,就是后续结构有些偏离主题了。
很搞笑,还有,新加坡人的看家本领,乖乖听话,什么的,哈哈
美珍香独家冠名哦
一部让人一会大笑一会大哭的电影
受了那么多委屈但是還是被冤枉
对政府、世态的讽刺比较全面,可惜到最后又落入主旋律的俗套。“我们每个人都进过这所监狱。”学校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什么啊!?为啥评分这么高啊啊啊啊啊啊?!
CCTV-6? → 2008-06-21 CCTV-6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 → 2020.03.21:多年后突然有重温冲动,于是就和外甥与侄子三人一起观影了:印象中挺欢乐的一部片子,果不其然把我们仨看得嬉笑连连,尤其是「-文福:这么听话,如果你妈妈叫你去吃大便呢?-Terry:就去吃喽!反正只要我妈妈有在,就算是大便,她也一定会把它弄到很好吃的。-哇咧!」这段对话更是把小外甥刚喝的可乐直接笑喷出来。虽然是平时不喜欢讲脏话的闽南人,但听到「林北讲林北是林北的事,林北讲林北还轮到你来讲林北。」等闽南语台词我还是被逗乐了。另外,学习成绩不好但擅长画画的国彬让我联想到喜爱有加的2007年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男孩伊夏。
新加坡英语要人命不过文福很帅
三个主角里最痛苦的一定是刘国彬——正在阶级滑落的中产家庭孩子。他和他的父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螺丝钉,必须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式来随波逐流,以此完成自己的阶级地位再生产,所以应试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二阶压力。全片所有的主观镜头都是这个可怜的小人的,我们看着他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走在读书-考试-考公-考编-死亡的独木桥上,还有可能根本考不上。相比之下,另外两个主角: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聪明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烦恼算不得什么。只有艺术和体育这类服务景观的行业适合中产阶级普通学生大展宏图。那为什么连金融资产阶级的父母都铆足了劲让孩子“读书”呢?因为时代。Terry的父亲说9·11后股价大跌,这是大输,母亲说做政府工,当公务员还是能赚大钱。也只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商人才会让孩子进入编制。看看几年后的次贷危机,一目了然。
一出闹剧,本来想探讨“听话”这个命题,结果到最后变成了巧合拼凑的大团圆,过于戏剧性就会非常无趣,而且电视剧质感非常强,各方面都很low
还蛮好玩的 虽然电影拍摄手法很一般,但是放在新加坡还是蛮不一样的感觉的
蛮好的电影